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4学时)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特点与类型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教学重点:环境容量的概念、类型与计算要点

教学内容:一、环境容量的概念

二、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点

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教学重点: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二、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

三、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教学重点:区域承载力概念、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二、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第七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和指标类型

教学内容:一、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第七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近年来,我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很快,为控制建设项目的新污染源,防止环境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实践证明,若单个建设项目的

污染源都达到了排放标准,但在一个区域内建设项目过多,布局又不合理时,区域环境质量仍达不到环境质量标准。只有在区域内工业、交通等各经济部门的数量适当且布局合理时,区域环境质量才能满足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这表明,在一定的区域,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在环境质量标准的约束下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于是提出了环境容量的概念。相应地也会存在区域工业容量、交通容量、人口容量……如何分析和计算区域环境容量,并集中研究和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策,使经济、社会、环境建设协调发展,这就产生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

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第七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教学重点: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特点、原则和目的意义

熟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掌握环境容量的概念与类型,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掌握区域承载力概念、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教学难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参考资料:

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徐新阳主编《环境评价教程》陆雍森主编《环境评价》

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特点与类型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广泛性和复杂性

2.战略性

3.不确定性

4.评价时间的超前性

5.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6.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1.流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

2.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3.城市新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4.旧区改建环境影响评价

※※※补充内容: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的优化选址和制定环保措施服务的。这一评价的基本任务是,格局某一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和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状况,通过调查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找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提出环保对策建议。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该区域内所建所有开发建设行为,不仅找出这些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且要找出其影响规模。评价的重点是论证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时序,提出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协调人口、环境与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1.区域开发建设的特点

与单项建设项目相比,区域开发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1)规模大。

(2)占地广

(3)门类复杂

(4)多部门负责

(5)长距离、大范围的环境复合影响

(6)集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

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宏观指导下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所利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对完整、连续、准确,得出的各种预测规模精度高,可信度大,用于知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质量。

其次,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成果用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可减少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以及部分现场测试与室内计算等工作,特别是已经建立和验证的各种预测模式可以直接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从而缩短了评价的周期。

最后,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可以适当地节省评价费用。

总之,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提高建设项目评价质量、缩短项目评价周期、节省项目评价费用等方面的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

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1)评价对象不同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区域内所有或主要的开发行为和开发项目;项目评价则是对单一的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两者在评价对象方面的区别是前者具有广泛性,后者具有单一性。

(2)评价范围不同

一般来讲,区域环境评价所包括的地域广、空间大、尺度长;而项目评价的地域小、空间小、尺度小。就评价范围而言,前者属于区域性,后者属于局部性。

(3)评价方法不同

前者评价的内容较多,预测的目的也较多,而同一预测项目又采用几种预测方法;后者内容相对较少,预测目的也较少,而同一预测项目往往采用通用的预测方法。即前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呈多样性,后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呈简单性。

(4)评价水平不同

前者注重选择又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的评价单位,集中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发挥各专业的技术特长,所以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而项目评价则突出了较强的实用性。

(5)评价精度不同

前者强调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整体进行宏观综合研究,精度可适当放宽,反映了全局的合理性;而项目评价对精度的要求更高,往往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6)评价时间不同

前者应该在编制区域规划之前或者在编制的过程中进行,而项目评价则规定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相对于开发建设行为的起始时间来讲,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具有超前性,项目评价则具有同步性。

(7)污染控制的方式不同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强调以防为主的总量控制,即工作的可行性;而项目评价则强调以防为主的环保对策,即治理措施的针对性。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1.同一性

2.整体性

3.综合性

4.实用性

5.战略性

6.可持续性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宏观论证区域开发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避免决策失误,减少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2.为区域开发合理布局,筛选入区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3.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和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4.为入区项目提供审批依据和开展单项工程环评的基础,使单项工程环评更具科学性、指导性,缩短单项工程建设周期。

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

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教学重点:环境容量的概念、类型与计算要点

教学内容:一、环境容量的概念

二、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点

一、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或者说在某一区域内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称为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

某种水污染物在某一纳污水域中的水环境容量是指人类和水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这种水污染物在此纳污水域中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

?大气环境容量:

某种大气污染物在某一环境单元中的大气环境容量,是指人类和大气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这种大气污染物在此环境单元中所能容纳的最大负荷。

二、环境容量计算要点

(1)水环境容量计算要点:

?确定受纳水体的水质现状,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按水域功能划分,确定水质标准。

?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水质模型应按要求进行验证。

?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响应关系,确定合理的混合区,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

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2)大气环境容量计算要点

大气环境容量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A-P值法

?反演法

?模拟法

?线形规划法

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教学重点: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二、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

三、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一、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

1.基本概念

所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计算或核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对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

(1)容量总量控制: 在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区域排污总量,即在区域环境质量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所允许的区域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2)指令性总量控制: 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按照一定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3)目标总量控制:由于容量总量控制实施的困难性,目前在区域评价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将环境目标或相应的标准看做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即一个区域的排污总量应以其保证环境质量达标条件下的最大排污量为限,一般应采用现场监测和采用相应的模拟模型计算的方法,分析原有总量对环境的贡献以及新增总量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要论证采取综合整治和总量控制措施后,排污总量是否满足环境质量要求。这部分内容与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基本相同。这种以环境目标值推算的总量就称为目标总量控制。

(4)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主要分析主要排污单位是否在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或是合理的经济负担下,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污染措施所能达到的最小排污量,但要以其上限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原则。它可把污染物排放最少量化的原则应用于生产工业过程中,体现出全过程控制原则。

二、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

1.资源预测方法

2.能流分析

3.水流分析

三、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

对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目前尚无统一要求和方法,一般可按下图所示技术路线进行。

(1)选择合适的总量控制因子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选择:粉尘、烟尘和SO2;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选择:COD、NH3、TN、TP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

(2)确证污染物达标排放

(3)确证环境质量是否达标

(4)确证是否符合指令性总量控制要求

(5)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集中治理”原则

(6)经济技术可行

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

教学重点:区域承载力概念、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二、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一、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1)概念

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2)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对象: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一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

②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

(3)环境承载能力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第二类,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第三类,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

二、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1.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

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实际上提供了区域环境的发展潜力和承载能力,对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总的来讲,环境资源的使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是随着空间和时间的迁移而变化不定的。因此,要求系统而全面地对土地使用适宜性及环境影响进行精细的分析评价,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具体的方法有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叠图法以及环境质量评价等,这些方法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

(1)环境敏感地的划设

环境敏感地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天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负面环境效应。

(2)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的过程

第一,确定土地使用类型。土地使用类型一般可根据城市规划或区域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划分。

第二,环境潜能分析。环境潜能分析是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别于土地使用需求以及环境潜能的关系,以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开发行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条件。

第三,环境限制分析。发展限止是指土地使用过程中由于其不当的开发活动或使用行为,所导致的环境负效应。分析发展限制,正是通过分析各种土地使用类型于土地使用行为以及环境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来了解环境特性对不同土地使用的限制。

第四,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是综合上面环境潜能与环境限制的分析结果。

第五,综合分析。针对前述各种土地使用适宜性图作综合分析,以比较区域中各种土地大使用类型的适宜性分级,并进行社会、经济评价。

2.生态适宜度分析

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在城市生态登记的基础上寻求城市最佳土地利用方式的方法。目前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还不太成熟。

?选择生态因子

?单因子分级评分

?生态适宜度分析

?综合分级

3.区域开发方案合理性分析

(1)区域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一致性分析:

(2)开发区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合理性分析:

●工业区用地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关系分析

工业用地内部合理性分析

●交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第七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教学重点: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的原则和指标类型

教学内容:一、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三、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一、机构设置和监控系统的建立

(1)环境管理机构与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职责

①环境管理机构主要职责

?执行主管领导环保工作指令,接受上级下达的环境管理工作。

?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编制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协助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领导和组织区域环境监测。

?负责区内项目“三同时”验收,决定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推广、应用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经验。

?组织环保培训。

?开展其它环保工作

②环境监测站主要职责

?制定区域环境监测计划,建立健全监测站规章制度。

?开展日常污染源和环境监测工作,编制相关报告。

?参加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验收和测定工作,提供监测数据。

?参加区内污染治理工作。

?开展环境监测科学研究。

?承担上级下达和有关部门委托的监测任务。

(2)环境管理机构和监测站的人员和仪器配备

(3)环境监测计划

环境监测计划的内容要根据区域对环境生的主要环境影响和经济条件而定,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①选择合适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②确定监测范围;③选择监测方法;④估算、筹集及分担监测经费;⑤建立定期审核制度;⑥明确监测实施机构。

