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五” 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课题研究(定稿)

“十一五” 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课题研究(定稿)

“十一五” 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课题研究(定稿)
“十一五” 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课题研究(定稿)

“十一五”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贵阳市云岩区民政局

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路及对策研究

目录

前言

一、云岩区的城市化基本概况

(一)云岩区的城市化现状

(二)云岩区的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二、“十一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

(一)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

(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可行性

(三)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思想

(四)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任务

三、“十一五”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区划调整先行

(二)优化产业布局

(三)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

(四)促进社会劳动保障一体化

(五)加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

(七)积极稳妥推进“城中村”改造

(八)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

(九)妥善处置农村集体资产

前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而工业化的发展,又必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此可以说,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顽强地从丛林走向平原、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演变史。各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臵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等等原因,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以现今的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例,英国的城市化起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蒸气机发明的推动下成为城市化的先锋,到1850年基本完成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美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电的发明推动下,于1920年完成城市化进程。日本的城市化起始于“明治维新”,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基本完成城市化。电子工业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工业进入到现代时期,城市化进程扩散到全球。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世界进入到城市化时代。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城市已发展到发挥对地区、对国家、对世界起组织社会生产生活的时代,即社会生产按照城市的方式运转。

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几千年来,中

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代以来,由于受外界的影响,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工业,城市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些在世界上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上海、天津等。但从人口比例来看,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小。从地域面积来看,城市也只占全国总面积的很小一部分,主体仍然是广大的农村。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特别是“入世”以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对城市的依赖也不断加强,因此,逐步建设发展城市,并形成城市的领导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共同富裕。只有城市化,才可以把广大农民群众引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并最终成为具有较高收入和消费能力的城市人口,进而达到增加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无论从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还是从贵阳市要实现的跨世纪发展目标来看,云岩区目前的综合城市化水平是不够的。因此,提高城市化水平已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云岩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云岩区城市化基本概况

(一)云岩区的城市化现状

云岩区是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市的两个中心城区之一,总面积67.5平方公里,辖15个街道办事处、1个镇及114个社区。总人口59.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城市化率已达96%以上。辖区内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积聚,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综合经济实力比较雄厚、人才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岩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市场带动”、“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两个文明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云岩区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10%以上的速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2002年全面完成首轮强区建设,成为全省首批经济强县(区),2003年荣获“中国〃西部开发贡献奖—西部大开发经济增长最快区、县、市奖”。200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26.09亿元,占全市的28.42%;地方财政收入5.63亿元,占全市的11.3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91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93元。

二是道路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十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市西路、市西商业步行街、筑新路、黔灵东西路、中坝路、黔春路、

百花山路等多条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对旭东路、黔灵巷等248条小街小巷的市政设施进行了改造,加之原有的中华路、延安路、北京路、宝山路等主干道,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网络。

三是集约型、高密度型的现代化城区功能性板块逐步凸现。全区已建、在建和将建的10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楼宇达81栋,总面积71万平方米,吸引了大批企业、商家和公司总部入驻。从而促进了各种经济要素向楼宇积聚、整合,为中心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空间,形成了新的城市经济形态。

四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黔灵公园的部分景观以及阳明祠、文昌阁修葺一新,云岩星力广场、大十字广场、东山广场陆续建成,同时,组织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拆违建绿”工作,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二)云岩区的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不平衡。

从行政管辖区域来看,云岩区区域总面积为67.5平方公里,城区管辖面积为13.8平方公里,黔灵镇是唯一的乡镇,区域管辖面积为53.7平方公里。全区建成区面积为16.7平方公里。从城市人口比例来看,200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9.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0.4%,城市化率已达

96%以上。从城市建设方面来看,云岩区中心区人口密度高达3.5万人/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为19.93平方米,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8.33平方米。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容量远远小于需要量,城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超负荷,土地超强度开发,导致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服务水平难以提高,道路网络不完备,现代化的高楼与低矮的破旧民房相伴,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展不足。

