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_尹发秀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_尹发秀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_尹发秀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_尹发秀

2008年6月第10卷增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J un.2008

Vol 110Supplement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尹发秀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地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开发资源,如何处理

好旅游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8)0S 20166204

[收稿日期]2008-04-30

[作者简介]尹发秀(1984-),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

随着“朝阳产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正日益成为民族地区一项重要的旅游活动。然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如何在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同时实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所谓文化旅游简而言之就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旅游活动,是以探求、追随、欣赏和感悟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是旅游活动中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如:民俗风情游、伟人故居游、仿古寻踪游等。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它从形式表现上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等。文化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核心的资源依托,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更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所在。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有形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本民族认同的价值观,它包括习俗、道德、法律、礼仪、制度、宗教等。

文化被认为是旅游业的灵魂,是一种现实和潜在的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旅游不仅是有形的文化艺术,而且是无形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的体现。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目睹了太多的物欲,经受了太多的紧张和浮躁,追求文化以寻求心灵的滋润将是人们共同的一种心理倾向,所以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将是未来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它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展示、宣传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民族文化旅游要有文化可游,要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

发掘文化精华,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价值,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形式并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使旅游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于是各地大规模地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超过了文化资源的承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然而,民族文化资源必须适度地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有的地方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族文化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使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甘肃的麦积山石窟,以石窟内精美的壁画闻名于世。近年来,由于游人过多,人体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使石窟内美丽的壁画开始褪色,这种现象长期下去,这一文化遗产将会变质,甚至会消失,类似的现象还非常多。

2.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和舞台化现象严重,造成民

族文化的庸俗化

传统民族文化本来具有自然性、特色性、古朴性和神秘性,但是在商业利润的刺激下,旅游接待地为迎合旅游者追奇求新的心理,或为了满足部分游客低俗的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采取掠夺式和扭曲性的开发,将民族文化中的陈规陋俗、低级趣味的东西搬上舞台,容易出现对淳朴民族文化的亵渎和歪曲,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高雅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把民族文化庸俗化了。以广西龙胜的瑶家嫁女的婚俗文化体验为例,男性游客客串新郎,每喝一杯喜酒就被要求支付一定的“彩礼”钱,还美其名曰是风俗习惯。一个婚礼下来,游客有一种被敲竹杠的感觉。

另外,有些地区还将其他民族的风俗照搬过来,这是制造伪民俗,违背了尊重民族文化自然性和特色性的原

则,使民族风俗发生异化。这些措施虽然得到暂时的经济利益,但是却严重破坏了民族文化资源,使它庸俗化而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魅力,也伤害了旅游目的地民族的自尊心和感情。

3.民族文化被异化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旅游促进了旅游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但是同时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的交往中,不知不觉便把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传授给了当地居民。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使他们感到新鲜,对他们构成了吸引力,特别是汉文化对他们起到了示范效应,旅游地居民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外来了文化。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理性地急于亲近和模仿外来文化,使本民族文化逐渐蜕变,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异族风情韵味,而更多地出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服饰、饮食、语言等的汉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抛弃民族传统,追求时髦,在很多方面淡化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削弱了旅游区的吸引力。

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目前西双版纳民族旅游存在着严重的“五大失色”:即城市和居民建筑文化失色、服饰文化失色、饮食文化失色、习俗文化失色、贝叶经文化失色。这种趋势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民族文化在强大的现代文明冲击下将会逐渐消失。

