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

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

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

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

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

教育问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提出问答法(产婆术,也就是启发式)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

观点

柏拉图:《理想国》西方教育史上得里程碑。

考点九: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时期

1、培根:英国,首次将教育学纳为科学知识体系。

2、洛克:英国《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资产阶级人人

平等)。

3、家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教育,《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

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从“泛智教育”(把一切的知识教给

一切人),论述班级制度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

的事业。)

4、卢梭:法国,代表作《爱弥尔》,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培养“自然人”

被称为是新旧教育的分水岭,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4、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5、赫尔巴特:德国(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

统教育学派(学生始终保持被动的状态),提出三中心(教材、课堂、教师),

出版《普通心理学》,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规范教

育学的建立。

考点十:繁荣时期: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拉伊

2、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杜威: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作是《民本主义与

教育》,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在教育本

质上,提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在教育目的上,

提出“从做中学”。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对新中国影响很大)、中国杨贤江。

4、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

5、马卡连柯:《教育诗》,擅长教育问题学生。

6、赞可夫:《教学与发展》,高难度、高速度原则。

7、蔡元培:中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考点一:教育与社会因素关系(简答)

1、生产力:生产力决定教育;教育促进生产力

(日本二战后“教育兴国”行得通且成功,因为讲的是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2、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教育权);教育的政治功能(反作用)

(“教育校园”行不通,因为教育虽对政治有反作用力,但没有决定作用)

3、文化:文化影响教育;教育的文化功能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教育促进科学技术

(职业科学家,大学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教学,一是科研)

5、人口:人口影响教育;教育的人口功能

(容易造成复式教育,一个班放多个年级)

考点二:教育优先发展(因为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考点三:素质教育

1、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2、内涵:1、倡导开创精神,鼓励学生思考、提问。

2、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3、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1、案例分析:在黑板上画一个圈:1、大学认为是0,应试教育思维定势;

2、小学多种答案,个性加创新

2、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能减少教育的不平衡性。

考点四:教育民主内涵(分析):1、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民主化;3、教育活动、教

育方式、教育内容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考点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对教育的制约的原因(1、教育要适应特点2、应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不断提高身心发展的水平。)

1、顺序性(不陵节而施)

2、阶段性(循序渐进)

3、不均衡性(及时施教、抓关

键期)4、差异性(因材施教)5、互补性(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努力)

考点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人因素有:

1、遗传:是物质前提、对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高尔顿、霍尔

(例: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龙生龙·····打地洞)

2、环境:夸大环境对人的作用;爱尔维修、华生

(给我一两个儿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学校:主导

4、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因;起决定作用

考点三: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因观

1、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性善、仁义理智是天生具有的);格赛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霍尔、高尔顿

2、外铄论: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美国的华生、我国的荀子(性恶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考点一:教育目的概念

1、狭义: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

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

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

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调控、评价、激励功能

考点二:教育目的层次(类型)1、教育目标2、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

考点三: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1、生活本位论:1、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教育者怎样生活(杜威);

教育要未来生活作准备(英国的斯宾塞)

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带豆,世界第一所正规幼儿园)、

裴斯泰罗齐(瑞士,把一生奉献了贫苦孤儿的教育,实干家)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

4、文化本位论:利特、斯普朗格

考点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考点五:全面发展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五育各自相对独立,不可替代,缺一不可

3、五育同时又相互依存、渗透、促进。

考点六: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区别:范围不同、侧重点不同

考点七: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适应时代要求,培养现代人,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实践精神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一:教育制度概念

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

2、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考点二:现代学制的发展

1、西方:双轨制(英国二战后逐渐消亡)、单轨制(美国)、中间型或分枝型(苏联)

2、我国学制的发展:

1、壬寅学制: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抄袭日本,未实施。

2、癸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制,抄日本

3、壬子癸丑: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和规定男女同校

2、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实施最长、影响最大

考点三:当代(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简答)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6、终身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考点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考点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示范2、特殊复杂3、独特创造4、显效长期性

考点三: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考点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以身立

教、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业务素养:

1、知识素养:精深的专业

2、广博的文化科学

3、必备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

2、能力素养:语言表达、组织教育、思想教育、教师机智和自我调控

3、良好的心理品质:理解学生、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热情、有

责任心、仁慈友善、有幽默感、乐于助人、公平、客观

考点五:学生的本质属性

1、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2、是学习的主体,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学校教育起主要作用)