一方面,区域内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加之开发利用不平衡,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大批企业因扩张发展空间受限,不得不外流寻求发展;区内企业除益佰、立爽等少数企业初步完成资本积累阶段外,大部分企业发展后劲乏力,难以实现进一步的规模扩张,制约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从产业布局来看,尚未形成“三、二、一”的产业分布的合理格局,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从地域经济发展来看,15个街道办事处是云岩区政治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虽然行政区域只有13.8平方公里,但对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却达到57.5%,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行政区域面积为53.7平方公里、实行农村管理模式的黔灵镇,占据着全区80%的国土资源,地方财政收入却只占全区总量的10%。同时,全区工业税收从2001年—2004

年所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工业企业的税收对益佰制药等少数企业的依赖非常大,支柱产业的整体优势日趋减弱。第三产业的税收占财政比例从2001年的71.8%上升到2004年的78.3%,成为云岩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但商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房地产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税收具有不稳定性。

第三,行政管辖区划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的机械扩张,现行的行政区划是50年代的区划设臵,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不合理的弊端日益显现,给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管理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管辖区域呈现不规则交叉状态,“插花”地带职责不明,管理不到位,工作不协调;环北、中北、中华、普陀等一部分办事处地域空间狭小,经济发展受限,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三桥、贵乌、中东等办事处又面积过大,管理范围过宽,工作难以到位,经济欠发达。

第四,社会劳动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是社保覆盖面较窄,参保对象单一。当前社会保障的主要承担者是企业和事业单位,大多数以企业为载体,其中多数是非公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户、农村基本没有进入社保行列,缺乏整个社会共济的保障机制。二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参保意识差。整个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水平较低,

企业和个人对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淡薄,缴费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逃避缴费和拖欠行为。三是参保资金缺乏有效征缴手段。保障政策空白点较多,缺乏法律制约和强有力的征缴手段,企业逃费、避费行为比较普遍,加上企业经营效益差,不能按时足额缴费现象时有发生。

第五,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与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全区学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中心学校多而密集,城郊地区学校少而分散。学校办学条件距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文化方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经费投入比例增长较慢,全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仅占财政总投资的0.6%,文艺产品质量的提高滞后于数量的增长。文体市场环境亟待改善。

卫生方面:卫生机构布局与卫生资源配臵不够合理,缺乏统一规划,农村和城郊结合部卫生资源不足,差距较大。人力资源配臵不平衡,乡村卫生技术队伍全科合格医生及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人才缺乏,整体素质较低。医疗卫生服务结构和服务模式尚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医疗服务过于向疾病诊治方面集中,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功能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未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

第六,“城中村”现象极为严重。

黔灵镇部分行政村与头桥、三桥、宅吉、贵乌、中东等办事处之间交叉重叠,村民、居民混居,形成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即“城中村”。从物质环境看,“城中村”基础设施薄弱、用地发展无序、建筑物零乱、外来人口大量聚集、消防安全隐患大、环境卫生恶劣,各类刑事治安案件频繁发生,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绝;从城市发展看,由于农民面临既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又不具备从事非农业所需的社会竞争能力的现实矛盾,便大量侵占集体、国有土地修建违章建筑用来出租,形成了楼接楼、房搭房纵横交错的另类景观,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品位和功能。

二、“十一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

(一)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性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来自周边区、市、县高速发展带来的外部压力,又面临着发展空间、速度、结构、体制、机制等内部问题,如果不从深层次、从内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我区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被动状态。只有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区域资源合理配臵、有利于城市管理与建设的原则,科学合理设臵行政区划,拓展城区面积,突破空间、机制、体制的制约,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我区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二、

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人口提供新的稳定的就业岗位,城市化才有基础,才能形成和促进我区城乡经济运行一体化,形成新的规模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后劲强劲的都市产业格局,使区域经济发展由通道式结构变成扇面的辐射扩展结构,为我区全力推进“核心圈、周边圈、外围圈”的梯度发展预留长期的发展空间。

