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政治学笔记

比较政治学笔记

比较政治学笔记
比较政治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1.政治学的五大范畴

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政治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叫比较政治学。为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哲学、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比较政治)之一

2.比较政治学的特色(比较方法的运用)

比较是用对比和鉴别的方式,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和研究方式。

比较方法是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的前提或基础

总之,政治: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

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国家系统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理论、阶级精英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3.(一)早期的比较研究

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政治学》,其比较研究步骤:

(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

(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

(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宏观性的体制比较(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

论证基调:首先,民主被论证为基于自然法和契约论上的最好的政府组织形式;其次,随着民主革命的扩散,民主又被论证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在空间上局限于欧洲诸大国之间的比较,在时间上局限于前后相续的历史的比较。

(二)近代的比较研究

首先是前一时期的纯思辩型的工作已经开始让位于最初形态的、十分精彩的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托克维尔、白哲特、奥斯特罗果夫斯基、米歇尔斯等)

其次,是在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更高层次的比较

再次,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认识在这一时期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孔德、杜克海姆)

(三)二战后的发展

1.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之后得到长足发展?

(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

首先,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或以制度形态或以社会运动方式的普遍兴起,特别是其后所造成的大战浩劫,给当时的学者以新的课题,更多使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革命、战争和当时的法西斯主义。

其次,二战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构成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挑战,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比较政治学研究中一个新兴领域。

再次,战后亚非国家的独立,对西方国家的政府政策形成巨大挑战。

(2)学术界知识发展的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学科中功能主义分析理论,他们关于社会行动、社会系统与功能、结构与过程的学理阐述使得新一代比较政治研究者能够从经验研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和洞识中提炼出足以对之加以规范和分类的理论框架

有关文化和人类个性的人类学、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研究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同样影响比较政治发展。比较政治领域中的政治文化研究方法即受到这些心理—人类学文献的极大影响

对于西方国家自身政治进程的研究中开始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如行为主义的研究

方法

有关非西方国家制度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相关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由此对整个学科领域产生了深刻的触动。

4.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传统的比较政治学理论

系统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大卫·伊斯顿:《政治系统的分析》;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政治文化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派伊:《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英格尔哈特:《政治文化的复兴》

发展理论与不发达理论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布莱尔《现代化的动力》)

政治发展与模式选择(大卫·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

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研究(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不发达理论:弗莱明、阿明、沃勒斯坦、多斯桑托斯、卡多佐

阶级理论

精英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工具主义以及其他各种阶级分析的观点

(二)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

从“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

比较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政治系统理论和国家理论

第一节

一、政治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

二、政府和自然状态

1、政府的起源(自然法理论)

霍布斯Britons Thomas Hobbes;洛克John Locke;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2、政府的模式

守夜人国家;警察国家;福利国家;管制国家

3、为什么要建立政府?

构建共同体;提供安全与秩序;保护财产及其他权利;政府的经济职能:产权界定明晰,公平竞争,促进信息对称;税收,规制,分配等;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特征;防止市场外部性;促进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

4、对政府的批评

侵权;经济发展低效率;寻租型腐败;既得利益

三、国家

1、国家是什么?

(1)唯心主义视角:

黑格尔—社会存在的三大环节包括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

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

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

(2)功能主义视角:

功能主义集中于国家机构的作用或目的方面。国家的中心功能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而国家也就被界定为一套保持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机构。

(3)组织视角:

组织观点在最广义上将国家界定为政府机器,也就是一套认可为“公共的”机构,因为它们对社会存在的集体组织负有责任并且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国家由各种政府机构组成。3、构建国家的过程

认同性;合法性;渗透性;参与性;分配性

4、现代国家面临的威胁

(1)经济互赖和超国家机构形成的全球化

(2)由于职责转移到私人机构而产生的国家“回退”和“淘空”

(3)经由国家机构职责转移到区域、省或地方机构而发生的地方分权

四、政治体系

任何体系必然具备两个特征:

(1)相互依存的各个部分;(2)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边界

政治体系包括:国家;政府(包括领导者);政治组织(政党);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大众传媒;社会

第二节戴维·伊斯顿和一般系统论

(一)伊斯顿的理论框架

1、系统分析的最基本概念

政治系统;环境;干扰;压力;输入;输出;反馈

3.政治系统的简化模式

4.政治系统的特征

以有机复合的政治互动行为作为分析起点、以系统的生存即系统的平衡和自我维持作为分析内容、以输入—输出和反馈作为核心概念而展开的一种对于政治系统的整体性宏观分析。总结:

伊斯顿认为:政治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是为某一社会进行权威性的价值分配的有关的活动。因而,政治研究应以“政治系统”为主要分析单位,集中探讨与政治系统的权威性决策有关的内外社会环境因素。

(二)若干批评意见

过分关注稳定、维系、支撑和平衡;其框架所产生的可供测试的假设几乎等于零;未能找出“政治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

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其组成部分虽然会发生变化,但经过自我调节整合,仍会趋于新的平衡

一、几个基本概念

体系和环境;输入和输出;结构和文化;执行功能的各个层次:体系、过程和政策

1.体系与环境

(1)体系的概念:

体系是指各部分之间的某种相互依存以及体系与环境之间的某种界限;所谓相互依存,就是指在一个体系中,当某个组成部分的性质发生变化时,其他所有的组成部分以及整个体系都会受到影响。

(2)环境的概念:体系概念的第二个方面是界限和环境的概念。一切政治体系都与两种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国内环境:国内的经济,自然环境和资源、教育和技术体系,以及其种族和文化体系。

国际环境:政治体系及其所处的社会也同其国际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即通过同其他政治体系以及同国际机构的贸易、外交、战争、交通和文化交流而产生相互作用

(3)体系和环境的关系:

政治体系是社会在其国内和国际环境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追求集体目标的工具。

政治体系采取或试图推行的政策,目的或多或少都在于从国内外环境中提取资源,把所得利益分配给国内不同的集团和国际上不同的国家,并且管制国内人民的行为,或提供安全以防外来威胁。

从另一方面看,政治体系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它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所塑造的。

