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总说明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总说明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总说明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总说明

中山市xxxxx路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

3 总体设计

3.1 总体设计原则

设计按照“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观念,以人为本,从路线、路基、路面、桥梁、不良地质、环保景观、少占耕地、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总体设计原则如下:

(1)根据《工可报告》确定的路线走向,考虑本项目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条件,广泛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意见,并结合当地发展规划和要求,通过多方案比选论证,选择最优路线方案。

(2)充分体现“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地形,少填少挖,保护沿线耕地、植被等,使公路与自然和谐相溶。

(3)处理好城镇、厂矿企业建设规划、地方道路、广中江高速公路等的关系;充分考虑沿线居民出行方便,综合考虑研究设置平面交叉、港湾式停靠站的位置、拟建规模和设计型式。

(4)路基设计贯彻“低填、浅挖、缓边坡”的原则。本合同段实行“低路堤”的设计原则,减少填方和占地,有利于软基处理,边坡防护以植物防护为主。

(5)重视工程安全性设计,运用运行速度和行车安全的理念,对线形指标进行优化设计,外业验收后通过调整曲线半径配置、平均纵坡、改善偏角和视距等措施,提高了路线平纵指标,提高道路的行车安全,充分体现安全至上的设计理念,并采用有效的工程技术措施,保障工程本体结构和用路者运营的安全。

(6)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现行相关规范、规程和“强制性执行条文”,严格控制批准的建设规模。

(7)认真研究和执行历次审查会议纪要精神,设计方案充分重视专家和地方政府的意见。综合考虑和协调各方面因素,确保道路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

3.2 路线起终点论证及与其他公路的衔接方案

项目起点位于新丰北路北端平交口格兰仕研发中心附近,为原工可报告终点,该点顺接现状新丰北路平交口。

项目终点位于圾垃处理场大门交叉口,为原工可报告起点。

本项目为中山市北二环公路在黄圃镇境内的一段,起终点均以其后建成的北二环前后段落顺接,起终点位置唯一。

与本项目衔接的主要道路有广中江高速公路(在建)、纵四线(在建)以及沿线规划道路。

3.3 主要技术指标的采用情况

根据工可报告的相关内容,本项目采用一级公路(兼市政功能)标准建设,采用设计车速80km/h,但由于K0+000~K1+740段受在建广中江高速公路高架桥桥墩布置的影响,局部路段仅能满足40km/h设计车速平面指标。由于高速公路桥墩布设位置暂时未能调整,本次推荐线指标仍采用工可报告推荐的方式,设计车速变化通过纵四线平交口进行过渡,其取值见表3-1。

考虑到整个项目采用80km/h的设计车速,将局部路段设计车速降至40km/h的方式车速变化过大,且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一级公路中无40km/h设计车速,仅三级公路有40km/h设计车速,该设计车速与项目定位有较大差异。项目组建议将高架段设计车速提升至60km/h,既可以减少与全线设计车速的速度差,提高安全性,又可以保证规范中一级公路的最低要求。但该技术指标的调整取决于广中江高速公路桥墩是否能够调整,下阶段应进一步加强与高速公路的协调。

3.4 路线总体设计方案

本项目地势平坦,控制因素较少,路线方案相对明确。初步设计路线方案在工可报告及初测初勘阶段路线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初测初勘外业验收意见及黄圃镇有关单位的意见,拟定了推荐方案。

针对广中江高速公路岭栏路A、D匝道可能取消的前提,根据少占地的原则,将原高速公路匝道段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向中心收拢,利用原匝道位置布设,形成局部比较段落。

3.5 运行速度检验

本合同段地形条件较简单,全线均能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及视距要求,根据《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进行了车辆运行速度模拟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显示,本项目运行速度协调性良好。

3.6 安全设计措施

本项目交通工程系统的建设规模主要根据服务水平(交通量、道路条件、车辆组成)、气候条件、特殊路段(大桥、陡坡路段)、路网需求和交通部的有关规定确定。全线布设合理完善的安全设施,主要内容包括:交通标志、标线、护栏、视线诱导设施、突起路标、轮廓标、公路界碑等。安全设施按有关规范、规定及国内外最新成果进行设计。

3.7 公路一般路段与特殊路段的横断面布置方案的设置情况

本项目主干道为双向4~6车道的一级公路(兼市政功能),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布置在主车道两侧。

(1)K0+000~K0+562.452段一般路基宽度为41.75m,该段广中江高速公路采用双柱门架墩形式,本项目双向4车道行车道布置在双柱墩之间,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布设于双柱墩外侧。

图3-1 K0+000~K0+562.452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2)K0+562.452~K1+400段一般路基宽度为41.75m,该段广中江高速公路采用道路中间设双墩形式,本项目双向4车道行车道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均分设在双墩的两侧。

图3-2 K0+562.452~K1+400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3)K1+400~K1+800段广中江高速公路采用道路中间设双墩形式,且高速公路两侧有上下高速公路匝道,本项目双向4车道行车道分别位于桥墩两侧及匝道之间,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分别布设于两侧匝道坡脚外侧。

图3-3 K1+400~K1+800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4)K1+800~K4+860段一般路基宽度为42.5m,该段为整幅新建段落,采用双向6车道路幅。

图3-4 K1+800~K4+860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5)K4+860~K7+094.125段一般路基宽度为48m,其中K5+200~K7+094.125段右幅已于近期施工通车,本次初步设计考虑保留右幅原有道路,左幅采用与右幅一致的断面形式完成整幅断面,本断面采用双向6车道路幅。

图3-5 K4+860~K7+094.125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3.8 沿线大型桥梁、交叉的设置位置,设计方案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协调情况

本项目地形较为简单,初步设计推荐方案共设有大桥1座、小桥2座、平交4处(平交均为本项目衔接重要道路;其余通往各村落及小路均以与本项目搭接顺畅为原则)。平交方案均得到了地方认可。

表3-2 推荐线桥梁表

3.9 沿线交叉工程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协调情况,以及与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适应情况

路线与各级公路交叉,根据被交道的等级、交通量及交通规划的要求设置了平面交叉,并通过其它公路连接沿线城镇实现交通运输方式的转换。

沿线所有交叉位置、规模都根据实际调查的情况结合路线总体设计进行,并充分征询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初步达成了共识。上述各种交叉的设置规模、数量、密度基本适应沿线城乡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表3-3 推荐线互通设置一览表

3.10 管理、养护、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

中山市加二线黄圃岭栏路工程是《中山市公路网规划》中加二线的一部分,在中山市路网中起重要作用。其管理和养护应由相应主管单位负责全线管理。本项目不设置服务区、交通安全及沿线设施本次已同主体工程同步设计。

3.11 全线土石方情况,取土、弃土方案

本项目全线穿越地势低缓平原区,项目组在满足设计洪水位要求下,尽量减少土石方规模。

本项目挖方27702m3,填方357905m3,借方386537m3。

3.12 占用土地情况及节约用地措施

3.12.1 占用土地情况

推荐线共占用土地650.5亩,平均每公里用地91.6亩。其中,旱地6.5亩、林地0.9亩、荒地180.65亩、苗圃11.5亩、果园2.6亩、房屋(宅基地)21.34亩、道路(旧路)143.86亩、鱼塘114.63亩、河面(沟)15.27亩、花木林地153.25亩。

3.12.2 节约用地措施

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节约资源、持续发展”的总体设计思路,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旧路用地,以少占用土地特别是耕地为原则。灵活的技术标准是节约占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项目组进行了充分的比选,方案既兼顾长远发展,也不追求过高的设计标准,针对本项目技术标准选择,采用了灵活的设计原则,严格按照各单项工程技术标准和用地指标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公路用地。主要措施如下:

(1)路线方案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对必须穿越农田耕地的段落控制填方高度以及两侧设置护肩减少对农田耕地的占用。

(2)对于地面横坡较大或者水田路段,虽填高不大,但边坡坡脚较远,采用路肩墙、护肩收缩坡脚,既使路基稳定,也减少占地。

(3)平面交叉方案的设计中,本着“合适、够用”的原则,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平交规模,以减少占用土地和节约工程造价。

3.13 与沿线环境及景观的协调情况

本项目为改建项目,目前沿线道路两侧居民建房聚居,部分路段两侧行道树高大粗壮,周边自然环境较好,绿化率较高。所以,在本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中,重点加强了路线方案的研究,注重了道路本身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避免因本项目的实施对周边群众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

3.14 分期修建方案及其比选结论

本项目均一次实施,暂不考虑分期修建。

3.15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的采用情况

本项目主要采用航测数字化地形图和三维地模,运用国内路线软件DicadPro进行动态路线设计,经反复比选优化,最后确定路线方案。总体上路线技术标准掌握适当、线型顺适、工程量合理。全线路线平纵面图、公路用地图均采用专业软件出图;路基设计计算采用理正专业软件完成;路面设计由HPDS2003软件计算,AutoCAD软件出图;桥梁设计采用韩国Midas6.7结构分析软件、GQJS9.2、桥梁博士3.0及桥梁通设计分析软件;概算由珠海同望专业软件完成。所有表格均采用WORD、EXCEL通用软件编制完成。

3.16 设计概算

本工程概算总金额为万元,其中建筑安装费为万元。

4 路线

4.1 路线设计原则

根据项目的地位和功能,结合地形、地质、地物条件,并考虑各种主要控制因素,路线方案设计时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路线总体走向服从本项目功能定位;

