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场里的企业_一个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

市场里的企业_一个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

市场里的企业_一个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
市场里的企业_一个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

市场里的企业:

一个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

陈宗胜杨晓康

企业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大的理论成就。企业理论中的若干重要观点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企业理论并不完善,其中的不少部分仍存在着分歧,学者们对于诸如企业的性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合约安排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在本文中试图阐明这样一种观点:企业合约的核心是要素定价。要素价格即企业成员的收入由企业成员之间的非合作讨价还价博弈所决定。因此,企业是一系列讨价还价策略的联结。策略的均衡产生合约,所以才有“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的说法。

在我国经济学界,许多学者都对企业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张维迎博士的专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以下简称《理论》)对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的宏伟实践,都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此书问世之后,在我国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当然,反响之中也包含着一些争议。有些重要问题需要加以澄清。本文也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企业理论的简要回顾

40年前,萨缪尔森有过一个著名论断:在一个竞争的经济当中资本雇佣劳动抑或劳动雇佣资本并无差别。这个结论是显见无疑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当中,资源配置过程不存在任何摩擦,企业纯粹是一个技术性的生产装置,不具有任何的制度内涵。因此资本和劳动就仅仅是企业生产函数中的抽象的投入变量,二者之间的差异或关系也是纯技术性的,谁雇佣谁并不影响企业产出。事实上,这时的企业本身就已成为科斯意义上的多余物。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之所以不去研究企业的制度结构,并不是因为它先验地将企业视为一个生产函数,而是因为它分析的是一个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在这个零交易费用世界当中,企业只能是一个生产函数。在这里,制度无足轻重,任何制度都是帕累托有效的。这就是科斯定理。实际上,早在1908年巴罗尼(Barone)就利用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证明了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理想的无摩擦状态下,也就是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也能实现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巴罗尼的结论、萨缪尔森的命题和科斯定理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因此,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在现实当中,那些导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的实质性因素恰恰同样也导致了市场经济当中普遍存在的资本对劳动的雇佣。本世纪西方经济思想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主流经济学对此竟长期熟视无睹。

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任何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或制度都有运作成本,不同的制度安排或产权结构可能具有不同的效率。所以,在现实当中,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多情况下它是进行经济分析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这就是新制度学派的要旨所在。

-116-

新制度学派首先分析的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企业制度。企业,这个被新古典主义看作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当中没有任何制度内涵的“制度原子”,成为新制度学派发轫的触角。科斯(1937)提出的问题是,“考虑到如果生产是由价格变动来调节的,那么生产就可以在没有任何组织机构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我们便要问:为什么还会存在组织机构?”科斯的解答是:在现实中市场机制的运作是有摩擦和成本的,市场价格制度的交易费用大于零,而企业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中资源配置是通过“权威”和“命令”来进行的,而在市场上资源配置则是通过价格机制调节完成的。但是,企业和市场并无完全的差别。在企业内部之所以“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不过是因为企业用一个长期合约取代了市场上的一系列合约。

然而,科斯的企业理论问世之后,并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的重视。直到70年代初,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论文《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1972)为开端,经济学家重新“发现”了企业。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以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为先导,学者们将新古典的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运用到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中去研究企业问题,使得企业理论逐渐活跃起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假设并建立了各种模型进行研究,形成了各种理论,以试图解答诸如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的最佳合约安排是什么等等问题。

这些不同的理论都有以下三个共同的出发点和前提:(1)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即对企业的分析必须最终建立在对企业相关人员的个体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2)效用最大化假设,即假定每个人的目标是在给定的外部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3)有限理性假设,即假设每个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效用最大化假设和有限理性假设合起来导致机会主义倾向。机会主义,被威廉姆森概括为“施诡计以求自利”,用阿尔钦和伍德沃德的话说,就是“当人们的现时欲望与他们对他人过去已经做出的承诺相冲突时,只要他人识别其行为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他们面对高昂的信息费用),人们就会采取自利行为”(Alchian&Woodwark,1988).

机会主义对于理解交易费用概念至关重要。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交易费用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直接成本以及事前为防止机会主义行为而花费的成本,因此,机会主义是导致交易费用存在的“原罪”。运用交易费用概念,交易费用学派卓有成效地对企业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下面我们就简要地概括和评述一下交易费用学派的企业理论。

交易费用经济学可以划分为两大类:间接定价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

间接定价理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本宗。其代表人物是科斯(1937)、张五常(1983)以及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开创性的研究是科斯做出的,张五常后来完善了科斯的理论。科斯和张五常认为,企业的作用在于用一次性的对要素进行定价(补偿)取代一系列的市场交易价格核算,从而节省了交易费用。就是说,企业实行的是一次性总估价:在生产过程中大家不必像在市场交易中那样处处斤斤计较,而是服从企业权威的命令和指挥,企业权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筹安排,然后相应地组织生产,最后对各投入要素进行估价(补偿)。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市场上多次交易核算价格的费用。然而,正如张五常所指出的,企业对投入要素的定价并不能像市场交易中对产品直接估价

-117-

时那样能获得充分的信息。因此,企业和市场的边界是由对投入要素进行一次性总估价所节约

的交易费用和因相应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损失之间的差额所决定的。因为企业(团队生产)不能获得充分的信息去准确地度量各个投入要素的贡献,估价就往往不准确,从而引发偷懒以及

相应的激励问题。这是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要研究的问题。与科斯和张五常相比,杨小凯和黄有

光似乎更强调企业间接定价的特征,并明确指出企业权威应归于管理者,因为相对于资本和劳

动,管理服务的直接定价成本太高,即管理者的贡献最难度量而其行为又最难监督。杨小凯和黄有光的模型因为明确考察了企业不同的委托权安排对企业效率(估价成本)的影响,因而与

科斯和张五常的理论相比,也更加细致。但是,杨-黄模型更明显地显露了间接定价理论的局

限:它是从集体理性(交易效率)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内部结构的。它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好的,却

没有告诉人们现实为什么不是这样而是另外一种情形。要全面深入地考察企业的内部结构,仅仅使用笼统的交易费用概念是不够的,必须寻找其他更为具体的概念和工具。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创始人是威廉姆森(1975,1979,1980).威廉姆森首创的资产专用性概

念是开启企业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威廉姆森指出,在一个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中,除了以现spotexchange)之外,市场合约总是不完全的.当交易的一方必须进行某金为媒介的现货交易(

项相对于交易的专用性投资时,如果交易在投资发生后突然中止,投资方将无法通过在市场上

出售其专用性资产的方式而获得全部补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投资方就依赖于交易他方维持

交易关系.这时交易他方就可能实施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索要高价(holdup),以试图将投资方专用性投资带来的准租金攫为己有.预见到这一问题,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方就会自己生产其所需要的投入品,而不是到市场上去订购.这种纵向一体化措施就产生了企业,它能避免市场交易中的索要高价现象,从而降低了交易费用.然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投资方即使能将非人力资本全部纵向一体化,却无法将人“纵向一体化”.因此,在“一体化”了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提供者(工人、经营人员)仍可能索要高价.为此,专用性投资方就要在事前谈判时坚持合约中必须注明他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①,否则他就不会进行专用性投资.这样一来,资本家就成了企业的权威,资本就雇佣了劳动.当然,威廉姆森同时认识到人力资本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专用性,他称之为工作特异性(taskidiosyncracies).但他认为工作特异性来自事后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在岗培训.由于这种事后的专用性投资是由资本家提供的,所以即使考虑到人力资本的企业专用性,资本家的雇主地位也是必要和合理的.被威廉姆森所忽略了的事实是:(1)在某些企业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建筑设计机构等,需要大量事前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2)工人和经营人员事后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例如为学习和掌握企业专用知识和技能而付出的成本和努力.企业的所有参与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投资和企业专用性,谁“雇佣”谁应该取决于各自专用性的相对程度.正如阿尔钦和伍德沃德所指出的:“由此可见,那些其拥有资源(包括人力)的价值最系于团队之成败的团队成员(即他们的资源企业专用性最强)将愿意付出最高的代价以取得团队的控制权.按照他们是这些资源的所有者的逻辑推理,他们占有企业剩余.他们被称为企业的所有者,虽然没有任何个人在严格的意义上拥有企业所使用的所有资源”(Alchian&Woodward,1988).因此,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来看,劳动也可能“雇佣”资本.

