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_王静芳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_王静芳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_王静芳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_王静芳

2000年6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u n,2000

第32卷 增刊J ou rnal of In ner M ongolia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2 Supplemen t 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王静芳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内容提要:本文从清代太祖太宗时期、顺治初年到乾隆中后期、乾隆后期到清末三个阶段的满蒙联姻概况谈起,阐述三个时期政治形势的不同,清统治者采取满蒙联姻方式有别,进而分析不同时期满蒙联姻的不同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清代满蒙联姻政策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同清代诸多民族政策一样,具有因时制宜的特点。

关键词:满蒙联姻;制度性联姻;主动遣嫁;备指额驸

分类号:K249、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 SSN1000-5218(2000)-ZK-0041-04

以联姻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是古代王朝、政权、部族之间时或采用的一种手段。而重视以联姻方式来巩固其统治,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可以说莫过于清代。清代爱新觉罗皇族的政治性联姻,逐步形成一种制度。其联姻范围、人数均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在联姻形式上也表现为多样性。这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清代满蒙联姻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作粗略分析。清代满蒙联姻经历的三个阶段,指的是入关前的太祖、太宗时期,入关后的顺治到乾隆中后期,乾隆后期到清末。这三个时期因清统治者面临的政治形势、任务不同,故联姻的目的、方式及其特点也有差异。

一、太祖太宗时期

这时期,清(后金)政权尚在关外,它最大的政治任务就是积蓄力量,进取中原,夺取明朝政权。而横亘在明与清(后金)之间的漠南蒙古,是后金与清初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股力量。怎样利用蒙古这一马上民族,使其成为进逼中原的借助力量呢?联姻即是一种最好的办法。这时期满蒙联姻只局限于漠南蒙古,具有重点与普遍相结合、互相嫁娶的特点,并初步形成制度。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治初期,满蒙联姻的重点是科尔沁部。1612年(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听说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锦氏“颇有丰姿,遣使欲娶之。明安贝勒遂绝先许之婿,送其女来。”〔1〕(卷一)科尔沁贝勒便成为蒙古各部第一个与建州女真建立联姻关系的封建王公。之后,努尔哈赤的二子、四子、五子、十子均娶蒙古王公女为妃。他开创的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皇太极于1626年(天聪元年)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者,继续加强和科尔沁部的联

⒇收稿日期:2000-05-06

作者简介:王静芳(1975-),女,内蒙古大学历史系99级硕士研究生。

姻关系,使相沿承袭的“以壤地相接,结为婚姻”〔2〕(p.216)的活动更加牢固。皇太极后妃中,蒙古妃有七人,他的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孝庄皇后)和一位妃子都来自科尔沁部。科尔沁部以“列朝外戚,荷国恩独厚,列内札萨克二十四部之首”〔3〕(p.98)。据史料统计,努尔哈赤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39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竟占11次;皇太极时,同漠南蒙古联姻共41次,其中同科尔沁部联姻竟占18次之多。科尔沁王公之女先后有19人做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皇后、妃子。〔3〕(p.95)从这些数字可以得知,科尔沁部与清皇室联姻时间最早,次数最多,对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地位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除重点与科尔沁部联姻外,太祖太宗时期也重视与漠南蒙古其他各部的联姻。这些联姻是与漠南蒙古各部相继归附后金及清廷结合起来进行的。从1626年(天聪元年)到1639年(崇德四年),在十几年的时间内,漠南蒙古对后金的归附,由努尔哈赤时的4部,骤增到皇太极时的22部。对来归的蒙古各部,皇太极及时地在他们中间选择额驸(即驸马),以增强其归附的牢固性。这方面最突出的事例是皇太极将次女下嫁给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儿子额哲。虽然,在争夺控制漠南蒙古各部的斗争中,皇太极和林丹汗处于敌对的立场,但是林丹汗毕竟是大汗,在蒙古各部中处于“正宗”地位。因此,当林丹汗败亡、其子额哲归附后,皇太极毫不犹豫地把固伦公主马喀塔许嫁给他。其娶婚仪式之隆重,赏赐物品之丰富,均前所未有。

