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4.10.1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4.10.1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4.10.1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4.10.1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新闻知识,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能力目标

品味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情感目标

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四、教学流程

1,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2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53

人教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 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 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看”是领字,一个“看”字,总领七句,领起了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短新闻两篇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hōɡ) 发掘(jue) 矫揉造作(jiao) B.臂膊(bo) 脊背(jǐ) 毋庸赘言(zhui) C.驰骋(chěn) 讥讽(fěnɡ) 豁然开朗(huo) D.噩梦(ē) 凋谢(diāo) 婆娑起舞(shuō) 2、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 是 (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 _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执行移交管理 B、伴着行使移交接管 C、随着行使转交接管 D、伴着执行转交管理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

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4、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 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5、新闻也叫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 ________________、导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示例法:用一篇示例新闻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

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页 1 第 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同步课时练习

10、短新闻两篇语文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果韩国不能在“萨德”问题上改弦更张,韩国与中国,包括与俄罗斯等其他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肯定受损,中韩的贸易额、人员交流会急剧下降,甚至刚性下滑,出现“硬着陆”。 ②群峰耸立,山势绵延,虽没有想象中的高巍峥嵘,但于静寂中尽情体味空谷足音的韵味却依然是我所喜欢的。 ③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④会议期间,代表们广开言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⑤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深谋远虑,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⑥每逢周末,他总喜欢邀上三五知己,海阔天空地谈论新近发生的事情,或国家大政,或家常琐事。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应该更加有效地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是尤为关键。 B.由南海舰队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导弹护卫舰岳阳舰和综合补给舰青海湖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第二十七批护航编队载誉归来,按时抵达三亚某军港码头。 C.在电子阅读时代,阅读的载体、渠道和方式虽然都已经变了,但是阅读之于人类灵魂与未来的要义却从未发生改变。 D.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虚拟社交“弱关系”的拓展上有天生优 势, ; , 。。 , ,十分不利于需要稳固的“强关系”的连接产生。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集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 课文相关资料 1.闻一多关于香港的诗歌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 2.香港回归谈判 按照条约,到1997年6月30日,英国对香港新界的租期就要到了,但英国政府并不想归还,1979年3月派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到北京摸底。邓小平会见他时明确指出:香港主权属于中国,但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即使1997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也会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1982年以后,邓小平又在会见美籍 即使这样,英国人仍不死心。撒切尔夫人曾考虑过国际共管,考虑过通过全民公决搞香港独立,甚至考虑过武力对抗。她于1982年9月首次访华第一次跟邓小平会见时,一上来就要求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的管辖,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邓小平立刻针锋相对地顶了回去。他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不迟于一两年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同时,邓小平还为解决香港问题定了“调子”:第一,中国决心按照“一国两制”的设想,于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第二,希望中英合作实现平稳过渡;第三,如谈不成,中方将单独采取行动;第四,如出现动乱,就将采取非和平方式 1984年4月,会谈进入了第二个议程,即1997年之前的安排问题。其核心是保证过渡时期香港的稳定。小平同志怕英方在这个时期制造混乱,提出成立一个中英联合委员会进驻香港。但英方不同意,谈判陷于僵局。6月中旬,我方把联合委员会改为联合联络小组,英方仍不同意。7月再次会谈时,我方代表、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宣布了我方的意见:联合小组必须进驻香港;这个协议要在今年年底正式签署;进驻的时间可以从1988年1月1日开始。这是中国最后的方案,如果英方不接受,我方将撤 在这种情况下,撒切尔夫人被迫妥协,但想争取推迟我方至1993年才进驻香港。我方严词拒绝,但后来同意了英方推迟半年到1988年7月1日再进驻的提议。到1984年9 当时还在一个问题上谈得很难,就是在香港实行“高度自治”的同时,中央要保留必要的权力,国防、外交必须由中央掌握,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对此,英方又是百般抗拒。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十分坚决,曾在一份谈判请示上批示:“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又在一次接见香港代表团时讲道:“驻军是主权的体现嘛。为什么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英国可以驻军,我们恢复了主权反而不

人教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有解析)

