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pdf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pdf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pdf
华北晚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对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带岩石变形特征研究

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带岩石变形特征研究? 关会梅,刘俊来,赵胜金,纪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E-mail:guanhuimei2001@https://www.doczj.com/doc/8a9016590.html, 摘要:本文通过宏观与微观构造分析研究了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带岩石的变形特征。它们是一套以糜棱岩为主的反映地壳深部岩石在隆升过程中不断演变的构造岩组合。拆离断层带内岩石宏观和显微构造现象丰富,这些构造现象指示出拆离断层带变形岩石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递进变形的特点,是拆离断层在地壳不同层次对变形岩石改造的叠加效果。断层带内角闪岩相变质岩的出现揭示出辽南变质核杂岩是从中部地壳伸展而形成的。年代学数据表明拆离断层的作用时限为130~113 Ma。 关键词:辽南变质核杂岩,拆离断层带,显微构造,递进变形 中图分类号:P54 1 序言 拆离断层(detachment fault)是当前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脆性剪切变形域中的高角度正断层,向深处常成铲形而变缓,最后可联合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水平伸展的低角度正断层,即拆离断层[1~3]。本文通过宏观及显微构造观察,对辽南变质核杂岩的拆离断层带内岩石的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拆离断层带岩石具有递进变形特点,并通过年代数据及岩相学分析得出拆离断层的作用时限及形成深度。 2 辽南变质核杂岩的组成 辽南变质核杂岩位于华北地台东部辽东半岛南部,郯庐断裂的东侧。作为典型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具有三层结构(上盘弱变形沉积岩层、下盘的深成变质岩和中部的拆离断层带),由五部分(上盘弱变形沉积岩层、上盘的上叠伸展盆地(Supradetachment basin)、中部拆离断层带、下盘的深成变质岩和同构造(Synkinematic)花岗质侵入岩体)构成[4~6](图1)。上叠伸展盆地规模很小,仅局限于局部地段。盆地具有显著的东断西超的特点,其东部和南部与拆离断层带接触;下盘的深成变质岩由太古宇片麻岩组成,它们被晚中生代时期同伸展就位的花岗岩所侵入。辽南变质核杂岩的核部和主拆离断层带内发育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同构造深成侵入岩体,主要包括朝阳寺岩体、北部饮马湾山岩体、古道岭岩体和分布面积很小的赵屯岩体及赵房岩体。其中赵屯岩体为片麻状花岗岩,岩石具有明显的晶质塑性变形特点,说明岩体的就位时间早于拆离断层的伸展作用;饮马湾山岩体具有明显的同伸展特征,尤其是拆离断层带附近的部分岩体,具有发育的岩浆流动形成地面理和线理,而且上诉面理和线理与拆离断层带中的面理和线理产状具有一致性[6, 7];赵房岩体侵位于拆离断层带内,岩石具有明显的岩浆流动特征,说明岩体并未受到拆离断层的影响,是伸展期后就位岩体[8]。 ? 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2105)的资助。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中生代地史Mz

中生代地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Mz 一.特点生物史: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沉积史:陆相沉积、成煤时期;构造史:联合大陆走向解体,特提斯洋(Tethys)逐渐萎缩, 环太平洋火山活动 二.生物界1.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苏铁,松柏,银杏繁盛,真蕨类仍繁盛K2:被子植物繁盛分区:北方区(温带潮湿内陆环境)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为界南方区(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2a陆生植物的代表分子及分区 北方区:D.-B.(延长)植物群( Danaeopsis拟丹尼蕨—Bernoullia贝尔瑙蕨)。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T3-----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D-C(东京)植物群( Dictyophyllum 网脉蕨-Clathropteris 格脉蕨)。 环境: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南半球:T1温凉气候代表:Glossopteris植物群 2b北方区:C.-Ph.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hoenicopsis拟刺葵). 环境:温带潮湿内陆环境 J1-2-------古天山-古秦岭-古大别山------- 南方区: C.-Pt. 植物群( Coniopteris锥叶蕨-Ptilophyllum毛羽叶). D-C植物群仍存在. 环境:热带、亚热带环境 J3-K1:地理分界线有所北移, 即阴山山脉 2.陆生脊椎动物(T1+2:二齿兽类繁盛;T3-K1:恐龙、鸟类;K2:哺乳动物出现胎盘) 3.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菊石类:Mz末期,菊石和箭石绝灭; 牙形石三叠纪繁盛,T末绝灭 4.淡水湖生生物组合(1).E-E-L: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狼鳍鱼J32).T.-P.-N:类三角蚌,褶珠蚌,富饰蚌K1 三.地史 1.三叠纪的地史表现为:在时间上的二分性,空间上的三分性 1.)