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

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

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
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

第24卷 第10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 124No 110 2009年10月J O URNAL OF NAT URAL RES O URCES Oct .,2009

收稿日期:2009-01-11;修订日期:2009-07-23。

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6C35002)。

第一作者简介:杜雪君(1981-),女,浙江宁波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管理。

*通信作者简介:黄忠华(1981-),男,浙江绍兴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不动产经济与管理。

致谢: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意见。

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

杜雪君1,黄忠华2*

(11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杭州310023;21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论文利用1999)2006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因资料所限,不包括台湾省及香港

和澳门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普通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

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等来分析我国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明:1土地财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相互反馈作用;o土地财政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

要原因,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01;?土地财政对耕地保护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土

地财政刺激地方政府形成城市扩张冲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土地财政带来土地开发

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大幅增加,降低耕地减少速度;?经济、人口和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也是

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土地资源;土地财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耕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F 30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9)10-1724-05

耕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多重责任,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急速演进的压力下,我国耕地数量锐减,如1999)2008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约750@104hm 2。近期国内外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原因

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指出,土地财政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1],其原因是

现行财税体制诱导地方政府为追求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而大量出让土地和占用耕地。1 相关文献回顾

尽管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日益被关注,但较深入研究土地财政与耕地数量变化关系的文献较少,采用实证分析则更为少见。

陶然等[2]、程瑶[3]和杜雪君等[4]学者认为我国土地财政形成与分税制改革和以GDP 和

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1994年分税制改革导致财权向中央集中、事权向地方政府下放,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等,从而诱导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相关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425]。我国现行以GDP 和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更促成

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内在动力[224]。

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机理是:一方面,土地财政引发地方政府城市扩张的冲

动[2],促使建设占用耕地量增加,从而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土地财政收入增加也

10期杜雪君等: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1725

意味着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投入增加,带来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数量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耕地减少速度。然而,现阶段前者的影响是主要的,总体而言,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尽管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相关配套制度缺失未能有效抑制建设占用耕地行为,从而导致耕地数量大量减少。由于建设占用耕地比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成本更低,因此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占用耕地,从而造成耕地数量减少,如2005)2006年我国约52%的土地征收来源于耕地占用。

2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导致耕地数量变化的原因较为复杂,根据葛全胜等[6]和黄忠华等[7]研究,人口、经济和城镇化等因素是影响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本文在模型中进一步扩展分析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的影响,相应模型如下:

Land it=A+B1F ee it+B2G DP it+B3P op it+B4Ur it+L i+v t+E it(1)式中:Land it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的耕地数量,F ee it、G DP it、Pop it和Ur it分别代表第i个省份第t年的土地财政、经济、人口和城镇化水平;L 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M 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E it为随机扰动项。

模型中,耕地(Land it)采用年末耕地面积数据;土地财政(F e e it)采用土地出让金收入数据;经济(G DP it)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人口(Pop it)采用年末总人口数据;城镇化水平(Ur it)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

数据来源为:人口与GDP数据来源于5中国统计年鉴6(1999)2007年),耕地和土地出让金数据来源于5中国国土资源年鉴6(1999)2007年);2000年的城镇化数据来源于5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6,2001)2003年的部分省份城镇化数据来源于5南昌经济社会统计年鉴6(2002)2004年)o,2005)2006年的城镇化数据来源于5中国统计年鉴6(2006)2007年),其余的城镇化数据来源于各省的统计年鉴。文中对所有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以减少异方差问题。

3实证检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文接下来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 M M)等模型来估计我国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效应。

311格兰杰(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我国耕地数量与土地财政、人口、经济和城镇化之间的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表1显示:1土地财政与耕地数量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表明我国土地财政收入和耕地数量存在相互反馈效应;o人口、经济和城镇化与耕地数量之间也存在互相反馈机制,人口、经济和城镇化影响耕地数量变化,而耕地数量变化也影响人口、经济和城镇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发展。

1天津、上海、广东和宁夏等部分省份,城镇化水平(Urit)为非农业占总人口的比例。

o这些省份包括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

1726自然资源学报24卷

表1G r 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Table1Res u lts ofG ranger causality t est

G ranger因果关系的原假设F统计量概率是否拒绝原假设

土地财政不是耕地数量的Granger因115501002拒绝

耕地数量不是土地财政的Granger因216801000拒绝经济不是耕地数量的Granger因212401000拒绝

耕地数量不是经济的Granger因411801000拒绝

人口不是耕地数量的Granger因216701000拒绝

耕地数量不是人口的Granger因117201000拒绝

城市化不是耕地数量的Granger因115601002拒绝

耕地数量不是城市化的Granger因113101036拒绝注:G 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模型中滞后阶数取1年。