(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可行性

第一,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会议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10万人口以上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5-10万人口的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如果工作确实需要,也可设立街道办事处。”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第三,《贵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已将黔灵镇大部分片区纳入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这就要求我区加快城市的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空间,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

第四,我区现有农业人口 2.3万人,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数千人,主要分布于雅关、偏坡、渔安、安井等4个边远村。80%以上的农民依靠房屋出租或从事其他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村城市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第次党代会及市第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条主线,着力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力促农村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要求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农村城市化、农业非农化、村民居民化”三个转变,不断增添城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作;坚持正确处理城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任务

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探索西部大开发新路的有益

尝试。围绕着城市化率 100%的目标,着力推进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空管理职能和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城乡合理分配制度。

三、“十一五”云岩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区划调整先行

我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应以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为总体目标,以改革城乡社区管理体制为主线,建立与城市一体化相适应的各项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一要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出发,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改革各街道办事处、黔灵镇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合并部分管辖面积较小的办事处,减少或全部撤消行政村,增加社区居委会数量,适度扩大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完善党政管理职能,实现城乡管理一元化。二要坚持科学合理布局。从我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科学规划办事处行政区域,撤并后的城区面积、人口、规模布局都要趋于比较合理。坚持调优、调大、调强。要有利于增强政府办事处实力,弱化

黔灵镇,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坚持因地制宜。三即要考虑当前黔灵镇现有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坚持整建制撤并。为减少因调整而造成资产、债权、债务分割带来新的矛盾,实现平稳过渡,调整合并一般以整村为建制。四要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确立办事处所在地和所辖区域,要符合行政区域要求和经济区划规律,既要便于加强管理,又要有利于强化服务。五要坚持稳步推进。行政区域调整工作与干部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引发各类矛盾,要尊重群众的意愿,稳妥操作,稳步推进,确保社会稳定。

撤掉黔灵镇建两个办事处是结合我区实际,因地制宜,扩大我区城区建设,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我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点。新增办事处的成立,必将达到干部调强、结构调优、产业调大、效益调高的目的,必将促进我区城乡经济运行的一体化,形成新的产业格局。符合我区当前进行的三产北上和打造三桥大市场带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加快形成规模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后劲强足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我区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登上新的台阶。

A、设立茶店办事处(暂命名)。范围以大营坡圆盘处为界,鹿冲关路右侧,常青路左侧至贵阳化工厂公路中间为界,从汪

家湾延伸至顺海林场南部边界为界,含茶店、沙河、黄山冲,麻冲红岩等范围,直至与乌当区交界处。

B、设立东山办事处(暂命名)。范围在东山村、西瓜村、渔安村、安井村等区域,西面以乌峰山、贵阳电视发射台至东山贵州电视发射台一线为界,北面与顺海林场相连,东、南两面直至与乌当、南明交界处。

C、改茶村、三桥村、云岩村(七冲组)并入三桥办事处,并以川黔铁路为界,成为一个新的办事处。范围在三桥南路至南明区接壤一段(铁桥),改茶路,三桥南路(头二桥路铁桥至三桥立交桥一段),百花大道(从车管所至邮电通信机械厂一段)及与南明区、金阳新区接壤部分。三桥村二桥组、云岩村相思组及云岩村委会并入头桥办事处。

D、黔灵村、宅吉村、雅关村、偏坡村并入宅吉办事处,范围在东面以鹿冲关高架桥为界,盐务街、市北路、关刀岩、小关北上直至雅关、偏坡与乌当区、白云区交界处。

E、环北办事处与中北办事处合并,改为环北办事处(暂命名)。

F、其他办事处基本维持现状不变。

(二)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支撑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要按照“三产立区、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集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

