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7月河北人力资源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2012年7月河北人力资源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2012年7月河北人力资源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2012年7月河北人力资源自考-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1讲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及其基本特征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1、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具备必要条件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致认可的目标。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者第一责任是管理一个组织,第二责任是管理管理者;第三责任是管理工作和员工。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管理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控制工作。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一个组织通常划分成三个层次,即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本世纪以来,管理知识逐渐系统化,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虽然他还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精确,但管理已成为一门科学已无人怀疑。

说管理是一种艺术,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管理者在管理中,既要用到管理知识,又不能完全依赖管理知识,必须发挥创造性,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目标。

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使组织活动达到最大效果。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所谓必要性,就是说管理是生产过程固有的属性,是有效的组织劳动所必需的;所谓目的性,就是说管理直接或间接的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有关,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基本目的。

掌握管理两重性的意义

(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三、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1、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2、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研究内容可分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二是生产关系方面;三是上层建筑方面。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会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会日益复杂,而日新月异的社会将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

四、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2)目的性。管理系统的整体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

(3)开放性。管理过程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社会环境交换能量与信息。

(4)交换性。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本身也存在变革。

(5)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动与社会相关活动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

(6)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统必须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的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2、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3、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应用: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运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第2讲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划分

(1)古典管理理论(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

2、管理学形成前的管理思想和实践

(1)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古罗马帝国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有效的组织。我国宋真宗时期,丁渭提出的“一举三得”方案,解决了就地取土、顺利运输和清理废墟三个问题。在《圣经》旧约全书的《出埃及记》中就体现了管理的公权原则、授权原则和例外管理等管理思想。汉高祖刘邦总结其取得天下的原因,关键是在管理中遵循了用人之长原则。在古巴比伦王国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颁布的汗姆拉比法典中,有许多条款都涉及到了控制借贷、最低工资、会计和收据等经济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周礼》、《墨子》、《孙子兵法》等书籍中都体现了不少管理思想。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当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我国延续2000的封建社会制度也有重大的影响。

(2)管理理论的萌芽

资本主义经历了简单协作、手工制造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这一时期的著作,大体上有两类:一类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即关于管理职能和原则的研究;另一类偏重于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关系问题。第一个明确地把管理作为生产的第四个要素而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相并列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萨伊。

②关于管理的职能。经济学家们各自都特别强调不同的管理职能。萨伊强调计划职能的重要性。鲍克认为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和指挥。人事职能中的职工培训和管理人员教育,受到了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的

重视。组织职能受到这些经济学家广泛的注意。在控制职能方面,这些经济学家从防止盗窃方面的控制转到防止浪费方面的控制。

③关于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品质。经济学家们提法各不相同。

④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经济学家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将这个问题分作三个层次来处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形成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化;组织的劳动分工,形成公司的专业化;职业上的劳动分工,形成个人在工作上的专业化。⑤关于动作和工时研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章中事实上已进行了有关动作和工时的初步考察。

⑥关于生产自动化和人类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⑦关于工资和激励。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对工资和激励问题有较多的论述。德·拉维勒认为,凡是能实行的地方,计件工资最能提高生产率。而穆勒认为可采取多种工资形式。

二、古典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企业职能和管理职能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管理活动只是其中之一。在各类企业中,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而较上层人员的主要能力是管理能力,并且随着地位的上升,管理越重要。

(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业对管理知识的需要是普遍的,而单一的技术教育适应不了企业的一般需要。应尽快建立管理理论,并在学校中进行管理教育。

3、管理十四条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3)纪律;

(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超凡的权力5、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三、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1、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1)个体行为(2)团体行为(3)组织行为四、管理理论丛林

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1、管理过程学派

(1)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同自己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管理过程的职能有五个:计划工作、组织工作、人员配备、指挥、控制。

(3)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但侧重点则因管理级别的不同而异。(4)管理应具有灵活性,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法约尔被认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

2、社会合作学派

社会学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最早从社会学角度系统研究管理问题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巴纳德,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影响。

怀特·贝克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结合力”的概念,认为企业中的组织结合力包括职能规范系统、职位系统、沟通联络系统、奖惩制度和组织规程。

3、经验或案例学派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4、人际关系行为学派

该学派主张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依据是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

5、群体行为学派

该学派它以社会学、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是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该学派着重研究各种群体的行为方式,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均在研究之列。有人把该学派的研究内容称为“组织行为”研究。该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和研究活动是梅奥和霍桑试验。50年代,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

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这是较新出现的学派,其创始人是英国的特里斯特。该学派认为,要解决管理问题,只分析社会合作系统是不够的,还必须分析研究技术系统对于社会系统的影响,以及对个人心理的影响。该学派认为,组织的绩效以至管理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相互影响,而且也取决于人们工作所处的技术环境。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合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该学派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7、决策理论学派

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应该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形成管理理论。支持这个学派的学者多数是经济学家和数学家。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西蒙,其代表作是《管理决策新科学》。

8、沟通(信息)中心学派

该学派同决策理论学派关系密切,主张把管理人员看成为一个信息中心,并围绕这一概念来形成管理理论。该学派认为,管理人员的作用是接收信息、贮存信息和传布信息,每一位管理人员的岗位犹如一台电话交换台。

该学派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活动和决策中的应用,强调计算机科学同管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维特、纽曼、香农和韦弗。

9、数学(管理科学)学派

运筹学家们认为,管理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程序、概念、符号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导。他们自称为“管理科学家”。这样,就出现了管理科学学派。该学派认为,如果管理工作、制定决策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那么就可以利用数学符号或关系式来描述;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其中包括决策)时,要着重强调合理性、定量分析和准确衡量。

10、权变理论学派

该学派是在经验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美国的卢桑斯认为,当过程、计量、行为和系统

等四个学说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不同部分总和的某种东西,这就是管理的“权变学说”。

五、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1、3C环境

(1)变化(2)顾客方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的逆转(3)无所不在的竞争

2、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2)长远预期性(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

六、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大质量和小质量的比较

P59页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实事的管理(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七、学习型组织与卓越绩效模式

卓越绩效标准的7个类目

1、领导

2、战略计划

3、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

4、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

5、对人员配备的注重

6、过程管理

7、经营结果

1、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比较

P65

2、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1)讲求战略(2)有领导远见(3)扁平的组织结构

(4)员工活性化(5)信息在组织内分享(6)有强的组织文化

3、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

(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第3讲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一、管理与环境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2)政治和法律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科技环境(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2)供应商(3)竞争者(4)其他因素