2.输入与输出

体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个过程:输入、转换与输出

输入和输出是体系同环境之间的交换。转换过程发生在政治体系内部的。

(1)输入:要求与支出

①要求包括:

a.关于产品和服务分配的要求,例如对于制定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法,享有教育机会,

得到娱乐享受,以及提供公路和运输服务的要求

b.关于行为管制的要求,例如对保障公共安全,管制市场,制定有关婚姻、健康和环

境卫生法规的要求。

c.关于增税或减税以及对其他形式的资源提取的要求。

d.关于传递信息的要求,如对确认各种规范,传递权势人物的政策意图的要求,或是在受到威胁之时,或是在礼仪性的场合,要求政治体系显示威严和力量。

e.关于参与政治过程的要求或是关于各社会集团的代表权更为平等的要求,也就是有

关享有投票、担任公职、向政府请愿以及组织政治社团权利的要求

f.关于加强社会安定和秩序、减少暴力和冲突的要求,或者另一种方式,要求政治体系对新的价值、挑战和机会积极地加以适应和作出反应。

②支持包括:

政治资源的支持;服从性支持;物质支持;

NOTES:输入不仅仅来自社会。输入还代表性地来自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精英人物,同时,通过外国政治体系的威胁、入侵、控制或援助的形式,输入也会来自国际体系。

输入和输出的流程,包括政治体系同其国内外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交往。

因此,输入可以来自以下三个来源中的任何一个:国内社会、政治精英人物,或国际环境(2)输出

提取:贡品、战利品、税收或个人服役;行为管制;分配:产品、服务、机会、荣誉、地位;象征性输出:确立价值观,展示政治象征,阐明各种政策和意图

3.结构与文化

(1)政治体系的实体方面:政治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结构如利益集团、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府官员和法院等构成的;结构是由各种相互关联而又相互作用的角色组成的;角色的组合就是结构

政治角色—政治结构—政治体系

(2)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称作政治文化。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

4.政治体系的功能:体系、过程和政策

(1)体系层次:涉及体系的维持和适应功能

在政治体系中,必须吸收各种角色(外交官、军官、税务官等)的新的任职者进入这些角色,他们要学会如何担当角色。

随着环境发生变化,新的角色会产生,老的角色会变化。同样,在社会的政治文化中,人们必定会形成种种态度,维持下去或作出改变。这就是社会化。而且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某种行为的延续都依赖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政治生活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依赖于交流。

(2)过程层次:政治体系的下一个层次是过程层次。要求和支持的输入通过一个转换过程变成了权威性政策的输出。

包括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策制订、政策实施

A.利益表达在这一阶段,利益集团或个人提出改变某一政策或继续某一政策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常常同给予政治支持的许诺连在一起,因为利益集团总是以选票或财政资源来换取他们所希望的政策。例如,一个工会提出的充分就业的观点若被某个政党接受,它就可能同意为该党工作。

B.利益综合:在这个阶段,经利益表达提出的许多要求将综合成为少数几个重大的政策选择方案。这些选择方案之所以是“重大”的,因为大量的政治资源(如选票、金钱、传播工具的报道、武装力量)都在这些方案后面被动员起来了。

C.政策制订。每个政治体系都有一部“宪法”,”一套不断发展的法规,用以确定政治权力的范围,规定政治联盟制订权威性政策所必需的各类资源的性质。

(3)政策层次:政策输出;政策分析;政策输出的后果;反馈

NOTES:必须把政治体系看作一种有规律的计划系统。体系本身的稳定也有赖于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动态平衡。如果同样的结构(例如竞争性的政党、选举和立法机关)要在一段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发挥同样的功能(例如利益综合和政策制订),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之间就必须同时进行紧密配合。如果这种同步配合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就需要

进选新的领导人。这些新领导人可能会利用现有的结构来创造新的结构。如希特勒,他曾发誓保证,一旦当选上台,就要取消民主制度;也可能带头致力于改造和重建政治体系,如阿登纳和戴高乐

三、对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意见

界定系统及其界限是困难的;在意识形态上的暗流;文化制约

国内国际案例(自己找)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

概念:(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P29)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过程所构成

美国的政治文化: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不信任政府、普世主义

德国的政治文化:国家主义、浪漫主义、意识形态主义、墨守成规、军事主义

二、文化研究背景

社会背景:民主

学科背景:行为主义、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思想渊源:韦伯—帕森斯社会学理论,文化模式理论与文化人格理论

三、政治文化研究基本内容

1.阿尔蒙德政治文化研究的特色

(1)将政治文化与政治结构区分开来(2)将政治文化界定为对政治对象的心理取向(3)进一步说明政治态度的指向对象,政治对象的划分最初是分为一般体系、输入对象、输出对象、对象自身,后来采用了体系取向、过程取向、政策取向的概念(4)认为指向政治客体的心理是多维的,要区分出不同政治文化类型。

2.政治对象与态度取向的结合

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并认为个人对任何政治对象的倾向都可以根据这三个组成部分来考察:

其一,认识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正确的,也可能有不正确的。二,感情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体系的热爱、忠诚、怀疑、疏远等情绪反映。其三,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系统进行的价值判断。

最后,阿尔蒙德指山,政治倾向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3.政治对象与态度取向的组合图示

政治取向的诸方面

注:1指他对他的国家和政治系统,一般的说,他的历史、规模、地域、权力、“宪法上”等等都有哪些知识?他对这些系统特征的感觉是什么?他对这些特征经过考虑的意见和判断是什么?

2 指他对国家政治结构和政治角色,对各类政治精英和怎样“由下向上”影响国家的决策层进行政策建议,

都有哪些知识?他的关于这些政治结构、领导人和政策建议的感觉和意见是什么?

3.指他对进入这些过程的“由上向下”的决策实施流程、结构、个人和决定都有哪些知识?他对它们的感觉和意见是什么?

4指他怎样觉察自己成为他的政治系统的成员?他对他的权力、权利、责任和能够影响的政府策略,有哪些知识?他怎样觉察他的能力?他在表达政治判断或得出意见时是否认识到并运用了哪些政治参与或行动的规范?

