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七年级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识记】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隋初的社会繁荣景象,史称“开皇之治”。

【理解】

2、大运河及图(P4)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意义: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第2课“贞观之治”

【识记】

1、隋朝(581-618)跟秦朝很相似:①历时短:二世而亡;②制度创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③伟大工程:秦长城、隋大运河。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实行暴政,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2、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国号为周,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后世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运用】

4、唐大宗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年号贞观,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唐太宗的治国思想:①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3)唐太宗的治国措施:①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②注意“戒奢从简”;③整顿吏治;④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当时最著名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第3课“开元盛世”

【识记】

1、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他统治前期与唐太宗相似点是: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

2、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

(1)农业方面: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②农业技术发展(育秧移植栽培技术);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多来自西域,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出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最为有名)

(3)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城(图P15)特点:宏伟富丽、布局整齐、市坊分开(市是贸易场所,坊是居民区),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识记】

1、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2、科举制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

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士科重视诗赋有利于唐诗繁荣。④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清朝废除。第5课“和同为一家”

【识记】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①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

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吐蕃地区社会发展。②8世纪初,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

纥改名为回鹘;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粟末靺鞨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渤海郡王,故改称渤海,后有“海东盛国”之称;靺鞨的另一支黑水靺鞨是女真族的祖先。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理解】

1、唐朝对外交通图(图P29)。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都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对外交通分为水路和陆路两条交通线。“天竺”指今印度半岛;“大食”指今阿拉伯半岛;“波斯”指今伊朗。

2、隋唐,中日两国交往非常频繁。日本为了学习我们唐朝先进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遣唐使”。遣唐使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即唐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①仿唐朝制度进行政治改革;②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③生活上至今保留唐朝风尚。

3、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

出重大的贡献。建筑:唐提召寺。

4、唐太宗时,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研

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所体现的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开放、交往活跃;双向交流、兼收并蓄(即传播唐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别国文化)

5、唐与新罗: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两者文化相互交流。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识记】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图P37),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2、李白(盛唐)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誉为“诗仙”;杜甫(唐朝由盛而衰)诗歌深刻放映历史时代,被誉为“诗史”,人称“诗圣”;白居易(中唐)诗歌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理解】

3、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分为雕版印书术和活字印刷术,其中雕版印刷术出现在隋唐时期,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识记】

1、唐朝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和柳公权。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自创“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颜筋柳骨”。

2、唐朝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代表作《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和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

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因为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

第二单元经济中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识记】

1、辽:10世纪初,契丹族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宋辽和战: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真宗到澶州城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澶渊之盟评价:在当时来看是一种屈辱,也给北宋人民带来负担;但是从长远看,双方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最终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图P52)

4、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在兴庆。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北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5、金:12世纪初,女真族的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后将都城由会宁迁至中都)

6、宋金和战:金建立后,先灭辽,后于1127年灭掉北宋(即靖康之耻)。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在临安(杭州)。

7、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带领岳家军英勇杀敌,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后来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注:岳飞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

8、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P54)局面形成。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识记】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④江南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⑤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开发了江南。

2、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1)农业: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棉花和茶叶也在江南广泛种植。

(2)手工业: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哥窑的冰裂纹瓷器,景德镇兴起,后来发展成为瓷都。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和泉州是当时造船业中心。

(3)商业:①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是——临安(杭州)。临安城和长安城的不同:市坊界线、交易时间都被打破,出现了娱乐兼商业性质的场所“瓦子”。②宋朝的海外贸易很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③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有利于商业发展。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识记】

1、北宋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当时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宋朝人最受重视的节日是元旦,即今天的春节。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识记】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国,蒙古贵族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2、蒙古建立后,先后灭掉了西夏和金,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定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后于1276年,灭掉南宋。

3、当时最著名的抗元英雄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表现出文天祥被俘之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注:岳飞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

4、元朝的统治:

(1)经济上:重视农业,疏通大运河、开辟海运,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世界商业大都市。元朝新开通两段运河(图P68):通惠河、会通河,起止点为杭州、大都(元运河裁弯取直,不经洛阳);元朝海运起止点:刘家港、直沽。

(2)对外交往上:《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3)政治上:创制行省制度(图P69):①目的: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②内容: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还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宣政院辖地);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③行省制创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加强了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巩固了元朝统治。

【理解】

5、元朝民族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1)汉族人民开发边疆;(2)

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3)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4)回族开始形成。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理解】