3、外部环境因素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二、社会责任与道德管理

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1、社会责任的内容

(1)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20世纪初人们认为其责任是通过经营活动获取最大的利润。

(2)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企业为避免陷入困顿而与大股东等相关公众发展密切的合作关系。

(3)20世界6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人们提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观点。

(4)对社会责任认识的变化,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利益关系高度的相关化和一体化的趋势。

(5)实践证明,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与信任,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行为,还可以督促企业主动协调与公众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轻松和谐的环境,从而在推动社会利益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6)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除了由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影响之外,还受到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以及道德问题的强度等影响。

第4讲计划工作概述

一、计划工作含义

计划工作的概念: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计划工作的意义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

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

二、计划的种类与程序

1、按表现形式分类的各种计划

(1)目的或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规划;(8)预算。

2、计划工作的程序

(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三、计划工作的原理

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能了解和找到对达到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准确、客观的选择可行性方案。

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就越小。

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应用:举例说明计划工作原理的应用。

第5讲目标与战略

一、目标的含义

目标的概念: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1、目标的SMART特点

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可以度量或测量;可以实现;目标之间相互关联;时间限定。

2、目标的性质

(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即目标是分层次的)

(3)目标的网络化(4)目标的多样性(5)目标的时间性(6)目标的可考核性

3、目标的作用

(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1、目标管理的特点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2、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

3、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管理人员讲清楚

(3)目标难以确定(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5)不灵活的危险

三、战略分析

核心能力:是指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1)供应商议价力量(2)潜在替代产品的开发(3)购买者议价力量

(4)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5)企业间竞争

2、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1)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机能(2)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

(3)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4)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

(5)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6)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映

(7)准确迅速满足顾客订单的系统(8)整合各种技术创新产品的技能

3、价值链模型

(1)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配备管理和基础结构等。

(2)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价值增值的活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如果超过了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四、战略设计与选择

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

目标:是使命指导下提出的,具体规定了企业及其各个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具体成果。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称为数字化计划

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

规则:针对具体场合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1、三个战略层次

企业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2、一体化战略

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

3、多元化战略

集中化多元经营、混合式多元经营、横向多经营

4、总成本领先战略

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5、差异化战略

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具有独创性,并利用差别化建立竞争优势。

6、集中化战略

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种特殊的产品。

应用:分析组织战略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第6讲预测与决策

一、前提条件与预测

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工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

预测: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

1、预测的作用

(1)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

(2)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

(3)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

2、预测的步骤

(1)提出课题和任务(2)调查、搜集和整理资料(3)建立预测模型

(4)确定预测方法(5)评定预测结果(6)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二、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怎么和应当怎么做所作的决定。

1、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

(2)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2、正确决策的特征

(1)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2)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

(3)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4)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5)追求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三、决策的类型

程序化决策: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非程序化决策:表现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处理这类问题没有固定方法。

1、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例行问题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是只有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的,结构上不甚分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才属于例外问题。

案例分析:

MR LEE 是新加坡老华侨,是酒店的老顾客,每天下午都会到这里喝下午茶,每次来点的都是乌龙茶。有一次带客人过来,服务员按照以前的习惯给李老先生上了乌龙茶,老先生脸色变了,为什么?

2、最优决策

最优决策的观点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并为运筹学家和管理科学家们一贯坚持。

最优决策的条件:

(1)问题清楚明确(2)目标单一明确(利润最大化)(3)所有方案已知(4)偏好清楚、一致、稳定3、满意决策

第二种代表性观点,是西蒙提出满意标准

4、合理决策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提出的合理性决策标准。

四、预测与决策的方法

计量决策方法: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用数学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答案。

主观决策方法:指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成就,直接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出评价和选择。

1、预测方法的种类

(1)外推法(2)因果法(3)直观法(如德尔菲法)

2、德菲尔法

(1)记名投寄征询意见(2)统计归纳(3)沟通反馈意见(4)多次反复

第7讲组织工作概述

一、组织工作的含义

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工程。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门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1、组织工作的内容

(1)组织职位设计(2)组织结构纵向划分(3)组织结构横行划分

(4)职权设计(5)组织结构的协调

2、组织工作的特点

(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3)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二、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1)技术(2)外界环境(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生命周期(5)组织的战略

三、组织工作的原理

目标统一性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合理有效。

分工协调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出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精干高效。

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适当,就越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权责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相对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有效。

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理:是指对组织中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的越适中,就越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是指越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第8讲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

一、职位设计

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1、专业化分工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熟练程度;(2)有利于减少因工作变换而损失的时间;(3)有利于使用专用设备和减少人员培训的要求。

缺点:员工因工作单调乏味,产生厌烦和不满情绪,影响了总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为避免过度专业化分工职位设计的一些做法

(1)职位扩大化(2)职位轮换(3)职位丰富化(4)工作团队

3、职位设计的要求:均衡的满足顾客、雇员和组织的利益。

二、纵向设计—层次划分

管理宽度:是指管理者有效的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1、层次产生的原因

如果管辖的人数超过人的精力与时间允许的范围,管理的效率将下降。此时需要增加一个管理层次,通过委派工作给下一级管理者而减轻负担。如此下去,便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

2、扁平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而有满足感,也有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属。

缺点:上下级协调较差,同级间相互沟通困难。

3、高耸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管理严密,分工细致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

缺点:(1)协调工作增加;(2)设备与开支、时间与精力增加;(3)上下级的意见沟通和交流受阻;

(4)上层对下层的控制困难;(5)由于管理严密,影响下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

(1)管理者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2)面对问题的种类(3)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

(4)授权(5)计划(6)组织的稳定性

5、管理宽度与上下级关系数

格拉丘纳斯指出,管理宽度的算术组数增加时,管理者和下属间可能存在的相互管理将以几何级数增加。

三、横向设计—部门划分

1、按各种标志划分部门的优缺点

(1)按人数划分

(2)按时间划分

(3)按职能划分

优点:能充分发挥专业职能,有利于实现目标;简化了训练工作,加强了上层控制手段。

缺点:专业人员对其他领域不了解;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

(4)按产品划分

优点:有利于发挥专用设备效益;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有利于部门协调

缺点:要求更多的人具有全面管理的能力;产品部门独立性强,整体性差;增加了主管部门协调、控制的困难

(5)按地区划分

优点:有利于改善地区的协调;有利于培养人才

缺点: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才;增加了主管部门控制的困难;地区部门之间不易协调