4.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污染严重,引起或加剧当地的社会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向来以民风淳朴著称,有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美德。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将一些好和不好的价值观念一起带到了民族地区,部分地使当地的传统道德观念发生扭曲和转变。比如给他们带来了商品意识,使他们产生了对金钱的盲目崇拜。例如贵州雷山县的“上郎德村”,那里的民族风情(歌舞、服饰等)表演闻名遐迩,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苗族风情表演正处在衰败之中。村里表演水平高的年轻人因为外地的报酬高,早就离开村子到外地(贵阳、深圳等地)去发展了,本地的苗族风情表演者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表演水平较低的老人;再如有些游区出现当地人抢劫游客财物的遗憾现象;集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开发,还容易滋生卖淫、嫖娼、赌博等不良风气。这些社会问题给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5.引起当地居民的心理失衡,过度自卑和自信,盲目媚外或排外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富有游客所带来的外来经济实力和文化的强烈冲击。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使当地的许多居民产生心理失衡,一些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对自身的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乃至否定,引发自卑感,盲目媚外,从而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最明显的是沪沽湖畔摩梭女儿国男不娶、女不嫁的传统已经不复存在,许多年轻人抛弃了原来的传统,结婚嫁娶也像外面世界的人一样,他们开始脱下传统的服饰,打领带穿西装。诸如此类的行为,都会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弱化、异化甚至消失,其实质是自我切断了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另一方面,部分居民在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面对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从而对旅游者产生排外和敌视情绪,导致民族文化的固步自封。比如在贵州地处麻山地区的紫云县宗地乡,坐落着的许多苗族村落。这些村子在保持传统文化方面真可谓原汁原味,当地居民只能结结巴巴说几句汉话,他们的住房(严格说来根本算不上房子,只是茅棚)四壁透风,他们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然而十分褴褛的粗布衣服,靠着类似于刀耕火种那样的方式来勉强维持生计。他们的贫困程度实在令人震惊,与任何意义上的现代化都毫不沾边。但这一切,也使得他们保持了完好的民族传统,但无疑导致了他们民族文化的固步自封,同时也导致了他们无尽的贫穷。

三、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民族文化是长期的历史积淀,是旅游业发展的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民族文化在旅游中应该保护性开发,可持续性发展,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切实做到以民族化的保护为前提进行旅游经济的发展,以旅游经济的发展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最终实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和完善关于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

要从依法旅游的高度来认识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改变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保护各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从1999年开始,贵州和云南已经制定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条例》,《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相关的执法部门有法可依,对于当地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在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值得其他民族地区借鉴。

只有制定了相关文化保护的法律,旅游经营者及相关人员在旅游开发中才能慑于法规的威力而采取科学的、合理的保护措施,严格科学制定旅游规划,减少盲目的、粗暴的开发方式,从而减少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所受到的损害。

2.政府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对文化旅游事业进行扶持和引导由于许多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档次低、文化内涵不高,个性特色不明显,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资金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高档次、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此外还要在政策上扶持旅游事业的发展,实施一些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奖励倡导政策,引导当地居民进行民族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对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积极保护和合

761

增刊尹发秀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理的开发。我国现有的许多民族文化深藏或湮没于民族群众中,必需进行深人的挖掘整理工作如对民族文化景观、民族文化遗存造册登记,修缮维护,或者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对民族艺术文化,可采取文字记录、培养传人及普及的方式进行保护,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同时当地政府要投入资金建立本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体制。加强对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民族学、旅游学、文化学、旅游经济及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批既深刻了解本民族文化特色又具备旅游专业知识的导游或旅游管理人才,只有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民族文化才能得以有效传承和弘扬。

3.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或民族文化博物馆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既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也能开发它的商业价值。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观察和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人文环境、文化信仰,享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提高精神层次的愿望,也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增强本地居民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同时也达到了人与生态的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为保护濒危珍贵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立起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和文化生态村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抢救濒危文化的作用。中挪双方合作课题———贵州梭戛生态博物馆在1997年10月成为我国首座生态博物馆,后又拟建成真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开创了以生态博物馆形式保护民族文化的先河。

另外还可以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博大精深,争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好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隽永的人文环境,保护好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该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引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良性变迁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扭转的过程,但关键是要科学地引导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良性变迁。

一方面要保护好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引进先进设施设备、现代化管理手段时,不忘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另一方面,要吸收现代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的合理内核和精华,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最后,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当地人民的素质,树立民族自信心,充分尊重该民族的意志和自我意识,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道路。提高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使那些即使是由于时代变迁而失去了“实用”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能转化其生存方式和用途,继续传承下去,这是民族文化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盲目的自信和自卑都是不可取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应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要强化自己原有的文化特色,同时包容外来文化,才是使文化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

5.开放性地发展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提升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

在开发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时,要在继承与保护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对它进行创新和升华,使之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服务。要提升民族旅游资源的文化品位,保证产品上档次,提升旅游层次,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的是要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时,都应该充分地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融于其中,凸显本民族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例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彝族的“火把节”等民族特色节日和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庆典仪式都是具有民族性的特色节目,可以围绕于此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深层次的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的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

此外,要在民族文化的“新、奇、乐、美”等方面下功夫,多创造出一些旅游者喜闻乐见的参与性娱乐项目和体验性项目,同时注意将当地民族艺术、民俗风情、民俗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各民族独特的民俗和民间文化与游客的自身的文化风格迥异,游客亲自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旅游体验和感受,并体验到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6.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伦理教育,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1)提高决策领导者、管理者、开发者的文化水平