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结合区情实际,调整产业布局,推进“核心圈、周边圈、外围圈”的梯度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着力打造“核心圈”。积极发展新兴三产,抓好文化体育产业、高校后勤产业、多功能型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实现三产质量的新飞跃,凸现城区三产新优势;扶持国贸、星力、北京华联、百盛、雅园等大型三产企业的发展,推广连锁经营、品牌经营和特色经营,壮大企业体量,提升发展水平,增强竞争优势;以市场配臵为基础,推进市西大市场、红华家电、西南电脑城等各类市场管理更优化、经营更有序、规模更壮大、效益更提高;抓好嘉信新城、金龙大厦、延安西路二号等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及筹备建设工作,培育发展好中意电子、贵阳小吃城等项目。推进楼宇经济发展。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找准突破环节,重点以中山东路云岩区科技发展大厦、延安中路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大楼、贵开路图书大厦等高层楼宇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告咨询、中介评估、法律审计、金融保险、信息软件开发等新兴产业进入楼宇发展。把社区服务与楼宇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整合资源,聚集功能,拓宽城区服务业发展空间,实现“核心圈”经济向立体纵深发展,增创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重点发展“周边圈”。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深入实施工

业强区战略,加大对生物制药、日用轻工、印刷包装、食品加工等支柱行业的扶持、服务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支持益佰制药、立爽药业等骨干企业结合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步伐;配合益佰公司做好上市后的战略扩张和资本运作工作,促进益佰公司所属益佰本部、益佰兴业、本草堂、大输液企业的协调发展;帮助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企业的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全面信息化,促进企业优化升级;盘活雅关、偏坡、渔安、安井等近郊农村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开发,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高效、环保的新型工业,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推进市场带建设步伐。构建三桥—改茶—阳关沿线市场带,以阳关物流中心、银通建材家具市场等一批大型市场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三桥片区大市场带格局;营造新添大道云岩段沿线和大营坡片区的商业氛围,以利海商贸城建设为重点,加大商业开发力度,规范商业网点布局,抓好环境综合整治,逐步繁荣新添大道经济走廊。推进安井天邑温泉的开发和小关湖沿线产业布局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周边旅游、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是积极谋划“外围圈”。在增强全局观念、发挥带动作用、谋求外围支持,推进项目合作上下工夫,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争取市政府协调、制定区县间合作发展“外围”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与研发机构合作开发项目等多种方式,为发展“外围”经济搞好项目储备,建好项目库;加强与乌当、白云、高新等邻近郊区和开阳等边远郊县的沟通与交流,相互支持,互利互惠,拓展空间,发挥中心城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外围”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共谋区域经济大发展。

(三)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

城市规划应用具权威性、前瞻性、合理性,并具有适度的弹性,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留有自由空间,实现城市发展的动态化。城市发展中,坚持把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到重要位臵,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和学习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城镇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合理布局。在产业类型选择、产业配臵、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建设、教育、卫生、通信、商业网等方面有明确的发展指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城市入户电网线路的改造、城市交通设施、城市交通及通信枢纽、城市水源及能源设施、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绿化美化系统。坚持“西进北上”,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随着近郊区的快速发展和金阳新区行政中心地位的确立,抓好“西

进北上”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中心城区优势地位,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一是“西进”方面强力推进三桥片区整体开发。完成三桥步行街和三桥北路拓宽改造,启动黄花路、三号路、十四号路改扩建工程。加快土地储备和招、拍、挂进度,推进圣泉流云花园、贵龙苑二期、松山智慧龙城二期等项目的开发进度,完善生产力布局。努力加快以阳关物流为重点的市场带建设,大力扶持以益佰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发展。

二是“北上”方面要推进“三线”建设进程。抓好“三线”(即:新添大道沿线、省政府至雅关至偏坡沿线、渔安至安井沿线)建设和开发,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云岩与乌当、白云等周边区的连接与合作,提高中心城区对周边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实现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共同发展。

新添大道沿线:重点加快大营坡片区和新添大道云岩段沿线的开发和商业发展,制定大营坡片区环境整治规划,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省政府至雅关至偏坡沿线:完成雅关截污沟建设,合理规划小关湖片区的产业布局,抓好省政府周边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八角岩片区新云岩广场的建设和盐沙路拓宽改造项目的实施。

渔安、安井沿线:积极争取市的政策支持,将该片区纳入

“南明河长治久清”治理范围,制定出台关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热水资源的相关管理措施,抓好安井天邑温泉的开发。