三、政治文化的类型

1 2 3 4

作为一般对象的系统输入对象输出对象对象自身

村民文化0 0 0 0

臣民文化 1 0 1 0

参与者文化 1 1 1 1

(1)现实中所有政治文化都是混合的: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村民文化为基点,趋向于臣民文化,再到参与者文化;二从比例混合的角度来看,阿尔蒙德等人建构了三种“系统性混合型”政治文化。一是村民—臣民文化,一般存在于由地方性的部落到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和存续时期;二是臣民—参与者文化,一般出现于民主政体最初的艰难建设时期;三是村民—参与者文化,这是大量新兴国家所面临的处境。(2)公民文化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参与者文化的又一种混合。

四、政治文化的影响

政治文化之于政策系统

1、对输入过程的影响

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输入过程的三种趋向

(1)所谓偏狭者,主要是指那些在生活中只关心非政治性事物,对政治体系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也不具备政治技能的属民。(2)所谓顺从者,就是指那些已成为政治体系组成部分的、并对政治体系施加于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影响有所认识的属民。但是,他们对自己在政治中的作用的看法,正象“顺从”这个术语所表明的那样,只是扮演被动的角色,而不是积极地去影响政府的行动。

(3)在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中,公民拥有相当高的政治意识,可获得较多的政治资源,他们对作为整体的政治体系及它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

2、政治文化对政策转换过程的影响

政策信息进入政策体系后,经过加工处理才能转换为公共政策。政策体制就是这样一个由政策制定介入者组合而成的加工处理政策信息的机器。它的部件包括政治首脑、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研究机构、利益集团、政党等。

由于政治文化的不同,这种组合在不同的国家会呈现不同的方式,从而对政策制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精英决策:在偏狭型、顺从型的政治文化中,政策决策的主体是少数政治首脑及行政机关。他们垄断了经费、信息、权威、立法权等政策资源,政策输出更多地反映着精英阶层的价值偏好和利益。

团体决策:在参与型的政治文化中,政策决策往往呈团体决策模式,政策体制是多元力量的组合。这种模式认为政治决策过程中最核心的事实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交互作用,公共政策是利益集团经过一个竞争过程后达到的均衡。

3、政治文化与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机关和标的团体与既定政策的文化取向是否一致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

如人口政策

4、政治文化与公民政策参与程度

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效能感、政治安全感、政治技能

政治体制所提供的政治参与的途径与形式

四、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1、世俗化与政治文化世俗化的概念

(1)世俗化论(Theory of secularization)是社会学概念。世俗化在西方社会学中,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用以说明使社会及其各个领域和集团摆脱宗教的过程,虽然对说明这一现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西方社会学家承认世俗化的事实。

世俗化的概念有两个基本意义:“其一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普遍主义与理性原则取代神学教条;其二是指一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注重现世的善的生活,而不是来世的生活方式,世俗化表明信仰力量的消解和宗教禁忌的瓦解”。

因此,世俗化就是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以具体功利与追求,以感官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甚至被当成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尺度。

(2)政治文化世俗化

阿尔蒙德从系统分析的三个层次来分别考察了政治文化世俗化的一般性意义:

首先,在体系层面上,“世俗化代表性意味着以习惯和超凡魅力为基础的合法性标准的削弱,而政府实际作为重要性日益成为合法性的基础。”

其次,在过程层面上,“世俗化指对于政治机会有较强的意识及利用这些可能改变个人命运的政治机会的意愿。总的说来,世俗化意味着政治参与人数的大幅度增加”。

再次,在政策层面上,世俗化是人们对政策的观念,它包含着“把积极的政治干预作为达到个人和集团目标的途径这样一种意识”

2、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现世性(空洞政治—解决实际问题)

理性化(秩序、稳定、渐进)

参与性(忠君、顺从—民主法治平等)

开放性(三种政治文化并存)

五、政治社会化

(一)概念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于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政治社会化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传播和传递政治文化

2.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

3.支持政治系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三)政治社会化的机构

1.家庭

2.学校

3.伙伴群体

4.大众传媒

5.专业化的政治输入结构:利益集团和政党

6. 专门输出结构:立法机关、行政机构和法院

7. 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

案例:(1)美国公民教育: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小学公民教育读本、合格的公民标准(2)德国: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学校主导实施政治教育、政党协助实施政治教育、社会组织参与实施政治教育

(四)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

六、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总体来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政治文化又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二者的辩证统一与良性互动,一方面使社会个体通过获得政治文化来适应社会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社会政治系统的连续、稳定和良性运行,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总体功能。

具体来看,探析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关系,只有通过政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两个过程得到说明

第四章政治发展理论

一、政治发展派别

(一)体系功能学派。此学派把体系理论要素与结构功能主义相结合,源出于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理论分析框架。代表人物有伊斯顿、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等。

(二)社会进程学派。此学派试图对国家社会进行比较的定量分析,把政治行为和进程与诸如城市化、工业化和传播媒介的日益利用等社会进程联系起来。代表人物有多伊奇、雷蒙德·坦特、马丁·尼德勒、菲利普斯·卡特赖特和小海沃德·埃尔克等。

(三)比较历史学派。这一学派研究方法比较传统,按照社会发展进程,把过去的政治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代表人物有西里尔·布莱克、艾森斯塔特、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塞缪尔·亨廷顿。

二、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一)主要观点

1、政治发展的概念:

政治发展就是一个政治体系通过结构分化和文化世俗化实现的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的变化或变迁。

阿尔蒙德的结构分化政治发展理论核心思想包括:

第一,人类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处于同一个结构分化的政治发展进步序列。人类各个政治体系的发展具体道路可能很不一样,发展程度也很不一样,但是有一个相同的趋势,那就是要在结构上发生分化,实现和完善相同的一套政治功能。

第二,人类所有政治体系结构分化发展过程的终点是实现人类的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是阿尔蒙德结构分化政治发展理论中贯彻的一个终极目标,它从西方现代政治体系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来,上升为人类结构分化的理想类型,认为人类所有政治体系经过结构分化和整合,不断改善和提高功能水平,都可以也会实现自由民主。

第三,结构分化是一个涉及政治体系的体系、过程、政策三个层次的过程和政治输入、政治转换、政治输出、政治反馈,等环节以及政治环境等变量的一个复杂的分化发展过程。

第四,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结构分化具体道路,但是目标都是同样一套功能和自由民主的目标。

