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一体化课程人才培养方案(5.17)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一体化课程人才培养方案(5.17)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一体化课程人才培养方案(5.17)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一体化课程人才培养方案(5.17)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招生),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目录)专业代码:0116-3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5年

办学层次:大专、高级工

三、培养目标

1.中级工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能力、身心健康、职业素质等)面向机械制造一线的生产和管理岗位群,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群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熟悉机械制造主要加工设备和相应检测设备、仪器的性能与操作技能,经企业再培养也可从事机械新产品的制造工艺员及机械设备测绘、修理、销售服务等工作的中级技能人才。

1、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诚信、守纪律,自觉遵守公共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协作精神。

2、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本工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熟练掌握工程图样的阅读和绘制能力,并能采用计算机绘图;掌握机械加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典型机械设备装配、调试、精度检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成本核算及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了解本

工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达到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或技师技能要求。

4、身心健康

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良的体魄和良

好的心理素质。

2.高级工阶段人才培养目标

(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能力、身心健康、职业素质等)面向机械制造一线的生产和管理岗位群,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

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群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和技术管理,具有熟悉机

械制造主要加工设备和相应检测设备、仪器的性能与操作技能,具备机械制造的零件生产、

检测与设备的装配、调整等综合职业能力,经企业再培养也可从事机械新产品的开发设计、

制造工艺员及机械设备测绘、修理、销售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工+大专”高技能人才。

1、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重诚信、守纪律,自觉遵守公共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

及团队协作精神。

2、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

和创新意识;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本工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熟练掌握工程图样的阅读和绘制能

力,并能采用计算机绘图;掌握机械加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典型机

械设备装配、调试、精度检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成本核算及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了解本

工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达到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或技师技能要求。

4、身心健康

使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健良的体魄和良

好的心理素质。

四、培养规格

(一)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

(1)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2)了解党和国家治国理念及其政策;

(3)具有公民的责任意识、社会活动组织、参与意识;

(4)了解专业领域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现状;

(5)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地方创业鼓励措施;

2.专业知识

(1)掌握必需的英语及计算机知识

(2)掌握机械识图、制图知识;

(3)理解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知识;

(4)理解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础知识;

(5)掌握测量与误差分析基础知识;

(6)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本知识;

(7)掌握机械行业车、铣、磨、钳等通用技能;

(8)掌握机械CAD绘图基本知识;

(9)掌握电工基础技能知识

(10)掌握液压系统结构与维护知识;

(11)掌握机械装调技能知识

(12)掌握电力拖动和机床电气控制知识。

(13)掌握机床拆装技能知识

(14)掌握机床结构与维修技能知识

(15)掌握机床夹具知识

(二)能力结构

1.通用能力

培养与我国经济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群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和技术管理,具有熟悉机械制造主要加工设备和相应检测设备、仪器的性能与操作技能,具备机械制造的零件生产、检测与设备的装配、调整等综合职业能力

2.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本工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熟练掌握工程图样的阅读和绘制能力,并能采用计算机绘图;掌握机械加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典型机械设备装配、调试、精度检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成本核算及技术服务的基本能力;了解本工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达到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或技师技能要求。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诚信、守纪律,自觉遵守公共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团队协作精神。

2、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职业(岗位)面向与职业资格

(一)职业面向

(1)装配钳工工作;

(2)设备维修工作;

(3)机械设备产品检测;

(4)机电设备操作;

(5)零件的车、铣、磨加工工作

(6)设备管理员、质量检验员、班长组长等

(二)职业资格

(1)装配钳工高级工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电工中级工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3)车工中级工资格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六、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结构

(二)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要求

1.课程名称:德育/哲学

课时:96

教学内容:

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经济常识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确定改革创新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要求:

(1)初步养成整理归纳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情知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3)提高爱国热忱,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才;

(4)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2.课程名称:语文/普通话

课时:208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巩固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基本能力。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进一步增强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人文素养。

3.课程名称:数学/应用数学

课时:316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分别通过学习专业课所必须的数、式与方程,集合与函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坐标变换,空间图形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程名称:物理

课时:112

教学内容:

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5.课程名称:英语/专业英语

课时:276

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为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两部分,公共外语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对学生开展英语语言的基础训练,使他们在处理学习、生活、社会等方面问题时,基本上能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专业外语使学生具有借助辞典阅读本专业技术资料的初步能力。

