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要活出一种境界

人要活出一种境界

人要活出一种境界
人要活出一种境界

人要活出一种境界

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应当怎样活着?这是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根据多年的人生体验和观察思考,我觉得人应当活的健康、活的从容、活的自由、活的有生气、活的有价值。

一、要活的健康。

首先身体要健全、健康。体为载德之舟,健康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财富,如果问健康能值多少钱?有人算过一笔帐,有位富翁,有10亿家产,一次车祸断臂,成了残疾人,别人问,假如能把你的胳膊复原,你肯出多少钱?他说愿意倾家荡产,于是我朋友就列了个公式,健全的身体=10亿人民币,其实健康是无价的,富翁即使有几十亿也会拿出来交换健康的。但是我们有的人却对已经拥有的并不珍惜,只有当失去时才感到可贵,又悔之晚矣。正如有位哲人说的:住进了医院才知道健康的可贵;进了监狱才知道自由的可贵;走进火葬场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的健康比健全的四肢更重要。

保持心理的健康要做到三要:

1.要保持心理平衡。物失衡则倾,心失衡则乱。心理失衡常常源自攀比心理,我发现人在生活中常常比上不比下、比好不比差、比近不比远,看到身边的人谁比自己生活得好了,职务高了,往往产生妒忌心理,不但自寻烦恼,有时还会做出许多失常的举动,甚至影响身心的健康。所以,要学会关注弱势群体,多比一比不如自己的人,身患残疾的人,为生活挣扎在底层的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心里平衡。

2.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林肯说过:“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境由心生,能否得到快乐关键是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古人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稍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生活的打击可以使人丧失斗志,也可以磨练意志,使人变得坚强。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被公司解雇了。哥哥是个乐观自信的人,他选择了奋起,把公司解雇当成迎接新挑战的机遇,最后获得了成功。

弟弟则丧失了生活的勇气,选择了自暴自弃,最后服毒自杀。两种选择出现两种不同的结局。生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快乐和痛苦是一对孪生兄弟,他时常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你选择了痛苦必定拥有痛苦;你选择了快乐就会拥有快乐。当然,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一个人的性格、阅历和境界密切相关。我有一位领导叫松涛,已经年届六旬,他年幼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了生活的磨难,可依旧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不但身心健康,而且乐观豁达,是个很讨人喜欢的朋友。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我问他,你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怎么还这么乐观,他说了一句令我很难忘的话:“生活中往往是这样,没有经过磨难的人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公,而真正饱经过痛苦折磨的人,却常常庆幸自己的幸运。”可见性格越开朗、阅历越丰富、境界越高远的人越乐观,快乐也越多。

3.要学会淡忘。作为国家的公务人员,我们对工作、对事业要叫真求实,坚持原则;但对个人得失、进退荣辱要看淡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心胸狭小,特别记恨,对别人的赞美之词常常忘记,但对别人无意中一句伤害自己的话却耿耿于怀,甚至多少年都记恨在心。正如作家安德鲁马修斯在一篇文章中说的:有的人的心里专门收集垃圾,把多少年来人们丢给他的垃圾都积攒着,不但阴暗而且肮脏,怎么会有好的心情呢?生活在南方的同志喜欢洗澡,有的甚至一天洗几次澡,但在洗去身体无垢的同时,也要经常给自己的心灵洗洗澡,经常打扫清理一下埋藏在心里的垃圾,才能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做到身心俱佳。

4.要学会宽容。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间、上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发生一些误解、冲撞是正常的,不要斤斤计较,要学会宽容,包括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不宽容别人,受伤害最多的还是自己。鲁迅先生早年曾写过一首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对人是很有启迪的,值得细细体味。

二、要活的从容。

从容是一个人气度、修养、胸怀和境界的综合反映,从容之人做事不躁不乱;面对突然的变故不惊不惧;面对生活的打击不暴不弃;成功不得意忘形,失败不灰心丧气。正所谓临乱而不惊、临危而不惧,胜之则不骄、败之则不馁,一切顺其自然,一切处之泰然。

从容是一种素质。人的一生很短暂,也很艰难,既要面对来自生活、工作、感情等各个方面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外界环境的变迁和一些无法预料的突变,在生活的诸多挑战面前应当如何面对?一个很重要的素质就是从容。只有学会从容面对,才能在生活的风雨中闲庭信步,在突然的灾祸前化险为夷。在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叫树懒,既无尖牙利爪,行动又极为迟缓,不论情势多么危机,也只能一步一步的慢慢爬行,而且不慌不忙、面无表情,却能在美洲豹经常出没、危机四伏的热带雨林中幸存下来。《动物世界》中曾有一组镜头,在茂密的森林中,一只的美洲豹正一步步的逼近一只成年的树懒,论个头和气力树懒远不是美洲豹的对手,可树懒仿佛并没理睬美洲豹的威胁,不论美洲豹怎样张牙舞爪的咆哮,依旧不慌不忙、步屡缓慢的在树上爬行,这样对峙了数分钟的光景,美洲豹终于放弃了对树懒的攻击,转而扑向惊慌逃散的猴子。树懒能够在生死威胁面前化险为夷,靠的正是它的从容。