(6)按服务对象划分

(7)按设备划分

优点: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益

2、部门划分的原则

(1)力求最少(2)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3)确保目标的实现(4)指派平衡(5)检查部门分设

四、组织结构的类型

1、直线型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点和缺点

特点:(1)组织中每一位管理者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

(2)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

(3)管理者在其管辖范围内有绝对或完全的职权。

优点:(1)结构比较简单;(2)责任与职权明确

缺点:(1)组织规模较大、业务复杂时,管理职能由一个人承担比较困难;

(2)当全能管理者离职时,很难找到适当的人去替代;(3)部门间协调性差。

2、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的特点、优点和缺点

特点:(1)按组织职能划分部门,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组织实行统一指挥;

(2)把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

(3)组织结构实行高度集权。

优点:(1)各级直线管理者都有相应的参谋和助手,能够进行有效管理。

(2)每个部门都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满足了现代组织活动统一指挥和实行严格责任制度的要求。缺点:(1)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

(2)部门之间互通情报少,不能集思广益做出决策。

(3)参谋部门和直线部门目标不一致时,上层主管协调工作量大。

(4)难于从组织内部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员。

(5)组织系统适应性差,因循守旧,对新情况不能做出及时反映。

3、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

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即集中领导下进行分权管理。

4、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灵活性、适应性强。

缺点:(1)稳定性差。(2)由于受双重领导,当两个意见不一致时,会使工作无所适从。

第9讲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一、职权划分

直线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包括做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即指挥权。

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

职能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分权力,大部分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行使。

1、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的关系

参谋是为直线主管提供信息、出谋划策、配合主管工作的。发挥参谋作用时,参谋应独立提出建议,直线主管不为参谋左右。

2、为什么要适当限制职能职权

职能职权无限扩大,则容易导致多头领导,导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所以职能职权的使用应该注意适当限制职能职权的使用:1、限制使用范围──限于解决如何做、何时做等方面的问题,再扩大就会取消直线人员的工作;2、限制使用级别──下一级职能职权不应越过上一级直线职权。

二、授权

授权: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有相当的自主权、行动权。

1、授权的步骤

第一步:将任务委派给接受授权的下属,并明确应当取得的成果。

第二步:将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职权授予下属。

第三步:使下属承担起所对接受的任务、成果要求和职权的义务。

2、组织中的职权分裂:是指解决一个问题或做出一项决策必须汇总两个或更多的管理者的职权才能实现。

3、有效授权的要求

(1)要有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2)要有放手的态度;(3)要允许别人犯错误;

(4)要善于信任下级;(5)要善于适度控制。

三、集权与分权

集权:权力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

分权:职权分散到整个组织中。

1、衡量集权与分权程度的标志

(1)决策的数目;

(2)决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面;

(3)决策审批手续的繁简程度。

2、集权制组织的特点

(1)决策权大多集中在高层领导;(2)对下级的控制较多;(3)统一经营;(4)统一核算

3、分权制组织的特点

(1)中下层有较多的决策权;(2)上级控制较多,往往以完成目标为限;

(3)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4)独立核算,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

4、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1)决策的重要性;(2)高层对一致性的方针政策的偏好;(3)组织的规模;

(4)组织的历史;(5)最高主管的人生观;(6)获得管理人才的难易程度;

(7)手段(8)营运的分散化;(9)组织的变动程度;(10)外界环境的影响。

四、员工活性化

活性化:是指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高度责任感。

1、管理者在活性化中发挥的作用

(1)管理层必须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设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使之得到广泛的共享和认同。(2)管理层还须对组织加以适当的构造和部署,以保证其战略的实现,要让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2、实现活性化的途径

(1)营造促进活性化的文化(2)组织职位的成功设计(3)选拔适合活性化文化的员工

(4)对员工进行不懈的培训和教育(5)建立促进活性化的考核评价制度

五、委员会管理

委员会管理:是指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也就是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

1、委员会管理的优点

(1)集思广益;(2)协调;(3)防止职权过于集中;(4)下级参与管理;

(5)加强沟通;(6)代表集团利益;(7)有利于管理者的成长。

2、委员会管理的缺点

(1)耗费时间且成本高;(2)妥协与犹豫不决;(3)职责分离;(4)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支配地位。

3、委员会管理和个人管理的比较

个人管理的优缺点:

优点: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

缺点:个人的知识、智力、才能有限,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

4、董事会的职能

(1)受托管理;(2)决策企业公司的目标;(3)挑选总经理;(4)核实计划与检查成果;(5)批准预算;(6)维持公司长期稳定;(7)决定利润分配;(8)通过有见解的咨询来检查计划与经营情况。

第10讲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意义

组织变革的动因: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组织变革的领域:(1)结构;(2)技术;(3)人员

组织变革的阻力与应对

阻力:(1)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2)对于可能失去个人利益的恐惧;

(3)不认为变革符合组织的最佳利益。

应对:(1)确保达成共同的变革愿望;(2)沟通变革的目的性和重要性;(3)认识到变革的情绪影响;

(4)理解变革的各方面影响;(5)沟通即将变革和不会变革的部分;(6)树立理想的行为模式;

(7)提供有效的反馈、合理的报酬以及适当的结果;(8)对阻力做出一致的反映;

(9)灵活、耐心和支持。

二、面向过程的组织变革

过程:质量由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因素决定,这一因素的组合叫做过程。

业务流程再造:指为了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

1、六西格玛的六步法

(1)确定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2)明确你的顾客是谁,他们的需要是什么;

(3)为了向顾客提供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你需要什么;(4)明确你的过程;

(5)纠正过程中的错误,杜绝无用功;(6)对过程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确保改进的持续进行。

2、业务流程再造的特点

(1)思维模式的彻底改变(2)以过程为中心进行系统改造(3)创造性的应用信息技术

第11讲人员配备工作概述

一、人员配备的含义

人员配备的概念:是指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拔、培训和考评,其目的是为了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

1、人员配备的重要性

(1)人员配备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

(2)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

二、人员配备的原理

职务要求明确原理: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权责利一致原理:是指组织越想尽快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越要使管理者的责权利相一致。

公平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想提高管理水平,就越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

用人之长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职位上,就越能使组织得到最大的收益。

不断培养原理:是指组织越想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需要他们不断的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培养。

第12讲管理人员的选聘、考评和培训

一、管理人员的选聘

1、选聘标准:(1)管理愿望(2)管理能力

2、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优点:(1)了解候选人的优缺点,以判断其是否适合新的工作。

