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北大通选课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目录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1)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

第一节分封制——分土而治 (1)

第二节郡县制——分民而治 (1)

第三节行政区划的原则 (4)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4)

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 (4)

第二节川陕交通 (5)

第三节西南交通 (5)

第四节丝绸之路 (5)

第五节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 (6)

第六节越岭通道 (7)

第四讲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7)

第一节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7)

第二节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 (9)

第三节海岸线变迁 (10)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1)

第一节近五千年气温变迁 (11)

第二节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 (12)

第三节全球变化与气候变暖 (12)

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13)

第一节地区开发 (13)

第二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 (14)

第三节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 (14)

第四节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 (14)

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

第一节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15)

第二节古代都城位置变化 (16)

第一讲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

1.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

史地理成熟;

2.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

3.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

4.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

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第二讲空间与政权——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

1.行政区: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

2.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

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体:以身体丈量)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

3.行政区划的意义: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

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

1.总述:分封=封建:封邦建国。天下——国——家

《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士→大夫→诸侯→天子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

2.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

1.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

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2.秦

●郡县两级政区;

●统县政区:36郡→48郡+内史=49郡 1000余县

3.西汉

郡——县(道)

(前期)中央:王国——支郡—县

侯国(邑)

(后期)中央:郡—县(道、邑、侯国)

王国——县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

●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

●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礼?职方》州名,另外两个不在《禹贡》

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徐、扬、荆、豫、凉、益、幽、

并、朔方、交趾。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州、郡、县三级制;

●遥领: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e.g.:马超,封凉州牧;

●虚封:仅有虚爵而无实地者;e.g.:周泰,封陵阳侯;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各级政区数

额急剧增加,《宋书》:?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南北朝后期三级政区

比例:1: 2: 6。并出现双头州郡。(双头州郡:两州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

地;两郡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

5.唐

●唐前期,州、县两级制;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10道,开元21年改为15道。?道?为监察区。(京畿道、关

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

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

●睿宗时期:更巡察使为按察使,差遣制为常置制

●开元年间:采访使(形式检察权),兼各要州刺史,监察区形成;

●天宝年间:采访使兼任陟黜使;

●唐后期,方镇执行最高政区的职能,(方镇)、州、县。安禄山兼范阳、平卢两

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使,集军政、民政一体,开合道与方镇为一的先例。

●?安史之乱?后全国设40多个方镇,初:道——方镇——州——县,肃宗时期改

采访使为观察使,观察使兼节度使,观察使监察区与节度使军管区合二为一,新的

行政分区形成——后:方镇(道)——州——县。

6.宋

●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23路:京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粮;

1 、使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利

机构。

2 、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区。路一级官员:转运

使(财政、税收)、安抚使(军事)、提点刑狱(刑律)、提举常平(地方财政)。

优势:无官员反叛;劣势:不利于命令的上传下达,军事失败。

●南宋大部分时间实行16路。

7.元

●多级政区制:

路——府——州——县

中央—行省—(道)府——州——县

州——县

e.g.:5级俱全: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保安州——永兴县

2级:岭北行省——和宁路

大多数均为三级或者四级;

●元中期实行11行省: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

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

●宣政院:主理西藏事务,西藏并入版图;

●蒙官与汉官合政,蒙官为主汉官为辅,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8.明

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

直隶州——县

●明代最高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

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立;

●明后期为克服都、布、按分权过甚,再加上元势力未减,与明发生冲突,女真部军

崛起需要权利相对集中的权力机构。陆续向各地派巡抚、总督,将一地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长官。

●万历四总督:蓟辽(防女真)、宣大(防西侧女真)、陕西(防蒙古、农民起义)、

两广(倭寇);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统军户;

●十六都指挥使司:十三省各有一都司,以及万全都司治宣府卫、大宁都司治保定府、

辽东都司治定辽卫;四行都指挥司: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

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卫、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三留守司: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

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治承天府

9.清

●中央—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

●康熙六年设18省: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

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光绪十一年设台湾

省;光绪三十三年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省。终清之世为23省;

●19布政司:原因在于江苏设江宁府和苏州府;

●清代总督、巡抚成定制,为最高级地方行政长官。8总督:直隶、两江、闽浙、陕

甘、四川、云贵、两广、湖广。8总督不涵盖18省,山东、山西、河南只设巡抚,

不设总督。15巡抚:18省中甘肃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监管;直隶、四川只设总

督,不设巡抚。

10.民国

●省——道——县

省——专区——县

1.中国古代政区边界的产生:五服:甸、侯、绥、要、荒;

2.随山川形变: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优势: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便于管理;劣势:完全以山川作为行政区边界,会形成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四川: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明玉珍、张献忠;

山西:前赵、后赵、北汉)

3.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势有出入。这样的行政区使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

失。

第三讲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1.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

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

2.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

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

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

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内外长城:内长城关口:居庸关——紫荆关——平型关——偏关(雁门关、宁武关)

● e.g.:1、安史之乱:以常山郡为中心:

如图:

范阳郡

常山郡

长安←—默州—洛阳

(高仙芝、封常清军、哥舒翰)