除了应该提高他们的文化涵养和旅游专业知识外,还要让他们熟悉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并以此作为进行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的准则,这样才能引导游客进行文明的文化旅游,同时将各种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增强当地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来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其保护也离不开原住地居民的努力。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使当地群众意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维系其民族存在的最重要的纽带。使当地群众从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惠中,了解到民族文化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从而更加自觉地执行有关的保护法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通过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参观考察,更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对自身文化的承传。当地群众自觉提高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抵制外来的不良影响,是保护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

(3)正确引导游客的行为,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除了发展基础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外,还可以通过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制定成大众方针政策,通过传播媒介向社会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让整个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旅游地区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有旅游和文化共生共荣、经济和

86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0卷

旅游文化相互关联的意识深入人心,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才能成为人们自觉主动的行为。

四、结 语

民族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从我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民族文化资源为我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国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充沛的文化动力,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另一方面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并动态向前发展。我们应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来保护祖宗遗产;不要让经济效益冲昏了头脑,任由民族传统文化在开发利用中消失。只要抢救、保护好,合理利用,原有的古老民族文化定能放出异彩,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许这样的发展道路,才是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河清.区域民族旅游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

版社,2005.

[2] 徐梅.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创新民族文化[J].贵

州民族研究,2005(4):81-82.

[3] 马廷中.生态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J].重庆教育

学院学报,2006(5):68-70.

[4] 田定湘,傅家旺,戴美琪.论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及其

资源保护[J].湖南社会科学,2004(6):114-115. [5] 牛迪.浅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保护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7):63-64.

[6] 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J].民族论坛,2003,

10:63-64.

[7] 和沁.保护民族大众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30

-32.

[8] 庞英姿.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J].大理学

院学报,2007(5):8-9.

961

增刊尹发秀 试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县民族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案例 ——民族小学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引言:(引用陶行知的一句话)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融水县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现有师生1677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学校,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办特色学校,育全面人才”的原则,努力探索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形成了以艺促教、以美育人、以体健身的艺体教育特色,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如今学校形成“春绿满眼,夏荫成凉,桂花飘香”的靓丽风景,绿化覆盖率为82%,是融水县名符其实的美丽校园。 背景分析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体特长、创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学生”。 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艺体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办学实际把艺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并确定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研究为主形式,以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实施整体推进战略”的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学校立足科学发展,以学生为本,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形成以弘扬国学经典文化、传承科技创新文化、开发校本研究课程、打造学校“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民族艺术教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等多元化发展的艺体教育特色发展格局。形成具有民小特色的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让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基本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为美丽校园的创建创建营造氛围。 (1)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天地造化,日月精华,孕育了神州的山河大地;广土众民,毓秀钟灵,创造出灿烂的五千年文化。 国学经典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字字珠玑,内涵深厚,是人类知识的结晶和智慧的源泉。其意韵之美、精炼之美、智慧之美千古流传!经典中包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和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为人原则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聪明智慧。国旗下讲话.诵读国学经典倡议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传统经典的诵读活动现正在海内外蓬勃兴起,大江南北书声朗朗,长城内外热潮滚滚。太古清音喜又闻,道德昌明今胜昔,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可阻挡!诵读《三字经》,与古人居;诵读《德道经》,与老子谋。为此,团委发出倡议: 一、热爱国学,亲近经典。在中学阶段系统接触影响中国文化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包括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美文名篇,通过多种方式学习、熏陶、诵读、理解,从而在青年时期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文化的巅峰上,长大之后就可以领略“一览众山斜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本学期里背诵至少5篇喜爱的优秀经典诗词,写一篇读后感