从容是一种境界。从容的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生活的磨砺和感悟的升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一个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人不可能从容面对利益的得失;一个心胸狭小、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从容面对荣辱的更替;一个感情脆弱、神经敏感的人不可能从容面对意外的打击和突然的灾祸。因为从容与自私、偏狭、脆弱格格不入。却常常与坚韧、宽容、豁达密切相关。只有饱经磨难、心胸豁达、志趣高洁的人才能达到荣辱不惊、临危不惧、泰然自若的境界。

从容是一剂良药。从容,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气度、素养和境界,也是一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的有节律的、和谐的、健康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一位叫南山的人说过一句话:“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从医学上探求根源,从容之人能相对地保持平和的心态,较好地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污染的关系,是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经常处于一种很有规律的缓释状态。因此,从容之人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相对

显著减少,气血冲和则百病难生,这是从容者长寿的奥秘所在,有人还专门从这方面写过一篇文章——“寿自从容来”,很值得人们借鉴。

三、要活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是人最本质的追求。但自由是有条件的,我曾爬过五指山,经过三个小时才爬到山顶,山顶有一块几十平米的平台,下面是万丈深渊,因为过于兴奋,有位同志又蹦又跳,结果好悬没跌进深渊,幸亏一棵松树挡住了,否则就会粉身碎骨。经过这次经历他深有感触,说到五指山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自由的含义,必须要有节制,必须要把握方寸,在允许的范围内怎么跳都没事,出了这个圈子就会受到惩罚。

要活得自由还要学会放弃,不要为功名利禄所拖累。苏东坡在任定州知府时曾留下一块碑文:”浮名浮利休苦劳神,陶陶乐、求天真,何时能做个闲人:一张琴、一壶酒、一席云。”霍英东在与人谈心时也曾引用了一句古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并且说“我白日用餐不过一碗饭,几条菜;晚上睡觉不过一张床而已”。表现了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旷达与洒脱。

自由也是一种境界,是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渐进的一个过程,古人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人生很高的一种境界。

四、要活得有生气。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气是生命的象征,看一个人是否还活着,常说看有气还是没气了。从字典上看,气还指人的精神状态,泛指人的生机活力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可见,气对于一个人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从精神角度说,一个没有生气的人,即使活着也如行尸走肉,酒囊饭袋。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充满激情和活力,富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一生。

此外,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的气还包含着多重的含意:

——正气。主要指富于正义、正气浩然,也包括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处事公道、品行端正。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区分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重要标准。一个缺乏和没有正义感的人,即使有着出众的才华和显赫的地位,也将终究为社会所唾弃。

——志气。古人云:人当志存高远。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高远的人生志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将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事业中”。这些至理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可歌可泣的人生。

——朝气。指生命要充满活力。朝气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主要指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虽然才二十几岁,却不思进取、暮气沉沉,其实在精神上已经衰老;有的人虽年近花甲,却乐观豁达、富于进取,他仍然是年轻人。

——勇气。勇气是一个人通向成功的重要阶梯。一个没有勇气面对困难、面对挑战、面对失败的人将一事无成。勇气不是天生的,它来自对事业的忠诚、对成功的渴望,更来自对恐惧的克服和战胜,勇者并不是没有恐惧,而是能够战胜恐惧,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才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注重“财”气而忽略了“才”气。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才气比财气更重要。因为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才气,财气也很难兴旺和持久。另外,知识广博、才华横溢,也是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品位的重要因素。

——豪气。豪情万丈、胸怀宽广是古今英雄人物的重要特征。人的一生很短暂,要富于激情,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还要胸怀大度,拿得起、放得下,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小肚鸡肠。富于豪情是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特征。

——灵气。主要指反应敏锐、思维敏捷、机智灵活。对事物有着较强的参悟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疑难问题的化解能力。一个人的灵气除了先天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来自实践的锻炼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傻气。这里所说的傻气决不是通常所说的缺心眼、神经不正常。而是经过人生历练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在郑板桥的笔下是“难得糊涂”,在老子的笔下是“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在雷锋的日记里是“革命的傻子”。因此,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聪明的人是傻子”。

——骨气。指人要有气节、有主见、有个性。憎恶分明而不出卖良心;维护正义而不屈从邪恶、坚持信仰而不半途而废、富有主见而不人云亦云。不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骨气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于谦的诗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五、要活的有价值。