(2)内部成员对组织比较了解,能较快的胜任工作。

(3)可以激励组织成员的进取心。(4)工作有变动机会,可以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

(5)可以使过去对组织成员的训练投资获得回收,并可判断其效益如何。

缺点:(1)所能提供的人才有限。(2)会造成“近亲繁殖”。

(3)组织内没有得到提升的人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

3、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优点:(1)有广泛的来源,并可能招聘到第一流的人才。(2)给组织带来新的观念。

(3)可以避免挫伤组织内没有提拔到的人的积极性。

(4)由于多数应聘者有一定的经验,可以节省培训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

缺点:(1)不容易对应聘者做出客观的评价。(2)应聘者对组织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

(3)会使组织中能胜任但未被选用的人感到不公平,对前途失去信心。

4、选聘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聘的条件要适当。(2)主持选聘的人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并有伯乐式的慧眼。

(3)注意候选人的潜在能力。(4)正确对待文凭与水平的关系。(5)敢于启用新人。

二、管理人员的考评

1、考评的必要性

(1)通过考评可以了解管理者的工作质量(2)考评是选拔和培训管理者的需要

(3)考评是完善组织工作和调整管理者职位的需要(4)考评是奖励的合理依据

2、考评的要求

(1)考评指标要客观(2)考评方法要可行(3)考评时间要适当(4)考评结果要反馈

3、考评的方式

(1)自我考评(2)上级考评(3)群众考评

4、考评的方法

(1)考试法(2)成绩记录法(3)对比法(4)自我考评法

三、管理人员的培训

人才生命周期的概念:指一个人才在组织内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1、培训内容

(1)政治思想教育(2)业务知识(3)管理能力

2、培训的方法

(1)理论培训(2)职务轮换(3)提升(4)在“副职”上培训

(5)集体研讨会(6)参观考察(7)辅导

3、培训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培训工作必须与组织目标相结合(2)上级管理者必须支持并参与培训工作

(3)教员问题(4)学习是自愿的(5)培训内容必须满足受训者的需要

(6)培训方法必须有效(7)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13讲领导工作概述

一、领导工作的含义

领导工作:是指对组织内个体和群体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和群体能够自愿而有信心的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而努力。

1、领导工作的实质

就是管理者根据组织的目标和要求,在管理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沟通、激励等手段,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力,使之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统一意志和行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职位权力的影响力:奖赏的权力、强制的权力、合法的权力。

3、非职位权力的影响力:专家的权力、榜样的权力

4、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区别:领导是为组织的活动指出方向、创造态势、开拓局面的行为;管理则是为组织的活动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动的行为。

5、领导工作的作用

(1)有效、协调的实现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

二、领导工作的原理

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能式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协调目标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果就会越好。

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也就越大。

直接管理原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越准确,领导工作也就越有效。沟通原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准确、及时的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激励原理:是指管理者越能了解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并给予满足,就越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使之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有关领导的理论

1、领导行为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1)领导连续流(2)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模式(3)四分图理论(4)管理方格图

2、菲德勒权变理路内容与结论

(1)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有影响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2)按照这个三维结构模式,根据这三种因素的情况,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从最有利到最不利,共分为八种类型。其中,三个条件齐备的是领导最有利的环境;三者都缺的是最不利的环境,领导者所采取的领导方式,应该与环境类型相适应,才能获得有效的领导。

四、领导者的修养和领导艺术

1、领导者的修养

(1)懂得领导者的知识(2)移情作用(3)客观性(4)自知之明

2、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1)决策艺术(2)用人艺术(3)授权的艺术(4)指挥和激励的艺术

(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6)领导变革的艺术

第14讲团队

一、团队的含义

团队的概念: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1、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

(1)协同过程设计或问题解决(2)客观分析困难和机会(3)促进跨职能的沟通理解

(4)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更大的创新(6)运营成本的减少

(7)增加对组织使命的承诺(8)对变化更灵活的反应(9)人员离职流动率及缺勤率的降低

2、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1)问题解决技能的提高(2)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3)对业务过程理解的加深

(4)培养未来领导角色的新技能(5)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6)满足感和认同感

(7)感觉自己参与团队完成的事情远远大于个人所能

二、团队的类型

过程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

工作团队:对某一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

自我管理团队:是指直接管理所在过程或部门的日常运作的员工群体。

三、团队的形成与发展

1、团队形成具备的条件

(1)指导委员会

(2)团队的结构、领导和成员

(3)团队的推进者

2、团队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形成阶段:成员首次聚在一起,团队要阐明其目标,确定每个成员的角色,制定规划。

(2)震荡阶段:成员仍作为个体在思考并做出决定,团队可能涉及到争执、挑战领导者的权力、重新确立目标以及竞争性和戒备性行为。

(3)规范阶段:关注实现与团队相关的挑战,个人已融合到团队中。

(4)执行阶段:团队已经成熟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整体,在实现目标上取得重大进展。

四、团队发展的技巧

1、团队建设的技巧

2、团队推进的技巧

3、团队领导的技巧

第15讲沟通

一、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客观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应反应效果的过程。含义:

(1)沟通是双方的行为,而且还要有中介体。

(2)沟通是一个过程。

(3)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是沟通过程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它始于主体发出信息,终于得到反应。

沟通的三种表现形式:(1)人—人之间的沟通(2)人—机之间的沟通(3)机—机之间的沟通

沟通过程模式

(1)沟通主体(2)编码(3)媒体(4)沟通的客体(5)译码(6)做出反应(7)反馈

人与人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既包括语言文字的沟通,也包括非语言的沟通。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4)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沟通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是信息分享,使组织的所有行为在既定目标上保持一致。

作用:(1)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形式(2)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3)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

二、沟通的类型

1、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

缺的:刻板,沟通速度很慢,有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

水平沟通1、主动2、谦让3、体谅4、协作5、双赢

2、正式沟通各种形态的特点

(1)链式沟通(2)环式沟通(3)Y式沟通(4)轮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

3、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快,容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消息”。

缺点: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可能导致小集团,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4、其他沟通方法

(1)发布指示(2)会议制度(3)个别交谈

三、沟通的选择、原则和要求

1、选择沟通方式所考虑的因素

(1)沟通的性质(2)沟通人员的特点(3)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4)沟通渠道的性质

2、沟通的原则

(1)明确的原则(2)完整性原则(3)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3、有效沟通的要求