(2)充分利用广中江高速公路高架桥墩空隙优化线位;

(3)与区域城镇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相协调,以利于沿线经济发展;

(4)充分利用荒地,节约土地,尽可能少占耕地;

(5)尽量绕避建筑物密集区,减少房屋拆迁量;

(6)尽量避免高压尤其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拆迁,下穿高压线须满足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要求;

(7)尽可能避开不良地质地段;

(8)路线尽量顺捷,减少工程造价和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在满足洪水位要求前提下,尽量降低路基高度,减少借方及土地占用。

4.2 路线方案的主要控制因素

影响本合同段路线方案的主要控制因素有:

(1)广中江高速公路

广中江高速公路已经完成施工图设计,为节省用地,本项目需要利用广中江高速公路桥下空间布置主车道,项目平面线形因受高速公路高架桥墩位置影响制约。

(2)沿线主要工厂、农庄

项目沿线各种工厂、农庄密集,路线方案布设应考虑少拆迁或拆迁影响较小的片区。

(3)沿线各种管线

项目区内密布已建的各种管线繁多,经调查,主要有电力、燃气、供水及多种通信管线。由于各种管线迁改协调难度大,费用高,需尽量避让。

4.3 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4.3.1 路线方案布置

根据工可报告及路线设计原则,通过在1:1000实测地形图对路线方案进行了研究,对工可推荐线局部方案进行了微调优化,优化后的推荐方案路线长度为7094.125m。

针对广中江高速公路上下岭栏路A、D匝道可能取消的情况,提出了将匝道断落人行道及自行车道向内移至匝道位置的比较方案(下图中蓝线),该方案较推荐人行道及自行车道方案(下图中紫线)主要减少了公路用地,比较方案行车道(下图中红线)路线方案与推荐线一致。4.3.2 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工可批复的路线控制点,结合实际地形、地质条件优化了路线方案相关指标。其主要变化为:

(1)广中江高速公路高架段原工可推荐线不能满足小偏角平曲线长度的要求,本次初步设

广中江高速高架桥

广中江高速A匝道

广中江高速D匝道

计进行了优化,满足了在40km/h的相关要求。

(2)JD9工可采用的R=750m的半径,由于该平曲线单元位于K5+200~K7+094.125段,该段道路右侧已经施工完毕,施工时JD9采用了R=255m半径,略大于80km/h设计时速极限最小半径(R=250m),考虑到本次设计推荐方案拟利用右幅已建成道路,本次初步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同样采用了255m半径,但该点在运营中要加强管理,通过限速等方式做好安全保障措施。

4.5 交通工程及沿线安全设施

4.6 下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1)考虑到整个项目采用80km/h的设计车速,将高速公路高架段设计车速降至40km/h的方式车速变化过大,且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一级公路中无40km/h设计车速,仅三级公路有40km/h设计车速,该设计车速与项目定位有较大差异。项目组建议将高架段设计车速提升至60km/h,既可以减少与全线设计车速的速度差,提高安全性,又可以保证规范中一级公路的最低要求。但该技术指标的调整取决于广中江高速公路桥墩是否能够调整,下阶段应进一步加强与高速公路的协调。

(2)广中江高速公路岭栏路匝道的设置将影响本项目路线方案的调整,但匝道是否调整以及调整方式一直未能明确,该因素严重制约项目的开展,下阶段仍需要加强与高速公路的协调。

5 路基、路面

5.1 一般路基设计

5.1.1 设计原则

路基设计主要受桥梁通道、洪水位、地下水位、填挖土石方平衡及路基稳定性等因素控制。路基设计遵循的原则主要为:

(1)遵循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保护环境的原则。

(2)树立安全至上、和谐自然、节约资源、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新理念,合理采用标准化、系列化及施工工业化设计,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

(3)路基设计在对公路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搜集资料并熟悉现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

(4)路基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各种有效工程措施,确保公路设施及车辆运行安全。

(5)路基设计方案密切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路基填挖与土石方调运及平衡情况、取土与弃土及路基稳定性情况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以此确定路基横断面形式、路基取弃土及路基防护等。

(6)注重环境保护设计,路基边坡等以植物防护为主,同时加强水源保护路段及取弃土场的环保设计,把耕植土等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或利用。

5.1.2 路基标准横断面

(1)K0+000~K0+562.452段

K0+000~K0+562.452与广中江高速共线路段,主线行车道位于广中江高速桥墩下,采用双向四车道,该路段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41.75m。

K0+000~K0+562.452横断面布置为:2.0m自行车道+3.0m人行道+2.0m绿化带+0.5m路缘带+3.5m侧分带+0.875m绿化带+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1.0m中央分隔带+0.5m 路缘带+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0.875m绿化带+3.5m侧分带+0.5m路缘带+2.0m绿化带+3.0m人行道+2.0m自行车道=41.75m。具体布置方式参见道路典型横断面图。

图5-1 K0+000~K0+562.452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2)K0+562.452~K1+400段

K0+562.452~K1+400段与广中江高速共线路段,主线行车道位于广中江高速桥墩下两侧,采用双向四车道,该路段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41.75m。

K0+562.452~K1+400段横断面布置为:2.0m自行车道+3.0m人行道+2.0m绿化带+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9.75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2.0m绿化带+3.0m人行道+2.0m自行车道=41.75m。具体布置方式参见道路典型横断面图。

图5-2 K0+562.452~K1+400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3)K1+400~K2+125段

K1+400~K1+800段与广中江高速共线路段,主线行车道位于广中江高速桥墩下两侧,采用双向四车道,由于受到广中江高速匝道的影响,该段落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分别位于广中江高速匝道的两侧。

K1+400~K2+800段段横断面布置为:2.0m自行车道+3.0m人行道+2.0m绿化带+预留广中江高速公路匝道+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10.5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2×3.75m行车道+预留广中江高速公路匝道+0.5m路缘带+2.0m绿化带+3.0m人行道。具体布置方式参见道路典型横断面图。

图5-3 K1+400~K1+800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4)K1+800~K4+860段

K1+800~K4+860段,该路段设计速度80km/h,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42.5m。

K1+800~K4+862横断面布置为:2.0m自行车道+3.0m人行道+2.0m绿化带+0.5m路缘带+3.5m 侧分带+0.875m绿化带+0.5m路缘带+3×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4.0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3×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0.875m绿化带+3.5m侧分带+0.5m路缘带+2.0m绿化带+3.0m 人行道+2.0m自行车道=42.5m。具体布置方式参见道路典型横断面图。

图5-4 K1+800~K4+860段路基标准断面图

(5)K4+860~K7+094段

K4+860~K7+094段,该路段设计速度80km/h,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48m。

K4+860~K7+094横断面布置为: 5.0m人行道+2.0m绿化带+0.5m路缘带+2.75m硬路肩+3×3.75m行车道+0.5m路缘带+4.0m中央分隔带+0.5m路缘带+3×3.75m行车道+2.75m硬路肩+0.5m 路缘带+2.0m绿化带+5.0m人行道=48m。具体布置方式参见道路典型横断面图。

图5-5 K4+860~K7+094横断面布置图

5.1.3 中央分隔带形式及开口

本项目可通过平面交叉口掉头,本次设计中央分隔带未设置专门开口供车辆紧急掉头使用。

5.1.4 超高方式

本项目主线需设置超高,以中央分隔带外边缘为超高旋转轴,两侧行车道分别按绕超高旋转轴旋转至超高值,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中央分隔带保持不变。

5.1.5 设计标高

K0+000~K0+562.452段主线设计标高位于中央分隔带边缘,人行道设计标高位于绿化带边缘。

K0+562.452~K2+125段主线设计标高位于中央分隔带边缘,人行道设计标高位于绿化带边缘。

K2+125~ K7+094段设计标高位于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

5.1.6 路基填土高度及控制因素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边缘高度,大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设计水位加雍水位+波浪侵袭高+0.5m的安全高度。

表5-1 填方路段路基控制高程一览表1985国家高程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主要受最高水位及地下水位的影响,不受洪水位控制路段,为保证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本项目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一般应不小于1.0m。

路基最大填土高度主要受桥台高度、通道净空、地基容许承载力等因素的影响。软土地基路段根据地基稳定性、工后沉降等因素经计算确定。本项目路基最大填土高度一般应控制在6m 以内。

5.1.7 路基设计方案及比选论证

5.1.7.1 一般路堤

(1)本项目一般路堤填土高度都小于4.0m,边坡坡率采用1:1.5。

(2)当路基边坡受到限制时,设置护脚、挡土墙等支挡结构。

5.1.7.2 过鱼塘路基

在常年积水或池塘(鱼塘)地段施工,先在用地范围内修好围堰,并将围堰内的水抽干,清除表层淤泥并晒干后方能填土。围堰可用草袋或其他可行方法修筑。在一般情况下,围堰顶宽1.0~2.0 m,高度以超过常水位50 cm为宜。浸水边坡采用M7.5浆砌片石防护,砌石边坡高度为常水位+50cm。

5.1.7.3 桥涵过渡路基

对于路桥和涵洞衔接部位的路基,主要是路桥和涵洞结构体刚度和材料差异,引起沉降差异,主要表现为桥头路基的沉降变形和桥头跳车现象,较大影响了行车安全及行车舒适度。针对上述问题,目前设计方式主要采用桥头、涵洞后部倒梯形过渡的方法进行处理。过渡区要求采用水稳性良好的材料与其后路堤同步填筑成型。

为了减少路基在构造物两侧产生不均匀沉降,达到减轻跳车的效果,提高车辆行驶舒适性,对桥梁桥台台后路基、涵洞两侧路基、挡土墙墙后路基填筑需进行特殊处理。

(1)台后路基处理范围

对薄壁桥台和扶壁式桥台台背处理范围:

在台后填筑前,先对地基进行补压夯实,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填土顶部外缘距台背外缘不小于(H+2)m,H为台后填土高度,底部距台背外缘2m。过渡段按倒梯形设计,坡率不陡于1:1.5.