312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效应的估计

对式(1)分别采用混合OLS、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和G M M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比较各模型发现,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估计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低于其他模型;H aus man检验表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比固定效应模型更有效。考虑到加入因变量的滞后项后可能引起的残差与回归变量的相关性问题,文中采用G M M模型进行估计,估计效果较好,以下讨论主要基于该估计结果。

表2中系数估计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存在负影响,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01,即表明土地财政增加1个百分点,耕地数量将减少0101个百分点;o经济增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系数为负,其影响的弹性系数为-0113;?人口对耕地数量的影响为负,其弹性系数为-0131;?城镇化对耕地数量影响也为负,其弹性系数为-0105。各系数的符号均符合理论预期,表明土地财政、经济增长、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均能导致耕地数量减少。

表2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影响的静态效应估计结果

Tab l e2E sti m ati on res u lts of t h e static eff ect of land fiscalizati on on culti vated l and

变数OLS FE RE GMM

常数项-1104***

(-8123)

9171***

(55189)

6156***

(4178)

Log(F ee(-1))-0129***

(-9189)

-0101***

(-7167)

-0101**

(-2116)

-0101***

(-6140)

Log(GDP(-1))0117***

(12126)

010004

(0107)

-0104***

(-3158)

-0113***

(-3159)

Log(POP(-1))1121***

(27129)

-0115***

(-6115)

0127*

(1167)

-0131***

(-5170)

Log(Ur(-1))0143***

(13135)

-0113***

(-7166)

-0111

(-2190)***

-0105*

(-2175)

Log(Land(-1))0159*** (25187)

F统计量162159***22067140***25117***

调整后R2017490199901310168样本规模217217217186

H aus m an检验11000

注:各模型均经W h it e截面加权和自由度调整。*、**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11、015和0101。

10期杜雪君等: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分析1727

4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存在显著的负影响,其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影响效应并不是很大。其次,研究再次证明经济、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增长将导致耕地数量减少。最后,土地财政对耕地保护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土地财政收入增长而占用耕地进行地方建设是导致我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得益于土地财政收入增长,各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增加,降低了耕地减少速度。现阶段前者的影响是主要的,总体而言,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土地财政对耕地数量影响效应十分复杂,如土地财政还可能通过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土地整理规模来影响耕地数量变化,这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 efer ences):

[1]李永乐,吴群.现行财税体制下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

1192123.[LI Yong2le,WU Qun.An e m p i rical study on t he quantit ati ve change of cu l ti vat ed l and based on the curren t s ys2 te m of fi nance and taxati on.Ch i na P opu l a tion,Res ources and Environm e n t,2007,17(6):1192123.]

[2]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J].世界经济,2007,(10):15227.[TAO Ran,YUAN Fe,i C AO Guang2zhong.R egi onal co m petiti on,l and sale and fi scal eff ect of l ocal governm ent:based on the199922003Ch i na cities.panel dat a analys is.The J ourna l ofWorl d E cono my, 2007,(10):15227.]

[3]程瑶.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土地财政[J].经济体制改革,2009,(1):31234.[C HENG https://www.doczj.com/doc/848901682.html,nd fis caliz ati on un2

der the perspecti ve of i nstit u ti onal econo m i cs.Re for m of E cono m ic Syste m,2009,(1):31234.]

[4]杜雪君,黄忠华,吴次芳.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9,(1):

60264.[DU Xue2j un,HUANG Zhong2hua,WU Ci2fang.Ch i n a land fiscalizati on and econo m i c gro w t h:Based on prov i n2 ci al pan el dat a anal ysis.F i nance&T rad e E c on o m ics,2009,(1):60264.]

[5]郭艳茹.中央与地方财政竞争下的土地问题: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59264.

[GUO https://www.doczj.com/doc/848901682.html,nd qu esti on s under cen tral and l ocal fis cal co m petition:Bas ed on t h e an al ysis of t h e econo m ics literature.

Co mpara ti veE cono m i c&Soci a l Syste m s,2008,(2):59264.]

[6]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等.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

2003,13(8):8252833.[GE Quan2s heng,DAI J un2hu,H e Fan2n eng,et al.St udy on cu lti vated land resources change and its d ri vi ng factors over the past300years i n so m e Ch i n ese prov i nces.Progres s i n N at u ra lScie n c e,2003,13(8):8252 833.]

[7]黄忠华,吴次芳,杜雪君.我国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2):1922199.

[HUANG Zhong2hu a,WU Ci2f ang,DU Xue2j un.Em p iri cal st udy of cu 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socio2econo m i c f act ors i n Ch i na.J ou rnal ofN a t ura l Resourc es,2009,24(2):1922199.]