南方三叠纪:黔西南贞丰剖面(1 总厚约5000m;2 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3 拉丁期大海退对应印支运动4 气候特点: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为温暖潮湿)T3: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火把冲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把南组(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T2: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T1: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华南T1-T2横向变化及古地理 T11:沉积物西粗东细,康滇古陆东侧:滨浅海碎屑岩(飞仙关组)—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互层(夜郎组-川南)—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大冶组-上扬子东部);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为滨岸相碎屑岩沉积 T12-T21: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扬子中东部—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T22: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中下扬子地区及闽中: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2.)北方三叠纪:(1 剖面总厚度约2000m;2 整体河湖相,二分性清楚,气候由干旱变为潮湿;3 延长群上下不整合代表印支运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T22- T3延长群(T3:延长组; T22:铜川组)—灰绿色砂、页岩,上部含煤、下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 1.变质核杂岩 目录 概念: 特征: 变质核杂岩 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 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 (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 (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 (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 (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 开放分类: 2.剪切带 剪切带shear zone

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 剪切带 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即断层。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②韧性剪切带。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③脆-韧性剪切带。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 3.剪切应变 shear strain 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即指在简单剪切的情况下,材料受到的力F是与截面A0相平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在此剪切力作用下,材料将发生偏斜。偏斜角θ的正切定义为剪切应变γ:即 γ=tanθ。当剪切应变足够小时,γ=θ,相应地剪切应力为τ=F/A。 4.夷平面 夷平面 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卫宁北山地层分布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科技信息 一、引言 卫宁北山位于中卫市和中宁县以北,故名卫宁北山。卫宁北山分布着大范围的石炭系地层,蕴含着大量的煤炭资源及多金属矿产资源。因此倍受资源能源及地质研究人员的关注。近年来地质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来研究卫宁北山的地层分布及构造特征。张进等(2005)、李天斌(2006)及张岳桥(2007)从构造角度研究其各期构造间的关系,仲佳鑫(2010)从构造角度探究该地铁矿类型及成矿规律,魏明霞(2009)、王锋(2005)及白斌(2008)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卫宁北山及周缘的构造环境及其演化,另外还有各期前人的区调工作这里就不再详述。本文根据野外实地观测,结合前人的研究,主要从形态学、地层学和构造学方面解析卫宁北山的构造演化特征。 二、卫宁北山的地层分布 整体看来,卫宁北山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各期地层都有分布,但主体以晚古生代为主。 1.早古生代地层 研究区早古生代地层主要为香山群第三亚群,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绿泥绢云母板岩、千枚岩。薄层灰岩和鲕状灰岩透镜体,顶部为硅质灰岩、硅质白云岩和硅质岩。分布地区主要为红柳沟周围及孤子疙瘩以东的局部区域。 2.晚古生代地层 晚古生代地层为该区主要分布地层,遍布研究区,也是地质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地层。本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为泥盆系地层和石炭系地层,而石炭系地层又是其主要地层。 a.泥盆系,主要分布中宁组第二段、第三段及第四段,皆为整合接触。第二段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夹泥质岩透镜体和含铜砂岩;第三段为砂砾岩、厚-中厚层钙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页岩及灰岩;第四段为泥岩、钙质粉砂岩夹少量钙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岩及泥灰岩透镜体。