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地理选修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word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word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word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word教案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

植林和毁林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虽然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再生,但是如果人类对其开发利用的强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它就会退化、解体。所以对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非常重要。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②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③废水处理再利用

④海水淡化

⑤人工降雨等

海水淡化

通过案例阅读能够分析、归纳目前海水淡化的方法和局限性。

1.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用各种能源将海水蒸发,冷凝后取得淡水留下盐分。

反渗析法:在一定压力下使海水通过半透膜,淡水可以通过而盐分被留下。

2.海水淡化的现状:中东一些产油国家建立了实用性海水淡化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色列等、我国天津等地区。

3.局限性:由于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运用的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淡化成本将有望降低。

⑵节流

①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②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1.预测: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低到l 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形势更趋严峻。

2.已做工作: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已经从1980年的3158立方米,减至2002年的537立方米;从1998年起,已对200多个大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形成110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

3.措施: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

活用水。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1.解决水资源问题,既要有技术措施、科学管理,还要有法律约束等。

2.理解关于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和实行供用水合同制的节约用水原则。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关于保护水资源综台措施的规定。

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节约用水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等。

1.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活动的目的及评价指标,为学生进行有效活动指明方向;

2.据学校用水状况,设计学校用水现状调查表,调查的时间一般选3—5天比较合适;

3.调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但小组内需有明确分工与合作;

4.调查结果以小论文或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等形式进行;

5.对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和节水方案的提出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等。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我国《土地管理法》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⑶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建议:在讲述本部分时,应结合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讲解,以增强理解的直观性。)

通过阅读能够用了解下列内容:

学会分析土地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土地利用方式具体分析。(对于本部分的教学,最好结合当地实例进行)

1.从农业利用的角度分析:

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壤层的厚度、土壤肥力水平、距水源远近、潜水的深度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2.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分析:

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受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等)和气象灾害(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

此外,在衡量土地质量时,还应注意土地的通达性,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交通情况等,因为这些因素影响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对学生的见解给予肯定,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

当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耕地的土壤侵蚀现象更为严重,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1/4以上。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石漠化是与我国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并列的三大生态问题之一。)

1.让学生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上,属于南方地区的山区);2.回顾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特点;

3.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木,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最终导致石漠化。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土壤侵蚀严重的地区,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②工程措施

包括水利工程和水上保持工程。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③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例如,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料,适时耕作等,同时,发展合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板书设计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2.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原因:

2.对策

(1)开源⑵节流

(二)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一)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2.具体措施:

⑴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2.表现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⑴总原则

⑵具体措施

①生物措施

②工程措施

③农牧业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word教案 第三章旅行景观的观赏 第一节旅行景观的审美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要紧审美特点。 2.明白人工美的要紧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要紧审美特点。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要紧审美特点和人工美的要紧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缘故。 教具预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行景观是旅行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行者观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行景观审美的各种形状。旅行景观审美的形状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出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模糊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要紧表现,是宽敞旅行者所观赏的审美特点。 2.形象美——旅行景观最显著的特点。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状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行景观最显著的特点。 (2)地貌的形状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状,展现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点,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3)其他形状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悬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说明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因此雄壮和险要,要紧缘故确实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高中地理_旅游地理教案_湘教版选修3全部教案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旅游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旅游地理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及各要素的职能。 2.了解旅游活动按游览区域划分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基本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图片、影像资料并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旅游的发展史,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按游览区域和按旅游目的划分的旅游类型的具体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旅游发展史的了解,让学生认识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对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活动基本类型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人类旅游行为动机的认识,产生对“好奇、社会交往、荣誉、权力、社会权威和秩序”等人文基本欲望的了解,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从热爱大自然升华到探究自然美的境界。 [教学重点] 1.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2.旅游活动的类型划分 [教学难点] 旅游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影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远方充满向往。从古代起,人们就一直在地球上旅行,并出现了马可·波罗、哥伦布、麦哲伦以及郑和、徐霞客等著名旅行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旅游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消费形式。那么,什么是旅游?想成为一名旅行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板书】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概述 一、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 1.旅游的概念 【讲解】旅游是人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消闲性活动,是指人们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暂时离开常居住地的一种活动。包括游览观光、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宗教朝勤等。 【思考】星期天到剧院看戏、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是不是旅游? 【点拨】星期天到剧院看戏没有离开常住地,因此不属于旅游;家在湖南的张明到广东东莞打工,离开常住地的目的是务工,而旅游活动是以审美、休闲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因此也不属于旅游。 【板书】2.旅游活动三要素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2页内容,掌握以下知识: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指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2)旅游服务业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和旅游业(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他要素都是“服务”于这个主体的,旅游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高中地理_选修六_环境保护全套教案[教案]说课讲解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λ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λ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λ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λ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λ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λ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λ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λ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λ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λ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精品教案3.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广东经济较为发达,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高三地理选修三《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优质教案