人生价值观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等。据我观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可以把世人分为两类:一类人能够发光,可以使周围的人感受到温暖;一类人只能借光,无法为他人送去温暖。之所以有的能够发光,有的只能借光,主要是两类人积聚的能量不同,因为积聚能量不同,对周围人产生的磁力和辐射力自然也就不同。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河,只有有了水的积聚,微风吹过才能荡起涟漪。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团火,只有有了煤的积聚,才能熊熊燃烧发光发热。

谈到人生的能量,有多种评价的尺度。权是一种能量,对于一个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很强的人,他拥有的权力越大,造福于人类和社会的越多,甚至可以福及子孙和后人;钱是一种能量。在有阶级的社会,尤其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一个人所拥有的钱越多,能量自然也越大;当然,知识也是一种能量。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即使没有什么官位和钱财,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照样可以影响他人,受到人们的敬重。

此外,人格也是一种能量。一个没有官位和钱财,甚至知识和相貌也平平的人。如果有着高贵的品格,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刚强勇敢,忠实善良,同样可以为他人带来快乐,赢得别人的尊重。在实际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处在人生困境时,真正帮助你的人往往是一些普通的人。

一个人的能量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拥有的机遇不同,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具备多方面的能量,但知识和涵养的积累是每个人都

可以做到的,包括做人,只要我们抱着一个平和的心态,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卑不亢,坦坦荡荡,照样可以放射出人生的光芒,照样可以受到人们的尊敬,无愧无悔的走完人生的旅程。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1.教师的含义 关于教师的含义,在古代,以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为代表,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近现代,教师特指专门学科的讲授者,而前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师就是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 针对教师的这些刻画和描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职业内涵。 2.教师的专业特点 一般地,教师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 3.教师劳动的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即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与教师劳动的对象-学生,是复杂的,劳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也是复杂的。 其次是创造性,具体先在:需要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遵循与运用。 第三是示范性,即身教胜于严教。 最后是长期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教师劳动成果显效时间长,劳动成果的效用十分长久。 4.教师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与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除此之外,条件性知识与底部宽厚的文化知识,也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来说,需要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 5.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应该包含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上图所示)。 6.教师人格的三境界 (1)经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2)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7.教师的几个层次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与因教

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迫切需要总结中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纵观现代管理的发展态势,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两种纽带,一种是利益和产权的纽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的纽带,才属生命型企业。从中外管理实践看,人性管理能增强企业的亲和力,使员工奉献忠诚、履行责任和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企业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本文就“人性化管理”问题做些探讨。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科学的人性观基础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反映了现代管理的新趋向、显示了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态势,揭开了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新纪元。 1、人性化管理把人的因素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 人性化管理的着眼点是人,它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了真正的“人”实实在在、有血有肉、有情绪、有思想的生物有机体,而不单纯是劳作的机器、盈利的工具。彼得·德鲁克通过分析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作与劳动力本身发生的极大变化后指出,必须把“对人的管理”从一种“成本中心”变为对人的正确领导。 引用人际关系的一句老话“你雇佣的不是一个人的‘人’,而是‘整个人’。”人性化管理见人又见物,以人为中心;而其它类型的管理方式是以物为中心,见物少见人,甚至是见物不见人。 2、人性化管理确定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企业是人的集合,不是物的堆积,是由人以赢利为目的而构筑的经济组织。企业的赢利性目的是要通过对人的管理发挥其积极性,进而优化物质资源的配置才能达到。企业管理必须调动“企业人”在物质资源的配置和赢利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 3、人性化管理体现了员工是企业管理主客体的统一。 员工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应当受尊敬的主体。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企业的也是员工个人的目标。员工在追求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充分发展了自己,组织目标达成之日就是个人目标实现之时。 4、突破“使用”层面上重视人。 社会发展赖以持续的基础是人类的进化,而人类的进化包括人的智力的进化和运用资源能力等素质的提高。通过人性化管理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是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这种

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领导力类 > 关于领导力个人领导力的五个层次 个人领导力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进阶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