主要分布在新井沟及新寺山-菊花台一带。 b.石炭系,主要地层为臭牛沟组、石磨沟组及单梁山组。臭牛沟组局部与泥盆系地层角度不整合,为细砾岩、细-粗粒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页岩、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劣质无烟煤或石膏。石磨沟组平行不整合于臭牛沟组之上,底部为砾岩,向上为石英岩状砂岩、细-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含结核并含生物灰岩。单梁山组下段为厚-中厚层中-细粒、粗粒石英砂岩、夹页岩及无烟煤层,中段为中厚-薄层细粒石英砂岩、页岩、砂质页岩。 3.中生代地层 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为侏罗系上统及白垩系下统庙山湖组。侏罗系主要为褐红色砾岩夹砂砾岩和少量砂岩,与寒武系香山群及庙山湖组皆角度不整合接触;庙山湖组为灰褐红色砾岩、砂砾岩、砂岩、泥岩及砂质粘土和灰岩。该区庙山湖组未见化石,但于一棵树北部的一条发育五级阶地的河谷中发现庙山湖组含大量化石(如图1)。庙山湖组角度不整合于石炭系单梁山二段之上。 4.新生代地层 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卫宁北山的周缘部位及其中间的河谷内。 a.古近系地层。包括始新世的寺口子组和渐新世的清水营组(张进,2010)。寺口子组为橙红色砾岩夹少量砂砾岩,大佛寺谷地区寺口子组角度不整合于石炭系灰色粗粒石英砂岩之上;清水营组为橘黄色砾岩、含石膏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及石膏。清水营组多与石炭系石磨沟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b.新近系地层,包括中新世的早-中红柳沟组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干河沟组。红柳沟组主要为橘黄色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砂质粘土;干河沟组为红色砂砾岩、石英砂岩及砂泥岩。干河沟组底部砂泥岩含大量钙质结核,因此当时应为干旱沉积环境。干河沟组与泥盆系地层角度不整合,与红柳沟组平行不整合。 图1庙山湖组地层化石 三、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1.燕山造山期 根据张岳桥(2007)及白斌(2008)等研究,早中侏罗世为印支造山后期,贺兰山及其周缘处于拉张环境,故该区域沉积有中生代地层。中侏罗后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NW向俯冲,燕山运动开始。根据黄汲清、张进及白斌等研究,贺兰山为燕山运动时期隆起。贺兰山石嘴山地区及其西南部发育大型褶皱(如图2),遥感影像上表现为二叠系地层与三叠系地层交互出现。在剖面图上(如图3),我们可以看出二叠系、三叠系地层总体呈宽阔褶皱,东部则发育向西倾覆的闭合褶皱。很明显这是近西向或北西向的压力使然。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该褶皱卷入的最新地层为中侏罗地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该褶皱是燕山运动的作用所致。 在卫宁北山,棺材山泥盆系地层向西逆冲到石炭系地层之上,且在泥盆系地层上发育右向雁列裂谷。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形成该组裂谷的应力为来自南东向的挤压力,并在此应力条件下形成左行走滑,在此环境下形成右行雁列裂谷,并使其逆冲到石炭系之上,继续向西使得西侧石炭系地层掀起甚至直立,分析见下面。另外,从卫宁北山南缘第三系地层向南依次变新的地层分布也可以判断出,在中生代卫宁北山已经隆起。 图2贺兰山地区遥感影像 图3贺兰山石嘴山西南燕山期褶皱剖面 2.喜马拉雅造山期 卫宁北山广泛发育东西向褶皱和东西向断层,并且东西向断层截断燕山期形成了近南北向断层。可以认为这些构造为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所引起。而卫宁北山最具特征的是鑫力源煤矿附近的W形或锯齿形直立褶皱。野外测量得出鑫力源煤矿附近的W形褶皱近东向那支走向为8°,另一支为350°。很明显,这种构造只有先南北向直立后再施加 卫宁北山地层分布及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郭帮杰1纪仁忠2路仁兵3程东江2宋晓燕3 (1.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2.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 3.山东黄金矿业(玲珑)有限公司九曲分矿运营部/计划部) [摘要]卫宁北山位于黄河的宁夏中卫和中宁段以北,故名卫宁北山。由于该地区以石炭系地层为主,所以倍受地质研究人员及资 源能源采集者的关注。根据野外观测,结合区调及卫星影像资料,本文从形态学、地层学与构造学角度解释卫宁北山特有的构造形 态及卫宁北山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并认为,卫宁北山的形成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最大,形成W/锯齿形褶皱。 [关键词]卫宁北山燕山构造运动W形褶皱 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 — —191

构造地质学综合测试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构造地质学课程综合测试2 学习层次:专科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 1.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将断层分为____、____、____。 2.根据褶皱的作用力方式,可以将褶皱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 3.逆冲推覆构造的组合型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4.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可以把侵入体的产状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____、___。 