6.课程名称:体育与健康

课时:116

教学内容:

本课程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了解现代科学锻炼和娱乐、休闲方法,增强学生自主锻炼、自我保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社会适应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拼搏进取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健康、个性与体育特长的发展及终生锻炼、继续学习、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7.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时:120

教学内容:

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 XP 操作系统、Word 2003 、Excel 2003 、PowerPoint2003 和Access 2003 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具备继续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8.课程名称:职业生涯规划

课时:24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高技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

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区分高技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

教学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能够学会认识自我

(3)学会职业规划的方法、步骤

(4)认识心理困惑与解决方法

(三)专业能力课程设置与要求

1.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

课时:208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介绍机械制图和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三视图、零件图、装配图绘图方法及相关国家标准知识。强调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识读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正确地阅读和绘制机械零件图和中等复杂程度的装配图。掌握机械零件配合关系,能查阅机械零件手册和有关的国家标准,学会尺寸、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等符号的标注方法。

2. 课程名称: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

课时: 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尺寸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各种公差配合的选择及查表使用,尺寸误差和主要形位公差的测量技能和评定表面粗糙度等级的方法。高精度量仪的使用方法及高级模具测量技术。

3. 课程名称:机械基础

课时: 72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固定连接机构(螺纹连接、过盈连接、键销连接)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传动机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机构和

轮系、轴及轴承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4.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工艺学

课时: 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系统地阐述了机械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机械表现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机械加工质量分析、机械零件的加工、机械工作零件的加工、机械制造的其他方法、光整加工及机械装配工艺等内容。

5. 课程名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课时: 88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介绍金属的性能,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常用方法,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用途及非金属材料的牌号特性及用途。

6.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基础

课时: 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和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基本概念和相量分析法、三相电路、电路的瞬态分析及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电工基础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课程作好准备。

7. 课程名称: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

课时: 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主要介绍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与几何角度、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切削参数的选用知识,刀具的材料种类及选用知识。

8. 课程名称:液压传动与技能训练

课时: 12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选用方法的知识;液压基本回路的工作原理、组成和应用场合的知识;主要掌握液压传动的典型回路的安装、调试、维护技能;初步具备简单的液压基本回路的设计计算能力。

9. 课程名称:机械检测基础技能训练

课时: 6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常用量具、量仪的使用方法,尺寸误差和主要形位公差的测量技能和评定表面粗糙度等级检测技能。

10. 课程名称:钳工基本技能训练

课时: 36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錾、锉、锯、钻铰孔、攻套螺纹等钳工基础知识与技能,钻床基本操作与维护知识与技能。

11. 课程名称:车工技能训练

课时: 30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车工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对各类零件进行工艺分析与车削加工;掌握车床操作刀具刃磨方法,掌握车床操作中常用检测方法。

12. 课程名称:电工技能训练

课时: 12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电工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养成规范操作习惯;安全用电的知识;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等;照明电路、室内外布线和配电装置的安装等。

13. 课程名称:机械装调技能训练

课时: 1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带、链、螺纹、齿轮、丝杠传动的基础知识与装配、调整、检测技能。

14. 课程名称:钳工工艺

课时: 64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立体划线、起重、密封、平稳、静压轴承(导轨)等理论知识与

操作技能,钻床、铣床、镗床、磨床、滚齿机等的结构与传动原理等。

15. 课程名称:机床拆装技能训练

课时: 1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C6136车床的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的装配、调整知识与技能,总装配知识与技能。

16. 课程名称:机床结构维修

课时:1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CA6140、X6132、MW1432机床的结构知识,CA6140的精度检测与主要故障诊断与维修。

17. 课程名称:机床夹具设计与制造

课时: 1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课程主要了解机床夹具的基本组成及作用,理解机床夹具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专业技能。能加工、装配、调整简单常见的典型机床夹具。

18. 课程名称:常用电力拖动控制与技能训练

课时: 12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的安装、检测与维修,再介绍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

19. 课程名称:机床电气控制与技能训练

课时: 12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常用机床:CA6140型普通车床、X62W型万能铣床、M7130型平面磨床、Z3040型摇臂钻床等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常见电气故障的检修。

20. 课程名称:高等级工技能强化训练与鉴定

课时: 1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制定相关等级工技能强化训练模块,进行相应的等级工技能