填筑时,对于柱式台、肋式台及底板台台后不进行处理,仅在施工顺序上进行控制:

a. 软土路基段的柱式台及坐板台,施工时先填土至台帽顶面高程处,然后实施桩基及台帽;

b. 非软土路基段的柱式台及肋板台,先实施桥台桩柱或肋板,然后进行台后填土压实,再进行台帽施工。

(2)对涵洞台背处理范围:

每侧涵洞台背填土顶部外缘距台背基础边缘不应小于台后填筑高度H(涵顶至基底高差+50cm)+2m(圆管涵为1m)。过渡段按倒梯形设计,坡率不陡于1:1.5。

(3)台后路基填筑要求

台背或墙后填土应采用分层回填压实,分层松铺厚度宜小于20cm;当采用小型夯实机或小型振动压路机时,松铺厚度不宜大于15cm,并应充分压实或夯实。

桥台台后填土宜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对于薄壁桥台宜在梁体安装完成以后,在两侧平衡

进行;对于柱式、肋式桥台,宜在柱和肋柱对称、平衡进行。涵洞填土应在涵洞两侧对称均匀分层回填压实。涵顶填土小于50cm 厚时不得采用大型压实机械碾压。 5.1.7.4 路基压实标准

(1)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按分层压实的原则实施。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路基压实度、填料最少强度和最大粒径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实度应不小于90%,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与下路堤要求一致。

(3)挡土墙墙后、涵洞、桥台台后过渡段填土,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6%。

5.2 特殊路基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

本项目特殊性岩土主要为平原区分布的软土。

5.2.1 软土路基分布

软土一般具有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强度、低透水性、不均匀性等特点,对工程项目有一定的影响,但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进行加固处理后可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本项目全线均有软土分布,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组成,其分布与赋存规律详见下表。

5.2.2 软土路基设计

软土路基设计标准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执行,软土路基应从稳定、沉降及满足构造物承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具有要求为:

(1)沉降计算及工后沉降

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内(15年),路基所发生的残余沉降为工后沉降。对于一般路堤允许工后沉降≤30cm,桥台和路基相邻处≤10cm,涵洞及箱型通道≤20cm。路基沉降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注固结沉降Sc,并采用沉降系数m对其进行修正。

(2)稳定沉降

稳定采用有效固结应力法计算,快剪与固结指标同时考虑,安全系数取F>1.2,当考虑地震影响时可适当降低稳定系数。

(3)预压高度

为加速地基沉降和固结,满足路基允许工后沉降等要求,结合软土性质、地基处理方法,(本项目)一般路段采用等载预压,对于填土高度低,固结比较慢及部分桥头路段采用超载预压,预压高度一般为1m,并按计算结果调整。

5.2.3 软土路基处理方案

本项目软土主要分为一般路基段、桥头路基段、涵洞动路基段等,结合软土地基路段路基填筑高度控制原则,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下述推荐方案:

(1)一般路基段如软土埋深小于3m的浅层软弱地基路段采用换填;填土高度不超过8m,软土埋深不超过13m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不超过25m的路段采用CFG桩。

(2)为防止不均匀沉降,避免桥头跳车现象,桥头60m范围内软土埋深不超过13m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不超过25m的路段采用CFG桩;超过25m的段落采用预应力管桩。

(3)涵洞道路段30m范围内软土埋深不超过13m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不超过25m的路段采用CFG桩;超过25m的段落采用预应力管桩。

5.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5.2.3.2 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的比选

(1)构造物软土路基段处理方案

对于桥头、涵洞、挡墙等构造物路段,工后沉降要求较高,推荐以复合地基处理方案为主,本阶段拟定如下几个方案进行比较。考虑到目前珠三角地区常规的处理方法,结合本项目的特点,拟定如下几个方案:水泥搅拌桩、CFG桩、预应力管桩、塑料排水板+水泥搅拌桩二次处理。

a. 水泥搅拌桩

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是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利用搅拌桩机将水泥喷入土体并充分搅拌,使水泥与土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而提高基础强度。成桩后与桩间土共同承载形成复合地基,桩的承载力主要依靠桩体自身强度。当桩长大于有效桩长时,增加桩长对承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经验,水泥搅拌桩加固深度最好在13m以内,一般不超过15m,并且桩长应穿透软土到达强度相对较高的土层,避免“悬浮桩”。

b. CFG桩

CFG桩是把碎石和适量的石屑、粉煤灰、水泥加水拌和,制成一种具有较高粘结强度的桩体,其加固机理有挤密作用、复合地基作用和褥垫层作用,桩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全桩长的摩阻力及桩端承载力,不存在有效桩长问题,桩越长则承载力越高,其桩体应打入持力层,否则高强度失去意义。

CFG桩施工工艺有沉管灌注法和长螺旋钻方法。沉管灌注法又分:锤击沉管法、振动沉管法和振动冲击沉管法三种,其中以振动沉管法振动小,但其振动对既有路堤仍有一定影响,施工中需要采用隔桩跳打、由内而外等工艺减小动。长螺旋钻方法为动力头带动中空长螺旋钻杆旋转钻进排土成孔,再往孔内灌料成桩。该类桩属非挤土成桩。近几年来其应用逐渐广泛,主要用于市政、土建基础工程及支护工程等对噪音及环境污染要求严格的工程。在扩建工程中推荐采用该工艺进行施工。该法缺点是施工工价较振动沉管法高20%,施工所需工作面较大。

CFG桩近期在广东省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实践经验丰富。但受国内施工工艺等条件的限制,CFG桩处理深度超过25米时,桩身易发生“颈缩”,鼓胀等病害。故CFG桩处理深度不宜超过25m。

c. 预应力管桩

预制预应力管桩是利用静压桩机或动力打桩机将预制的砼预应力空心薄壁管打入地基,地面荷载主要通过管桩向深层硬土层或基岩传递,并通过桩内外壁与地基土摩阻力和挤密作用,使地基与桩形成复合地基。

由于预应力管桩造价较一般的水泥土桩要高,同时桩身强度大,承载力高,因此在设计中采用充分发挥桩土共同工作和疏化桩距(间距>6倍桩径)的方法来进行复合地基的设计,采用疏桩结构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其在设计方法上区别于一般传统的高速公路地基处理方法的特

性所在。

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适用于淤泥质粘土、粉土、一般粘性土、松散砂质粉土等具有可达持

力层的深层软土,具有处理深度大、施加填土快、工期短和造价高的特点,适于本项目软土埋深大于25m的软基处理。

d. 塑料排水板+水泥搅拌桩二次处理

先施工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沉降达到控制要求之后实施二次水泥搅拌桩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达到工后沉降要求。

塑料排水板最大处理深度控制在25m内,水泥搅拌桩最大处理深度控制在13m内。

塑料排水板+水泥搅拌桩二次处理适用于软基埋深大于13m的构造物路段,可满足构造物路段地基承载力和工后沉降要求,与CFG桩或管桩相比,造价较低,但工期长,工后沉降较CFG 桩或管桩处理大。

e. 各处理方案技术比较

表5-7 构造物路段软基处理方案经济技术比较表(三)

综上分析比较,构造物软土路基段处理方案推荐如下:

a. 对于软基深度≤13m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

b. 对于软基深度>13m、≤25m的路段,采用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处理。

c. 对于软基深度>25m的的路,采用管桩处理。

(2)一般软土路基段处理方案

综合考虑本项目工期的影响,以及避免管网工程二次施工的影响,对于一般软土路基段小于3m的浅层软弱地基路段采用换填;填土高度不超过8m,软土埋深不超过13m的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13m、≤25m的路段采用CFG桩。

5.2.4 软土路基处理其他问题

5.2.4.1 施工控制标准

(1)填筑控制标准

填筑速率应由施工观测来控制。填筑速度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双控:路基中心的表面沉降速率宜控制在8mm/d(复合地基处治区)以内,坡脚处的侧向位移宜控制在5mm/d(复合地基处治区)以内。

(2)反开挖施工标准

在满足连续3个月小于3cm/月的沉降速率时方可进行反开挖和桥台桩基、涵洞的施工。

(3)卸载标准

在满足连续3个月沉降小于5mm/月时方可进行卸载。

5.2.4.2 路基填筑施工

路基填筑拟采用薄层轮加法水平分层实施。对于不同处治措施,填土速率控制亦不同,一般情况下极限填土高度以内可不控制填土速率。

5.2.4.3 监测设计

本项目主要在软基所在地段设置有桥涵、挡墙等构造物时,结合构造物的监测进行。

5.3 路基防护工程

5.3.1 设计原则

根据项目区域的地理气候特征、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条件、材料来源及植物种类,同时兼顾道路沿线的环境保护、路容景观、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地进行路基的防护设计。