2、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本欲按原路从居庸关返回。

王振想回蔚州,建议英宗该走紫荆关。但又害怕踩坏农作物,又重走

居庸关。军队到了土木堡,王振建议驻军在此。此时粮草没跟上,又

土木堡地形高饮水困难。遭遇瓦剌军包围,明英宗被俘。

3.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辽西走廊:是辽西低山丘陵东南的沿海狭长地带,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积平

原。走廊地带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天然交通要道;北口:锦州;南口:山海关

(背靠燕山,面朝渤海湾);

●明清之战:抚顺之战: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萨尔浒之战:明败,女

真建立在此地的地位→辽沈之战:明军退守松辽平原腹地→广宁之战:明军退守辽

西走廊中路→宁远大捷

4.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

●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

●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

●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

1.?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略进程:

●关中:地堑式的盆地:四周低、中间高,易守难攻;形成天险似的军事优势;

●关中涵义:函谷关、潼关、蒲津关、武关、嶢关、萧关、散关、金锁关包围之

●秦都的变换:雍(戎、狄)→ 栎阳(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魏在战国初因为首先

变法儿强大,占据这块地。拉锯战中,魏国国力下降,魏国修筑长城,标志双方实

力平衡。秦打下河西之地之后保证了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完整性)→ 咸阳(‘天

下’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

●函谷关的迁移:汉武帝时期从灵宝市迁到新安。原因在于:两地都临山水,东移并

不影响其重要性;

●函谷关:关东关西的分界线;崤山:山东山西的分界线;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

2.蜀道难——川陕交通

●秦岭通道:

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长而险,无行政建置)

灙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城固→汉中(最短)

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为刘邦所烧毁;少阪,400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多阪,回远)

●巴山通道

金牛道(汉):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阆中→南充→重庆(剑门关位于此道上)

米仓道:巴中→汉中

洋巴道:达县→镇巴→洋县(?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石门关道(五尺道):1:成都→宜宾→毕节→安顺→贵阳 2:成都→宜宾→曲靖

●旄牛道(清溪道、零关道):成都→邛崃→雅安→姚安→洱海

●夜郎、滇、邛都是传滇交通道路上三个重要的农业部族;

●庄跤入滇线路:延水(乌江)—牂柯(贵阳地区)—夜郎(安顺地区)

1.丝绸之路的命名:(德)李希霍芬,首次称?丝绸之路?;赫尔曼确立基本涵义:中

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交往

通道;

2.丝绸之路的走向:

伊犁河←乌鲁木齐←巴里坤←北新道(隋唐)↖

↙吐鲁番←哈密←新北道(东汉)↖

喀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 西域北道(西汉) ←楼兰←玉门关←河西走廊← 长安↖ 和田←且末←若羌← 西域南道(西汉)↙

↖阿尔金山口←青海湖←松潘←成都←吐谷浑道(南北朝)

3.游牧带与农业带的分离

4.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桐;玻璃器、乐舞、杂技;栗特人;

佛教等;

1.运河

●鸿沟水系: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先兴工开凿了沟通江淮二水之间的运河。这条运河史称

邗沟,南起于长江北岸的邗城之下,北达淮河南岸之末口。此后又在商鲁之间开凿

了沟通济水与泗水的运河——荷水,即从今定陶县东北的古荷泽引水东流,至今鱼

台县北注入泗水。但含沙量过高,无法行大船。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鸿沟,自今河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南入圃田泽,又自泽水

引水经中牟、开封、通许、太康,至淮阳县入颍水。鸿沟水系连接济获、睢、涡、

颍等主要河道,形成黄淮间的主要河道。(开封道定陶)

●隋唐大运河:

584年开凿广通渠,引渭水入黄河。587年开凿山阳渎,联接江淮。605年开凿通济

渠,自板诸引黄河水东经今开封、睢县、商丘、宿县、盱眙入淮。608年开凿永济

渠,引沁水与淇水相接,循白沟故道北上,与永定河联接,抵蓟县。610年重修京

口(镇江)至余杭(杭州)段江南河。

如图:

● 元明清大运河:

1281年开凿济州河,联通了济水与泗水。1289年开凿会通河,将济州河向北延伸

至临清。又继续向北至通州,形成联接南北的大运河。

明:在鲁西筑堤修水库,形成南望湖,再分水(三分向北流,七分向南流,模仿都江堰)

清:运河与黄河分道:在淮南湖运分立(湖多不利于运河流动、因为湖水不稳定)到康熙年间最终实现京杭运河的南北贯通。

2. 长江流域交通

长江流域主要交通形式依靠水路,依托长江干流以及赣江、湘江水系形成水路交通网。

湘桂道: 湘江-漓江

大庾道: 赣江-大庾

循梅道: 梅州-循州

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1. 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

● 总述: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

改道。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

● 地上河:黄河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河水约束在大堤内成

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

入。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

● 漫流:河流处于漫流状态,没有固定的河道,

多股并行或河道迁移不定,洪水期流

路更加复杂;

●黄河历史上六次改道:

(一)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

(二)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

王景河走向:今濮阳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

(三)第三次重大改道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

-沾化北入海。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

云北-无棣入海。

(四)第四次重大改道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干流走向: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2.夺涡入淮。3.夺汴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

6.曹县、鱼台入运河。

(六)第六次重大改道

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

海湾入海。

2.有关黄河改道、泛滥原因的探讨

(一) 1962年谭其骧先生在题为《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的文章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与这里的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而植被情况如何又主要决定于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

(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学术界从一个角度强调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同时,从地质以及第四纪地貌的学者着手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对于人类活动营造的泥沙量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形成对人类活动强度与黄土高原自身物理特性的科学认识。

●地貌循环理论是戴维斯1899年提出的地貌变化模式,理论认为,在地貌营力作用

下,平坦地面抬升过程依次经历幼年、壮年和老年发育期,不同阶段地貌起伏变化

以及经历时间均不同。

●黄土高原的侵蚀活动由来已久,中国地质学家分析了河套平原、汾渭平原、华北平

原等黄土高原侵蚀的相关沉积区,指出至更新世黄土高原至少已经经历了三次堆

积、侵蚀交替的轮回期,全新世期间黄土高原虽然仍有高空降沉堆积,但地貌过程

则以侵蚀为主。

●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

自然侵蚀为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自然侵蚀又叫正常侵蚀、地质侵蚀,

自然侵蚀是一种地质过程,它是地质环境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受自然演变规律支配,是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地面发生的侵蚀作用。人为加速侵蚀是由人类生产活动而导

致的土壤侵蚀;

在黄土高原的总侵蚀量中自然侵蚀最少占70%,加速侵蚀最多占30%。这一比例表

明即使在今天黄土高原人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也仍然以自然侵蚀为主,人类活动

导致的加速侵蚀,仅占较小的一部分。该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地貌演化仍处于初期或

中期阶段,自然侵蚀占绝对优势,治理成效较为有限。

(三)总结:由于黄土自身的物理特性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黄土高原环境演变过程中自然侵蚀始终占主导地位这一事实,人类活动在整个侵蚀总量中仅占较小部分。

云梦泽的演变过程

●云梦: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是多种地貌的综合体。范围东至大别山麓、幕阜

山麓,西至宜昌、宜都一线,北至大洪山区,南缘大江。

●云梦泽:狩猎区的湖沼部分。位于今江汉平原之内。云梦泽的演变过程:江汉平原

属第四纪强烈下沉凹地。1. 先秦时期由于长江、汉江泥沙淤积形成荆江三角洲与

武汉西侧泛滥平原两处平原,云梦泽限于两处平原之间。2. 秦汉时期荆江三角洲

不断向扩展,汉代设立了华容、云杜县,云梦泽被排挤到华容以南,东、北为沼泽。

3. 魏晋时期长江携带泥沙继续向南汇集,新扩展的三角洲设立监利县、惠怀县,

云梦泽向东移动,基本位于云杜、惠怀、监利以东。4. 唐宋时期云梦泽主体消失,为一系列小湖取代。

1.荆江河床的演变

●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河道,上起枝江,下迄城陵矶,全长400公里。

●荆江河床演变:

荆江漫流阶段:第四纪以来河槽淹没湖沼之下,并随新构造运动向南掀动荆江漫

流向南移动、汇集。

荆江三角洲分流阶段:形成以江陵为顶点的陆上三角洲,主泓道向南偏,三角洲上的夏水、涌水成为分流水道。

荆江统一河床的塑造:随云梦泽解体,统一河床塑造完。荆江沿岸县治的设置:公安(三国)、石首(西晋)、建宁(北宋)、监利(南宋),县治自上游向下游增置的时间与荆江河床的形成一致。

2.洞庭湖的演变

●洞庭湖区原属地堑式盆地,全新世初普遍上升,湖区为河网切割的平原,留下大量

新石器时代遗址。

●先秦汉晋时期有局部沉降,形成小湖泊与沼泽化现象。

●至东汉三国时期洞庭四水——湘、滋、沅、澧仍直接入江。华容隆起为荆江与洞庭

湖的分解。

●东晋南朝时期江水穿过华容隆起进入洞庭湖区,形成广阔湖面。

●唐宋时期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八百里洞庭?。

●19-20世纪藕池、松滋两口形成,通过荆江四口(虎渡、调弦)荆江45%泥沙注

入湖区,泥沙淤积与人工堤垸,造成湖水萎缩。

3.鄱阳湖的变迁

●鄱阳湖属于新构造断陷湖盆,全新世以来由于赣江泥沙的淤积,已成为河网切割的

平原。留下大量新石器时期遗址,汉代在现在湖区设立过枭阳县。5世纪前后由于

湖底下沉,湖面扩大。

●唐五代宋鄱阳湖向东南方向发展,枭阳县附近均为湖水。明清时期湖面扩展,但湖

底逐渐淤浅。近几十年支流携带的泥沙造成湖面自南向北萎缩。

4.太湖水系变迁

●总述:太湖水系变迁大致沿着:三江→湖泊→水网化的方向发展。

●水系变迁过程:

1.三江时期:太湖由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入海,湖泊面积较小。

2.湖泊兴盛时期: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加积,使太湖平原不断向碟

形洼地发展。太湖平原地貌的演变,使河流比降发生变化,原来疏通太湖水入海的三江变成海水倒灌的通道。娄江、东江淤积尤甚,主要导水由吴淞江完成。自此太湖平原多洪水,且形成众多湖泊。

3.水网系统的形成:五代吴越时期,初步完成了水网系统。

1.总述:中国有18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14000多千米的岛屿岸线,杭州湾以北地区

历史上岸线的变化最明显,主要有渤海湾、黄河三角洲、苏北海岸等。

1.辽东湾海岸:

●辽河平原在第四纪海侵后,滨海部分被淹没,未被淹的地方,因排水不良,形成沼

泽。

●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这样情况从西汉延续

到唐初。盖县、营口西北、牛庄一线为公元前形成的古海岸,10世纪后开始向海

延伸。

2.渤海湾海岸

●距今8000——5000年的冰后期,全球范围海平面上升,此后气候转冷,海水消退,

海岸线向东推进,形成数条贝堤:(贝堤:天津附近渤海湾地带,贝堤记录了海岸

线位置,因为贝类被潮汐推到海岸,长久堆积形成贝堤,标志着当时海岸线位置)

1. 距今3800——3000年前,相当殷商时期;(与黄河漫流、入海有关)

2. 下层距今2020±100年,上层距今1080±90年,相当于战国至唐宋时期;

3. 形成于宋以后;(与宋代黄河北流从天津附近入海有关)

3.黄河三角洲

●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百余年来,其决口改道的范围,北起徒骇河的

套儿河河口,南迄小清河口之间,成为三角洲的南、北缘,以利津县东的宁海为顶

点。

●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全部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如以1855年的推测岸线为内界,则

1855年以后新淤积而成的三角洲部分为2970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从1953年至1982年间,就造陆1100平方公里。到1994年,河口地

区已是一个近6000平方公里的近代黄河三角洲。

4.苏北海岸

●距今5000——4000年前海水深入陆地约30公里,此后海水后退,形成数条沙堤、

贝堤。

●自西汉至北宋海岸基本稳定在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范公堤的位置。

●自黄河第四次改道后海岸不断向东延伸。

5.长江口海岸

●距今6000——5000年,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为浅海、泻湖、沼泽和滨海低地,

长江口在镇扬以下呈喇叭状,口外一片汪洋,此后岸线不断扩展。

● e.g.:通州(吴语)而以北为泰如片:长江水道变化,人口移动

1、胡逗洲形成

2、胡逗洲与陆地相连,南通大部分成陆;

3、长江江流偏向北泓,北岸大坍;

4、长江江流重新偏回泓,北岸大涨。启东和石港湾的快速成陆。

第五讲五千年冷暖——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

1.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地质方法:根据生物生存条件、岩层和沉积矿床的形成与气候关系,通过对地层中

生物化石和沉积物等特性的研究,阐明地质时期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

规律。

●地理方法: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如海平面的升降等界限的推移,用以估计相

应的气候演变。

●同位素方法:利用元素同位素含量和比值来推测过去气候的温度,其中以氧同位素

方法应用最广。

●历史气候研究主要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物中关于气候的证据,分析历史时期的

气候状况。

2.我国气候的更变: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第一个温

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20

世纪60年代高3到5度;

证据:北京一带泥炭层中发现阔叶树种花粉;辽南、内蒙察右中骑旗发现发现喜

温、喜湿的阔叶树种-栎、天津附近发现水蕨(今生长在淮河流域)、西安半坡发

现獐等动物骨骼(今生存在长江流域)、山东历城发现炭化竹节等。

●气候变迁是推动远视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生活方式转变的动力,因此经济生活方式

转变的时间就应该是气候由暖转冷的时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随时间自西向东逐

步推进的过程,就是气候自西向东逐步变冷的过程。气候变冷自西向东的推进过程

时间依次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

●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短暂的寒冷期;

证据:喜温的动植物消失;长江、汉水结冰;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秦汉时代):新的温暖期;

●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第二寒冷期;

●公元600年到1000年(隋唐时代):第三个温暖期;

●公元1000到1200年(南宋):第三个寒冷期;

●公元1200年到1300年(宋末元初):第四个温暖期;

●公元1300年(明清以后):第四个寒冷期

●总结:近5000年来,虽然我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

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依次比一次场,依次比一次冷。

1.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相同,为一湿润期,此后气候转干,距今2500年前气候稍湿润,然后再次变干,近500年旱灾多于水灾。

2. 过去2000年大部分时期内旱灾发生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涝灾发生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880-1230年间气候异常,出现西涝东旱。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发

生在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各种现象、过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三个基本方面: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在这三个过

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此外,人类活动正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地