考点六: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是案例分析)

1、基本权利:受教育权和人身权:身心健康、自由、人格尊严、隐私、名誉和荣誉

2、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进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校任务;4、遵守所在学习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考点七:师生关系

1、教育内容上:授受关系;

2、人格上:平等;

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

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第七章课程

考点一:课程定义

1、广义: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狭义: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考点二:课程的基本类型:

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

学科课程(系统讲授):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经验课程(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杜威、克伯屈

2、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综合和分科课程

3、以管理方式为标准

4、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课程

5、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来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

6、根据课程任务来区分:基础性(必修)、拓展性、研究型(重研究轻结论)

考点三: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提出四个问题

考点四:课程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材分为:讲义和教科书)

考点五: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考点六: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育法、理论与实际(3个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考点七:课程结构有:横向和纵向

考点八:课程实施:

1、概念

2、条件: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和谐、明确、简约;可传播、操作

2、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与合作

3、学校特点;

4、校外环境

第八章教学

考点一:教学概念: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整体活动。

特点: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双方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考点二:教学过程概念: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交往和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得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

考点三: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

1、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

程;3、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4、永远具有教育性格

考点四:教学的过程基本规律: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大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

(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1、他们是发展、独特、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2、他们具有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具有选择性,

3、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者;

4、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客体,主体。学生的主体表现: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例:无知导致无能)

2、发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以相互转化

4、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的条件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辩证统一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首次提出)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辩证统一规律

考点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案例分析)

一、备课(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总体计划)

1、钻研教材: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参考书;做到“懂、透、化”

2、了解学生:了解知识水平、思想状况、班级的风气、个别特点

3、考虑教法:根据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

4、学年、单元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

1、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3、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上好一堂课的要求(评价一堂是否好?)

1、教学目的、内容明确

2、结构合理、方法恰当;

3、备好课、写好教案;

4、师生互动都有积极性;

5、语言、板书规范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考点六:教学原则:既要指导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案例分析:解释+方法)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生科学知识、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这个原则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1、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三、启发性原则: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导入新课要使学生产生兴趣、求知欲)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核心、关键)

提问注意:(1)组织问题。问题类型的选择(是非问题少用)

(2)提问要用变式。提问要具体化、抽象化。

(3)发展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少用、不用齐声回答。

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民主平等

四、直观性原则: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教具

1、直观教具包括两类:1、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

实验、参观等;2、模像直观,也称电化教具,包括各种幻灯、电影、电视、录

像、语音等多媒体技术。(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2、语言直观(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五、循序渐进六、因材施教七、巩固

考点七:教育方法的知道思想:启发式、注入式

考点八:教学组织形式发展:

1、个别教学制(在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

2、设计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道尔顿制(个性教育、发展个性)、

3、特朗普制(班级、分组、个别教学优点结合)

考点九:班级授课优缺点

优:(1)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不利于因材施教;注重理论式实验,有可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考点十:教学评价概念: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

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第九章学校德育

考点一:德育概念

广义: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

狭义:学校德育,即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的教育(填空题)

靠点二:德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考点三:德育内容:爱国主义、理想、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与法制、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考点四: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之间的矛盾

考点五: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

1、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行:是关键、标志)

2、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3、一个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考点六:德育教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根本性原则)

(2)疏导原则:(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

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案例分析)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

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案例分析)

(例1、在校5天不如在家两天2、学校进一步、在家退一步、社会退两步教育影响不一致)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2、统一社会

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8)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考点七: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考点八: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瑞士皮亚杰提出,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美国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入

(2)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菲尔所创,道德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模式

(3)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所创,行为主义学说。(替代性学习也就是观察学习)

考点九: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马卡连柯也注意到集体教育与发展个性的辩证关系

第十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考点一:概念区分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仿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的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集体: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考点二:班级常规管理及作用

考点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考点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组织形式、特点

内容:社会、学科、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社会公益、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形式:

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你。(选择、填空)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概述

考点一:教育心理学(学校情境学与教的过程)

一、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选择)

1、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教学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2、过程:1、学习过程:是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总结: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个过程,三个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二、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三、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选择题)

(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冯特(德):心理学之父、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桑代克(美):教育心里学之父。1903年,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学心理

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诞生。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行为主义认知范畴

