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林冲棒打洪教头是出自于长篇小说水浒传,少年王冕是出自于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苏教版的编委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在古典文学中体味人物,学习语文,获得情感的熏陶,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

的一大特色。本篇课文讲述的是诗人李白年轻时在黄鹤楼送别忘年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文中描写了暮春三月,杨柳依依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课文文诗对照,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不舍之情,是一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情感启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传颂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说【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阅读课的教学要在实践

中完成老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实践中学习。在语文实践中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获得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学五年级阶段是小学高年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孩子思维能力和自主意识都有所提高,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教师就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

的自主解读。又加之本篇文章是一篇文包诗课文,从小学一年级的《咏华山》到五年级的这篇《黄鹤楼送别》,

学生已学习了好几篇这样的课文,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

习方法。所以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结合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饯行,满饮,吟出等词语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3、情意目标: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维目标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知识目标是基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知目标都在过程方法中实现。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自读,自悟中再现诗歌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难点是:反复品读中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叶圣陶:“教无定法,贵在适法,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苏教版

小学语文主编张庆也强调语文一定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力求读进去,读准,读通,读懂。于永正老先生也强调书不读熟不开讲。依据五年级的心理特点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教学法,对课文进行品读,老师在教学时以问题相机点拨。朗读法,情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教育的今天与明天一书强调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的大爆炸,知识的日新月异,决定着21世纪的文盲不在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生态课堂也指出:

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自读自悟,批注式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五、【教学媒体的应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借助长亭送别这首音乐,渲染送别气氛,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课前体会送别的不舍情,难舍意。课前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六、【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以及相关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质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新课标》还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加之本年级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强烈。教师应当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氛

围,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

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经,以问为维。经纬交叉,统领全文。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注重学生的读,以读代讲,但是读应该有层次,读应该有目标,读应该循序渐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好的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读,读准文本,读通文本,读懂文本,品读文本。

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正如打碎的维纳斯,就毫无美感可言。小学语文

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整体感知文本,说一说从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请生初读,读后检查预习效果。出示生字卡片,出示词窜,词窜识字是苏教版教材除文包诗外

又一大特色,由于当时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年代已久远,许多语言习惯和我们生活的年代已不同,学生对于有的词语可能不理解,我设计了饯行,吟出,满饮这一词窜,为了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的整体感知做铺垫,我设计了,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脍炙人口等四字词语,并在学生再读课文两遍的基础上让学生

尝试用以上四字词语说说本篇课文的内容。这样以来词语就不是静止的躺着,而是立体的站了起来,在活学活用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等。

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语文课程强调本年段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找找能体验诗人情感的句子,词语,字词有冷暖,语言有温度,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验情感。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情兴趣

1、大家喜欢听音乐吗?闭上眼睛,听一首音乐(师播放长亭送别)并相机问:

听了这首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2、一首歌曲长亭送别道出了词作者浓浓的不舍情,依依不舍的离别意。除了音乐,我们还可以用文字来表达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唐朝大诗人李白一起来体会这种不舍与依

恋吧。(出示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请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3.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要问?就让我们在25 黄鹤楼送别这首文包诗

中找寻答案。

【设计意图】:(充满离别情的音乐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学生的质疑,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生学习的文包诗的方法,也为课题的出现作了铺垫。)(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划下来,尝试理解。

(3)初步感知,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预习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并请生谈谈发音要点,开火车读,齐读(2)出示两组词窜

饯行,吟出,满饮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脍炙人口

指名读第一组词语,请生理解第一组的意思。指明读第二组词语,齐读。(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师可以利用五年级孩子的好胜心理,采用竞赛读,师生赛读等方式力求把文章读通,读顺,读好。

师过渡,字词知冷暖,文字背后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文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尝试用上面的四字词语说一说文中诗人李白(板书李白)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诗人李白当时的心情?送

别的结果怎样?说生说

3、学生交流(诗人李白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为友人孟浩然(板书孟浩然)饯行,眼看友人的离去,诗人依依不舍,于是随口吟出脍炙人口的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4、再读古诗,体会依依不舍之情。【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

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读进去,读准,读通,读懂。以问题为导,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同时采用词窜的教学法更加省时高效学习。)

(三)再读课文,品读初悟

1、请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划一划课文里的那些句子能让我们

体会到诗人李白的依依不舍之情?