由此清太祖、太宗时期的满蒙联姻呈现出互相嫁娶的特点。娶蒙古王公之女为后妃,使蒙古族女子离开草原,走进清朝宫廷和王府;而公主及宗室女下嫁蒙古王公贵族,使满族皇室之女离开宫廷,步入草原。从此时起,这种“北不断亲“的政策为清统治者所长期奉行。也从此时起,这种联姻逐步形成制度。皇帝掌握着皇族之女的婚配权。通过缔结婚姻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成为这一家族的“家法”。努尔哈赤之侄大贝勒阿敏、皇太极之弟阿济格就因私自为女儿或弟弟择姻而受惩处。之所以称为制度性联姻,第一,因为指婚并非偶或实行。太祖太宗时期多次进行。并由清初一直到清末。第二,制定与指婚家法相配合的规定。如关于下嫁蒙古之公主、格格及其额驸的各种待遇的规定。嘉庆帝回顾说:“选指额驸”乃“我朝国初创制定制”〔4〕(卷三三七),说明它是自清初就已沿袭实行下来的定制。

二、顺治初年到乾隆中后期

这一时期,满洲贵族在蒙古王公、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已进据中原,逐渐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封建统治秩序。清朝统治者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封建大一统的局面,并把这种局面延续下去。

顺治帝遣官赍敕漠南蒙古各部王公。“朕方思致天下于太平,尔等心怀忠荩,毋忘两朝恩宠。”〔5〕(卷一七)这是满洲贵族在中原未定的形势下,希望和蒙古王公结成更牢固联盟的表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通过满蒙联姻,进一步密切了清廷和漠南蒙古各部的关系。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统治者在北部和西北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建立起直接的封建统治秩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噶尔丹首先发难,进攻漠北蒙古,并迫使其全部南迁。1691年(康熙三十年),多伦会盟后,清朝在漠北蒙古建立起直接的封建统治。仿漠南蒙古盟旗制度,在漠北蒙古设4盟86札萨克旗。

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为了笼络漠北蒙古的土谢图汗,将自己的第六女恪靖公主嫁给土谢图汗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旧城北五里的公主府就是公主和额驸曾经居过的宅邸。恪靖公主北嫁蒙古,实质上是清王朝对蒙古贵族羁縻政策的一环,也是对在喀尔喀蒙古有雄厚实力的土谢图汗,实行“恩威并施”的一个组成部分。恪靖二字是公主结婚后才赐与的封号〔6〕(p.118),这和清圣祖责备土谢图汗“自作弗靖”〔7〕(卷一四○)是相联系着的。更可以证明恪靖公主的结婚,是清廷对蒙古政策的产物。

这时,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领袖人物对清廷并未完全归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清朝西北地区陷于不安定状态中。清廷一方面要加强对漠北蒙古的统治,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漠北蒙古、漠南蒙古王公为抚绥漠西蒙古的工具。于是,除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外,恩威并用、武力征服等表现在满蒙联姻方面,其地域和部族范围由漠南蒙古扩大到漠北蒙古、漠西蒙古。随着清朝封建国家制度的日益完备,这一时期满蒙联姻制度也逐步完善,如特旨指婚、处罚性法规的制定及主动遣嫁等。

这一时期,满蒙联姻制度逐步完善表现在,由皇帝指婚的家法到乾隆初稍作变通,将范围缩小到近支宗室。对于远支宗室子女,仍可出于政治需要而“特旨指婚”。关于宗女指婚的规定和程序,据《宗人府则例》的记载,大致是每年年底,蒙古札萨克、八旗衙门将符合年龄等条件的蒙古王公子弟、八旗官员子弟上报,再由专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将这些子弟的简况及宗室王公及岁之宗女列名具奏,呈皇帝钦点。〔8〕(p.24)指婚蒙古在乾嘉时期甚至带有严厉的强制性。乾隆帝曾针对一些宗室王公不愿将女儿远嫁荒漠的情况,将私嫁京师旗人的亲王、郡王论以罚俸一年的处分。并严格规定,“嗣后凡亲王郡王之格格俱遵照旧例,候朕指给蒙古台吉等……私行许聘京师旗人者永远禁止”〔9〕(卷一)。可见,清代之所以会有那么多宗室女下嫁蒙古,与清帝严厉推行指婚蒙古的家法有一定关系。最能反映这一阶段满洲贵族利用蒙古额附加强对蒙古统治的,是关于下嫁蒙古之宗女来京探亲的规定。顺治朝以后陆续定出:结婚十年后方准来京;不得擅自来京,须报理藩院请旨;来京探亲不得过一年之限,等等。〔10〕(卷一四一、一四三)这些规定,无非是为了使下嫁宗女与额驸在蒙古地区发挥其作用,因“久住京师与蒙古无甚裨益”。针对公主下嫁蒙古久住京师的现象,1723年(雍正元年),清朝统治者规定:“嗣后公主等下嫁蒙古,非特旨留京者,不得过一年之限。若因有病,或有娠,不能即往者,令将情节奏明展限。”〔9〕(卷九九三)

