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辞Chapter_4

修辞Chapter_4

修辞Chapter_4
修辞Chapter_4

第四节几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又称修辞格。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化的方法、手段。修辞方式共有多少种?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里列举了38种。此后学者又一再补充。当然,有些是否为修辞方式,还有不同看法。我们在前面所讲的“词语的锤炼”中,有的就和某些修辞方式的运用有关;

末句说成“切忌过分脂粉气”或“不能过分脂粉气”均可,又是“切忌”,又是“不能”,犹

如“负负得正”一样,成肯定语气了。

四、设问句和反问句

设问句、反问句同一般的疑问句不同。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或有关方面回答释疑;设问句和反问句表面上看也是提问,其实说话人心中并没有疑问,不要求回答。运用这种句式只是为了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所以人们说这种句式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比喻是人们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式之一。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翟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辟,譬喻;也物,他物。意思是譬喻是以他物来说明此物,讲得简洁而中肯。比喻,就是通过联想,使人们从一种熟悉的事物或道理,去感受、认识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从而便于理解。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比喻的运用很频繁,有的词语习用已久,比喻意义逐渐凝定化,变成了比喻义,不仔细琢磨,都感觉不出来了。例如“风云(动荡的局势)”、“瓶颈(事情进行中容易发生阻碍的关键环节)”、“倾斜(对某一方更为关注)”、“和稀泥(无原则地调解、折中)”,就是如此。

我国古代的作品中,比喻用得很普遍,有人统计,《诗经》用比喻的地方有二百多处,《孟子》有一百多处。熟语中的比喻也非常多,像“如牛负重、如影随形、如鱼得水、如泣如诉”等成语,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比喻包含被比喻的事物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两个部分,前者称为本体,后者称为喻体。主体和喻体必须是互不相同的事物,但又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这样才能构成比喻。

(二)比喻的类型

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喻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

1.明喻

本体和喻体都在句中出现,二者常用“像、好像、比如……似的”等词语明确地显示出比喻关系。明喻在比喻中用得很广泛,效果也显豁。例如:

(1)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

..

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杨朔《茶花赋》)

(2)我好像一只牛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语。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3)所谓韧,就是不要像前清做八股文的“敲门砖”似的

...............办法。(鲁迅《对左

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4)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的儿女一

.........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激那为我们美化生

活的人。(杨朔《茶花赋》)

(5)天下起雨来了,战士们身上的军装浇得湿淋淋的,冷得发抖。天又黑得

像口锅

...,令人迈不开步。(李天佑《首战平型关》)

明喻中比喻性词语在句子里可以充当各种不同的成分,例(1)(2)为谓语,例(3)为定语,例(4)为状语,例(5)为补语。

2.暗喻

又称隐喻。主体和喻体也都在句中出现,但不明确表示是在打比方,而是用“是(为)、就是、成、变成”等词语来显示两者的关系。如果说明喻本体和喻体是相类关系,那么暗喻则是相合关系,暗喻比明喻形式上显得更紧凑,内容也更密切。例如:

(1)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

(2)失败为成功之母

.....。

(3)知识就是力量

....。

(4)我骑在马上也这样叹了声气:“唉!这就是雨中的江南。”不期忘记了抓牢缰绳,一松手,马前足一滑,连人带马滚在塘里。幸而塘水不深,我

被别人拖起,变成了一个落水鸡

........!(陈毅《江南抗战之春》)也有的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利用破折号来显示的。例如:

(1)环境卫士——蚯蚓

..

(2)沙漠之舟——骆驼

..

(3)纤维皇后——丝绸

..

(4)五点钟,第一回声很有劲地叫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

....一推开,就像放鸡鸭一般地无秩序地冲出一大群没锁链的奴隶。(夏衍《包

身工》)

3.借喻

本体不出现。它不用“像”、“是”一类词语,干脆把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当作被比方的事物来说,即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比起明喻、暗喻来,借喻的本体和喻体关系最紧密,表达深厚而含蓄。例如:

(1)人生终点站

.....的服务员——访八宝山殡仪馆整容工刘瑞安

(2)他想回头看看离油库多远了,汽油桶爆炸对油库还有没有威胁,但是身后驼

着一个大火球

.....,挡住了视线。(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3)傅家杰是体贴的。他在屋里拉起一块绿色的塑料布,把三屉桌挪到布幔后面,

希望能在这瓶瓶罐罐、哭哭啼啼的世界里,为妻子另辟一块安定的绿洲

.....,使她能像以前一样夜夜攻读。这谈何容易!(谌容《人到中年》)

以上数例中,本体均未出现。例(1)“人生终点站”代替了“殡仪馆”。例(2)“一个大火球”代替了“着了火的汽油桶”。例(3)“安定的绿洲”代替了“安静的地方”。

(三)比喻的修辞作用

1.说明事理

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浅显,使艰深的问题变得通俗平易,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从而打动对方,说服对方。例如:

(1)“你疲劳了。”“不,我一点也不疲劳。”傅家杰斜躺在床边,一手撑着自己的头,望着她说:“金属也会疲劳。先产生疲劳显微裂纹,然后逐步扩展,到一

定程度就发生断裂……”(谌容《人到中年》)

这是傅家杰和妻子陆文婷的一段对话,陆文婷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傅家杰劝说她要注意休息,长期劳累会出现严重后果。但是这个意思并没有去讲一般的道理,而是用了一个“金属也会疲劳”由渐变到断裂的比喻。金属是坚硬的,尚且如此,何况血肉之躯的人?由于比喻说服力强,所以小说接下去说,陆文婷觉得它“仿佛有着千钧重量”,“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论说文中,比喻更是常用的手段。例如:

(2)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成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

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

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在这段文字里,毛泽东同志向红军指挥员提出了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为了使大家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以游泳作譬,亦喻亦议,并据此作出结论:“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真是通俗而透辟。

比喻通常是由语句来表述的,有时也可以是一则带有情节性的故事、寓言等等。例如:(3)有些人手里的权力虽不很大,却特别善于滥用。别的单位要经过他们的手办点事,本来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应该尽力办好的,他们却要拿一手,从中捞

点油水。你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处处刁难,使你“行不得也哥哥”。人

们把这种行为,称之为“雁过拔毛”……

有这么一则笑话:一个嘴巴馋得厉害的人,实在弄不到肉,就去咬自己的胳膊,虽然一时应付了馋虫,但不久就因失血过多而呜呼哀哉了。这自然是人

们编造出来用以警世讥俗的,但今日之热衷于“雁过拔毛”者,其短见和无知,

与这种“啮臂自啖”的蠢人相去能有几许?戕害着自己的生命而自以为得计,

够可悲的了。(谢云《谁家的“雁”,拔谁的“毛”?》)

“笑话”虽然荒诞可笑,但蕴涵丰富犀利,发人深思。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雁过拔毛”者“啮臂自啖”的短见和无知,贪婪和愚蠢。以致作者无需作更多的分析,就阐明了个人、小团体和国家,当前和长远关系的深刻道理。

2.描述事物

运用比喻描述事物,可以使被描述的对象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提高人们的感知度。在景物描写中,比喻用得很多。例如:

(1)汽车大转弯上雪山了,像雄鹰在苍空盘旋,越飞越高。眼看被我们超越过的一辆辆载重汽车,深远地落在后边,就像甲虫似的爬行在崖谷底下。雪山上

冷气逼人,副师长和我都穿上了随身带的大衣。公路穿行在雪山的半山崖壁

上,崖边竖立着成串的黑白相间的防护桩,像标兵似的屹立着,不许汽车往

崖边越过一分一寸。随着汽车的哮喘声,高插在路边的警语牌越来越多了:

连续转弯!鸣号!限制车速!路滑!车轮加铁链!(碧野《雪路云程》)

例中的比喻不仅逼真生动,而且信息丰富。“雄鹰”喻,表现了汽车在高山迂回曲折的公路上飞驰的景象;“甲虫”喻,表现了从高处俯视载重汽车行进的情状;“标兵”喻,把一个不起眼的物体写活了,那么威严地忠于职守,从而反衬出了峻岭之险;而一个“哮喘声”则又写出了机械动力居然也“体力不支”,登山艰难。作者以其神奇之笔,仿佛把我们带上了雪路云程。