(1)路基防护型式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植物防护,突出植被护坡绿化效果。

(2)路基边坡绿化体现自然美,尽量减少人工痕迹。

(3)路基土路肩边缘、坡脚及坡顶等坡率变化点宜按原有地形削成自然圆弧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有着良好的视觉效果。

5.3.2 路堤防护方案比选

结合本地区路基填料及气候特点,一般填方边坡小于4m,具体防护方案比选见下表。

表5-8 路堤防护方案比较表

5.4 路面设计

本项目路面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技术先进可靠、经济合理且有利于机械化施工的原则进行路面综合设计,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筑路材料及地区高等级公路路面建设经验等,对路面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方案设计路面结构的多方案技术经济综合比选的基础上拟定。

5.4.1 技术标准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等规范,本项目路面设计采用单轴双轮组100KN(BZZ-100)为标准轴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30年。

5.4.2 交通量及累计轴次

5.4.2.1 交通量及交通组成状况

根据工可报告,本项目交通量预测结果如下。

(单位:PCU / d)

本项目基年车型比例及未来各特征年车型比例预测结果见下表。

(%)

根据预测交通量资料,考虑车型发展趋势、超载现象、经济发展对交通增长率的影响,将各级轴载换算为标准轴载100KN ,经计算,15年设计年限内主路一个车道上的累计当量轴次数为Ne=1.742×107次,为重交通。 5.4.2.3 设计弯沉

根据规范规定,当基层类型为半刚性基层时,路面结构类型系数取1.0时,则沥青路面设计弯沉值主车道为21.4(0.01mm )。

5.4.3 路面结构类型比选

5.4.3.1 路面设计原则

(1)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

(2)充分利用现有路面结构。

(3)应用成熟技术,设计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4)施工难易程度、工期以及效益等分析,是技术方案实施的基础。 5.4.3.2 原有路面状况及处理措施

本项目大部分段落沿原有岭栏路布线,既有岭栏路建成通车多年。

(1)K0+000~K0+580段于近期铺筑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该段路未来位于广中江高速公路高架桥桥下,现状路面宽度约20m 。该段道路施工前未对软基进行处理,后期沉量较为明显,根据测量资料,部分已沉降至路基洪水控制标高以下。

图5-6 K0+000~K0+580段路面现状

由于该段未进行软基处治,且广中江高速公路高架桥修建完成后基本无法再对下卧软基再进行处治,建议该段于本次施工与广中江高速公路同步施工一并解决下卧软基问题,处理完成后路面重建。

(2)K0+580~K5+200段为旧岭栏路段,该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约9m 。本路段由于交通量较大且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

图5-7 K0+580~K5+200段路面现状

由于该段破损较为严重,重新利用处治费用较高,且对新建道路路面整体性不利,考虑到沿线填料缺乏,本阶段暂时考虑将混凝土路面破碎后作为路基填料使用。该段路面重建。

(3)K5+200~K7+094.125段为圾垃处理基地进场段,该段右幅已于近期施工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15m ,路面结构为20cm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5cm 水泥混凝土面层,由于该段路基未进行软基处治,全线沉降明显,路基与结构搭接处跳车严重,行车舒服性较差。

图5-8 K5+200~K7+094.125段右幅路面现状

由于该段右幅路面刚建成通车不久,且车流量较小,路面整体性尚好。建议对已建成的右幅路进行保留,为提高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对结构物前后各50m范围开挖软基处理后重新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保证路面结构形式的统一,左幅本次经软基处理后同样铺筑水泥路面,待远期右幅沉降基本完成后再统一进行罩面改造。

5.4.3.3 沥青砼路面与水泥砼路面的综合比选

本项目路面必须满足耐久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从技术上均能达到这些要求,在路用性能方面各有其优缺点,综合比较详见表5-12。

已建成右幅保持一致性,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5.4.3.4 路面材料选型

(1)面层

a. 上面层

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决定沥青路面应为抗滑面层,且保证密实水稳性好。目前在国内中应用较多的面层材料有连续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沥青玛蹄脂碎石SMA和高性能沥青砼SUPERPAVE,局部地区有用到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

沥青玛蹄脂碎石SMA起源于德国,在欧洲和美国应用较广,技术比较成熟,在国外主要用于改善老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SMA是一种骨架密实结构型沥青混凝土,既有一定数量的粗集料形成骨架结构,又有足够的细集料填充到粗集料中间,粗集料多、矿粉多、沥青用量高、掺加纤维稳定剂,在重交通作用下有良好的耐久性、抗滑性能和抗车辙能力。但SMA对沥青、碎石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由于增加了沥青用量且需掺入纤维导致造价较高。

Superpave(superior performing asphalt pavements)是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SHRP)的研究成果。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和温度选择沥青或改性沥青的等级,通过控制点和限制区以及4%的空隙率确定组合料的级配以达到沥青混凝土较好的早期性能和耐久性。目前许多省市根据自己的气候、交通状况铺筑了一些试验路,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推广使用该结构,试验方法所需设备昂贵,需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需要技术支持,且整套SHAP试验设备国内不多。因此,要慎重选择采用Superpave路面。

开级配抗滑磨耗层(OGFC)是针对多雨地区水损坏而出现的一种混合料,级配为开级配,空隙率一般为17~22%,路表水可由表面层迅速排除,没有行车时出现的水雾现象,极大地提高了行车安全性。由于空隙率较大,表面构造深度比其他混合料类型都大,抗滑性能较好。然而OGFC也有很大的缺陷,空隙率过大使表面层在重车的作用下易于松散;针对表层的排水特点,路面其它结构层和附属部分都要相应的做排水设计;OGFC在国内高等级沥青路面上使用的经验较少,且造价较高。

抗滑表层AC造价相对经济,施工管理易控制,已经有了成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施工经验,能较好的控制好目标配合比和现场施工压实的空隙率,在多条高速公路上已经成功应用。

根据实际应用,AC-13C上面层表面均匀美观,且能够提供足够的抗滑力,本设计推荐上面层采用AC-13C。

b. 中面层

根据调查,在高温地区,车辙多发生在中面层。本项目属于高温地区,对抗车辙要求高,应采取措施提高其中面层的抗车辙能力,推荐采用AC-20C。

c. 下面层

推荐下面层采用AC-25C。

(2)基层

路面基层是承受车辆荷载的主要结构层,它应具备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和抗冲刷能力。

基层材料按刚度和板体性来分可分为: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柔性基层和组合式基层四大类。

a. 刚性基层:采用低标号贫砼作为沥青路面的基层,其刚度大、强度高、板体性好,造价与半刚性基层相当,根据调查和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刚性基层应用较少,经验不多。

b. 柔性基层:采用沥青稳定碎石(ATB)和级配碎石作为基层材料。柔性基层路面结构在欧美及日本等众多国家高速公路上大量采用,使用年限大部分超过20~30年仍未发生结构性疲劳破坏,只需进行表面层处理,恢复表面使用功能,仍可继续使用,体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多年的成功应用证明是一种性能可靠的路面结构型式,被认为是发展“永久性路面”的主要路面结构类型。相关研究表明,柔性路面结构中如果级配碎石基层的原材料和施工质量差,将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与该种路面结构相配套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验收标准,加上该种路面结构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应用的较少,相关的施工经验不足,因此本项目还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可铺筑试验段积累经验。

c. 半刚性基层:半刚性基层是我国采用最广泛的一种基层材料,其强度高、刚度适中、水稳性好、抗冲刷能力强,且施工经验成熟。其缺点是容易产生反射裂缝和对应裂缝等早期病害,可以通过降低水泥剂量、采用应力吸收膜技术和设置沥青专用土工布或玻纤格栅等技术减缓裂缝的产生。

d. 组合式基层:是指在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加铺一层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充分发挥了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的各自有点。由于半刚性底基层板体性好、承载力高,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能适应我国目前重载、超载较多的交通现状;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柔性基层将改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易开裂和排水性差等缺陷,提高沥青整体的长期使用性能,减少和防止反射裂缝的发生以及水损坏,路面、半刚性基层和路基之间的刚度差缩小,改善整个路面结构的受力条件,较大提高路面整体结构在重载反复作用下的抗疲劳破坏性能。

目前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很少单独使用,半刚性基层与组合式基层使用较为广泛,本次也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对比。

(3)底基层

底基层选用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便施工的原则。由于本路段碎石、砂料易购的特点底基层采用半刚性水泥稳定碎石。

(4)垫层

结合沿线的材料,本着经济的原则,推荐采用级配碎石。

(5)下封层

为保护半刚性基层不被施工车辆破坏,利于半刚性基层材料养生,加强层间结合,同时也为了防止雨水下渗到基层以下结构层内或下渗侵入结构物内而在半刚性基层顶面设置下封层。下封层可采用层铺法沥青表面处治施工,结合料采用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热沥青,建议采用热沥青;碎石用5~10mm规格的瓜米石,沥青及碎石洒布量可参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6)粘层

为保证沥青面层之间的有效粘结,需在各层之间喷洒粘层油,粘层油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沥青洒布量参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5.4.3.5 路面结构组合方案比选