布鲁纳、奥苏泊尔、加涅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成果。(建构理论)(二)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24年,廖世承《教育心理学》。

(三)俄罗斯和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

1、乌申斯基

2、卡普捷列夫:1977年《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最早命名。

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考点一:心理发展的基本阶段

一、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与顺序3、不平衡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岁-6、7岁);童年期(6、7岁-ll、12岁);少年期(11、12岁-l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少年期(选择题):又名危机期、心里断乳期。特点:半成熟、半幼稚。(叛逆期)

具体形象做支柱。(先直观教学,再理论教学)

青年期: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简答题)

(一)学习准备

1、含义: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影响因素:1、成熟:基因和日常经验增长;2、学习:学校条件的学习

3、意义:教师根据身心发展备课

(二)关键期(早期)又名敏感期

1、概念: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如: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考点三:认知发展(两个理论,一个意义)

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解:思维就是运算)

1、感知运动(0-2岁,无思维):特征(感觉和动作分化)

成就:客体永恒性(知道东西存在,喜欢爱躲迷藏游戏)

2、前运算阶段(2-7岁)皮研究得多容易考(选择填空)

特征:泛灵论(一切事物有生命,爱听童话故事)、

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和她的感受、认识一样)实验:三座山

思维不可逆(不能反推,例如:我是你的学生,不知道老师的学生就是你)

实验:凉水实验

单维思维(思维不能迁移、推理)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1、思维可逆性2、守恒性(获得体积、面积、长度、重量的守恒概念)还是凉水实验3、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稍复杂的应用题做不出)4、去自我中心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可逆、思维灵活

理论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举例:以前知道长方形的基础上学平行四边形)

概念:儿童现有水平和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成人水平与儿童水平)

意义:说明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师不应只看到学生已达到的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跨向新的发展水平。(也可以说教学应先于发展并促

进发展)采用支架式教学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意义):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促进认知发展。

2、教学应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

考点四: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个性(1、人格、个性是整体;2、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概念:影响人行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的稳定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里面包括:性格、气质、自我调控

二、(美)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选择、填空)

研究意义:老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利势导,对症下药。

八个阶段

(一)、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培养勤奋感,影响今后学习、工作态度)

(二)、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自我角色认识)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认识不够)

(三)、成年阶段: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三、自我调控系统=自我意识: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自我意识包含的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发展经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四、佛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考点四:个别差异:认知差异(方式与智力=能力)和人格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认知风格差异(无好坏区别)

1、概念:在认知过程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风格没有好坏区分。例:考试时做题的方式不一样)

2、类型:

①考: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威特金):

场独立型(自我感觉判断,适合选择自然科学理科)

场依存(借助外力判断,适合选择人文社会科学)

②考:冲动型和沉思型:冲动型反映迅速,但错误率高

③辐合和发散(吉尔夫特):辐合求同(标准答案)发散求异(复习时思维发散)

④具体型和抽象型

二、智力差异(有好坏区分)

(一)包含:1)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类型、水平、表现早晚)

例:IQ>140分属于天才;IQ<70分属智能不足者

2)群体差异(表现在性别差异、年龄、种族)

(二)智力测量:(第一个考得多)

1、世界最著名的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b量表),得出智商属于比率智商。

2、1936年,(美)韦克斯勒编制“离差智商”智力量表。

三、意义:认知差异的教育:不断改革教育,努力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3、教学手段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考点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概念: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心

理变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学习概念:1、在教师的指导下

2、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

3、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形成态度与品德

(培养学生的目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德)

3、学习的一般分类

1、学习层次分类(由简到繁)(填空、选择)

1)信号学习(条件)2)刺激——反应(操作)3)连锁(动作技能学习,是多有

信号和刺激学习的结合)

4)言语联结(动作联结后就语言)5)辨别(近反义词)

一、加涅

6)概念(把握本质属性) 7)规则(多个概念) 8)问题解决学习

2、学习结果:(比层次考的机率大)

1)智慧技能(怎么做)2)认知策略(怎么做效率高)

3)言语技能(是什么)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三、奥苏泊尔的学习分类: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四、我国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行为规范

考点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结派学习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初创时期)名称:尝试-错误说也叫“试误说”实验:饿猫

规律:①准备律。②练习律。③效果律。

意义:做中学(一边做一边学)

