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对象、方法和历程

一、心理学的对象

1、对象:心理现象(精神现象、心理活动、心理等)的各种形式及规律。

(1)心理现象

相对于物质现象;是一种主观映像;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第二章将全面阐述其本质)。

(2)形式

形而上研究,相对于内容;

形式即心理活动的加工过程或方式,内容即心理活动的加工对象或材料;

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形式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形式研究为考察内容服务。

(3)规律:本质、必然性联系。

2、心理现象的基本形式: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产生、变化发展、成熟、衰亡的历程;

动态考察;

心理过程的主要形式。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心理行为的基础;

情绪与情感过程——心理行为的动力;意志过程——心理行为的调控过程。

心理过程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有机统一。

(2)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的个人化,是相对稳定、经常、独特的表现;

主要形式:

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与性格等)——心理活动独特、稳定表现。

(3)二者的有机统一

(4)注意状态

(5)自我(自我概念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

3、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内隐性、可变性、主观性和情境性

(1)内隐性:内在、隐蔽,无形体,不可触摸,难以完全客观测量。

(2)可变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绝对的。

(3)主观性:因人而变。

(4)情境性:因时、因地而变。

4、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举例

1)人的行为与非心理因素(如化学药品、物理刺激、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等)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理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生物基础的考察。

2)人对于来自环境的刺激如何知觉——这是大多数行为事件的第一个心理学步骤。

——感觉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对心理活动的最初形式的考察。

3)学习和记忆的奥秘何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怎样的?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对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系统考察。

4)人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思考、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怎么回事?

——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思维)心理学:对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过程的系统考察。

5)导致行为的内部动力——动机是怎么回事?

——动机心理学:对心理、行为内部动力的系统考察。

(6)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现象有何规律?

——发展心理学:对心理活动整个变化发展历程的系统考察。

(7)人类的意识是怎样的?

——比较(动物)心理学、心理哲学(哲学心理学):关于人类(意识)起源的探讨。

(8)人们如何彼此产生影响?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化、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系统考察。

(9)是哪些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组成了个性,从而使一个人不同于别人?

——人格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个别差异的系统考察。

(10)不寻常的行为类型和变态心理是怎样产生的?怎样矫正和治疗?

——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对负面心理及应对策略的系统探讨。

二、心理学的方法

1、考察心理现象的基本途径

1)行为活动:行为变量,心理活动由以表现的外部行为活动;内在心理活动是其基本来源之一。2)外部刺激:刺激变量或情境变量,内部心理的内容源泉,外部行为的另一来源。

3)生理活动: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人的整个躯体的结构与机能,心理活动的生物基础。2、研究心理现象的具体方法(心理学方法、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等)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知觉,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在人为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基本要求:信度与效度)

三、心理学的历程(西方心理学史)

1、心理学的过去回顾

黎黑【美】:心理学有一个久远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1)心理问题的提出:从主观思辩到实验研究

·心理学思想的悠久历史

·卓越的心理学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心理学思想广泛而零散地分布,附属于其他多种学科领域。

·十七——十九世纪的哲学心理学(如联想论、感觉论、经验论)、生理心理学及心理物理学等心理学邻近学科的突破与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比较直接而坚实的理论基础。·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的实验室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正确看待心理学流派之间的论争

构造主义心理学:侧重心理结构的分析。

机能主义心理学:侧重心理机能的分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侧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侧重心理整体的研究。

精神分析心理学:侧重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侧重认知过程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2、心理学的现状分析

(1)成就展示

学科群的崛起

广泛应用:智力开发与训练、人事组织与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2)问题分析

科学性不够。

原因分析:发展时间短暂、心理现象的抽象与复杂、邻近学科的限制、研究手段的局限性等。

3、心理学的未来展望

心理咨询:未来最有潜力的草根职业之一(参见资料)

四、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2、心理学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章主要参考教材:

1、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导论》;

2、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

——脑是机器现实是原料——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引言:实质及心理的实质本身的含义

一、几种主要的心理观

1、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1)心理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现象。

(2)心理决定身体,心理先于身体。

(3)心理是永恒的。

2、二元论的心理观

(1)心理与物质平行存在。

(2)心理不可知。

3、庸俗唯物论的心理观

(1)心理即某种物质形式。

(2)心理是整个身体的机能:“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

(3)心理是脑自发的产物。

4、机械唯物论的心理观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源泉。

(2)心理是人脑的机械反映,心理完全取决于客观现实。

5、科学的心理观

(1)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人的心理的主要器官)

1、命题本身的含义

(1)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是产生心理的必要基础

(2)心身关系的“层出”特性

正如水是氢跟氧原子化合的特性一样,它既不是氢的特性,也不是氧的特性,而是两者在化合后的层面上出现的崭新特性。

层出观点是基本可取的。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认为,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细胞的有组织的整体活动。因此,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中,例如在研究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时,去观察在学习过程中的脑的某些部位的单个神经元放电模式的变化、突触的生长和细胞的分子水平的变化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忘记整体活动的概念。因为,我们不是用一个细胞去记忆一件事情的,在单个细胞中,不可能找到哪怕是一个词的记忆痕迹。所以,必须从整体活动的角度去分析和综合这类研究成果,而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对完整的脑的活动进行系统的行为研究。