第五,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结构分化发展都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政府能力、公民参政和福利等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都要进行机会权衡选择,等等。

2、观点依据:

在阿尔蒙德结构—功能主义概念框架下,一切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层次。

首先,任何政治体系都具有相同的政治功能,也必须履行相同的功能,尽管履行的频度和结构不同“任何政治体系所发挥的功能都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 “我们确定政治体系的概念以及政治功能分类的方法,本身就意味着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必须包括这些功能的发挥。”

其次,所有的政治体系管各自的专门化水平不同,但为实现自身的目标和功能,都有相同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结构,并且所有的政治结构都是多功能的。

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他的结构-功能主义基础之上的。在此理论框架下,政治发展的问题被归结为结构如何适应功能的需要并不断调整自身以实现功能的问题,而结构调整自身实现功能的方式就体现为结构分化

政治发展就是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功能的协调发展,是履行体系、过程和政策这三个层次功能的结构被分化出来并趋于完善的过程。

(二)政治发展的两个维度:结构分化和文化世俗化

1、概念:

A、所谓的结构分化是指一个政治体系的政治结构,为适应该体系政治功能的需要不断地分化发展,分化出新的专门化政治角色和结构,而角色或者结构之间的自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最终生成更高级、更完善的政治结构。

B、所谓文化世俗化,就是考察公民的态度、价值观、政治技艺和情感等现代化倾向对一个政治体系的功能的影响。文化世俗化意味着公民更加相信自己改变环境和命运的能力,而不是听从传统和命运的安排。

2.结构分化

3、结构分化与政治发展的两个标准:政府能力和公民参政。

4、结构分化与政治发展的意义和限度。

在阿尔蒙德看来,结构分化对于政治发展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加强政治体系的实际作为的能力。“分化的优点是,它使每个人集中精力很好地完成一项细小的工作……分化的专门结构和适当的专门报酬的优越性,看来总是随着政治结构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提高提高而增长的。”

结构分化的限度:

首先,结构分化到了一定程度必定会发生协调的困难,而协调的成本是有一个极限的,超过了这个点,分化的成本就高于分化的功效。

其次,结构分化和政府作为之间的关系还将受到参政者的动机、任务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以及在实现组织目标中反馈和协调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

阿尔蒙德强调:“分化的好处只是一个非常一般的倾向,这些倾向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受到很大的限制。”

5、结构分化的反复性或者倒退性。

三、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塞缪尔·亨廷顿率先摆脱了多数人对西方民主重要性的过分强调,将研究的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上,这个阶段的政治发展研究的重点也转向了对政治稳定和政治秩序的研究。

(一)政治发展的定义

1、阿尔蒙德

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系统对国内或国际环境的变迁所作的反应,特别是对政权建立、国家建立、参与和分配等环境挑战所作的反应。”

2、派伊

《政治发展面面观》十种: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发展是以工业社会的政治为模范;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政治发展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运动;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制的发展;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参与;政治发展是民主政治的建立;政治发展是稳定的有序的变迁;政治发展是动员和权力;政治发展是社会变化过程的一个方面

3、亨廷顿的定义

在亨廷顿与多明格斯合著的收录于《政治学手册精选》中的《政治发展》一文中,亨廷顿从四个方面对政治发展作了解释。

具体而言,从地理的角度看,政治发展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较穷的工业化较差的发展中国家的一种简化方法;

从派生的角度看,政治发展是指更为广阔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方面和后果;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政治发展是朝着一个或者更多的目标或代表政治体系的状态的运动;

而从功能的角度看,政治发展是朝着工业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的运动过程。

政治发展是指现代化的政治后果,也就是说,政治发展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政治产品。

这个定义所包含的范围与对象,从在时间上看,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作为逻辑起点,而从空间上看,则涵盖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代化的各种后果.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亨廷顿把政治发展看作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二)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总括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政治制度化。

这四个公式的意思是: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但在现代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的速度,造成了经济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巨大差距,使社会成员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他们迫切需要从低收入的阶层流动到高收入的阶层,从经济条件差的地区流动到经济条件好的地区。

然而,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能提供的机会少,人们无法通过流动来解决需要,就转而诉求于政治,进行政治参与。在这时,若制度化程度高,政治参与的渠道畅通,政治就稳定,若制度化程度低,则产生社会动荡。

这几个公式大致反映了他关于政治发展目标、动力、含义的看法

四、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稳定、政治民主)

1.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包括两个因素:秩序和持续性。

秩序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不存在暴力、高压政治和分裂等。而持续性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部分相对来说不发生变化、政治发展不中断、不存在根本改变政治体系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

?“现代性有助于政治稳定,而现代化却孕育了不稳定”

从概念上讲,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分支,亦即现代化在政治领域里的具体表现。

社会学上所讲的现代化,一般被理解为“以都市化、工业化、民主化、知识化为表征的广泛的社会变迁过程”

?亨廷顿把政治现代化的目标界定为权威的合理化(、新政治结构与功能的分化和政治参与的扩大

权威的合理化是指由单一的、世俗化的和民族国家的政治权威,取代大量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和种族的政治权威。

政治结构功能的分化是指新的政治功能的分化以及履行这些功能的专门机构的产生。社会结构分化是政治结构分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政治参与的扩大,在亨廷顿看来,是政治现代化的实质性内容。政治参与的扩大就是全社会的各种政治团体更多地参与政治,以及那些组织参与的新兴政治机构(如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发展。

2.政治民主

亨廷顿根据熊彼特的经典定义,把政治民主定义为,“民主的方法是为作出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个人通过竞取人民手中的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

程序民主

亨廷顿认为,评判一个二十世纪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所依据的标准是“看其中最有影响的集体决策者是否通过公平、诚实和定期的选举产生,在这种选举中候选人可以自由地竞争选票,

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参加选举”

3.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

?1、相容性:政治发展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后果,其最终目标就是政治民主.

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走向政治民主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容性.

?2、冲突与张力

(1)冲突的根源:

民主与稳定之间的张力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的时序有关.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中,各种发展的问题是同时发生的.