请大家读一读,找一找,用着重号画一画。

1、理解感悟诗人李白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板书依依不舍)

2,小组合作,交流所出示的句子或词语,并相互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给对方听听

3 师生交流。重点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段落孟浩然与李白之间的对话。(体会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4指导朗读,配上歌曲长亭送别,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是的心情(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紧扣课文,让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强调本年段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教者在这里抓住重点词句,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透彻地学习,充分地讨论。)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的对话,都还是在李白送孟浩然时说的,请大家读一读,说说课文里的哪些地方是在写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呢?

1、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3、教师相机指导

理清层次

(五)、质疑小结,拓展前进。

师过渡,同学们文章读到这儿,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或不理解的地方?。

1、交流不理解的地方。

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可真有价值,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让我们课后出示的去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下节课的交流。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在,以身为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学生不会的。(六)写字指导

1复习生字

2重点指导

3生描红,仿写

(七)作业设计{略}

【设计意图】: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张庆说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要畅简,务本,求实,适度。这个实其中之一就是扎实,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所以即便到了高年级也不能放松学生的写字。让学生写一手端正,美观的汉字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八)说板书

板书像一个微型教案,它往往总结全文,是课文内容的系统化,条理化,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

最新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教学提纲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 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 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 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 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六、说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 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 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1)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师: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读出离愁别绪。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你该怎样读?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师:好,我听出了你语气中的景仰。可我感觉不到不舍,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1、学习部分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通过文诗对照初读课文,初步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读正确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领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 这首歌歌名叫《烟花三月》。听了这首歌,想到了哪首诗?对,这首歌就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改编创作的。这首诗我们应该熟悉。画面中那不停晃悠的植物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柳?(古人离别时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对方的祝福。) 很多文人墨客都写过送别诗,你记得哪些名句? 一、复习,导入,揭题 1.离别时,有人惆怅,依依惜别,有人把深情藏在心底,对朋友百般安慰。(出示诗歌。) 2.指名读。 你觉得这首诗流露出什么样的感情?

3.揭示课题。 这首诗藏在一篇课文中,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叫它“文包诗”。这篇课文是—— 4.齐读课题。生读。 5.介绍黄鹤楼。 谁送谁? 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他年轻的时候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十二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经常一起饮酒作诗,成了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一天,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去扬州,李白赶来送他。他俩真是难舍难分,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过渡: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需要老师范读,听听重音、停顿、语速等是如何处理的吗?) 2、小组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三人听。比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有感情。 3. 检查生字(先来看看生字读得准不准) 出示: 暂时友谊伫立 暮春三月孟浩然饯行

《白鹭》说课稿 王天沙

《白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抒情散文《白鹭》。说课的内容分为: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白鹭》是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首先从外形美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然后从活动美的角度写了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而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 三、说重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四、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再结合本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如诗的特点,我主要采取设置朗读法和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图片、音乐的渲染和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另外,由于我班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也不强,所以我还设置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在讨论后确定答案在回答,慢慢提高参与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之相应,我设置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步入新课 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感染,所以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白鹭画面,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去感受白鹭之美,教师在悠扬的乐曲中朗诵杜牧的白鹭诗,引入新课。导语是这样的:“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