(1)表达清楚(2)传递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

(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

四、沟通的障碍与控制

1、沟通的障碍

(1)主观障碍(2)客观障碍(3)沟通方式的障碍

2、沟通的控制

(1)搜集工作(2)加工处理信息(3)传递的控制

第16讲激励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行为有因的基本心理过程: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紧张的心理就转化为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向目标前进。目标达到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不安的心理就会消除。随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引起新的动机和行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X 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

社会人假设:认为社会性需求的满足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只有在顾全群体利益时,个人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们除了社会需要外,还有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地点、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求随各种变化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改变。超Y理论是对这种假设的概括。

二、有关激励理论

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1、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以层次的形式出现,并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发展。当一级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级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等。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晋升等。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

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3、激励需求理论

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权力、社会需要。

4、期望值理论

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激励程度是期望价值和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的乘积。

5、波特——劳勒模式

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领导者应该仔细评价他的报酬结构,把努力—成绩—报酬—满足等连锁关系整合到管理系统中去。

6、激励强化的类型

(1)积极强化(2)惩罚(3)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4)消失

7、归因理论

归因论研究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一个方面是人们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成功或失败可以归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三、激励的方式与要求

1、激励的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2)奖励(3)职工参加管理(4)工作内容丰富化(5)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2、有效激励的要求

(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第17讲控制工作概述

一、控制工作的含义

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管理突破:是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1、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1)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要进行控制

(2)控制工作可以维持或改变其他管理职能活动

2、一般控制论的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异同

相同点:(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

(2)都有两个前提条件:控制标准、控制机构;

(3)都包含三个基本步骤: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不同点:(1)一般控制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立刻付诸实施的,而控制工作要复杂得多。

(2)一般控制中的反馈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是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3)一般控制的目的是维持系统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维持组织的正常活动,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3、急性问题和慢性问题

组织中往往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经常产生的可迅速、直接的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急性问题,容易被人们发现、承认和解决;另一类是长期存在、会影响组织素质的慢性问题,人们对其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不容易发现或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和解决。

4、管理突破的步骤

(1)论证必要性(2)组织落实(3)进行诊断

(4)治疗过程(5)克服阻力(6)在新的水平上控制

二、控制工作的类型

1、反馈控制

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

2、现场控制

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管理者深入现场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

3、前馈控制

管理者运用最新信息,认真的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将其同计划进行比较,在必要时调整计划或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4、间接控制

人们常常会犯错误,或者常常没有察觉到那些将要出现的问题,因而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或预防措施。他们往往是根据计划和标准,对比和考核实际标准,追查出现偏差的原因和责任,然后才去进行纠正。5、直接控制

合格的管理者出的差错最少,他能觉察到正在形成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三、控制工作的要求

(1)控制系统应符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5)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6)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

(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四、控制工作的原理

1、反映计划要求原理

是指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完整,设计的控制系统越能反映这样的计划,控制工作也就越能有效的为管理者的需求服务。

2、组织适宜性原理

是指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

3、控制关键点原理

是指管理者越是尽可能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4、例外情况原理

是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5、直接控制原理

是指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就越不需要间接控制。

第18讲控制的技术与方法

一、预算控制

零基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重新审查每项活动的意义和效果,重新排出各项活动的优先次序,并依此分配资金和其他资源。

1、三种预算类型

(1)运营预算: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

(2)投资预算: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更新等,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3)财务预算: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2、预算的不足之处

(1)容易导致控制过细(2)容易导致本位主义

(3)容易导致掩盖效能低下的缺点(4)最大缺陷是缺乏灵活性

二、传统的非预算控制

1、比率分析

2、盈亏平衡分析

根据销售量、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赢利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又称量本利分析

3、其他传统非预算控制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与企业的流动负债之比,写成算式则为:流动比率= 企业的流动资产÷企业的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为了进一步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进行检验,还得使用另一个“化验”指标,即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速动资产总额除以流动负债总额。

(3)资产负债率与产权比率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三、计划评审技术

计划评审技术: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线路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方法。

1、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

(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原理。

(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

(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

(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

(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

2、计划评审技术的优点

(1)促使管理者去进行计划工作

(2)促使管理者将计划的拟定工作交给下级去做

(3)促使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关键问题上

(4)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前馈控制

(5)使具有分网络的整个网络系统有可能在恰当的时间针对组织结构中的恰当职位和管理层次,提出报告和为采取行动施加压力

3、计划评审技术的局限性

(1)很难对具体的作业时间估计得很准确。

(2)当网络很复杂时,一旦某项关键工作完工拖期,重新调整网络计划和寻找关键线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3)计划评审技术本身并不是计划工作,不能自动的进行计划控制。

四、综合控制

1、损益控制法

是根据一个组织(企业)的损益表,对其经营和管理成效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

2、投资报酬率控制法

是以投资额和利润额之比,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来衡量整个企业或企业内部某一部门的绩效。3、管理审核与经营审核

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基本原理为评价准则,系统的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

五、平衡记分卡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全国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与答案.doc

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韦伯的理论为分析实际生活中各组织形态提供了一种规范模型,这种理论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管理科学体系 D.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2.如果一个人只在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能遵守规则,那么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 A.前惯例阶段B.惯例阶段C.原则阶段 D.行为阶段 3.联想集团提出:“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简便、高效、丰富多彩;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为股东回报长远利益。”这体现了()A.企业的社会责任B.企业的使命C.企业的战略 D.企业的目标 4.有两个卖冰棍的个体户,平时每天每人平均能卖200支。某日有雨,甲进货时少进了100支,一天下来,全部卖掉,甲对自己的精明能干十分高兴。乙进货时,其父嘱:“多进100支,今天的雨不过午,10点雨停,12点阳光灿烂,13点开始闷热。”因其父前一天已看了天气预报,其子遵嘱,进了300支,一天下来,也全卖掉了,乙高兴其父精明。据此,你同意以下哪种看法?() A.科学预测是正确决策的依据 B.甲与乙的做法相当于两个企业的相对萎缩和绝对扩大C.乙父比乙子精明D.人算不如天算5.宏达公司经过慎重研究、论证和专家咨询,确立了当前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的发生,会影响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A.宏达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调整