(2)冲突和张力的表现

①民主与稳定的张力的一个表现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民主观念与政治体制的稳定之间的

内在冲突.即如何平衡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之间的冲突

②民主与稳定之间的张力也可以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参与的模式中体现出来

五、政治制度化

2、衡量制度化的指标

首先是政治组织和程序的适应能力。

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判定一个组织适应力的大小:首要的方法是看组织的寿命。第二种方法是看领导层换代的次数。第三种方法是以“功能的变更”。

其次是组织的复杂性。亨廷顿由此推论,从政治稳定来看,“混合型国家”可能较佳,“复杂性可以产生稳定性”。

再次是组织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政治组织和程序独立于其它社会势力集团以及其它行为方式;

第四是凝聚性。亨廷顿说,一个组织越统一,越具有凝聚性,其制度化程度便越高;反之,组织的离散性越大,其制度化程度则越低。他强调指出,一个国家若要有很高的凝聚性,就必须有团结、协调、道德和纪律。

六、政治发展道路

政治发展的道路有两种类型: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五章精英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

一、精英主义

(一)简介

精英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英占据着社会结构中顶层的位置。

精英主义有保守主义、中庸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取向

创始人: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及盖坦诺·莫斯卡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在做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或小群体的手中。一个政治精英可能为另一个所取代,虽然一个既定的精英层的组成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但精英规则保持不变

(二)精英主义的主要理论

1、逻辑起点

政治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划分。

假设:

精英具有天生优越性,且在社会与政治的稳定秩序中具不可或缺性。

大众在能力上是不可信任的和不能始终如一的,是一个冷淡的、政治上避而远之的群体。

其一为精英具有天生优越性,且在社会与政治的稳定秩序中具有不可或缺性。

其二为非精英具有天然缺陷,在政治活动中处于盲从和盲动的状态。

2、精英理论的核心

精英理论的核心是论证社会精英特别是统治精英对社会的关键或决定作用

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极少数政治精英对绝大多数群众的统治是通过组织实现的,政治精英是一个有组织的集团,绝大多数群众只是一群丝毫无能为力的无组织的乌合之众。

4、精英的流动

在任何社会里精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流动之中。

这种流动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英集团内部的流动,另一种是精英和群众之间的流动。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政治精英的无限循环过程。

二、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至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尊重社会意识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的观念和学说。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多元主义。

另一种是20世纪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它主张在政治体制内,所有的利益都有平等的机会组织起来影响决策者,并在决策过程中反映团体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利益倾向。这里的多元主义指后一种,即多元主义的民主理论。

2.基本观点

国家内部权力中心的多元化。认为权力在国家中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手中,国家要实行最大限度的分权,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职能性的。即在多元国家中,主权将分配给自治区域和职业团体(利益团体)。政府政策实际上是国家与各种利益团体协商的结果。国家的作用是接受来自各利益团体的种种压力性要求,并使之转换成政府政策输出。

3、多元主义利益集团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多元主义的前提:多重竞争性利益集团。第二,多元主义的活动方式:对抗性竞争。

第三,多元主义的结果:“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4、多元主义利益集团政治的特征

各种利益集团地位平等,彼此竞争;市民社会是由众多独立的利益集团构成的,也就是说它是利益集团化的市民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结成利益集团,并可同时成为多个利益集团的成员,而集团成员多样化则减少了因追求一个集团利益而牺牲其他集团利益的行为;集团之间的竞争是建立在对游戏规则认可的基础上的,它们可以讨价还价而拒绝使用暴力;政府在利益集团之间保持中立,是独立的仲裁者

三、法团主义

1、法团主义(Corporatism )含义

又称合作主义、组合主义、社团主义等。“这一术语的现代语源学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拒绝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理论前提的社会思潮。

2、思想渊源

从历史来看,法团主义思想渊源于三者:欧洲天主教教义、民族主义和社会有机论

过程层次之一:利益表达

一、利益表达概念

←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的过程就是利益表达。

←大多数政治体系依赖各种形式的利益表达来确定公众和社会集团想要政府做什么二、利益表达的类型

(一)公民方式

1 投票、参与选举:使公民得以评价政府过去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国家政策做出集

体选择。但政策影响较弱;

◆ 2 非正式的团体活动:集中于公共利益的集体行动;

◆ 3 个人与官员直接接触:通常处理具体的、个人的问题;

◆ 4 抗议活动:集中于具体利益,如绿色和平组织的环境抗议等等;

(二)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

1.利益集团的概念

所谓利益集团,指的是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并意识到这些共同利益的人的组合。2.利益集团的类型

?非正规性利益集团;非社团性利益集团;机构性利益集团;社团性利益集团

(1)非常规利益集团

←非常规的利益集团,通常是自发形成的集团,当许多人同时表现出挫折、失望或其他强烈情感时,就会突然形成非常规集团,通常出现得快,平息得也快。

←Eg.野猫式罢工

(2)非社团性利益集团

←特点:

非社团性利益集团,建立在共同意识到的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利益的基础之上,或是可能建立在家族关系和血统的关系之上,没有专门的组织,但因持续的文化或经济联系,非社团性利益集团比非正规性利益集团具有更多的利益连续性。活动是偶发的。

←类型:

1 其成员隐约感知具有共同的切身利益,但还没有照社团或机构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大型集团,如许多种族性、地区性和职业性集团

2 小村庄或经济、种族小集团,成员彼此熟悉。

(3)机构性利益集团

机构性利益集团存在于诸如政党、公司、立法部门、军队、官僚机构和教会组织之中。

特征:具有高度分化的角色结构,但这种结构的建立是为了执行利益表达之外的功能的;形成社会交互作用网,提供组织基础,在政治舞台上表达要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接近权力的机会,影响强有力。

(4)社团性利益集团

←社团性利益集团是从事利益表达的专门性机构,它们是为了表达某些特定集团的目标而专门建立起来的。包括工会、工商业协会、种族协会、宗教协会等等。

←特征: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集中致力于利益表达目标的专业化内部角色,有制定利益和要求的有条理的程序;在现代社会中,此类组织十分普遍,相对具有公开表示目的和提出要求的合法性。

←其中存在一支特别的分支集团,构成其成员的公民并非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或个体的私利而联合,而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信仰或共同的政策目标。