领导力类 > 关于领导力 第一层:职位带来硬权利 硬权利的特点及重要性 “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是指领导者的权威来自于其在组织内部的头衔和角色所赋予的硬权力,这个层次的领导力具有以下特征: ?通常是由于指派而获得 ?影响力不会超过领导者的正式权威 ?处于这个层次的领导者一般较难与志愿者、白领以及年轻人一起合作 尽管整个层次是属于相对低的水平,但是并不意味着职位所带来的硬权力就不重要了。实际上,硬权利有利于提高执行力,而这个层次也是领导力提升的必经阶段。下面的例子能很好的说明硬权利的作用: 通常,母亲比父亲更宠爱孩子,但父亲的话却比母亲的话更管用;父母爱子女,上司却不一定爱下属,但上司的话却比父母的话更能得到贯彻执行。 硬权利的内容 组织授予的头衔给了领导人调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权力。也就是说,硬权力包括2个内容,即奖励和惩罚。因此,要想把握好硬权力,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领导者应掌控奖惩权——因为没有奖惩权就很容易失去领导地位 ?严格执行奖惩决定——有奖惩权而不严格执行就会使相应的制度流于形式,导致领导者失去威信 ?严词厉色于小事——硬权利不仅要体现在大事上,更要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

领导力类 > 关于领导力 第二层:认同许可 “认同许可”是指被领导者自愿让领导者对其进行管理,是一种人们在没有义务的时候仍然愿意为领导者做事的状态。在领导人让下属认同许可的方法中,有三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宽容下属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 领导者对于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性事件要严责,但对其他情况则应表现出大度和宽容。尤其是对下属所犯的错误,领导者应该宽容一些,因为有错误才有成长,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经之路。 尊重下属 下属对于领导者的忠诚来源于领导者本身的感召,想很好的领导下属就必须在大事小节中体现出对下属的充分尊重。只有尊重了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护下属 领导者在与下属的相处过程中,将心比心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应该尽可能多的体现出对下属的关心与爱护,这样才有利于团队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共同的成长。 第三层:生产成果 大家都知道刘备和诸葛亮,他们都具备领导力,但层次却不同。刘备能够吸引别人为其效忠,领导力处在第二个层次;而诸葛亮则料事如神,能通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来源: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作者:潘建辉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一一—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造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

团队建设中必备的五个理念讲解学习

团队建设中必备的五 个理念

团队建设必备的五个理念--团队建设的5个统一 团队需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行动、统一的声音。 统一的目标 目标是团队的前提,没有目标就称不上团队,因为先有了目标才会有团队。有了团队目标只是团队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统一团队的目标,就是要让团队的每个人都认同团队的目标,并为达成目标而努力的工作。 统一的思想 如果团队的思想不统一,你说东他说西,就像人在做思想斗争时会降低行动效率一样,团队思想不统一也会降低效率。 统一的规则 一个团队必须有它的规则,规则是告诉团队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团队行事的底线,如果没有设定底线,大家就会不断的突破底线,一个不断突破行为底线的组织是不能称其为团队的。 统一的行动 一个团队在行动的时候要相互的沟通与协调,让行动统一有序,使整个流程合理的衔接,每个细节都能环环紧扣。 统一的声音

团队在做出决策后声音一定要相同,不能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果一个团队噪音太多会大大的降低团队的效率。在团队内部有观念的冲突是合理的,但在决定面前大家只能有一种声音。我培训过的一家美资企业做得非常好,他们的管理层推动大家在会上激烈的争吵,甚至可以和总经理争吵,但会上产生的决议大家都要严格的执行不能有任何不协调的声音。 成功团队的四大特征 凝聚力 成大业的孙中山、毛泽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将千百万人的心连在一起,这是十分独特的能力。我们跟随一个领导者,就是希望他能创造一个环境,结合众人的力量,营造一个未来!正是这种凝聚力,在创造着人类的历史。试想如果团队成员远离你,甚至因为你的言行让他们失望而放弃对事业的追求,你还会成功吗? 合作 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组成的,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水滴。21世纪,个人敌不过团队。个人的成功是暂时的,而团队的成功才是永久的。直销团队的成功靠的是团队里的每位成员的配合与合作。如同打篮球,个人能力再强,没有队友的配合也无法取胜。打比赛时5个人就是一个团体,有人投球、有人抢篮板、有人战术犯规,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团队的目标。 组织无我