在威廉姆森的开创性研究之后,许多学者通过建立各种正式的模型,用形式化的方法进一

-118-

步细化和发展了资产专用性理论。对此,张维迎的书中(《理论》,第16~24页)有简要的介绍和评论。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说交易费用经济学主要是从效率(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把企业和市场看作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分析企业产生的原因和企业的性质,那么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则不再纠缠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而是直入主题地剖析现实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企业的“团队生产”性质使得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出难以精确度量,个人贡献和报酬无法准确挂钩,团队成员就可能“偷懒”、“搭便车”。为了减少这种道德风险就必须让某些成员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那么谁来监督监督者呢?这个最后的监督者本人必须没有偷懒的动机,因此他必须是企业剩余的索取者。最后,考虑到对资本使用的监督成本,这个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监督者应该由资本家来担任。这样就产生了古典资本主义企业。

与资产专用性理论相比较,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是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剖析企业的组织结构的,二者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资产专用性理论主要是通过分析一种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索要高价来解释企业的起源并分析企业的制度结构的;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是通过分析另一种隐匿的(hidden)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来洞察企业制度安排的。在企业里,这两种机会主义行为是并存的。索要高价是公开的对抗和不合作;道德风险则是明着合作暗中不合作。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开拓性研究引发了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内部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等方面一系列的与委托-代理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丰富。详细的介绍和评论可见赫姆斯特姆和泰勒尔的文章(Holmstrom&Tirole,1989)。

二、对《理论》几个要点的评论

在简要地回顾了企业理论的发展梗概之后,现在我们来评价讨论张维迎企业理论的几个要点,目的是试图澄清围绕着这些要点而存在的一些争议和误解。

《理论》一书的主旨一如其书名所标示的,是试图将主流的企业的契约理论同独具特色的企业的企业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全方位多视角地剖析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以解答诸如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等问题。这样一个宏大的计划确实很诱人,但是实施起来有着很大的困难。因为严格地讲,奈特和熊彼特等人的企业的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的契约理论观察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难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熊彼特的以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动态的、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它能够“改革和革新生产的方式”,具有致敌手于死地的残酷性,等等,不可能完全形式化。一个调和的办法是将企业家的职能分解为经营管理和承担风险,然后将企业家的经营管理能力看作一个一维的可以连续变化的参数θ,θ或者决定企业经营成功的概论,或者是企业生产函数中的一个系数。这样一来,企业家精神就被“投影”到了契约理论的形式化范式之内,从而能进行量化分析了。这就是张维迎的作法②。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作者做了这种技术处理就认为作者背离了企业家理论的宗旨。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太多苛求。这是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所在。

我们以为,按照作者把企业家能力的概念旗帜鲜明地引入企业分析,并贯彻始终地强调其在决定企业制度安排方面的核心作用;按照作者从企业家能力的角度出发论证了古典企业中

-119-

资本对劳动的雇佣;按照为作者所强调的企业家能力这一概念对于诠释现实并启示未来的重要性,按照这些意义来理解《理论》的书名和主旨才是恰当和准确的。

古典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对劳动的雇佣这种倾斜的制度安排来自现实的“不完备性”———信息的匮乏。它是人们为了对付由有限理性和自利目标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断然采取的防范措施,它是一种社会选择。

因此,为了解答为什么资本雇佣劳动这一问题就必须设想哪些具体的机会主义行为会在相反的情形下产生,从而阻碍社会做出这种相反的选择。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因(假设)来解释资本雇佣劳动现象。

adversese-张维迎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一种特殊的机会主义倾向———逆向选择(

lection)倾向迫使社会选择一种严格的、宁缺勿滥的企业家筛选机制———资本雇佣劳动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一个有经营才能的人只有在具有相当的个人财富的条件下才能成为一个现实的企业家。张维迎证明的思路是:假设每个人的经营能力等于他作为企业家时经营成功的概论,在个人消费非负和完美资本市场条件下,每个人选择作企业家的临界经营能力是其个人财富的严格增函数,即一个很富有的人只有确信自己有很高的经营才能才会选择去作企业家,否则他不如把钱在完美资本市场上贷出去收取利息。假设每个人的经营能力属于私人信息,外界无法获得或需很高的成本才能获得,而个人财富则属公共信息。那么在外人看来,一个富有的人如果选择作了企业家的话,他必定有较高的经营能力;而一个贫穷的意愿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则很值得怀疑,原因是在有限责任条件下,一个贫穷的人即使其经营能力差也乐于选择作企业家,而且他越是贫穷,其临界经营能力或者说机会成本就越低,也就越愿意作企业家。为了防止这种逆向选择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不会借钱给一个贫穷的意愿企业家。因此资本市场通过财富依存的利率和信贷配给来限制乃至拒绝向贫穷的意愿企业家贷款。这种防范性措施导致资本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

一个好的模型或理论首先应该是逻辑上相容的,即论证推理严密,没有逻辑错误;其次,理论的假设应该尽量贴近现实。主流经济学采用的数学形式化推理程式一般不会使人们犯逻辑上的错误③。因此,评价一个模型的重点应该是检验其假设的现实性,下面我们来考察张维迎模型的关键假设———经营能力不可观测———的现实性。

在张维迎的模型中,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决定了企业成功的概率。那么,在现实中,这种经营能力是否不可观测?我们认为,这种经营能力在现实中确是难以观测的,尤其是在一次性博弈中双方都素不相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有些别的信号可资利用。例如“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信号,它能够反映出经营能力的某些信息”(《理论》,第212页)。这对“经营能力不可观测”假设是一个侵蚀。但是,知识并不等于能力,现实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不乏其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企业家能力是一种“悟性”、“灵气”甚至“天资”,难以通过知识的积累来培养。因此,学历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经营能力。然而,现实中的“贷款博弈”往往是多次性博弈,尤其是那些贫穷但又具有很高经营才能的人和富有但却缺乏经营才能的人往往愿意花费些成本通过多次交流博弈来证实前者的能力。通过多次博弈,经营能力具有相当但不完全的可观测性。因为即便通过多次交流,一个低才能的人未必能认识到一个高才能者的能力。另外,即使通过多次博弈,经营能力具有完全的可观测性,

-120-

潜在的放款人也很可能拒绝向一个高才能的意愿企业家贷款。原因是经营努力不可观测而可能导致的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道德风险:这个意愿企业家一旦得到贷款成为一个现实的企业家之后,因为其经营努力不可观测和有限责任,他就很可能用租来的资本投入代替其经营努力而享受比他在自己是投资者的情况下更多的闲暇(个人闲暇和收入的总效用最大),从而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这就是埃斯瓦瑞(Eswaran)和克特威(Kotwal)(1989)从“经营努力不可观测”假设出发建立的解释古典企业中资本雇佣劳动现象的模型④.正如张维迎所指出的:“他们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是互补而非对立的”(?理论?,第30页).

?理论?的第4章给出了一个企业家职业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从而给张维迎的企业理论划上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句号。

在这个企业家职业选择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张维迎没有采用一般均衡分析中经典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即纳什均衡方法⑤。正如汪丁丁所指出的:“然而他的一般均衡分析则离开了博弈论的微观基础,有些类似新古典主义的对竞争性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的集结,由此集结得到的生产函数,与企业家能力的初始分布、财富的初始分布和劳动供给分布一起决定了一般均衡的工资率、利息率和某种个人预算的财富约束参数”(汪丁丁,1996)。这个评论是中肯的。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一般均衡模型必须是实物分析而不是对不同资产可以任意加总的货币分析(即使假定货币中性)。因而模型的外生变量之一———资源禀赋必须是一组实物(产品)形态的财富,而不是用货币符号表示的财富。相应地,另外一个外生变量———生产函数中的投入和产出变量也必须是各种实物产品和劳动而不是货币化的资本和劳动。由此微观基础才能以博弈论为工具进行严格的一般均衡分析,最后用不动点定理证明存在一组均衡价格使得所有产品和劳动市场都出清。