5.A型线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6.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变形的主要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连续劈理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8.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可以把褶皱描述成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倾向 2.劈理 3.递进变形 4.枢纽 5.韧性剪切带 6.地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简述断层运动方向的确定标志。 3.对比张、剪节理主要特征。 4.褶皱的组合型式主要有哪三种?试分别描述。 5.简述弯滑褶皱作用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2.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柔流褶皱作用。 3.叠瓦式、对冲式、背冲式、楔冲式。 4.整合侵入体、不整合侵入体。 5.生长线理、拉伸线理、擦痕、压力影。 6.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围岩温度溶液时间。 7.板劈理、片理、千枚理、片麻理。 8.平缓褶皱、开阔褶皱、中常褶皱、紧闭褶皱、等斜褶皱。 二、名词解释 1.倾向: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向。 2.劈理:将岩石按照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3.递进变形:在外力作用条件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变形是由无数瞬间微量应变及相应的应变状态的无穷积累、发展而成的变形过程。 4.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5.韧性剪切带: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形成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不存在不连续界面或破裂面,带内岩石发生塑性变形。具有“断而未破,错而似连”的特点。韧性剪切带又称韧性断层。一条向下切割的大断裂,在浅层次为脆性断层,向深层次则过渡为韧性断层。 6.地堑:两条或两组断层面相向的正断层大致平行排列,中间的断盘下降,称之为地堑。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变质核杂岩是美国学者Coney和Davis等在研究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山伸展构造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从破裂和伸展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的、位于大规模缓倾的正断层之下的、由中下地壳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穹形地质体,其上为构造滑脱和扩张的不变质盖层。变质核杂岩是大陆伸展构造的重要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既核部为老的变质岩及侵入体,中间为固态流变韧性层以及上部浅变质或未变质沉积盖层。 2.简述断层运动方向的确定标志。 答:断层运动方向的识别标志很多,主要有如下标志: (1)牵引褶皱,其的弧形弯曲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 (2)张剪裂脉或张剪节理 (3)根据断层面上的擦痕、阶步及断层带中的构造透镜体判别两盘运动方向 擦痕由粗—细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正阶步:陡—缓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反阶步:陡坎对着的方向为本盘运动方向。 构造透镜构造透镜体的长轴与断层面锐夹角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_颜丹平

第16卷 第3期1997年 9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lo gical Science and Techno logy Info rmatio n Vol.16 No.3 Sep. 1997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① 颜丹平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矿产系,北京,100083) 摘 要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变质核杂岩研究的新进展:①通过研究基底滑脱带与盖层脆性断层的产状变化, 认为递进变形中基底滑脱带原始产状可能是水平的,而上盘盖层中脆性正断层的产状从高角度开始变化;②变 质核杂岩的形成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及由此引起的伸展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③变质核杂岩可以形成于 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下。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 剥离断层 新进展 变质核杂岩(metam orphic core com eplex)是由Crittenden〔1〕在研究美国西部科迪勒拉伸展构造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从破裂和伸展的上地壳岩石下被拉出来的、位于大规模缓倾的正断层之下的由中下地壳岩石组成的地质体〔2〕。同构造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表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的成型时间为第三纪(55Ma~15Ma),晚于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拉拉米期而早于盆岭区新生代的高角度正断层作用期,据此Lister t等〔2〕曾强调变质核杂岩的成型时间应为新生代第三纪。