(四)促进社会劳动保障一体化

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健全农民职业培训教育制度,整合城乡各种职业培训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到2007年,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要达到100%。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2007年要将全部农民纳入社保,享受城市社保标准。建立社会救助体系,作到应救尽救。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优抚、五保供养标准,探索建立优抚和五保供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新机制。

(五)加强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加强城乡教育事业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着力调整区域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民办与公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实施现代化远程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在全区建立学科活动实验基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 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从xx年开始滨海新区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市区大型工业企业战略东移的目的地和滨海区现代制造业的大后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我通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托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地处海河中下游,东接港,向内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向外辐射环渤海,既是三北地区到港的必经之路,又是链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通道。行政区共辖9个街,分别为张贵庄街、丰年村街、新立街、华明街、无暇街、万新街和金钟街、军粮城街、金桥街。xx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万,户籍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另外有外来人口万。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XX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

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姓名:黄子钊 学号:L01314005 专业:13级行政管理

我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等。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分析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然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发展不和谐。 (1)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另外,土地制度的弊端也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障碍,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制度不规范制约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自由流动,而且农民依靠土地所带来的收入相当低,农民物质基础薄弱,很多农民处于亦农亦工的状态,辗转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快速转变。 (2)基础功能设施不够完善。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需要配套的完善的基础功能设施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 下空间的利用率不断提升,地下空间建设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很多建筑工程设计中都设置了地下室,地下室属于隐蔽工程,如果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出现渗漏现象,不仅会影响它的使用功能,事后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也费时费力费钱,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地下室的防水工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1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内容及基本要求 实施地下室防水设计的目的是:隔离地下水和滞留水不渗入室内,营造一个正常的室内生产、生活及储存环境;同时利用防水层保护地下建筑结构,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安全。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内容可分为概念设计和构 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根本性的基础原则,正所谓“磨刀 不误砍柴工”、概念正确则“事半功倍”; 构造设计包括主体防水和节点防水,主体防水又分为结构自防水和附加防水。主体防水是必须的,附加防水则可选,也称“其他防水层”,以柔性外防水为主;节点防水包括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穿墙管线、柱顶防水等,也被称作“细部构造防水”。 地下室防水设计的基本要求: 遵循以防为主,以排为辅的基本原则,因地制 宜,设计先进,防水可靠,经济合理; 一般地下室防水工程设计,外墙主要抗水压或 自防水作用,再做卷材外防水(即迎水面处理),卷材防水做法,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施工; 地下工程比较复杂时,设计时必须了解地下土 质、水质及地下水位情况,设计时采取有效设防,保证防水质量; 地下室最高水位高于地下室地面时,地下室设 计应该考虑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防水效果;地下室设防标高的确定,根据勘测资料提供的 最高水位标高,再加上500mm为设防标高,上部可以做防潮处理,有地表水按安全防水地下室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柔性防水或刚性防水, 必要时可以采用刚柔结合防水方案。在特殊要求下,可以采用架空、夹壁墙等多道设防方案; 地下室外防水工作面时,可采用外防内贴法, 有条件转为外防外贴法施工; 对于特殊部位,如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埋 件等薄弱环节要精心设计,按要求作细部处理。 2地下室防水的施工及技术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行政管理的应变与思考