鉴定。

(四)能力拓展课程设置与要求

1. 课程名称:铣、磨技能训练

课时: 24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掌握铣、磨工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对简单零件进行工艺分析与铣、磨削加工;掌握铣床刀具的装夹技能、磨床砂轮的装夹技能,会进行砂轮的平衡,车床操作刀具刃磨方法,掌握铣、磨床操作中常用检测方法。

2. 课程名称:CAD软件应用

课时: 80

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如控制面板产品,手机装配体,U盘盖注射模等)实施,了解三维实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软件三维设计SolidWorks;掌握SolidWorks的基本操作;掌握SolidWorks产品设计;掌握SolidWorks装配设计;掌握SolidWorks工程图设计。

七、教学时间分配表

教学时间分配表

系部:机械工程系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生源:初中学制:5年(高技)

13

八、教学计划安排表

九、教学保障

(一)师资条件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配备专职教师30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专业专职教师25人,专业理论教师7人,文化课教师5人。学历均达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位有5人,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9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专业带头人1人。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技能水平较好的师资队伍。

(二)实训条件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车床33台,铣床7台,刨床2台,磨床5台,钳工实习8个区域;拥有机械装调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机床拆装实训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械检测实训室、机械CAD机房等专项实训室,实训开出率100%,经过建设进一步加大场地和设备投入确保达到一体化教学标准要求。

(三)教材建设

公共基础课程教材按照部颁《技工院校公共课设置方案》要求选用部颁教材,职业素养课程选用学院校本教材《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按照部颁《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要求选用部颁教材,专业一体化课程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

(四)数字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指学生为了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够从外界获取的各类资料,形成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网络资料、专业技术资料、作业指导书、设备说明书、设备维修手册、设备使用手册、传统教材以及引导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工作页,依托现有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运用校园信息化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设施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真正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大力促进教学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十、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模式

公共基础课程、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传统教学模式,专业一体化课程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示范性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堂教学,课后通过工作页的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练习。

十一、教学评价

一体化课程考核与评价应突出能力考评原则,综合考虑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胜任力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因素,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真实性评价相综合,突出职业效度.

1.评价内容

考核与评价应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

2.评价方式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现场操作、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综合作业等。

3.评价方法

根据一体化课程特点,可将过程性生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以及每门课程结束时采用过程性考核;一个培训层次的课程全部完成时,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完成终结性考核。

十二、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

2.《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

3.《关于制定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试行)》。

(二)课时及学分分配

本方案的总学时为5800,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388学时,约占23.9%;专业能力课程为4052学时,约占69.9%,(其中专业基础课程544学时,一体化课程1920学时,顶岗实习1200学时,综合训练180学时);职业能力拓展课程360学时,约占6.2%;其他类教育活动包括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三自教育)和考试。实践教学占教学总学时62.1%。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计划 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按照教学

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

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 为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一体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积极实践与探索中。会计专业的课程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模式,以适应目前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进行了初步探讨。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验室,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强调知识要点,学生及时实践,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一、会计专业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重要意义 (一)加快会计审计教学改革步伐,提升教学质量 一体化的教学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效融合,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练习实践技能,在练习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理论知识。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必然要求在校本教材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场所设置等有所创新,这加快了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

步伐,使整个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二)全面促进校本教材开发,培养目标更明确 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单纯的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这需要一大批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 只有开发出适应每个学校自己教学需要的教材,才能满足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培养目标。 (三)激发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会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要在教科研上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多的心思,这样做,有利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发展。同时,学生主动参与会计实践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更活跃。 二、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完整word版,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初稿)

"理实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随着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和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实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形势,如何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增强学生在职业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实施“以学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有效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这一教学模式也得已在全国各个职业院校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源于德国“双元制”的一种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要求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培养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融合起来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真正做到学做结合。结合我校专业综合改革实际和专业课程特点,学校将大力开展 "理实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立足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转型发展与专业综合改革的实际,结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本着“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创新意识浓、适应岗位快”的培养要求,在“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思想的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教学效果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的无缝对接的原则,积极探讨并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实施原则 1、课程类型、内容适用性原则。依据专业性质、课程类别和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进行融合。 2、教学资源与实践条件相匹配的原则。要考虑现有校内外教学资源包括实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导读:范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现就全省技工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技工教育教学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依据职业标准,对接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评价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注重提升学生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育人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基本术语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是详细阐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核心人才选拔工作的方案——案例分析