二、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份坚持与同学家长分享交流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 三、做到储蓄经典国学,培养文明行为。从自己开始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远离自私,远离冷漠,让经典的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家庭、社区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同学们,积极响应我们的倡议,积极投身到经典书籍的诵读活动中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诵读经典美文,塑造金色童年,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持不懈!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保护民族文化倡议书2 秦皇岛市民朋友们: 中华文明,璀璨辉煌;诸子学说,字字珠玑;诗词歌赋,流芳百世。厚重的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情感;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应当胸怀家国、放眼天下,更应当饮水思源、铭记根本,把民族文化作为立世创业之基,把民族精神作为开拓进取之本。 为此,秦皇岛市文明办特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倡议: 亲近经典,滋补营养。秦皇岛是个出圣贤的地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源源不断地流淌着伯夷、叔齐“孝悌、和合、忠廉、节义”的旷世精魂。所以,我们理应潜心诵读《四书五经》《弟子规》《增广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文化传承的保护措施 一、重视传统文化应从政府做起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这标志着一场“民族文化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要保护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文化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文化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 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文化,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位置。以立法形式将传统文化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文化,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复兴,但另一方面也给民俗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并找出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方法,对促进当地社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1 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 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对传统性的态度,从而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熟悉,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 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非常高兴也非常欣慰的是我前次发的<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的内部问题>的帖子能够被板主通过.其实我很担心,担心我们的板主给不予通过.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现在很多人的心理,说真的,我们真应该放下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了,尽管这需要我们的很多勇气,但这是必须的,为了整个民族的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是必须得走出这一步也是必须要清醒认识到的.至于我前篇帖子中的回复说真的我很失望,完全没有一个人能清醒的对这件事情进行思考,而是想当然的自我辩护.我是生在西部的一个小城边上的.我10年走过了很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跟维回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地方,也在那里生活过不少的时间,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电视的宣传上看到,但实际问题并不那么乐观,民族矛盾重重,隔阂很深,对于说对待少数民族现代文化上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帮助,去扶持,去大力的扶持.这点在新疆这个跟整个伊斯兰世界有着很深渊源的地方,其本民族的现代文化的传播跟发扬更是需要去帮助,这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国对于伊斯兰世界的国家战略. 大都知道,在整个伊斯兰世界今天在世界上的命运是悲哀的,由于在历史上和西方文明的对立,使得现在伊斯兰世界被排斥,被边缘化.再加上中东的丰富资源招惹了列强对于控制中东的一系列的各种干预跟控制掠夺.阿拉伯世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们位于整个欧亚大陆的结合点上,资源地区上,到战略要地上.所以的这些才造就了今天的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悲哀.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各种反抗活动由此开展.恐怖主义只是种被压迫方最后无奈的表现方式.但我们得看到,随着911后,恐怖主义被各种人加以利用,现在变成了各种分裂分子的手段,从西藏打砸事件到新疆的袭击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有着国外势力的鼓动和帮助,也有着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30年,东部地区发展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但实际上西部这些少数民族多的地区经济几乎没取得多少进步,但实际上西部有着大量的资源.但这些资源是国家开采,跟当地人没多少直接关系.今天巨大的贫富落差在东西部地区的对比上显现的非常明显也让人震惊,关于这点我给大家讲个我家乡多年国家支持西部的太阳能上说起,当时,当一个加拿大技术人员来到山区的村庄时他震惊了,他说,在改革开发20年中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东部给了我个错觉,但今天我看到的让我震撼,这里的人竟然还都诸葛亮时期的茅草屋!!我不知道大家住过茅草屋没有,也不知道大家去过那些茅草屋的村庄生活过没有,但我想说的就是,他们的资产就是这茅草屋跟一匹马就是全部的家当.后来这个加拿大人说了这话后的1年后吧,当地政府是把所有那些地方的房屋改建瓦房,政府出资一半.不过有点事情我很不解,沿国道的地方的房屋全是建的很不错,也是强制那样建造的,但不在公路旁边的房屋那很抱歉,一边看着去吧,由此可见我们的形象工程是多么的可怕,进步说,就算你帮这些人把房屋建好了又能怎么样?那样的房屋的一半资金对于这些农民来是或都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你没在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根本问题. 话扯的远了,我认为,当我们把西部文化特别的维语的流行音乐扶持成一个大家熟悉的文化时候,这就成了个样板,这些对于整个被边缘化的伊斯兰现代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当这些文化在我们的国家能被大家近距离的看到,去欣赏的时候,我们就成了把这种文化让世界看到的一个窗口,这对于被西方排斥的阿拉伯国家将是个感情上的希望,因为有人去看他们,去欣赏他们.这样我们的新疆伊斯兰的民族就形成了种自豪感,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更多的伊斯兰国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信任我们,在感情上接受我们,认同我们.这样一来,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因为被接受被关注,有着这种自豪感而对分裂分子再想有所作为也将会失去很大的生存土壤,而我们把这些问题处理好而又对我们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在很多事情上有着这种新疆少数民族跟伊斯兰的渊源,又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去影响整个伊斯兰世界.这对于我们当初在西部大开发的初衷上是一致的.当初我们的设想的实践之所以困难重重的根本问题上就是我们没有取得跟这些国家的很多交流跟联系,虽然金钱利益能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标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灵魂。然而,在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民族尤其是一些小民族的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地方民族文化流失、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状况下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对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土家花灯;传承保护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概述 思南——黔东北一座历史文化重镇。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旁依于浩瀚乌江,曾经是乌江盐道上的重要集镇。思南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素有“黔中首郡”之称,“乌江明珠”之誉。由于其地处黔东北,毗邻巴渝和荆湘,因此,在这片土地上民族交流融合,地区间和民族间文化碰撞、交融比较频繁。土家、苗、仡佬、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息发展,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诸多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思南土家花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闪耀在这片土地上。思南花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服装等艺术在内的地方民族戏剧,是一门综合文化艺术,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的是土家先民的原始风貌和山里人的精神趣味,有强