再看企业家职业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在上述商品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厂商的数目是事先给定的,厂商选择商品投入进行生产,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进行消费,目标都是达到效用最大化。而在企业家职业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中,每个人在作企业家或作工人(消极资本家)之间进行选择,厂商的数目是选择的结果,因而是内生的。如果在企业家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中采用实物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商品市场和商品选择问题也加进来的话当然最完整最严密。但是同时考虑企业家职业(厂商数目)选择和商品选择两个问题,技术上的难度太大,似乎不可行,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里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如何在职业间进行选择,所以不妨舍弃掉商品选择问题而假定人们用货币总能按照已经确定的市场价格买入所需的商品或商品投入,企业家总能按照市场价格卖出自己的产品,或者说不妨假定可以用中性的货币对各种商品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加总,资本市场出清就意味着除劳动以外的所有商品市场都出清。因此,在企业家职业选择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可以采用简化的(中性)货币分析方法。这样一来,自然也就脱离了商品市场一般均衡分析的博弈论微观基础。这种简化和舍弃的作法或许有失严谨,但对于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家职业选择)而言则是适宜的,也是恰当的。

三、市场里的企业:一个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

在这一节,我们试图用非合作讨价还价(noncooperativebargaining)理论描述现代企业的特征和行为。

-121-

如果信息是完备的,就不会出现企业⑥。每个人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交易者,交易都按照自由契约和平等交换的市场法则在产品市场上通过完备合约来进行,每人都按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获取收入,大家彼此各得其所,互不相扰。不存在度量———监督问题;不存在激励问题;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这时市场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

问题是,在现实当中信息是不完备的,因此合约也都是不完全的。除了瞬时的现货交易之外,产品市场上的交易都是通过不完全合约进行的。因此就有了搜寻费用、谈判与签约费用以及最主要的监督与执行费用。这些交易费用皆源于信息的匮乏。

在信息不完备因而市场不能完全有效运作的情况下,一群要素所有者,或者说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所以愿意组成一个企业而不是各自作为独立的交易者到产品市场上去进行频繁的交易,一定是因为他们都相信进行这种合作能给自己带来较高的收益⑦,也就是说,他们都相信:第一,企业能产生合作盈余(企业价值大于其所有成员独立行动的收益之和的差额)或组织租金;第二,自己能分得一部分组织租金从而与独立行动时相比,能在企业里获得一份较高的收益⑧。

组织租金这种“超额收益”从何而来?组织租金就是企业用一个长期的要素市场合约取代一系列的产品市场合约所节省的交易费用。因此,组织租金源于企业较之市场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并利用关于相关交易的信息:在企业里,通过长期共事,企业成员彼此都能了解其他成员的才能、品行甚至性格等。这种累积增加的信息创造了企业的组织租金。信息的累积和增加依赖于企业全体成员的长期共事,即企业成员的非流动性,并使得每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企业专用性,任何一个成员的退出都将导致企业组织租金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组织租金是对企业用一个长期合约取代一系列的产品市场合约而使得企业成员失去流动性的回报或补偿,也是企业内相互依赖的各种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企业专用性投资创造的准租金。企业专用性投资包括事前的专用性投资和事后的专用性投资。事后的专用性投资主要包括在岗培训投资以及企业成员为熟悉特殊工作环境掌握特殊工作技能及与其他成员密切交流与合作等所花费的成本和承受的负效用。因此,严格地讲,企业的所有成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投资,都应分得相应的一份组织租金。企业成员的应得收入或真实价格等于其独立行动时的(市场)收益与其企业专用性投资所创造的组织租金(准租金)之和。

合作产生了盈余,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如何确定企业成员的应得收入?企业合约安排的核心就是估计每个成员独立行动时的收益并分割组织租金以决定各成员的应得收入,即要素定价。

企业合约安排的困难在于: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因为信息不完备,无法准确度量每个成员的边际贡献,所以要素定价缺乏精确的客观标准,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所得可能与其真实价格不相符合。因此,即使企业经营成功,产生了组织租金,与独立行动时的直接市场收益相比,一个人在企业里应得的较高收益也只是一个理论值或期望值:其在企业中的实际所得可能高于其真实价格,也可能低于其真实价格,结果如何全在于此人是否拥有充分的信息、精于计算并善于讨价还价⑨。

现在,我们可以来解答企业合约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了。

-122-

企业合约产生于企业成员之间的讨价还价博弈.企业是“一系列策略的联结”(nexusofstrategies,Dow,1993).策略的均衡产生合约,所以才有“企业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nexusofcontracts)”的说法.

因为信息不完备,首次博弈产生的初始合约在事前不可能完全规定各成员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即不可能一次性地对要素完全定价,所以企业不是一个一次性合约,而是一系列合约的联结,每一次讨价还价博弈的均衡就产生一个新的(不完全)合约.企业是一系列非合作讨价还价策略的联结,即重复博弈.

但是,一般来说,初始合约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往往决定了后续博弈的某些规则以及后续博弈中每个成员讨价还价能力(bargainingpower)的初始条件.这些规则和初始条件对后续博弈中企业成员的策略选择形成有力的约束.不过,因为初始合约不完备以及相应的监督执行的高成本,初始合约并不是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bindingagreement),所以才有后续的非合作讨价还价博弈.

在要素定价的非合作讨价还价博弈中,每个成员的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下列两个因素:市场压力;时间偏好和风险态度.

(1)要素市场的竞争压力直接影响企业成员的讨价还价能力.一种要素,其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信息越完备),其所有者在企业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就越小.因为这时只要其索要的价格略高于该要素的市场竞争性价格,他就会被外部的竞争者所替代.当然,因为每个企业成员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企业专用性,因此每个成员都不可能立即由一个外部竞争者所完全替代.但是,一种要素的市场竞争越完全,就意味着该要素所有者的企业专用性越小,他就越容易被替代.因此,要素市场的竞争可以有效地减少索要高价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旦所有的要素市场都达到完全竞争状态,所有的要素所有者都将不具有任何的企业专用性,企业组织租金将不复存在,企业便会消失.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要素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才会导致企业的产生01.在企业里,与其他成员相比,其所拥有要素的市场竞争较完全的成员的收入中固定收入所占的比重更大,非固定收入所占的比重更小1.在现实中,工人收入中固定收入所占的比重大,除了风险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也是因为与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市场相比,劳动市场的竞争更完全.另一方面,劳动市场较强的竞争性对工人的利益也有保护作用:劳动市场的竞争性价格作为参照物,能保障工人的收入不低于其独立行动时的收益,使工人免受其他企业成员的过度“剥削”.

可见,只要要素市场不完全,就会有工资谈判中的讨价还价.所以,用非合作讨价还价理论分析企业合约安排是恰当的.

(2)时间偏好和风险态度也影响企业成员的讨价还价能力.例如,在信贷配给的条件下,与资本家相比,工人因为个人财富少,故往往更愿意接受一份较少的现期收入而不是一份较多的未来收入(扣除利息贴现).另外,与资本家相比,工人可能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因此更厌恶风险,更担心谈判破裂.这些都会削弱工人的讨价还价能力,使其在工资谈判中处于劣势.

最后,我们讨论一下企业的性质问题.