核心人才选拔工作的方案——案例分析如何做好核心人才选拔工作?在针对某乳制品企业核心人才选拔工作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核心人才的定位不清晰,选拔评价标准模糊。欠缺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目前,该乳业公司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甚至部分领导反映员工工作积极性差的同时,也感叹没有“工作的劲头”,这也是导致核心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了该企业中所存在的核心人才选拔工作方面的问题,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给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建立以胜任力为基础的核心人才选拔机制,明确选拔标准。2、通过供需平衡分析,制定核心人才选用和培养的总体规划,并针对不同岗位后备人才的能力素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计划及培养计划。那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华恒智信在核心人才选拔工作方面的具体解决方案吧。【客户行业】乳制品行业 【问题类型】核心人才管理 【客户背景】 北安(化名)乳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某大型乳业集团下属企业之一,位于黑龙江省某市,成立于1988年,是由研究所转变而来,是一家由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研发型大型乳品企业,主要生产优质配方乳粉、液体奶及其他乳制品。凭借绿色的原生态牧场奶源、先进的设备技术、专业的人才队伍,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发展较为平稳,到目前为止,员工人数已近千人,其精心打造的“北安”(化名)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名牌乳制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与激烈、产品的同质化、市场的透明化、信息的公开化,人才的竞争性与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才的发展。该乳业公司也逐渐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希望能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以支撑企业发展,但是对核心人才的判断标准并不清楚,到底哪些员工是核心人才?对这些核心人才又该如何培养和管理?如何避免这些核心人才的流失?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企业管理者的难题。 基于企业发展的要求和管理现状,该乳业公司的管理者提出建立一套核心人才的管理机制,希望能借助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制定合理的核心人才管理规划及相应的培养计划。凭借丰富的咨询实践和乳制品行业研究经验,在多家咨询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公司的咨询项目服务提供商。 【现状问题及分析】 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基业长青,稳步发展,不仅看是否具备核心的技术与重组的资金链,更重要的是衡量企业自身拥有多少具备竞争力的核心人才。由于大多企业对核心人才的认识

理实一体化教学心得-郭亚琴

理实一体化教学建议 随着科技的创新,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被大力提倡推荐,各种新教法不断涌现,到底何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如何很好的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分享一些我个人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识和建议,具体如下: 一体化,我个人觉得,可以是教学场所是理实多功能教室,可以是专业大纲里课程前后设计的一体化、可以是一门课程内部设计的一体化、可以是班级管理方面前后衔接的一体化、可以是学生从入校到出校的一体化设计。以网页前端布局与排版课程为例,我觉得一体化的体现大致可以如下: 这门课都是实训性很强的课程,边教边做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建议教学场所选在理实多功能教室,这样做一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参与感,二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三是学生实操遇到问题可以现场提问,老师现场解答,学习氛围更好。而现在很少有班级能配备这种条件,一般还是投影统一上课,机房再上机,这样会造成部分学习进度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到机房之后,课堂讲的东西已经给忘掉一部分了,导致作业不知道如何下手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上课大致能听懂,上机不会动手实操,如果辅导老师是任课老师还好,如果不是,情况会更差。

专业大纲里课程设计要有连贯性,尤其是涉及核心专业课时。这个目前存在问题不大,偶尔会出现教师资源紧张,排课不按照大纲顺序走的,但属个例,一般这种情况的,效果都很不好。所以建议具备教授核心课程的老师,一定要储备充分。 课程内部设计一体化。既然是实训性强的课程,每节课堂的导入都应该是以实际工作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和任务为切入点导入课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大致流程可以如下:任务提出——任务分解——知识点渗入——实操练习——测评——总结 班级管理前后衔接的一体化,这个我个人有个习惯,每接收一个班之前,我都会把这个班的目前已经上的课程安排看一遍,并了解分别是哪些老师上的,尤其是跟我课程衔接比较紧密的课程,我会去找相对应的老师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包括上课、上机、作业上交等),及对应课程的教授情况,而后会再找该班对应的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重点关注两类学生——进度差或思想有问题的学生、优秀的学生。通过这些了解,在上课之前基本掌握学生的大致情况,然后在根据第一次上课和上机作业的上交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课程进度和课堂案例,以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进度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有问题及时与学生和班主任沟通。依次,后面授课的老师也建议按照这种方式,我们任课老师也把班级学生的学习方面的管理给贯通一体化。 学生入校到出校的一体化设计,即入校前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推荐对口专业,入校后专业课程选定有行业经验的老师按照大纲设计安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案例