B.宏达公司地址的迁移C.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导致公司竞争战略的根本变化 D.竞争者的策略调整6.在管理工作中,责、权、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有很好的作用,关于这三者关系的正确描述是()A.责、权、利是完全对等的B.责任是管理的基础,应大于权力、利益C.责任、权力是对等的,利益要小一些 D.责任、利益、权力的大小要视情况而定7.对于科研院所等研究项目较多、创新功能较强的组织或企业,下列哪种组织形式是最适合的?() A.直线制 B.事业部制 C.矩阵制 D.职能制 8.某公司财务经理授权会计科长管理应付款,会计科长由于太忙,不能亲自处理,便授权属下一位会计负责此事。会计科长对应付款的管理() A.不再负有责任 B.责任与原来相同C.责任减轻 D.不再负有主要责任 9.根据“力场分析”,支持组织变革的力量不包括() A.顾客需求 B.对现行行为或结果的奖励 C.新管理团队 D.新竞争者 10.在某防疫站,王鹏先是在防疫科担任主管职务,过一段时间后,又先后到环境卫生科和营养卫生科担任主管,这种对管理者培训的方法属于()A.职务轮换B.提升

自考管理学原理笔记(李晓光版)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3、管理的任务: 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管理的基本职能: 1.计划 2.组织 3.人员配备 4.领导 5.控制 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 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 2.多科性 3.历史性 4.实践性 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2.系统方法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2、系统的特性: 1.整体性 2.目的性 3.开放性 4.交换性 5.相互依赖性 6.控制性 13、系统的观点: 1.整体观点 2.“开放性”与“封闭性” 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 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 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 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等效观点 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丛林 4.战略管理 5.全面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管理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 1.分工 2.职权与职责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个人报酬 8.集中化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正 12.任用期稳定 13.首创精神 14.集体精神 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 1.理性—合法的权力 2.传统的权力 3.超凡的权力 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 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 4.职业管理人员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 1.职工是“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4.存在着霍桑效应 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 1.个体行为 2.团体行为 3.组织行为 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 1.变化 2.顾客 3.竞争 9、战略管理的特点: 1.系统性 2.长远预期性 3.对外抗争性 4.灵活应变性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领导作用 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 5.管理的系统方法 6.持续改进 7.基于实事的管理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1.领导作用 2.以顾客为导向 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 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 5.灵敏性 6.关注未来 7.管理创新 8.基于事实的管理 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 11.系统观点 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 1、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 2.政治和法律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科技环境 5.全球化环境 2、具体环境因素: 1.顾客 2.供应商 3.竞争者 4.其他因素 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 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 第二篇计划工作 四计划工作概述 1、计划工作: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 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2.主导性 3.普遍性 4.经济性 4、计划工作的意义: 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 4.有利于控制 5、计划按表现形式分类: 1.目的或使命 2.目标 3.战略 4.政策 5.程序 6.规则 7.规划 8.预算 6、计划工作的程序: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定义 1管理;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两重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管理是由许多人协作劳动而产生的,它是有效组宽心丸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增,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3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问答 1管理基本特征? 答: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③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④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掌握管理两重性意义? 答:①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③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特点? 答: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4管理学内容? 答: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 5学习管理学意义及方法? 答:意义:①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疲惫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②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③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方法: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6什么是系统及系统特点? 答;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份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点: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定义 1战略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宽心丸长期稳定的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问答 1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箅“第一流的工作” ③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

经济学基础第一次形考作业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所在教学点 课程代码110139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评阅教师 第一次任务共四次任务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理论教学) 第一部分习题 一、填空题(14*2=28) 1.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由稀缺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2.西方经济学研究是研究在_ 市场_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__ 配置___ 和利用的 科学。 3.需求曲线是一条向_ 右下方_ 倾斜的曲线,它表明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 反方向变动。 4.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_ 反_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成__ 同_方向变动。 5.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称为_需求量的变动___,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称为_需求的变动 _ 。 6.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同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同_方向变动。 7.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_价格_ 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_需求量_ 变动的比率。 8.当某商品的价格上升6%而需求减少9%,该商品属于需求__富有_弹性。当某商品的价格 下降5%而需求量增加3%时,该商品属于需求_ 缺乏_弹性。 9.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两种商品为__ 互补__关系;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两种 商品为_替代__关系。 10.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__ 等边际效用_ ___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__无差异曲线 ___ 分析法。 11.当消费者面临X和Y两种商品时,用公式表示的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是: ______;消费者均衡的均衡条件是______。 12.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的__差额 ____ 13.消费预算线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 到的_ 两种_____不同数量的___商品组合___的线。 14.商品价格不变时,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则消费可能线向__右__平行移动;如果消费 者的收入减少,则消费可能线向__左_ 平行移动。 二、选择题(12*2=24) 1.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 求( B ) A.增加 B.减少

管理学原理自考复习过程

《管理学原理》自学考试大纲(00054)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基础理论与管理职能。其先修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将为“管理学原理”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学好本课程,会对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务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与认识,将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如财务管理学、战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课程重点 “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重点包括管理、管理者、组织环境、组织文化、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的内容、方法及原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管理的产生、概念、特征、职能、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等基本内容;掌握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有效管理者与成功管理者的区别;理解管理学的概念、特点及学习管理学的方法等内容。 二、考核内容 第一节管理概述 管理活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二)管理的概念(三)管理的特性(四)管理的职能(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第二节管理者 管理者作为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在组织中承担不同角色,需要具备不同的技能。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二)管理者的角色(三)管理者的技能(四)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第三节管理学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管理学的概念(二)管理学的特点(三)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管理概述 识记:(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特征;(3)管理的职能。 领会:(1)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2)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二)管理者 识记:(1)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2)管理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技能。 领会:(1)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2)举例说明管理者扮演的角色;(3)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三)管理学 识记:管理学的概念。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她人并与她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经过协调她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进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正确,没有绝正确集权也没有绝正确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2007年10月江苏自考27869经济学基础真题试卷