此时,清帝仍然延续着“主动遣嫁”的特点。如:1691年(康熙三十年)六月,康熙帝封皇三女为和硕荣宪公主,下嫁巴林鄂齐尔郡王子吴尔衮,授吴尔衮为和硕额驸。〔7〕(卷一五二)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七月,康熙帝将其第十三女温恪公主遣嫁翁牛特部郡王仓津,几天后,他又去看望公主、额附:“是日,翁牛特诸台吉及众蒙古列跪道左奏言:`……今公主下嫁仓津,又蒙圣驾亲临,光荣无比,合词迎驾。’欢声动地。”〔8〕(p.25)主动遣嫁,是清代联姻蒙古的重要特点,它是清帝致力于边疆经营的积极性措施。通过主动“下嫁”,不仅使对方感戴浩荡皇恩的“降泽“而效忠清廷,即使该部落的其它贵族、部众也为此而感到荣幸,视之为“蒙恩”,因而密切了民族关系。

而“互相嫁娶”这种情况在康熙以后虽有减少,但直至清末始终未断。从皇室家族《玉牒》中偶或见到的就有康熙时期的平郡王纳尔福,乾隆时期的恒亲王弘蛭,嘉庆时的豫亲王裕全,履郡王绵惠,道光帝之子淳亲王奕淙,咸丰时贝勒奕姻,光绪时的庄亲王载勋等,都曾娶过蒙古贵族之女。互相嫁娶,是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的表现,有利于它的进一步促进。

三、乾隆后期到清末

清廷经过康、雍、乾三朝对西北地区用兵,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已比较稳定。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正月,乾隆帝在对军机大臣的一次谕示中说:“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此二言若子孙世世能守,实大清国亿万年无疆之庥也。”〔11〕(卷五五五)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三月,乾隆帝再次重申:“驾驭外藩,若一味姑息,伊等必至骄肆,自当恩威并用,俾先知所惧,则其感益深。”〔11〕(卷六八三)虽然这些话是乾隆本人对准噶尔部用兵的总结,但它确实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各部的政策已发生变化,尽管要完成这种变化还需要一个过程。1801年(嘉庆六年)十月,曾任军机大臣的台布在一次上奏中指出:“蒙古强实为中国之患,蒙古弱乃为中国之福。”〔4〕(卷八八)嘉庆帝碍于此话于满洲贵族统治蒙古不利,因而表示不赞成,并重申了满蒙联姻的政策:“重以婚姻,联为一体。”〔4〕(卷八八)但在实际上,台布的活显然也反映了清朝廷对蒙政策的变化。其原因在于随着清朝在蒙古各部统治的稳定,清朝统治者对蒙古王公政治上的控制更加严密,相对说来,蒙古王公的作用日益降低,清朝统治者和蒙古王公的感情也日渐疏远。在满蒙联姻问题上的表现,是满洲贵族选择蒙古额驸数量的锐减和地域、部族范围的缩小。与此相适应,就是“备指额驸”制度的产生。它正式规定满洲贵族选择蒙古额驸,不仅排除了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各部王公,而且

也排除了漠南蒙古其它部的王公,只局限于漠南蒙古东部七部十三旗的范围;这实际成为满蒙联姻逐渐走向松懈的标志。

这一时期,满蒙联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养育内廷,年长指配。早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喀尔喀蒙古的策凌、恭格喇布坦兄弟二人来京,康熙令“教养内廷”,后来便把他的女儿和孙女嫁与二人。1731年(雍正九年)明确规定,“将蒙古王公、贝勒、贝子、公札萨克等之子年十五以上者,令其来京教养。”〔4〕(卷八八)此后,养育内廷的蒙古子弟被指为额附者不乏其例,如漠北土谢图汗部的桑斋多尔济,阿拉善蒙古的罗卜藏多尔济,科尔沁蒙古的色布腾巴勒珠尔等皆是。内廷教养,年长指配,目的是使未来的额驸从小即密切与帝室的感情,忠于清廷。

从以上对满蒙联姻三个阶段的分析,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清代的蒙古姻亲集团成为清廷维持北疆、西北疆乃至内地安定的倚重力量。清廷采取结亲的政策,筑成一座人为的“长城”,但它比土石筑成的长城更加坚不可摧。乾隆帝在巡幸科尔沁时,对满蒙联姻大加赞扬:“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12〕(卷一)可见,联姻政策是清廷在满蒙关系中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其诸多政策中的“精髓”。

