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章

1、简要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1)历史功绩:

初步探索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基础;

对资本主义制度做了深刻的批判,为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提供了宝贵材料;

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2)思想缺陷:

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义观,无法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正确渠道;还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不到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

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张道德感化,所有的理想都是空想。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是什么?

(1)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基石——唯物史观的创立。其主要来源之一的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其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性的进化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制度的更迭的生产力与现存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其主要来源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解释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特殊性质,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解释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指出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3、试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其发表的意义。

(1)基本内容

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必然途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污蔑,揭露了其实质和危害性。

(2)意义:

《宣言》是国际革命的宣言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步纲领性文献,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纪元。

4、试述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要点。

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竖立起来的旗帜,它标明了党的性质;

共产党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长远利益而斗争;

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共产党必须有自己的成熟的领袖担任领导;

共产党必须善于进行党内斗争,以保证当的健康发展。

5、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是怎样总结巴黎公社的创举和经验教训的?(简述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1)创举

公社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权;

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民主本质:普选制、罢免制、限制高薪、废除特权、政务公开;

公社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清廉本质:社会公仆。

(2)经验教训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它证明,毛利革命是个普遍规律,它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指明方向;

公社证明了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丰富和发展了不断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6、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有哪些特征?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满足整个社会成员的需要;

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的战友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除了“按劳分配”存在着的事实上不平等;

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社会重大差别,包括城乡、工农、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别;

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新人;

国家消亡,那是管理共同事务的机构虽然还有,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阶级性质。

第二章

1、用十月革命的实践论证列宁“一国胜利”理论的正确性?(1)一国胜利理论的依据

第一,资本主义垄断会发生利益的激烈竞争,从而形成不同的军事集团;

第二,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市场会发生战争,造成彼此力量削弱,其中必有更为薄弱的环节;

第三,战争会唤起人民觉醒,奋起而斗争,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要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点,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反动派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第二,被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第三,广大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积极性已极大提高并表现出革命行为。(3)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点的原因:

第一,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参与比较严重,政治、经济比较落后;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数百万人被夺去了生命,人民纷纷起来反抗;

第三,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并且有了成熟的领袖列宁。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折,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巨大鼓舞,对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一次成功的伟大实践,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宝贵经验。

2、论述性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

(1)主要内容:

协调工农业的发展,加强工农联盟;开放市场,实行贸易自由和竞争;

把私营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把国家无力经营的企业、矿业租借给外国资本家,实行租让制;

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缴税后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2)作用: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好转;

改善和巩固了郭嘉的经济地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3、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

(1)历史功绩

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想变为现实,解决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它使苏联迅速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抢在战争爆发前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的状态;导致了权力过分集中,压制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导致了国家机关严重的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

导致了长期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导致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并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第三章

1、现实社会主义遇到了当代世界的哪些挑战?

(1)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

(2)来自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

(3)来自亚洲“四小龙”的挑战;

(4)来自前苏联、东欧地区国家的挑战;

2、这些挑战给现实社会主义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1)现实社会主义不仅没有成为发达的国家,反而被资本主义越抛越远;

(2)使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难以医治的信仰危机:

马克思主义所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受到了质疑‘

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提出了质疑;

民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使人们对现实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更使现实社会主义处于孤立地位,影响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信仰。

(3)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倒戈现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危机。

第四章

1、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有哪些失误?

(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路线发展起

来,严重冲击了经济建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大跃进:大炼钢铁和农业浮夸风严重;

人民公社运动三面红旗: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3)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社教运动的性质”——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运动的重点——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4)1966—1976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十一届三中全会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哪些重要作用?(1)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3、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党的十四大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9个方面: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

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

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关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从社会主义性质上看,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搞资本主义,不能后退。

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在初级阶段,也就是说,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阶段是不能超越的。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目标

发展动力是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

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谨慎文明建设的目标(思想目标)是: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

前提:独立自主,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平等互利。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

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是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根本保证;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的有效保证;第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明,是有序的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保证;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排除了一切混乱因素的思想保证。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到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领导力量是共产党。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增强战斗力、凝聚力。

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军队,要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搞好统一战线。

(9)关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是创造性构想。

“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针对台湾的。

其内容是: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港、澳、台维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以此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完成。

4、试阐述邓小平理论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1)理论体系的成熟性:

完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系;

成功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保持了国内稳定、安定团结。

(2)理论体系的时代性:

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资本主义进入了较稳定的发展时期,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综合国力的较量。

(3)理论体系的实践性

它是总结了我国社会建设几十年的经验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它是总结了国际共运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当代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间的理论升华。

(4)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系统性:这一理论已经作为一个体系近乎全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放性:这一理论并未穷尽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完善。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

(2)它初步解决了一个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课题;

(3)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第五章

1、简要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回答并解决了巩固和加强执政党执政地位问题的?