1728自然资源学报24卷Land F isca liza ti on and C u ltiva ted Land P rotection:C au sa l R ela tion sh i p Ba sed on P rovi ncia l P anel D ata Ana lysis

D U Xue2j u n1,HUA NG Zhong2hua2

(11Schoo l ofE con o m ics and M anage m ent,Zhejiang Un i versity of Sci ence and Techno l ogy,H angz hou310023,China;

21Co ll ege of Bus i ness Adm i n istrati on,Zheji ang Un 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H angzhou310023,Ch i n a;)

Abstr act:W ith rap i d gro w th of econo my,ur ban iz ati o n and i n dustria liz ati o n,Ch i n a.s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d793@104hm2fr o m1998to2008.Recent st u dies i n d icate land fisc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 m portant reasons f or land decreas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 l o re the re lati o nship bet w een land fisca liz a ti o n and cu ltivated land change.Methods of G ranger causality tes,t OLS, fi x ed eff ect mode,l rando m e f fect mode l and G M M model were used,based on all Ch i n a pr ov2 i n ces.panel data of culti v ated land area,land fiscalizati o n,GDP,popu lation and urban izati o n level f ro m1999to2006.

The Granger causality test resu lt shows culti v ated land and land fiscalization have mu t u al f eedback eff ects.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land fiscaliztion is an i m portant reason f or culti2 va ted land decrease,1percentage increase in land fiscalizti o n would cause0.01percen tage de2 crease of cu lti v ated https://www.doczj.com/doc/848901682.html,nd fiscaliztion has t w o opposite i m pacts on cultivated land.On the one hand,land fi s calizti o n cou l d i n duce loca l governments to expand culti v ated land occupati o n in pursu it of fisca l revenue gr owth and econo m ic deve l o p m en.t On the other hand,benefited f ro m t h e land fi s calizti o n gro wth,more cap ital i n vest m ent i n land consolidati o n could reduce land de2 crease rate.

K ey w ord s:land resource;land fisca liz ati o n;Granger causa lity tes;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 o n

我国的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

我国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 摘要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就土地有偿使用问题做过初步讨论,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不少人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主张土地有偿使用,他们侧重强调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但也有人认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主要是为了发挥地租的调节作用,理顺经济关系。而当时的讨论,实际上是财政观点占了主流地位,发展到现在,并最终形成土地财政。 一.导言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据数据显示,当今的我国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在这种情况的背后,联结者农村大量的失地农民,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各种城市病以及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等种种城市化进程当中的问题。 对于现在这种严峻的情况,本文将对土地财政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做一个分析,并且就此现象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二.土地财政的现状及分析 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 近10年来,我国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而去年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已经超过3.15万亿,其中房地产出让土地的收益就2.7万亿,据相关资料显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已达到86.75%。这组数据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从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来源看,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为税收收入,主要为建筑税和房地产税。 二为非税收收入,主要为土地出让金。 这两个部分的收入,其实是有相互联系的,政府先出让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接着房地产商建设房地产,并且上交给政府建筑税和房地产税,又成为了这政府的收入,在这个环节看来,似乎对政府来说是个良性循环,政府可以靠出让土地获得大部分的财政收入。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政府这一连锁行为的源头是要不断让出国有土地使用权,也就是不停出让土地来维持这一过程,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不断占用农业用地,因此,土地财政本质上是对于农业用地的不断征占与转变。 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出让土地作为工业或商业用地,本质上是让出若干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也就是向企业收取若干年的地租,而从现实中看,有很多中小企业是向银行贷款来支付这若干年的地租,也就是负债性质,那么若是在这期间企业破产或是倒闭,将会给银行带来一笔坏账,也会对这一整条资金链产生不利影响。