二、巴甫洛夫与斯金纳(行为分类: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应用:程序教

学)区别

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看电视没图像,

先拍电视,来图像)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白鼠)

行为无意的有意的

顺序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学习的发生中性刺激+无条件刺激行为后果影响随后的行为

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同与异)1、强化(正:直接好的,奖励负:

绕弯好的,警告)

2、惩罚

3、消退(减少不良行为、

消除坏习惯)4、维持

5、逃避作用与回避作用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

观点:即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任务的行为完成。

过程:注意阶段、保持、复制、动机

(在观察过程中记住了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语言的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

行表征、编码以及储存。)

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榜样)、自我(评级)考点三:认知学习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格式塔(完整)学派的完形-顿悟理论(苛勒)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目的论)

基本内容:①是有目的的,期待的获得②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

3、布鲁纳的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的环节:获得(听懂)、转化(吸收消化)评价(对转化检测) 2)教学观: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原理、概念、态度方法)

教师的最终目标:学生能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3)发现学习:教学四个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检验假设、验证结论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收学习论

1)概念:意义学习是新旧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彻底吸收)

实质性联系:可以用自己的话讲出知识点

非人为联系: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上

2)实现有意义学习条件(简答):

1、主观上: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认知结构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

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客观上: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3)认知同化论=意义学习观点

A、意义学习的过程: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B、同化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

4)先行组织者概念(名解):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的抽象、概况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

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

相关联。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选择、填空)

1)知识观:知识的相对性、情境性、主观能动性

2)学习观—有意义的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由老师向学生传递,是学生建构自

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

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

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

的知识经验。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教学模式)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标的启示

第四章学习动机(大题)

考点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1、动机:概念(名解):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

向或内部驱力。

学习动机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

2、学习动机的分类与结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选择理解)

(1)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马上可以达到)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很远达到)

(3)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①认知内驱力(学习需要的构成: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交往需要)

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附属内驱力

3、动机与工作关系(倒U型曲线)(选择填空案例分析)

例:1、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2、倒计时牌在教室

1、一般情况下,动机与效果一致

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动机超过一定限额,效果会降低。紧张)

考点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斯金纳

2、人本理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选择、填空)

缺失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

成长需要(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对教育意义:关心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学习需要)

关心学生的生活(归属与爱、尊重)

3、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者:选择成功概念为50%的任务

避免失败者: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回避50%任务

4、成败归因理论(韦纳)(选择填空)

归因:为什么要这么做

三个维度:稳定性、内外、可控性

六个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对实际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3、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

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都拉 A.Bandura新新行为主义)

自我效能感:概念: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项行为。

影响形成因素:归因方式、成功经验能提高效能期待、失败会降低效能期待

考点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培养:1、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教育:1、让每个学生有成功感2、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方法

2、利用直接(内在)发生途径和间接(外在)转化途径培养

2、学习动机激发(论述)

(1)创设问题情境(题目有难度,努力就可以做到),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

(3)利用反馈信息,给恰当的评定。--- 布克,诺维尔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

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学概述

第三章认识过程

第四章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五章个性心理

考点一:能力

概念: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得个性心理特征。

分类: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是核心,也是思维的基础。)特殊能力(如:画家的色彩鉴别能力、形象记忆能力)

考点二:智力理论

考点三:气质

概念: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名解)

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考点四:性格(EQ)

概念:个人对显示的稳定态度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特征差异:理智特征、情绪、意志、态度(记忆方法:知情意+态度)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影响学习方式2、速度和质量3、学习内容的选择

4、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老师不仅要关注智力差异,还要关注性格差异。

第六章社会心理与行为

教育法规

一、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实施,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

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

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

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06年6月29日修订的。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2008年9月颁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2008年9月),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

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的。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0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

二、《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

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

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国家实行的基本教育制度有: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

和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

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四、教育督导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五、教育评估制度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认可的社会组织

六、《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

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七、《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十、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

十一、制定《教育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制定《教育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2、制定《教育法》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需要。

3、制定《教育法》是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需要。

4、制定《教育法》是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的需要。

十二、教师的权利可分为(普通公民权)和(教师职业权)两个部分。

十三、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十四、《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规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教育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5、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6、提高水平义务

十五、教师待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工资待遇)。教师津贴包括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教龄津贴)是根据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所给予的额外报酬。

十七、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周岁。

十九、教师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十二、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2、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的规律和特点。