关于企业的性质,或者说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什么,人们的认识有过偏差.按照科斯的看法,企业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方式,企业无非是以一个长期的要素市场合约取代了产品市场上的一系列合约,只要这种替代能节约交易费用.既然企业和市场都是“合约的

-123-

联结”,那么二者之间有无区别?或者说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在哪里?偏差就出在这里。关于企业和市场的区别,科斯和威廉姆森更强调企业合约中所包含的权威关系,即“雇主”和“雇员”之间在企业控制权和收入分配上的不对称关系。他们认为,因为合约总是不完全的,所以在企业里允许权威命令在一定限度内代替市场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因而,企业与市场的区别在于:企业是一个科层组织,其中存在权威。在企业和市场之间有着一条明显的界线。问题是,在自由契约和平等交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权威是如何产生的?雇员为什么愿意服从一种不对称的合约安排?更进一步,企业合约是如何产生的?对于这些问题,交易费用经济学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因为以笼统的交易费用概念作为分析工具,交易费用经济学是从集体理性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行为的。在这一点上,它多少背离了经济分析中普遍采用的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个体-制度-个体,个体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制度选择,选择的制度反过来又对个体的行为构成(不完全)约束。制度的规模越小(例如企业),个体对制度的作用就越大,制度对个体的约束就越是微弱。因此,抛弃集体理性的公理,从个人理性假设出发,把企业看作为一个非合作讨价还价重复博弈是恰当的;反之,用合作博弈理论来分析企业这个经济组织则是不适宜的。虽然“合作能带来广泛的收益,但是合作行为的细节是难以事先描述和规定的,合约是难于执行的,并且个人总是试图通过`搭便车'而从合作中投机”(Putterman,1986).当然,在企业抑或在任何制度当中,人们总是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但合作(合约)是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而不是前提。合作(合约)来自非合作的个体行为的相互作用和制约。

在非合作博弈的视野之内,企业内部只有分工而没有权威;企业合约是企业成员相互讨价还价的均衡结果因而是对称的;企业,犹如市场一样,不过是一群各自谋求私利的个体进行博弈的场所,它不是一个主体,没有自己的既定目标,其外在行为无非是其内部成员个体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企业和市场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话,那么它们的层次也不同。在尊重个人理性的市场经济当中,市场机制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它却是最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里,自由契约和平等交换的市场原则法力无边,企业也难逃其束缚。正因为此,如今学者们大都认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不存在一条明确的界线,企业与市场并无明显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企业理论的未来发展,特别是关于现代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有赖于用非合作讨价还价理论对企业成员的个体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精细的分析,当然,还必须同时考虑企业之外的其他个体行为之集结———市场的约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责任编辑:王兵)注释

①剩余索取权决定初始状态,控制权决定现状(statusquo)。二者均能削弱索要高价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②例如,在张维迎一般均衡模型的生产函数中,企业家能力θ是一个外生给定的常数,而不是一种可变的投入要素。因此在任意给定的投入规模下,具有较高θ的企业的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也较大,但是每个企业的规模收益均可以是递减的。这样既引入了企业家能力概念,又能与新古典的技术凸性假设相容,同时也产生了企业家效用租金。对于那些既有较高才能又富有的企业家而言,企业家效用租金将长期存在;而对于那些有较高才能但却不富有的企业家来说,长期而言,资本约束的逐渐向下调整将限制其达不到最优的投入规模,其企业家效用租金将不复存在。

-124-

③但是,严格地讲,逻辑严密性有差异:你可以采用一个具体形式的生产函数,也可以采用一个一般形式的生产函数。

④相反地,即使经营努力可以观测,因为“经营能力不可观测”,资本仍须雇佣劳动。

⑤张维迎在《理论》的第2章采用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和纳什讨价还价博弈均衡分析企业的最佳合约安排,我们认为这是恰当的。下一节将详细讨论这一点。

⑥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技术因素,即不考虑企业因为某些投入品的不可分性而存在的必要性。

⑦在这里,一个隐含的假设是:每个人,只要他自己愿意的话,都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交易者。在现实中,因为个人财富约束,某个人也许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业主因而不得不“受雇”于人。但是,即便这样,他仍可能通过计件付酬的从业方式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交易者。一个计件付酬的独立交易者和一个计件工资的雇员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交易合约是短期的,而后者的合约则是长期的。

⑧在本文中我们不考虑道德风险问题,即假定在企业中不存在“偷懒”现象或者说“偷懒”问题已经被有效地加以解决。

⑨不难想像,在现实生活当中,某些人发起设立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请那些不谙此道的人入“局”。

01严格地讲,应该说:只要存在企业,则要素市场必定是不完全的。

1固定收入反映该要素所有者独立行动时的收益,因为该要素的市场竞争较完全,故此收益可以用该要素的市场价格来显示;非固定收入是该要素所有者企业专用性投资创造的准租金。注意:在本文中我们不考虑“偷懒”问题。

参考文献

(1)Alchian,A.,andDemsetz,H.,"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December1972):777-795.

(2)Alchian,A.,andWoodward,S.,"TheFirmisDead;LongLivetheFirm:AReviewofOliverE.

sTheEconomicInstitutionofCapitalism,: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26,(March1988):65-Williamson'

79.

(3)Cheung,S.N.S.,"TheContractualNatureoftheFirm,"JournalofLawandEconomicsVol.26(1),(April1983):1-21.

(4)Coase,R.,"TheNatureoftheFirm,"inL.Putterman,ed.,theEconomicNatureoftheFir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5)Dow,G.K.,"WhyCapitalHiresLabor:ABargainingPerspectiv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3(1), (March1993):118-134.

(6)Eswaran,M.,andKotwal,A.,"WhyareCapitaliststheBosses?"TheEconomicJournal,99,(March1989): 162-176.

(7)Holmstrom,B.R.,andTirole,J.,"TheTheoryoftheFirm,"inR.SchmalenseeandR.D.Willig,eds.,HandbookofIndustrialOrganization,VolumeI(ElsevierSciencePublisherB.V.,1989).

(8)Putterman,L.,"TheEconomicNatureoftheFirm:Overview,"inL,Putterman,ed.,TheEconomicNatureoftheFir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9)Williamson,O.E.,MarketsandHierarchies:AnalysisandAntiTrustImplications(TheFreePress,1975).

(10)陈宗胜:《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1996年,中国发展出版社。

(11)刘世锦:《经济体制效率分析导论》,1993年,上海三联书店。

(12)南秉军:《企业内博弈与企业行为的形成》,《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13)汪丁丁:《企业家的形成与财产制度———评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

(14)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年,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15)张曙光:《中国的制度分析:三个理论框架的比较》,《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16)张春霖:《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

(17)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125-

浙大博弈论考试题目

博弈论考试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1“老师点名和学生逃课”的案例 构建如下模型:老师 点名不点名 学生逃课a1,b1 a2,b2 不逃课a3,b3 a4,b4 结果:(1)老师每次点名,学生每次不逃课 a3> a1 ,b3> b4 ,a2< a4 ,b2< b1 (2)老师每次不点名,学生每次不逃课 a4> a2 , b4> b3 , a1< a3 , b1< b2 (3)老师有时候点名,学生有时候逃课 a1< a3 , a2> a4 , b1> b2 , b3< b4 (4)老师每次不点名,学生每次逃课 a2> a4 , b2> b1 , a3< a1 , b3< b4 2市场占有者和想进入市场者 构建模型:占有者 默认斗争 进入者进入(40,50)(-10,0) 不进入(0,300)(0,300) 没有占优战略均衡,也没有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 结果:(1)占有者默认,进入者进入时,占有者会损失部分利益 (2)占有者斗争,进入者进入,则占有者利益变0,而进入者为负,两败俱伤,因而占有者“斗争”是弱劣战略。 (3)占优者默认,进入者不进入,则占有者获得全部市场 (4)(斗争,不进入时,占有者仍获得全部市场。 综上存在两个纳什均衡,(进入,默认)和(不进入,斗争) 3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学校应试教育(0,0)(0,-1) 素质教育(-1,0)(1,1) (1)假设学校和学生都采取应试教育为(0,0),那么若他们都转向素质教育达到最优结局(1,1),(2)但如果单方面采取素质教育,另一方为应试教育,其支付就变为-1,比如如果学校重视应试成绩,而学生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单方面受损,为-1 (3)若学校注重素质教育,而学生只注重成绩,学校的策略难以推行,支付为-1. 此博弈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即(应试,应试)和(素质,素质),虽然(素质,素质)是最优纳什均衡,但一方采取素质教育存在风险:另一方为应试时,支付变为-1;若采取应试没有变为-1的风险,那么最终结局为(应试,应试)。4两个人合作开发一项产品假设项目开发成功每人收益为4,失败时收益为 0,偷懒者的机会成本为1

博弈论考试题目

博弈论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纳什均衡 2.子博弈完美均衡 3.重复博弈 4.贝叶斯博弈 二、简答题(30分) 1.按照信息和顺序,博弈有哪些分类?且对应的均衡概念分别是什 么? 2.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求纳什均衡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3.对于重复博弈,合作解可能在哪些情况下产生? 三、分析题(25分,每小题5分) 假设公安局抓住了两个合伙犯罪的嫌疑犯,但获得的证据并不十分确切,对于两者的量刑就取决于两者对于犯罪事实的供认。这两名犯罪嫌疑人在公安局是分别关押以防他们串供。两名犯罪嫌疑人都知道,如果他们都交代犯罪事实,则可能将各被判5年;如果他们都不交代,则有可能会被较轻的妨碍公务罪各判2年;如果一人交代,另一人不交代,交代者会被立即释放,不交代者被判8年。回答以下问题:(1)请写出这两名犯罪嫌疑人博弈的支付矩阵。 (2)假设这两名犯罪嫌疑人都是自私且不讲江湖道义的人,同时被审问且不能够相互沟通串供。请给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3)说明这两个囚徒的困境在哪里?