二、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1)区域环境管理指标选取原则

?科学性

?规范性

?适应性

?针对性

(2)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

?相关性指标

下图为区域环境管理指标类型示意图。

三、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1)环境目标:

所谓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期望确定区域,确定环境要素环境质量所要达到的境地(结果)或标准。

(2)确定原则:

①要考虑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

②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④考虑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⑤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要同步协调。

(3)可达性分析

①从投资角度分析环境目标的可达性

②从提高环境管理技术和污染防治技术角度论述目标的可达性

③从污染负荷削减可行性的角度论述目标的可达性

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实施方案瓯江口新区

附件1 — 1 —

—2—

— 3 —

行环评承诺备案管理。—4—

附件2 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文件备案承诺书 编号: 项目名称: 承诺方(甲方): 行政主管部门(乙方): 一、项目主要内容 (一)项目单位 (二)法定代表人 (三)拟建地址 (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五)总投资及环保投资 二、承诺内容 (一)甲方事项 1、甲方承诺本项目属于《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的以下第XX项承诺备案事项: (1)不增加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零土地”技改项目; (2)环评审批负面清单外符合项目准入环境标准的环评等级降为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2、甲方承诺项目建设和运行符合以下条件和标准: (1)项目选址符合环境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环评明确 — 5 —

的生态空间清单及环境准入条件清单管控要求。 (2)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3)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排放污染物符合区域规划环评明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清单要求,造成的环境影响符合大气、水、声等环境质量标准。 (4)项目建设符合相关行业环境准入要求和环境准入指导意见等。 (5)在项目投产前取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和削减平衡意见,未取得或落实总量削减平衡意见不投入生产。(不增加重点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无需填写) (6)在项目投产前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报当地环保部门备案。 (7)在项目投产前落实危废处置、废水纳管等协议,未落实协议不投入生产。(无危废处置、废水纳管要求的无需填写) (8)申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备案前公开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全本及签订的承诺书。 (9)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10)建设项目在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对照环评及批复文件或承诺备案的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向社会公开。 —6—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清华大学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门头沟区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清华大学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明确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思的关键阶段,也是各区县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环境管理需要,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拟在门头沟区开展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区域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核心的分析研究工作;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永续利用角度,论述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方案;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确定区域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门头沟门城列为发展新城,在北京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划中,位于西部发展带。门头沟新城及地区发展目标为: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调整优化,提升品质。 门头沟区在“十一五”及今后更长的时期内,将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门头沟新城是十一个新城中离市区最近的新城,位于一轴(长安街沿长线)一带(西部发展带)的交汇处。占地10 km2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首钢的搬迁总体上将对门头沟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功能定位上,首次明确门头沟新城与石景山区共同为北京的西部综合服务区;经济增长带来休闲消费的增长;同时,门头沟区还具有自身的诸多发展优势:永定河综合治理及永定河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旅游资源丰富;山区特色产业等。