中美土地财政收入问题比较研究

中美土地财政收入问题比较研究 ■张涵山东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对中美两国的土地财政收入方面进行了异同点的对比,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中得出我国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土地财政财产税土地出让金 土地财政收入指的是与土地相关的税费等形成的财政收入。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形成了学术界热衷研究的“土地财政”问题。而在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土地财政收入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对中美两国土地财政收入相关方面进行对比,从美国的土地财政发展状况得出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发。 一、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状况概述 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出现过三种形式:一是将土地作为资产出售形成的资产性收益;二是以土地及其地上附属建筑物为载体形成的税收收入,如财产税、对土地和房屋征收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三是政府以非税收的形式征收的其他与土地有关的财政收入,如不动产出售收益等。 在不同时期,美国土地财政的形式以及归属有着不同的特点。从1776年到内战时期,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以土地出售收益为主,且基本上归联邦政府所有。而从内战至今,财产税成为主要形式。在内战结束后,土地财政收入是由州和地方共享的。后来随着州政府开始开辟新税种,将财产税下放给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占州政府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从1902年的52%,下降到1942年的10%。但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财产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二、中美土地财政收入的相同点 1.形成原因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美国的土地财政开始于建国初期。那时的美国刚刚经历完独立战争,各级政府迫切需要筹集大量的财政收入来修复战争创伤,建设新国家,而当时的美国经济尚未恢复,税源狭窄,无法短期筹集到政府需要的收入。而我国在实行分税制以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财权上收,而地方政府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减少。地方政府拿少数钱却要做多数的事,就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将土地作为资产出售来获取收益,程序简单快捷,成本低,可以满足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收入。因此,中美两国的地方政府都选择了采用土地财政方法解决财政困难。 2.土地财政收入都主要归地方所有 土地资源不易转移和隐藏,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土地也更具有信息优势,因此由地方政府征收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成本更低,程序上也更加方便。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经历了从中央所有,到州与地方共享,最后到地方政府占用绝大部分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征收的效率是逐渐增强的。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土地出让金、以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与土地相关的税种。土地出让金全部归地方所有,中央不参与分配。而上述税种也都属于地方税,收入归地方独享。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在分配方面有相同之处,即都主要归地方所有。 3.土地财政收入都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在出售土地时期,土地财政收入在美国总财政收入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曾一度达到60%。后期的财产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70%。土地财政收入在美国财政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土地出让金。从表一中可以看出,虽然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波动较大,但平均在40%以上,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的问题,尤其是依赖土地出让金,地方财政面临较大的财政风险。 表 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2011》 三、中美土地财政收入的不同点 1.出售内容不同 虽然两国都经历了出售土地换取资本收益的过程,但两国出售的内容并不相同。美国出售的是土地的所有权。美国先通过一系列法案,将西部的土地收归国有,然后通过出售和赠与的手段将土地转为私有,从而获得土地出售收益。在此过程中,虽然出售的价格和具体政策一直在变化,但交易土地所有权以换取财政收入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我国的土地是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不允许存在私有土地,因而出售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国家根据土地的用途,还对使用权的最高期限做了具体规定:居住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等等。因此,土地出让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40—70年租金的一次性缴付。缴付土地出让金后换取的只是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权,所有权始终由国家掌握。 2.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不同 2007200820092010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亿元)12216.7296001590028197.7 全国财政总收入(亿元)51321.7861330.5368518.383080.3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3572.6228649.7932602.5940609.8 土地出让金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23.80%15.65%23.22%33.94% 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51.83%33.51%48.77%69.44% 162 《商场现代化》2012年10月(下旬刊)总第699期

政府利益最大化机制下的土地财政问题分析

政府利益最大化机制下的土地财政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地方土地财政形成的的原因,详细分析土地财政形成的三种驱动因素:经济,政治,社会驱动因素。通过与国外的土地管理机制做对比,并对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财政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与完善地方土地财政与国家财政体制关系的具体对策建议,为构建地方政府可持续的土地财税收益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土地财政; 政治体制; 地方政府关系; 城市化 一、土地财政概述 “土地财政”是指中国现有的体制造成的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所带来的相关税费和融资收入的非正常现象,即一方面通过划拨和协议出让土地等方式招商引资,促进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超常规发展,以带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税的大丰收,另一方面通过招、拍、挂等方式收取土地出让金,并以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获得土地融资,以此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这是因为,“土地财政”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一直以来,土地收入作为财政收入来源中的重要一项,在各地方政府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一些城市的城市G D P、官员的政绩、地方的建设与发展都与土地收入绑在一起,欲罢不能。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早已成为第一财政,仅土地这一项所带来的收入已超过50%。据《财经》杂志调查,在许多发达县、市,由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税收中增幅最大的两大产业,增幅高达50%至100%。这两项税收占到地方税收的37%以上,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二、土地财政的成因——三种利益驱动 在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和城市外延扩张的进程中,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土地房产税收与收费、融资或土地金融的方式,扩大城市土地利用面积,并以此带动建筑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从而实现以增加本级财政可支配财力为最终目标。其形成驱动因素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经济驱动因素———国家分税制改革与激励约束机制 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和财政总收入中的比例。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转轨期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

破解中国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选择

破解中国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选择 一、土地财政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由于分税制改革后财权逐渐上移至中央,事权逐渐下移至地方,这种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成为造成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央政府财权收缩的同时,地方政府在事权方面反而扩大了。中央把更多的事权下放给地方,比如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优惠政策、支持义务教育计划等等。这些对于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突出作用的事情却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其支出。随着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扩大,其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在迅速增长。 (二)城市化对公共事业的需求不断加大,地方政府面临融资问题公共支出规模扩张是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的规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公用设施水平仍有待提高。例如,2009 年中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12.79 平方米,与发达国家的人均道路面积20平方米?40平方米相比有较大差距。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增加会带动私人部门投资进而刺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诸如民生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特征,地方政府必然面临资金投入问题。由于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有限,土地出让收入起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收入、土地派生的税费、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土地抵押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进一步助推“土地财政”不断膨胀。 (三)地方政府具有土地垄断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沿用