·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市开县巨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职业教育的现行形式下,很多的学校都出现了上理论的老师不管实践,上实践的老师也是纯实践的现象。从而产生了或理论先于实践,或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理实严重脱节状况,让学生无所适从。这种状况已经远远跟不上需要。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在中职学生的培养“以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下,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理实一体化”的道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身素质,而且培养出了一批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老师,更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取得了学生、老师、学校、企业四赢的效果。 一、模式名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项目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文档Word · 模式有效的实现了“教、学、做、考”四位一体。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包含设定项目和教学目标——教师示性操作 和讲解——学生理论和实物联系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考评及学习效果评价这五 个环节。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能力本位教学理论 能力本位教学是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活动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思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突出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反应。结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能力本位概念中所说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文件(新)

关于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为进一步推动各系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保证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真正实现按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现就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提出如下竟见。 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指见》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与领袖型企业的深入校企合作,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兼顾本专业生源情况、学生的学习志愿和学习能力等因素,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重点进行核心课程整合,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及要求 1、校企合作 专业瞄准对应领域的国内前五、省内前三的知名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与其中1-2 家优秀企业深度开展合作,明确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讨、制订课程体系。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不要高也不要低。就业岗位2-3 个,针对岗位阐述人才培养规格,包含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工作规范、行业标准等要

求。 3、课程体系 (1)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特点,专业可采取1422 、三循环、理论-实习-理论等不同的教学模式。 (2)公共课两课、体育、公共选修课等公共课由学院公共教学部统一制定。英语课方面,要以专业为核心,调研本专业就业岗位对英语素养的要求,以专业为主体,在专业课中渗透英语素养的培养。公共教学部负责全院休闲英语、考试英语、IT 英语、能力英语等教学。 (3)专业课 针对培养目标,专业课包括实训应控制在15 门以内,每学期开设的专业课门数2 门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 门。专业课的学时要充分,建议每门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6 学时以上。 对就业岗位起重要支撑作用、与职业资格证书关联紧密的理论学期的专业课和实训要进行整合,整合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实训)应在3-4 门左右,建议核心课程的周学时数达到8 学时以上。除第一学期之外的其它学期均要有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应被列为考试课的重点,采取教考分离。 (4)实习各专业实习由专业与学院实习就业处共同制定。 (5)学时与学分 三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8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60 学分;两年制各专业总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200 -2400 学时左右,总学分约为130 学分。

人才梯队建设方案

核心人才梯队建设方案(2016-2018) (讨论稿) 一、总则 (一)目的: 完善公司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储备及培育,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及保障。 企业适时“换血”,保持企业活力与加速度,同时能在内部形成一种良性人才竞争,营造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搭建“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平台。 (二)原则: 1.“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 原则。 2.选有所用的原则。进入人才梯队库的人员,应有明确的任用职位。 3.持续性原则。人才梯队培养工作是长期性工作,原则上每年要进行人员的更新, 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保证优秀人才生生不息。 4.共同培养的原则。公司各部门及子公司作为培养基地,共同实施培训工作。 (三)组织: 人力资源部是牵头和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分子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负责人才培养及人才梯队计划的具体实施。 二、梯队计划与人才选拔 (一)公司核心人才的界定: 公司的核心人才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条件:企业价值大、市场较为稀缺,也就是既对企业作用大又难找的人才才能称为核心人才。公司建立员工管理和专业双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公司的核心人才也分为两类: 综合管理人才:指在本公司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