背景:

第一个震惊: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取得了胜利;

第二个震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第三个震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取得蓬勃发展。

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永葆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和活力,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问题,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立党根基;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主体文化建设,穿凿具有本国特色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立党支柱;

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

立党源泉。

2、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

(1)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内涵

一方面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积极的姿态和敏锐的胆识带领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胆吸纳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来改造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

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党必须站在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主体力量的前列,坚决维护广大人民在经济竞争中的主动权,维护国家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独立自主地位。

(2)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理论内涵

一方面,我们党必须高扬科学思想大旗,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另一方面,我们党必须坚持不懈地用科学世界观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在党内筑起反腐防变的思想长城。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归宿

一方面,任何一个党员、党的领导干部,以及任何一级党的组织,都时刻面临着一个从少数人的利益和一己之力出发还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问题;也都面临着是用手中的权利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还是为少数人以至个人谋福利的问题。能否清醒地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中的威信,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地位的巩固。

另一方面,党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正确处理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悬殊的问题,努力解决数量众多的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要克服一些干部身上滋长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试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努力践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首先,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承担和完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在较高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视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工作得失的标准。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快更好地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第三,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

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多党合作制的政治体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服务并作出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科教兴国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2)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首先,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干部和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其次,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抢占科技文化的制高点,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文明素质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要忠实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和克服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错误倾向。

第三、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要有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古今中外的文化融汇中,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四、要做社会主义建设文明的表率

要自觉抵制一切腐朽落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思想道德上的先进性,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表率作用。

(3)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第一、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要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完善制度,依法治国,强化监督,从制度上和体制上确保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促进社会公平和平等,防止和消除任何利用权力谋求私利、侵犯人民根本利益的现象。

第二、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

广大党员必须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有效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和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

的各项工作中去。

第三、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

要继续从改革和健全体制、机制、制度入手,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第六章

1、试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

正。”新“两个凡是”从尊重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简要说明我国实现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科学发展的有效方略

第一、主要办法是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第二、加强就业战略的重点转移;

首先,加快农业由栽培业为主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战略重点转移

解决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过剩问题,有必要大力发展林、牧、副、渔业,向广义的大农业进军,这样会将涌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分流一部分下来。

其次,应加快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

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乡村城市化,是中国人口城市化的主渠道,也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办法;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重点将转向工商业;

其三,加快由以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主,由以提高就业率为主向以就业效率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

3、试述我国实现人口与经济科学发展有哪些重要战略

(1)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科学发展

首先,依赖于人口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

其次,需要注意生活资料增长的实物形态,特别是基本生活资料的增长。

(2)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的科学发展

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变动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就业,是人口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实现我国生产年龄人口与生产资料科学发展有效方略

第一、主要办法是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第二、加强就业战略的重点转移

首先,加快农业由栽培业为主向以多种经营为主的战略重点转移

解决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过剩问题,有必要大力发展林、牧、副、渔业,向广义的大农业进军,这样会将涌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分流一部分下来。

其次,应加快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

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乡村城市化,是中国人口城市化的主渠道,也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办法。

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重点将转向工商业

其三,加快由以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主,由以提高就业率为主向以就业效率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

坚持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剩余劳动力就业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坚持在不断提高就业效率前提下的比较充分就业,是实现人口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3)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科学发展

人口的质量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正在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4)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科学发展

从总体上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点应以第三产业为主,而不能大量涌向物质生产部门。

在农业内部,应主要转移到林、牧、副、渔业,建立大农业

转入工业物质生产部门,则应主要面向轻工业

(5)人口地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科学发展

在生产力布局上,由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加上原有基础设施比较好,交通便捷,科技力量较强等因素,在生产力布局上应优先发展。中部腹地的存在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过多,质量相对不够高的矛盾,在生产力布局上,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在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中做出合理选择。