人教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有解析) 人教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课后练习题(有解析)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重(nín??) 世人瞩目(zhǔ) 纳粹(suì) 焚尸炉(fén) B.婆娑(suō) 堪称典范(kān) 嬉笑(xǐ) 明媚温暖(méi) C.凋谢(diāo) 步履蹒跚(lǚ) 装载(zài) 紫荆花(jīn??) D.戕害(qiān??) 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 【解析】A项,“粹”读cuì;B项,“嬉”读xī,“媚”读mèi;D项,“嚼”读jiáo。【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漂扬蒙蒙细雨撤离降旗仪式 B.掩映世人瞩目汽艇阳光明媚 C.帐蓬草地碧绿详细不由自主 D.追逐表情茫然窒息绿树成茵【解析】A项,“漂扬”应为“飘扬”。C项,“帐蓬”应为“帐篷”。D项,“绿树成茵”应为“绿树成阴”。【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2)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3)还有一些参观者________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A.消失竟然注视 B.消逝竟然凝视 C.消逝居然凝视 D.消失居然注视【解析】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致没有。消逝:同“消失”,侧重时间上慢慢成为过去。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同“竟”,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居然”程度更重一些,语气较重。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注视:注意地看。【答案】 D 4.(2012?江西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B.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高一语文教案:《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新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在教授课文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报纸,初步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因此,这两篇短新闻准备采用讲解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新闻内容、筛选信息、品味语言,并将两篇新闻比较异同。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想:播放一段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探究本文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品味具有深刻意义的语句。 第二课时,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想:课前播放组织学生看《辛德勒的名单》,了解纳粹暴行。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典型细节,探究此文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和纳粹暴行。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计好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三)学习重难点及突破 1. 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 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3. 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突破方法:这两篇新闻都是寓意深刻、情感丰富、耐人品读的名作。教学前应对新闻的特色予以充分解说,让学生有充分认识。教学时应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主,通过指导阅读、质疑解难,筛选信息,达

说课稿短新闻两篇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语设计: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历尽了百年屈辱之后,终于迎来了独立、和平和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从此不再受外强的压迫和欺凌。六十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完成祖国统一,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是全体中华儿女翘首企盼的共同愿望。根据《中美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的时刻。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重温那永载史册的历史瞬间。 二、文学常识: 新闻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报道;事实性、真实性和新鲜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部分;标题分主题、引题和副题。。 三、快速阅读这篇新闻,整体感知回归事件全过程,找出重要的片段。 过程:(1)4:30末代港督举行降旗仪式 (2)6:15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3)7:45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4)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5)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刚港 提问:为什么记者只是选取了一天当中的几个时间点,而对香港交接仪式又是几笔略过呢?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答:以点代面,记录具有历史价值的时间远比详细描写盛大的交接仪式场景更重要,取舍得当突显新闻的简短、真实特点;具有鲜明的层次感,符合人们了解事物过程的认识规律。 四、重点阅读: 1.新闻中描写了几次降旗仪式,有哪些差异?背后的意义各是什么? 答:三次降旗。第一次写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来,标志港督统治的结束;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平时这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意义重大,这将标志被英国统治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也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终结,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套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的用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

必修一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做好高中新阶段学习的思想准备。 2、结合各课特点,学习议论文、散文的一般写法。 3、学习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②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③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④研究探讨,转化能力。 ⑤适用343教学法。 *单元导语 讨论:1、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用书上的话回答。 2、为什么说“高中时期是确立自我意识最为关键的阶段”? *参考阅读 第一课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 教案一: ◆目标要点学法 1.知识与能力:把握本文词语的音形义和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充分理解“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在文中的寓意和在现实中的意义,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生阅读,质疑,讨论,鉴赏评价,通过课外相关阅读和写作等手段,课内外衔接一体,提高自我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性认识高度。 3.情感态度与世界观: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惰性和现实的困难做斗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从而锻炼出强大的自我意志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识记理解积累 字音叨(tāo)天席不暇(xiá)暖长沮(jū)渣滓(zǐ) 桀溺(jiénì)夤(yín)缘淫佚(yì)蹶(jué)倒 字形洗练—提炼—凝练—锤炼 惰性—隋朝缴械—激动 蹶倒—撅断—噘嘴—猖獗 席不暇暖—瑕不掩瑜—假戏真做—遐迩闻名 词义叨天:沾光,受到好处; 附丽:依附,附着。 夤缘:攀附上升,比喻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淫佚:放纵。 渣滓:①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②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因循苟且:不思创新,做事马虎。 蹶倒:摔倒,比喻失败或挫折。 敷衍:应付了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1 素材点说 奥斯维辛的数字统计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希特勒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走20万——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用人发编织的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德军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那时,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0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头目之一的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至少40座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卜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前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点说苍白的数字演说着血淋淋的惨象。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说不尽心中的战栗;惨不忍睹,惨绝人寰,道不尽这无边的灾难。 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罗森塔尔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是不能接受的。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现状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程婷婷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案(实用)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案(实用)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作品赏析素材