有清一代,出嫁蒙古的300余名公主、宗女,全部聘与王公及其子弟,这些王公额驸与皇室之女繁衍了庞大的贵族阶层。其中不少人又身任札萨克、盟长、副盟长或协理札萨克旗务。他们与清帝族血肉相连,诚心拥戴清帝,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向心势力,这不能不说是清朝能够维系对蒙古稳固统治的可靠保障。

金启子宗先生曾说:“满蒙联姻国初最盛,中叶以后,逐世递减。观此可知满蒙二族亲疏关系之演变。”〔6〕(p.225)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即可看出这一点。太祖太宗时期侧重与漠南蒙古特别是科尔沁部的联姻;顺治初年至乾隆中后期,这种联姻由漠南蒙古扩展到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乾隆后期至清末,在联姻政策上出现了只局限于漠南蒙古七部十三旗的范围,满蒙联姻关系开始走向松懈。由此可知,清代的满蒙联姻政策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政治任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体现出“因时制宜”的特点。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这种特点,在今天,仍然值得深思。

指导教师:王月王廷

参考文献

〔1〕刚林、希福等,清太祖武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金元山、戴鸿义.试论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科尔沁部的联姻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1).

〔4〕曹振镛、戴均元等.清仁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包文汉等.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6〕金启子宗.漠南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7〕张廷玉、朱轼等.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杜家骥.清代皇族与蒙汉贵族联姻的制度和作用[J].南开大学学报,1990,(4).

〔9〕昆岗、徐桐.光绪大清会典事例[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91.

〔10〕允、傅恒、张廷玉.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四库全书本)[M].济南:齐鲁书社,1996.

〔11〕庆桂、董诰、曹振镛等.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清)张穆.蒙古游牧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张敬秀】

清朝历史书籍读后感

清朝历史书籍读后感 《图说清朝三百年》内容简介:清朝历史三百年,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扑朔迷离的谜团: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为什么被杀?下嫁的大清公主幸福吗?玄烨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宫女是要在宫里呆一辈子吗?宦官和宫女能“成亲”吗?安德海是如何死的?李莲英到底又是怎么死的?清朝是怎么选美的?满汉真的不能通婚吗?鳌拜是怎么死的?曾国藩真的是癞龙转世?袁世凯是怎么死的?孝庄是不是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她死后为何不进清皇陵?道光的陵墓为什么在西边……太多的谜团吸引着后人去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一睹其真实的面目! 图说清朝三百年读后感,淘宝网的网友:大清王朝十二帝,在清朝近三百年里,他们究竟干了些什么?幽居深宫的后妃,在太液池边面对月光倾诉了多少哀怨?延续大清血脉的皇子公主,为争夺皇权爵位在金銮殿前留下了多少刀光剑影?还有那陪伴君王身侧的宦官宫女、官场沉浮的肱骨大臣,他们为大清三百年的青史,留下了几丝痕迹?……图说清朝三百年,说的是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留下的却是深刻而不失生活的况味。 图说清朝三百年读后感,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我们每个生活在现世的人们其实还是对于这个三百年的朝廷充满着好奇。我们也许看过了不少的文字版本记载,但是我们并没有能够很详尽地找到一本真正归纳总结了清朝那时候的人活着事的书籍。然而,现在居然有

了这么一本书,可以来弥补我们的这个小小的缺陷了。《图说清朝三百年》看书名,我们便可以对书中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圈定。这是一部话说清朝的书籍。而这部书籍的一大特色便是有别于其他的历史类书籍,它全方位地采用了图说的形式来展现一个过去的朝廷。读这样的书籍,读者可以更加形象和直观地认识那个时代的演变和发展。引用书中的评价,这本书就是通过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末日王朝,全方位展示清朝世态万象。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看到了很多以前的史书并不能看到的清朝故事。很多的内容其实都是题外话。但是,正是诸多的题外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清朝故事。没有这些又怎能让我们认识一个真真正正的清朝历史呢?一个朝代的内容和话题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我们读者可以有一种全新的感知和震撼。尤其是书中的很多话题也许以前还并非如此归纳总结般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夜,我还难以入睡。我的心就像波浪一样跳动。原因只有一个,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清朝历史》。 这本书很具体地讲述了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如何带领兵队统一女真部,和明兵抗衡到清恭宗——爱新觉罗?溥仪被-迫退位的三百年中的每一个故事,像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在我脑海里重复播放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又展现在我的眼前。书中讲了由努尔哈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18种砚石鉴别图文详解