脑组织整体活动的观点,并不忽视整个神经系统活动的组织等级或水平的事实。在整个系统中,最基层的组织在突触的受体部分,最高层的组织在大脑皮层,中间有各种层次。心理活动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即大脑两半球,特别是它的皮质部位。低级部位的神经活动虽然都可能是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达不到大脑的水平时,往往是不能被意识到的。(3)神经系统的组织水平

神经系统的组织水平分析

各水平例子

整体器官脑脊髓

重要部位大脑皮质小脑

区域运动皮质视觉皮质

基本过程单位神经元线路

神经细胞两百种以上的神经元,如锥体细胞等

神经元之间的神经连接化学突触

神经细胞的机能单位突触的受体部分

(4)典型案例:开颅戒毒手术

2、人的心理与人脑的关系分析

(1)演化过程分析

结论:心理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反映形式。

小实验:蚯蚓走迷宫

(2)人脑机构分析

神经元、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扩散、集中与相互诱导)、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大脑皮层机能区域划分、大脑两半球功能区分等。

(3)人脑加工产生人的心理的形式的分析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谢切诺夫,《大脑反射》,1863年。)

反射弧、返回传入(反馈)、反射环

中枢

(高级中枢)

传入神经传出神经

刺激物感受器效应器活动

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反射环)

三、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内容来源)

1、举例分析

(1)“兽孩”的资料:与正常、同龄人的比较分析

(2)刘连仁的故事:与群兽为伍的“野人”——日本侵华的活见证(参考:《独居森林十三年——刘连仁访问记》)

(3)感觉剥夺实验:实验室实验

2、理论分析

(1)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

人物简介:前苏联建国初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前苏联心理学的奠基人。

基本观点:

A心理发展的两种过程: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发展过程

B原理依据:交往活动及其内化过程

C两种心理机能学说: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随意机能与抽象机能)

D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文化活动发展的结果

E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学说:物质工具与精神工具

(2)皮亚杰的“图式”学说

人物简介:瑞士学者,前世界心理学会主席。

基本观点:

A图式学说(动作结构或认知结构)

B图式变化机制:同化与顺应

3、具体分析(参照:个性的形成)

四、人的心理是主观能动的反映

本章总结: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是主、客观的统一。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人的心理的物质基础人脑和人的心理的内容来源客观现实是客观的;它的主观性表现在,人的心理要通过每个人具体地表现出来,不可避免受到个人的全部经验和个性特征的制约,从而表现得千差万别、丰富多彩。

本章主要参考书目

1、心理哲学

2、比较心理学

3、人体解剖学

4、生理心理学

5、文化人类学

——心理行为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第三章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基本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指向性:心理活动的对象和范围。

2、集中性:心理活动反映被选择对象的清晰程度和完善程度。

3、二者关系:指向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基本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它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并获得必要的动力。

1、选择功能:可使重要的或符合需要的信息进入意识,抑制对无关刺激物的反映。

2、保持功能:可使所选定的信息(外界信息与已有经验)在头脑中保存。

3、调节与监督功能:服务于特定目标的控制过程。

附:注意功能的经典论述

A: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1823——1870):“注意是一个唯一的门户,只有经过这门户,外在世界的印象,或者较为接近的神经肌体的状况才能在心里引起感觉来。如果印象不把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它身上,那么,虽然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肌体,但我们是不会意识到这些影响的。”

B:我国古代学者对注意在学习中的作用的论述:“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当,学亦不同。”(三)注意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

1、注意与心理过程

2、注意与个性心理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与外部表现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1、巴甫洛夫学派的解释

(1)发生形式:定向反射——为新异刺激物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应答性反应。

(2)中枢机制: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

2、脑电图研究

注意与大脑皮层和脑干网状结构关系密切。

3、脑额叶的切除和损伤研究

大脑额叶在高级的有目的的主动的注意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

注意发生时,有机体的相应器官或有关部位的辅助性动作。

2、无关动作的停滞

往往发生在比较紧张的注意中。

3、呼吸系统的变化

依据不同的刺激情境而变化。

三、注意的类型

(一)无意注意及其条件

1、定义

无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注意者自身的状态

(二)有意注意及其条件

1、定义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

(1)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3)培养间接兴趣

(4)意志努力

(三)有意后注意及其条件

1、定义

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形式的无意注意,也称继有意注意。

2、特征

(1)自动化动作的条件与标志

(2)反映了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之间的关系,即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转化。

四、注意的品质(阅读内容)

(一)注意的广度(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

(三)注意的紧张性

(四)注意的分配

(五)注意的转移

五、注意理论(模型、心理机制)

(一)知觉选择模型

1、过滤器(单通道)模型([英]Broadbent,1958)

(1)基本观点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则可能暂时储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2)模型图