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估指标系统的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一、引言 投资环境(Investmentclimate)指投资对象在进行投资时所面临的、影响投资行为的自然、经济、科技、管理、社会、法规和政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总称。实际上,投资环境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的系统。它包含了对投资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区域范围内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市场化 程度、竞争状况、人力资源、信息渠道、资金融通、纳税负担、社会服务、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秩序、 政治形势等这些有利或不利的条件与因素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法律、自然地理、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以及政策等方方面面。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吸引外资的强大“磁场”。因此,自从世界各国从 20世纪60年代开始利用各种指标对其投资环境的优劣和吸引投资者的力度进行评估、监测以来,采用评估指 标及评估方法进行投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区域吸引资金流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成就 之高,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较低,货币坚挺,外债结构合理, 国际收支平衡有余,进口类关税不断降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最近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上国家已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将更进一步促使投资环境的改善,中国可望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青 睐的比较理想的投资场所。 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级区域(注: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除得益于国家 稳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制度变迁、技术条件、产业结构、市场环境、法律法 规外,还与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效果、外部国际大环境等因素关联密切。面对新世纪和新一轮的全球资源重组,研究如何构建衡量投资环境优劣及其吸引力大小的指标体系,并研究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投资环境进行 定量评估,为我国及各个区域评价投资环境质量的好坏、吸引力的大小,及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订和决策 的实施,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意义非同寻常。 国外关于通过统计指标或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投资环境优劣方法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 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投资冷热图法(冷热图法)、投资环境评分法(等级尺度法)、道氏评估法、关键因素评 估法、相似度法、国家风险评级法、综合评判法和多因素分析评估法等。中国关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在 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对大陆各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的分析评价,不少学 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主要归功于统计资料的逐步健全和分析工具及技术的支撑。王慧炯、闵建蜀[1]采用 关键因素评估法(又叫体制评估法,专门为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主要从体制的角度按照降低成本、 发展当地市场、获得原料供应、分散投资风险、追逐竞争者、获得当地生产和管理技术等6种投资动机出发, 选择若干关键因素,并采用多因素评估法计算总分来评价投资环境;鲁明泓[2][3]先后分别选择了11项和 10项指标对中国大陆29个省市区(不包括西藏)和45个主要城市的投资环境作了综合分析和评估;郭信昌[4]、张敦富[5]等人也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价。不可否认,上述研究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作了较大贡献,但也有不少不足之处:或者单从宏观方面来阐述,对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考查 与定量评估做的还不够;或者只分析硬环境而忽视软环境;或者选择的因素指标虽然包括了投资环境的几个方面,但其使用的统计资料相对单一,而且总量指标(绝对)指标过多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嫌少,未能全面地 涵盖投资环境的方方面面,因而分析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结论却前后相差太大,使得这些评估结果未能科学 而准确地衡量和反映中国各个区域投资环境的实际情况,有些结论也与人们通常的看法相差较大,令人难以接 受或让人信服。为什么这些研究的结论差别如此大呢?笔者认为关于中国投资环境的分析研究,主要的缺陷和 不足之处在于,以往研究选择的指标太少,更没有能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系统,从而致使在指标体系选择 方面有一个共同缺点,即没有或很少涉及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定性打分代替定量指标过多, 把西藏也排除在分析和评估之外。另外,评价方法也显得较为单一。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论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方法论3 金 笙 刘 冰 刘 鑫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原则、内容及其发展阶段,着重介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并在其方法中主要对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方法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这些技术方法将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方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2-0127-05 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的概念 111 区域环境的概念 区域环境一般是指某一空间地域的自然作用与人为活动过程的全系统,区域环境是一个含自然、社会、经济的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复杂过程。该系统不是孤立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必须遵循开发系统的特性与原则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12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指应用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揭示该区域环境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发展过程的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或满足研究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使该区域达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总体要求。 11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及战略环境评价(SEA)的关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自1969年在美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后,作为防治污染、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已被各国普遍接受,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暴露了自身的缺陷,如无法预测区域开发活动的总体环境影响等。为改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存在的缺陷,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是在战略层次上,也就是在政策、规划和计划((PPP)层次上的EIA。一个完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由战略目标和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和方案所组成的。因此有人把SEA概括为是对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综合的评价过程,SEA很多是解决区域性的EIA问题。目前国外的SEA大多数还是围绕发展规划和计划进行的,陆续地开展了一些具有战略评价性质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政策评价较少。因此, SEA既是对EIA的发展,又是对EIA的改善,还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REIA是SEA重要组成部分。 21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原则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发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是一项科学性、综合性、预测性、规划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REIA应将区域内所有要进行的已完成的开 2007年3月 第35卷 第2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 ciences) Mar.2007 Vol.35 No.2 3收稿日期:2007-01-04 作者简介:金 笙(1965—),女,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数量经济、计量经济、经济理论。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考试整理稿)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1、总则 (1)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 (2)熟悉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①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②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③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④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2、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1)熟悉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开发区规划简介 b)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 c)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d)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e)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指标) f)评价专题设置和实施方案 (2)环境影响识别的要求与方法 ①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②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③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④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⑤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3)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的内容与要求 ①开发区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开发区性质、发展目标和生产力配置基本要素,分析开发区规划选址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开发区生产力配置一般有十二个基本要素,即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启动资金。 ②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a、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对该开发区的定位、发展规模、布局要求,对开发区产业结构及主导行业的规定,开发区的能源类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给排水设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开发区规划中制定的环境功能区划是否符合所在区域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 b、可采用列表的方式说明开发区规划发展目标及环境目标与所在区域规划目标及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性。 (4)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的设置 ①评价专题的设置要体现区域环评的特点,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分析和规划布局论证、排污口优化、能源清洁化和集中供热(汽)、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内容。 ②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一般设置以下专题: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 (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 (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 (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I)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由来及评价目的 山西环科小伙儿伴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中心大街汽贸路0号,是专业从事冷却塔和空气冷却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山西环科小伙儿伴生产的专利产品“轻型高效全塑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改变了冷却塔由水泥浇注的百年历史。该产品与传统冷却塔相比,具有投资省、重量轻、工期短、安全可靠、外形美观的特点。近两年已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建成多座冷却塔,山西近期上马的电厂,几乎都采用环科小伙儿伴公司的冷却塔,如山西一一集团、山西美锦集团,山西大土河煤焦公司、临县新民焦化、太原侨友化工等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之规定,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受山西环科小伙儿伴科技有限公司的委托,由环科132301班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本着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原则,在对项目建设区域周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明确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投入使用后的主要影响程度和范围,论证项目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和建议,从环保角度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结论,以此为项目的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功能区划 1.2.1 功能区划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建设位置所在区域属于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 ·噪声环境功能区划 本项目拟建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中心大街汽贸路0号,选址为工业用地,因此,本项目建