图5-9 路面结构方案图

本项目根据基层材料将比选的路面结构分为半刚性基层沥青砼路面结构、组合式基层沥青砼路面结构,根据计算,各类型路面的具体厚度如图5-9。

(1)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为适应交通量,特别是重载交通日益增长的需要,半刚性基层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基层中,国内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90%以上均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优点:半刚性基层厚度大,刚度大,强度高,具有较高的的承载能力,层底弯拉应力小,可以适应较重的交通量,材料来源广泛。该类型路面在国内应用较多,施工技术成熟、经验丰富,造价较低。

缺点:半刚性基层排水性能差,抗冲刷能力差,易产生收缩开裂并引起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路面容易出现早期破坏。对级配和沥青面层厚度要求高。

(2)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

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是指在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加铺一层柔性基层的沥青路面,该结构是西部交通科技项目《西部地区合理路面厚度及路面结构型式研究课题》主推的路面结构,目前该结构在国内已多次修筑试验路,如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无锡至江阴一级青阳段(试验段长1900m,结构为4cm中粒式AC+6cm粗粒式AC+6cm粗粒式沥青碎石+30cm二灰碎石+30cm石灰土)、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试验段长2120m,结构为4cm中粒式AC+5cm粗粒式AC+10cm级配碎石+20cm 水泥砂砾+20cm二灰土+18cm二灰土垫层、4cm中粒式沥青砼+7cm粗粒式AC+20cm级配碎石+26cm 二灰砂砾+18cm二灰土垫层),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优点: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充分发挥了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的各自优点。由于半刚性底基层板体性好、承载力高,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能适应我国目前重载、超载较多的交通现状;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柔性基层将改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易开裂和排水性差等缺陷,提高沥青整体的长期使用性能,减少和防止反射裂缝的发生以及水损害,路面、半刚性基层和路基之间的刚度差缩小,改善整个路面结构的受力条件,较大提高路面整体结构在重载反复作用下的抗疲劳破坏性能。

缺点:尽管组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在我国多条高速公路上得到应用,但仍处在初期阶段,缺少长期的实践验证。造价高。

本项目为重交通道路,对路面结构强度高,道路沿线石料储量丰富,材质较好,根据本地区筑路材料分布特点以及项目在路网中的重要地位,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

5.4.3.6 新建路面结构方案推荐

经过路面结构方案比选和材料比选,根据交通量水平、弯沉计算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推荐路面结构如下:

(1)主线路面结构

沥青混凝土路面

上面层:4cm 细粒式改性沥青砼 (AC-13C)

中面层:6cm 中粒式沥青砼 (AC-20C)

下面层:8cm 粗粒式沥青砼 (AC-25C)

下封层:热沥青+瓜米石

基层:32cm 4.5Mpa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20cm 3.5Mpa水泥稳定碎石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70cm

(潮湿路段增设20cm级配碎石垫层)

水泥混凝土路面

面层:25cm C40水泥混凝土面板

基层:20cm 4.5Mpa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20cm 3.5Mpa水泥稳定碎石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5cm

(潮湿路段增设20cm级配碎石垫层)

(2)非机动车道

上面层:3cm 细粒式改性沥青砼 (AC-13C)

下面层:5cm 中粒式沥青砼 (AC-20C)

下封层:热沥青+瓜米石

基层:20cm 3.5Mpa水泥稳定碎石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28cm

(潮湿路段增设20cm级配碎石垫层)

(3)桥面铺装

面层:12cm C50防水混凝土

(4)人行道

面层:5cm机制防滑砖

调平层:2cm M7.5水泥砂浆 基 层:15cm 3.5Mpa 水泥稳定碎石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22cm

5.4.4 路面结构材料设计参数

5.4.4.1 基层、底基层

(1) 水泥: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42.5级。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的初凝时间应长于3小时,终凝时间宜在6小时以上,因气候原因水泥终凝时间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应掺加缓凝剂,水泥及必要的外掺剂的物理性能及化学成分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应规定。

(2) 集料:用于水泥稳定的粗集料采用当地的石灰岩轧制而成,碎石的压碎值≤30%,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 (基层)、37.5mm (底基层);细集料宜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屑或天然砂,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集料级配应满足下表要求:

(4)强度:基层混合料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为4.5Mpa ;底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得小于3.5MPa 。 5.4.4.2 粘层

在沥青上、中、下面层之间,所有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如纵横向施工缝、雨水进水口、路缘石等侧面,应均匀洒喷粘层油,粘层油采用快裂型改性乳化沥青(PCR ),洒布量0.3~0.6L/m 2。

5.4.4.3 封层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由改性乳化沥青、集料、矿粉与水组成,各类材料的规格与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1)改性乳化沥青

采用拌合用慢裂型路用SBS 改性乳化石油沥青(重交AH-70#),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表5-15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2)集料

市政道路初步设计说明书(范文)

工程设计证书编号:A222000384 工程编号: 龙湖区龙祥街道夏桂埔社区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程 初步设计 二○一八年十一月

目录 1 设计说明书 (1) 1.1 概述 (1) 1.1.1 任务依据 (1) 1.1.2 设计标准 (1) 1.1.3 工程概况 (1) 1.1.4 项目研究过程 (2) 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 1.1.6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 1.2 功能定位 (2) 1.2.1 规划情况 (2) 1.2.2 交通量预测 (2) 1.2.3 工程建设意义 (2) 1.3 建设条件 (3) 1.3.1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3) 1.3.2 工程地质条件 (5) 1.3.3 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6) 1.3.4 沿线环境敏感区(点)分布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 (7) 1.3.5 项目区域内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对项目的影响 (7) 1.3.6 沿线市政管线的现状与规划 (7) 1.3.7 各项(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对项目的影响 .. 7 1.3.8 有关部门对重大问题的意见,沿线居民的要求或建议 (7) 1.3.9 其他 (7) 1.4 工程设计 (7) 1.4.1 设计原则 (7) 1.4.2 设计依据 (8) 1.4.3 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9) 1.4.4 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9) 1.4.5 横断面设计 (10) 1.4.6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11) 1.4.7 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4) 1.4.8 桥梁、隧道及涵洞设计 (14) 1.4.9 排水工程 (14) 1.4.10 沿线环境保护设施 (15) 1.4.11 近远期结合实施方案 (20) 1.4.12 新技术应用情况及下阶段需要进行的试验研究项目 (20) 1.4.13 设计配合及存在问题与建议 (21) 2 工程概算 (21) 2.1 工程概况 (21) 2.2 编制依据 (21) 2.2.1 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21)

道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1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概述 2.1 设计依据 10、国家有关政策、交通部及建设部有关公路与城市道路建设的现行标准、规范和规程。 2.2 工程内容简介 2.2.1 工程位置、范围、规模 1、工程位置 Xxx路位于综合产业区西南部,工程起点与xxx相交,终点与xxxx相交,沿线分别与3#路、4#路相交。 2、工程建设范围 根据设计委托书,本工程建设范围包括: (1)道路工程; (2)管网工程; (3)照明工程; 3、工程规模 道路全长5000米,设计速度:40km/h,红线宽度30米。 新建机动车道面积xxxx平方米。 2.2.2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根据本项目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我院在初步设计过程中认真执行相关批复意见,积极与建设单位配合并沟通,优化设计方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并开始外业测量工作,落实了可研报告的批复意见。 2.2.3 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根据规划要求,多次进行汇报。并对道路横断面形式、道路结构等进行多方案比较,并进行了方案论证,确定了最终设计方案。此基础上形成了结论性意见。 2.2.4 工程分期建设的计划安排 2010年1月~2010年4月,完成勘察、设计工作; 2010年5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等前期准备工作; 2010年5月开工建设; 2010年5月~2010年8月,完成道路、管网工程的主体施工;2010年8月~2010年10月,完成道路面层施工;完成交通工程施工。 2010年10月建成通车,施工总工期6个月。 具体实施计划,以上级主管部门最后审批意见为准。 2.3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2.3.1 道路现状 拟建地区内,现有骨架路网。 2.3.2 现状交通量及技术标准 根据目前的建设状况,大部分地块尚处在规划阶段,区域内路网还没有形成,现阶段交通主要为xx路沿线与xx沿线产生的交通,随着综合产业区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区内交通量将呈几何性增长。 2.3.3 自然条件 1、气候特征 xxx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xxx三面环海,一面连接陆地,形成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环境。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并具有海洋影响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是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影响整个气候的变化。冬季主要受蒙古及西伯利亚冷高压的控制,多为偏北季风,气温较低,降水少。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行东南季风,气温较高,降雨多。春、秋两季则为过渡性变化气候。在季风气候的基础上并受海洋影响的情况下,本区气候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集中,风力较大。 2、气温、降水、风向 历年年平均温度10.08oС,极端最高温度36.7oС,极端最低温度-25.1oС。 历年年平均总降水量470.9mm;年平均蒸发量1866.5mm。 历年年平均风速4.4-5.4m/s;历年最大风速25m/s;全年最多风向SE、N;最大积雪厚度18cm;土壤标准冻结深度0.7米,最大冻结深度1.01米。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本市基本风压0.50kN/m2,基本雪压0.30kN/m2。 2.3.4 工程地质资料 1、地形、地貌 千山余脉沿境内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渐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低山重叠,山峰连绵,河流湍急,谷地狭窄;西北部及西南部丘陵低缓,溪流短小,谷地开阔;沿海岛屿坨礁密布,亦有开阔的海积平原;中部复州河、岚崮河中下游流域,有小范围的平原分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案例