刺激(各种输入通道)选择性过滤器容量有限的通道(知觉分析、意义加工)反应(3)实验依据

A双听技术

左耳:6 2 7……

右耳:4 9 3……

B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

左耳:OB 2 TIVE

右耳:6 JEC 9

2、衰减模型(Treisman,1964)

(1)基本观点

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变弱,但是,有些信息仍然可以得到加工。

(2)模型图

各种信息(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频率、强度等物理特征分析选择性过滤器意义分析(不同阈限值的信息)反应

3、两种模型的比较

(1)不同点

衰减模型将过滤器的“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从而将单通道模型改为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变化较大。衰减模型承认注意在多通道间的分配,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

(2)共同点

第一,根本出发点相同。即都承认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予以调节。

第二,两种模型中,过滤器所处位置相同。即都处在低级分析(物理特征登记)与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第三,两种模型中,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即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二)反应选择模型(Deutsch等人,1963)

(1)基本观点

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在输出时却有所不同,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即注意不是对知觉的选择,而是对反应的选择。

(2)模型图

追随耳

感觉登记知觉分析反应选择组织输出反应

非追随耳

(三)两类模型的比较

1、两类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位置有不同的观点。知觉选择模型将注意的机制置于觉察与识别之间,而反应选择模型则将注意的机制置于识别与反应之间。

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图

刺激觉察识别复述与反应选定反应

知觉选择反应选择

2、目前,对于两类模型,心理学还没有充分根据来肯定其中一个而否定另一个。但是,较多的学者倾向知觉选择模型,原因之一是反应选择模型显得不太经济。

3、两类模型似乎不像双方想象的那样尖锐对立。反应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记忆堵塞现象,它同样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相联系。而且,两个模型也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即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可以设想,注意既可以是知觉选择,也可以是反应选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有不同的选择。

4、研究的实验问题。其一,两类模型中,知觉模型多采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而反应模型多采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二者实验的标准依据不同,其结论也不便于比较。其二,有关实验几乎都是在听觉通道内进行的,很少涉及其它的感觉道。如果能够将实验扩展到其它的感觉通道,可能更有利于揭示出注意的实质和机制。

感觉——心理发展的原初形式人类意识的最初因素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

第四章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特点

(1)感觉反映当前事物。

(2)感觉反映直接接触到的事物。

(3)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二)感觉的作用

1、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感觉是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

(三)感觉的过程

1、感觉是在刺激物的作用下、一种分析器进行单独活动的结果。

2、分析器的构成(即感觉过程的三个环节)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感觉传导部分的活动感觉中枢的活动

(四)感觉的种类

如: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

二、视觉(阅读内容)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三)视觉现象

三、听觉(阅读内容)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听觉现象

四、味觉、嗅觉、皮肤觉(阅读内容)

五、内部感觉(阅读内容)

(一)动觉

(二)静觉

(三)内脏感觉

六、感觉的规律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基本含义:感觉能力与刺激强度

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E=1/R

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ΔI/I=K

(二)感觉适应

1、基本含义

同一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表现形式

如视觉适应中的对光适应(明适应)和对暗适应(暗适应)

(三)感觉对比

1、基本含义

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表现形式

如同时对比与先后对比

(四)联觉

1、基本含义

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的现象,叫联觉。

2、表现形式

如“甜蜜的声音”、利器划玻璃是令人寒冷的现象等。

(五)感觉的补偿

专题:痛觉心理研究

一、痛觉及其特点

(一)痛觉感受器遍布躯体各处各层次中:全息分布

(二)痛觉成分复杂:感觉成分、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运动成分(三)痛觉的适应性较差

(四)痛觉性质多样

二、影响痛觉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文化

(二)过去经验

(三)当时情境

(四)注意与暗示

(五)情绪、情感

——了解事物外部整体初步认识事物的意义——

第五章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特点

(1)直接性

(2)整体性:外部整体、构成整体各种属性、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二)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1)直接性与具体性;

(2)基础与深化。

2、区别

(1)生理机制不同;

(2)个别属性与有机整体。感觉是对刺激的即时觉察即信息的瞬间登记过程。而知觉则是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对象,即在已经储存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组织与解释信息,赋予信息以意义。

(三)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对象不同)

2、视知觉、听知觉等(何种感官起主导作用)

3、错觉(是否正确反映现实)

二、知觉的心理机制

(一)知觉信息加工的基本步骤

1、分析:感觉信息的抽取。

2、比较:新旧信息的匹配。

3、决策:最佳匹配的确定,知觉映像生成。

(二)知觉信息加工的具体过程(如特征整合说)

1、客体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2、神经系统各种水平上的各种特征检查器可以分解与抽取客体特征。

3、以抽取关键特征为主,排除多余信息。

4、连接各关键特征,寻求头脑中的最佳匹配。

5、全面整合,形成知觉映像。

知觉的信息加工即对客体的识别过程。识别,即借助于既有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寻求与目前新信息的最佳匹配的过程。