了集体土地国家征收取得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国家可以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集体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并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和个人补偿和安置,地方政府拥有对农地的垄断购买权,由地方政府向用地需要者供地。这种土地供应和征用的政府垄断,导致土地市场上只有一个收购者和供应者,征用多少,以什么价格征用,供应多少、以什么价格供应全由地方政府说了算。这样必然导致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低价征地而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这样地方政府在两方面都可以获利。 (四)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 近年来,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仍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仍倾向于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这种政绩考核机制必然诱发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在政绩的刺激下,激励地方政府在任期内热衷于卖地,从而催生了一批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土地资源的滥用和浪费。随着中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工作转移,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也随之转向以GDP和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为主,而很少考虑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社会保障率以及居民满意度等民生指标。 二、解决土地财政依赖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财政公平,合理规范事权与财权的统一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主要措施是:(1)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权。中国应当根据地方事权的特点,通过法律扩大地方的税权,将地方税的解释权、减免税等的税政

土地财政分析及出路

土地财政分析及出路 王武倩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湖南长沙 摘要:土地财政作为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催化剂,很大程度的为政府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和GDP增长率,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带来了诸多经济问题,如果不突破这一体制格局,地方政府将会陷入财政困境,本文提出政府应从“卖地”逐步变为可持续的税收财政,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加城市建设与运营,将公用设施出租给社会企业,减轻财政负担,逐步脱离依赖“卖地财政”的现状。 关键词:土地财政;影响;出路;税收;融资 1.前言 土地财政给政府带来了一大笔收入用作市政设施建设的资金,其实上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代际不公,耕地减少,地方经济被房地产市场“绑架”等问题,同时随着土地财政不可持续性的日益显现,城市建设发展长期以来过度依赖的土地财政也将遭遇瓶颈。这相对于巨大的、迫切的城市建设投资需求来说将无疑是严峻挑战,因此,扭转土地财政不健康的种种现象,加快土地财政转型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土地财政的起源与影响,探究土地财政的转型与出路。 2.土地财政定义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政府以“卖地”来增加财政收入,过于依赖土地的现象,这个现象被人们称为“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学界对以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戏称,通常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高度倚重土地及相关产业租税收入的一种财政模式。 3.土地财政产生原因 3.1 政府的本身优势。在我国土地是国家所有的,而政府是土地资源的规划者,审批者,执行者乃至使用权占有者,调控土地资源具有先天的强势地位。

3.2事权与财力分配不均。中央政府对事权推诿给下一级地方政府,如,将涉及全国多数民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责任基本划归地方政府承担。作为底层的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权和事权不对称而造成自身财政拮据,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规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而“卖地”就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3.3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某些政府领导为了在自己就职期间获得更高政绩,利于晋升,砸钱进行“高大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期加快GDP增长。 4.土地财政的危机与社会影响 4.1 政府财政风险加大。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依赖的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业有着直接关系,但土地和房地产市场波动性大、可靠性不足,一旦房地产市场经历大的波动,地方经济和财政将难逃厄运。同时,我国的土地资源本身就比较紧张,政府不断的卖地,总会沦落到无地可卖的地步,陷入财政危机。 4.2 加大贫富差距。在现实中,有房者,资产随房价上升;无房者,所有积累都随房价上升缩水。房价上升越快,两者财富差异就越大。而土地财政和房价有密切联系,地价越高政府卖地收益也就越高,而地价高势必导致房价高。而目前,政府给出的地价越来越高,房地产商也不得不提高房价,导致有房者资产自动上升,无房者更加买不起房,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 4.3 代际不公。代际不公既包括被征地的农民与后代之间的代际不公,也包括现任政府与下任政府的代际不公。对于农民而言,这一代卖了土地获得了补偿,下一代靠什么生活?对于政府而言,这一届的把可提供未来收益的土地一次性卖出,透支下一届政府的收入,土地卖完了,政府只能延长出让时间,将70年改为更 长的期限,无限制的透支未来利益,寅吃卯粮愈演愈烈,到最后,政府只能面临无地可卖的财政困境和尴尬局面。 4.4 土地收入分配不公。土地财政本就是政府、房地产商、持地农民的利益纠缠与博弈,政府以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得土地,再翻几倍甚至数十倍卖给房地产商进行开发,房地产商再以高房价卖给人民,最后的受益者无疑是政府和房地产商,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国贸131刘文荟 1323130102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又叫第二财政,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现在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土地财政”上,这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进行招拍挂,价格就会翻几番。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 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体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这十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城市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进城务工。其正面效应不容否定。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第一,土地财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第二,政府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第三,更不能忽视的是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第四,土地财政机制不改变,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只能流于空谈。总的来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财政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制度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目前在构建省以下财政体制时,上级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完全有权决定与下一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划分和支出责任,所以自然就会发生财权逐级上移、事权逐级下放、处于政权末端的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局面;②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征地的唯一条件作出任何规定,而是由政府进行解释;③土地收益现有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不参与土地出让收益的分配,全部土地出让金收人留归地方。二是土地收益分配中,农民所占份额很低,三是代际分配的不公平。 那么,怎样解决土地财政所带来的问题呢?我觉得应该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要明确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改变政绩考核方式。其次还要改革完善土地入市交易制度,严厉打击囤地炒地行为。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制度,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然后还要适当调整供地结构,