(4)利用囚徒困境博弈对下面现象进行解释:电信市场上移动和联通的价格战。 (5)请指出一种走出囚徒困境的办法。 四、计算题(25分) 企业甲和企业乙都是家电制造商,他们都可以选择生产高端或是低端产品,两企业在不同选择下的利润如以下得益矩阵所示。假设企业甲先于企业乙进行产品选择并投入生产,企业乙在决定生产时已经知道企业甲的选择,而且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1)请写出该博弈的扩展式; (2)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均衡是什么? 企业2 高端低端 高端 企业1 低端 答题要求: 1.必须手写; 2.稿纸单面书写; 3.下周三上午统一交。

《经济博弈论》期末考试复习

《经济博弈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博弈的概念: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四个要素:参与者,策略,次序和得益。 2.一个博弈的构成要素: 博弈模型有下列要素:(1)博弈方。即博弈中决策并承但结果的参与者.包括个人或组织等:(2)策略。即博弈方决策、选择的内容,包括行为取舍、经济活动水平或多种行为的特定组合等。各博弈方的策略选择范围称策略空间。每个博弈方各选一个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3)进行博弈的次序:次序不同一般就是不同的博弈,即使博弈的其他方面都相同。(4)得益。各策略组合对应的各博弈方获得的数值结果,可以是经济利益,也可以是非经济利益折算的效用等。 3.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 合作博弈: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非合作博弈:不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主要区别:人们的行为互相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假设博弈方是两个寡头企业,如果他们之间达成一个协议,联合最大化垄断利润,并且各自按这个协议生产,就是合作博弈。 如果达不成协议,或不遵守协议,每个企业都只选择自己的最优产品(价格),则是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团体理性(效率高,公正,公平) 非合作博弈: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可能有效率,可能无效率) 4.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 完全理性:有完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会犯选择行为的错误。 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判断选择能力有缺陷。 区分两者的重要性在于如果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那么他们的策略行为和博弈结果通常与在博弈方有完全理想假设的基础上的预测有很大差距,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博弈分析可能会失效。所以不能简单地假设各博弈方都完全理性。 5.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 个体理性: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集体理性: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 第一章课后题:2、4、5 2.设定一个博弈模型必须确定哪几个方面? 设定一个博弈必须确定的方面包括:(1)博弈方,即博弈中进行决策并承担结果的参与者;(2)策略(空间),即博弈方选择的内容,可以是方向、取舍选择,也可以是连续的数量水平等;(3)得益或得益函数,即博弈方行为、策略选择的相应后果、结果,必须是数量或者能够折算成数量;(4)博弈次序,即博弈方行为、选择的先后次序或者重复次数等;(5)信息结构,即博弈方相互对其他博弈方行为或最终利益

博弈论考试试题

博弈论考试试题 你有三个小时考试时间。回答所有问题。考试内容比较多,我在认为最难的问题旁边标注了星号,如果你担心不够时间,可以把这些带星号的问题留到最后才做。 1.(55分钟—36分)简略回答下面每个子问题。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并在你不能给出正式结论时,提供大概的解释,那样我可以给你部分分数。 (a)尽可能给出正式的说明,指出一个观察到的行为是无穷连续的多级博弈意味什么?给出一个不是无穷连续博弈的例子。 (b)尽可能给出正式的说明,指出一个一般性支持的性质意味着什么?在课上我们看到什么理论关于一般性支持的性质? (c)课堂上,在说明带有可观察行为的有限扩展型博弈和无限期多级博弈时,我不同地详细讲述了支付函数。支付函数范畴是如何不同?为什么我做出这个改变? (d)在扩展型博弈中给出一个策略的正式定义。 (e)给出一个博弈的例子,其中一个看起来不合理的结果在一个子博弈完美均衡里变成可能。(f)下面显示的扩展型博弈里,博弈者1有多少个纯策略?写出正常形式的支付矩阵。这个博弈有多少子博弈? (g)找出下面博弈中全部的纳什均衡。

(h )找出二阶段博弈的子博弈完美均衡,博弈者在成本a/16处选择a ,于是博弈者1和2同时行动进行博弈,如下面所示。 (i )找出同时行动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其中博弈者1选择1a ∈?,博弈者2选择2a ∈?,支付是,

考虑如下的关于信任的博弈,这在很多试验中都做过。试验者从给博弈者1$10和给博弈者2$0开始。然后试验者问博弈者1愿意将多少美元给博弈者2来帮助他。如果他选择给x美元给试验者,则试验者给博弈者2 *3x。随后,博弈者2有机会将一些或全部(或没有)他获得的钱给博弈者1。 (a)假定这两个博弈者都是风险中性的,仅关心他们自己的支付,找出这个博弈的子博弈完美均衡。(顺便说明,子博弈完美均衡不像在试验中出现。通常博弈者1给出一些,但不会把全部的钱给回试验者) (b) 这个博弈有博弈者获得更高支付的纳什均衡吗? (c)假定我们修改了博弈,以致在上述的两阶段后,博弈者1有机会打博弈者2。假定这将减少博弈者1的效用1美元,减少博弈者2的效用5美元。这将改变你们在(a)和(b)中的答案吗?如果我们在第二阶段后有如下显示的博弈会怎么样呢?作个你认为合理的预测。 (d*)对这个试验结果的另一个解释是,博弈者可以是无私心的。说明无私心的最简单表达——每个博弈者最大化他自己的美元支付和其他博弈者美元支付的权重和——除了权重上一个特别(非强迫)的选择,不能解释试验规则性。你能想出可能被用来说明试验结果的效用函数吗?

《博弈策略与完美思维》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博弈策略与完美思维》2019章节测试题与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博弈论中,参与人从一个博弈中得到的结果常被称为()。 答案:支付 2、根据博弈的参与人之间是否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契约来分,博弈可分为()。 答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3、和威廉·维克瑞共同分享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是()。 答案:詹姆斯·莫里斯 4、每一个参与者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有准确的认识,这样的博弈为()。 答案:完全信息博弈 5、博弈的关键要素包括()。 答案:战略、参与人、信息、支付 第2章单元测试

1、在具有占优战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 答案: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2、严格劣战略是指参与人的某一个战略()。 答案:相对于本人某个战略,得分是较低的 3、下列关于古诺模型的假设,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某产品市场上仅有两家企业,高进入壁垒阻止了其他企业进入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证明、原始凭证必须记录真实,内容完整、有关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支凭证,如果填写错误,必须作废、一般原始凭证发生错误,必须按规定办法更正 5、一个博弈如果有多个纳什均衡,我们一般如何来实现某个具体的纳什均衡? 答案:帕累托上策均衡、风险上策均衡、聚点均衡、相关均衡第3章单元测试 1、下列描述哪个是正确的 ( ) 。 答案:策略与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策略是关于行动的详细计

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答案: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如涉及现金收支项目的,均不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和现金流量表正表各项目数字、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期间发生的“已证实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可能是调整事项,也可能是非调整事项 3、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是哪一位博弈论专家提出的()。 答案:泽尔腾 4、里昂惕夫在 1946 年提出的劳资双方的博弈模型,属于什么类型的博弈? 答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博弈树的基本结构包括()。 答案:结、枝、信息集 第4章单元测试 1、某一次性博弈中至少某一个局中人不完全了解另一个局中人的特征,即不知道某一参与人的真实类型,但是知道每一种类型出现的频率。这样的博弈是()。

