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背腧穴的临床应用

探讨背腧穴的临床应用

探讨背腧穴的临床应用

王成明

背腧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各脏腑皆有以本脏腑命名的背腧穴。背腧穴之名,首见于《灵枢·背腧篇》,并载有五脏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素问·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10个背腧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针灸甲乙经》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至此背腧穴方才完备。

腧穴均在背部,分布在脊椎的两侧,距脊椎中心线两侧各1.5寸,隶属于膀胱经。膀胱经为阳经,本经的经脉长八尺,是经络中最长的经脉,左右共有六十七穴位,称之为“阳中之阳”。膀胱经因为经络的走向和聚集的位置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经络学认为:“足阳明膀胱经,与其他十一经脉不同,不贯穿于胸腹腔中,而别络却贯穿于胸腹和腹腔,并与心脏发生联系,”可见膀胱经的重要性。腧穴是膀胱经中特有的穴位,这些腧穴均为五脏六腑,在背部的神经反射点,无论是祖国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对腧穴是脏腑神经反射点的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一致的。脏腑之间发生任何病变,身体任何部位出现病痛点,在背部的腧穴当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神经反射点,在这些背腧穴根据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辨证关系,运用针灸、拔罐、艾灸、刮痧,可直接针对五脏气化功能失调的病机而通调五脏气机,五脏气机条达则气血运行正常,四肢百骸得到营养濡润则疲劳不复。

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活血化淤的功效。因此,腧穴是治疗疼痛和脏腑病变的最佳选择。运用腧穴治疗,只要确定患病的脏腑,选准背部的有关腧穴,点按有关的腧穴,就能立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附足太阳膀胱经及背腧穴简介: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

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背腧穴位名称:大杼[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风门[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二胸推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风清热。

【主治】:①伤风,咳嗽。②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医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

穴位名称:肺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肺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厥阴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包背俞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督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膈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血会)

穴位名称:肝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①胁痛,黄疸。②目疾,吐,衄。③癫狂,脊背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肝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胆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①黄疸,口苦,胁痛。②肺痨,潮热。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胆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脾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脾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胃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胃的背部俞穴

穴位名称:三焦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三焦背俞穴

穴位名称:肾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肾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气海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大肠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泄泻,便秘,痔疮出血。②腰痛。③荨麻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大肠背俞穴

穴位名称:关元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作用】:壮阳补肾,调理下焦。

【主治】:①腰骶痛。②腹胀,泄泻。③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小肠俞[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一骶后孔

【作用】:通肠利腑,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痛,膝关节痛。②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③遗精,白带。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小肠背俞穴

穴位名称:膀胱俞[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作用】:通调膀胱,清热利湿。

【主治】:①小便不利,遗尿。②腰脊强痛,腿痛。③泄泻,便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膀胱背俞穴

穴位名称:中膂俞[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后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肾壮腰。

【主治】:①泄泻。②疝气,腰脊强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白环俞[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后孔

【作用】:温补下元,调理气血。

【主治】:①遗精,白带,月经不调,遗尿。②腰骶疼痛,疝气。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上髎[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嵴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一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②遗精,阳痿。③大、

小便不利,腰骶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次髎[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通经活血。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中髎[经穴]

【定位】:当次髎内下方,适对第三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利,便秘,泄泻。②腰骶疼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下髎[经穴]

【定位】: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四骶后孔处

【作用】:壮腰补肾,调经止痛,通调二便。

【主治】:①腰骶痛,小腹痛。②小便不利,带下。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会阳[经穴]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作用】:壮腰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①大便失禁,泄泻,便血,痔疾。②阳痿。③带下。【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