球系统。同时,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全球变化带来的影响。

●近50年,主要是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的影响。

第七讲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

总述: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具有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从平原向山区,从中原腹地向周边地区扩展的趋势。农耕区的扩展取决于:1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人口从秦统一六国之前2000万至清末增加到4亿。2粮食亩产提高缓慢:汉代粟类旱地作物亩产约120斤,明清中上地亩产150-200斤。人口增加与粮食产量之间的矛盾导致农耕区扩展成为基本趋势。

1.黄河流域农耕区的兴衰

●夏商周时期?三河?成为最早开发的农耕区,被司马迁称为?天下之中?。由于人

口少,这时的农耕区呈岛状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岛状农耕区消失,土地连片开发。

●汉代在全国形成关东、关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位于黄河流域的关

东、关西经济区最发达。这时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5。

●东汉末年北方连年战乱使人口与劳动力锐减,虽然隋唐统一后黄河流域经济一都复

兴,但?安史之乱?与?靖康之难?再度导致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2.长江流域的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

●汉代长江流域经济仍很落后,北方的历次战乱为长江流域经济开发提供了契机,至

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供给地。

●开发顺序为:1.上游成都平原。2.下游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 3.中游江

汉平原。

●都江堰:建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

功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水流量等问题,消除

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灌溉。

●唐宋时期太湖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输出地,有?苏湖熟,天

下足?之说;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为全国主要粮食输出地,民谚改有?湖广熟,天下

足?。民谚的变化是长江流域主要粮食生产中心从下游转向中游的反应。

3.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

●珠江流域的农业开发较晚,宋代这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稍有改善,明清时期进入全

面开发。

4.山区的农业开发

●中国山地面积占2/3以上,由于自然障碍,山区开发进程较慢。在山区开发中经历

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时期:主要开发地集中在东南丘陵,开发程度较弱。2.隋唐

两宋时期:东南丘陵人口大幅度增加,黄土高原也出现农业垦殖区。3.明清时期:荆襄地区、秦岭、大巴山山区、闽浙皖南山区、湘西山区、赣南山区相继得到大规

模开发。

●人口与山区开发:人口增长是促进山区开发的动力,东晋南朝至隋唐时期,东南丘

陵人口不断增加,开发进程也不断加快

5.中国古代主要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长江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太湖平原、珠江流域、东北平原

1 .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夏商周三代实行。

2 .土地连作制的确立:春秋战国开始。

3 .黄河流域两年三熟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华北局部地方,以冬小麦为核心与粟、豆、麻等作物进行轮作。

4. 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的出现:北宋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一年两熟,主要为稻、麦轮作。水稻一年两熟即双季稻出现在清朝,双季稻出现前有再生稻与间作稻,均为一年一熟作物。

1. 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粟、黍、稻。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农作物:《吕氏春秋》载:禾、黍、稻、麻、菽、麦、大麦。禾:北方谷子。麻:雄株称?枲?,雌株称?苴?。麦:?来?为小麦(小麦是地中海气候下的产物,大约4000年前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牟?为大麦。

3. 秦汉时期主要农作物新出现农作物品种:水稻出现粳、籼、糯等种类。芝麻传入中国。

4.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北朝:高梁、荞麦。宋朝:占城稻。魏晋:苎麻。

5. 元代:棉。

6. 明清时期新出现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等。

1.畜牧业产生与气候变迁

●公元前5000--6000年前,今长城沿线均为原始农业分布区,大约公元前1500-

-1000年气候转冷,原始农业向南移动,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立,逐渐形成独立的

生产部门。

●畜牧业在脱离农业生产走向独立,走向草原的过程中,经历一段半农半牧过程,因

此在农牧交错带形成的初期,与农耕区形成空间分异的不是畜牧区,而是半农半牧

区。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半农半牧区不是农、牧两种经济生活方式的插花式分布,

而是以兼业行为表现出来的。当时居住在农牧交错带的先民,无论作为家庭,还是

作为个人在从事农耕的同时,也经营一些与定居农业有联系的牲畜放养,一身而兼

二职。农、牧业的分化是在半农半牧即兼业现象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一些自然条件

适宜的地方,畜牧业脱离农业而独立出来,同时兼业者也演变为被农耕区称为

?戎?或?狄?的游牧民族。

1.历史时期草原民族的游牧方式

●欧亚大陆中部从中国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到欧洲多瑙河沿岸,被一条绵延万里的草原

覆盖

●逐水草而居各有分地:

Step1:划定季节牧场:其一为保证牧场有良好的再生能力,且植物成分不被破坏;

第二为饮水条件以及牧草生长状况可以满足季节要求。

Step2:规定游牧路线: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虽然具有随意性的特点,但游

牧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每年基本都一样,形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与水源有无、草场