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二十三、《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坚持“以人为本”。

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3、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4、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5、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二十五、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七、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常考考点

教育学专业课复习,中国教育史部分复习要把握教育的发展脉络,各类教育观点和各阶段教育特点,下面总结20个复习要点,大家抓紧记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 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育学考试大纲》知 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 质(重点)一.选择题与填空题1.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2.西方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由于自然科学诸学科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部分科学知识进入了大学教学。 4.美国大学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 5.19世纪后半期,高 等教育的活动形式: 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 多样化,高等教育的 形式复杂化。 6.从高等教育的性质 看,高等教育是一种 专业教育。 7.高等教育作为一种 专业教育,既可以是 学术性专业教育,也 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 育。 8.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有谁来掌握取决于政 权的性质。 9.高等教育的根本任 务是培养人才。 10.中国古代就有“大 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的教育目的,体 现了高等教育的政治 功能。 11.民主问题始终是教 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 心。 12.经济结构已经成为 确立高等教育结构和 结构内部调整的基本 依据。 13.舒尔茨推算出教育 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 增长的贡献是33%。 14.阿什比认为发生过 四次教育革命:第一 次是将教育的责任由 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 构;第二次是将书写 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 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 基本依据;第四次是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总结为学校、文字、文本、电子计算机的出现) 二、简答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 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与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 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结构。 3、高等教育的经济功 能,包括三个方面: 1)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 善, 3)高等教育可以 提高人们的收入。 4、大学职能的历史演 变: 1)18世纪以前确 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 职能(欧洲中世纪大 学), 2)19世纪初德国 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 的职能(1810年洪堡 柏林大学,还确立了 现代学位制度), 3)19世纪末美国 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 的职能(威斯康辛大 学,校长范*海 斯)。 5、现代大学的职能体 系: 1)培养专门人才 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 能, 2)发展科学是现 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会服务是现 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论述题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学生的特点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3.两种不同的学生观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杜威4.学生的社会地位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5、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近代教育特点:教育的国家化、初等教育的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 (2)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 (3)教育内容更趋丰富与合理。 (4)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 (5)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现存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教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和制约。 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以及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再生产的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与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 (2)教育可以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在关键时候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人的教育观念以及各种非正式形式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2)教育具有传承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以及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3)学校文化:包含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等,校风则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4、教育与社会人口 (1)人口对教育有着制约的作用,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我一直都在接受教育,可是坦白说,要不是这学期学习了教育学,我根本就不会知道,除了儒家思想的“因材施教”这一古文化遗产涉及到教育之外,我所接受的十几年的教育竟然拥有如此广阔的研究领域,胡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的“理论+案例+我”的授课方法更是让我对教育这门学科刮目相看,也改变了之前对教育学的幼稚的偏见。 记得第一次翻开《新编教育学》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的内容特别枯燥乏味,几乎都是一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呀,教育原则和方法啥的,好像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有很大的距离。于是就想,学不学教育学用处不大,不学教育学以后照样能教好学。后来上了胡老师的课之后,我才明白,我完全误解了教育学,更别谈其功能了,特别是自己亲自上讲台谈论《全身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后感触更深。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

育学的学习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等。由此可见,教育学对培养未来合格人民教师的作用是确信无疑的。如果大家都跟我一样继续持有这种偏见,教育的未来和学生的前程就很危险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老师很精明,想必他料到了我们会对教育学产生偏见,并且可能会不喜欢上这门课,所以就采用“理论+案例+我”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胡老师采用的这种创新教学方法,以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为宗 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整个学期合理整合为课前分组搜寻典型案例、课上学生共同探讨和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案例三个阶段,将我们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培养了我们反思、创新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结合。课前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深入角度地上网搜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等,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上我们以所搜集到的案例为基本素材,或单独站上讲台,或组织团体辩论,思想深刻的胡老师也积极与我们双向和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研讨,培养了我们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我们充分理解了课前课上研究现象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在思索过程中考虑如何将教学理论运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教育学 重点总结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1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3 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4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分为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6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也是自古就有。社会教育从外延上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 7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教育的心理起源代表人物孟禄。 8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第三、学校教育鱼生产劳动的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现代教育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四,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勾画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发生一系列的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鱼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9 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的思想的专著。 1623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苏格拉底强调完善的人格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10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人体验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 11 当代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