砚石鉴别 1. 端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粒径:0.01-0.04mm。鉴别特征:泥质矽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壹口气即可研墨。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2.洮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产自甘肃卓尼。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粒径:0.01-0.02mm。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壹个月不干,不腐臭。 3.田横砚

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4.思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产于贵州岑巩。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粒径在0.005-0.025mm。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5.苴却砚 矿物组成:泥岩。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6.红丝砚

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产自山东青州。粒径:0.01-0.08mm。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7.燕子砚 含三叶虫化石微晶灰岩,产于山东泰安、莱芜、沂源等地。鉴别特点:砚石颜色多为深绿色,石质细嫩,但硬度较低发墨较慢,砚石的化石部分微黄,突出石面,似飞动的燕子和蝙蝠。 8.淄砚 黑色含粉砂泥灰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偶含黄铁矿物质,有金星闪烁映日有辉。产于山东淄洲,砚材细致,极发墨。 9.金星石砚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858185327.html,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辨别端砚有妙招

标题:辨别端砚有妙招:一辨色二品纹三听声 (注:本篇用瑞哲轩ID发布) 正文: 现在端砚收藏越来越火了,我们瑞哲轩的小小展馆里经常迎来四方嘉宾,高手有之,菜鸟也不少,尤其是新入行的同志,对如何辨别端砚的优劣更是问题多多。在下知道坛子里高手云集,也并不敢卖弄,无非是做点小收集,抛砖引玉,希望有高人也出来指点一二! 辨别端砚,和鉴赏别的艺术品一样,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辨色,各个品种颜色自有特色! 1.老坑:老坑颜色是灰紫色,有时候带点蓝色; 2.坑仔:紫红色(坑仔是三大名坑中颜色稍微偏深红一点的) 3.麻坑:青红相间; 4.宋坑:深紫色偏红; 5.梅花坑:苍灰色带军绿; 6.绿端:绿色为主,也有黄色和红色 7.白端:白色; 8.冚箩蕉:颜色各异,近似三大名坑; 9.朝天岩:灰褐色; 10.白线岩:又称有冻岩,颜色近似三大名坑,但稍微偏黄; 11.宣德岩: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12.沙浦石: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仅从颜色上可以轻松而准确判断的坑别是:宋坑(深紫红色,该颜色是宋坑独有的)、白端、绿端。 再者,就可以细品石品纹理了。 1.老坑:冰纹、冰纹冻、鱼脑冻、金银线、天青、青花、火捺、五彩丁等; 具有冰纹和冰纹冻石品的端砚几乎可以有八成的把握判断为老坑,当然其他坑口偶尔也具有该种特征。但五彩丁作为石品中的瑕疵,是和老坑相随相伴的。 2.坑仔: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 3.麻坑:翡翠纹、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石疵虫蛀等 麻坑在石品上除了少见冰纹以外,其他的石品特征和老坑和坑仔相近,有虫蛀石疵是麻坑相对而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4.梅花坑:多眼且大,而且石眼的颜色偏黄。这一特征几乎是梅花坑所特有的。 5.冚箩蕉:编制状的平行纹理是冚箩蕉独有的,而且冚箩蕉没有石眼。 6.朝天岩:青苔斑又称霉苔斑或者玳瑁斑,是朝天岩独有的,就像生长在石头上 的发霉斑点。 7.白线岩:火捺、青花、鱼脑冻和眼; 8.宣德岩: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9.沙浦石: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通过石品纹理的辨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梅花坑、冚箩蕉和朝天岩了,剩下的就是白线岩、宣德岩和沙浦石了,因为这三种坑口的石头无论是从颜色还是石品纹理上面,都具有三大名坑的特征,这也是端砚判断的重点,也是人们经常容易犯错的误区,当然也就是不良商家通常以次充好的重灾区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所谓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历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到现在为中国的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的岁月史。同时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拙见成长的历史。 然而,中国人民及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正是在外国各侵略者企图灭亡中国的图谋以及对中国无尽的掠夺和强占的压力下,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封建奴隶制度等封建制度,同时也阻挡了外国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对国家主权的侵略。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西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的大门,他们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特权,疯狂的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中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战后,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到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残暴的民族压迫。而随后签订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损害了我国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引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它最终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同时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接下来,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和更多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的签订。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经济危害。因此,各种运动及变法登上了历史舞台。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爆发。但是,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及其目的和手段导致它最终以失败告终。至1900年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高潮也到了高潮。。。1898年的戊戌变法也以失败告终,但是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为了救国清政府推行新政,但是由于方法不当,它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武昌起义,黄花岗起义和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它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它同时集中反映了