优劣以及去年迁移中畜群留下来的粪便都有关。

Step3:营盘与放牧:营盘为牲畜过夜休息的地方,牧民一般白天在营盘周围一定

范围内放牧,夜晚归宿营盘。由于营盘的功能特征,往往设在牧场的中心地带。按

类型可分为临时、固定与辅助营盘。饮水是放牧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牧民确定一天

之内的放牧距离基本以饮水地点为半径。

●游牧空间各有分地:牧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成为固定的部族或部落放牧场所,草

原民族的季节迁移、转换营地基本限于在划定的区域内进行,越过界线到其它部落

牧场内放牧的现象虽然在草原上不是新鲜事,但以一个区域为基本核心构成游牧空

间,却是草原上通行的习惯。

2.农牧交错带形成

●农牧交错带既是畜牧业与农业分布区域的界限,也是生态敏感带,在畜牧业分立同

时,农牧交错带也逐渐形成,龙门——碣石至明长城一线为农牧交错带的基本位置第八讲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

几个概念:

1.?城?:都邑四周的城垣。有的城分为两重,内层用?城?来称谓,外圈称?郭?。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有形的墙体和防御功能。

2.?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是一个地理空间。

1.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

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

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

●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1.8m)。

●商业活动集中在两市:横门附近为?西市?,杜门附近为?东市?。

●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2.汉、魏洛阳城:

●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

●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3.隋唐长安城:

●先规划,后建城。

●有内城、郭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

●仍实行里坊制度。

4. 北宋开封城:

● 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

● 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

5. 元明清北京城: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五个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由内城、

外城、皇城、宫城组成。

● 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

● 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

● 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

● 主要商业区从?东四、西单、鼓楼前?到?前门大街,鼓楼前?。元代积水潭附近

的运河码头构成了鼓楼大街商业区的繁盛,清代外城的营建以及清末前门火车站的

修建,导致前门大街商业的兴盛。

都城选址:1、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选择全国的地理中心或者是有利的控内御外

的位置;与统治集团的发源地是否相近的原则;

2

、建都地点本身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人文基础;

北京

南京

通识教育

目录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起源 历史 中国 西方 现代教育 理念 概念论述 意义与价值 内涵外延 传承 基本理念 世界各国通识教育发展与现状 美国 台湾 香港 中国大陆 教学内容 广义 狭义

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变 养成教育 与其他教育理念的区别 展开 编辑本段起源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 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编辑本段历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中国 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西方 西方文化中通识教育思想同样也很古老,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现代教育 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例如,较早开展自由教育的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编辑本段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编辑本段概念论述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计算机网络基础标准答案解析北京大学

1. (6.5节)具有隔离广播信息能力的网络互连设备是 A. 中继器 B. 网桥 C. 交换机 D. 路由器 2. (2.5节)曼彻斯特编码中,比特中间电平由低到高表示的二进制数是 A. 1 B. 0 C. -1 D. 2 3. (6.5节)RIP路由协议的最大跳数(hop)是 A. 15 B. 16 C. 32 D. 不限制 4. (4.8节)最高传输速率为54Mbps,室外300m的无线局域网标准是 A. IEEE802.11 B. IEEE802.11a

C. IEEE802.11b D. IEEE802.11g 5. (7.4节)在TCP中,建立连接需要进过几次握手,终止连接又需要经过几次握手。 A. 三次,两次 B. 两次,四次 C. 三次,四次 D. 四次,两次 6. (2.9节)以下哪项不是物理层的特性 A. 机械特性 B. 电气特性 C. 接口特性 D. 规程特性 7. (3.1节)为了保证数据通信的准确,错误发生的几率尽可能低,在OSI模型中的哪一层提供差错控制来实现此功能。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8. (2.4节)数据在多条信道上同时传输的通信方式是

A. 串行 B. 并行 C. 异步串行 D. 同步串行 9. (1.3节)完成路径选择和数据转发两个基本功能的OSI参考模型的层次是 A. 物理层 B. 数据链路层 C. 网络层 D. 传输层 10. (2.4节)收发双方可以同时发送信息的传输形式成为 A. 单工 B. 半双工 C. 全双工 D. 多工 11. (6.2节)IP数据包传送过程中有可能被分片,分片后通常由什么设备进行重组。 A. 源主机 B. 目的主机 C. 转发路由器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北京大学校园网IP网关认证客户端v1.1使用手册

北京大学校园网IP网关认证客户端v1.1使用手册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 2008-11-06 0.新特性 如果您很熟悉ipgwclient,您只用阅读本章。否则请先从第一章读起再回过头来读这一章。 1.1版 ●增加了软件自动更新功能 ●增加了校园网公告消息通知功能 1.0版 ●增加了防ARP病毒干扰的功能 在同网段内,若有中ARP病毒的机器,安装本版客户端的主机可以免被干扰。注意:

?此功能暂时不支持Windows Vista版本 ?此功能仅在网段内ARP病毒发作前启动的主机上生效 ?此功能对使用NAT上网的主机无效 ●增加了连接后“最新消息”通知功能 ●增加了连接后“当前连接数”通知功能 0.97版 ●增加了防ARP病毒干扰的功能:在同网段内,若有中ARP病毒的机器,安装本版客户端 的主机可以免被干扰。注意: ?此功能暂时不支持Windows Vista ?此功能仅在网段内ARP病毒发作前启动的主机上生效 ?此功能对使用NAT上网的主机无效。 ●增加了连接后“最新消息”通知功能 ●增加了连接后“当前连接数”通知功能 0.96版 ●增加了四个工具:网络状态报告、ping、tracert、域名解析 ●修正了帮助对话框中的链接和描述信息 0.95版 ●可保存用户名和密码,并提供用户名密码的管理功能 ●实现打开程序自动登录 0.94版 ●心跳跟踪网络状态 ●解决认证网关变化导致0.93版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 0.93版 ●双击系统状态栏图标打开主对话框 ●点击窗口顶端右边最小化按钮,主窗口飘入系统状态栏 ●界面上面的少量改动