博弈论考题与答案

一、假设市场上有三个垄断企业,企业无生产成本,问达到纳什均衡时的产量为多少?假设市场的价格和数量之间P=a—b*Q 解: 二、什么是纳什均衡,你是如何理解纳什均衡的? 答: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也就是说,给定别人战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战略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当然,“纳什均衡”虽然是由单个人的最优战略组成,但并不意味着是一个总体最优的结果。如上述,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的情况下,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 三、构建一个博弈,说明如何杜绝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参考高薪养廉博弈) 答: 四、给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并用消除劣势战略法,找出 (R1,C3)这个纳什均衡。 C1 C2 C3 R1 2,12 1,10 1,12 R2 0,12 0,10 0,11 R3 0,12 0,10 0,13 五、两个老朋友在一起喝酒,每个人有四个纯战略:杠子、老虎、鸡和虫子,输赢规则是:杠子降鸡,鸡吃虫子,虫子降杠子,两人同时出令。如果一个打败另一个,赢的效用为1,输的效用为-1,否则效用为0,写出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计算其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答:设S为棒子T为老虎C为鸡W为虫子,则其支付矩阵为: 2 S T C W S 0,0 1,-1 0,0 -1,1 1 T -1,1 0,0 1,-1 0,0 C 0,0 -1,1 0,0 1,-1 W 1,-1 0,0 -1,1 0,0 设1、2出STCW的概率分别为P1P2P3P4和Q1Q2Q3Q4,则矩阵达到均衡时,2的期望收益必须满足:0*p1—1*p2+0*p3+1*p4=1*p1+0*p2—1*p3+0*p4=0*p1+1*p2+0*p3—1*p4= —1*p1+0*p2+1*p3+0*p4 整理为—p2+p4=p1—p3= —p1+p3 由于上式为对称的,所以,p1=p2=p3=p4,又p1+p2+p3+p4=1,可得p1=p2=p3=p4=0.25. 同理q1=q2=q3=q4=0.25 综上所述,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为:A1(0.25,0.25,0.25,0.25)A2(0.25,0.25,0.25,0.25) 六、5个海盗抢到了100颗宝石,每一颗大小和价值都一样他们决定这么分:抽签决定自己的号码(1、2、3、4、5)。首先,1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大家5人进行表决,当超过半数的人同意时,按照他的提案进行分配,否则将被扔人大海喂鳌鱼。如果1号死后,再由2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大家4人进行表决,当且仅当超过半数的人同意时,按照他的提案进行分配,否则将被扔人大海喂鳖鱼。以次类推。假定每个个强盗都是经济学假设的“理性人”,假定每个判决都能顺利执行。那么,如果你是第一个强盗,你该如何提出分配方案才能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七、假设选民政治态度是成线性均匀分布的,说明为什么两党政治具有欺骗性,如果是三党政治情况如何,为什么? 答:政党和政治家争取选民情况实际上就和杂货铺定位博弈一样。工党一定要打出劳工代言人的旗帜,所以他是站在左边的,左边是他的地盘。但是只有左边一半的选民,还不足以保证胜出。为了在竞选中获胜,他要想办法把中间的在两党之间摇摆的选民争取过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自己的竞选纲领向“右”的方向靠过去一点,就是在竞选中宣布也要照顾中产阶级的利益。移过去一点,地盘就可能大一点。同样,原来立党之本是在“右”边的保守党,在竞选的过程中,也要往左边靠,争取更多的选民。这样斗法的结果,在漫长的竞选过程中,虽然两党的漫骂不断升级,但是实际纲领却不断靠近,直到两个政党在中点紧挨在一起,才是稳定的纳什均衡。 这个政党纲领向中点移动的机制,也说明西方两党政治的欺骗性。竞选的时候,怎样有利于拉票就怎样讲,当选以后,可以忘得一干二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以为哪个政党上台这些西方国家的态度就会改变,确实很有道理。政党政治,本来在理论上有促使政治家个人操守不可太放肆的优点。但是在西方国家,小学生都知道政治家说的话不可靠,无奈制度决定了,每次竞选,人们只能在那少数政治家之间作出他信非常有限的选择。 为什么第三个政党难成气候?这是因为,如果三个政党的位置不相同,不在同一个点上,那么他们都有向中点

博弈论测试题

博弈论测试题十一 一、什么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答:将纳什均衡中包含的不可置信的威胁策略剔除出去。它要求参与者的决策在任何时点上都是最优的。由于剔除了不可置信的威胁,在许多情况下,精炼纳什均衡也就缩小了纳什均衡的个数。只有当参与人的策略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构成纳什均衡叫做精炼纳什均衡。或者说,组成精炼纳什均衡的策略必须在每一个子博弈中都是最优的。 二、参与人的理性问题对动态博弈分析的影响是否比静态博弈的影响更大?为什么? 答:正确,博弈论要求个体具有始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意识和理性能力的“自我” 个体理性,这是静态博弈的范畴。除此之外,还要求相关的参与者具有层次较高的“交互理性”,要求不同个体之间在理性和行为方面具有一种“默契”。即,人们的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还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的选择与行为,那么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个体的理性决策就必须考虑他人的理性选择与行为。作为博弈论的基础,交互理性是其基本的理性要求。博弈论还要求有关博弈的结构、各个博弈参与者的得益函数以及各个博弈参与者的理性等“知识”是所有博弈参与者之间的“共同知识”。也就是,每个博弈参与者不仅要首先明确自己和其他参与者所有可选的策略,还需知晓各种情况下自己最终的收益或其概率分布,并且每个博弈参与者都知道各个参与者掌握这些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博弈参与者都知道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的,都知道其他博弈参与者知道所有参与者都是理性的,都知道其他博弈参与者知道其他博弈参与者知道所有博弈参与者都是理性的------。理性的共同知识假设是非合作博弈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假设,是实现交互理性和理性主义的纳什均衡的基本前提,这些,都是动态博弈的范畴。因此说,参与者理性问题对动态博弈的分析影响更大。 三、纳什均衡和精炼纳什均衡存在哪些问题? 答:纳什均衡存在的问题: (1)不是所有博弈都存在纳什均衡如纯策略就不存在混合策略则一定会存在纳什均衡,它是通过概率来计算纳什均衡,在这种均衡下,给定其他参与人的策略选择概率,每个参与人都可以为自己确定选择每一种策略的最优概率。 (2)在论及纳什均衡时,我们假设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而且是假定参与人之间不允许达成任何协议的非合作博弈的均衡解。而现实并非如此。 精炼纳什均衡存在的问题:有限重复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有如下定理∶令G是阶段博弈,G(T)是重复T次的重复博弈。那么,如果G有唯一的纳什均衡,重复博弈G(T)的唯一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结果是阶段博弈G的纳什均衡重复T次。这个定理成立的条件是单阶段纳什均衡的“唯一性” ,若纳什均衡不是唯一的,上述定理的结论就不一定成立。 四、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有限次重复博弈与无限次重复博弈都属于动态博弈,对于有限次博弈,收益是每次收益的简单相加,可以采取子博弈纳什均衡的方法求解,即逆推法;但无限次博弈却不能采取;此外,有限次博弈中博弈的双方都还是关注的是自己短期的利益,而无限次博弈中博弈的双方可能针对某项事情达成协议,达到共谋,为共同的利益而选择自己的行动,达到整体的最优,供应链契约即类似。 五、有限次重复博弈的精炼纳什均衡的最后一次重复必定是第一阶段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答:

不完全信息下讨价还价博弈的买方获益模型分析

不完全信息下讨价还价博弈的买方获益模型分析摘要:文章构造了只存在两个寡头厂商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诸多买家中的一个买家进入寡头企业内部进行交易的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并分析为了构造该博弈模型应满足的条件,最终得出卖方获益的模型,并分析得出影响卖方获益的因素有哪些,解释了卖方的获益与买方的购买数量,卖方的还价能力以及卖方对产品的管理成本的关系。 关键词:博弈;讨价还价;卖方获益模型;寡头厂商 引言 博弈论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竞争性博弈, 一类是合作性博弈。在竞争性博弈中, 对局双方的利益处在对立的两极, 一方之利益所得必以另一方之利益所失为代价。在合作性博弈中, 对局双方先合作再竞争, 以合作为基础展开竞争, 无合作则博弈不复存在。讨价还价即是后面这样一种博弈[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需要讨价还价的情况。所以分析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非常有必要,讨价还价的常见模式是:一方先出价,另一方还价,然后再由初始出价的一方继续出价…直至交易结束。因此,讨价还价可以看做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2]。如何才能在讨价还价的博弈中获益,与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不完全信息下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行业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情况,即存在多个买家,但却仅有少数几个卖家的垄断情况(文章假定市场上只有两家寡头厂商在出售该商品),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进行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文章构造的是一个买家大量购买该商品,直接进入寡头厂商企业内部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易谈判过程,而不是在市场上(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是两家寡头企业所提供的)就该商品的少量成交进行讨价还价.于是不难得出这个博弈的过程是在双方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博弈过程,并且买卖双方在尽可能的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付出讨价还价的成本。 构造的博弈过程如下,当一个买方进入自己所需商品的寡头市场时,他已经知道该商品的初始标价(在大众市场上的价格),而且清楚地知道该市场是一个寡头竞争市场,买方只能以数量吸引卖方,在该数量范围内讨价还价,最大限度的以低于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价格达成交易,买方开始进入第一家卖家进行试探性还价,且根据卖家的还价能力进行还价.当第一次还价结束时买方得出一个商品的价格,这时如果买方不满意该价格,于是进入第二家卖家进行还价,此次讨价还价后的价格即为最后的交易价格,该价格即使不是买方所满意的,也不得不进行交易,因为这是他最后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卖家的还价能力不强,但由于市场上他们是仅有的出售商,他们具有先天的价格优势,最后成交的价格一定会高于成本价格,当然较高的讨价还价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赚取更多的利润,根据这一情形得出如下的讨价还价博弈实现条件,卖方获益模型及相关命题的数理分析。

博弈论 课后习题答案

博弈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1. 参考答案: 括号中的第一个数字代表乙的得益,第二个数字代表甲的得益,所以a表示乙 的得益,而b表示甲的得益。 在第三阶段,如果,则乙会选择不打官司。这时逆推回第二阶段,甲会选择 a,0 不分,因为分的得益2小于不分的得益4。再逆推回第一阶段,乙肯定会选择 不借,因为借的最终得益0比不借的最终得益1小。 在第三阶段,如果,则乙轮到选择的时候会选择打官司,此时双方得益是 (a,b)。a,0 逆推回第二阶段,如果,则甲在第二阶段仍然选择不分,这时双方得益为 (a,b)。b,2 在这种情况下再逆推回第一阶段,那么当时乙会选择不借,双方得益(1,0), 当a,1 时乙肯定会选择借,最后双方得益为(a,b)。在第二阶段如果,则甲会选择 a,1b,2分,此时双方得益为(2,2)。再逆推回第一阶段,乙肯定会选择借,因为 借的得益2大于不借的得益1,最后双方的得益(2,2)。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该博弈比较明确可以预测的结果有这样几种情况: (1),此时本博弈的结果是乙在第一阶段不愿意借给对方,结束博弈,双方a,0 得益 (1,0),不管这时候b的值是多少;(2),此时博弈的结果仍然012,,,ab且

是乙在第一阶段选择不借,结束博弈,双方得益(1,0);(3),此时博ab,,12 且弈的结果是乙在第一阶段选择借,甲在第二阶段选择不分,乙在第三阶段选择打,最后结果是双方得益 (a,b);(4),此时乙在第一阶段会选择借,甲在第二阶段会选择分,ab,,02且双方得益(2,2)。 要本博弈的“威胁”,即“打”是可信的,条件是。要本博弈的“承诺”,即a,0 “分”是可信的,条件是且。 a,0b,2 注意上面的讨论中没有考虑a=0、a=1、b=2的几种情况,因为这些时候博弈方的选择很难用理论方法确定和预测。不过最终的结果并不会超出上面给出的范围。 2. 参考答案: 静态贝叶斯博弈中博弈方的一个策略是他们针对自己各种可能的类型如何作相应的完整计划。或者换句话说,静态贝叶斯博弈中博弈方的策略就是类型空间到行为空间的一个函数,可以是线性函数,也可以是非线性函数,当博弈方的类型只有有限几种时是离散函数,当博弈方的类型空间是连续区间或空间时则是连续函数。只有一种类型的博弈方的策略仍然是一种行为选择,但我们同样可以认为是其类型的函数。 静态贝叶斯博弈中博弈方的策略之所以必须是针对自己所有可能类型的函数,原因是博弈方相互会认为其他博弈方可能属于每种类型,因此会考虑其他博弈方所有可能类型下的行为选择,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根据。因此各个博弈方必须设定自己在所有各种可能类型下的最优行为,而不仅仅只考虑针对真实类型的行为选择。 3. 参考答案:

重复博弈

影响重复博弈均衡结果的主要因素是博弈重复的次数和信息的完备性。再重复博弈中,参与人存在着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均衡,有可能为了长远利益牺牲短期利益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 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 什么是有限次重复博弈 有限次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有限次重复进行 无限次重复博弈与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共同点:试图“合作”和惩罚“不合作”是实现理想均衡的关键 所谓重复博弈,是指将一个博弈重复进行下去。我们知道,在单个的囚徒困境博弈中,双方采取对抗的策略可使个人收益最大化 如果就一次性博弈来看,(对抗,对抗)是必然的结果 恋人们之间的博弈。 重复博弈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商业行为。 ■诚信来自重复博弈 :“诚信奇迹无人卖报摊三年口袋里从没少过钱”。 ,吴师傅的关于“不敢拿”的判断,似乎更为符合博弈学原理。我们可以把这个“诚信报摊”看作摊主与买报人之间的博弈,而从博弈过程来看,“诚信报摊”成立第一天那种“每个博弈者都只关心一次性支付的简单博弈”已经转变成了“重复的、连续进行的博弈” “有仇就报,马上就报”如果用博弈论的观点来解释,则可以简单地描述为“针锋相对策略”。。 这个如此简单的策略之所以反复赢得竞赛,是因为它奉行了针锋相对的法则,说白了就是一报还一报,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它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尺度,并且用以下有规律可供遵循的行为将对手纳入长期合作的轨道上来: 第一,善良的,即从不首先背叛; 第二,可激怒的,对于对方的背叛行为一定要报复,不能总是合作;

第三,宽容的,不能人家一次背叛,你就没完没了地报复,以后人家只要改为合作,你也要合作; 第四,易于察觉的,即逻辑清晰,使对手能够很轻易地发现你采取策略的规律,并且领会你的意图。 “针锋相对策略”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被广泛地应用: 重复博弈:冲突与合作方能共存 一、军队的群体目标下的多人重复博弈 高度统一的一致行动的能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战斗力,这是军队能遂行各种任务的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群体目标,军队对于其成员关系、交往方式、群体意识都作了严格的要求,对于分工和群体内规范也都作了细致的安排。除了这些以外,军队还必须把搞好内部团结,维护整体利益的原则作为管理的一般标准。 二、权威型的管理方式下的管理策略要求

博弈论第四章习题

第四章习题 一、如果T次重复齐威王田忌赛马,双方在该重复博弈中的策略是什么?博弈结果如何? 答:因为这是零和博弈,结论比较具体。重复Nash 均衡,均以1/6的概率选择各个策略,期望收益分别为1和-1。 因为这是竞争性的零和博弈,无论是有限次重复博弈还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均不能达成合作的条件。 二、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复博弈与一次性博弈效率不同的例子。 答:火车站和机场餐饮业的服务的顾客往往是一次性的,回头客和常客也比较少,价格高,质量差,一次性博弈。效率也比较低。 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餐饮业和商业服务业,回头客和常客比较多,比较注重信誉,质优、价廉,重复博弈。效率也比较高。 三、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有什么区别?这些区别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答:动态博弈的逆向归纳法可以用于有限次重复博弈,但不能用于无限次重复博弈,主要用逆向归纳法。 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效率往往高于有限次重复博弈。当重复次数较少不一定考虑贴现问题,但无限次重复博弈必须考虑贴现问题。 启发:重视有限次与无限次的区别,区分和研究这两类博弈,在实践方面重要启发是促进和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并作简单讨论: (1)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每次重复采用的都是原博弈的纳什均衡。 答:不一定。对于有两个以上纯策略纳什均衡的条件下就不一定。如“触发策略”就不是。 (2)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最后一次重复必定是原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 答:是,根据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的要求,最后一次必须是原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 (3)无限次重复博弈均衡解的得益一定优于原博