端砚鉴定新法

凡是古玩,历来皆有作伪,端砚亦不例外:以次充好、以无名充有名、假刻砚面、以新充旧、制作假石眼、按著录上名砚式样制作、刻上名人之伪铭文、落名人之伪款等等,借以提高“身价”牟取暴利,这是作伪的通常手法。因端溪石砚,石料颇为名贵,市面上常见的伪造端砚,石料大多是选自别处颜色相近、有美丽之纹理或有石眼的,但它石质瘦硬干燥,没有端石之优越性能,虽然精雕细刻,但是石质却不入档;以前端砚中有石眼的尤为罕见,而现在卖端砚的商店之中,大多数都是有石眼的“端砚”。 端溪砚石历代开采很多,坑洞、石品名称繁多:坑又分为水坑、山坑;宋坑、明坑、清坑、麻子坑、吴兰修坑、张之洞坑……坑又多分为各种的坑、洞;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搽、天青、冰纹、金星点、石眼等等;端石以色调而名的有:紫端、白端、青(黑)端、绿端等;紫端居多性能较优越,白端、青端、绿端等较为稀少;呈灰苍、黄赤色的端石为下等品。《端溪砚谱》记载:“石性贵细润,石色贵青紫。”故人们对紫端砚有“紫云一握胜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 因端溪砚石开采历时长久,坑洞、石品颇复杂、又有不少的鱼目混珠。那么如何鉴定端砚真、伪、优、劣?汉藏文化专家根据祖传的鉴别方法,经历50多年的实践体会,鉴定端砚有六诀:一、为看端砚的颜色(紫、白,青、绿等)来认定;二、为观石质是否细润、坚实;三、为上手时感觉: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大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为听声: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五、为用指按:只要按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六、为呵气:朝近端砚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若符合上述六点的端石砚的色、质、性,那就是真品;反之为劣、伪品。若上述五、六两点性能越强,那端砚就越优越,水坑洞的佳品呵气可研墨!

16秋《中国文化概论》作业2答案

16秋《中国文化概论》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14 道试题,共 56 分。) V 1. 隶书的成熟期是在 A. 秦 B. 汉 C. 隋 D. 唐 满分:4 分 2. 楷书成熟于 A. 魏晋 B. 隋唐 C. 明初 D. 清末 满分:4 分 3. 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 A. 王叔和 B. 皇甫谧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满分:4 分 4.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认为“立国”的三大要素是 A. 人口、财富、教育 B. 人口、家庭、教育 C. 人口、资源、教育 D. 国家、社会美德、教育

满分:4 分 5.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A. 清朝康熙年代 B. 明朝万历年间 C. 清朝乾隆年间 D. 明朝永乐年间 满分:4 分 6. 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 部落的代兴 B. 部族的代兴 C. 族群的代兴 D. 方国的代兴 满分:4 分 7. 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 A. 北京方言 B. 北方方言 C. 南方方言 D. 官话 满分:4 分 8. 科举制开始于 A. 晋 B. 唐 C. 宋 D. 元 满分:4 分 9. 太学开始于 A. 东汉

B. 西汉 C. 魏晋 D. 南北朝 满分:4 分 10. 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点是 A. 现实性与理论性 B. 系统性与世界性 C. 综合性与广泛性 D. 实用性与整体观 满分:4 分 11. 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 A. 正东 B. 正南 C. 东南 D. 西南 满分:4 分 12. 《汉书五行记》:“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最早记载 A. 太阳黑子 B. 彗星 C. 日食 D. 月食 满分:4 分 13.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这句话出自 ()的著述。 A. 谭嗣同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始于唐代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https://www.doczj.com/doc/858185327.html,/viewNews.asp?flowNo=629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