1.介绍 北京大学校园网IP网关认证客户端支持IP网关的登录、注销等功能,提供与Web访问https://its 并列的另一种操作方式。主要特点有: ●支持SSL保证安全,防止网络嗅探攻击窃取您的用户名和密码 ●支持关机/注销/重启系统时的自动断网功能,防止您忘记注销所导致的意外流量损失●用两种不同系统状态栏图标显示当前的连接状态,一目了然 ●提供功能丰富的帮助界面,方便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安装方便不给系统带来垃圾,绿色无污染 目前只支持Windows 2000 以上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 Vista)。目前版本号最高为0.96测试版。在此试运行期间会针对对广大师生的各种反馈后进行调整和修改,运行稳定之后,将升级到正式版本。 2.安装 请从https://https://www.doczj.com/doc/887622672.html,/ipgwclient/下载软件压缩包,解压到您的安装目录如"c:\Program Files\IPGWClient",点击ipgwclient.exe即可运行。需要卸载软件删除这个目录即可。 压缩包中有12个文件:ca.cer是IP网关的证书;4个dll文件是软件运行的动态连接库;两个可执行文件(一个是主程序,一个是自动更新程序),config.xml是配置文件;一个doc 文档的用户手册;三个脚本文件。 3.用户界面 以Windows XP系统风格的界面为例。执行ipgwclient.exe会出现如右图对话框。用户可以在此进行连接、断开连接、断开所有连接、帮助等操作;连接信息窗口显示当前的连接状态,连接信息(用户名,连接IP,账户余额等)。同时,屏幕右下角的系统栏菜单出现如下图标: 鼠标单击(左右键均可)将弹出如下图所示的菜单。用户也可以在这里进行操作而不用打开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摘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准确把握,课程体系不健全;②师生缺乏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③高校缺乏通识教育发展环境及支持机制。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实出路:①高校走出观念误区,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②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③校内外专家积极交流,开展闽台高校合作。 关键词: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现实出路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历史久远,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19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提出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并引入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以“核心课程”(哈佛大学)、“经典名著课程”(芝加哥大学)和“分类必修课”(其他多数高校)为主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格局。中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晚,研究分散且不够深刻,但不乏李曼丽教授运用马克思的“理想类型”方法,就通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尚未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达成共识,但大多都认同:通识教育是随着近代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它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现状

本文选取福建省不同层次各具代表的部分普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本高校———福州大学、福建省高水平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公办本科二本大学———闽江学院、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三明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据调查统计:厦门大学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11类38门通识课程,另设“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用于课外讲座、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宣传与引导;福州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创新与创业四大模块通识课程,并于2015年颁布的《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指出,将在未来三年打造20门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福建农林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体育、文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并按文科类、理工类、农科类学生制定不同的通识教育培养计划;闽江学院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等9门通识课程;三明学院涵盖历史和文化、社会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10门一般通选课程,另于2013年起将其引进的本科国际通识教育项目纳入高招计划;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语言、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六大模块通选课,其中公共选修课占课程比例5.53%,实践课占课程比例28.4%。 三、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 2018年4—9月,笔者对上述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现状进行文献查阅,发放问卷582份,实际回收569份,实地访谈36人,发现普

北京大学袁成达教授:这里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这里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关于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 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园区”的依据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袁成达教授 2011年6月25日——7月9日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中华文明肇始于伏羲(女娲)的渔猎时期,大发展于黄帝(炎帝)和尧舜的农耕时期,集大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此后,经不断发扬光大,扬弃传承而至于现代。 晋源区密聚中华民族从远古伏羲到近古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其集聚性和系统性为国内、为山西所鲜见。特别是以“唐城”和“晋阳城”为突出代表的太原市(晋源区)建城史,更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根据,其权威性为国内之最,是晋源区古文化最大亮点。在晋源区建设以“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为主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华夏文化园区”,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对于提高太原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史中的地位,对于丰富晋源区古文化的内涵和提升晋源区的文化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晋源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现实可行的,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依据一:尧“初都太原”,筑城名“唐”,是太原文明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唐城、夏墟和后来的晋阳古城,其兴建和湮灭、重建的历史是太原所特有的水与火的历史,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华夏文化主题公园”重建尧“初都太原”的“唐城”史实,突出展示从尧到宋朝这一段建城—城毁—再建城的历史,就抓住了中华民族之魂传承的载体,从而产生内在的强大吸引力。 1、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构成浑宏雄伟的文化景观的标志。它揭示着、展现着城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成为文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 导言(2学时)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 教学内容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提升课程教学水平,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课程建设经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养成文明意识与历史观念,培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提升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通识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以下简称通识核心课)更加注重经典阅读、深度学习、问题探究和能力养成。 第三条通识课程重在启迪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通识课程应更多地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力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第四条通识课程分为以下四个系列: 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