(二)人员选拔 1.选拔条件:40周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特别优秀的可放宽至大专),认同公司 的价值观,态度积极、阳光,专业素质、发展潜力良好,上一年度绩效考核良好 以上,入职公司满1年的正式员工。 2.选拔程序: 采用个人申请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个人提出申请→上级主管推荐意见→分管领导审核意见→人力资源部汇总,提出意见→公司办公会讨论通过 人力资源部、各部门、下属企业都可以推荐相关人员进入人才梯队,但得先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职业发展意愿,然后履行上述程序。 上级主管要与申请对象进行谈话后方能填写推荐意见,谈话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员工的优势特长、不足、忠诚度、心态、发展预期、专业技能等。 人力资源部必要时也要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交流。要对重点人员进行个人发展意愿、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作重点关注。 (三)梯队计划 综合管理人才库:高层后备人才库:3-5名,原则上从中层产生;中层后备人才库:每部门或分子公司1-3名,原则上从基层骨干员工中产生。 专业技术人才库:专业技术基层员工的20%左右。 通过梯队建设,实现每一个关键岗位任职人后面有一个胜任的后备人选,一个人可以胜任三个岗位的目标。 人力资源部需指定专人负责上述人才梯队的建设,给予培养对象反馈和指导,并跟踪和记录整个过程,主要工作任务包括: ?每个阶段培养形式和培养任务的传达、解释、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 ?每个季度对培养对象的上下级进行交流沟通,与培养对象总结季度的培养计划、“五个一”完成情况,将其上下级的意见进行反馈。 ?聆听培养人员对组织的建议并对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协调培养人员的问题 ?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记录,维护和及时更新培养档案。 三、主要培养方式: (一)岗位轮换: 1.前提条件: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同时具备待任岗位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储备。 2.轮岗周期:一般为1-2年。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案例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重庆市开县巨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在职业教育的现行形式下,很多的学校都出现了上理论的老师不管实践,上实践的老师也是纯实践的现象。从而产生了或理论先于实践,或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理实严重脱节状况,让学生无所适从。这种状况已经远远跟不上需要。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在中职学生的培养“以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下,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理实一体化”的道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身素质,而且培养出了一批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老师,更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取得了学生、老师、学校、企业四赢的效果。 一、模式名称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项目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这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业技能的培养,

模式有效的实现了“教、学、做、考”四位一体。 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包含设定项目和教学目标——教师示范性操作和讲解——学生理论和实物联系形成正确的概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考评及学习效果评价这五个环节。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能力本位教学理论 能力本位教学是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思想。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思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突出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反应。结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能力本位概念中所说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心理承受能力。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态度,能力本位是强调围绕能力开展教学活动,表明了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实施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围绕一定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学习、训练等活动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规划;是学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人才的重要依据;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为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81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现就2015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安排如下: 一、主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增强专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整合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内容,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表述更加具体、明确、实用和切实可行,各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尤其是加强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同时,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要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

核心人才培养机制方案样本

核心人才培养机制方案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目的 二、背景分析 1.外部背景 2.内部环境 三、提倡的理念 1.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2.以人为本, 尊重人才 3.先人后事, 关注未来 4.人才的成长, 自主学习力是前提 四、各部门职责 第二章: 核心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一、选人 1.核心人才的标准 2.选人原则 二、育人、用人 1.职业规划 2.绩效管理

3.脱产培训 三、留人 1.薪酬福利 2.职业发展 3.高层关注 4.事业留人 四、离职管理 第三章: 操作的条件 一、能力要求 1.领导力 2.教练技术 3.授权技巧 4.绩效管理能力 二、环境要求 第四章: 核心人才机制建设具体实施事项建议 第五章: 方案风险评估 第一章言 一、目的: 1.发现并培养能推动组织发展, 原与组织一起成长, 具有实战能力、市场眼界, 关注客户需求, 关注组织发展的骨干员工 2.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 推动组织内部员工形成自主发展的氛

围 二、背景分析 1.外部环境 1)信息时代, 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未知性。 信息时代, 技术快速的发展与更新, 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颠覆了人们的沟通习惯, 这些改变都深刻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模式。应急行业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持续的变革, 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甚至引领客户的需求, 开发更先进的产品, 提供更符合时代的服务方式, 以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这一切, 都需要企业培养出一批具有市场眼界、关注客户需求, 具有前瞻性的人才。 2)人才市场供需情况 从人口学分析, 中国已经进入了人口红利关闭期, 以后新产生的劳动力将会逐年下降, 组织之间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而人力成本也会持续增加, 这些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课题。故我们只能注重培养现有的人才, 经过培养现有人才, 发展组织, 进而提升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 2.内部环境 1)组织面临的挑战与人才需求 从1997年成立至今, 公司持续发展, 逐渐壮大。但过往的发展更多依托于良好的客户关系( 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客户关系) , 以及竞争尚还不算激励的市场环境。公司的产品优势难以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基于网页设计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dreamweaver网页制作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此课程中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dreamweaver网页制作;理实一体化;高职;教学方法 近年来,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纷纷开设了与网页制作相关的课程,“dreamweaver网页制作”就是网页制作教学体系中必修基础课程之一。“dreamweaver 网页制作”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且实践性极强的实用型课程。因此要求教师在传授网页制作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以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dreamweaver 网页制作这门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知识点多而碎,易学易忘。即使在课堂上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细,学生当时感觉也学会了,但由于惰性或者没有既定目标,随着知识体系的扩大,如同猴子掰玉米一样边学边扔,等到期末检验学习效果时,就出现操作生涩艰难甚至不会操作的情况,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解决此类问题,本人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网页设计课程在理