教师的五种境界

近段时间我读了万玮老师《教师的五种境界》,万玮老师是著名数学教师、班主任,现为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其著作《班主任兵法》深受读者喜爱。我读过后结合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我的经历也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全乡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初三有两个班,我教的是乙班,另一个班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中年女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那时的经验是“题海战,时间缠,早结束功课多复习几遍”。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纠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我从1987年-2001年在初中十四年,教了十二年毕业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2001年我到了辉县市高级中学,对我这个没上过高中的中师毕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尽管我把高中的教材提前进行了复习,但高中数学知识的外延太多了,起初两年我是被动地学知识教知识,两年后,我逐渐把握了教材,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在每节课中提炼思想、总结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 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的兴趣、意志,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 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近二十年后,我到了六中复习班,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读后感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读书笔记 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他所强调的心理学研究人性整体的思想,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为什么社会上只有少数人能够自我实现呢?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在探讨人性能够达到多高境界的新问题时,他深深意识到,传统科学否认人的价值的极其危险性和全部科学非道德技术化的严重后果。他发现传统科学具有太多的怀疑论,太冷酷、非人性。传统科学一直宣称它只关注事实的认识,而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伦理或一种价值体系,它不能帮助人们在善恶之间作出选择”。当涉及人性对事实的认识时,科学常常表现出一种对潜能、对理想可能性的盲目性。马斯洛要求科学不能排斥价值,要从人性事实的研究中给人们提供生命的意义和理想。一般科学模式都是承启于事物、物体、动物以及局部过程的非人格科学,因此在理解整体与单个的人物和文化时,它是有限的、不充足的。非人格模式的科学不能解决个人、单个和整体的问题。科学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法规,一种价值系统。 马斯洛认为,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真诚美好的愿望,都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真正的和平、友谊、宁静和幸福,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而对精神价值的渴望却一直未能获得满足。人们普遍认为:这个社会值得信仰和为之终身奉献的东西太少了,人人都为物质财富的目标而奋斗,一旦得到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种追求的虚幻性,进而陷入了精神崩溃的绝望。马斯洛指出许多“成功人士”患有“成功精神症”,惊呼在我们的时代,“文明已发展到了一个真正濒临灾难的阶段了”。 世界上是不存在让所有人的喜欢、满意的人的,每个人都应该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健全自我人格,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幸福,追求人生的真正成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勇敢的做自己。这也是马斯洛毕生精力研究的思想,他也成功的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领导力的五个境界 约翰·马克斯维尔是美国领导力研究专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已经出版了30多部有关管理和领导力的著作,如《培训你身边的领导》、《成功版图》、《领导力21法则》等。在影响力日增之余,他也拥有了一些“招牌”名言,如: ·领导力就是影响力。 ·能培养出领导者的领导才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和领导最近的人直接决定了领导成功的水准。 ·创造适应变革的氛围。 ·领导力的核心:正直。 尽管他的著作颇丰,名言甚多,但其核心的思想只有一个——“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他认为,那些高高在上,却无人追随的人只是在“云中漫步”,根本无法领悟领导力的精髓。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不过你或许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一些呢?在《领导力:开发你的领导潜能》一书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了领导力“五境界”说,明确规划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增强影响力的蓝图。

们的职责。你所拥有的唯一的影响力仅仅在于你的头衔。处于这个境界的领导属于职位型领导。这一境界中的人物常常是由上级指派的;对于此类领导发布的权限之外的指令,人们不会俯首帖耳。这类"任命式"领导很难与白领阶层和年轻人共事。 第二境界:认同——员工服从你,这是他们的心愿。在“职位”层次的领导一般都用强势的权威来开展工作,而与之相对,在"认同"层面的领导靠的是人际发展。他们思考的是人才培养。 第三境界:成就——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企业所做的一切。影响力到了这一层级,积极的成效便层出不穷了:效益倍增、士气高涨、员工流失率降低、需求不断被满足、目标接二连三地出现。与这种良性局面相伴相生的是“无穷的动力”。事实上,“成就”成了一切行动的直接动因。这是第二境界与第三境界的主要差别所在。 第四境界:育才——员工服从你,因为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第二境界时,员工热爱领导;在第三境界,员工尊敬领导;到了第四境界,员工对领导衷心不二。因为通过帮助他个人提升,你赢得了他的心。