(三)知觉信息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1、系列加工

即感觉信息在脑中进行的不同层次的逐级加工过程。如,听神经冲动首先激活延脑中的神经元——中脑——丘脑——大脑皮层。

2、平行加工

即一种感觉信息进入多个皮质代表区进行不同性质的加工(多种感官协调)。

三、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1、基本含义:在知觉情境中,知觉有选择地清晰反映部分信息,而对其余信息不反映或者给予模糊反映的特性。

2、影响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1)对象的新异性

(2)对象的刺激强度

(3)对象的对比关系

(4)对象的运动变化

(二)知觉的组织性

1、基本含义

在经验的参与下,知觉者主动加工信息,给予信息以整体反映的特性。

2、影响因素(组织原则)

(1)接近性

(2)相似性

(3)封闭性

(4)连续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1、基本含义

在知觉中,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事物,并且用语词把它表示出来的特性。

2、影响因素

(1)知识经验

(2)言语指导

(3)实践活动

(4)知觉态度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基本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某一熟知物体的知觉映像并不随对象的物理属性的改变而变化,即保持恒常。

2、影响因素:既有经验

四、知觉的类型分析

(一)空间知觉

1、定义

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知觉,如位置、方向、距离等。

2、视空间知觉

(1)单眼线索

因视觉刺激本身显示立体感,单眼也能够形成立体知觉。如:直线透视、重叠、明暗、移动、空气透视、眼球的调节等。

(2)双眼线索

双眼形成立体知觉。如: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

3、听空间知觉

(1)单耳线索。不能有效判断方向和位置,但能根据声音的强弱有效判断声源的距离。

(2)双耳线索。如时间差、强度差等。

(二)时间知觉

1、定义

人脑对事物的延续性与顺序性的反映。

2、时间知觉的线索

(1)外在线索: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各种计时工具等。

(2)内在线索:人体的节律性变化、个人习惯等。

3、时间估计

对时间间隔的估计,即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能力。

影响因素:

(1)感觉器官

(2)被估计的时间的长短

(3)个人的兴趣、态度、情绪情感等。

(4)药物

(5)实践活动

(三)运动知觉

1、定义

人脑对物体位移的知觉。

2、运动知觉的阈限

(1)上阈限:运动速度大到刚好看不清的时候(35度/秒)。

(2)下阈限:刚刚可以辨认出的最慢的运动速度(1—2分/秒)

3、运动知觉的相对性

(1)似动知觉:在一定条件下,实际上静止的物体被感知为运动的知觉现象。

(2)诱动知觉:因某一物体的运动,引起另一相对静止的物体的运动知觉的现象。

(四)错觉

1、基本含义

2、主要形式

五、观察

(一)观察的定义

(二)良好观察的条件

六、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及特征

1、基本含义

(1)广义理解

广义的社会知觉即社会认知,是人们对自己、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规律的认识。社会认知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塑造行动的框架。

(2)狭义理解

狭义的社会知觉是社会认知的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认知过程的第一步,是关于他人和自己所具有的各种外部属性和特征的即时性整体反映。

2、一般特征

(1)直观性与直觉性:不够深刻,缺乏更多理性分析。

(2)单一性和零散性:缺乏内在与外在资料的有机综合。

(3)易变性

3、与物体知觉相比较,社会知觉的特征

(1)间接性

(2)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3)双向性

(二)社会知觉的获得

1、社会知觉的早期表现

(1)视觉注视

(2)微笑反应

2、早期表现的意义

(1)社会生物学解释

一切行为都源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人畜皆然,形式有异。

(2)社会学习理论

后天的强化使行为得以稳定。

(三)社会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1)基本含义

在社会知觉中,最先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实验设计

[美]A·S·卢钦斯用两段文字描写某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呈现给被试的顺序不同,则印象也不同。被试先读到的那段材料在被试对某人的评价中起着更大的作用。

(3)偏差原因

时间有限、信息有限、了解途径有限、加工深度有限等。

2、近因效应

(1)基本含义

最近的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

(2)实验设计

将上述实验中的两段材料,间隔较长一段时间呈现,中间插入其他材料,则实验结果正好与上述实验相反。

(3)对上述两种偏差关系的解释

两种偏差看似矛盾,可以解释如下:信息呈现的连续性与断续性;交往对象的生熟;认知者的价值选择与评价。

3、晕轮效应

(1)基本含义

当认知者对某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的或者坏的印象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戴维堤(文革时四大学生领袖之一):“文革以来,许多中国人学会了一个毛病,只要一个人被打倒,哪怕是暂时的,就一无是处,一切皆坏,就可以任意骂,任意往他身上泼脏水;只要一个人还在台上,手中还有权,就一切皆好,就不能说半个不字,哪怕他放个屁也是香的。”(2)实验设计

博达列夫:看照片,做评价。

(3)实质

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其中,感情至关重要。

4、社会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

(1)基本含义

人们对某个群体所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影响着对这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评价。即类推识人。