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变质核杂岩被发现,人们已认识到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可以是多样的。如中条山变质核杂岩(1677Ma,γ2)〔3,4〕形成于元古代;根据同构造期岩浆活动的时代判断,我国北京房山、云蒙山和扬子地台西缘的变质核杂岩带以及亚干变质核杂岩等的年龄为(135~250)M a,为印支—燕山期所形成。这类较老的变质核杂岩除在构造上与科迪勒拉变质核杂岩相似外,突出表现为伸展剥离时代老,形成后又经受了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使其构造面貌更为复杂。 相反,对扩张洋脊和海盆的伸展构造研究,直接观察到了一些新近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如所罗门海Woo dlark盆地扩张中心西端的D Entrecastea nx岛变质核杂岩,现今正在活动,其伸展始于晚新世,为渐新世碰撞事件之后体制转化所致〔5,6〕;现今正在扩张的洋脊被认为是具全球规模的伸展区域,为伸展动力学和变质核杂岩的成因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如Reykjanes海岭为冰岛热点附近缓慢扩张的洋壳,其核部是由火山岩为主组成的(正在形成的)岩浆杂岩〔7~10〕。 可见,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可以是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乃至前寒武纪各个构造阶段。目前对变质核杂岩的研究主要在基底滑脱带与盖层脆性断层产状变化、变质核杂岩形成与深部热异常、岩浆活动、造山带和区域构造等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①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项目(85-01-005-01)部分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颜丹平,男,1964年9月生,讲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1996-11-04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06-20 编辑:黄秉艳

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

第17卷 第1期 1998年 3月地质科技情报Geolog 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Information Vol.17 No.1M ar. 1998 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作用成因关系综述 1 张进江 郑亚东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摘 要 对岩浆与伸展作用的关系、伸展作用中岩浆的成因和需加强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论述了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与侵入作用的关系。在造山带重力势能差和深部作用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拉伸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地幔和地壳通过减压或深部热活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的上涌强化了地壳伸展,对地壳的弱化作用触发伸展构造的发生。岩浆作用是变质核杂岩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其主要包括对地壳的加热、弱化导致 拆离断层的形成及由其浮力和密度产生不均一隆升而形成穹隆。 关键词 伸展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核杂岩 成因机制 分类号 P588.3 自7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岩石圈特别是造山带伸展构造形成了一个研究热点。岩浆作用和伸展构造的关系一直为众多地质学家所关注,对其中两者何为主动因素以及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的生成模式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作为伸展构造的特征产物,变质核杂岩一般都与大型岩浆侵入体相伴生,使岩浆侵入作用与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的关系成为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国际地质学界开展的研究,对伸展作用过程中岩浆作用的认识日趋深入,并逐步认识到地幔活动在岩浆作用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世界各地地质情况不同,所得结论也存在差异。对于伸展构造与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岩浆作用是伸展作用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伸展构造是岩浆作用诱发形成的。目前总趋势认为:区域水平拉伸应力场为伸展构造和岩浆作用提供了条件,但未必是先决条件,也不一定是伸展构造发育的直接原因,而岩浆作用则是形成伸展构造的必要因素,并且可能是产生拉伸应力场的原因之一。关于变质核杂岩与岩浆侵入体的关系,以前倾向于以伸展构造为主导,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岩浆侵位在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1 岩浆作用与伸展作用的关系 关于岩浆作用与现代意义上伸展作用关系的研究,较早见于对北美科迪勒拉岩浆岩的研究〔1〕。认为科迪勒拉新生代的岩浆岩可分为较老的钙碱性系列和较新的碱性系列,其中钙碱性系列与低角度俯冲相关,碱性系列的出现标志着俯冲的结束和区域性伸展的开始。但以后的研 ? 19?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2142)和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张进江,男,1964年9月生,现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构造地质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1997-07-09 修改稿收到日期:1997-09-30 编辑:黄秉艳