个人及团队管理作业及答案

个人与团队管理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团队: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 2.共同愿景:是一种描绘组织目的、使命和核心价值理念的,浓缩的未来发展“蓝图”,是一个组织最希望实现的美好前景。 3.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整体的价值观、信念和奋斗意识,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 4.团队凝聚力:也称内聚办,是指一个团队之中的成员围绕在团队,尽心于团队的全部力量。 5.团队士气:就是团队的成员对自身所在的团队感到满意,愿意成为该团队的一员,并协助达成团队目标的一种态度。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说法中不属于团队特点的是( B )。 A 职责明确 B 成员有时不具有决策权 C 信息沟通充分 D “机构”具有不确定性 2、团队成员角色中的( D )具有很高的分析技能。 A 倡导者 B 组织者 C 建议者 D 开发者 3、团队成员角色中的(B )倾向于了解所有成员的看法。 A 倡导者 B 联络者 C 建议者 D 开发者 4、 ( A )在员工参与决策方面功能不足。 A 自我管理型团队 B 多功能型团队 C 虚拟型团队 D 问题解决型团队 5、在信任的五个维度中,罗宾斯认为最重要的是( A ) A 正直 B 能力 C 忠实 D 一贯 E 开放 6、希望自己在某个组织中有一定的位置,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是团队成员的( D )。 A 责任意识 B 自豪意识 C 亲和意识 D 归属意识 7、当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作出高质量的复杂决策时,团队规模最好为( C )。 A 3-5人 B 5-7人 C 7-12人 D 12-15人 8、建设团队文化最有利的阶段是( C )。 A 成立阶段 B震荡阶段 C 规范化阶 D 高产阶段 D 调整阶段 9、以下表现中不属于团队在高产阶段的表现的是( A )。 A 个别成员会挑战领导者 B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C 团队成员分享信息 D 团队成员有完成任务的使命感 10、不属于团队规则内容的是( D )。 A 团队的战略 B团队的约束 C 团队成员的角色 D 团队成员的沟通方式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团队构成的“5个P”是( ABCDE A 目标 B人员 C 团队定位 D 职权 E 计划 F 沟通 2、影响团队凝聚力的内部因素包括( ABCD )。 A 团队规模 B团队的激励方式 C 团队的成功经历 D 团队的目标 3、下列中属于最有价值的团队规则的有 ( ABCDE )。 A支持规则 B沟通规则 C 团队领导 D 反馈规则 E 监控规则 4、团队精神包括的层次有( ABCD )。 A 团队的凝聚力 B 团队成员的高度信任感 C 团队的合作意识 D 团队成员的高昂士气 5、魏斯特提出的团队共识的特征包括( ABCDE )。 A 明确的内容 B 鼓动性价值观 C 共同支持 D 力所能及 E 未来潜力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摘记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摘记 我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

领导力五种境界

今天早上我先想跟大家分享三点,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第一个必须能和别人有好的关系,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对成功真的很重要。第二个想法必须正确,要好好花时间想想自己的人生,未来有什么目标?我觉得领导常常给自己的思考时间是不够的,做领导的喜欢行动,所以常常觉得没有时间静下来思考,有正面的态度、心态和能力很重要,这样才能克服问题。第三个,培养团队人才、领导团队的能力。这个我稍候再给大家说明。 你对别人的影响力,也就是你领导的能力是我今天的主题。好几年前我写了一本《领导力的21个黄金法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过程法则:一个领导的培养是一个过程,要学会领导需要时间,不是像这样经常上个课就会的。我教领导力已经超过40年了,到今天都还在学什么叫领导。这堂课我想要教各位领导力的五种境界。 我在教五个境界时,请记得将领导力的培养过程记下来。领导力不是触手就可及的,需要花时间学习。我希望你们把这PPT的内容记下来。我今天会把你教得好,让你回到公司去可以教你团队的人员。如果今天你能成为领导进而教给别人的话,这对你未来的成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吃完饭之后,我会尽量留时间给大家提问。你们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第一阶段:职位关键词:权力 第一个阶段就是职位的阶段,每个人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也是公司成立的那个阶段。我们有一个职位,有一个头衔,这样我们就有一些能够指使大家做事的权力,所以关键词就是权力。 在这个阶段里面人们愿意听从你的话是因为他们非听不可,你是老总,是高管,你的职位比他高,他们拿你的工资,他们非听你的不可。这个阶段不是你该停留的阶段,因为在领导的五个境界里面,这个是最低的境界啊!最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这个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把随职位而来的领导权力与领导力混为一谈,随职位而来的领导权力不会让你成为好领导的。常常有人跟我说,约翰,你知道吗?上星期我成为一个领导了。只要对方和我说他是上周才成为领导的,我立马就知道这个人对领导力的理解一定不够透彻,他们可不是上周成为领导的,只不过他上周才拿到一个领导职位而已。有领导的职位和一个好领导之间差别是很大的,职位没办法让你自动成为好领导,它不过给了你一个可以开始领导的机会而已,让你可以塑造, 可以定义自己的领导方式和风格。 我年轻的时候打篮球,队友都把我看成所谓的领导,后来教练把我找过来,说我现在教你怎么带人,今天我正式任命你为我们篮球队的队长。接下来就要证明你有领导能力了,要让队友知道你是可以带他们的,你的态度、行动、责任心都必须要能够证明你是一个领导。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人性化是服务的最高境界