在其他记述性文字里,比喻也常常可见,下面是一则报道:

(2)一种新式的“导弹”诞生了。它不在深山丛林的发射场,而在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瞄准着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说它是“导

弹”,因为它具有极高的“命中率”——一旦进入人体,即绕过各种不相关的

组织细胞,直捣“敌巢”——隐藏在肝脏深处的肿瘤。它还装有杀伤力很强

的“弹头”——蓖麻毒蛋白,一个毒分子就可消灭一个癌细胞。它,称为“人

体肝癌单克隆抗体”,简称“肝癌单抗”。(《文汇报》)

这是关于抗癌新药“人体肝癌单克隆抗体”的报道,如果平直叙来太无味了,作者以奇突的想象,把它比作“导弹”,那种神奇的手段、效果,写得多么有趣。人们惊喜于药物疗效的同时,又得了语言艺术的享受。

3.刻划人物

运用比喻刻划人物,可以使人物个性突出,形象鲜明。例如:

(1)老通宝看着那些桑树,心里说,拿起身边的长旱烟管恨恨地敲着脚边的泥块。

太阳现在正当他头顶,他的影子落在泥地上,短短地像一段乌焦木头,还穿

着破棉袄的他,觉得浑身躁热起来了。(茅盾《春蚕》)

作家对勤劳朴实而饱受生活折磨的老通宝,并没有就他的音容笑貌作工笔画式的描绘,只是借助于比喻,摄取他在太阳下的投影:“像一段乌焦木头”。这是写形,却又以形传神,淡淡一笔,活画出了一个油尽灯枯近于麻木的中国苦难农民的形象。贴切而深邃的比喻,可以取得多么强烈的艺术效果。

作家刻划人物时,除了运用比喻写他的外在形体特征,更重视写他的意志品格、精神风貌。例如:

(2)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餐霜饮露,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汗如雨下。

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真是艰苦卓绝!

多少次上去了摔下来。就是铁鞋,也早该踏破了。人们嘲笑他穿的是通风透

气不会得脚气病的一双鞋子。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粉身碎骨。

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

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

前进一步。失败是前进之母;成功由失败堆垒而成。他越过了雪线,到达了

雪峰和现代冰川,更感缺氧的严重了。多少次坚冰封山,多少次雪崩掩埋!

他就像那些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登山运动员,爬呵,爬呵,爬呵!(徐迟《哥

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享誉中外的著名数学家。为了攻克二百多年来一直没有人拿下的一道国际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但是对这个精神领域里的劳动怎样去表现呢?作家徐迟创造性地运用了人们所熟悉的比喻:攀登科学高峰。他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部“艰苦卓绝”的登山纪实片。一切抽象的词语在这里都化成了可视的具体形象,人物为夺取祖国荣誉而顽强拼搏的精神,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使人肃然起敬。

(四)运用比喻的要求

1.贴切。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共同之处,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而要有共同之处,就要求比喻贴切。钱钢《唐山大地震》对我们很有启示。作者在地震后曾去灾区访问,一些灾民谈到当时的声响、身体感觉以及景物时,各自用了这样一些比喻:(1)这时我就听见了“呜——呜”的巨响,像百八十台汽车在同时发动。

(2)我紧紧抱住大树。黑暗中,只觉得大地晃晃悠悠,我和大树都在往一个万丈深渊里落、落、落。

(3)猛然间,像当头挨了一个炸雷,“轰隆隆——”地动山摇!我像让一个扫堂腿扫倒在地,往左翻了个个儿,又往右,打了个滚,怎么也撑不起身子。

(4)我们闲聊了几句,刚刚摆开架式想打拳,就听见“呜——呜——”声响,像刮大风,又像旧社会矿上的“响汽”……就觉一阵子“噜松”——人像搁在

一个大筛子上一样,被没完没了筛着!

(5)那摇晃刚停,我就从车上滑下来。这时候车头大灯还亮,往前一看,天呐!

溜直的铁道,都拧了麻花,曲里拐弯像大长虫。

(6)话还没说完,就听:“咣!!!”那声响啊!把人都震懵了。我觉得是两个高速行驶的车头对撞了!

(7)光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脚底下像过电似的。

(8)全厂的空气都紧张到了极点,房在倒,地在颤。蜂鸣报警器“嘟!嘟!嘟!”

地响,还有电铃,小喇叭,都一齐发疯似的叫。最怕人的是几台锅炉发出的

排气声。由于安全阀这阵儿起作用了,锅炉里的水蒸汽,以每平方厘米一百

公斤的压力猛劲喷射出来,发出扎耳的尖声。所有的人都被这尖声惊呆了,

它比几百台火车头一块喷气的声音还要响,就像要把人的心切烂撕碎!

以上被访者所用的比喻各不相同,但因为他们是亲身经历的,都十分真切,使人们感同身受,从而重现了1976年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震惊中外的历史性浩劫。

2.新颖。人云亦云的比喻会使人厌烦,而新颖的比喻则能引起人们的兴味。例如:(1)给沙漠“锁边儿”,内蒙自治区伊克昭盟的群众正在这样做……年复一年,树和草向沙漠反蚕食。现在,沙漠边已被锁住了,农牧民衣食丰足,有的户已

开始富起来了。(《人民日报》)

(2)《张(张协状元)》剧产生于南宋中期,是中国戏曲形成阶段的作品。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戏曲剧本,可以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徐雪梅《戏

曲活化石(张协状元)》)

例(1)人们缝制衣服时怕纤维散落,所以要“锁边儿”,如今为防止沙漠蚕蚀,也给它来个“锁边儿”——植树种草,真是新奇有趣。例(2)一提起化石,人们就会想起坚硬的石块,如今南宋时期的一个剧本竟成了“活化石”。细细品味,可不是!“化石”者,深藏之古遗物也,实在妙绝!

3.精巧。用譬之道,不在量多,而在精巧。精湛工巧的比喻会使人玩味沉思。例如:(1)过去,在说明我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渊源问题上,考古学界长期持一个中心向外扩展、蔓延的观点,随着近些年考古新发掘的新材料出现,这种观点

被质疑、动摇了……我国古文化的发生不是一堆篝火,而是星火点点。(《光

明日报》)

(2)目前,在群众中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在歪风邪气面前,现在瓦匠多了,木匠多了,铁匠少了。”笔者问其何意,原来群众把瓦匠喻为“和稀泥”,把木匠

喻为“睁只眼,闭只眼”(为了找平面和取直线),而认为只有铁匠才是“硬

碰硬”的。(《人民日报·海外版》)

例(1)把扩展、蔓延的古代文化喻为“火”,而且把一个“中心”和多个“渊源”分别喻为“一堆篝火”和“星火点点”。遥想远在那蛮荒时期,东方大地上已经遍地亮起瑰丽的文明之光,作为中华儿女能不自豪?例(2)人们把“和稀泥”的人喻为瓦匠,“睁只眼,闭只眼”的人喻为木匠,“硬碰硬”的人喻为铁匠,并以此区分“在歪风邪气面前”的三种不同的人,通俗形象,耐人寻味,表现了群众的创作智慧。

下面的例子在比喻的运用上有缺点:

(1)*看球赛的人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围得个水泄不通。站在后面的人都踮起了脚,脖子伸得老长,仿佛许多鸭子要抢盆里的食,拼命地往前挤。

“仿佛许多鸭子……”比喻欠妥。作者以此作譬,可能仿自鲁迅小说《药》。鲁迅那样比喻是有用意的。反动统治者杀害革命青年,而一些小市民却挤在刑场上围观,鲁迅是讽刺他们

的麻木、冷漠。这里用于比喻观看球赛的观众,显然不很恰当,尽管他们不够注意文明礼貌。

(2)*已经是深秋了,未名湖一派肃杀气氛。湖边垂柳叶子稀稀拉拉,像是病后女人的头发。

“像是病后女人的头发”,欠妥。比喻对女性不够尊重,感情色彩也显得消沉。

(五)比喻的辨识

以下诸例中的有关词语不是比喻:

(1)社会呼吁给小学生松绑,他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2)你看她今天老板着脸,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3)王大爷七十多了,每天上山下山噔噔地,一点不显累,就像三十来岁的人。

(4)我们这一代人,像插秧、采煤、修路等等,什么苦活儿没干过?不过说实话,对自己倒也是个锻炼。

例(1)“松绑”是运用多义词的比喻义。这个词原指解开捆绑在身上的绳索,由此转化喻指

放宽约束限制。它已经固定下来,成为词的义项之一。所以这里说“松绑”,不是临时性的打比方,不是运用修辞手法“比喻”。例(2)“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是猜度。例(3)“像三十来岁的人”是同类比较。(4)“像插秧、采煤、修路”是例证。这些都不是修辞方式比喻的运用。

二、借代

(一)什么是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被代替的事物称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称借体。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借代用得很多。例如:“皓首”代老人,“红颜”代少女,“长缨”代贵人,“短褐”代贫苦人,“管弦”代音乐,“杜康”代酒,等等。现代用得更为广泛。

(二)借代的方式

1.以部分代全体

(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2)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强拿人家一草一木

....。(姚雪垠《李自成》)

例(1)中的“一针一线”和例(2)中的“一草一木”原本指某种东西,这里用指一般的东西。

2.以专称代通称

(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

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

...”,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

“诸葛亮

...”。(毛泽东《组织起来》)

(2)一对老八路

...任永志岳进夫妇离休后到山区义务行医(《光明...两个白求恩

日报》)

例(1)中的“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在民间传说中,他料事如神,被视为智慧的化身。这里代指充满智慧的人物。例(2)中的“老八路”,指八路军;“白求恩”,是抗战期间援助我国的著名的加拿大医生。这里,“老八路”、“白求恩”分别代指革命

战士和救死扶伤、乐于助人的医生。

3.以特征代本体

(1)“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

“没有。”

“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

....便取消了自己的话。(鲁迅《药》)

(2)一撮毛

...噗地坐倒在地上,“那不成……还是把我留在这里,你们不是优待俘虏

吗?”(曲波《林海雪原》)

例(1)以“花白胡子”这一特征,代指“花白胡子的人”。例(2)“一撮毛”指特务刘维山,他右腮上长着二寸多长的一撮黑白间杂的毛,人称“一撮毛”,以此代指其人。

4.以具体代抽象

(1)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那么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半斤八两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搞好菜园子

...(《北京晚报》)

...丰富菜篮子

例(1)旧制一市斤为十六两,“半斤”、“八两”代指“差不多”。例(2)“菜园子”指副食品生产基地,“菜篮子”指居民能购买到的副食品品种。

(三)借代的修辞作用

1.简洁形象。例如:

(1)一个真正牧马人的自述(《光明日报》)

通讯开头的“编者按”说:“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营口市教育学院副院长曲啸有着和电影《牧马人》主人公相似的经历。他先是被划成右派,继而被送去劳动教养,‘文革’中又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坐牢十余载……”“自述”十分感人,读来催人泪下。“牧马人”即代指身处逆境,蒙受冤屈,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对马列主义信仰不动摇这样不平常的人。这里运用借代手法,不仅符合标题语言要高度简练的要求,而且对人物,对自述内容,也起了形象的概括性介绍作用。

(2)子女争为父母做“红娘”,单位邻里为老人“搭鹊桥”,这是海淀区老年婚姻发生的可喜变化,老年人再婚人数,正逐年增长。(《北京晚报》)

《西厢记》中的“红娘”和牛郎织女七夕“搭鹊桥”的故事,都是家喻户晓的,这里用以代指婚姻介绍者,语言给人以形象感,并带有美满幸福的喜庆色彩。

(3)斗笠村不大不小,东西长南北短。穿村而过的京塘公路两旁,各有人家几十户,家家都经营小买卖。有的开茶馆,有的开饭铺,有的卖杂货,还有两家

客店。这一方之地,形成一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市街,便是斗笠村的大

栅栏或王府井。(刘绍棠《不虚此行》)

“大栅栏”和“王府井”都是北京有名的商业区,斗笠村市街以此指代,可以使人感知到它

在村中的地位,以及热闹繁忙的景象。

2.新鲜风趣。例如:

(1)国产“蜜蜂”编队飞万里(《光明日报》)

这是一则标题,报道的是我国取名“蜜蜂”的超轻型飞机编队万里飞行(自乌鲁木齐至哈尔滨),胜利归来,标题以品牌型号名称指代飞机,富于趣味。再如:

(2)拉萨街头出现英语热年轻喇嘛也念ABC(《人民日报》)

标题第二句以英语字母代英语,既可避免与第一句用词重复,又可使人感受到琅琅书声,这出于成天价诵经人之口,不能不使人觉得新鲜。笑语实行改革开放,真是一切都变了。

(3)盛夏的清华园,行人寥寥。绿树掩映的校园里,格外安静。炎炎酷暑中,却有八位身份独特的“学生”,端坐在近春楼的教室里,听汉语教授细说“主谓

宾”。他们,就是来自香港的八位法官。(《北京青年报》)

例中的“主谓宾”如写成“现代汉语语法”就流于平实了,而以“主谓宾”代指,则给人以新鲜形象之感。

(4)刘思佳真的是为了多捞几个钱?难道他还会缺钱花吗?谁不知道两年前他就成了钢厂的第一个“七机部长”……(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

“七机部”是国务院过去所属的“第七机械工业部”的简称。此处以“七机部长”代指他“家有电视机、录音机、电唱机、照像机、洗衣机、袖珍计算机、电冰箱”,别有趣味。

3.含意丰富。例如:

(1)没有句号的人生——空军英雄于福海事迹之三(《人民日报·海外版》)

“句号”原指一个陈述句完了以后所用的标点,此处指代为人民服务终止之时,标题表现了人物高贵的品格。

(2)“祥子”的后代(《人民日报·海外版》)

“祥子”是老舍《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的名字,一名饱经苦难的人力车夫。这篇报道所写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三轮车工人的幸福生活。此处以“祥子”代指三轮车工人,可使人联想起“祥子”所处的悲惨社会和不幸遭遇,从而构成对比,感受到两个不同时代的深刻变化。

(3)“闰土”用上程控电话(《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是一则摄影标题,表现的是浙江绍兴农民生活中的新鲜事。“闰土”是鲁迅《故乡》中所写到的一个贫苦农民,因为闰土是绍兴人,作者构思巧妙,用以代指绍兴农民。读者细细欣赏着照片中人物拨打电话时的兴奋心情,品味着蕴涵深厚的标题用语,心头几多喜悦,几多感慨!

(4)“四二幺综合症”是独生子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这种病症目前有蔓延之势。

(《光明日报》)

“四二幺”分别指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独生子女。“四二幺综合症”是说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都对孩子溺爱,因而养成了孩子任性、胆小、不爱劳动、不合群、大手大脚等毛病。这里以“四二幺综合症”代指独生子女的种种不良习性,并说它是独生子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不是值得人们反思么?

(四)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有一共同点,即本体都不出现,借另一事物代替本体。例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普及工作若是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总是一样的货色,一样的‘小放牛’,一样的‘人、手、口、刀、牛、羊’,那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岂不都是

半斤八两?”“半斤八两”是借代,代指“差不多”之类意思;而“小放牛”和“人、手……”则是借喻,前者喻指通俗文艺(小型演唱),后者喻指识字课本里的汉字,即初级文化学习教材。

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以此喻彼,而且可以改成明喻。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仅仅是相互有关的事物,以此代彼,不能够改成比喻。简单地说,借代就是为了取得某种修辞效果而换用的另一种说法。

三、比拟

(一)什么是比拟?