西秦岭晚中生代_新生代构造层划分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西秦岭既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中央造山系和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交汇、东西构造地貌转换过渡和岩石圈尺度的“立交桥”结点区域[1~2]。对西秦岭新生代以来沉积记录、构造变形记录和地貌过程等深入研究,对于科学认识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汇聚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响应、构造转换、地貌响应和地壳物质向东扩展逃逸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笔者以西秦岭内部晚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分布、岩石组合、构造变形及其与断裂构造和地貌的关系分析入手,探讨了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和高原崛起在西秦岭的构造响应问题。1西秦岭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的分布与构造层划分 西秦岭地区中-新生代红层沉积包括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等不同时代的地层,除侏罗系为特征性含煤系地层,时代争议较少外,其它红层地层,由于其岩石组合的某些相似性、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和化石资料以及准确测年数据缺乏等原因导致对其时代问题认识上的分歧,如徽成盆地以西的车拉盆地、哈达铺盆地、南阳盆地、牛顶山盆地、西和-礼县盆地、滩歌盆地、临潭盆地以及北部的陇西盆地等红层沉积地层,都被反复不定地确定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新近纪①②[3~7]。 第31卷第4期地质调查与研究Vol.31No.4 2008年12月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Dec.2008 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构造层划分 及其构造演化过程 郭进京,韩文峰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 摘要:从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的岩石组合、空间分布和构造变形特征分析,西秦岭晚中生代-新 生代红层沉积可以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对应于三个构造演化阶段。1)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层:该构造层以 深紫红色、灰色砾岩、砂岩为主,并含有特征性的黑色页岩和煤层为特征;构造变形以北东东向褶皱和断裂构造变 形为特征,反映了早白垩世末期(燕山运动)的构造变形动力学为北西-南东向地壳挤压收缩,可能与扬子板块与 华北板块陆内斜向汇聚有关。2)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岩、页岩为主,间夹 有灰色、灰黄色、灰绿色泥岩和页岩层,具有不连续面状分布的特征,指示了其沉积时地壳的广泛拉伸的构造背 景;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变形以与现今北西向构造线一致的宽缓褶皱和断裂构造变形为特征,可能指示了新生代初 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的构造动力作用第一次远程构造响应。3)新近纪构造层:该构造层以近水平的产状、典 型的细碎屑沉积为主要特征,特别是红粘层、淡水碳酸盐层的存在以及含有的三趾马化石特征,空间上与主夷平 面的密切联系指示了新近纪早期经历一个夷平剥蚀期,这一阶段地壳构造稳定,变形以块断作用为主。西秦岭在 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构造演化过程后,开始进入了第四纪以来以块体变形和快速隆升的构造阶段,这与印度板块 与亚洲板块的持续汇聚导致的周缘山系的崛起和变形相一致。 关键词:西秦岭;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沉积;构造变形;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号:P5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135(2008)04-0285-06 收稿日期:2008-08-13责任编辑:刘新秒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0642011) 作者简介:郭进京(1962-),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工程地质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gjj@https://www.doczj.com/doc/8a9016590.html,。 ①陕西地质局区测队.1/20万岷县(I-48-XV)、陇西(I-48-IX)、武都(I-48-XXI)、文县(I-48-XV)幅地质图及说明书(1: 20万),1970;甘肃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9-48-(8)(临潭)幅地质图及说明书,1971. ②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1/5万宕昌幅(I-48-65-D)、兴化幅(I-48-66-C)、大河坝幅(I-48-77-B)、良恭镇幅 (I-48-78-A)地质图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88;甘肃省地质调查院.1/5万岷县幅(I48E010009)地质图及说明书,2001.