环境影响评价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等标污染负荷: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稀释到相应的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用以评价各污染源 和各污染物的相对危害程度。 2.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 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3.环境容量: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4.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 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 5.环境风险评价:针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可预测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或突发事件产生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对人身安全与环境的影响和损害,进行评估,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6.清洁生产:是指采取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 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7.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要求,推算出的达到该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 许排放量。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于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区 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首要任务是基于当地的环境变化情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 核心,通过对各类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以及评价指标和体系构建,指导区域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分析区域环境影响 评价的现状与局限性,提出区域环境影响的评价原则及方法,为推动区域环境影 响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方法 引言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开展比较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的开展可 为战略环境评价(SEA)的进行提供更为充分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根据我国多 年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实践以及借鉴国外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经验,初步提出一个区域环境评价的原则和方法,为促进SEA的开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1区域环境评价概述 1.1区域环境评价的基本内涵 区域环评(Regional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REIA),全称为区 域环境影响评价。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 依据,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 上制定和选择相关环保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 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是该区域内所有建 设项目的行为,包括开发和改建项目。评价的重点是为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产业结构等提出理论式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同时协调人文环境与 区域项目开发建设行为之间的矛盾,为制定区域环境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1.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的意义 区域环境评价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实现人与自然环 境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①有利于区域形象定位。区域环评工作有助于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预测建设项目在区域带来的环境问题,以此 来展开整体区域宏观规划的工作,对区域的形象定位做出科学判断,避免规划决 策中产生失误。②对建设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从源头提出预防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区域开发活动对区域内自然生 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③有利于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区域开发活动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环评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参与意味着环境保护 问题的扩大化和大众化,这在一定程度宣传了环保知识,增强了民众的环保意识,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后反过来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加了公众对区域规划、建设项目投产的参与度,推动区域环评的快速发展。 2区域环境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中国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拓展,具有环境管理建设的指 导意义,在城市改建与扩建、建设项目开发、资源整治与运用方面意义重大,相 关研究单位从程序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分析,采用总量控制与环境承载分析相结合 的方式,强调规划管理的重要意义,以规划管理控制为核心。不过与之相比,环 境影响分析技术的运用分析能力较弱,仍然以多项活动简单地叠加为主。同时, 环境影响评价忽视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难以实现全民监督。