豆吉虎《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课前准备 自古伤情多离别,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写下千古名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 二、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识读了生字新词,熟的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老师出示的这组词语,(生读)评价:(齐读)生词读的不错,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老师标划的四个词语来说说《黄鹤楼送别》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评价: 三、精读感悟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答,板书:依依惜别) 评价:学习就要会思考,善于发现 过度:这份浓浓的情谊在黄鹤楼上升腾,在长江上弥漫,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再读课文,看看这依依惜别之情在哪些地方体现的最为集中,把那些触动你心灵的句子圈点标画出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读的非常的认真,体会写的也很好,接下来我们共同分享交流。 A、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⑴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不舍 1

(2)从都有意不去触动感受到他们不想说。 评价语:他是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啊!(请你读出他们的不舍)相机范读你走进了李白的内心。(请你读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引导: 师:老师感到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可是他们两个怎么不说话了呢?? 师:此时是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师:刚才同学们都抓住语句读出了不舍,但是这里还有一个令人耐人寻味的字,谁发现了?(藏) 师:他们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从有意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真的观景? 生:拖延时间 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软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离别之情深深的藏在心底!越藏越深!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谁来读出这情谊? 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标划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范文(通用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内容(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1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李白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4、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看看诗中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 (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 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 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矿山路小学王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几首送别诗,都完成了吗?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利用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搜集到的送别诗。谁起头带领大家背几首。 二、古诗导入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黄鹤楼送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读文感悟 (一)、检查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CAI:词语 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1)、生不同形式感情读词语。 过渡:词语学的怎样呢?谁来读一读?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每个词中的感情。带着你感受到的读一读,谁来? (2)、感情朗读变红词语。(配乐读) 提高点难度,将变红的部分带着感觉读一读。 (二)、读文悟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谊共同走进当时离别的时刻。 1、美读第一自然段。(CAI:第一自然段) 引读,“暮春三月……”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 过渡: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暮春三月,引读 2、悟读第二自然段。(CAI:第二自然段) 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内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并根据预习提纲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吟诵古诗 二、出示预习提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一)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1、出示“黄鹤楼春景图”。 2、品读与欣赏。 (二)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下,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友人饯行呢? 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1、课件出示饮酒话别语段,并分角色朗读。 2、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4、齐读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惜别之情。 5、孟浩然说了几句话?观察这两句话都和什么有关? 6、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用法。 7、指导朗读。 (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找出重点字词,深入体会。 三、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 1、课件出示两个段落进行对比学习。

2、找出段落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并说明意思。 3、他们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4、“凝视”、“伫立”说明了什么? 5、引读最后一段。 【总结回顾,感受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或找出文章中和古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拓展延伸】 1、激发学习唐诗的兴趣。 2、搜集送别诗。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篇一:新鲜出炉的《黄鹤楼送别》公开课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目标预设】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作者凭借语言表情达意;读者凭借语言倾听作者心声。阅读教学需凭借文本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深处,以获得深刻的语言体验及情感体验。根据“文包诗”这类课文特点,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创设情境,缩短学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情,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中华古诗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 、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 、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 、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 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 5 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 、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 、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 、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从同学们的赞叹声中我已感受到了“烟 花三月”的美,你还有会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指名答 4 、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

黄鹤楼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激发兴趣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交流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 25、《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伫立暂时友谊 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仰望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 (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提纲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 鹤楼送别

3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3.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说说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 3.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1)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简介:黄鹤楼和广陵的资料: (3)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背景资料。 过渡: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提示: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 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暮春三月孟浩然满饮此杯暂时友谊唯一 (2)指名分段读文,指导读通长句。 (3)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了这篇课文,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时间) _____ (谁) ___________ (在什么地方) 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____________。 3.讨论并归纳小标题(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四、欣赏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 过渡:我刚才边读文边想象画面,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便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不停转换,于是就能入情入境地把课文读好了。同学们,你能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吗? 2.生自由读文。 3.回想当年,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一别,这浓浓情,深深意,李白全借助这首诗表 达了出来(生再次齐读这首诗)。 作业布置 1.描红生字,每字仿写两遍后报听写。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