2007年10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869经济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群众同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D.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 ) A.经济体制改革上来B.经济效益的提高上来C.现代化建设上来D.对外开放上来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多种所有制经济B.混合所有制经济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D.私有制经济 4.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 A.主要体现为量的优势B.主要体现为质的提高C.主要体现为有竞争力D.主要体现为控制力上 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应当与( ) A.按需分配相结合B.按要素分配相结合C.大体平均分配相结合D.按年龄和性别分配相结合 6.市场经济的激励方式以( )A.强制为主B.劝说为主C.交换为主D.刺激为主 7.在市场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市场是( )A.生产资料市场B.资本市场C.劳动力市场D.土地市场 8.预算线绕着它与横轴的交点向外移动的原因是( ) A.商品x的价格下降了B.商品Y的价格下降了C.商品x和Y的价格按同一比率上升了D.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了 9.引起一条既定需求曲线上点的位置移动的因素是( )A.消费者的收入B.消费者的偏好C.商品本身的价格D.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10.如果甲商品价格下降引起乙商品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那么( ) A.甲、乙商品是互补商品B.甲、乙商品是替代商品C.甲为低档商品,乙为高档商品D.甲为高档商品,乙为低档商品 11.某商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为10,实际价格为8,则市场将出现( ) A.供不应求,价格上升B.供不应求,价格下降C.供过于求,价格上升D.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12.当出租车租金上涨后,对公共汽车的( )A.需求增加B.质量要求不变C.需求减少D.质量要求降低 13.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渴求强于商品Y,原因是( ) A.商品x的价格较低B.商品x较紧缺C.相对而言,商品x有更大效用D.商品x是满足精神需要的 14.需求弹性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 ) A.等于零B.等于1 C.大于1 D.小于1 15.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固定成本( ) A.在开始时下降,然后趋于上升B_在开始时上升,然后趋于下降C.一直趋于上升D.一直趋于下降 16.产量为零时仍然需要支付的费用,称为( )A.隐性成本B.固定成本C.私人成本D.社会成本 17.为了能够促使各种生产要素用于最佳途径,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决策者必须认真考虑( )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知识归类)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人体群体活动的历史就是管理活动的历史。 第一节管理概述 管理产生: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人类活动:为实现自身目的而进行的作业活动 为使作业活动变得更有效的管理活动。 管理必要性: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管理概念: 泰勒,‘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赫伯特·西蒙,‘管理就是决策’。 彼得·德鲁克,‘管理就是经由他人的劳动,以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哈罗德·孔茨,‘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斯蒂芬·罗宾斯,‘通过其他人或者与其他人一起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将事情完成的过程’。 徐国华,‘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芮明杰,‘管理师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周三多,‘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 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孔茨,‘管理工作是一切有组织的协作所不可缺少的’ 管理含义: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 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管理特性: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关系: 管理活动的范围更广; 管理活动比作业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管理活动而非作业活动。 管理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第二节管理者 管理者概念: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管理者分类:按管理者所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指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方面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 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是管理作业人员的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专业管理者,指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或职能的管理者。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学原理》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管理学原理》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5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某汽车公司生产车间工作小组的主管人员是 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D .综合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 2.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通过工时和动作研究制定岀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是下列哪个原理的内容? A.标准化原理 B.职能管理原理 C.工作泄额原理 D.例外原理 3「成为最优秀的商用计算机和商用讣算机服务器的供应商”,该表述体现的企业 A.企业精神 B.企业使命 C.企业道徳 D .企业制度 4.管理道徳规范必然随着管理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这体现了管理道徳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变动性 D .社会教化性 5.提岀决策"满意标准”的学者是 A.泰勒 B.韦伯 C.西蒙 D.马斯洛 6.在下列计划的表现形式中,哪一种是针对反复出现的业务而制左的? A.目标 B.程序 C .规划 D.预算 天华公司计划在明年一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70万元,利润率达到3.5% ,这种计划类型属于 A.短期计划 B冲期计划 C.长期计划

D.战略计划 8.宏达机械公司是一家以机床制造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目前,公司设有设计部、工艺部、生产部、销售部、财务部、人事部等部门。该公司部门划分采取的是 A.职能部门 B.产品部门 C.区域部门 D.工艺部门 9.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主要缺点是,爷实很天射静,气去的岛气独怎我健旗口举 A.不利于相互协调 B.多头领导导致下属无所适从 C.不利于培养人才 D.不利于新项目开发 10.根据岗位要求选拔具备相应知识与能力的人员,这体现了人员配备中的哪个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才适用 C.动态平衡 D.因人择事 11.下列不属于组织变革过程的是 A.解冻 B.变革 C.再冻结 D.融化 12.领导方式应针对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A.领导特质理论 B.人性假设理论 C.领导方式理论 D.领导权变理论 13.小李和小张任职于公司同一部门,工作业绩相同。去年小李得到5千元的年终奖金,他非常高兴。无意间小李得知小张的年终奖却是8千元。那间小李由之前的高兴转为疑惑和不满,进而影响工作态度。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 A.期望理论 B.公平理论 C.归因理论 D.强化理论 14.如果一个信息在高层管理者那里的正确性是100弔,经过五级传递,到了信息接收者手里可能只剩下20$ 的正确性。这种信息沟通中的障碍来源于 A.信息过量 B.组织文化 C.社会环境 D.组织结构 15.控制的范用、程度和频度应该恰到好处,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这反映了控制的哪项原则?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

2010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870管理学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按照生产要素所占的比重,将企业分为如下几种,但不包括( C )P6 A.劳动密集型企业 B.资金密集型企业C.出口密集型企业 D.知识密集型企业 2.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 B )P10 A.社会属性 B.自然属性 C.生产关系属性 D.政治属性 3.厉以宁的管理哲学认为,要铁面无私、照章

办事,以法家思想来管理企业的是( C )P23 A.企业的高层主管 B.企业的中层主管C.企业的基层主管 D.企业的作业人员 4.行为科学学派主要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 C )P31 A.人的本性 B.人的需要 C.人际关系 D.生产积极性 5.提出用“满意标准”来代替传统决策理论的“最优化标准”的是( A )P34 A.决策理论学派 B.社会系统学派C.管理过程学派 D.权变理论学派 6.管理方法体系中,除了法律方法具有强制性

特点,还具有这一特点的是( B )P55 A.说服方法 B.行政方法 C.经济方法 D.教育方法 7.在组织规模一定的前提下,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两者关系( C )P69 A.正相关 B.不相关 C.成反比 D.成正比 8.企业组织结构主要形式有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结构等,但不包括( B )P73 A.网络型 B.集权型 C.控股型D.职能制 9.在组织结构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称为( C )P76

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精品文档 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自考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范例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 ()。 A. 概念技能 B. 人际技能 C. 技术技能 D. 学习技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例如,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等,都属于技术能力的范畴。参见教材 P44。 2. 第一次提出管理五要素的是()。 A. 梅奥 B. 法约尔 C. 西蒙 D. 泰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管理的五要素。法约尔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组成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并对这五大职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参见教材P60。 3. 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属于宏观环境因素中 的()。 A. 政治环境 B. 经济环境 C. 技术环境 D. 社会环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织环境分析。构成社会环境的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种族结构、收入分布、消费结构和水平、人口流动性等。参见教材P81。 4. 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与其经营业绩 呈()。 A. 正相关关系 B. 负相关关系 C. 不相关关系 D. 不确定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大量的实践表明:企业遵守严格的环境标准、从事环境公益事业,短期内无疑会增加经营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小与其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参见教材P101。 5. 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做出,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全局性特点的决策是()。 A. 战略决策 B. 战术决策 C. 业务决策 D. 程序决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决策的类型。战略决策是指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有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战略决策对组织而言是最重要的,通常包括组织目标与方针的确定、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产品的更新换代等,这些决策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一般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做出,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全局性的特点。参见教材P110。 6. 计划制定时强调适应性,做到“量力而行,留有余地”, 体现的是()。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自考本科管理学原理题库-简答题