西北广大边远地区有着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有人才短缺、交通不便、基础较差的不利条件,需要将人口与经济条件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需另辟蹊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活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 2016 年 5 月 14 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报告中的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坚定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道路自信从何而来?习近平同志强

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 (一)、从伟大征程和辉煌成就中坚定道路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对这条道路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深刻认识。有了这种道路自信,这是一条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接力奋斗开辟出来的伟大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我们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沿着这一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这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1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那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现代化;同时,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探索和改革,建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第一,坚定不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第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推进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

——之民生问题 材料物理与化学班姓名:刘维娜学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地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地中国特色.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旗帜、道路、理论三者地辩证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地伟大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统一地整体,构成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地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地旗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于理论上如此完善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是否早已成为了富强民主文明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了呢?我们是否应该早已过上了我们心中理想地小康社会了呢?我们是否应该早已摆脱了一些看似不重要但却十分贴近我们生活地实际问题呢?答案恐怕是否定地,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学,有多少后买不起房,又有多少人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就医,最终因痛离世,种种现象不得不令我们对我们心中神圣或者说是完美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思考,甚至打上一个大大地问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就调查显示,每年“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总是两会讨论地热点问题,这也是老百姓甚为关注地问题.老百姓唱道:“教育把父母逼疯,住房把钱包掏空,医疗把生命送终”.可见这所谓地“新三座大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地正常生活,可是令人好奇地是,国家政府始终在强调地、百姓怨声载道地“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地问题却一直看不到有实质性地突破进展.我想政府人员应该对此做出回应,而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地原因有以下几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一,我国是民主社会,但是国家政府赋予老百姓地民主权利并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和发挥它应有地作用.以对社会和谐关系重大地医疗改革为例,当初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很多部门都可以参与,却偏偏不让患者与老百姓地代表参与.可以说,改革新方案是由相关部门地首长们讨论定案再加上所谓地专家学者地意见综合拟定而成.医疗服务与每个人地利益切切相关,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地实际生活水平地提高.而相关部门和专家们,恐怕不能深刻体会到广大民众及生活在最低层地百姓,对医疗服务这个公共产品地具体需求和承受底线.因而,医疗改革不成功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二,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过于以营利为目地而忽视了其本职作用.众所周知,我们去一个公立医院,一个普通地感冒甚至可以被说成很严重地疾病,结果是医生给患者开了一大堆药,当然这其中会含有适合病症地药,那其他地药呢,我想应该就是为了拿药商地回扣吧,更夸张地是有些医院开地药在市场上是买不到地,这就不得不使百姓去医院花高额来买这种药.而上学呢,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公立幼儿园而在门外要排上几天几夜地队,而结果却是可能能进入到这个幼儿园,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幼儿园,各种变相收费又在上演.我想这样地医疗和教育部门应该深刻反省一下,本应该是服务大家地社会机构却变成了从老百姓手里赚钱地机构,他们完全忽视了自己地本职工作是救死扶伤,教育祖国地下一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至于“住房难”这一问题,我想有太多地解释了,什么房地产商过于炒房抬高房价等等,那我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认识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门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理论上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门课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在不断接受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体味到了无限的乐趣。 像这门课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样,每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都会是曲折上升的,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则。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等时期。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与理论借鉴中,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搞好我们特有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但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是通过变革旧体制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和总结。 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历程 摘要: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线索,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可从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大关系”到“十个结合”,从统筹兼顾到科学发展观,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主题与主线就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从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由于在总体上照搬苏联模式,我国建设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毛泽东则从1956年2月起,用了约两个月的时间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快更好。”①毛泽东认为,《论十大关系》实际上开创了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邓小平对这一基本结论的揭示和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共性与个性、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特征,又体现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两个最重要、最具有创造性的命题,也是最核心的理念与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最重要的命题,都首先是针对苏联模式和苏联范式的,一是在实践上针对苏联模式,一是在理论上针对苏联范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命题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突破苏联模式和苏联范 ①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8.5.18. ②邓小平文选[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深深植根中国大地,着眼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 从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十八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精辟阐述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高度概括了每一时期我们党的实践成就和理论建树。从理论和实践成果看。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个方面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有充分的现实根据。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显著提高,最根本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我们党的旗帜更加鲜明,方向更加明确。这是我们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我们党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也说明我们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是一个思想解放、充满活力的党。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着眼于未来的。 面向未来,在前进道路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是要以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教育公平概要