人性化是服务的最高境界 对于我们服务行业来说,什么样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什么才是服务的最高境界呢? 首先,要看服务的本源,之所以要提供服务,是为了协助顾客达到某一目的,并且尽量使达到目的的过程愉快一些。优良的服务和劣质的服务之间的差别就在于过程上,优良的服务让人愉悦,感到轻松方便;而不是像一些笨拙的服务,让客人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经常弄不明白,觉得自己很傻。由此看来,好的服务应该是按照顾客的想法和意愿来设计的,是从顾客的角度来考虑的,它是一种“想顾客所想,备顾客所欲”的精心安排,它应该是让顾客觉得合心意的。这就要求服务体现顾客对轻松、自然、方便、简单的要求,体现人性。科技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科技的发展应用要体现对人性的尊重,而服务也有类似的要求。一句话,人性化是服务的最高境界。 人性化的服务是从顾客的角度考虑并设计的,这是一种自然舒适的享受。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全心全意服务,但实际上你的全心全意,人家顾客却未必满意,因为我们的全心和全意,经常是一厢情愿,设计的服务流程比电脑程序还复杂,说明书没有半天时间琢磨看不懂……作为一个个性成熟的人,顾客希望服务能够按照他所预想的方式来实现,人性化就是要体现顾客的这种意志。它是一种像把床灯的开关放在床头(伸手可及),电器配上遥控器(不用起身就可远程操作)的设计,每一件事都能够让顾客觉得得于心便能应于手。 人性化的服务是一种事先的精心安排,体现出一种主动。它远远有别于救火式的服务,这只是一种事后对前期工作不足的弥补;它也不同于现在的“以备顾客所需”的服务,而是一种“已备顾客所需”的服务。它就像微软的软件广告说的一样,“所见即所得”,人性化的服务应该是所想即所得。有人在解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时说:社会主义就是有啥吃啥,而共产主义是吃啥有啥,人性化的服务就是想啥有啥(享啥有啥),而不像现在的服务更多的是“我们提供什么顾客就享用什么”(有啥享啥)。甚至这种服务是如此间简单方便,如此合你的心意,以至让顾客浑然不觉。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顾客感受到的是一种和谐自然,人性化服务为顾客所营造的是一个美妙的境界。 当服务成为竞争的工具,它就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用手和脚是做不好服务的,它还需要我们的服务人员开动脑筋,这也是对我们的加油站以及许许多多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服务向着人性化的方向改进,在服务中体现对人性的尊重,这将是我们企业在未来的服务竞争中取胜的根本保证。

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浙江临安市教育局潘军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对我来说更是意义深远。 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人来讲,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体会,想与大家共勉。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来讲,可以说是“此生有涯,此学无涯”。我觉得,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一要有书香气。古时读书人家,一般都家藏万卷图书。我们的古人为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放在书籍间隙;或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随时间的积累,当书之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此之谓“书香”的渊源。有道是“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然应该身上常留书香气,读好“有字之书”,求得“有我之境”;读好“无字之书”,求得“无我之境”。用书香滋养心灵,以书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书生气。人们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坐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手捧书籍,在淡淡的灯光下,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份难以言喻的喜悦与享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当我的论文《写在教育的天平上》发表后不久,湖北省黄岗中学教务主任发来电子邮件向我告知,他们学校曾专门召开行政会进行学习与研讨。当我收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霞光博士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潘老师:您好!阅读了你的博客上的文章,感动又感慨!我现在是在大洋彼岸写这封短信,只是想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对你的敬意!”当我收到一个名叫小凡的网友的来信说:“潘老师,当我看了您写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后我流泪了,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感动,从而在感动之余去思索着关于自己的事情。”……我感动了,我为他们而感动,我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文字而感动,我为友情而感动。

人性能达的境界_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探究

第30卷 第4期2008年8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30 No.4 Aug.,2008 人性能达的境界 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探究 李 杨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标志,也是其伦理学的核心。自我实现的根据是人的扎根于遗传基因的“似本能”的需要系统,即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得到满足,并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而自我实现的动力则是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满足需要的原始冲动。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终极目标,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 关键词:似本能;需求层次;自我实现;高峰体验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8)04004204 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传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价值观中对个人价值的关注和市场经济对主体意识的强化,在促进人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觉醒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我实现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亚伯拉罕?马斯洛为首的一批美国心理学家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被学术界称为继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思潮”,马斯洛本人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标志,也是其伦理学的核心,它既是马斯洛著名的基本需要层次论的最高层次,也是其整个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价值目标。马斯洛的心理学和伦理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人或人性。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最终的归宿是:人性潜能的充分实现。马斯洛的学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人→需要(动机)→行为→价值实现或人性实现(以自我实现为顶点)。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根据是人的扎根于遗传基因的“似本能”的需要系统,即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得到满足,并最终使“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内在要求,而自我实现的动力则是来自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满足需要的原始冲动。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终极目标,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高峰体验。 一、自我实现思想的理论前提似本能 马斯洛是在集中批判了在他之前统治心理学界的两种势不两立的理论传统的本能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似本能”这样一个概念的。马斯洛指出:“早期本能论者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过分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在同时强调人种与所有其他物种的深刻区别。”[1]“因而认为本能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不可控制、不可压抑的,”[1]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用动物的范例与人类相类比。马斯洛不同意早期本能论者将一切行为都视为生物本能驱动的观点,而是认为人的需要和行为是由生物机体和环境文化两种因素决定的,与传统的本能论相比,马斯洛力图区分出人性中的本质方面和非本质方面的特征。他更多地看到了人的需要的复杂性和人的行为的可塑性。可以这样理解“似本能”概念:它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推动个体不断获得新的、更高水平发展的内驱力。它不像本能那样指向生理性行为,而是既指向生理性行为,更指向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的社会性行为。比起传统的本能概念,似 3收稿日期:20080413 作者简介:李杨,200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人性与神性