话说端砚(四) —— 其它诸坑

话说端砚(四)——其它诸坑 端砚坑口众多,历史悠久。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斧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主要有五个产区:一、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一带,主要是老坑、坑仔、麻子坑,还有冚罗蕉、朝天岩等目前鲜见的坑口。二、羚羊峡北岸,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等。三、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此外,北岭南部的七星岩,出产纯白色的白端,也是研磨朱砂的良材。四、小湘峡一带,产绿端。五、斧柯山东麓,沙埔镇一带,沙埔诸坑(又称“斧柯东”)。 斧柯山西麓端溪东侧:这个区域很奇特,以端溪水为界,其西石质低劣,不能作砚材,以东石质优良,著名的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上三坑的坑仔岩、麻子坑,此外还有鲜见或已枯竭的其它坑口,如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其中,宣德岩曾经也是出过不少良砚的坑口,冚罗蕉、朝天岩也偶有佳石出现。 端溪宣德岩冚罗蕉 羚羊峡北岸:这里有与老坑一江之隔的白线岩,虽然不少白线岩与江对岸的上三坑石品相似,但此石缺乏锋芒,研墨下发俱慢,中看不中用。但在收藏上三坑的同时,却不

得不重视它,因为一不留神,就很可能将它误当成上三坑收入怀中。北岭:北岭一带,有宋坑、梅花坑,南部七 星岩的白端,还有已经枯竭消失的陈坑。 此区域砚石多粗,研墨貌似下墨快,但墨很粗,基 本上只有宋坑尚能实用。历史上宋坑中有出偏红的紫红宋坑,称“一片红”,发墨算佳。此石今已不多见,市面上往往拿稍 纯净点的宋坑冒充。 此外,作为端砚中排名第五的梅花坑,虽然研墨不佳,但因石眼多,也成为商家的一个卖点,适合做摆件。 七星岩的白端,色纯白,滑如玉,适合研磨朱砂。目前因七星岩已被作为风景保护区,已不能再采石。现市面所谓白端,多是附近及广西一种白石,花纹与杂质较多,远不及白端纯净。 小湘峡:此处产地主要是产绿端。绿端采石始于北宋,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朝天岩附近的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据称朝天岩上层绿端尚可研墨,后也枯竭。 朝天岩上层绿端再之后则只有小湘峡的小湘绿端为绿 端之最。实际在沙浦镇及附近区域也有产绿端,但石质粗,多做茶盘摆件等器物,销量上大于其它坑口砚的销量。 左为沙埔绿端右为小湘绿端

清朝的文化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清朝小说的成就,《聊斋志异》的特点,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什么叫“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清朝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和京剧的形成。清初朱耷、石涛,清朝中期“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绘画。杨柳青、桃花坞的民间年画。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二、思想教育目标: 在我国悠久传统文学艺术基础上,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又有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是具有文学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的民族,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朝的小说、京剧 难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板书设计: 一、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1. 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 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二、清朝的诗歌 三、京剧的形成