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绘、说明。人们长期传诵的一些古典诗词名句,就是运用了比拟手法。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二

首》之一)诗人把《折杨柳》曲调的羌笛之声人格化,巧妙地说它也在“怨杨柳”,从而深刻地表现了玉门关外的荒寒,和边远征夫的离恨。

(二)比拟的类型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描述叫拟人。拟人手法让物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动作神态,其表现形式有:(1)把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

(1)硬币正悄然“退休

..”(《文摘报》)

(2)浙江重新审定茶叶品牌名茶不搞终身制

...(《每日电讯》)

(3)前不久,武汉锣厂制造了直径一点四二米,重五十六公斤,音响可闻数十公

里的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大抄锣。这锣即将“应邀

..”东渡日本,与世界上最大的鼓匹配。(《人民日报·海外版》)

(4)在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可能有一个甚至几个“兄弟

..”,但当它们以很近的距离掠过木星或其它大行星表面时,由于引力作用被抛向了外太空。(《科学

时报》)

(2)把有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

(1)水族“移民

..(《光明日报》)

..”——记罗氏沼在广东省落户

(2)西伯利亚来客

..春城(《人民日报》)

..——红嘴鸥重游

(3)小松鼠,谢谢你这顽皮的播种家

...。(黄宗英《大雁情》)

(4)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蚊子叮咬的最佳人选

....是那些能为它们带来丰富胆固醇和维生素B的人们,这两样物质为蚊子等令人讨厌的昆虫生存所必需,

而它们自己又不能产生。(谷利源《最受蚊子青睐

..的人》)

(3)把抽象的概念、事物当作人来写。例如:

(1)科学技术进入

..(《人民日报·海

..农村千家万户亿万农民正向贫穷愚昧告别

外版》)

(2)……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朵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

(鲁迅《伤逝》)

(3)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

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

..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

芜《屋里的春天》)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某物当作其他物来描述叫拟物。它可以使描述具有新的寓意和色彩,其表现形式有:

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

(1)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2)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

..。

..、开花(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3)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老舍《龙须沟》)(4)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梨《荷花淀》)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写。例如:

(1)崇明岛越“长.”越大(《人民日报》)

(2)月亮一露面

..了。(杨朔《金字塔夜月》)

..,满天的星星惊散

(3)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

...,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

..,又有耐性

上几百年,几千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杨朔《雪浪花》)

(4)送粪的大车,在大道上,穿梭似的来往,人喊马嘶,鞭子在天空里呼啸

..。(周立波《暴风骤雨》)

例(1)是指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由于长江每年挟带大约5亿立方米泥沙滔滔而来;滩涂不断淤积,所以面积逐年扩大。

有时,把抽象的概念、事物当作物来写。例如:

(1)把天真活泼还给

..孩子(《人民日报》)

(2)美的耕耘

..——访大陆第一个专业美容师连梅痕(《人民日报·海外版》)(3)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

科学。科学工作者同志们,请你们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

..了。(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4)前面并肩站着两个人,乔光朴穿浅色西装,俊美潇洒,显得很年轻,脸上的神情却有些不安。他旁边那个妩媚秀丽的姑娘则神情快乐,正侧脸用迷人的

目光望着乔光朴,甜甜地笑着。仿佛她胸中的幸福盛.不下,从嘴边漫.了出来。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三)构成比拟的几种方式

1.把适用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动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人或事物,使具有前者的动作、行为。例如:

(1)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紧紧裹住

..,真是寸步难行!(杜鹏成《夜走

(2)二兰刚把炕桌摆好,“老牛筋”也进来了,他一声不响地坐到了我对面。这时

我才看清了他的眉眼:长方脸,络腮胡,额头上爬满了

...深深的皱纹。(马烽《结婚现场会》)

2.把适用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形容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人或事物,使具有前者的特征、情状。例如:

(1)清晨,天有点儿阴。清除废墟的起重机,已经在火车站广场的两侧轰轰隆隆

工作,不时吊起一块块形状狰狞

..的楼板。(钱钢《唐山大地震》)

(2)风一吹,朵朵白云从我身边飘浮过去,眼前的景物渐渐都躲到

..夜色里去……

山头上忽然漫起了好大的云雾,又浓又湿,悄悄地挤进

.....门缝来……(杨朔《泰山极顶》)

例(2)中“躲到”、“悄悄地挤进”均为比拟词语,其中“悄悄”为形容词。

3.把适用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名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人或事物,使具有前者的特性、品格。例如:

(1)我国食品中又出一批“状元郎

...”青岛啤酒等十三种产品被授予金质奖(《工人日报》)

(2)名闻中外的武昌鱼有了一群“混血儿

...”。这种杂交鱼,既保持了武昌鱼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又具有胖头鱼肉质肥厚、个体大、生长快的优点,能在湖田、

水库里放养。(《文汇报》)

(四)比拟的修辞作用

1.富于情趣。报纸标题常常采用比拟手法,以吸引读者。例如:

(1)《睡美人》再度访华

..(《北京青年报》)

(2)元素周期表又添新兄弟

...俄罗斯合成第114号元素(《北京晚报》)

(3)产品不打扮

..难与外商竞争(《文汇报》)

(4)小企鹅“满月

..”了(《北京晚报》摄影标题)

2.使情感表现多样化,即可以使描述的事物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思想情感。例如:(1)血雨腥风时,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袁鹰《井冈山散记》)

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竹的描写,赞颂了革命者不屈不挠、坚定顽强的斗争精神。

(2)夏天棉田干旱,他宁可自己忍着干渴,把老伴给他准备的水,都偷偷给这两株试验苗喝了。(穆青《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吴吉昌,劳模,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他为了完成周总理嘱托的任务——培育不落桃的棉花,坚持进行试验。此例中一个“喝”字,写出了人物视棉苗如亲人的亲昵和爱护之情,表现了人物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3)周冲:对了,我同你,我们可以飞,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曹禺

一个“飞”字,表现了人物冲破封建藩篱,追求幸福爱情的美好愿望。

(4)他有一点醉意,可是规规矩矩的把酒放在老车夫面前:“我的请,您喝吧!我也四十望外了,不瞒您说,拉包月就是凑合事,一年是一年的事,腿知道!

再过二三年,我也得跟您一样!您横是快六十了吧?”(老舍《骆驼祥子》)“我”不直说拉车已体力不支、日渐衰老,而说“腿知道”,反映出人物忧虑、回避而又不能不承认的复杂心理。寥寥三字,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深深伤感。

(5)“做人的尊严,当领导的资格,不能仰仗别人施舍,更不是党委所能任命的……”

刘思佳嘴里的酒气伴着他的话扑到解净的脸上。(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解净原是厂党委办公室的女秘书,文革后党委派她去汽车队当领导。刘思佳是汽车队颇为自负的骨干,此处人物不直说领导应该带头干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拥护,而是运用比拟手法,说“当领导的资格”不能“仰仗别人”“施舍”、“任命”,话语尖刻,含有讽意。

(6)地壳运动产生着的强大地应力长期集中造成的巨大弹性应变能,正在岩石中积聚着,贮蕴着。岩石痛苦地支撑着自己,直至岩石强度被突破的那个灾难

性时刻。(钱钢《唐山大地震》)

一个“痛苦地支撑着自己”,表现了“岩石”为免遭毁灭的挣扎;作者借物传情,实际上反映了人在这不可抗拒的灾害前无能为力的沉痛心情。

3.使抽象道理通俗形象。例如:

(1)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要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毛

泽东《反对党八股》)

“空洞抽象的调头”、“教条主义”都是抽象的概念,毛泽东同志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少唱”和“多唱”、“休息”和“起床”,来表明正确的原则立场和少数人反其道而行之的错误态度,深入浅出,是非分明。

(2)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邓小

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分别说成姓“社”和姓“资”,并指出深圳特区属于前者,回答简短有力而又形象幽默。

四、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夸大或缩小。夸张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式,例如:“北冥(通“溟”,海)有鱼,其名为鲲(传说中的大鱼),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传说中的大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发的样子)而飞,其翼若垂天(挂在天空)之云。”(庄子《逍遥游》)“白发三千丈,缘(因)愁似个(这般)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像秋霜一样)!”(李

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民谚中也很多,例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汗珠子掉地摔成八瓣”、“怕树叶掉下来打破头”、“笑掉大牙”、“一回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等等。夸张的事物虽然不是生活真实,却源于生活真实,超出生活真实,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力度,取得突出的修辞效果。

(二)夸张的类型

1.扩大夸张,即把事物的某种属性加以放大。例如:

(1)前面隐隐有人影,玛金更加小心了。她站在暗处不动,满身是耳朵

...