" 《短新闻两篇》作品赏析 " 一、内容结构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仅据香港布政司办公室交接仪式统筹处统计,截至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 在体裁的选择上,这篇获奖新闻是成功的。采写这样具有历史性的重大事件,最需要的是记者身临其境,以见证人与目击者的身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纪实性报道。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写出实录性的现场短新闻,便是首要的选择。这篇获奖消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息,而是一篇特写式的现场短新闻,它是香港主权回归、末代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最后时刻的一份简洁、真实的历史记录。它也是自1990年我国新闻界倡导现场短新闻以来,特别自1992年起现场短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以来,获奖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一篇。 现场短新闻都是迅速而及时地来自新闻事件发生地的现场报道,即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主要用耳闻目睹、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忠实地向读者报告新闻事实的发生及其变化的状貌。这也就是说,现场短新闻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要用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以“活动”着的视觉形象,现场画面来传递消息、报道事实、感染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善于捕捉香港主权回归、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全文有11个自然段,除了有两个为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与一个转换角度的过渡段外,其余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小场景,一幅幅画面。 香港回归祖国,是亿万中国人抒发爱国情怀的中心话题。当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降落的历史时刻到来之时,经历了百年沧桑的中国人有太多的感受要抒发。这篇获奖作品巧妙地借助现场景物寓意抒情。比如,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是“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A.降落(jiang)撤离(che)序幕(xǔ) B.凝重(ning)接载(zai)停泊(pō) C.旗帜(zhi)移交(jiāo)护卫(wei) 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淹映陈迹飘扬 B.仪势离任港督 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 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四、阅读练习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

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 德育考试 市各学校: 三日内选派三名“三好”学生,参加德育考试竞赛。不得携带任何考试用品。时间:下周一(十一月五日)。 市教委 2001/10/27 太突然! 三日太短! 各校立即绷紧神经。筛了又筛,选了又选,选出拔尖而又拔尖的“三好”学生,并配备优秀教师,三天72小时,马不停蹄,人不歇鞍地辅导。 幸亏学生天赋极好,一本《青少年道德修养》早背得滚瓜烂熟,不漏标点。 各路考生奔赴考场,兴许是刚刚清扫过考场,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几把笤帚。考生跨进门,不时踩得笤帚“劈

叭”作响,有两个调皮的一脚将笤帚踢上天。 桌上摆着钢笔、铅笔、墨水、铅笔刀、盛铅笔屑的小盒及备用的废纸。 各就各位,拧开墨水瓶,汲饱墨水。“刷刷刷”削好铅笔。考题发下,考生目瞪口呆题目太简单:1+1=? 考生欣喜若狂。奋笔疾书,三下五除二,便丢下试卷,飘然而去。 第二天,成绩公布出来: 百分之六十考生得零分。 百分之三十五不及格。 师生愕然,急忙索取答案。如下: 捡起门口笤帚:40分。 铅笔屑盛在小盒里,不乱扔废纸:30分。 离开考场,墨水瓶拧好盖,笔帽套上:30分。 1.接到通知后,各学校反应如何,做了哪些准备? 2.看到试题后学生反应如何? 3.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4.请你谈谈你对这次考试以及学校德育教育的看法。 五、写作活动 1.题目 运用特写消息的形式写作一则消息 2.写作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必修五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学目标:1、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理解古典小说的特点,理清本文草蛇灰线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难点:林冲性格的转变。 教学重点:对小说的鉴赏和分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作品及作者介绍 小说小说在萌芽之初是相当不受重视的,那些文人雅士都吟诗作词,视小说者为末流。《汉书? 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可见小说当时的地位。即使是这样,它还是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不断的生长完善着。六朝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拟话本,元明的讲史都是它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古典小说达到了最高峰。以前多为文言短篇小说,明清时候,长篇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都为章回体,每个故事前的回目都大致交代出本回的主要内容。 作者关于作者说法众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安,有的说是施本罗编,还有的说是 施作罗续。其中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就持最后那个说法,所以他才腰斩水浒。但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还是施作的。对于施我们现有的资料很少。施耐庵,元末明初人(约1296─1370),钱塘(杭州)人,曾中元朝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乡。代表作《水浒传》。 作品《水浒传》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 最高成就。《水浒传》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元代出现了大批的水浒戏。这说明水浒故事是在不断发展中丰富和完善的。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在小说里有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