市政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篇编制说明和依据 9 第二篇工程概况 9 第三篇施工进度计划 10 第四篇施工平面图布置 10 第五篇施工部署 12 一、施工准备 12 二、项目管理机构 13 三、施工力量组织 15 四、施工作业班次 15 五、建立现场协调会制度 15 第六篇主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6 一、道路施工测量 20 二、道路工程 21 (一)、设计概况 21 1. 主要技术标准 22 2. 道路横断面设计 22 3. 路面结构设计 22 (1) 机动车道: 22 (2)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23 (二)、施工要求 23

(三)、施工方法 24 1. 路基土方工程 24 (1) 施工准备 24 (2) 土方路堑开挖 25 (3) 填方路基施工 26 2. 水泥稳定石粉渣底基层、基层 28 (1) 准备工作 28 (2) 施工要点 29 (3) 操作方法 30 3. 混凝土路面 31 4. 人行道 40 5. 沿线设施施工 41 三、给水管道工程 42 (一)、设计概况 42 (二)、施工方法 42 1. 管沟开挖: 43 2. 给水管道基础: 43 3. 管道安装方法; 43 4. 管道试验 47 5. 管道回填 48 四、排水管道工程 48 (一)、设计概况 48 (二)、施工要求 49 (三)、施工方法 50

(四)、排水管道的闭水试验 52 (五)、工艺和安全要求 53 五、电缆沟工程 56 (一)、设计概况 56 (二)、施工要求 56 (三)、施工方法 57 1. 施工条件 57 2. 测量放线: 57 3. 沟槽开挖: 57 4. 基底处理: 58 5. 墙体砌筑: 58 (1) 施工准备: 58 (2) 拌制砂浆 59 (3) 操作工艺 59 6. 内外壁抹灰 60 (1) 基层处理 60 (2) 做灰饼(打墩): 60 (3) 基层施工 60 (4) 抹底灰 60 (5) 装饰面层 61 (6) 质量保证措施: 61 7. 盖板预制及安装 61 (1) 构件预制 61 (2) 构件安装 62

某道路初步设计说明doc

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黄源大桥是连接万载县双桥镇黄源村与河岭村的枢纽工程,是2007年我省公路建设车购税计划(农村公路渡口改造、渡改桥)重点项目。本桥位于锦江上游,河面宽约110米,测时水深约1.8米。黄源渡口南岸为河岭村,渡口北岸为黄源村,为两岸居民来往的主要交通途径,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也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他们迫切要求改善交通,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该项目的建成,将意味着撤销黄源渡口,对于解决两岸村民的生活、生产的极度不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双桥镇黄源村、河岭村与周边乡镇、乡村的联系,城乡结合规模的进一步扩展必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是双桥镇黄源村的民心工程,是两岸百姓的民心工程。 二、设计依据和规范 1. 2007年我省公路建设车购税计划(农村公路渡口改造、渡改桥) 2.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3.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4.交通部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交通部部颁《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l一2005) 7.黄源大桥工可批复意见 三、采用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2.桥面宽度:0.50米安全带+6米行车道+0.50米安全带 3.设计洪水频率:1/50 4.桥下通航等级:无 5.设计速度:20km/h 6.引道工程: 公路等级: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20km/h 路面:6米宽、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基宽度:7m 四、地形、地貌、地质 1、地形、地貌条件 本场地地貌属于冲积阶地,场地较平坦。场地周围为菜地和农田。 2、地层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表明,本场地区域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层,下部为三叠系上统安源群砂岩。 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由细砂层、砾砂层、砂岩组成。现根据其野外特征将场地各地层的分布及特征描述如下: ①细砂层(Q4al):ZK4有揭露。浅黄色,含有少量泥质,饱和,松散状 态。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 a0 ]为70kPa。揭露厚度0.8m。 ②砾砂层(Q4al):各孔均有揭露。黄色,砾卵含量占40%左右,粒径0.3~5 厘米,最大者在10厘米以上,呈亚圆状态,以石英岩为主,饱和,中密状

市政道路中修工程施工方案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 编制说明 1.1.1我公司有幸中标,一定全力以赴,抓紧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和施工现场总体规划布置。并调派进驻工程项目部,配备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经理来承担本工程施工。建立项目部技术负责人,配备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材料和资料等专业管理员,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实施项目法管理,全面负责工程施工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及做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和管理施工。 1.1.2我们将与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密切配合,真心诚意地接受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在全施工全过程中的热忱指导、监督和帮助,同心协力地将本工程建成民心工程、达标工程而努力,为使本工程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1.2 编制依据 1.2.1踏勘工程现场的实际资料; 1.2.2根据交通部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1.2.3上海市标准《城市道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BJ08—225—97) 1.2.4根据现行的国家和上海市关于建设工程安全技术法规和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1.3 质量目标 本工程的质量目标为: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 1.4 工程目标 确保本工程日历总工期74天,比招标文件规定的施工工期提前6天竣工,实际开工日期根据建设单位开工报告为准。 1.5 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重大伤亡事故为零,争创区级文明工地。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述 工程名称:申江路中修工程 工程地址:申江路(唐陆公路交叉口至新金桥路交叉口) 工程描述:本工程南起唐陆公路北至新金桥路,道路规划红线为50m,全长480m,起点桩号K0+140,终点桩号K0+620。 2.2 工程范围 2.2.1路面结构:设计高程与原路面高程h<4cm,先铣跑老跑老路面至4cm,加铺4cm细粒式沥青砼(AC —13I);4cm≤h<8cm时,加铺4cm细粒式沥青砼(AC—13I),在加铺层与原路面间用细粒式沥青砼(AC —13I)进行衬垫;8cm≤h<12cm时,加铺4cm细粒式沥青砼(AC—13I),在加铺层与原路面间用粗粒式沥青砼(AC—25I)进行衬垫;h≥12cm时,加铺4cm细粒式沥青砼(AC—13I)和8cm粗粒式沥青砼(AC—25I),在加铺层与原路面间用粗粒式沥青砼(AC—25I)进行衬垫。 2.2.2侧、平石铺砌:原中央分隔带和机非分隔带的侧、平石不予利用,重新铺砌侧、平石,其铺砌形式按上海市市政工程局侧、平石通用结构图实施。中央分隔带侧石采用高侧石,一般高出地面20cm,机非分隔带及人行道侧石采用普通侧石,一般高出地面15cm,侧石顶线纵坡应与道路中心线纵坡一致。2.2.3人行道:工程范围内的原彩色人行道板不予利用,重新铺筑人行道。其结构组合及厚度如下:面层:6cm同质砖、3cm干拌水泥黄砂;基层:10cm细是砼(C20);垫层:10cm碎石。 第三章施工准备工作 3.1 技术准备 3.1.1为确保工程能保质、保量完成,并达到预定的目标。我公司将认真组织和落实主要工程技术人员,选择对类似工程有丰富施工经验的人员为骨干,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定出最佳施工方案,使施工能全部

市政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初步设计说明 一、概述 (一)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本项目位于XX市XX工业区内,按《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规划,本次设计道路位于XX工业区芝麻地块,与XX路相交。 随着XX开发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负责南城经济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份委托我单位进行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为本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地设计。2012年8月业主委托XX市测绘中心进行工程测量,于2012年11月完成工程地形图和横纵断面测量地任务交我单位进行工程初步设计。 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道路起点在XX路,桩号为K0+000,并向西布线,道路终点与原村庄道路相接,桩号为K0+232.992,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9.0米。与本道路工程同步实施地还有排水管线。 (二)设计依据 1、业主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任务委托书; 2、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4、由XX市测绘中心提供地现状地形图及道路横纵断面资料; 5、XX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关于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地批复 文件。X开经【2012】99号。 二、主要技术规范及设计标准 (一)技术规范 本工程设计采用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2.1.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1.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2.1.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2.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1.8《公路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二)道路设计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设计时速:20 km/h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7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20m 设超高推荐半径:40m 设超高最小半径:20m 平曲线最小长度:40m 圆曲线最小长度:20m 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竖曲线最小长度:20m 最小坡长:60m 停车视距:20m 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 设计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20年 三、道路工程设计 (一)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项目起于XX路(0+0.000),止于村庄道路(0+232.992),东西走向,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为9.0米。 道路平面设计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道路全线设2处平曲线半径R为:40m、50m。 (二)道路纵断面设计

一级公路初步设计路面说明

5.6路面设计 5.6.1设计依据及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H20-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F80/1-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路桥用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JT/T535-201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E60-200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微表处和稀将封层技术指南》 JTG/TF40-02-2005。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JG/T188-20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 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5.6.2设计标准 1)公路等级:一级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设计时速60km/h。 3)公路自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V2四川盆地中湿区。 4)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表示。 5)沥青路面设计年限:15年。 5.6.3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沥青路面:执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中8.0.1“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定;执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及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检验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的规定。 基层、底基层: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完整范文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区位条件 江山市贺村镇距江山市区10公里,浙赣铁路、205国道、46省道穿境而过,是江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浙西商贸重镇。全镇总面积82.3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2002年11月被衢州市确定为四个经济强镇之一, 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贺村镇作为经济强镇,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与饲料加工、文体用品等6个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在江山市行政区划调整过后的19个乡镇中排名首位。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8.7亿元,比上年增45.7%,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5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55.2%,其中工业投入5.8亿元,比上年增55%;地方财政收入达3239.69万元,比上年增56%。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 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选址在贺村镇丰益村银碓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贺村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建在新205国道边,背靠浙赣铁路,交通条件良好;基地远离居民区,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周围环境适合项目的建设。基地与贺村镇区紧邻,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均已经敷设到区块,可以方便地与贺村镇基础设施网络衔接,也为基地三期的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配套设施条件。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地属丘陵平原地,从土壤资源来看,以黄色粘土为主,地层、地质条件好,坡度平缓,适宜项目建设。 2、气候气象 贺村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盆地气候的某些特色。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均气温17.7度,年平均降雨量1658毫米,年无霜期255天,宜于农业生产。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和寒流,梅雨及台风。 3、工程地质 沿线地址情况良好,基本属第三期黄土地区。 三、设计内容 本次项目内容为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基础设施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工程设计 2、给排水工程设计 3、交通工程设计 4、电力、电信工程设计