中国的土地财政

下篇:解密“土地财政” 2009年全国土地收入为1.42万亿元,而拆迁、补助农民收入的支出为5180亿元;2008年土地收入1.0375万亿元,拆迁、补助农民费用为3778亿元。政府花1块钱,从农民那里买来地,从城镇居民拆迁获得地,转手卖给地产商,可以获得3块钱 《财经》记者陈涛 房价涨成现在这样,背后有很多推手,“土地财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制度性因素。 所谓“土地财政”,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以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得收入,这项收入在地方政府总收入中占相当的比例。 从地到房的增值 在“土地财政”的游戏规则下,地方政府多多少少扮演着“生意人”角色,而生意人没办法不追求利益最大化 依照今年两会财政部提交的报告,2009年,全国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总额达1.42万亿元(其中地方收入1.3964万亿元,中央收入275亿元),全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为3.258万亿元,两者之比达到0.4。 而今年4月9日国土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总价款为15910.2亿元,比2008年增长63.4%。 在1998年房改之前,地方政府几乎没有卖地收入,而今,这笔“额外”的收入在地方政府的收入总盘子中占比巨大,人们不得不冠之以“土地财政”“第二财政”这样的专有名词,以示重视。

本来,一般意义上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指税收。其原理是,为了公平、正义、公共利益以及社会稳定,政府代表从纳税人那里获得一定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公用设施、官员薪水、社会救济等,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公民呢,有义务纳税;政府呢,并不是想征税就可以征,另外,也不跟商人一般地谋求税收最大化。可不可以征税,该征多少税,应由议会来决定;同时,政府有义务告知公众,征了多少税,钱都用到哪里去了。 在“土地财政”的游戏规则下,地方政府多多少少扮演着“生意人”角色,而生意人没办法不追求利益最大化。 首先,它依靠城市用地公有制垄断土地所有权,成为惟一的土地出让方。它还以法律形式限制“小产权房”的建设和买卖,不允许农地自由转让,进一步强化土地供应的垄断性。 严格地说,供应土地的“政府”并不“惟一”,因为有中央政府、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就目前来看,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收入集中在市政府、县政府这两级政府手中。 按照市长韩正的介绍,上海市的收入减去拆迁成本等之后,由市政府和区县政府按五五比例分成。其他地方怎么做,相关信息披露得很少。 从法理而言,城市土地属“全民所有”,也就是说,上海的土地,新疆人也有份,农民也有份,只要你是中国公民,都有份。而且外地人拥有的份额跟上海本地人相等。不过,从实践而言,全民所有的土地,其使用权的转让所得是归当地政府了。 然后,政府或通过拆迁,或通过农地转化,获得土地资源; 其后,做一些“三通一平”的工作,再配之以必要的配套,把土地变成“熟地”;

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The Origins and Effects Analysis of Land Finance 姓名:熊柔娉 学号:101103123 系别:经济学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0级 指导教师:陈蓉 2013年12 月24日

摘要 近些年,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获得土地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是长期来看,这种模式会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以及运行中日益积累的各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来破解土地财政困境,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分依赖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财政;影响;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the local government earned land finance revenues by selling land,which alleviated 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local government. But in a long term, this model is unsustainable and it would affect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macroeconomic. In this paper,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of land finance and obstacles accumulated i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Searching for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land financial problems, reducing local government’s dependency of land finan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 finance; affects; countermeasures

浅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弊端与治理措施

浅述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弊端与治理措施 摘要:近年来,地王不断出现,房价不断上涨,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房地产泡沫崩溃正处在临界点,究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无限制地出让国有土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导致“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情况越发突出。这一现象的形成势必会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延缓,文章将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土地财政;征收补偿;净收益 一、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现状分析 “土地财政”是学界对以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戏称,通常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运作来增加收益。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高达1.6万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如果计入土地出让金收入,2009年中国全口径政府收入实际已突破10万亿元,约占gdp的32%。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到2009年,该比例已上升为48.8%。期间有几年,该比例甚至一度超过50%。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额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依然没有下降。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 二、土地财政的体制格局 第一,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