如环境组织、许多女性集团等等

三、接近权势者

(一)合法的接近渠道

1、个人联系

所谓个人联系渠道,指的是利用家庭、学校、地方和社会联系作为接触政治上层人物的工具。如同一个学校毕业生中存在的非正式通讯网;涉及领导人特有的个人友谊模式;传统的种族联系

2、大众传播工具:在开放的政治体系里,大众传播工具是向政治统治者传送政治需求的重要手段。

3、政党:民主的政党往往依靠利益集团寻求财政和选票的支持,而且充当这些利益集团在政府内部的机构性代表。

4、政府官僚机构:

←4、立法机关是利益集团活动的另一个常见的目标。一般的院外活动策略包括列席议会的委员会,向个别议员提供信息以及诸如此类的活动。

←如美国政治行动委员会

5、抗议示威

介于合法渠道和非法渠道之间,取决于具体的政治环境和示威者的行动。

既可能是非正规集团的自发行动,也可能是社团性或非社团性集团有组织地使用的非常规渠道

“无权无势”集团的一种策略

(二)强制性的接近渠道

1、罢工和阻挠

2、暴乱

3、政治恐怖策略

四、从政策角度看利益表达

过程层次之二:利益综合

一、利益综合的概念

利益综合是指个体和群体的政治要求被整合到政策方案之中的活动。

如果特定的方案能够得到大量政治资源的支持,那么,该方案就会有政治上的重大意义。利益综合的结果就是形成政策预案

政治资源

根据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观点,任何具有政治交换价值的东西,都可称为政治资源。

包括支持候选人的公民的投票,议员的投票,文官集团的支持、大众媒体甚或武装力量的支持等。

二、利益综合的结构

(一)个体的利益综合

庇护—被庇护网络,即由重要的官员、权威人物或集团向其支持者提供利益,以换取成员忠诚的一种结构。

Eg.国王—贵族,贵族---骑士,骑士----农奴、佃户,总统---智囊团

现代庇护—被庇护网络理论是在亚洲政治研究中首先提出的,这种结构贯穿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印度等国的政治过程之中。

庇护—被庇护关系包括政治职位的录用、利益综合、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

(二)机构性利益综合

←社团性集团,机构性集团,军事组织

(三)竞争性政党体系和利益综合

在利益综合中,竞争性政党的作用不仅取决于单个政党,而且取决于政党结构、全体选民、选举法和相互影响的政策制定机构。

通常情况下,竞争性政党体系的利益综合发生在以下几个阶段:

在每个政党内部,当遴选政党候选人并采纳政策建议时;当选举竞争中选民对不同政党给予不同数量的支持时;还有当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的谈判和联盟形成时。

←政党的利益综合:一是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应该进入利益综合的过程,二是什么样的利益诉求最终会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基于“选票换政策”的政治市场交易原则,竞争性政党所从事的利益综合活动以选举为核心,以选票为目的,以多数胜出为原则展开。

←为了赢得选举,政党要化解党内各派别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是政党利益综合活动的第一层次;

←任何政党必须要面对来自其他政党的竞争压力,因此,政党政策的制定必须尽可能地将更多选民的利益需求纳入进来,以获得足够的选票支持,这是政党利益综合活动的第二层次;

←政党还必须与议会和政府进行交易或结成联盟。这是政党利益综合活动的第三层次。

←为了再次当选,由执政党组织控制的政府势必要充分利用手中的政策工具,进一步巩固执政党已有的社会支持和信任。

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执政党从事利益综合活动的间接政策结果,也是执政党所掌握的重要竞选工具。公共政策的社会满意度不仅直接反映着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也间接反映着执政党的利益综合能力。正因如此,公共政策的成败往往会成为执政党能否竞选连任的一个关键因素。

←竞争性政党在选举中的具体做法:

(1)首先,各政党要提出政策立场。

(2)在提出政策建议的时候,政党所期望的方式是选举竞争能够把政党的政策承诺和选民的选择结合起来。

(3)政党的最终立场通常是竞选策略与党内利益综合的混合物。

(4)各政党把自己选出的候选人和制定的政策提供给全国选民

选举结果决定了由谁管理政府事务,谁制定公共政策。因此,公民能够通过他们在选择精英的过程中的作用,来影响利益综合和政策制定。

(四)威权政党体系

←非竞争性政党也要提出政策建议并动员公众予以支持,但却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其活动范围仅限手“政党内部的各级组织或是在同商业团体、土地所有者、政府机构和军事部门的利益集团的交互作用中,普通公民没有机会通过选择政党来参与利益综合活动

←排他性执政党

←包容性执政党(威权法团主义)

包容型执政党承认并试图平等地对待各种社会团体,它能够接受并整合各种自发形成的利益需求。当然,它也会对各种利益集团施压,禁止以任何形式对其统治地位发起挑战。

·排他型执政党的领导层集中控制各种政治资源,它既不承认政党内部各种集团性利益综合活动的合法性,也不允许社会团体、公民或其他政府机构自由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利益综合活动。

←“排他型执政党”的利益综合活动自上而下地进行,它主要集中于两个层面:一是政党领导人要动员党内和党外的政治力量支持其领导地位;二是要运用政党机器动员社会公众支持最高决策层提出的各种政策主张。

(五)军方与利益综合

军政府

思考:中国政府过程的利益综合问题

←通常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要用两年多的时间。“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早在2003年就启动了,先后经过了课题研究、思路形成、纲要起草、征求意见等多个阶段,最后才以执政党中央“建议”的方式提交全国人大。参与“十一五”规划制定人员包括各个专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官员、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的范围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全国政协在京部分委员、“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党政军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各省市自治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改委还通过媒体请全国人民建言献策。此间,温家宝总理召开了四个座谈会,听取各界代表对规划纲要的意见。在规划形成过程中,中央主要负责人多次听取了对重大问题研究的汇报,多次到地方做专题调研。。