(2)形成途径

接触个人或某个群体,即推广到更多的人和更大的群体;依据有限的间接资料作出结论。(3)实质

影响的积极与消极之分。

(4)社会刻板印象举例

男女大学生对两性角色赋予不同的期望特征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男性特征女性特征

攻击性强,善于经营喜欢聊天

独立性强,直率做事得体,分寸感强

情绪稳定,谙于事理雅淑、温柔

客观性强,感情不易受打击敏感

不易受外界影响,冒险精神强虔诚、笃信

支配感强,果敢陶醉于自己的容貌

好数学、科学,从不哭哭闹闹起居洁净

临危不惧,往往以领导者自居文静

竞争心强,能区分理智与感情有强烈的安全需要

逻辑性强,抱负远大欣赏艺术和文学

依赖感低,不因相貌而自负善于表达,温情脉脉

——构建人类经验宝库的基本功能表现——

第六章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和输出的过程。

2、记忆表象

表象即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具有如下特征:

(1)直观形象性:类似于感知又不同于感知。

(2)概括性:类似于思维又不同于思维。表象的概括是形象的概括,而思维的概括是抽象概括。(3)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形式,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或桥梁。

3、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映像的性质或内容的不同划分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练习过的动作或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信息在人脑中存储时间的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内隐记忆

4、记忆的过程

(1)识记

(2)保持和遗忘

(3)回忆和再认

二、记忆的生理机制

1、整合说(非定位说)

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跟脑的各个部位都有联系,而不是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2、定位说

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研究表明,记忆与额叶和颞叶的某些部位有关,也与某些皮层下组织有关。临床上发现,当海马、乳头体和边缘系统受损后,病人的短时记忆就会出现障碍,以上区域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特定部位,而两侧颞叶可能是长时记忆的重要部位。

3、记忆的SPI理论

(1)两个概念:记忆系统与记忆过程

记忆系统:指各种不同的记忆,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记忆过程:指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2)SPI理论试图整合记忆系统与记忆过程。

其一,五种记忆系统假定: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其二,上述系统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中,均有一定的顺序,它们的加工过程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具体如下:

S——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serial),即信息以串行的方式在系统中得到编码。一个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另一个系统的输入;信息在前一个系统中得到成功的加工,才能在下一个系统中得到编码(类似生产流水线)。

P——信息的存储是并行的(parallel),即一次编码的事件,会在多个系统中产生效应,并保存在不同的脑区内。

I——信息的提取是独立的(independent),即从某个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可以不受其他记忆

系统的影响。

4、反响回路说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位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作用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研究发现,这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

5、突触结构说

研究发现,刺激的持续作用可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如,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增大,树突增多、变长,突触间隙变窄,突触内的生化变化使相邻的神经元之间更易于相互影响。近来的研究提出,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这种改变包括相邻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神经元胶质细胞的增加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数量的增加。

6、记忆分子说

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借助核糖核酸(RNA)传递信息的机制后,科学家们相信,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研究发现,由学习引起的神经活动,可以改变与之有关的那些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细微的化学结构,就像遗传经验能够反映在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细微结构一样。由此认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7、激素说

近来,有研究表明,在轻度唤醒的情况下,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这是因为某些激素能使大脑更好地注意当前输入的信息,从而加强了记忆信息的保持。

三、感觉记忆

1、基本含义

也称瞬时记忆,指记忆时间在几秒钟以下的记忆。如感觉后像。

2、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

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主要信息本身的物理特性,并按感知的顺序被登记下来,所以,也称感觉登记。感觉登记中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地进行组织。这意味着认知系统没有对其进行转换,它只不过是对刺激原有形式的简单复制。

3、感觉记忆的特点

(1)记忆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信息保存时间短,一般在几秒钟之下。

(3)记忆容量较大。

(4)受到注意加工后,可转入短时记忆。

四、短时记忆

1、基本含义

信息保存时间在一分钟以下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动着的记忆。处在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短时记忆,叫工作记忆。

2、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不同于感觉记忆对信息原有形式的简单复制,短时记忆内容经过了认知系统的大幅转换和编码。(1)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存储。经过编码所产生的信息形式叫代码。(2)编码形式

研究发现,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主要形式。

相关实验:

实验一(Wickelgren,1965):以口头方式呈现给被试一系列字母,要求尽可能多地记住它们。在分析出现的回忆错误时,发现被试错误回忆出的字母往往与遗忘的字母读音相似,如,用读音相似的字母替换原来的字母。这些替换错误不是由字母顺序接近引起的,也不是视觉混淆。这一发现表明,短时记忆中的代码是听觉性的。

实验二(Conrad,1964):以听觉和视觉两种方式向被试呈现字母。结果发现,即使对视觉呈现的字母,也会产生上面的那种错误,混淆也是听觉性的。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短时记忆的听觉编码形式。

(3)影响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因素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组块大小: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更高水平的代码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叫组块。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单元。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字母、数字、音节、单词、短语或句子,也可以是组块。组块的容量不同,可以通过扩大组块的容量。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加工深度。

(4)短时记忆的存储和提取

存储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复述有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例如,把几个字母组成单词,把几个单词组成句子。研究表明,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的重要条件。