现行财政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具有明显集权化倾向的分税制改革,直接导致了地方初次分配财力的急剧下降。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一般通过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予以弥补,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功能很弱,使其很难承担这一职责。 第二,征收、补偿一体制。地方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征收补偿一体制是土地财政的根源。它使地方政府能够低价征收土地,这种低成本征地是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既是国有土地征收的主体也是补偿标准的制定者,所以征收补偿一体制是“土地财政”愈演愈烈的根本保证。这就直接导致了土地市场上只有一个收购者和供应者,征用多少、以什么价格征用,供应多少、以什么价格供应全由地方政府说了算。为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使地方可用财力最大化,一方面从农民手里低价征地,另一方面在土地市场上通过招拍挂制度而高价出售土地使用权,以赚取最大利润。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各级政府文件没有明确的监管条例,这势必将导致恶性循环,“土地财政”在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 第三,土地净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土地净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部分土地出让金收益留归地方,20%上划到省级财政,这是地方政府卖地冲动的主要。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非税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二是在土地收益分配中,农民所占份额很低。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政府征地,要向被征地农民集体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赵燕菁: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作者: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设计师、Cardiff University PHD) 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的制度,使得土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源。不同于西方国家抵押税收发行市政债券的做法,中国土地收益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售土地未来的增值(70年),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次性投资融资。 改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真正改变历史的选择,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成为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的根源。 “土地财政”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择。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财政”的竞赛。 好的“学术”,不在于告诉人们众所周知的“常识”,而在于能解释众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财政”之所以抗风而立、批而不倒,就在于其有着不为学术界所知的内在逻辑。“土地财政”背后的经济含义,远比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深刻、复杂。 本文试图以“信用”为主线,重新评价“土地财政”的功过,思考“土地财政”改变可能带来的风险,探讨改进“土地财政”的可行路径。 信用:城市化的催化剂 城市出现了几千年,有兴有衰,但为何到了近代却突然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这一表面化的解释妨碍了我们对城市化深层原因的认识。 城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务。城市不动产的价值,来源于所处区位;不同区位的价值,取决于公共服务的水平。公共服务是城市土地价值的唯一来源。无论城墙,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fixed cost)。但由于传统的资本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剩余的积累,大型工程建设往往需要成年累月的建设。巨大的投资,限制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

土地财政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土地财政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摘要;土地收入占比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一次性收取以后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以及由此带动的其它相关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财政现象。近些年来,一面是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之痛,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本文拟从“土地财政”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危害进行论述。 关键词;土地财政城市经济土地转让成因与弊端 所谓“土地财政”其实是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但是却在地方政府的财政中占有很大份额。其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财政支出的行为。土地财政的形成源自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度改革以后,由于一些税源稳定、税基广、易于征收的税种大部分划归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搭配不合理,财政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积极谋求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由于当时把土地出让金全部划归为地方所有,因此,“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 事实上,地方政府也的确通过“经营土地”获益匪浅。通过土地出让和开发,地方政府可以获得的财政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以及各土地部门的征收费用,此外,还包括与土地出让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各种税收,例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以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等。这一点在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在其书面发言稿就指出,房地产开发的总费用支出的一半流向了地方政府。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两三年前,东部一些县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少则十多亿元,多则近二十亿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占预算外收入的比重高达60%以上,即使是在中西部地区,预算外收入的增长也主要源自于土地出让收入以及与土地相关收费的增长。2009年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总额达15000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8.8%。由此可以明白“土地财政”的成因 1、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 2、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 3、现行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 4、现行土地储备机制已成为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的重要工具 5、政绩考核机制使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欲罢不能 现行的土地制度可以概括为:农地恒农,转非必征,国有地可以批租买卖。现行《土地管理法》明确限制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之上的房产建筑只属于该村的集体所有,不得向本村以外的尤其是城镇居民转让出售,只可用于集体成员内部转让和置换。即使签订买卖合同,也无法取得国家正规的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契税证等合法手续以被认定为合法产权。而农地与市场之间所不可逾越的鸿沟,被征地制度连接着,成为了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通道,国家和政府可以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并依照法定程序,在作出适当

浅谈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浅谈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周龙龙金融学 内容提要: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收入向中央政府转移,而地方政府却承担了与其财力不相匹配的事权,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要缓解财权与事权之间的矛盾,土地财政成了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为了最大化土地财政的收入,地方政府纷纷想尽办法抬高地价,这无疑会增加房地产开发商的建筑成本,进而引起房价的大幅上涨。房价已经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如果房价仍持续的上涨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将在一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土地财政房地产价格政策建议 一、引言 所谓的“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中国大陆搞城市经营和土地财政,最早是从香港学过来的。但香港是土地私有制,政府要先收购私有土地,进行初步开发后才能出让。而大陆是土地国有制,往往凭借公权力和专政机关力量强行征地拆迁,低价收购他人的土地使用权,并不是公平交易,以此牟取暴利,造成民怨沸腾。其行政执法依据是国务院的《拆迁条例》,而不是全国人大的《物权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较为快速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这当然有许多促成因素,既有宏观的经济调控,也有微观的效率提高。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但这在提高人们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物价水平的上升。我国2011年4月份的CPI已经高达5.3%,而且仍有上升趋势。房价过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房子属于生活必需品,政府应该控制房价的上涨。但从目前中国的形势来看,房地产成为人们投机的行业,各地兴起炒房热,导致房价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人的承受能力。 在我国房地产价格变化中,地方政府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现有的财政分税体制和以GDP考核政绩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的预算内财政收入远远无法满足其财政开支的需求。地方政府必然依靠其对土地的垄断权力高价卖地