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行政管理的应变与思考 ——以兴隆山村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一体化建设 为例 一、我国农村城市化与农村行政管理的现状 (一)农村城市化的界定 城市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和结果。城市化水平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载体。农村城市化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口结构的分化,从事非农业的人口增多;二是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农业经营方式从传统农业向外向型、商品化、现代化农业转变;三是生活方式的都市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休闲生活向都市生活转变;四是大众传播普及化,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日益渗透到乡村社会,成为乡村社会变迁的动力之一;五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从保守、落后、守成转为开放、先进和进取,人们文化水平得到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城市在经济结构体系中所显示的重要地位,农村城市的发展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经阶段,它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实质是通过农村城市化来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我国农村行政管理的现状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为典型的层级制。从秦代到清末,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形成及其演变的总体过程,是由二级制经准三级制演进到三级制。从始至终,县级政府一直是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中间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几次政府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进行了一些精简和撤并,但县乡两级政府不断得以延续和发展。目前,政府机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为五级:中央、省、地、县、乡镇。县、乡两级行政层次,是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层次,也称基层政府,直接负责农村行政事务的管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截至2007年底,全国有:县级行政区2859个,其中1635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县级市368个,市辖县级区856个;乡镇级行政区划34369个,其中镇19249个,乡15120个。 我国现行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设计,以下三个因素紧密联系:一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罗万象的管理和政府的无限责任;三是交通落后、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客观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机构改革中基层政府也进行了一些精简和撤并,但从政府职能设计和机构设置方面看,政府管理的“无限性”色彩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兴隆山村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兴隆山村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目标 兴隆山村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挤出设施一体化,土地利用集约化,社会保障同城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的“八化”为目标,为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具体目标是: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政策研究

分类号学号2004614070024 学校代号10487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土地 政策研究 学位申请人:徐金礼 学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指导教师:马彦琳教授 答辩日期:2006年10月30日A Thesis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anagement The study on the city land policy of our country in urbanism process Candidate:Xu Jinli Major: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upervisor:Prof.Ma Y anl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Wuhan 430074,P.R.China September,2006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老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I 摘要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国民经济中 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城市发展进程来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工业化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体制及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资金、技术、人口向 城市聚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化将步入高峰时期,届时城市人口数量将翻一番,对城市土地提出更 高的需求。而由于土地供给的刚性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复杂过程。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极为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5年的43.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城市化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据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资料,2000年,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47%,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都在50%以上,高收入国家为79%。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全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 我国城市分布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从城市数量看,2000年全国667个城市中,东、中、西部分别为300个、247个和120个,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98%、37.03%和17.99%。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明显要快。尤其是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宁沪杭、京津唐等大城市群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聚了中国大量的财富、劳动力与高新技术,使沿海许多城市经济繁荣,市场活跃,生活水平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2、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问题严重 城市中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及人口,但由于工业的粗放型发展和人口的高度聚集,污染物的排放量激增,造成了大气污染、垃圾满城、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噪音不绝和光磁污染等各种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从水资源来看,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

最新城市化练习题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 城市的人口规模 B. 城市的用地规模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 特大城市的数量 2 . 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3 . 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水平?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的速度慢 C. 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 农村人口比重超过城市人口 4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5 .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人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6 . 下列关于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化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 B.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C. 城市化速度越快越好 D.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7 .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A?城市化进程逐步变缓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C. 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已转到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逆城市化 8 . 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9 . 下列措施中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办法的是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 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 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 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 读“某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 11?1 4 问题。

农村城镇化综述

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班级:08公管姓名:汪锋学号:080103008 摘要: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整整三十余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 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 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回顾,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思路综述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 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 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 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也是直接减少农业人数,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效途径。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非农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城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道路。 归纳起来,我国学术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即乡村小城镇化。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乡之间兼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极优点转化的交汇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例如,周晓农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黄黎平认为,城镇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 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其中, 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提高与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与预防,就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杨乡”为对象,我利用寒假期间对我的家乡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走访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好地为我们国家建设提供建议。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3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淮安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三角洲边缘,面积1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人。管理东湖、广州路、新港、枚乘路、张码5个办事处以及钵池、徐杨、南马厂3个乡,由于淮安市经济开发区不断招商引资,徐杨乡辖内10个村委会有8个村已被规划,被规划的村委会:大砖桥、新强、徐杨、熊胡、砖井、高张、严赵,以上已拆迁完毕,市委将村上居民安排在新建的安置小区,具体有:南方花园,新强小区,黄元小区,徐杨小区(徐杨中心社区),城东花园(富士康社区)。