关于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关于区域性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人们普遍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实施区域规划环评是当前重大的研究课题,在以预防污染为前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区域性规划环评主要运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作为区域性规划环评的评判标准,这样可以针对“规划”之下的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和改善,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标签:区域性;规划;环评;基本内容;要求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之下,要从源头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开展专项区域性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相关部门的统筹部署之下,区域性规划环评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定,选择适宜发展的行业,保障区域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安全,从而避免对区域性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1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设定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挑战,由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危机正在社会大范围内拓展,这使得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性的事件和危机。尽管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低端产品及服务,使我国的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有效地遏制环境污染状态,需要从源头上加以预防和治理,而开展区域性规划环评则是首要的环节。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总体目标要以区域环境安全为前提,对于不同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情况,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要根据不同区域内环境污染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和规模的设计,要对区域的行业和空间整体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最终使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下,获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性规划环评的概念及其发展 区域性规划环评是在规划的编制阶段,在不同区域的环境、资源等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对于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科学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其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的地域性规划、部门性规划、产业性规划的评价,它体现在规划的全过程,对于促进区域的产业发展、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江苏省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纲要

江苏省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纲要 --------------------------------------- 1.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江苏省辖区内各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回顾性评价)编制工作,工业园区及工业集中区的回顾性评价以及新批准且部分区域已经开发的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回顾性评价工作可参照实施。 开发区回顾性评价的工作范围原则上为原环评批复针对的区域,如果实际开发区域已经超过批复范围,则为实际开发范围。 1.2.目的意义 通过回顾性评价,了解开发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与环评批复要求的执行情况,掌握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排查开发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经济建设与项目引进所带来的矛盾,明确缓解及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按照“环保优先”、“不欠旧帐、多还老帐”的原则,通过调整、改进、完善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使开发区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 1.3.指导思想和评价原则 坚持区域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方针,体现持续改进的理念,促进区域的经济、环境、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使开发区持久地保持良好的生态和投资环境。 坚持“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污染集中控制、有利于生态产业链的延伸和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促进生态型开发区的建设。 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和“不欠旧帐、多还老帐”的原则,对照中央和地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环境保护工作的提升要求,通过回顾性评价,推动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通过回顾性评价,对照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和批复要点,排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区域环境制约因素,明确解决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优化开发区布局,督促开发区配套环保基础设施的实施,指导入区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 1.4.规范性引用文件 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 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T 2.3-19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 2.4-199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T 19-199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30-200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 131-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开发区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2.1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与环评批复执行情况评价 2.1.1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环评批复及执行情况 逐项阐述开发区区域总体规划要点、区域环评结论和批复要点。 针对原规划要点、环评结论和批复内容,逐项评述开发区区域开发强度、功能布局、土地利用、产业定位及环评结论与环保批复的执行情况等,突出分析区域开发环评阶段所做计划与实际开发之间的差异,明确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在规划、环评及批复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2.1.2开发区区域污染源评价 建立入区企业数据库,按已建、在建和拟建三种类别详细调查开发区内的污染源及分布情况;对污染源污

杭州市余杭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杭州市余杭区“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备案承诺书 编号: 项目名称:基于电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基于扶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扶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承诺方(甲方):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行政主管部门(乙方): 一、项目主要内容 (一)项目单位: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二)法定代表人:周俊良 (三)拟建地址:杭州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宏达路168号(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西奥电梯拟利用现有场地,实施“基于电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电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代码“2019-330110-34-03-008092-000”、基于扶梯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智能扶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项目代码为“2019-330110-34-03-023002-000”),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新增20000套/年电梯门板门套、3000套/年电梯装潢轿箱、1500套/年钢结构架的生产能力,全厂形成年产电、扶梯60000台,电、扶梯配件60000套的生产规模。 (五)主要污染防治措施: ①废水:硅烷化前处理废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纯水系统浓水及反冲洗水与预处理后的废水一起进入市政污水管网。 ②废气:项目自动焊接废气经收集完成后经15m高排气筒高空排放;人工焊接区域配备移动式焊接烟尘净化器一台,焊接烟尘经收集净化后车间内排放;抛丸粉尘全部收集后再经自带脉冲滤筒除尘装置处理后通过15m高空排气筒排放;喷塑粉尘收集后经双旋风分离器+高效超级滤芯+终极过滤后无组织排放;废气能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新污染源颗粒物的二级排放标准;固化废气经收集后后通过光氧催化装置处理,废气最终由15m排气筒高空排放,天然气燃烧废气经15m排气筒高空排放,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③噪声:根据预测结果分析,本项目运营期间老厂区噪声预测值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限值要求。新厂区噪声贡献值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限值要求。 ④固废:技改项目新增金属废料、废塑粉收集后全部外卖综合利用。槽液及槽渣、污泥、废机油收集后委托杭州立佳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安全处置。含油抹布、劳保用品混入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统一处置。落实以上固废处置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一章环保标准体系 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1、环境标准分类: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部标准。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1-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1-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1-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甄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1-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 1-6、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1-7、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熟悉我国现行的环评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 2-1、环评技术导则组成: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 2-2、专项环评技术导则两种形式: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环环评技术导则)、专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2-3、环评技术导则应用范围:《总纲》规定了建设项目环评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程程序、方法及要求);《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不适用于(核建设项目);《规划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环评;《开发区区域环评技术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