提取

有人(斯腾伯格)预测,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可能有三种方式,即平行扫描、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和完全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的项目进行提取。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查找自动终止。这样,短时记忆中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找到目标项目的搜索,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反应时短。

完全系列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搜索,然后,作出判断。这样,反应时间仍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是,目标项目找到与否,都应该具有同样长的反应时间。

斯腾伯格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五、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2、长时记忆的特点

(1)保存时间长。

(2)长时记忆的信息是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3、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1)语义类别编码,根据材料意义、关系进行归类,加以系统化。

(2)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如发音、字形等。

4、影响长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因素

(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

(2)加工深度。一般地,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加工深度越大,记忆效果越好。

5、长时记忆信息的存储

(1)长时记忆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改变。

(2)量的变化。一般地,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记忆恢复现象除外。(3)质的变化。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经验的方式也不同,人们存储的经验就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如,记忆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消失;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更完整、更合理和有意义;原来识记内容中的某

些特点变得更加夸张、突出或歪曲。

6、影响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主要因素

(1)组织有效的复习。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为了保证复习的效果,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如,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2)利用多种外部记忆手段。

(3)注意的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7、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1)回忆

(2)再认

8、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1)基本含义

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曲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总量有增大的趋势;

遗忘的具体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遗忘不仅发生在学习之后,它开始于学习,并一直伴随着学习全过程。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时间因素;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和形象材料的记忆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识记材料越多遗忘越快;

学习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最先呈现的材料和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得少,而中间呈现的材料遗忘得多,这种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者的态度:态度越积极,效果越好;

识记的方法。

(4)遗忘的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最后消失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有两种形式,即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和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和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解除这种压抑,记忆就能恢复(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强迫性遗忘症

强迫性遗忘症状是患有强迫症的病人刻意催眠自己去忘记某件事的状态。为了让自己遗忘,他们会习惯性的做一些带有强迫性质的行为,如激烈的摇头、掐自己的手指、发出怪叫等。

虽然一般的遗忘都是因为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损害导致的,但对于存在强迫性遗忘症状的人来说,他们对一定时间内的生活经历全部或者部分丧失却并非器质性病变导致。一般认为,强迫性遗忘症状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属于神经症的一种形式。

因为这类疾病患者以对一些过往不美好的经历、对自己精神影响较大的经历为遗忘的重点内容。所以强迫性遗忘症状符合快乐原则,能够让患者得到心理上的解脱。然而,这种遗忘的行为实际上只是在意识中发生,这些意识的内容并没有真正消失在人脑中,他们只是转变为潜意识。一旦生活中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患者还会再次联想到那些已经被强迫遗忘的内容。也就是说,因为强迫性遗忘症状而制造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

不仅如此,一旦患者潜意识中的那些曾经的不良记忆被激发,他们又会重复那些带有强迫性质的行为来实现新一轮的遗忘过程。这便间接助长了强迫症状的势力。因此,这种强迫性遗忘症

状的存在最终会造成强迫症状加重的恶果。

提取失败说: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六、内隐记忆

1、内隐记忆的发现:对遗忘症患者的治疗

2、内隐记忆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也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2)特点自动性无意识(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不能用语言表达

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不同

(1)加工深度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受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明显受到作业类型的影响。

(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能够保持更长时间。

(3)记忆负荷量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记忆负荷量越大,外显记忆的成绩越差,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没有影响。

(4)信息呈现方式(如听觉方式与视觉方式等)的改变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比外显记忆更容易受刺激不同呈现方式的影响。

(5)干扰因素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

七、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信息识记的速度。

2、记忆的持久性: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

3、记忆的准确性:指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时是否正确。

4、记忆的准备性:对保存信息的提取速度。

思维——认知过程的核心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提纲)

一、思维概述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人才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思维是认知过程的核心。准确的感知、有效的记忆及深刻的想象等都离不开思维的积极参与。创造思维和想象更是创造活动的关键成分。思维由此成为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核心之一。

(一)思维及其特点

1.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其它类事物的关系。

要实现这种对事物共性的抽取,必须掌握大量的具有概括性含义的词汇。

(2)间接性。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够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和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间接反映的必要性:

其一,是人类感官结构和机能的限制。

其二,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其三,事物本身带有蕴涵和内隐的特点。

总之,只有借助于思维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我们才能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预见事物的未来变化和发展,

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这是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划分的。

(1)直观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动作思维总是伴随实际动作而展开,是在操作和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的,随着动作的结束而停止,具有鲜明的情境性。

(2)具体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

2.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1)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往往只有一种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通常应用于只存在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由问题所引起的思考是有方向、有范围的,且可以由已知的或传统的方法获得结果,因而是一种封闭性、收敛性的思维活动。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3.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经验思维。经验思维就是人们凭借日常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2)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指根据科学的概念和推论,来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4.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

(2)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5.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故称之为常规思维或再造性思维。(2)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二、思维过程