1.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 2.徽剧、汉调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四、清代的绘画 五、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讲了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其中以魏源、严复两人为代表。两人的共同点是对现实的不满,主张改革现状。清朝在文坛上还出现了一些敢于揭露封建制度且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著作不仅丰富发展了我国的古代文化宝库,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珍宝。 (板书)一、清朝的小说 1. 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清朝的小说在整个清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朝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清朝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富有特色,出现了一些艺术性很强高的进步小说,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部名著。 (板书)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欣赏书中的插图)同学们都知道聊斋的故事吧?里面讲了些什么呢?(鬼故事)《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送龄的作品,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这部书多是写神鬼狐妖的故事,情节离奇,引人入胜。作者通过这些离奇的故事,说出了透彻的道理,例如:《画皮》中写一个恶鬼,披上画作美女的皮,欺骗祸害善良的人。这一故事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两面派的诡计和丑恶的本质,寓意深刻。其中“画皮术”乃是作者对两面派诡计的形象概括。作者通过谈鬼写狐,究竟要说明什么社会现象呢?(请同学思考)那就是要揭露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官吏贪酷,科举制的腐朽等种种丑恶的现象,抨击封建礼教,此书中“写鬼与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一部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进步小说。但书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应予以否定。同学们读《聊斋志异》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提问:《儒林外史》一书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属于那种类型的书?内容如何?对后世的小说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4. 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谈谈对近代史的看法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通过小学和初高中对历史的学习与认知,在我看来,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包含着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斗争的历史。是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从而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转变为一个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这部历史是屈辱与光荣并存的历史;这部历史是挫折和成功并举的历史;同时,这部历史又是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都在讲,都在思考的一部历史。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还学真门课有什么必要又有什么意义呢?从我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读史使人明智。”英国思想家培根就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无独有偶,我国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说“以史为鉴,可以名得失。”是的,无论是西方史、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无一不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教训的反思,对于一个历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 深刻思考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为人、处事有个更加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古代皇帝教育子女比备的一本书就是《资治通鉴》,这当然是学史使人明智的最好例证。我们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和分析,可以了解到近现代中国的落后的真实情况和具体原因,从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例如,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那就要奋发图强,就不能闭关自守。二、增强理论分析能力。记得第一节上课的时候,您就跟我们说过:“这一门课,绝不是像历史系或者你们高中初中那样,识记史实的一门课。这是侧重于理论分析的一门课,是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去看待,去思考,去学习,去分析,去理解的一门课。”事实上,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的历史已经完全能够把这一段历史的一些史实侃侃而谈,现在再让我们去记忆,意义当然不大。就像您上课常讲的那样:新时代的大学生当然不能死记硬背,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我们学的,知道的用起来!通过每个星期天宝贵的三个课时的课堂学习上,在您的讲解、引导和鼓励下,我们已经能够初步的把学习过的马克思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学习和分析当中。例如,对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人说这是合理的政策,因为内部团结才能一致对外。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就不难发现政策的荒谬性和理由的错误性。我们知道,在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已然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真是愚蠢之极!这不能不说是我自己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大收获!像这样的学习收获真是不胜枚举。三、对于自己专业学习的帮助。1、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以后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我们难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胆怯、害羞是不行的。在课堂上,您经常鼓励我们敢说、多说、会说。这对于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锻炼。2、理论分析能力的提升对于我们本专业的学习也是大有裨益。对于一些法律问题,法律现象我们无一例外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思考。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自然也是能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获得。最后,像拿学分、综合测评成绩等等方面的获得不值一提,如果一个人因为这些东西而去学习,岂不可笑?以上几点,便是我个人认为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的意义。然而,可以预见,在整整一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我能获得的必将远远不止这些。 深坑——谈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 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历史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的。基于此,我们可以把历史比做是一条路、一条充满坎坷泥泞之路。从1840到1949,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阶段。这当然不可以用“拐点”来描述,而委实是一个“深坑”。对于这样一个“深坑”,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深坑”?国家(或中华民族)的车轮怎么偏偏掉进了“深坑”?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将之拉出?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2013年11月08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我有话说端砚作品《降龙》冒充老坑砚专家表示,其实肇庆发现的新砚材石质不差,只要标明是什么砚,大家也能接受,价格也不低寻宝图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七八年间价格涨二三十倍!这样疯狂的石头除了翡翠,还有端砚。眼看端砚变成聚宝盆,各种冒充端砚的石材都涌现了出来。在刚刚结束的一场鉴宝大会上,一位市民精心收藏的“端砚”,就被专家一眼认出其实是辽宁的桥头石。还有哪些石料可以以假乱真?新坑砚是否就一定比不上旧坑砚?11月8日-12日,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将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开幕,届时将有13位制砚大师的近600方端砚参展,市民可以借此对端砚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外省石假冒端石日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用报纸包得严严实实地拿去鉴定。但专家一看就看出,这不是端砚,而是辽宁的桥头石。据专家介绍,早在宋代全国各地就开始以紫色的石头仿端砚,目前可知全国各地可用于仿端砚的紫色石头达数十种。常用来浑水摸鱼的,除了辽宁的桥头石,还有祁阳砚石以及产自河南的一种红色石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表示:“一般认为,只有产自肇庆的石材才能称为端石。”砚台藏家张先生经

常到肇庆寻宝:“我们这些行家当然知道应该去哪里买端砚,但一些旅游点和商城,不但价格开得奇高,还出售假端砚,专骗旅游者。特别是肇庆每个景点附近,都蹲着不少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在卖端砚,对这种端砚更要非常小心。”肇庆本地沙浦石假冒老坑砚“除了外省石,还要小心一种沙浦石。”张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是近年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带发现的新砚石,这种石头的色泽粗看有点近似老坑或麻子坑的石材,而且具有一些老坑砚石所特有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甚至石眼等。若不细心观察对比,很难辨别真假,我就看过用沙浦石冒充老坑砚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会长张春雷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种沙浦石有人称为新坑仔,其实石品很不错,好的石材也能制出一方传世的砚台。很多制砚大师也用这种料,大大方方地标明新坑仔砚,大家也都能接受,价格也挺高。”张庆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唐朝至今,肇庆大概开采了70多个砚坑,目前仅存的砚坑大概有20多个。近年发现的一些新砚材,其实石质并不差,关键是要诚信,用什么石料就标明什么石料,不要欺骗消费者。总体上来说,端砚的市场秩序还是好的,政府和协会都在监督,个别浑水摸鱼的情况暂时还不会影响端砚的美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