第二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条件。 2.初步学会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难点: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以及课件 教学方法:电化投影、设问导疑、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资源价值 (一)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 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探究活动: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哪些类型? 自然景观的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其中形象美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 说明:山水组合可产生动与静、刚与柔、旷与幽等不同美感。人们常说的“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就是山水在自然构景中相依相存关系的充分体现。在山水风景的基础上,动植物不仅丰富了自然美的内容,而且使自然界焕发生机;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气候上的季节变化,使自然美因时因季而不同。 2.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 探究并讨论:说明下列风景名胜区分别具有什么科学价值? ①夏威夷的火山②东非的大裂谷③瑞典的峡湾风光④我国的泰山、庐山⑤桂林山水、路南石林⑥黄山⑦长江三峡 (提示: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的活火山,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泰山、庐山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瑞典的峡湾风光是冰川侵蚀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黄山为高山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对研究地质地貌有重要作用。另外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最新(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整套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人教版新课标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整套教案 旅游地理 授课日期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高二(3)班章节或课题第一章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多样性 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 2、认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目标与要求 3、加深对旅游资源的理解,能对所选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 重点: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重点与难点难点:旅游资源的内涵。 授课课时 2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后记: 第 1 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去哪儿旅游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例如,200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除传统的观光旅游外,都市旅游、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开始走俏,西部旅游持续升温。 思考最近的一个长假你去哪儿了,说一说你所去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学习新课】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2、旅游资源的内涵: (1)能够吸引旅游者并直接用于欣赏、消遣,一般不包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设施; (2)能够被旅游者开发利用; (3)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观赏性等各种特性,其中多样性是旅游资源的主要特性。 1、在内容上:自然、人文;景观、文化;古代、现代;实物、体察。 2、在地域上:各有特色。 3、在季节上:季节不同,景观不同。 4、在组成上:多要素组合产生不同的旅游资源。 5、在价值上:艺术欣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美学价值。 5、旅游资源的价值 (1)美学价值: 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 (2)科学价值: 自然科学考察与研究 (3)历史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文化、建筑方面的考古与研究 (4)经济价值: 合理开发利用经济效益所在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 护》word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旅行开发中的环境问题。2.把握旅行环境容量的概念。3.了解旅行景区规划中旅行环境容量测算的意义。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旅行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1.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 (2)对⑤______的危害。 (3)开发建设和游人对⑥__________、自然资源的破坏。 (4)对⑦__________的破坏。 2.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1)对⑧__________文化的破坏。 (2)对⑨__________的破坏。 (3)旅行热点地区过度⑩________造成的一系列都市问题。 知识点二旅行环境容量 1.定义:简称旅行容量,或称?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对某一旅行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________________的旅行活动量。 2.分类 旅行极限容量所能容纳的?______旅行活动量 旅行合理容量也称旅行最适容量或旅行最佳容量,保证?________________,旅行环境 处于?________状态 3.意义{旅行景区规划的?旅行景区?的保证知识点三旅行环境爱护 1.开发中的环境立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 2.建设各种?________________。 3.普及?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 4.禁止打算、施工中的破坏旅行环境的各种工程。 5.在旅行开发的全过程中提倡“?________”的旅行六要素。 思维点击 1.阻碍旅行环境容量的因素有哪些?