政治学作业

1.政治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利确定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权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备政治性,同时它从利益、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含以上揭示政治的本职内容,因而力图避免政治范畴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这个层次上来把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三种基本关系。再次,它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权利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低位和资格的分配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做过多方面的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政治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括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3、政治学的含义:(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和“国家活动”,因此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如认为“政治就是国事,政治学就是以国家为研究的对象的,或竟可称之曰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如“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如“所谓政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关于管理众人的事的原理原则,造成一种精密的有系统的理论,和能够实地的应用的政策。”(4)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政治学历来自行规定的任务是了解社会政策应当是什么,那个政策应当如何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内容构成:(1)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路来划分,可把政治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 (3)按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可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4)按政治学研究的状况划分,可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5)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可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6)按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4、利益:从对利益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可见,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征的需要。按照这一定义,利益有三方面因素构成: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在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结构中,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因此,纵向利益矛盾实际上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7、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政治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的目的与政治相联系。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政治学作业

读《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有感 摘要:本文是韦伯在一八九五年五月的弗莱堡大学就职演讲时的文章,在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的社会大背景下,韦伯阐述了东部农民问题、德国东部边界、经济移民和民族生存竞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庸俗经济学对立的他还在文章中不时攻击“经济”或“政治”,仔细品读,就会发现,韦伯认为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只能依据本国的国家理由,表达了对德国的强烈民族情怀,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斗争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价值及不同民族理念和民族素质之间的斗争。他提出德国民族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民族,德国国内还没有一个阶级能够担当起领导德国走向政治成熟的重任,凸显了对德国未来发展的深深担忧。本人在仔细品读该文之后对韦伯的研究方法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东部农民;政治成熟;民族斗争;研究方法 一、作者简介 作者韦伯(1864—1920),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二、主要内容简介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韦伯的一篇就职演说,按老师要求读本书75-108页,这篇就职演说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在讲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当时,德国东部有大量波兰农工不断流入,并且在东部地区日益坐大,造成德国东部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韦伯发问,为什么波兰农民能在东部落脚,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是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力,亦或者是他们资本雄厚?韦伯深刻指出,波兰农民并不是掌握先进的经济手段,而是他们凭借对经济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也就是说,韦伯认为波兰农民给德国带来的是较低等的文明,并且这种低等文明渐渐将德国农民代表的较高文明的雇工文明驱逐出去。 韦伯认为,一个德意志国家的经济政策,只能是一个德国的政策,一个德国理论家所使用的价值标准,只能是德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德国经济学家按照某种全球化的标准来建议相应的经济政策,比如在自由主义经济的原则下开放东部的劳动力市场,那么他在韦伯的眼中肯定属于那种全无睿识和心肝的专家。在此点上,他认为,“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外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得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起来反对民族的未来。”对当时德国东部出现的这种情况,韦伯表现出来了强烈的民族担忧感。他从维护德国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关闭东部边界,防止外国人员跨国边界来务工,保护德国雇工的利益。第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一方面扩大皇室土地,一方面协助德国农民拓殖适合耕作的土地,尤其是拓殖适合耕作的皇室土地。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韦伯将矛头直指“既得利益者”,即彼时德国东部的荣克地主阶级。其实看看韦伯发表演说的年代,可以发现德国经济的各项指标都是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内的经济形势并未有明显衰弱的走势,为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0秋《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 第一章绪论 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 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

政治学概论作业

政治学概论作业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的意思。 A、教育 B、治国 C、统治 D、自由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 A、国家政权问题 B、阶级斗争问题 C、主权国家问题 D、政治运动问题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的实质是() A、公共权利的设立 B、生产力水平 C、政治统治 D、阶级专政 4、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国家形态是()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C、福利国家 D、法西斯国家 5、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实行民主 B、发展经济 C、无产阶级专政 D、阶级斗争 6、在我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是() A、国家主权 B、主权国家 C、国务院 D、人民代表大会 7、在政治发展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 A、政治发展动力 B、政治发展方向 C、政治发展目标 D、政治发展途径 8、政党的首要作用是() A、争取本阶级的群众和同盟者的支持 B、掌握政权 C、统治阶级意志 D、操纵选举 9、国家意志是指() A、全体人民的意志 B、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C、集中阶级的意志 D、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10、任何国家制定法律都是为了() A、遵守 B、治国 C、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遵守和执行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方政治学者把当今世界的所有国家划分为() A、现代化国家 B、过渡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民族国家 E、传统国家 2、下列关于新型民主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 B、新型民主是最高历史类型的民主 C、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保障 D、新型民主是最后历史类型的民主 E、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表现 3、关于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有() A、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B、国家是阶级统治 C、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D、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E、国家是个机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国家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 B、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C、国家权力与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D、在西方领主制经济里,土地允许买卖 E、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5、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 B、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有日本 C、人民代表享有人身特殊保护权利 D、政治统治方式即国家治理方式 E、划分敌我的基本标准是阶级关系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简述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3、什么是政党?政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五、论述题 试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政治学概论期末测试练习题4

一、单选题 1、从欧洲成长起来的现在国际体系,其生长与扩展的核心动力是______ A.英国的崛起 B.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 C.美国的霸权 D.资本主义的扩张 正确答案:D 2、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 A.长期的政治竞争与军事割据 B.封建统治的强化 C.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D.频繁的贸易往来与人口流动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1、以下哪两项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 A.贸易 B.专业化生产 C.政府调控 D.重商主义 正确答案:A、B 2、以下哪两项是民族国家的别称: A.威权国家 B.有机国家 C.现代国家

D.自由国家 正确答案:B、C 3、马克斯·韦伯定义下的民族国家包含哪几个特点? A.一系列的机构 B.全职的行政人员 C.对暴力工具的合法垄断 D.一定的地域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对中国以外的政治学研究都属于国际政治学研究。(×) 2、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是毫无关联的。(×) 3、现在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序的国家间的竞争,这也是研 究国际政治的一个起点。(×) 4、在目前,联合国可以避免国家间的竞争。(×) 5、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只有官方贸易往来,没有民间贸易往来。(×) 6、欧洲残酷的军事竞争促使国家组织职业化与专业化。(√) 7、民族主义是被发明出来用于增加国家中人民的凝聚力等的。(√) 8、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也是商品。(√) 9、只要有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就一定会出现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10、现代国家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核心的特点,一是对内部的统治力,一是对外部的主权。(√) 11、主权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发明出来缓解残酷的军事竞争与战 斗的。(√)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政治学原理作业2.