教育公平的理论及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国内外教育公平的理论知识显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对教育公平有着自身的追求,进而表明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之后,论述了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国情,国内国外对于教育公平实现的具体实践。最后,总结我国对教育公平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字:国内外;教育公平;实践;措施 一、引言 社会公平历来都是崇尚民主的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基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的优先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一一因为不管什么问题,都要靠人来解决,而教育承担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们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日益增强,以及较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加快,教育公平问题己从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正日益成为我国社会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独生和少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使全体人民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更加关注。因此,教育发展的任务必须首先集中到这样两个方向上:一是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这一基本需求;二是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好学上”这一强烈愿望。“有学上”和“有好学上”是最重要的教育公平。我们呼唤教育公平,是因为只有确保起点公平、过程公平,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平。如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教育负担沉重如山,让孩子读书就像押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必将难以实现。2003年10月18日,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卡塔琳娜·托马舍夫斯基(Katarina Tomasevski),在北京访问两周以后,谴责了导致许多学生家庭负债累累的学校乱收费制度。她指出,中国各学校非法和合法地收取各种费用,为许多儿童设置了一道不合理的财务障碍。如今,中国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70-3%左右,比联合国最低要求6%低得多。政府仅提供学校经费的_5 3 070,其余由学生家长承担。政府承担的比例,比其他所有实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国家都低。所以,让教育公平重返时代重心,不仅是和谐社会人文关怀的题中之意,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本思考题

思考题 导论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这一巨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承担着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但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振兴还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到21世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已担负起并不断为之奋斗的历史责任的继续,是当前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华民族13亿人口对中国共产党殷切期望,还是当今时代潮流以及社会主义运动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前,广大共产党员要积极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当中去,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带领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作品时间: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意义 正文: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十五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阐释,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纳了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有机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内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时有表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文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异域文化的挑战,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抗撷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世界格局下各种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全球视域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西方特别是以少数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伴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认识逐步深化。如早在1929年,庄泽宣(1959-1976年)就明确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他在《如何使教育中国化》一书中指出:“新教育原本不是中国所固有的,但是非把他中国化了,不能称为中国的。”认为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合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力,合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的优点,能改良中国的恶根性”。强调建立适合中国需要的中国化的新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少数人用几年的工夫可以改造成功,非有多数人长时间的研究和努力试验是没有结果的”,认识弥足珍贵。 建国后,在全国教育系统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热潮中,1957年有研究者又提出“教育学中国化”问题,并就“教育学中国化”的含义以及如何中国化等问题作了具体阐述,意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学,见解十分难得。差不多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了建设中国化教育学的探索。然而遗憾的是,不久反“右”斗争开始,随后又发生“文化大革命”,讨论和探索被迫中止。再次重提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 1982年9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并做出了把教育列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的重大决策,激励了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探索新时期教育理论的热情。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在此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在此背景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便被明确提了出来,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努力探索的课题和积极为之奋斗的目标。 基本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称《规划纲要》)的发布,引起了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此事着实重大: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上最广大人群的希望与前景。《规划纲要》的基本理念是最为重要、关乎根本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 学社会主义 姓名:张慧勇 学号: S082121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上课时间:周一第三大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强国路。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7%,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走向富强。中国经济在近30年间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6年迈上了20万亿元的大台阶,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提高了国家影响力,为改善人民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国力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释放出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近30年中,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我们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目光更加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日益展现出文明自信、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面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如果说,在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找到了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那么,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则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考试要点

复习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指中国社会自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相一致,设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3.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好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做到有秩序。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必须全面系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切实遵循改革内在规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制度。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介绍 一、课程名称沿革: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课程性质 1)硕士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2)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另一门为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 课程教学大纲及其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式 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导论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四、教学时数、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学时:36学时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考核方式:课堂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 1、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 3、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导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方法和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 (一)社会主义的涵义 1.从词源上看,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伴、同伙的、善于社交的等。其本意包含着平等、友爱、集体等内含。到近代,这一词演变为英文的social,意思是“社会的”。这个形容词再加后缀ism,即构成为现在英文中的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与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与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 它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然而,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顾名思义, 就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改革开放;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 反分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构建、推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明确指出了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鲜明特点。因此,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人民利益观的集中体现。 中国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化,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自从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后。战火不断,人类文明停滞不前。历史可以告诉未来,170年的沧桑变化,验证着一个科学的论断,熔铸着一条坚定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其鲜明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 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 以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 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