为了更好了解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寒假时间对各个小区,商业街,工厂等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小区住民,商铺店主,工人进行了访问与交流,最后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与总结,得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4大问题 1.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在开发区20多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这里兴建了很多工厂,工厂排放的废气污染了空气,增大了pm2、5的浓度,造成了雾霾天气;工厂排放的废水被随意排放河中,这些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污染了水源,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也危害住民的身体健康;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地方人口开始增多,这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还有大量兴建建筑,产生很多噪音污染,建筑废渣污染,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土地拆迁破坏了很多绿化,热岛效应明显。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工厂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加大绿化面积,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素质,垃圾回收利用,合理分类 2.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员就业问题 随着农田,房屋被征用,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收入来源,这些农民虽然没有其她技术特长,但就是数量庞大,如果不为她们提供工作岗位不仅一种劳动力的浪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森林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改善城市生态中作用明显。对于保障让城镇居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建设和谐城市,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大力推动下,城市森林建设在各地蓬勃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率先介绍国外城市森林的发展状况,并于1994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门的城市森林研究机构,中国林学会也成立了城市森林分会。1995年,原国家林业部充分考虑我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基础,国家林业局提出以城市为“点”,以河流、海岸及交通干线为“线”,以我国林业区划的东北区、西北区等八大林区为“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林业局又在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中设立专门课题,支持中国三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2002年,在国务院直接指导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中,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林业建设理念被吸纳为国家林业战略的重要内容。2003年,中国林科院创办了中国城市林业研究的第一份全国性学术性刊物《中国城市林业》,同年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经验交流大会。2004年11月,在苏州和北京两地召开了“首届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2006年6月,中国林科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参加了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亚欧城市林业国际研讨会”。2004年11月,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经济日报社等在贵阳市召开了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论坛作出重要批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有40多个城市的市长和其他政府官员参加会议。到了2005年8月,在沈阳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参加会议的城市达到了76个,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二)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东部已经初步形成京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多个城镇密集地区,中西部省会的中心城市作用也日益增强。城市森林作为一种与城市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森林类型,处在人口高度密集、人工景观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地带。我国城市森林分布不均匀,且呈现这样几个特点:第一,许多林地因为城市居民从事体育锻炼、野餐等活动而受到人为干扰,产生了生活垃圾增多、林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其次,人工雕琢的痕迹多,比如林下草本、灌丛被割除、植物的枯枝落叶被清除等,特别是市区林地,植物组成简单,纯林、纯草类型比重大。再次,人工植被比重大,由于城市周围的土地基本上是农业生产用地,保留的林业用地十分有限,人工造林成为城市森林建设最主要的方式。第四,引进的外来物种比较多,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和对城市森林功能需求的多样性,仅靠乡土树种难以满足这些要求,因而城市森林的许多树种必须满足景观效果、净化污染等特殊需求。 城市森林的内涵丰富。从国内外对城市森林概念的界定来看,它已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树林。狭义上讲,城市地域内以林木为主的各种片林、林带、散生树木等绿地构成了城市森林主体;而广义上看,城市森林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是以各种林地为主体,同时也包括城市水域、果园、草地、苗圃等多种成分,与城市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城市森林的建设既要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一定面积的树木群体的森林涵义,又不能忽视单株树木的作用。 (三) 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十分注重与中国国情、城市市情和历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地处海河中下游,东接港,向内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向外辐射环渤海,既是三北地区到港的必经之路,又是链接市区 与滨海新区的重要通道。行政区共辖9个街,分别为张贵庄街、丰年 村街、新立街、华明街、无暇街、万新街和金钟街、军粮城街、金桥街。xx年底全区常住人口45.3万,户籍总人口 32.35万,其中农业 人口19.85万,非农业人口12.5万,另外有外来人口18.3万。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05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 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 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 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 因为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很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 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 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因 为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持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 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充足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 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 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合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现状进程分析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 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 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 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 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 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 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 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 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 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 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十六大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以平 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 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 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其对策(第五编排阶段)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小组成员及分工: 文献摘要:万亚洲、孙振硕、李成程 资料收集整理:何沈秋、徐英磊、戴留中 编辑排版:何国强、葛双展 审核校对:王云龙 成果论述:张永吉Friday, June 24, 201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向城市第二、第三 产业聚集和转移,从而使城市人口比重加大,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 并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的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扩散的社会发展过程。简单说,城市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不断迁入、拓展、优化城市并最终达到城 乡一体化目标的历史过程。这一城市化的定义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真正动力; 第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和转移,是城市化的核心内容; 第三,城市化是一个"质"、"量"并行的和谐进程;