2.对旅行环境容量的治理,有何措施? 3.何为“绿色”旅行? 一、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 随着旅行业的进展,旅行业对地理环境的阻碍愈来愈明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行业对地理环境的阻碍及其成因、危害,如下表所示: 环境问题成因危害 环境污染旅行交通、食宿和游玩活动产 生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 声等 破坏旅行环境及生态平稳,危 害旅行区居民和旅行者 对生物的危害 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 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 断生物迁徙路线 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功能减 退,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灭绝 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 自然资源的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 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 岸、河岸、湖岸等 对视觉效果的破坏建筑物、索道、山区公路、停 车场等人工设施的建设 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对传统社 区文化的破坏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 使旅行地社区传统文化消亡 或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 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不文明的游客行为、过大的游 客流量 造成文物古迹不可逆转的破 坏 都市化问题旅行热点地区过度都市化 都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密、 交通拥挤 [误区警示]旅行者正常的旅行活动,可不能造成对旅行吸引物的磨损和破坏。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除了少数旅行者题刻、触摸、践踏等对旅行吸引物产生了直截了当的磨损和破坏外,旅行者的呼吸、汗水、拍照等,也会使旅行吸引物受到破坏。 典例剖析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陵源风景区在推进旅行业进展的过程中,曾经也因治理工作不到位,显现过失误。一方面,在旅行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建设中,贪大、贪多、求全的现象较多,如旅行社盲目进展、互争客源,宾馆、游乐设施重复建设等,造成了资源的白费。另一方面,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自然风貌也受到人为的阻碍,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第一节《旅游景 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旅游资源自然美及人工美的类型。 ●课标解读 1.了解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欣赏方法。 2.了解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类型。 3.了解名人轶事和民间传说的审美内涵。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中国、世界的旅游景点不计其数,同学们,如果你们要去旅游,应该怎样去欣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景观,是不是欣赏角度和方法都是一样的?导入新课——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类型。 自然美和人工美的表现形式。(重点) 2.了解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1.作为一名游客,要对某一景点进行欣赏,若从自然景观美角度观赏,应从哪几方面欣赏? 【提示】 应从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自然景观美方面欣赏。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2.人工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提示】 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 据教材图3.1华山之险、图3.2峨眉之秀,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华山之险反映了自然美中的什么美?

【提示】形象美。 2.峨眉之秀图中构成“秀”的成分有哪些? 【提示】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3.晴天游西湖和雨天游西湖感受的自然审美特征有何不同? 【提示】晴天游西湖主要感受湖光山色的形象美、色彩美和水流船动、风吹林动的动态美。而雨天游西湖则主要感受朦胧美。 1.形象美 自然景观的形象美,是景观的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的综合美,其中也包含在审美观光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形象美包罗万象,不论是地貌景观、水景、天文气象景观,还是动植物景观,无不以形象美为第一要素。 2.色彩美 色彩在构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季节变换,昼夜更替,阴晴雨雪,自然风物相映生辉,呈现出丰富奇幻的色彩。 3.动态美 自然景观的动态美主要由流水、飞瀑、飘雾和浮云等因素构成。 4.朦胧美 朦胧美是指因为照明强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缥缈、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高中地理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教案(含解析)湘教版选修3

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旅游资源的形成 ——————情景导入先思考——————— 爱国志士吴迈曾写过一首有关桂林山水的诗词: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思考探究:结合材料分析桂林山水景观的成因。 提示:上述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化学溶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自然地理条件 (1)对旅游资源的作用:自然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旅游资源的景点、景区的自然特征有决定性的影响。 (2)常见的自然地貌景观: ①火山地貌景观:冰岛的火山、我国的五大连池等。 ②花岗岩地貌景观:西岳华山、九华山等。 ③砂岩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武陵源风景区等。 ④山水组合景观:九寨沟、黄山等。 2.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作用: ①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作用:对认知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其文化内涵有重要影响。 ②对文化遗产的作用: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居主导地位形成的旅游资源。 (2)体现:

①宏观方面:往往选择地理环境相对理想的地方,以便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②微观方面:人们在修建园林、寺院、宝塔、陵墓时,十分注重选择山清水秀之处,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协调统一。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地理条件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 1.火山地貌景观 2.花岗岩地貌景观 (1)花岗岩地貌景观在我国旅游资源中的地位: (2)花岗岩山地地貌的形成:

(1)砂岩地貌景观的地位体现: (2)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 在砂岩地貌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两个特性:一是物质景象的组合性;二是审美属性。同时也正是由于多种物质景象巧妙地组合,产生了审美价值。如下图所示: 4.山水组合景观 山水组合景观往往能够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下图所示: 二、人类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 1.人类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 2.人类对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塑造的旅游景区的影响

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3.3

题目 3.3 中外著名旅游景观欣赏课课型新课日期 时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重难点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的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1.通过视频了解中外著名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 欣赏旅游景观。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图 3. 20 黄山景区示意图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 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 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 产名录。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 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 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 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教学实施 过程 ( 1)奇松 图 3. 21 迎客松图3.22梦笔生花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 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 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 景异,妙趣横生。 图 3.23 飞来石图3.24猴子观海 通过这两幅图,获得以下认识:黄山 “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松和 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 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黄山 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 800 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 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 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 生,树冠扁平。 图3.25 展现了:黄山云海的动态美、 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 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 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 天边、美在眼前。 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 成的。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 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 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

高中地理 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二节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并能举例说明;结合实例,说明在旅游景观的欣赏过程中怎样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等要求;通过旅游景观的欣赏,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统一的正确审美观。 一、选择观赏位置 选择观赏位置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距离、角度、动态。 1.距离 2.角度 08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方能体会“人在画3.动态: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宜□ 中游”的佳境。 二、把握观赏时机

三、抓住景观特色 01旅游路线、景观形成的原理、景观的□02美学价1.全面了解景观特点:景点及其分布、□ 03历史文化价值。 值或□ 04高潮→结束。 2.抓住建筑、园林以及一些风景区的节奏韵律:序幕→发展→□ 四、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的建设:融为一体。 02塔、□03摩崖石刻等。 (1)类型:寺、□01庙、亭、阁、□ (2)布局:□04因势、□05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此外还常常通过 06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景观。 □ 2.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如我国古代园林要求□07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风俗民情: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如傣族泼水节与西双版纳的热带气候有关;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与该地的高原地形、干旱半干旱气候、辽阔的草原有关。

五、以情观景 02发挥想象;第三要□03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以情观景首先要□01综合感受;其次要□ 要□0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1.西湖美景名扬天下,观赏西湖的最佳位置是( ) A.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B.低临水面 C.远距离仰视D.适当距离远眺 答案 B 解析西湖较小,观水景不宜太高太远,只有在低临水面的廊、榭、亭等观赏,才能观水中倒影,体会天地之美妙。 2.壶口瀑布观赏的最佳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 B 解析壶口瀑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多,瀑布水量大最为壮观,故B项正确。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代诗人王建在游览长江三峡的望夫石时写下的著名诗篇。据此回答3~4题。 3.对望夫石的观赏应注意( ) A.置身其中B.特定位置观赏 C.制高点俯瞰D.适当距离仰观 答案 B 解析“望夫石”属地貌酷似造型,应在特定位置观赏。 4.诗人在游览景观时,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说明他在旅游景观欣赏时( ) A.把握景观的美感特征 B.达到了以情观景的境界 C.体验景观的意境 D.充分了解自然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答案 B

人教版地理选修6《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地理选修6《我们周围的环境》教案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如图1.1)。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

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 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 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 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原因是什么? ?原因又是什么? ? 正达到协调。 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人教选修3)-精品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人教选修3)-精品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3)可创造性:主要针对人文景观 (4)永续性:本身存在的历史,旅游资源使用的无消耗性 [经典例题1](2006年天津高考)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