市政道路设计总结

本篇是写市政道路方面的,公路的偶不太懂!!!谢谢!! 本篇只适合新手,刚开始做设计的画图的人员(其实设计就是画图的...) 2011年工作总结 经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工作中,我不断总结失败和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将一年来市政道路工程工作中体会到的总结如下: 一、工作方面 (一)项目投标 1.首先,认真阅读标书!!根据标书内容安排人员和任务以及完成的时间。完成时间应该比开标日期提前至少两到三天,由领导检查并最后调整和修改。 2.技术标部分: 统一各自字体、平面图出图比例、出图深度(出图内容)、道路名称、封面、扉页、日期、内容字体、出图风格。 由投标负责人或指定他人统一制作图框和图签(图框字体、页码字体等均要统一)。 规定各自投标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由相关专业负责人各编写一段简要说明,最后由写说明的人汇总。 认真阅读地形图,注意和道路主线的关系和需要设计结构的地方。 与各专业的设计人员随时沟通。 围标:最好一人做一个标书。并且要2-3人多次检查各处细节,切莫疏忽大意。一人做2个标书时,应该分开做,先做完一个,再做另一个,避免混着做。一人做完,另一人检查。 做完技术标和商务标记得刻盘!!!根据招标单位单独或一起封装。 (二)项目方案 1.项目准备: 在方案时期,拿到甲方提供的地形图和规划后,首先认真阅读地形图,注意电线、

电线杆、铁塔、光缆(国防光缆)、现有管道(雨污电气)、房屋建筑、原有结构物(涵洞、桥梁、挡墙、护坡等)、水渠、河流河沟、沟壑、水(鱼)塘、水田、地形高低走向等对规划道路的影响,有问题及时与业主沟通处理方案。并在总说明中相应的说明。 光缆、燃气、电力等重要管道线路应在平面图中特别标识,并在总说明注意事项中说明。 需要勾汇水面积确定涵洞位置、型式、大小时应及时和排水设计人员沟通。 搜集与项目有关的各种历史、水文、地质资料,包括业主方面各个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单位详细名称、地址、QQ,电话等。 各部门紧记出图日期,并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内部审图和修改。 项目负责人统一制作封面、图签。图签统一采用外部参照型式。 2.项目: 2.1 首先出道路平面图。 2.1.1 处理地形图: 第一种方法:将地形图全部处理为颜色8(其它灰色均可,根据单位规定),转化地形点和等高线为道路软件识别的模式。此种方法可以知道每个图层都什么数据,但是如果原地形图不规范,图层很繁多复杂,则关闭和打开地形图时很繁琐。第二种方法,首先关闭地形点和等高线图层,将其他所有数据均刷层到新建地形图图层(此方法适用于不标准图层繁杂地形图),然后将地形点和等高线转化为道路软件识别的模式。此方法便于图层管理,但不便于专门查找原图层中某类数据。处理完地形图可运行PU命令清理无关的数据。 2.1.2 平面出图: 首先出道路平面图之前,根据项目规划确认道路等级和设计车速,认真检查规划道路的中线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规划只做半径,不做缓和曲线),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规划中线进行微调,尤其是半径取整数(如甲方要求不得改动中线则不调,并由甲方说明原因),对需要做缓和曲线的地方加缓和曲线。根据设计车速和圆曲线半径设置道路加宽。 交叉口按根据道路等级进行拓宽和渠化处理。 斜交交叉口缘石半径应在规范内尽量取大。 立体交叉布设匝道时应充分考虑净空、竖向设计。 平面图中应简易标识出桥梁、涵洞、挡墙等结构物的位置、范围、型式等信息。平面调好之后发给业主看看,有问题及时沟通和修改。 方案平面进行最后的平面标注、布置,按桩号分平面图(普通道路按1:500分图,

市政道路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一、工程概况: 郁金香街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次干路,北起葵松路,南到雪松路,全长635.039米,红线宽度34米,是沈水生态科技创新城的一条重要道路,建成后将对科技创新城的开发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二、设计依据: 1.业主提供的相关规划资料(道路平面规划、道路竖向规划、路基横断面规划) 2.《业主提供的电子版地形图》(1:1000)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7.《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9.《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1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11.《城市道路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5MR101) 12.《城市道路路基路面及其他设施》(国家建筑标准图集 MR1) 13.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4.《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05MR601) 15.《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16.《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三、技术规范及标准: (一)道路工程设计技术规范及标准: 四、平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原则 1.道路平面位置考虑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2.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二)、平面设计内容 郁金香街起点与葵松路(原杜松路)相接,起点坐标:X= 4615030.390,Y= 41523802.945; 道路由北向南延伸,终点与雪松路相接。终点坐标:X= 4614395.350,Y= 41523802.951。道路全长635.039m。施工范围为K0+013~K0+580。道路路线范围内及周边地块征地基本完成,因此原有水田灌溉沟渠全部取消。主干渠做改渠处理,具体位置详见《道路平面图》。 五、纵断面设计: (一)、纵断面设计原则

最新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pdf

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 设计说明书 1.1概述 1.1.1 道路地理位置图 示出道路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建筑物的概略位置。 1.1.2设计依据 设计委托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的批复意见、相关评审报告、规划、地形等相关资料。 1.1.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如技术标准、规模有重大变化,应予以论证并履行报批手续。 1.1.4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1.5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1.1.6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1.2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情况 1.1.1道路现状评价 1.2.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 交通量、车辆组成、路口交通流量与流向特征及路口、路段饱和度等。 1.2.3沿线基本情况 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铁路及地上、地下管线情况。 1.2.4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 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等。 1.2.5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1.3 工程概况 1.2.1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 1.3.2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1.3.3规划简况 着重阐述设计道路、立交在规划路网中的性质、功能、位置、走向,相交道 路的性质、功能。 1.3.4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 1.3.5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如选用立交,需阐明其必要性及选型依据。 1.3.6工程修建的意义 对道路路网的影响,缓减干扰提高车速和服务水平的程度。根据以上内容,

阐明工程修建的意义。 1.4 工程设计 1.4.1方案设计思路 1 对规划思路及各项指标进行说明,阐述对规划的理解,分析项目实施的意义。 2 提出主要技术难点与关键技术问题。 3 结合规划提出优化或更改思路,阐述合理性。 1.4.2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1 列表说明各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道路等级、设计年限、设计车速、标 准路幅宽度、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最大坡长、最小坡长、凹曲线凸曲线 半径、停车视距、最小净空、交织段长度、设计荷载、抗震设防标准等。对以上 指标与规范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2 对设计年限、设计荷载、最小净空、抗震等级结合规范进行说明。 3 对因条件限制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所有非强制性技术指标需特别说明。 1.4.3道路平面设计 1 提出平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用地、道路、管线、轨道、隧道、桥梁、文物、其它构筑物、以及工程费用控制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平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4道路纵断面设计 1 提出纵断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坡度、控制标高、坡长、挖填土方、排水、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纵断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5方案比选 列表对方案的交通功能、占地、工程费用、景观效果、近远期结合情况、技 术要求、工期、拆迁与施工组织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推荐方案。 1.4.6道路路幅分配 说明道路总宽度以及车行道、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缘带、中央分隔(绿化)、人行道绿化带宽度分配。结合规划及交通分析论证路幅分配合理性。(结合综合管网布置确定路幅分配) 1.4.7道路路基、路面设计 1 说明道路边坡坡率以及支挡构筑物、桥梁、隧道的确定情况,结合现状地形与地勘分段说明其设计合理性。 2 提出特殊路基处理措施。

市政道路中修设计说明

坑槽修补 1 A 二 根据XXXXXX路桥检测技术提供的《XXXX路中修工程检测报告》,本路段通过弯沉测试计算(剔除特异点后)原路路面代表弯沉值为56.1,路面强度系数SSI均大于0.61,评定为次,路面整体强度较差;本项目检测PCI为53.49,评价为差;根据规要求需对路面基层进行处理以增强路面整体强度,但由于本路段为小区区间道路,交通量不大且以轿车及观光车辆为主,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业主对道路使用的要求,特拟定本项目仅恢复路面使用功能的设计,全路段采取中修罩面,本次路面中修预期使用年限为4年。 三、设计方案 1、中修罩面设计 针对本路路面病害情况,先对路面病害处理,道路两侧锐刨后增设平边石,路面洒布热沥青黏层,再铺设沥青道路专用防裂布,然后再采用4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进行中修罩面,设计髙程按原路面设计髙程增加4cm。罩面后采用热熔型涂料重新划路面标线。 对原路面病害处治完成后,锐刨原路面标线,并清除路面上的泥土杂物,然后进行罩面。 2、病害处置 (1)龟裂、坑槽 重度龟裂、坑槽需开挖槽口,根据开挖后揭示的路面结构层破损情况,确定槽口的开挖深度。 当面层破坏则开挖至原路面面层底部;当基层也破坏则开挖至原路面基层底部。