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 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来信息化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信息化革命在打破并重级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社会急慢,企业的生存的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美美没实。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容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联系实际的例子: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通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还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认识是一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例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例如,中小企为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工厂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管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的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便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来行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就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来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小组讨论提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 怎样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怎样积极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怎样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怎样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国家中,属于二元制君主制政体的是( )。 A.丹麦 B.荷兰 C.约旦 D.比利时 2. 下列国家中,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瑞士 C.加拿大 D.美国 3. 总统制是最早由( )创立的政体。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4. 下面国家中采用柔性宪法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巴西 5. 下列国家中,采取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加拿大 D.意大利 6.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出现于( )。 A.美国 B.日本 C.瑞士 D.法国 7. 根据英国1911年英国议会法规定,英国下议院每( )年举行一次大选。 A.2 B.3 C.4 D.5 8. 下列国家的国家元首,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9. 下列国家中,采用混合代表制选举产生议会下院议员的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 法国总统选举采用( )。 A.一轮多数投票制 B.二轮多数投票制 C.三轮多数投票制 D.四轮多数投票制 11. 自1955年以来,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政党是( )。 A.民主党 B.社会党 C.自由民主党 D.公明党 12. 选民登记制度于19世纪末在( )建立。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3. 下列国家中采取两党制政党体制的有( ) A.印度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4.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经参议院提出咨询意见和同意)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参议员( )的赞同。 A.3/5 B.3/4 C.1/2 D.2/3 15. 以建设性不信任案方式推翻政府是( )特有的政治现象。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6. 下列国家中,在政府的组织原则上采取不相容原则的有( )。 A.英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17. 下列国家元首中,属于虚位元首的是( )。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 一、比较和比较研究 二、政治与政治学 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 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 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 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 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 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

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 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 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 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 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 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 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 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 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 一、学科主流的影响 二、主流学科的影响 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 2.人类学与社会学 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 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 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 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 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 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 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2.批判理论 3.建构主义 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 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 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 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 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 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 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 二、激进主义范式 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 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 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规范研究方法 2.结构研究方法 3.行为研究方法 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 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 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化; 2、政党分肥; 3、潜意识; 4、利益; 5、君主专制; 6、村民自治; 7、城市国家; 8、政治关系。 二、选择题: 1、D; 2、B ; 3、D ; 4、AC; 5、C; 6、D ; 7、ABC; 8、ACD; 9、ABD ; 10、D ; 11、ABCD;12、D ;13、ABCDE ;14、ABCD;15、BCD;16、BCD;17、 A ;18、D ; 19、B ;20、B 。 三、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问或科学。 2、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四、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答: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1)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3、答: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以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会弃暗投明反璞归真。对公共权力多持肯有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上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政治,保证选拔“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另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多持否定性倾向,政治设计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是“法治”社会的 政治设计思路。 4、答: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权力下过很多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

政治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2012)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 作业一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一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权力制约原则是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A. 腐败就是为了谋取私利,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破坏某种限权关系的行为。而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不进行权力制约,很可能造成腐败。 B.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从人性恶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有热情,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而相互制约是防止人们恶性膨胀的根本途径,“人之间互相依仗而互相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在实际上对个人都属有利。因此,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选举、限任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C. 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D.具体说来,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首先,在人民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以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作业二 个人讨论提纲:(30分) 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来信息化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信息化革命在打破并重级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社会急慢,企业的生存的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美美没实。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容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广州市近日规定官员不接受或不配合舆论监督将被问责。如专家所言,此举凸显了政府部门的开明和进步。但是,官员能不能接受,“配合”舆论监督并不十分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媒体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 假如媒体能够大胆监督,就完全可以将官员的“不接受或不配合”如实曝光,这本身就是一种舆论监督的手段和内容。 然而,现实中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媒体对某单位,某官员的违纪违法或涉嫌犯罪的行为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一些证据,但记者采写的稿件,却迫于某种压力而不能发表,使得媒体的舆论监督前功尽弃,无疾而终。这样,从表面上看某官员并没有不接受或不配合舆论监督。按照规定,他不会受到责任追究。同时,媒体对他的舆论监督,却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1春《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 第一章绪论 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 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

政治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政治的内涵: “政治”的英文概念为Politics,该词来源于古希腊的“polis”。其字面意义是指“城邦”或“城市国家”。由polis演化过来的politics,就是指有关城邦的事务(what concerns the polis)。今天,polis已经发展而成state(国家),所以,“政治”也就变成了有关国家的事务(what concerns the state)。 “政治两字的意义,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孙中山选集》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莱斯利?里普森的观点:)政治的本质是选择,它涉及对一套而非另一套价值的谨慎偏好。政治学研究的五大问题包括有: 1.公民资格范围:它是排他的还是包容的?【平等与不平等】 2.国家的职能:它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多元论和一元论】 3.权威的来源:它来源于人民还是政府?【自由与独裁】 4.权威的结构:权力应当集中还是分散?【分散和集中】 5.国家的规模及其外部关系:什么样的政治单位更好?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是可取的?【众多的国家与世界性的国家】 三、政治学的两个内容体系: 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什么样的政治生活是值得追求的?】应然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等等。【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实然) 四、政治学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利益分析法 五、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古希腊、罗马时期追求理性、正义)自然政治观——(中世纪时期政治研究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神学政治观——(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权力政治观 价值性解释:应然(应当具有某种价值性的特征如正义)神学性解释:神意的安排(君权神授)权力性解释:权力的追求和运用(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管理性解释:公共管理活动(政策过程、协调、参与) 西方政治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典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政治。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里比阿、西塞罗。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政体是贵族政体(德性为主导),其次是勋阀、寡头、民主、僭主等政体。并认为最稳定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富人统治的地方是寡头政体,穷人统治的地方是民主制,而中间阶级统治的地方则形成混合政体。西塞罗首先对“国家”作出界定: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他完整地提出了分权理论和法治原则。 2.中世纪时期的神学政治。代表者是圣·奥古斯丁(信仰权威)、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与神学结合)。 3、近代的权力政治。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分开,从人性出发,探讨政治权力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