.....,满身是

眼睛

..。(茅盾《子夜》)

(2)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

......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3)从黄山发出最高音的是瀑布流泉。有名的“人字瀑”、“九尤瀑”、“百丈瀑”

并非常常可以看到,但急雨过后,水自天上来

....,响彻

..

....,风声瀑声

.....,白龙骤下

天地之间

.......”,正是它一路豪爽之气。(菡子《黄山小记》)....,“带得风声入浙川

2.缩小夸张,即把事物的某种属性加以缩小。例如:

(1)小王没念过书,在部队里学习了八个来月,现在呢?他说:“能识半拉字

...了。”

(周立波《暴风骤雨》)

(2)但是那些陷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

..也没有看他们。(孙犁《荷花淀——白洋淀记事之二》)

(3)袁天成说:“不行!满喜你也请回去歇歇吧!活儿我不做了!三颗粮食

....,收不收有什么关系?”(赵树理《三里湾》)

(三)夸张的修辞作用

1.形象鲜明,印象深刻。例如:

(1)……这老汉年纪已将近六十。贫农成分,抗日时期当过兵,土改时期是积极分子。出身好,劳动强,为人正派。就是脾气有点犟,外号人叫“老牛筋”。

平素少言寡语,说出话来能冲倒墙。你要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行……(马

烽《结婚现场会》)

“冲倒墙”,那粗大的嗓门,逼人的气势可以想见,使形象刻划又添了传神的一笔。

(2)老王又指点西边墙上的两张图表——洛南县历年药材生产发展示意图和洛南县历年药材收购计划与完成金额对比示意图。箭头一年比一年往上窜得高。

我赞叹地说:“今年的箭头要窜透房梁了吧!”(黄宗英《大雁情》)

“要窜透房梁”,可以使人想象到图表上箭头直线上升的情状,一句诙谐的夸张用语,胜过多少赞美之词。

漫画艺术中的画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有的漫画就运用了夸张手法对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批评。例如有一幅题为《老师的点名册》(《中国人口报》)的漫画,画的是课堂上老师在点名,口中念出一连串的名字:“张招弟!李来弟!赵盼弟!王思弟!孙念弟!肖想弟!杨希

弟!龙望弟!唐引弟!金要弟!黄等弟……”漫画没有任何解说,只是把某一类名字夸张地罗列在一起,其背后“重男轻女”的错误生育观念,便清清楚楚。从一个家庭来说这似乎是一件小事,但一经集中,便不能不使人意识到男女性别比例失衡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2.情感突出,感染力强。例如:

(1)这种人(小资产阶级)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

一尺长的涎水。(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垂着一尺长的涎水”,活画出了小资产阶级急切地想向上爬,也成为“小财东”的丑态,有力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对这些人嘲笑厌恶之情。

(2)黑暗里有人问我:“团长,雨这么大,还继续前进吗?”

“前进,落刀子也要前进!”(李天佑《首战平型关》)

“落刀子也要前进”,表现了我抗日战士一往无前歼灭敌寇的坚强意志。

(3)但,不管怎么说——张老师想到这儿,忍不住对谢惠敏开口分辩道:“这本《牛虻》可不能说成是黄书……”

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激烈地质问说:“怎么?这不是黄书?!这号书不是黄书什么是黄书?”(刘心武《班主任》)这里,作家没有用“双眉紧锁”一类词语,而是夸张地形容人物“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活画出了人物对老师看法的不以为然和政治上不信任的神态,同时也含蓄地表现出了作家对这名左得可爱却无知得可怜的姑娘的微讽。

(4)莫夸财主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刘三姐》)

歌词夸张性的描述,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财主豪富的狠毒凶残,同时也反映出了劳动人民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

3.语言有味,引人入胜。例如:

(1)您打开地图就可以发现,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南北长四千二百公里,而东西宽度却非常狭窄,最窄处只有九十公里。怪不得有人说:“你把头枕在

东部的安第斯山上,脚就会伸进太平洋里去。”(《电视周报》)

“你把头枕在东部的安第斯山上,脚就会伸进太平洋里去。”夸张的想象奇突而有趣,一段原本会显得平淡乏味的地理介绍,却突然显出了诱人的魅力。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语,其实夸张的手法是用得很多的,它增添了生活的斑烂色彩,给人们带来了轻松愉快。例如:

(2)北京公共汽车的“咏叹调”是有名的。一次,一辆公共汽车挤得关不上门,一个小伙子嚷着:“嘿!别挤啦!再挤成照片了!”哄笑声中,紧张的气氛缓

和了。(《工人日报》)

“再挤成照片了”,真是新奇,读者也会给逗乐了。

五、双关

(一)什么是双关?

双关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另一个意思,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的。

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常运用这一手法。刘禹锡的《竹枝词》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其中“晴”暗指“情”,双关。歇后语中有一种就是利用谐音构成了双关,例如:“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荷花塘里着火——偶然(藕燃)”、“冻豆腐——难办(拌)”、“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二)双关的类型

1.语义双关。例如:

(1)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朱自清《飞》)(2)(匪徒)为了不露出他们的马脚印,想了个“雪里埋死尸”的穷点子,把马蹄全部用破麻袋片、破布、乌拉草包裹起来。妈的!他想的倒周到。可是匪徒

们走这十几里的大山背,他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

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例(1)“不亦快哉”的“快”原来是痛快、高兴的意思,这里指速度快。例(2)“露出了他们的马脚”,一方面实指马的脚,一方面又与惯用语“露马脚”双关,指诡计败露。

2.谐音双关。例如:

(1)周恩来深谋远虑,费尽心思。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袖或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差不多都安排进了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许多民主人

士对此十分感动,称赞道:“周总理不愧为‘周’总理啊!”(南山《周恩来筹

建新中国首届内阁纪实》)

(2)1938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陈毅同志率领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转移到茅山抗日根据地一个小山村。负责分房子的同志找遍全村也找不到一处适

合司令员住的房子,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土地庙,谁知司令员却不见了。他

们找呀找,终于在村后一间破旧的羊圈里找到他。只见他盘腿坐在草铺上,

正就着马灯微弱的灯光,低头批阅文件呢!身旁,两只山羊还在安详地嚼着

草……负责号房子的同志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难过得流下泪来。陈毅同志

却风趣地说:“这儿不是很好嘛!我陈毅革命还没有成功就先住上‘洋’房罗!”

(史齐《从陈毅住羊房谈起》)

例(1)“‘周’总理”,表面指周总理的姓,暗地指周到。例(2)“‘洋’房”,表面为“洋房”,实际为“羊住的房”——羊圈。

(三)双关的修辞作用

1.语意丰厚,余味深长。例如:

(1)此刻,当货轮离开了海岸,李四光在轮机的轰轰声中看了一下表:这正是格林威治时间深夜十二时。李四光在海轮调头之时朝那遥远的东方看了一眼,

计算了一下西欧和亚洲的时差,欣喜地想到:现在好了,东方已经破晓,中

国已经天亮了。(黄钢《亚洲大陆的新崛起——从李四光的道路看新中国地质

科学的跃进》)

(2)沐浴春光凌云直上——访潍坊杨家埠风筝厂(《人民日报·海外版》)

例(1)“中国已经天亮了”,字面上指时间,深层指中国人民的解放,表现了这一位杰出科学家即将回到祖国的喜悦激动之情。例(2)潍坊杨家埠是我国风筝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杨家埠风筝厂屡获全国比赛大奖,产品远销欧、美、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沐浴春光”,既指风筝的放飞,又指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凌云直上”,既指风筝,又指生产经营。

2.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一些报纸标题常常运用这一修辞方式。例如:

(1)长虹异彩映万家(《人民日报·海外版》

(2)服务要到“家”(《人民日报》)

(3)南昌解百姓燃“煤”之急(《每周文摘》)

(4)葫芦岛不作“闷”葫芦(《人民日报》)

(5)打开天门天地宽——天门市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纪实(《人民日报·海外版》)

(6)洋贵妃醉酒(《工人日报》摄影标题)

例(1)长虹,既指这一品牌的彩电,又指雨后的彩虹。例(2)“到‘家’”,既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又指上门服务。例(3)既指燃“煤”之急,又指燃眉之急。例(4)“‘闷’葫芦”,既指果实,又指闭塞的葫芦岛。例(5)天门,既指湖北省天门市,又指天宫之门。(6)“洋贵妃”,指美国夏威夷大学演出团用英语表演京剧《贵妃醉酒》,“洋”与“杨贵妃”的“杨”谐音双关。

3.犀利深沉,鞭辟入里。例如:

(1)调“茶”团不要再来了(《人民日报》)

(2)成都正在变“尘”都大气污染高于五大城市(《人民日报·海外版》)

(3)新疆企业痛失“疆”场(《中央电视台》)

(4)钓鱼(《人民日报》)

例(1)是反映湖北竹溪县茶乡新茶刚刚上市,上级各种调查团就纷纷前来“调查”,临走总要以极低的价格“调”走一些名贵茶叶,甚至白拿,使茶农叫苦不迭。“调茶团”与“调查团”谐音双关。例(2)“‘尘’都”与“成都”谐音双关。例(3)指新疆的企业不注意注册商标,结果本区盛产的产品反被外省产品占领了市场。“‘疆’场”既指角逐之场,又指新疆的市场。例(4)是“于是”所写的一篇思想评论的题目,是说“城里的干部”到农村去钓鱼,作者以为当地干部对此一定很反感,可他们说:“他钓我的鱼,我也钓他的鱼。”指利用“城里的干部”的权力,为他们小集体和私人服务。作者尖锐而痛心地问道:“大家都钓鱼,

而且大家都钓到了‘鱼’,究竟钓了谁的‘鱼’?”“钓鱼”,既实指,又暗指让“城里的干部”上钩。

六、仿词

(一)什么是仿词?

仿词是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仿词这一修辞方式的运用有日益增多的趋势。

(二)仿词的类型

1.相类仿词,即临时仿造的词语和原有词语的某个成分在意义上类似或有关。例如:(1)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

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

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

..得意的笑。(鲁迅《阿Q正传》)

(2)高考落榜不落志

..回乡务农作贡献(《光明日报》)

(3)“民意测验”岂能“名义测验

....”(《工人日报》)

2.相反仿词,即临时仿造的词语和原有词语的某个成分在意义上相反或相对。例如:(1)所以当天从大伯父家吃晚饭回来,他醉眼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

满了一千多字的讲稿,插穿了两个笑话。这种预备,并不费心血,身血

..倒赔了些,因为蚊子多。(钱钟书《围城》)

(2)“对嘛,文化革命就是改造人的大革命。那几年,我不就被改造成家庭妇男

....了吗?不信,你们问文婷,我什么不干?什么不会?(谌容《人到中年》)(三)仿词的修辞作用

1.映照对比,言简意赅。例如:

(1)不能忽视“集智”(《人民日报》)

在市场经济中,“集资”一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所以这里强调的人才、技术力量的“集智”就易于为人们所了解。

(2)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因经常采播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件,给某些阴暗现象曝光,也为一些含冤受屈的团体和个人鸣冤叫屈,主持公道,所以很得

群众拥戴,颂之为“焦青天”。(《讽剌与幽默》)

“包青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里人们把一个旗帜鲜明、与腐败现象坚决斗争的电视栏目,别开生面地称作“焦青天”,其中寄托了人民群众多么丰富的情感。

(3)夜深沉。草原上乌云密布,寒气袭人。叶剑英来到磨房附近,杨尚昆已在那里等他,两个人既紧张又兴奋,急忙赶路。同志们看到他们来了,高兴地说:

“我们开小差跑出来了。”叶剑英风趣地说:“不!不是开小差,而是开大差,

是执行中央北上的方针。”(范项《壮丽史诗的一个篇章》)

“开小差”,贬义词语,仿此新造出的“开大差”则具有褒扬之意,语言简洁,蕴涵丰富,是非分明。

(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在府衙内用以自勉的一付堂联……说是无欲,其实还是有欲的——无蝇营狗苟之

私欲,有富国强民之“公欲”。(杨东光《无欲则刚》)

作者依据“私欲”仿造出“公欲”,以此说明没有什么,有什么,相互映照,深刻地表现了林则徐这位民族英雄崇高的精神境界。

2.语言新鲜,风趣幽默。例如:

(1)60年代初,毛泽东就意识到,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实现现代化,中国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可惜,后来的政治运动走上了一条缘木求鱼的歧途。(《人民日

报》)

这里不说“难以在世界上生存”之类的话,而是仿照“国籍”创造“球籍”,说明有被开除的危险,饶有风趣,却又发人深思。

(2)在旧金山唐人街,也曾巴巴地寻到一家卖炸酱面的中国餐馆,搓着手口咂着舌要了一碗炸酱面。但端来以后,看不中看,吃不中吃,总觉得是赝面。(刘

心武《炸酱面》)

“赝面”,据“赝品”仿造。作家不用“不够味儿”之类词语,而用此仿词,其对中华文化钟爱之情可谓忠贞不渝,即使饮食文化亦不例外。用语新奇,富有趣味。

3.尖锐辛辣,语含警策。例如:

(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文摘周报》)

“官宅”,据“民宅”仿造。标题不用“住宅”,而用“官宅”,其“官”与“民”之不同,之对立,十分鲜明。

(2)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各级干部纷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实事,得到广泛的好评。但也有少数干部却把下基层当

作权宜之计,甚至是个人捞取实惠的机会。对于这种人,群众形象地说他们

把党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变成了“鸭水关系”。(《人民日报》)

“鸭水关系”据“鱼水关系”仿造。表示这些干部不是把下基层看作是“如鱼得水”,自己和群众是“鱼儿离不开水”;而是像鸭子一样,虽然下水了,但总是浮在面上,沉不下去。

运用“仿词”这一修辞格时,要注意自然、贴切,不能乱仿乱造。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汉语修辞学复习题 - 副本 (2)

一、填空题 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制约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7、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 8、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平仄,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整齐一致、集中突出、清晰醒目。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12、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13、比喻就是人们平时说的“打比方”。 14、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15、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16、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7、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南朝文学家沈约称之谓连珠。 1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 19、现代汉语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20. 宋代陈骙的《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 22.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 23.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 24. 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时代、题旨情景、对象、场合、时间和话语的具体环境。 25. 长句化短的方法主要有:抽出修饰语、运用叠用句、合叙改分述。 26. 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积累和知识素养。 27.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议对》。 28.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 惟陈言之务去”,即强调词语的新鲜活泼,这是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之一。 29. 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30. 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点。 31. 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2. 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有:意蕴深厚、文字精炼、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鲜别致、。 33. 对偶从意义看,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34. 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是双音节化。 35.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语音段落是“七音节”式。 36. 四句一组的诗,第一句、第四句一韵,第二句、第三句一韵,中间两句被其他两句所环抱,这种押韵方式叫抱韵。 37.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句式。 38. 大体上说来,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 39. 韵文中的韵类似音乐中的再现,同一类的乐音在句中重复,可使语流具有一种回环美;平仄安排得当,声调平衡交替,声音显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具有抑扬美。 40. 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41. 把物当作人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某种物当作其他物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物。

汉语修辞学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得分:34 1. “刚才仿佛有人探了一下头似的”属于 。 A. 明喻 B. 暗喻 C. 表比较 D. 表不确定 满分:2 分 2. “他的眼光iE 像一把刀,刺得老王缩小了一半。”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 夸张 B. 比拟 C. 借代 D. 反语 满分:2 分 3. “姑娘忍不住咬了一下嘴唇,把一个苦笑吞了下去。”使用了拟物手法。 A. 比喻 B. 拟物 C. 夸张 D. 对偶 满分:2 分