①开挖槽口:对龟裂处路面进行开挖,开挖深度至已经松动的基层处,开挖形状必须规则, 槽壁垂直,面层各层间应开挖成台阶式,台阶宽度不小于15厘米。②清除坑槽浮尘、松散颗粒等杂物。③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填筑,面层槽壁涂刷黏层油。④基层部分若槽口开挖面积小于6X2. 5米时采用C15微膨胀混凝土填筑,若面积大于等于6X2. 5米时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填筑。 (2)裂缝 重度裂缝开V形槽灌沥青砂处理。 (3)沉陷 根据在沉陷处的钻芯情况,病害已发展至基层或底基层,故处治措施同重度龟裂、块裂。 3、人行道及路缘石等设计 根据现场调查,原路未设置人行道,应业主要求本次中修补设人行道,人行道采用4cm花岗岩火烧板+2cm M10水泥砂浆+15cm C25水泥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人行道外侧设置镶边石,采用79cm X 10cm X 6cm (长X宽X高)规格的机切花岗岩。 根据业主要求原路路缘石全部更换,采用99cmX 18cmX27cm (长X宽X高)规格机切花岗岩,支撑混凝土采用C25混凝土;路缘石安装底面设lcm的M10砂浆找平。路缘石侧与沥青面层接触部位喷洒黏层。 根据现场调查,原路未设置平边石,业主要求本次中修增设平边石,在铳刨老路上面层后铺筑3cm M10水泥砂浆+4cm石平边石,平边石采用49cmX30cmX4cm (长X宽X高)规格机切石,平边石在等级路交叉处铺筑时应注意与雨水井的顺接。 4、平面交叉维修 根据业主要求本次中修仅对等级路平面交叉进行顺接处理,等外路保持原状不变。 本项目共有等级路平面交叉3处,分别为XX路与XXX路交叉、XX路与XX路交叉、XX路与 XXX路交叉;本次中修设计在与等级路交叉20m围锐刨老路上面层后直接加铺与主路路面结构相同的路

市政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标段K0+000~K2+600) 一、工程概况 垫江县明月大道贯通垫江县城区南北区域,位置走向与桂溪北路(即渝巫路) 平行,相当于垫江县骨架路网体系中的“外环线”。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 位于垫江县桂溪镇,南接长安大道延伸段,北接天圣制药厂。设计起点位于长安 大道平交口,先后与南阳路、机关路、温泉路平交后,终点位于明月大道C连接 线平交口,道路全长6111.834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 为32米;中间有明月大道B连接线与北转盘平交,道路全长513.656米,为城 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40米;明月大道C连接线与明月大道 平交,道路全长1381.143m米,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 40米,终点接渝巫路。 本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垫江县县域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缓解城区内 部的交通压力,极大地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也为周边地块的开发进程起着积极的 推动作用,对整个垫江县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标准 2.1 设计依据 (1)与业主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2)业主提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 (4)业主提供的《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5)业主提供地质勘察报告 (6)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程路幅宽度的函》 (7)业主提供的《垫江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垫江县明月大道新建道路工 程初步设计预审意见的通知》 2.2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2.2.1国家标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2.2交通部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2.2.3建设部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4年3月) 2.2.4地方规范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重庆市建设工程费用定额》(1999年) 2.3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2010年10月,该工程正式立项,并由垫江县兴渝城市建设有责任公司担任项目业主。受业主委托,我院开展了垫江县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新建道路工程设计项目。2011年4月我院提交了方案初步文本。2011年4月25日,我院向业主及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设计,之后多次与业主及垫江县规划局进行接洽,逐步完善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 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各项方案设计工作,在2011年6月我院提交了方案设计正式文本。2011年7月18日,我院再次向垫江县规划局等各位领导汇报了方案文件。2011年8月垫江县规划局下发了《评审会议纪要》垫江规划纪要〔2011〕11 号文,原则上同意该工程设计方案。 2011年10月,项目业主委托重庆市涪陵地质勘察工程公司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在11月中旬我院收到业主提交的地勘资料后,开展了明月大道、明月大道B、C线连接道及明月大道延伸段的初步设计工作。为确保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项目设计组根据各专业特点,在征求各专业设计意见后,对设计进度、设计内容、文件编制要求、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原则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为在较短的设计周期内保质保量完成设计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11月底提交了初步设计文件,2011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设计院进行了初步设计评审,并顺利通过了评审。 2.4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某市政道路方案设计说明文书

xxx路市政工程 方案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地理位置 xxx路位于机荷高速以南、水官高速以北、布澜路以东、广深铁路以西,隶属南湾街道办辖区。本次设计起于规划水背路,止于xxx市区粮食储备库配套市政工程二号路,全长1.914km。起点坐标X=30050.550,Y=122817.596;终点坐标小X=31895.424,Y=122521.309。 2.建设意义 2006年9月1日,xxx家电产业集聚基地工作会议举行,会议通过《xxx家电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战略研究报告》、《xxx市家电产业集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拟投资9亿元,用10年至15年在布吉建设xxx家电产业集聚基地,到2015年建成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家电产业集聚基地,将成xxx市新的经济增长带。 现状布吉镇高速公路及干线主干道系统较完善,在区域有深惠公路、水官高速、机荷高速等。但镇联系各片区的主干道及次干道却较缺乏,断头路较多,没有形成有效的道路网络。 为了配合家电产业基地的建设,完善周边市政配套设施,xxx路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将金融路、联东路等多条东西走向道路有效的联系起来,加强了该区域的交通联系,方便了该基地的货物疏导。 受小星星委托,我院进行xxx路市政工程设计。本次设计包括:

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桥涵工程、给排水工程、燃气工程、电气工程、交通监控工程。 二、设计依据 ●《xxx市中部物流组团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6); ●《xxx市龙岗区布吉镇市政工程详细规划》(中国市政工程中 南设计研 究院2006); ●xxx路市政工程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 ●沿线区域1:1000地形图及地质勘察报告; ●其他相关国家及地方规程、规。 三、道路工程 1、采用的规和标准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城市道路设计规》(CJJ37-90); ●《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11-9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1999); ●其他相关国家及地方规程、规。 2、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一览表

1建筑初步设计总说明 内容资料

第一篇总说明 合肥工业学校、合肥经贸旅游学校三期工程 初步设计总说明 1.1 工程设计主要依据 1.1.1国家有关规范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BG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年版) 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 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5年版) 7《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8《合肥市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实施细则》 9《合肥市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实施细则》 10《合肥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技术管理若干补充规定》(合建设[2011]30号) 1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 12《建筑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001)(2006版) 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 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1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1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0《合肥工业学校、合肥经贸旅游学校三期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 2009年版212006 — GB 500132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23 —2006 2014年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年版)2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25GB50054-2011) 2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2011年版2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1)及局部修改条文) 2003年版28《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329 30 (DB34/1467-2011)《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1 (年版).动力》(2009 3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暖通空调.动力》节能专篇3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34《汽车库修车库 1.1.2 工程设计有关文件关于调整合肥工业职业教育项目的复函1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上海惠南新城绿地景观工程,项目用地位于上海南汇惠南新城,总用地面积约4816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方、绿化种植、园路地坪以及相关配套工程等。 惠南新城创建于2000年9月,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11个新城之一,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位于惠南镇东北区域,东起远东大道,西至川南奉公路,南至沪南公路延伸段,北至盐仓惠南交界的界河,规划人口约30万。新城以“办教育、引科技、兴产业、建新城”为发展思路,以构建规模化、配套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园区为目标,为两港主要服务基地,发挥科教经济圈的核心作用奠定了基础。 一期规划用地面积8.29平方公里,按照新城建设和总体规划布局,一期工程建设已完成预定目标,基本形成由科教园区、住宅区、文化设施配套区组成的惠南新城雏形,构筑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初步形成惠南新城绿色与蓝色交织的城市风格。 第二节项目区位 本项目用地位于惠南新城东城区A14-9、A14-10、A14-11及A14-13地块,即西起靖海路,东至川南奉公路,北起南汇中心大酒店,南至凤凰城一期。 惠南新城绿地与建设中的五星级大酒店——中央大酒店形成惠南新城的城市主轴线,是居住片区和商务办公片区的空间视觉走廊,将体现新城地块开发建设、生态板块构建和百姓安居乐业三大和谐主题,彻底改善整个核心区块的生态,创造一流的城市环境,提升惠南新城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城市开敞空间和生活创业空间,是惠南镇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又一新场所。 第三节基地概况 项目建设用地现状基本平坦,东西两侧均有两个较大的积水塘,同时基地内有部分施工垃圾堆土,部分基地土方已被盗挖。 基地设计范围内现分布有南汇中心大酒店的施工工棚建筑以及部分废弃民房 第四节设计依据 1、关于惠南新城绿地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上海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CJJ/T82-99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75-9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T91-2002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CJJ/T85-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45-91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T34-91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CJ/T135-2001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球根花卉种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