思维是借助于一系列的心智操作实现的。其中,常见的形式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如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如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才有方向。综合是通过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分析又是综合的基础。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价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人们通过比较才能鉴别事物的真假,人心的善恶;才能要探索的科学问题,做出恰当的科学结论。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例如,挂钟、闹钟、座钟、石英钟都能计时,因此,“钟能计时”就是它们的共同属性。这种认识是通过抽象得到的。

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包括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初级概括是在感知、表象水平上的概括,也称形象概括,这种概括中,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也有事物的非本质属性。高级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也称本质概括。如一切定理、定义、概念等都是高级概括的产物。

三、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与种类

1.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认识。人们掌握了概念,认识就能超越知觉的范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每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内涵的多少与外延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如“牡丹花”、“花”、“植物”、“生物”就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概念和词是不可分的。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但是,概念与词并非一一对应。实词能表达概念,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由不同的词来表示,同一个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2.概念的种类

(1)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即事物的具体现状)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根据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2)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凭借经验将同类事物的某些共同属性概括而形成的概念。

科学概念是指经过熟悉有关概念的内涵的条件下形成的概念。它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概念发展的高级阶段。科学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位,科学知识是有关的科学概念的体系。掌握概念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指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

(二)概念的掌握

1.掌握概念的含义

概念的掌握是个体思维活动的结果,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现成的概念,通过个体头脑的加工,转变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这一转变过程就是概念的掌握,也叫概念学习。2.学生掌握概念的基本环节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一般要经过以下环节。

(1)提供感性经验。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是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础。

(2)运用变式。变式是指交替变更展示感性材料的形式。也就是说,要从事物的不同角度,对其不同情况加以说明,使事物的本质属性全面地显露和突出出来。

(3)给概念下定义。定义只指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说明和解释。

(4)建立概念体系。一个概念与其它概念之间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互关系就是概念体系。它是对客观事物区别和联系的反映,是人们认识世界不断深化的表现。

概念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相临的概念、相反的概念、并列的概念、从属的概念等等。(5)运用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概念,这是真正掌握概念的标志。运用概念,可以使概念更加丰富、更深化、更具体化,从而巩固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 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 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 过程。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 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 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 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 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主观世界的情况不 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 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 的外部行为反应。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 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 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 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 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 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 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 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凭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了 解客观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通晓过去和预见未来,这是任何动物心 理所不能及的。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 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 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 体”区别开来。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这是人的心理的 重要特点。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因而都没有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 阶段上才出现的。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 (1)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仅供参考)

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种类: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特点: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收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实的真实状况。 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测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 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由于个案法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经验主义、联想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塔式、精神分析学派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沟裂间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 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几个区域。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色,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初级感觉区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他接受在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察觉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它接受在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传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察觉等。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1,2,3区,它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绝、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2、初级运动区: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 3、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闹区组成。 4、联合区:人类的大脑皮层除上述有明显不同机能的区域外,还有范围很广、具有整体或 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称联合区。联合区不接受任何感觉系统的直接输入,从这个脑区发出的纤维,也很少直接投射到脊髓支配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从结构上说,人的大脑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颞叶的不对称性是和丘脑的不对称性相关的;各种神经递质的分布,左右半球也是不平衡的。 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进入大脑任何一侧的信息会迅速地经过胼胝体传达到另一侧,作出统一的反映。 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 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整理_

习题 普通心理学(上)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和如何研究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 3、行为 4、观察法 5、实验室实验法 6、自然实验法 7、个案法 8、心理测验法 9、行为主义心理学 10、精神分析 11、人本主义心理学 12、脑成像技术 1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5、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6、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时,能不能把对内隐的心理与外显的行为的研究割裂开来?为什么? 2、心理学的研究有那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4、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产生中有什么作用? 5、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6、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名词解释 1、神经元 2、神经冲动 3、静息电位 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5、神经回路 6、皮层的言语区

7、突触传递 8、反射 9、条件反射 10、大脑半球的单侧化 11、脑功能的模块论 12、均势原理 二、简答题: 1、什么叫神经元?它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神经细胞的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3、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4、脑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5、大脑皮层可分为哪几个叶? 三、论述题 1、神经是怎样进化的?神经系统的进化有哪些一般的趋势?它与心理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2、试述大脑皮层几的主要的语言区及其功能。 3、解释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4、什么叫裂脑研究?它对揭示脑的秘密有何重要的作用? 7、什么是机能能系统学说?三个机能系统关系如何? 8、什么叫神经—体液调节?各种内分泌腺对人类行为有哪些影响? 第三章感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感觉的编码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4、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差) 5、特征觉察器 6、视觉感受野 7、适宜刺激 8、三色说 9、对立过程理论 10、视敏度 11、感觉的适应 12、闪光融合 13、视觉掩蔽 14、声音的掩蔽 15、联觉 16、频率理论 17、共鸣理论 18、行波理论 19、神经排射理论 20、韦伯定律 21、对数定律