1、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

我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欧洲国家有活字印刷术比我国晚约四百年。

2、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

时,制成了指南针——罗盘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

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

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印刷术和造纸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指南针为近代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最终迎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火药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击垮封建势力提供了有力武器。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识记】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该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史学巨著作者及时代体例记载年代特色

《史记》司马迁西汉纪传体通史黄帝至汉武帝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编年体通史战国至五代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词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三位杰出词人是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

苏轼(北宋,豪放派鼻祖),词风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婉约派),词风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辛弃疾(南宋,豪放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3、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4、宋元绘画:①《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城郊和繁荣城市生活的景象。②元代,赵孟頫,其画属“神品”。宋元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识记】

1、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有:(1)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2)设立锦衣卫和东厂,加强对臣民进行监视;(3)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4)八股取士,强化思想专制。

3、八股取士的评价:使考试规范化、客观化,但是危害更大:束缚思想、使读书人不求实际学问,不利于科技发展,而且读书人也成为政治附庸(皇帝忠实的奴仆)“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语)。

4、明太祖的分封藩王不利于君权的加强。“靖难之役”指的是燕王朱棣反对建文帝的战役。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理解】

1、郑和下西洋(图P94)

(1)概况:1405-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2)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条件:①明朝初期国力强盛(根本原因)②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客观条件)③郑和吃苦耐劳、勇于探索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主观条件)

(4)历史意义(影响):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取得九战九捷,后转战福建、广东。在人民和友军配合下,东南沿海倭患被平息。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这句话表现了他淡泊名利,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识记】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识记】

1、明朝后期,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1)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大兴“文字狱”,强化思想控制。

4、“文字狱”的消极影响:①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②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历史上主要的文化专制或思想钳制的事例: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文字狱。)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理解】

1、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入侵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并开发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打击侵略维护统一,促进台湾地区开发。

2、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占领雅克萨和尼布楚。清朝康熙皇帝带领清军和各族人民,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结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4、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图P106)。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识记】

1、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对西藏:①册封: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②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事务。③乾隆帝设置金瓶掣签制度。

(2)对西北:①在维吾尔族等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并且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②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3)对东北: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

(4)对东南: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于1864年设台湾府。

2、清朝疆域图(P112)

3、清朝的统一的意义:

①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②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识记】

1、明朝时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这些高产农作物缓解了因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问题,推动了粮食商品化。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3、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的。典型表现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早期雇佣工人。他们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运用】

4、清朝“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非完全对外隔绝。

(1)原因:①统治政策:以农为本、“重本抑末”;②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③统治需要:担心外国侵犯和沿海人民同外国人勾结。

(2)表现(过程):①清初——禁海②清统一台湾——开放四个港口③乾隆——广州、“广州十三行”。

(3)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①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②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逐渐落伍;③限制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发展,进而阻碍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4)启示:①每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可能与世隔绝,否则将被世界、时代所淘汰②交往过程中要学习别国长处,发展自己③要从清代“闭关锁国”中吸取教训,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识记】

1、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图P122)城布局严整,高大雄伟,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北京城分为三部分: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又叫紫禁城,今天称故宫。宫城位于中心,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

2、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了一部《天工开物》,该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称为“农业百科全书”,其中有介绍西方农业科技的成分。

【理解】

3、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六千余公里。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两者在起止点、防御对象、材料、长度、位置均有差别。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识记】

1、明清文学的主流是小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朝中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清朝)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2、明清书画成就:明代董其昌的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徐渭善用泼墨,有《墨葡萄图》;清初绘画代表为“扬州八怪”(如郑燮,即郑板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 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 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结合课本,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 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 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 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龙八部》剧照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 北宋时期形势图 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政权辽北宋西夏 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 都城上京东京兴庆

重大事件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答案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1)结果: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3板书设计

初一历史2013-2014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及答案(人教版)[1]

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全部为单选,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王朝。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广 B.杨坚 C.李渊 D.李世民2.“开心辞典”的主持人王小丫给正在参赛的选手小张出了这样一道必答题,题目是:它是我国7世纪初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经过历代修治,至今仍然发挥着运输作用,它是什么?结果小张一下就选对了,小张选的应该是() A.秦朝的驰道 B.秦朝的灵渠 C.战国的都江堰 D.隋朝的大运河 3.下列人物被尊为“天可汗”的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唐太宗 4.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千秋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是四位同学关于武则天的说法,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A.大大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 C.首创科举制度 D.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杜甫在《忆昔》这首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描写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期的繁荣景象()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光武中兴 6.“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