环境影响评价习题答案

'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2、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3、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 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4、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5、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 7、环境预测: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情况。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 制度。 9、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10、环境影响报告书: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12、大气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13、大气稳定度:是表示气团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别。简单的说,就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书面总结。 1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 14、等标污染负荷: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计算式p i=m i/c i … 15、土壤:是位于地球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6、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未受污染破坏的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含量。 17、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产生明显的不良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 18、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 19、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的声音。 20、等效连续A声级:即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 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 21、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 23、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 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进行合理的分配,最 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 24、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域值。 25、环境敏感区:泛指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 发活动导致负面的环境效益。 26、环境目标: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决策者对环境质量所想要达到(或希望达到)的境地(结果)或 标准。

(推荐)我对环评的理解和建议

我的理解和建议 环境质量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方法,确定、说明和预测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活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简而言之,环境质量评价就是对环境素质优劣的定量评述。这种定量评述往往以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或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本底 值作为依据,将环境素质的优劣转化为定量的可比数值,最终以标明环境受污染的程度。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断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推行,收到了明显效果。 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特别在保证建设项目选址的合理性上起了突出作用。因为,评价结果证明虽然投资效果好,但由于布局不合理,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而影响长远发展的项目,就不能同意建设,必须另选地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可以对开发建设项目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控制新污染。 第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步骤和程序都贯穿在基本建设各个阶段,使计划管理、经济管理、建设管理都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从而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于具备较齐全的实验测试条件,容易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工程设计单位由于熟悉国内外该类工程项目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综合治理对策,做到技术、经济上的可行、合理;而管理单位则熟悉各种法规,就便于组织协调和监督。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目前,我国在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过程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时间滞后。往往由于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等背景资料欠缺,需要做大量的调查、收集和测试工作,就得花费较长时间。 (2)由于工程建设进度快,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得不到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失去了指导作用。 (3)由于许多地方城市功能分区不明确或没有功能分区,合理布局问题得不到落实。 (4)由于一些项目的评价质量不高,常常带来不应有的纠纷或损失,使提高评价质量成为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关键环节。 (5)让公众参与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各地的充分重视。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性质和作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在于控制新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

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征求意见简稿)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明确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市全面实现“新**、新奥运”战略构思的关键阶段,也是各区县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现代环境管理需要,建设宜居城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环境保护局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拟在刘楠区开展区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更好地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该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以环境承载力分析与区域发展生态适宜性分区为核心的分析研究工作;从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永续利用角度,论述区域战略发展规划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区域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方案;结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化道路;确定区域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刘楠门城列为发展新城,在**市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规划中,位于西部发展带。刘楠新城及地区发展目标为:西部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发展文化娱乐、商业服务、旅游服务等功能。空间上以现有建成区为基础调整优化,提升品质。 刘楠区在“十一五”及今后更长的时期内,将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刘楠新城是十一个新城中离市区最近的新城,位于一轴(长安街沿长线)一带(西部发展带)的交汇处。占地10 km2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首钢的搬迁总体上将对刘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功能定位上,首次明确刘楠新城与石景山区共同为**的西部综合服务区;经济增长带来休闲消费的增长;同时,刘楠区还具有自身的诸多发展优势:永定河综合治理及永定河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机遇;旅游资源丰富;山区特色产业等。 然而,刘楠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面临着一些主要的挑战:产业转型带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