4.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什么句式? A. 长句 B. 短句 C. 整句 D. 散句 满分:2 分 5. 我国最早把“修”和“辞”连用(“修辞立其诚”)的著作是。 A. 《论语》 B. 《孟子》 C. 《易经》 D. 《老子》 满分:2 分 6.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是形容词活用,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游目骋怀的气度。( ) A. 形容词活用 B. 动词活用 C. 名词虚指 D. 数词泛用 满分:2 分 7. 属于事务语体的是( ) A. 广告 B. 新闻

C. 论文 D. 诗歌 满分:2 分 8. 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什么句式? A. 顺装句 B. 倒装句 C. 长句 D. 短句 满分:2 分 9. 下列句子中代词的运用,恰当的是( ) A.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B.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C. 弟弟发来短信说:“他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D.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满分:2 分 10. “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 )。 A. 无生命事物拟人化 B. 有生命事物拟人化 C. .把人拟作物 D. 把一物拟作另一物 满分:2 分 11. 《修辞学发凡》一书把修辞格分为____. A. 二十种 B. 三十种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打比方。例如:月亮像镰刀。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用:把花草虫鱼鸟兽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物赋予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三句或者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例如:作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夸张:把事物夸大或缩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示,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5)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句中。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作用:表达的意思更坚定,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6)设问: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加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8)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有的人或者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感受强烈,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9)反复:同一语词多次出现。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10)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是用跟他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它。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用:可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冰心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

“现代汉语修辞学”试卷(A)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 1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3.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适逢其会.(时机)言必信,行必果.(有结果) B.独当.(掌管)一面举措失当.(适合) C.革故鼎.(更新)新投机倒.(转换)把 D.洞.(透彻)若观火铤.(快走的样子)而走险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狂风一起,飞.砂走石。 ②一片树叶在水面上漂.着。 ③这篇文章语言晦涩,理论肤浅 ..,不值一读。 ④深山有猛虎出没 ..。 ⑤他是共产党人肝胆相照 ....的朋友。 ⑥进攻的时候,首先要炸掉敌人修在桥头的堡垒 ..。 ⑦这部书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 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⑥④⑦③⑤ C.②⑥①④③⑤⑦ D.②④①③⑥⑤⑦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线是: ①鲸和海豚的四脚也逐渐成鳍状。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为目的开办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 A.退化原形营利 B.退化原型营利 C.蜕化原型盈利 D.蜕化原形盈利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 也趋之若鹜 ....。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I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8.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 B.“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丑恶的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的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 9.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修辞手法专项训练及复习资料解析

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为了让同学们更准确的运用修辞手法,今天小编整理了修辞手法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修辞手法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 11.下列各项对语法、修辞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粉丝、草根、纠结、动词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传递火炬愚公移山与唱响中国的结构相同。 C、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这两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雨温柔可亲的形象。 12.下列各项中对修辞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设问)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比喻)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拟人) 13.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入山麓,从山麓唱入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融融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如今,谁不想看到这样的春天呢?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A.第一段中唱入&&运用拟人、排比、比喻,勾勒出温润、柔和的春意浸入大自然每个角落的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修辞学 湖北师范大学 在线考试答案

修辞学湖北师范大学在线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2题) 1、从1998年起,每年(A)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A.9 B.5 C.10 D.3 2、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惠存、垂询、斧正、久仰”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A.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B.小王和校长是高中同学,毕业后一直没有见面,今日一见,小王高兴的说“久仰久仰!” C.毕业时你送我的照片,我一直惠存着。 D.广大文学爱好者可将作品寄来,我会一一斧正。 3、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B ) A.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B.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C.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D.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4、下列不属于外亲的是(B ) A.外孙 B.曾孙 C.祖母 D.母亲 5、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A.纲举目张正本清源开源节流众目睽睽 B.违莫如深开诚布公风餐露宿未雨绸缪 C.弄巧成拙集腑成裘死心蹋地赴汤蹈火 D.事过境迁肢离破碎风毛麟角漠不关心

6、下列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有差异的是(A) A.保护庇护 B.强壮强健 C.凶悍凶横 D.退还退赔 7、下列词是单纯词的是(A) A.慷慨 B.工人 C.人生 D.工作 8、“这篇文章内容还好,但是结构(),层次不清,必须重写。”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D) A.紊乱 B.胡乱 C.杂乱 D.混乱 9、下列音节中的韵母(B)是开口呼 A.pi jiu B.zhi chi C.zi ji D.li xiang 10、下列短语中没有歧义的一个是(D )。 A.小马也问过了 B.卖光鸭子 C.关心企业的工作人员 D.禁止吸烟 11、下列各组语素中,组内语素功能类型不一致的是(C )。 A.饰,坦 B.冷,富 C.引,导 D.语,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修辞手法专项练习及答案

要点 1. 比喻: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打比方的双方要有共同特征。 2. 拟人: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 3. 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 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 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 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 5. 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6. 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或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 修辞专项练习 一、判断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 1. 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2. 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4.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 这件事怎么不是你的错呢()

" 6.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7. 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8. 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9.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二、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一到两种。 1. 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2. 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 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5. 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三、在下列各句中挑出反问句和设问句,并在句后括号内注明。 : 1. 浪费也是犯罪吗() 2. 浪费怎么不是犯罪() 3. 勤学好问怎么会是错误的呢() 4. 这一学期他为什么进步得这么快全是勤奋努力嘛。() 5. 如果没有人们的辛勤劳动,这里还不是荆棘丛生的荒坡吗所以一切全靠人们的辛勤劳动。() ; 四、选择 1. 选出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正确判断的一项:() A.风带着雨星,像在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B.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福师11秋《广义修辞学简纲》在线作业二 含满分答案

福师11秋《广义修辞学简纲》在线作业二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 7 道试题,共 14 分。) 1.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被解释为人的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改装。 A. 游戏 B. 梦 C. 性 D. 愿望 E. 满分:2 分 2. ()是特定的表达内容在篇章层面如何向特定的表达形式转换的审美设计。 A. 修辞技巧 B. 文本建构 C. 修辞化 D. 修辞结构 满分:2 分 3. 在话语交际中,()影响话语主体的角色话语设计。 A. 角色预设 B. 经验预设 C. 价值预设 D. 感情预设 满分:2 分 4. 下列哪个()是弗洛伊德解梦的话语模式。 A. “改装——凝缩——移置” B. “隐喻/转喻” C. “凝缩/移置” D. “吉/凶”

5. 修辞接受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确定性则主要通过修辞接受活动中的____表现出来。 A. 社会性 B. 开放性 C. 选择性 D. 个体性 满分:2 分 6. 西方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专著是() A. 《修辞学》 B. 《判断力批判》 C. 《解构之图》 D. 《符号学与修辞》 满分:2 分 7. 修辞接受在本质上是____ A. 选择后的接受 B. 选择前的接受 C. 选择中的接受 D. 无选择的接受 满分:2分 二、多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1. 隐喻和隐喻义生成重要原则之一的相似性,作用于修辞交流活动中的双向认知。包括____ A. 对相似性的双向认同 B. 对相似性的双向限定 C. 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认定 D. 对相似性模糊值的双向限定

2. 对梦的解释权实际上体现为____。 A. 解梦人的显形权威 B. 解梦话语的隐形权威 C. 解梦人的隐形权威 D. 解梦话语的显形权威 满分:2 分 3. 修辞接受,在最简单的意义上,就是看接受者能否从话语材料中发现美。而美的发现,是一种极其微妙的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差异性明显的过程。这种差异包括____。 A. 审美注意的差异 B. 审美心境的差异 C. 审美联想的差异 D. 审美知识的差异 满分:2 分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人类的空间意识早于时间意识 B. 人类在身体的活动中体察到了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张力,产生了最初的方位感,进而产生空间意识和空间概念 C.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时间取向往往以空间定位为基准 D. 时间概念往往通过空间化的修辞建构而生成 满分:2 分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修辞接受瞬间体悟,是审美感觉的多向度敞开,它是开放性的 B. 修辞接受的延时效应,具有对同一修辞话语的反复玩味性质,它是开放性的 C. 秘响旁通的接受方式使修辞接受成为相关信息的聚合场,它是开放性的 D. 接受者的自我调整,在不断的否定旧我中,获取新的生命,它是开放性