为什么以距今6500万年作为划分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界限

为什么以距今6500万年作为划分中生代与新生代的界限(补充)? 1、我们祖先——灵长类大约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从此开始繁盛) 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距今6500万年~距今5300万年)。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但是在非洲没有发现化石证据。到渐新世,已经出现了猿和猴,并且朝不同的方向进化。 在灵长目中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发现于欧洲和北美的近猴类化石。它们具爪而不具指甲。牙齿为三楔式低冠齿,比较一般化,但门齿增大,似平放的凿子。近猴类多发现于古新世地层。自始新世开始狐猴类出现,早期的都归入已绝灭的兔猴科,它们的分布范围广,亚洲、北美、欧洲均曾发现。现在狐猴只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尚未发现可靠的化石。獭猴(又译瘦猴)现代只生存于东南亚和南亚、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热带地区,化石发现于东非的中新世地层。眼镜猴类化石发现稍多。从始新世起发现于欧、亚、北美等地。近猴、狐猴、眼镜猴类常通称为原猴类或低等灵长类。高等灵长类包括分布于南美的阔鼻猴类和分布于旧大陆的狭鼻猴类,狭鼻猴类又包括猴类、猿类和人类。有些高等化石灵长类的系统位置较难肯定,如:巨猿、山猿和双猴等。 (参见百度相关资料) 2、恐龙的灭亡,被子植物从此繁盛 恐龙灭亡有很多原因,考虑其灭亡持续的时间很长,诸如彗星撞击引发的后果,还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更认为靠孢子繁殖的不会开花的低级植物被拥有花这种新的繁殖器官的植物挤出了大地,而以偏好靠孢子繁殖的不会开花的低级植物为食的处于食物链较底层的恐龙的灭绝导致整个恐龙的灭绝更靠谱。

粤东中生代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带地质特征

粤东中生代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带地质特征 在中生代,粤东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火山-岩浆、成矿作用,其中以早白垩纪110~135Ma的地质事件最为重要。 标签:粤东构造火山-岩浆活动矿床时空特征 1前言 粤东中生代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带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中生代构造-火山-岩浆-成矿带西南端,即以EW向武夷-南岭构造-岩浆带为界以南,地理上为大埔与海丰连线以东区域,由NE向莲花山深大断裂带和南澳深大断裂带控制,地层层序主要由叠加在基底上的三叠纪以来滨海-陆相沉积组成(舒良树等,2006),并以出露大面积晚中生代火山-岩浆岩及相关矿产为特征;与相邻的闽东、浙东地区相比,其构造以NE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格局为主,岩浆活动呈北老南新的趋势,矿产上以Ag-W-Sn-Cu多金属为主(吴淦国等,2004)。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该带的地质特征加以探讨,以深化区域地质认识及指导找矿。 2构造框架 NE向莲花山深断裂带和南澳深大断裂带分别为龙岩-海丰深大断裂带与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的粤东段(其中南澳深大断裂带除在南澳地区出露外,主体进入南海水域),主要由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两个带组成,宽约几十公里,延伸达几百公里,具有韧性变形特征;还控制着中生代区域内火山-岩浆活动及盆地的分布和规模,以莲花山深大断裂带为界,其NW方向为华南加里东褶皱带,SE方向为粤东中生代火山-岩浆带(舒良树等,2006);该区域为地壳减薄区,火山岩盖层厚度为1-4公里(熊绍柏等,2002)。 年代学、构造学等研究显示莲花山深大断裂带和南澳深大断裂带中生代主要经历了三期构造-热事件:150-165Ma的区域挤压环境下、逆冲性质的热动力变质,110-135Ma的左行剪切强韧性变形(南澳断裂带还经历了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70-90Ma的区域伸展环境下的右行脆-韧性变形(邹和平等,2000);沿两条深大断裂带,晚侏罗至早白垩纪有大规模的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喷发和花岗岩侵入,晚白垩纪则以中-基性侵入岩脉为主。 3岩浆活动 受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粤东区域遍布火山-岩浆岩,岩性95%为花岗质岩浆岩(花岗岩、流纹岩),次为中-基性岩浆岩,与临区相比,呈北老南新((浙东、闽东)火山-岩浆活动持续久)、向东增强的趋势。 岩浆岩侵入体主要有三期,其中又以早白垩纪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