普通心理学课堂笔记及重点内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心理学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3.心理及行为、意识及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心理及行为 (1)心理及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及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及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发展;(5)心理及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考研笔记(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为了达到研究内隐的精神过程的目的,我们通过刺激与外部行为共同进行推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 2.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和情感: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并由此引起各种主观体验 意志: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能力与人格 心理特征:人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稳定的个体心理差异,它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能力: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系统性: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中。不仅要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进行考察,而且要运用系统方法,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来分析研究对象与系统与各要素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确的唯一标准。任何心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修正和发展 伦理性:忌讳采取如欺骗、隐瞒、威胁、恫吓及可能造成研究对象身心受到伤害或者有悖伦理性原则的方法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适合以下情况使用: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其缺陷主要表现为:难以重复观察,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自然中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因此对结果难以精确分析; 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不出现需要研究的现象; 观察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经验,目的,兴趣等取向和技能的影响。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使用心理测验要注意信度和效度两个基本要求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进行; 自然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 调查法:以大众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具体可以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方式进行。 (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哲学影响: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笛卡尔(唯理论):相信理性真实性,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天赋观念 洛克(经验论):白板说,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感官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发现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基础开辟了前景也奠定了基础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

1. 心理现象划分: A 划分B:1个体心理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2. 心理学派别: A <德国>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内省法”,构造主义; B <美国>詹姆斯→“意识流”,机能主义; C <美国>华生、斯金纳→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定关系,行为主义; D <德国>韦特海默、柯勒、考卡夫→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 E <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3. 精神分析学派主要观点: A 心理地形学观点对心理结构的看法: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大层次。 B 结构观点 (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奉行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C 心理动力观点认为心理驱动力是种心理能量,它出自先天的本能生之本能-性本能、死之本能 D 发展观点 把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E 适应观点:是指人对环境的各种自我防御机制,用于对抗焦虑。 4.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 由安静状态转为较为活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冲动。 5. 感觉对应的脑部位: ?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 ? 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 ? 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接受皮肤、内脏等器官的感觉刺激,产生温度、疼痛等不 同的感觉。 ? 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语言区:大脑皮质 联合区 6.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应。 反射弧: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即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特点:①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形成; ②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脑干和脊髓)参与下即可完成,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③反射弧永久固定 7.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大题) ①经典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十分明确,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无条件刺激物不明确。②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③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8. 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小题) 大脑皮层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 ?????? ???????????????—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概念和性质 2.意识的不同状态 3.注意的概念和性质 4.注意的生理机制 5.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consciousness)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茨基(Klatzky,1984)曾将意识分为三种类型: 1.当时当地的体验2.认识性意识3.个人的记忆模式 法伯(Farber,1995)等从三个方面区分了不同的意识概念及其特征: 1.觉知2.高级的心理官能3.一种心理状态 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三什么是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可以追溯到笛卡尔(Descarts,1596-1650)。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 1.无意识知觉 2.无意识行为 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 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睡眠与梦 一睡眠 (一)睡眠及其特征 (二)睡眠过程 对睡眠进行科学研究,始于德国神经生理学家伯格(Hans Berger)对脑电波(brain wave)的研究。 (三)失眠 情景性失眠(situation insomnia )假性失眠(benign insomnia) 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 insomnia) 药物性失眠(medicinal insomnia) 窒息性失眠(sleep apnea) 二梦 (一)梦的概念和事实 (二)梦的理论 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 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 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 hypothesis)。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⑶认知功能说。 专栏5-5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 1、梦游(sleep walking)——梦游被称为睡中行走显得更为合适。梦游者多为儿童。 2、梦话(sleep 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梦话也与做梦无关。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 3、夜惊(night terror)——常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 第三节催眠 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心精华背诵手册一(名词解释版)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 个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与联系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意)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里活动。从内到外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 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指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差异。 认知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是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联系的最基本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或预先设置的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系统的地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心理测量法:指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者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个案法: 第二章生理部分 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其基本功能是接收和传递信息。 2、突触: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它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使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 3、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p37 4、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6、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8、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9、全或无法则: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神经元则产生一个完全的反应,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则不反英,她并不随刺激的强弱而改变。 10、动力定型:指本来有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映系列就依次出现的现象。 11、扩散:一定条件下兴奋与抑制在大脑皮层某一部分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发点,而向周围皮层蔓延传播,使得周围部分也产生同样的神经过程。 12、集中: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从扩散开的皮层区域向原发部位靠拢的现象。 13、互相诱惑: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

心理学考研之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 绪论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方法。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发展心理、社会心理、健康心理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概要性介绍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这本书籍,对心理学的知识更是拓宽了许多,以下将是《普通心理学》读书笔记(纲要内容): 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任务是探索和揭露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的规律,通过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1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大量的工作是描述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如何调节和支配人的行为的规律性。2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1)人们掌握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根据客观现实的要求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2)了解了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就能够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改变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活动效率提高。3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这个过程包括了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已形成与事实相符的说明,也包括了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设。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构造主义的创始人是冯特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既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基本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安吉尔。 主要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认为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想构造主义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 行为主义的人物是华生、斯金纳。朱 主要观点: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并以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义内容, 感觉阈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 视觉是个体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和形状等特性的感觉,是人和动物最复杂最重要的感觉,在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