实一体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欣赏,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引发探索欲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从“网站是如何建立的”、“网页是如何设计的”等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就可以以“完成一个网站的完整建设”为课题布置本门课程的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化整为零,根据知识点要求将任务细化成几个大任务。然后再将这些大任务再一步细化成一些小任务,即网页的各个分部分。二是由易到难,网站的完整建设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小任务做起,要紧密围绕大任务一个个地完成,不能贪多图快,操之过急。三是兴趣引导,教师设计的任务最好能够把网页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引导他们自觉积极地完成任务。 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教学场地的一体化。在一体化教室中,把前后的知识点连贯起来加以练习, 并给学生安排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要求学生分阶段逐步完成网站设计。教师在第二次课上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时要求学生自选主题,独立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发布的、规模在十五个页面左

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报告

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形成研究报告 四川省绵阳职业技术学校唐云 目录: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解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形成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内容的形成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的形成 五、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六、设备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必要作用 七、“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修12.1班的实践 八、“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九、“理实一体化”研究反馈 主题词:汽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解形成实践反馈 摘要:在汽修专业实际教学中,认真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含义,从教学环境、课堂形式、教学环节等方面着手研究,形成事实上的“理实一体 化”教学,在12级汽修专业实际教学实践,进一步分析教师、设备在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因素,在 实际教学中努力解决这些影响因素,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正文: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解 为了有效提高中职学生动手能力,人们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概念。通过实际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总结,我们这样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具备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实际环境中,着重于教学内容与环节上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必要的理论指导下,在动手过程中掌握汽修原理、结构、维修方法的教学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与解决遇到的教学与动手训练问题,而不仅是简单地将教室与实训室搬在一起的教学。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形成 “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应包括:理论教学区、实训区, 理论教学区配置:传统书写教学设备与多媒体教学设备,并配置摄像与投影设备,便于教师回看与研讨教学过程,还可用于将实际操作用情况现场直播于大屏幕上,展示给更多的围观学生观看。 实训区配置:一年级下期与二年级上期配置汽修专业教学设备,二年级下期与三年级配置汽车维修美容设备。

高职《税收实务》理实一体化课程整体策划

高职《税收实务》理实一体化课程整体策划 摘要:《税收实务》课程是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之一,而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真正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就从理实一体化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 关键字:税收实务理实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 一、引言 《税收实务》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政策性、理论性强、内容经常变化、结构体系复杂且与实际工作联系极为密切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企业会计工作中纳税申报岗位的业务能力。然而目前《税收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教师教学中只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只重条条框框而忽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只重税额计算而忽视纳税申报,这样的教学模式只能掌握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只能够获得一种比较浅显的认识,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教师感觉内容太多难以教学,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纳税申报岗位需求存在很大的距离,使得实际教学质量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纳税申报人员。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如果能充

分运用到《税收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企业纳税申报工作的掌握,并能很好的运用在今后的工作岗位。“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教室和实训室为一体,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理实一体化《税收实务》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整体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理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进行充分融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2)判断企业应该交哪些税;(3)正确计算各种税的应纳税额;(4)能够按照要求准确进行纳税申报。 2、能力目标:主要培养企业会计工作中纳税申报岗位的业务能力,具体来说有:(1)能够正确识别原始凭证,独立完成涉税业务的账务处理;(2)能够非常清楚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并准确无误的进行计算;(3)正确填写纳税申报表并按期进行纳税申报;(4)能够与税务管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5)能够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