烈的乌江流域文化气息。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特点概述 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思南土家花灯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 载歌载舞的思南花灯,它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大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形式上,略显简单、粗糙,但这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已初步形成了戏剧艺术的雏型。 主题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但唱段内容包罗万象,从帝王将相到民间传说,从农业知识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含。有的内容天马行空,充满了艺术想象力。 (二)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形式概述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思南花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坐堂灯、跑堂灯两大类。坐堂灯有比较复杂的程式,主要包括说福式、说春、打花子、踩闹子、上香、出土地、锣鼓打、丝弦灯、请四神、采茶、扫刀(又称扫堂)、贺主人(又称谢主人);跑堂灯又称买卖灯,时间上不同于坐台,伸缩性比较大,可长可短。土家花灯音乐应用的传统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二胡等乐器的应用使其音乐风格流丽柔和音韵悠扬,锣鼓远播力强,泼辣热烈。锣鼓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一系列曲牌。 (三)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曲调概述 思南土家花灯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唱词句式十分灵活多样,有五五七五式的、五字四句的、七字四句的、七字六句或七字八旬的,还有如散曲式长短句式的等等,唱词注重押韵,或诙谐幽默,或寓意深刻。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和心理信息,因此它们虽然是物质、是器物,但又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

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 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 2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处于初级阶段,刚刚起步而已。当然民俗文化游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象深圳开发了中国民俗文化村,他们从基层机构到每个村寨的头头,都是名副其实的民俗专家,表演者和操作者大都是原汁原味。山西晋中旅游也搞得不错,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了解晋商发展的轨迹,最近电影《白银帝国》的上映想必也会对晋中旅游起到推动作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以青岛为例: 一青岛自身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为例 内容摘要: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日益受旅游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传统文化日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旅游发展中如何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进行探讨。本文前部分介绍了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定位、满族屯满族乡的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等内容,后部分重点对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在满族屯满族乡文化产业化中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兴安盟科右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一、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规划中对满族屯满族乡的具体定位 满族屯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据2008年8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应兴安盟旅游局要求制作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纲要)》可知,在兴安盟区域旅游市场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客源市场以分流阿尔山客流为主。并将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兴安盟旅游市场中的位置定位为“中途岛型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其具备中途岛型旅游目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并将整个科尔沁右翼前旗的旅游资源功能定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过境通道、短途休息地→逗留地、短途度假地→旅游目的地。在充分考虑与阿尔山差异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上,设置有生命力的草原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最终把科尔沁右翼前旗打造成与阿尔山联动发展的中国新兴草原旅游目的地。 科尔沁右翼前旗旅游形象定位为:草原嘉年华,梦回科尔沁。主题特色分为红色草原、诗意草原、浪漫草原、生态草原、休闲草原、欢乐草原等六部分。空间发展布局为“一头两翼八节点”,一头:科尔沁右翼前旗旗政府所在地大坝沟;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题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校:南开大学 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专业:公共管理(MPA) 指导老师:高永久 学号: 2220090459 姓名:王海岩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在民族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精神,它能形象、具体、真实地反映在这个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特点、民族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丧失。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会对民族关系造成不良的影响。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

七、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迫切需要。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总体发展状况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只有各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才能繁花似锦、春光满园。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添砖加瓦。 第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文化是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必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的发展推动民族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推动民族的繁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入侵而巍然屹立、屡经离乱而保持一统、屡经磨难而自强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兼收并蓄的文化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第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