最新汉语修辞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汉语修辞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 2、在我国修辞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先秦两汉时期) 3、“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 4、西晋陆机的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文赋》) 5、唐代刘知几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学书中谈论修辞的地方很多。(《史通》) 6、宋代陈騤的是我国第一部论述修辞的著作,它的出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则》) 7、1932年陈望道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修辞学发凡》) 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该书紧密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因而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字工作者的欢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语法修辞讲话》) 9、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作用。(制约) 10、语言环境包括、、、、和话语的具体环境。(社会时代。题旨情境。对象。场合。时间) 三、应用分析 1、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标题(揭露生产厂家在“生产日期”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的两种说法加以评析。 (1)喝“明天”的牛奶吃“明天”的面包 生产日期,你和谁逗着玩 (2)厂家弄虚作假今天出厂的牛奶、面包上竟然标上明天的日期 答:(1)的说法比较委婉,比较活泼,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的说法比较直白,直率地指出厂家弄虚作假的行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请举例说明。

答: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不像选择题那样,只是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手段中择优取其中的一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某些有关概念、思想的表述,不一定能找到常用的恰当词语,这时往往需要采用新鲜的说法。 词语运用的创造性有的还表现在巧妙灵活上,仿照现成词语临时新造一个词语就是如此。 在句子的表达上,句式的选择是和内容、创意紧密地联系着的。 在句式的表达上,还可以采用某种具有表现力的特殊手段,提高表达的效果。 修辞活动的创造性方法多种多样,常给人以丰富多采,美不胜收之感,上面所说仅仅是其中几种情况。(举例略) 2、为什么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 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变化,注重交际效果。具体地说,修辞的基本原则可 以概括为以下三条。 第一,修辞要切合题旨,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特定的思想内容服务。 修辞不能不顾思想内容的需要,专门挑选华丽的词藻,或尽量多地堆砌一些修辞格,千方百计地把词句打扮得“美丽”“漂亮”,弄得个浓妆艳抹,忸怩作态,哗众取宠,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修辞不是可以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技巧,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服从表达思想内容为先决条件的。词语、句子、辞格本身是没有好坏、美丑之分的,用得不恰当,就是不好的、不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内容决定了修辞形式。 当然这不是说语言运用不需要修辞、润色和加工,更不是提倡满篇“大白话”、语言无味、不要文采,而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应和切合表达内容的需要,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思想内容这一根本,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二,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需要,同一定的语体相适应。语体是由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语言特点的风格类型,不同的交际需要形成不同的语体,如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各种语体都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手段和方式,一定的语体要求一定的词语、句式、辞格、语言手段等与之相适应,这些表达手段和方式对于其他语体往往是相排斥的。例如公文语体排斥文艺语体中的夸张、双关等辞格,文艺语体排斥政论语体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排斥科技语体中的科技术语等。语体对语言材料的选择、修辞方式的选用等都具

【强烈推荐】五年级语文修辞手法专项训练

五年级语文修辞手法专项训练 修辞手法专项练习 一、判断下列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2、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4、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5、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6、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7、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8、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9、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0、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1、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1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13、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14、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15、骆驼是沙漠之舟。() 16、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7、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8、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9、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20、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二、练习: 1、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句话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这句话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

2018年电大汉语修辞学期末考试资料附全部答案

2018年电大汉语修辞学期末考试资料附全部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修辞是依据题旨情景,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2.排比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3.成语的修辞作用是意蕴深厚、文字精练、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颖别致。 4.我曾看过一幅对联:“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口开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一句使用了引用、对偶和顶真的修辞格。 5.叠用的修辞特点是整齐一致、集中突出和清晰醒目。 1.标志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的著作是陈道望著的《修辞学发凡》。 3.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双声,两个字的韵母或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在音韵学中称为叠韵。 4.长句是指句子的形体长, 词语的数量多,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5.从内容着眼,夸张可以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运用了对偶(正对)和比喻辞格。 7.“不占不贪,理得心安”中的“理得心安”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中的易序。 1.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4.“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5.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6.现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四类,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7.“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语音段落是“ 2+2+2+1 ”式。 8.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3. 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4.“推敲”这一典故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中。 5.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7.“灵车队,万众心相随。哭别总理心欲碎,八亿神州泪纷飞。”这段解说词的押韵方式是排韵。 8.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1.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陈骙著的《文则》。 2.在撰文时对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 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和生 动形象。 3. 押韵是韵文区别于散文的本质特 征。 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辞格。 5.“他写的字看上去龙飞凤舞的”中的 “龙飞凤舞”的用法属于成语活用方式 中的易色。 1.“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 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 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2.中国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是《文 则》。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书面语句:指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的 句子,广泛用于各种语体。 2.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 后一字运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以便 使得音调和谐优美。 3.对偶: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 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 两个句子或词组。 4.回文:回文是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 同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 之间的关系。 5.修辞格:修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 交际过程中,在本民族语言特点的基础 上,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形成的格式 化的方法、手段。 1. 修辞: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 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的一种活动。 1.修辞学: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 效果规律的科学。 2.散句:散句是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 不齐的句子。 3.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就是否定句 中先后运用两个否定词的句子为双重否 定句。 4.夸张:夸张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加以 夸大或缩小。 5.顶真: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 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 递下接。 2.别指:成语原形指的是某一事物,变 体借用来改指某一事物,这种成语活用 的方式叫别指。 3.排比: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 关,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词组,可 以说它是对偶的扩大和发展。 4.交韵:四句一组的诗,第一、第三句 一韵,第二、第四句一韵,这种押韵方 式叫交韵。 5.仿词: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成分, 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语,这种修 辞方法叫仿词。 1.语境:即语言环境。宏观的语境指特 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微观的语境指语 言本身的具体环境,即说话写文章时特 定的对象,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以 及一定的题旨。 2.易色: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 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叠用:叠用是一些基本结构相同,并 有意识的叠用某个或某些词语的句子, 词组。 4.四字格: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 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 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2.整句: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 整齐的句子。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单句中的某个(些) 句子成分或复句中的某个(些)分句颠倒 了通常的顺序,这样的句子称作倒装句。 4.双关:双关就是借助于语境的特定条 件,故意让语句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 实际上说的是另外一个意思,即所谓言 在此而意在彼。后一个意思往往是主要 的。 5.拈连:拈连就是两个事物连着说时, 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 连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 物。 三、判断题(下列各个说法,正确的画 “√”号,错误的画“×”号,每小题1 分,共5分) 1.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的出版 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2.“春雪舞津城”中的“舞”用的不好, 应改为“落”。(ⅹ) 3.副词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但表示 情态的副词一般修饰的是单音节动词或 形容词。(ⅹ) 4.“解放军把土匪打得夹着尾巴逃跑 了.”一句使用了比喻辞格。 (ⅹ) 5.“阴谋鬼计”“计日程功”“情不自尽” “坐无虚席”四个成语都有错别字。 (ⅹ) 1.“老气横秋”“老牛破车”“老弱残兵” 都是成 语.(√) 2.“津城如画,游人如潮”是对偶句中 的正 对.(√) 3.“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的春天最美 丽”“让我们拥抱春天吧”这里用的都 是拟人辞格.(ⅹ) 4.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最后 一字运用的韵母相同的字,以便使得音 调和谐优美.(ⅹ) 5.“我们写文章切忌不要胡编乱造”,这 句话说的对.(ⅹ) 三、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晋陆机的《文赋》把文章分为( D、 十种)文体。 2.解放后,我国第一部论述修辞的专著 是(B、《语法修辞讲话》)。 3.《易?乾卦?文言》中提出了“修辞立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与专项练习题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专项练习题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 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