简述题 1.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 和职能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活动存在具备的条件: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一致认可的目标。 3.管理活动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 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4.掌握管理的两重性的重要意义: 认真总既然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 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和运用。 5.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多科性、历史性、实践性。 6.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生产力方面:合理配置和使用组织中的财物;生产关系方面:处理组织中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层建筑方面:组织内部黄精与组织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 7.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赖性、控制性。 8.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 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的观点、等效的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结合实际说明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 要性;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10.如何在管理活动中运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并指 导实践,同时管理实践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完善管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方式、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效果。 11.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代表人物(泰罗、卡尔乔治巴思、亨利甘特、杰尔布雷斯夫妇、 哈林顿) 12.管理的十四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报酬、集中化、 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13.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明确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教育和考评、职业 管理人员、遵守纪律和规则、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14.霍桑实验的结论:主要有四点: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 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15.大质量和小质量的对比:(看书) 16.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 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7.卓越绩效标准的7各类目:领导、战略计划、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测量、分析和知识 管理;对人员配备的注重、过程管理、经营结果。 18.传统管理模式与学习型组织模式的比较:(看书) 19.学习型组织的特点:要有领导远见、要讲求战略、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或水平化、信息 在组织内分享、有强的组织文化。

江苏自考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总纲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依据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1 1 2、 3) 社会主议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2)、它是反对“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 第二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1、 2 3、

4 第三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发展生产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2 1) 2) 3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改革开放….. 2、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才是最终目的,因为生产就是为了消费,不能为生产而生产;

3 4、社会主义初级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一章课后训练题: 1 答:发展是硬道理,也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什么要坚持这个标准而不能坚持姓“资”姓“社会”标准? 答:“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与否,判断每项工作的成败得失,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之所以要坚持这个标准,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决定的,之的以不能坚持姓“资”姓“社”标准,是因为它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脱离每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及发展的需要,抽象地谈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好坏。而且,姓“资”姓“社”标准对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做了教条主义的理解和界定,从本本出发,把许多没有制度属性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和拒绝; 第二章所有制结构 第一节所有制结构的内涵和依据 一、所有制结构的内涵: 1、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它包括对生产资

自考00054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管理学原理历年真题整理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016.10] 1.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答案:A P39 [2016.10] 16.下列属于高层管理者的有()。 A.董事长 B.首席执行官 C.总经理 D.项目经理 E.车间主任 答案:ABC P42 [2016.04] 1.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技术技能 D.学习技能

答案:C P44 [2016.04] 26.简述管理四项基本职能的含义。 P41 4点先答是哪4项5分 [2015.10] 1.依据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资源分配者 D.谈判者 答案:A P43 [2015.10] 21.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中个人目标的活动。()×P39 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2015.10] 30.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管理的必要性。10’ [2015.04] 1.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是()。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专业管理者 答案:A P42 [2015.04] 21. 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是衡量管理有效性的唯一标准。()×P41 由效率与效果衡量 [2015.04] 26.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P41 4点5分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016.10]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属于()。 A.行为科学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一般管理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答案:A P64 [2016.10] 21.科学管理研究的核心是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P58 提高劳动生产率 [2016.04] 2.第一次提出管理五要素的是()。

自考管理学原理超实用复习资料

管理学原理 内部资料 目录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4) 第一节管理概述 (5)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6) 第一节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6)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6) 第三节行为科学的兴起 (6)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7) 第一节组织环境概述 (7) 第二节组织环境分析 (7) 第三节组织文化 (8) 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8) 第一节管理道德概述 (8) 第二节社会责任 (9) 第五章决策 (9) 第一节决策概述 (9) 第二节决策的原则、标准与影响因素 (10) 第三节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10) 第六章计划 (11) 第一节计划概述 (11) 第二节战略计划 (12) 第三节计划的方法与技术 (12) 第七章组织 (13) 第一节组织概述 (13) 第二节组织设计 (13) 第三节组织结构的类型 (14) 第八章人员配备 (15) 第一节人员配备概述 (15) 第二节人员配备管理 (15) 第九章组织变革 (16) 第一节组织变革概述 (16)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过程与阻力 (16) 第十章领导 (17)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 (17) 第二节领导理论 (17) 第三节领导艺术 (18) 第十一章激励 (18) 第一节激励概述 (18) 第二节激励理论 (18) 第三节激励的原则与方法 (19) 第十二章沟通 (19) 第一节沟通概述 (19) 第二节沟通的基本类型 (20) 第十三章控制 (21) 第一节控制概述 (21) 第二节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21)

第四节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22)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1.(1)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普遍性。 二、管理的概念 1.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其含义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2)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3)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4)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5)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三、管理的特性 1.管理的特性:(1)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2)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3)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四、管理的职能 1.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从事的活动。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管理职能有不同的归纳,但在管理基本职能认识上达成了共识,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1)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任何活动开始之前,首先就要制定计划,计划工作主要包括的内容有:研究组织活动的内外条件、制定组织目标、制定战略及战术决策、编制行动计划。(2)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3)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4)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1.(1)管理的有效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2)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 1.(1)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是指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基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主要是具体的战术性工作。②按管理者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二、管理者的角色 1.(1)所谓角色就是出于组织中某一位置的人所需要做的一系列特定的任务。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不同的角色,管理者通过这些角色的履行影响组织内外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这十种角色可以进一步组合成三大类:人际关系方面、信息传递方面和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2)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管理者在处理与人的关系时便扮演这种角色,具体包括挂名领导、领导者、联络者。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种技能。(1)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而高层管理者对技术技能往往只需要一般的了解。(2)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有效管理者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良好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激励人们使其融合为一个团结一致的团队。(3)概念技能是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能感知和发现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理解事物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关键影响因素,权衡不同方案的优劣和内在风险。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则不太重要。 高频考题 【单选题】 1.管理者所拥有的生产技能、财务技能、营销技能属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