OCCUPATION 2013 07 36 热点 F OCUS 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均以学生为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完成任务。教师承担的角色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任务实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学生因此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激发了求学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信息检索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为终身学习、促进职业能力发展和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 2.责任意识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大幅提升 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习任务即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每项任务划分为几个活动。通常将学生分成几个既能相互合作又有竞争的学习活动(工作)小组,而每个学习(工作)小组的组员,也会各有分工,在规定的学(工)时内共同完成这项学习(工作)任务。为确保工期和质量,每名小组成员既要努力完成自己分内工作,又要协作解决其他组员的问题。而且,每项活动后,在教师引导下,还要展开小组讨论,总结自己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小组长要对组员任务完成程度、小组合作能力进行评价。每项任务完成后,学生须撰写工作总结、成果展示方案,要能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还要针对信息检索、感知工作、参与状态、学习方法、工作过程、思维状态等指标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则对学生的知识策略、工作策略、管理策 略、过程状态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课业成果,还要对其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测评。通过如此多个学习(工作)任务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变得熟练,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得到不断巩固,责任感、使命感逐渐形成,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社会能力得以培养。 3.职业精神明显体现,岗位适应能力、工作能力明显增强 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执行的是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的内容是工作,有实际任务、实在的工作目标,学习的环境贴近真实工作情境,学生按照企业员工岗位要求管理,强调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工学无缝对接,突出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能力。该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在“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查控制过程—总结评价反馈”的工作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思考、协作行动,不仅了解了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工作要求等企业实际工作的整体内涵,而且学会了如何工作、如何解决工作现场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端正了工作态度,树立了良好的职业精神,达到了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工作能力的目标。企业考评专家认为,一体化课程理念与内容培养的学生多数有能力按照要求完成一些真实的工作任务,而且“会工作、会沟通、会合作”,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作者单位:盘锦市技工培训教学研究室)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探讨 文/姜 化 周沛丽 摘 要: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从而培养出高技能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双师型 适应学生 一、现代职业教育现状 现状一:现代的职业教育实质上还在沿用应试教育的一套学科体系,特点是很全面很系统,知识体系的得来都是靠逻辑关系推导出来的。人的能力包括自然观察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等等,应试教育最主要就是关注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而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通常就是在这些方面有不足才选择了职业教育,如果职业学校还是用这种方式来教的话,职业教育是没有效果和不成功的。 现状二:很多老师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善于创新。比如会提出“我从来没这样做过啊”“为什么要改?以前这样教,学生就很适用”等等诸多问题,出现上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底下玩手机、睡大觉的现象。 因此,现代的职业教育必须要走出一条新路来,必须要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现在的学生,不拘一格,培养出有技能服务社会的人才。 二、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识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双师型,教师要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指导能力;内容一体化,上课的内容要实现理论内容和实训内容的统一;场地一体化,学习场地要有学习区、讨论区和操作区。 要充分进行改革,就要抓住教学环节的这几方面: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设计、学习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评价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设计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要直接面向企业就业的。企业的需要,就决定了学校课堂的授课内容,所以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确定都需要围绕企业。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是这样做的:首先要明确办学是为当地经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两份

医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方案两份 【篇一】 为加快我院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和造就更多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促使各学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我院医学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院各学科中择优选拔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经过计划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临床实践经验、领先技术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为医院创建新一代青年医学学者队伍,形成各专业优秀学科带头人梯队奠定基础。 二、组织领导 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的实施是在医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医院科教科、人事科具体负责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三、选拔范围、条件及要求 (一)选拔范围:全院临床、医技、药学及护理学科卫生技术人员。 (二)申报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身体健康,具有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

2.年龄:40周岁以下(申报当年); 3.学历学位:本科学士及以上; 4.外语:大学英语六级(或取得全国卫生系统外语水平考试合格、硕士学位全国英语考试合格、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五级等); 5.计算机:取得江苏省信息化素质培训合格; 6.职称: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7.论文:在省级以上正式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 8.科研:承担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前三名),或有完整的科研设计书,处于预试阶段拟准备申报的科研课题; 9.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为科室业务骨干,具有发展潜能; 10.近三年内无重大医疗事故、工作差错,年度考核优秀1次以上或获院级以上表彰。 具备上述条件,择优选拔。 (三)要求:青年人才培养对象所在科室必须能切实保证按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并且能保证提供优秀导师(一般为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在临床及科研一线固定带教。 四、选拔程序 (一)申请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第一条目的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

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