第四,城市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一个国家的人口聚集的过程,也就是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 程, 二,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及第三产业(信息服务业)转移的过程。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事实上我们的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城市化。其实这也是所有的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历程。从我们改革开放初期78、79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化已经达到了45% 左右。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大约到2025年左右中国城市化程度达到70% 左右。换句话说,中国今天宏观经济最大的推动力是城市化的进展。但城市化会给我们的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包括中国社会责任都带来了新的问题 1、城市发展中的城市资源短缺问题。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按照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预测,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3.3亿城镇人口(现在5.03亿),对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对生态环境必将产生巨大的压力。虽然目前我国城镇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不高,但是8.3亿城镇人口的总量却是世界最大的。从水源来看,过去的城市供水问题主要是给排水设施的不足,而不是水资源的匮乏。今天,随着城市大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大大增量,加之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江河表面水的丰盈,超量和无度的开采又造成地下水的枯竭,同时,禁而不止的工业污染和污水的超标排放,致使江河湖泊和水源地以及地下水水质遭严重污染,使得我国66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面临水资源问题,200多个城市严重水资源不足,有的城市被迫限量供水。 从土地资源来看,如按现行规划标准计算,每年均需要增加180km[2]的土地。过第

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加入WTO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面临的机遇 21世纪是一个新的城市化发展的世纪。随着WTO的进一步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将是世界社会经济与人类环境发展的主旋律②。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愈来愈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宰,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形成和跨国公司的介入,城市在新的劳动地域分工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使现今任何国家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与此同时,全球化必将促进城市化,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展开国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壮大自身实力,纳入世界城市体系之中,给我国城市化的全面推进创造了莫大的发展契机。具体表现为: 1.1.1加入WTO将加快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促进城市化 现今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地区经济是否发达,是看它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逐步地并最终全面地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城市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部门。加入WTO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使城市的综合功能得以新的动力源来支撑。首先,可以凭借已有的优势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分工合作中获得更快发展的机遇。其次,充分利用我国丰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强自身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比较完善地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应地发展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加入WTO后必将促进第三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刺激大中城市第三产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1.1.2加入WTO必将促进城市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城市化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预测,我国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在2005年完成以后,实际GDP将比未加入WTO时提高1.5%。但是加入WTO后,通过国际贸易关系法,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这主要与城市地区经济增长有关②。1996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已经提出“城市是正在形成的新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是带动新世界发展的引擎。”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⑥。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城市经济。1996年我国城市与建制镇的建成区面积虽仅占全国的1.8%,但是GDP、工业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却分别占全国的68.63%、75.53%和70.02%。转贴于:城市规划师考试网 入世后,可以从多渠道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首先,通过贸易自由化,使各成员的贸易扩大,进而使各成员人员的实际收入上升;其次,由于关税降低,直接或间接导致物价水平下降,提高消费者手中货币的购买力,也等于提高了收入水平;再次,收入的提高,将刺激消费,扩大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从而引起了产业的兴旺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开辟一个新的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有外国专家估计出中国“入世”可在GDP发展增加近3%,而且每1%可以创造100多万个就业机会⑧。总之,加入世贸组织,对全国来说无论是近期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还是中长期推动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在此基础上通过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1.3加入WTO后,我国城市外向型经济特征将日趋凸现,国内外城市间的横向合作与交流将大大加强,外资投入将刺激城市化的发展 入世后,城市经济结构的外向型趋势是发展的必然。历史经验证明:发展国际贸易,不停顿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跨国生产发展以及跨国技术扩展,可以有效加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