“博弈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博弈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博弈论中,局中人从一个博弈中得到的结果常被称为()。 A. 效用 B. 支付 C. 决策 D. 利润 2.博弈中通常包括下面的内容,除了()。 A.局中人 B.占优战略均衡 C.策略 D.支付 3.在具有占优战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 A.只有一个囚徒会坦白 B.两个囚徒都没有坦白 C.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D.任何坦白都被法庭否决了 4.在多次重复的双头博弈中,每一个博弈者努力()。 A.使行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 B.使另一个博弈者的利润最小 C.使其市场份额最大 D.使其利润最大 5.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支付的因素是()。 A. 策略组合 B. 策略 C. 信息 D. 行动 6.对博弈中的每一个博弈者而言,无论对手作何选择,其总是拥有惟一最佳行为,此时 的博弈具有()。 A.囚徒困境式的均衡 B.一报还一报的均衡 C.占优策略均衡 D.激发战略均衡 7.如果另一个博弈者在前一期合作,博弈者就在现期合作;但如果另一个博弈者在前一期违约,博弈者在现期也违约的策略称为()。 A.一报还一报的策略 B.激发策略 C.双头策略 D.主导企业策略 8.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合作策略会导致()。 A.博弈双方都获胜 B.博弈双方都失败

C.使得先采取行动者获胜 D.使得后采取行动者获胜 9.在什么时候,囚徒困境式博弈均衡最可能实现()。 A. 当一个垄断竞争行业是由一个主导企业控制时 B.当一个寡头行业面对的是重复博弈时 C.当一个垄断行业被迫重复地与一个寡头行业博弈时 D. 当一个寡头行业进行一次博弈时 10.一个企业采取的行为与另一个企业在前一阶段采取的行为一致,这种策略是一种()。 A.主导策略 B.激发策略 C.一报还一报策略 D.主导策略 11.关于策略式博弈,正确的说法是()。 A. 策略式博弈无法刻划动态博弈 B. 策略式博弈无法表明行动顺序 C. 策略式博弈更容易求解 D. 策略式博弈就是一个支付矩阵 12.下列关于策略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 A. 策略是局中人选择的一套行动计划; B. 参与博弈的每一个局中人都有若干个策略; C. 一个局中人在原博弈中的策略和在子博弈中的策略是相同的; D. 策略与行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策略是行动的规则,而不是行动本身。 13. 囚徒困境说明(): A. 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B. 如果没有某种约束,局中人也可在(抵赖,抵赖)的基础上达到均衡; C. 双方都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结果一方赢,一方输; D、每个局中人在做决策时,不需考虑对手的反应 14. 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损益的因素是(): A. 策略组合 B. 策略 C. 信息 D. 行动 15. 动态博弈参与者在关于博弈过程的信息方面是() A 不对称的 B 对称的 C 不确定的 D 无序的

博弈论试题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Economics 381 –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Dr. Phillips (sections 2 & 4) Winter Semester 2005 Midterm Exam 2 key Mar. 11 - 12, 2005 This exam is closed book and closed notes, though you may use a calculator. Read all questions carefully before answering. Write your answers legibly in the space provided. Keep your answers concise and correct. Points will be deducted for answers which are irrelevant to the question. You may use a testing center calculator to help with the math, if you wish. Section I (multiple choice, 2 points each) Circle the letter of the correct answer. 1. Consumption smoothing refers to (a) the tendency of all consumers to choose the same amount of current consumption. (b) the tendency of consumers to seek a consumption path over time that is smoother than income. (c) the tendency of consumers to seek an income path over time that is smoother than consumption. (d) consumer’s concerns about going heavily into debt. 2. An increase in first-period income results in (a) an increase in first-period consumption, an increase in second-period consumption, and an increase in saving. (b) an increase in first-period consumption, a decrease in second-period consumption, and an increase in saving. (c) a decrease in first-period consumption, an increase in second-period consumption, and an increase in saving. (d) an increase in first-period consumption, an increase in second-period consumption, and a decrease in saving. 3. An increase in the real interest rate is an example of a (a) pure substitution effect. (b)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a positive income effect. (c)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a negative income effect. (d)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an income effect whose sign depends on whether the consumer is initially a borrower or a lender. 4. An increase in lifetime wealth is likely to (a) increase current labor supply and increase current consumption demand. (b) increase current labor supply and decrease current consumption demand. (c) decrease current labor supply and increase current consumption demand. (d) decrease current labor supply and decrease current consumption demand.

博弈论分析报告: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博弈论分析报告 重复博弈现象分析 现代经济学里,博弈论(GameTheory,又名对策论)已经成为十分标准的分析工具。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是一种最简单的博弈,重复博弈则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论的一种进化。重复博弈有下列三项基本特征:阶段博弈之间没有“物质上”的联系,即前阶段的博弈不改变后一阶段的结构;所有参与人都观测到博弈过去的历史;参与人的总支付是所有阶段博弈支付的贴现值之和或加权平均值。 在博弈论课堂所做的两人重复博弈作业,属于多轮次的典型囚徒困境博弈。根据囚徒困境的说法,个人最佳选择为不合作(招供)时可以达到纳什均衡,然而却达不到都合作(不招供)时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如何获得全部的信息在重复博弈的环境中显得至关重要。这一点,从课堂同学们的决策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正是由于每一轮博弈后可以根据其结果来修正下一轮的选择,在经过几轮的信息交换后,大家基本可以明确博弈双方的态度,在一方释放合作意愿的情况下,采取合作态度(不招供)的人数会大幅度上升,带来双方收益的上升。相反,在发现博弈对手采取不合作的情况下,自己往往会采取“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跟随策略,双方最终陷入多轮的囚徒困境,收益也会大为减少。从同学们提交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情况。另一方面,在10轮的博弈过程中,随着轮次的增加,双方的信息越来越清楚,采取合作态度的博弈者就越多,在后几轮可以稳定的达到70%以上,说明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单次博弈经常出现囚徒困境现象会得到明显改善。 在现实生活中,单次的囚徒博弈情况其实比较少见,而重复博弈的情况则比较普遍,因此研究重复博弈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有着更加明显的指导意义。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重复博弈现象就是电商和网购。网购双方形成了与囚徒博弈类似的博弈情况:买方和卖方都可以选择诚信和不诚信,对于单次博弈的情况,选择

博弈论第三章知识题

问题1:如果开金矿博弈中第三阶段乙选择打官司后的结果尚不能肯定,即下图中a 、b 数值不确定。试讨论本博弈有哪几种可能的结果。如果本博弈中的“威胁”和“承诺”是可信的,a 或b 应满足什么条件? ①0a <,不借—不分—不打; ②01a <<,且2b >,借—不分—打; ③1a >,且2b >,借—不分—打(,)a b ; ④0a >,且2b <,借—分—(2,2) 问题2:三寡头市场需求函数Q P -=100,其中Q 是三个厂商的产量之和,并且已知三个厂商都有常数边际成本2而无固定成本。如果厂商1和厂商2同时决定产量,厂商3根据厂商1和厂商2的产量决策,问它们各自的产量和利润是多少? 1123111231(100)2(98)q q q q q q q q q π=----=--- 2123221232(100)2(98)q q q q q q q q q π=----=--- (a ,b ) (0,4)

3123331233(100)2(98)q q q q q q q q q π=----=--- 3 3123 0,(98)/2q q q q π?=?=--? 代入,11212122(98)/2,(98)/2q q q q q q ππ=--=-- 1212 0,0q q ππ??==??,得*** 1 2398/3,49/3q q q === ***1234802/9,2401/9πππ===。 问题3:设两个博弈方之间的三阶段动态博弈如下图所示。 (1)若a 和b 分别等于100和150,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是什么? (2)T N L --是否可能成为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为什么? (3)在什么情况下博弈方2会获得300单位或更高的得益? (1)博弈方1在第一阶段选择R ,在第三阶段选择S , 博弈方2在第二阶段选择M 。 (a ,b ) 50,300

博弈

讨价还价博弈 英语1152 9115115202 陈琳 摘要:在三回合的情况下,运用逆推归纳法分析,如果是无限回合的情况,便应用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解。所得结论:当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