中国县级土地财政收入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0-07-20 修稿日期:2010-08-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战略研究”(X091006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政策研究”(08BJL041);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我国土地财政收支演化规律及政策绩效评价实证研究”(09ZS78);上海财经大学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刘红梅(1970-),女,山西盂县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管理。E-mail:hmliu@https://www.doczj.com/doc/848901682.html, 通讯作者:王克强(1969-),男,甘肃庄浪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E-mail:wkqlhm@https://www.doczj.com/doc/848901682.html,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Vol.24No.11Nov.,2010 第24卷第11期 2010年11月Land Finance Issues of County-Level Government in China LIUHong-mei1,XIAOPing-hua2,WANGKe-qiang2 (1.BusinessSchoo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2.SchoolofPublicEconomics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epaperistoanalyzetheexistinglandfinanceproblemsofcounty-levelgovernmentinChina,andtoprovid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Methodsemployedaredocumentation,inductiveanalysisandcomparisonanalysis.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reareseveralproblemswithgovernmentallandfinanceatcountylevel,whichare(1)realestatebubble;(2)irrationallandrevenuedistribution;(3)irrationallandtaxationsystem;(4)thefinancialrevenuesareoverlyrelyingontherealestateindustry;(5)thecounty-levelfinancialrisksraisedbylandfinancialrevenues;(6)supervisionabsenceonlandrevenues.Thefirstreasonfortheexistingproblemsisover-stimulationonconstructionlandspread,andthesecondreasonistheover-developmentoftherealestateindustryduetolocalfinance-hungerphenomena.Itisconcludedthat(1)theinevitableandperiodicaltrendoflandfinanceshouldbetreatedproperly;(2)theadministrationpoweronlandfinanceatprovincialandcountylevelsshouldbedistributedreasonably;(3)adjustthelandleasingmodesandenhancethemanagementandrightrestrictionoflandleasingrevenueatcounty-level;(4)inordertopromotethediversesourcesofcounty-levelgovernmentsfinancingthreemeasuresshouldbetakenintoaccount.Oneisthetaxationonlandholding,thesecondisallowingextra-budgetary 中国县级土地财政收入问题研究 刘红梅1,肖平华2,王克强2 (1.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4;2.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县级土地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 法。 研究结果:中国县级土地财政中存在过度刺激建设用地扩张、土地财政刺激房地产业超常发展从而助长房地产泡沫、土地收入分配不合理、土地税费体系不合理、财政收入过度倚重房地产业、土地财政推高县级财政金融风险、土地收益分 配缺乏监管等问题。 研究结论:应正确看待土地财政收入的必然性和阶段性规律,合理设定省县两级财权,调整土地出让方式并加强对县级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和权利约束,加强持有环节税收建设、预算外收费清理工作、县级政府融资渠 道建设,以增加县级政府多元化融资能力。 关键词:土地财政收入;土地税收;土地出让金;可持续性;县级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158(2010)11-0035-06

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原因分析 杨峥 土地财政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提供者,必然面临财政资金紧张的问题,而制度性原因是造成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 (一)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需要经由中央财政的支出项目都是硬支出,中央财政困难重重。原有的财政包干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无序竞争,弱化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199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同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分税制改革内容。随后,国务院于12月15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将8种有利于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将3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将18种适合地方征收管理的收入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分税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22%迅速上升至1994年55.7%,随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 在支出方面,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范围。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中央政府的支出范围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而地方政

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2014-4-15

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 2014-4-15 者:刘德炳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文章导读:对于土地财政而言,有了具体的量化数据,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和分析土地财政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准确界定和判断地方债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合理依赖度,为房地产政策和地方债务等重大问题提供分析思路和决策依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德炳|执笔 报告背景 近20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城市建设、地方政府资金、市民生活质量、城市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获得了快速发展和极大改善。这其中的直接贡献便是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新的和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双重考量和追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卖地冲动”,其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甚至是将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地方债务偿还的主要渠道,即当前被外界所诟病的“土地财政依赖症”。 目前对于“地方债是否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以至压缩楼市调控空间、绑架中国经济”等疑虑,各界争论不一,但争论各方却缺少量化标准,更没有一个量化指标。 量化指标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要基础。对于土地财政而言,有了具体的量化数据,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和分析土地财政的现状和问题,特别是准确界定和判断地方债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合理依赖度,为房地产政策和地方债务等重大问题提供分析思路和决策依据。 报告的数据来源 从2014年1月23日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审计厅(局)陆续公布了各省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这是全国省级审计部门第一次集中对外公布地方债。 从公布的审计报告来看,各省级审计部门关于地方债的审计报告基本上使用了同样的报告格式:主要分为“近年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政府性债务规模及结构情况”、“全省政府性债务负担情况”、“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