人性与神性 何谓神性?其意指由宗教以自外而内的方式影响人们,最终所能达到的境界;何谓人性?其意指由人以自内而外的方式体现自我的性格。 宗教的形成大体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达到了某种境界,并且想让更多的人达到这种境界而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二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并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知道某人达到了那种境界,从而根据一知半解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创办了某种组织;第三种是一群人或一个人没有达到某种境界,但却想以秘密社团的形式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三种模式可以代表着大多数宗教的形成,而就这三种模式而言,第三种是以宗教的名义来达成某种自身的目的,已经不能称之为宗教,它大多出现在宗教泛滥而又无人真正理解宗教的“末法时代”,如同“全能神教”;第二种则可以代表大多数宗教的起源,道听途说加上一系列的偏见和社会因素,虽然它能在社会中风生水起,但其中真正是宗教的东西已经被大大削弱,充其量只能说是“世俗化的宗教”,例如“儒教”;第一种则是真正而又纯粹的宗教,不带有任何的私利,只是为宗教而宗教,寻求精神上的超脱。 通过第一种模式而形成的宗教现在已经绝迹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这种宗教不可避免过多的沾染了世俗性而致使其丧失了原本对宗教的理解,从而或分裂、或归纳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宗教,我们把这种没有经历世俗性洗礼的宗教称之为“原始宗教”。它们对于宗教的理解可以称之为“道”,是可以解释大道宇宙运行,小到人体器官的学问。现在把这种“道”称之为人的“神性”。 原始宗教在历经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之,到了大约西周时期受到世俗的影响逐渐停止了发展并且开始走向分裂。宗教是要求精神上的超脱的,其后的诸子百家学说很少涉及“人的超脱”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在思考怎样治人以治天下。思考“人的超脱”是原始宗教一直在干的事,这也是纯正的宗教在寻求精神上的飞跃。而在“轴心时代”,虽然思想家泛滥,但思考精神上飞跃的人已经很少了,除了老子所思考的“道”、孔子的“仁”、邹衍的阴阳之外更多的是苏秦的“纵横”、韩非的“法”、孙武的“兵”,这些都是在假教派之名为社会而服务的。当宗教丧失其超然地位而为世俗而服务的时候,宗教已经变味了,已经丧失了其原始的精华部分。所以虽然新儒教吸收了原始宗教中禁欲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并不是在做自身的超脱,而是在寻求控制社会。“知行合一”在这里成为了一句空话,知道的人做不到,而被要求做到的人却不知道,人性的崛起和对神性不切实际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严重的后果。 追求神性的行为始终没有停止过,历代帝王都通过或炼内丹或炼外丹的方式来追求“神性”。但种种行为表明,帝王们是通过这些方法来延续自己对世俗的统治,而不是在最求精神上的升华。达成一个目的,最重要是目标一定要唯一,这样才能避免力量分散,更好的集中有限的资源来达成目的。但这些帝王在追求神性和追求人性这一平行的目标中徘徊,既想追求神性以延长对世俗的掌控,又不想放弃人性而使自己失去对世俗的掌控。这看上去像一个饽论,如果选择神性就会失去世俗的掌控,而选择神性的目的就是要掌控世俗,达不到目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但如果选择人性则会失去神性所带来的利益,而且神性的诱惑颇大。饽论往往使选择着陷入两难之中。帝王们在两难中往往是无法选择,只能二者兼备,既在追求人性,又在追求神性。但这种蛇鼠两端的做法只能造成历代帝王的短命,而且这种错误的追求神性的方式也使得人们对神性的理解出现偏差,致使神性的衰退,此消彼长之下,人性的作用在历史上变得越来越突出。 人性是自私的,这与儒家传统的“人之初,性本善”恰恰相反,与新三字经“人之初,本性无”也是不同的,而恰恰与法家的“人之初,性本恶”所相符。 人性本恶这个观点在情感上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它被尘封了两千多年之久,但排除自命不凡的情感因素,以纯理性的角度重新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许多习惯上的错误。我们所认为的“人性本善”使我们的常识,但所谓的常识只是“十八年来各种偏见的堆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