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7.总结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学完隋唐历史后,请你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主题概括,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点的是() A.动荡与变革B.分裂与融合 C.繁荣与开放D.交往与冲突 8.唐朝时期,向中国派出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是() A.日本B.新罗 C.大食D.天竺 9.河北民歌《小放牛》中唱到:“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是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扎了一道沟”。实际上赵州桥的建筑设计者是() A.李冰 B.李春 C.郑板桥 D.鲁班 10.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 《金刚经》 B 《古兰经》 C 《木兰辞》 D 《圣经》 11、“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称赞的诗人是()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2.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那时诗人辈出,其中被誉为“诗仙”的 2

优质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2)

优质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模拟测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 1.“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作品的赞誉 A.祖冲之B.王羲之C.顾恺之D.华佗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赤壁之战的主要影响是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C.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4.以下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①华佗——开创中医临床理论体系 ②司马迁——所著《史记》秉笔直书,文笔优美 ③祖冲之——测算出的一年时间与现代测算结果只差50秒 ④顾恺之——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5.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格局,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对外交往的加强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6.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下列有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B.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C.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夸 D.政治精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7.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车轨C.统一度量衡D.加强思想统治8.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9.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10.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侧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在殷墟发现的

初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初一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9396)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体温,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注重研究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具。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

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经常听取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四、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

初一历史第七课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三) 主讲:陈林 知识强化 一、知识概述 (1)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张仲景和华佗。 (2)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先进的科学技术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使用纸之前,世界各地人们的书写材料各不相同,不是价钱太贵,就是很不方便,不适合于大量使用。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不仅解决了上述种种困难,而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 2、“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1)张仲景(医圣):东汉“医圣”张仲景。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主要是诊断中的辨症方法和切合病情的多种治法与方药。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有关病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 (2)华佗(神医):东汉末年杰出的医生华佗,以外科手术著称于世。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外科麻醉术的首创。中药麻醉剂不仅可靠、安全,还具有抗休克、抗感染的优点。他还编了一套体操叫做“五禽戏”。 3、《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全书共分九章,以算法应用编次,清楚地汇编了246个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形成了我国古代算学的完整体系,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九章算术》中的分数四则运算、比例算法,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比欧洲同类算法要早一千五百多年,“盈不足”在阿拉伯和欧洲早期数学著作中就被称为“中国算法”。《九章算术》对我国古代数学各个方面全面完整地进行了叙述。这部著作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二)昌盛的文化 1、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2018年下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历史七年级大事时间表(人教版)

七上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距今约70万年,北京人,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形成氏族 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居民,再现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距今约5、6千年,半坡居民,陕西西安 距今约4、5千年,大汶口居民 距今约4、5千年,炎黄(黄帝“人文始祖”)部落结成联盟 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结束原始社会,开始奴隶社会(公有制 私有制;平等) 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朝,建立商朝,文字形成3456 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临阵倒戈)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分封制),定都镐(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进入东周春秋、战国(齐楚秦燕赵魏韩)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战胜赵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陕西咸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公园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刘邦项羽起义。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汉文帝汉景帝,“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胜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世纪中期,王昭君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亲。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公元9年,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史称蜀。 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公元280年,吴国灭亡。 “八王之乱” 公元316年,匈奴灭亡西晋。 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江苏南京)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东晋大败前秦。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开始南朝。

初一历史人教版第七课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影响,培养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诗的赏析,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以此激发自身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学会做人应德才兼备。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坛”。 难点:认识赵州桥;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 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 通读教材,标划知识点,并解决以下问题: ①隋朝李春设计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欧洲年后才建有类似的桥。 ②赵州桥设计科学的表现是什么 ③唐朝的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④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 ⑤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多位诗人的近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和。 ⑥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⑦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2.合作探究 ①组内交流:辉煌的隋唐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②课本P34动脑筋 ③看图(课后关于桥的插图)分析与调查:这些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图,看看这些桥与赵州桥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3.拓展延伸 你从唐朝几位诗人身上学到了什么谈谈如何才能做到德才兼备,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5.巩固训练 ①现存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是何时建造的 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 ②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 A.《天方夜谭》B.《金刚经》C.《大唐西域记》D.《西游记》 ③“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体现了药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精神。 A、华佗 B、张仲景 C、孙思邈 D、李时珍 ④唐朝中期,诗坛掀起改革浪潮,以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提倡诗歌要反映社会生活, 达到教育目的。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柳宗元 ⑤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 A.春秋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⑥下面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赵州桥――李春 B、“三吏”——李白 C、“诗史”――杜甫 D、《秦中吟》——白居易 ⑦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封建社会剥削的有 ⑴采菊东笠下,悠然见南山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⑷