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这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III.艺术与人文。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和人文情怀。 IV.数学、自然与技术。这类课程目的是向学生打开自然世界,以科学思维和方法展现大自然内在的法则,使学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第二章组织结构 第五条学校设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 (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为学校通识教育提供咨询建议并推动通识课程建设。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务部。 第六条专家委员会根据工作情况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其职责为: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 名词解释 1.《尼布楚条约》: 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 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 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 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全长1794千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 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 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是有史以来人类众多的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开发了东北地区。 8.走西口: 西口即东虎口,是指山西人从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东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人口移动之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但破坏了草原生态,弊大于利。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清单

通识教育课程 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德性养成为主要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是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我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问答 1.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深化对人类文明传统的理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认识; (2)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国天下、认识宇宙自然,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艺术境界,拓展国际视野; (4)提高思考批判、交流合作与开拓创新的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几个系列?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四个系列:I.人类文明及其传统、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III.艺术与人文、IV.数学、自然与技术,各系列课程教学目的如下:系列I. 人类文明及其传统: 充分理解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理解人类在思考永恒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传统,从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视野,提升文明对话的意识和能力,并面向未来思考人类文明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系列II.现代社会及其问题: 能够从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角度深入思考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了解不同学科认识现代社会的方法,批判性地反思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建构美好的未来社会。 系列III.艺术与人文: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艺术的感知,提升审美情趣、想象力和鉴赏力,始终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该系列课程属于美育教育课程。 系列IV.数学、自然与技术: 理解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中某些问题的认识过程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观察、思考、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一步理解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3.通识教育课程、通选课、通识核心课是什么关系? 通识教育课程(简称通识课程)对应2020版培养方案中1-2的部分,通识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选课两类课程。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2018-2019年考研时,地理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是广大考研学子十分关心的问题,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了最新第四轮地理学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排名数据。 从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出,全国共有43所开设地理学类专业的大学参与了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华东师范大学。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大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学术含量高、与现实关系密切的地理学分支。北京大学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摇篮,在老一辈的学者,特别是侯仁之院士的努力与开拓下,取得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成就,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历史地理是中国品牌学科,代表中国历史与地域的特色,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内容在世界上具有优越地位。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注重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建设、规划传统、地域特征等问题,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民族特色,并与今天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城市区域管理相结合,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几十年来,在侯仁之院士的带动与指导下,配合北京城市的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北大历史地理研究是国内率先以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注重人-地关系问题,而开拓北方地区环境演变史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大规模治沙工程启动,北大以侯仁之为首的历史地理学者深入毛乌素、乌兰布和等沙漠半干旱地带,细致考察沙海之中掩藏的人类活动遗迹,首次揭示了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沙漠化形成的影响规律,从而开创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八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为全社会所注重,侯仁之率先强调历史地理学在环境问题研究上的重要作用,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时段可以从全新世早期开始,考察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全过程,从而总结规律,为今后的环境保护提供更充分的历史依据。目前,环境变迁研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而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文明起源环境机制、原始农业形态、历史聚落分布、农牧业转换机制、北方历史人口特征、半干旱地带城市发展、旅游资源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中,北大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北大历史学系各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 201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系考研复试分数线总分不低于34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180分。 世界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专业外语笔试、考生资格审查、面试三部分组成,其中笔试占20%,考生资格审查占10%,面试占20%; 中国史:复试所占权重为总成绩的50%。复试成绩由考生资格审查和面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考生资格审查占20%,面试占30%。 最终录取成绩为初试(50%)+复试(50%)+英语听力成绩的总和。 具体计算方式为: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本文系统介绍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大历史学系就业,北大历史学系学费,北大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一、北大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大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大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大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大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大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 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202俄、203日、253法、254德任选一门 623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或世界史) 考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研究生是分专业分科目考试的,也就是说考中国史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课方面只考中国史,不再考是世界史;同样,考世界史的研究生不考中国史。

北京大学的简单的简介

北京大学地简单地介绍 北京大学(英文名:),简称“北大”.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最初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北京大学“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承上启下地独特地位.作为近代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地文科、理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大学教育,享有极高地学术声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地命运紧密相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百年来地历史进程. 展开编辑本段学校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地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地开端.[] 大学堂匾额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大学”身份(名称)建立地学校,也是近代最早地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地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地大学,最初也是当时地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地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地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地名声和地位.年,京师大学堂更名国立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地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地强项.全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个,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比第二名多出个).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地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地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地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也是第一所招收研究生地中国大学.[] 北京大学西门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工程”和“工程”系列地重点大学,是国家“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地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地成员. 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地中心和五四运动地发祥地、中国最早地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地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地活动根据地之一, 北大为民族地振兴和解放、国家地建设和发展、社会地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地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地进程中起到了重要地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地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地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