(完整版)初一历史下学科教学计划

东疏中学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计划 学科历史年级初一 任教班级初一1-5班教师郭霞审批(签字)教研组长 教导主任 2012年2月

初一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及学习兴趣 今学期本人担任初一(1-5)班的历史课的教学,通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2班3班5班,表现突出。上课时各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大多数同学都能当堂掌握所学的内容。但也有个别同学的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对历史学科丧失了兴趣。2、学生的基础知识 从上学期的几次学业水平测试来看,学生的整体基础比比较扎实,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少部分同学基础较差,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厌学,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另一方面,要及时辅导,精简知识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3、学生的智能因素 大部学生对历史学科比较感兴趣,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能够积极自主学习,善于合作交流,初步学会了历史学科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4、学生的学习方法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但有少部分同学,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致使基础较差,学习感到吃力,这需要教师进一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水平 本人从教初中历史教学十多年,对课程标准、教材有一定的理解,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对“三环节教学”也有了较好的把握,重点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上还不够熟练,教学方式的转变还不够灵活。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钻研,吃透教材,新课程标准,把握素质教育脉搏,搞好“三环节教学”。加强对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实验节活动课。三个单元的标题、与《历史课程标准》4节正课和22个单元、.稿)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第五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与新课标特点相辅相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 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5.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 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6.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 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9.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 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10.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 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11.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 盟。 12.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13.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14.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 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15.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16.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17.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 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19.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 20.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 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2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3.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4.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25.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26.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27.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28.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 之国”。 29.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 发展而来的。 3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3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 食。 32.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确切时 期的记载。 33.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 34.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珍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5.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代表作抒情长诗《离骚》被译成多国文 字处理;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初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初一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

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

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 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导学号73454048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一民族建立的(D)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C)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成吉思汗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4.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 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C)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5.导学号73454049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白塔子的辽墓壁画中有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马匹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历史上,契丹人与北宋曾保持了长达一百多年的 和平往来,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的局面应从哪一事件开始(D) A.辽占领幽云十六州 B.陈桥驿兵变 C.订立宋夏和约 D.澶渊之盟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6.导学号73454050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的示意正确的是(B) 7.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C)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 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8.导学号73454051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 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 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9.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的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B)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0.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从整个中 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了战争,使宋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 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 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3)从材料二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11.导学号73454052(2017·山东聊城)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念表》(部分)。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C)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2018年上学期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这期继续教190与191班的历史,这两个班学生基础不平衡,从上学期的学生学习状况来看,两班的学生,优生少,中等少、后进生多,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综合来看,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就是个别学生手懒,不愿写,针对上面情况,本学期采取提优补差措施,提高优秀率是当前最主要的,使学生的成绩快速提高。 另外, 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讲授的《中国历史》下册,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单元,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重点笔记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相同点:(补充在第6页空白地方)(1)都以农耕生活为主,种植农作物;(2)都使用磨制石器; (3)都过定居生活,建造房屋;(4)都制作陶器;(5)饲养家 畜。 3.原始农业的发展:(第9页) (1)兴起地区:长江、黄河、淮河流域; (2)发展变化: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5)(补充在第9页空白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阪泉之战:炎帝和黄帝(12页第3段第一句) 2.涿鹿之战:炎黄联盟和蚩尤(12页第3段第二句) 3.华夏族的形成:(12页—13页)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 自称。 4.炎帝发明:13页第1段 5. 黄帝发明:13页第2段 6. 远古传说的意义:14页中间一段 7.禅让制:(第15页第1段)即将部落首领之位传给贤德之人。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朝的建立和灭亡(18页—19页) (1)时间: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补充在18页空白部分: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5)国家机器: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6)统治范围:(19页第一段第一句)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 (7)末代暴君:(19页第二段重点标记)夏王桀 2.商汤灭夏:(20页第一段) (1)时间: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汤 (3)都城:亳(圈起来) (4)盘庚迁殷:(第二段第三行划起来)到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5)国家机构: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三篇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三篇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三篇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三篇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办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个打算和安排。下面给大家准备了三篇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七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为更好地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三、教材分析初一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四、教学目标(围绕三维目标)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___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