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桥涵规范试题(终稿)

隧道、桥涵规范试题(终稿)

中铁大桥局集团一公司施工规范/验标

复习、测试题库

编制:蔡红珍、李元义

审核:左学军、刘胜

中铁大桥局集团一公司工程管理部

2005年10月

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由于公司今年中标铁路项目较多,项目规模较大,各项目部分配的新员工较多,为了促进公司新进技术员工快速成长,尽快熟悉和掌握铁路工程项目的施工和验收规范,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施工现场,工程管理部特组织人员编制了此套题库,以供广大基层技术人员学习使用。

二、题库内容

本套题库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现行铁路规范、标准,具体如下:

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 J162-2002)

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 J161-2002)

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 J118-2001)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 J285-2004)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 J286-2004)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册)(TB10401.1-2003 J259-2003)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下册)(TB10401.2-2003 J260-2003)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J163-2002)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7-2003 J287-2004)

三、题型分类

本套题库题型分为填空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类

四、测试范围和办法

只针对铁路项目施工人员进行测试,项目无隧道施工者不测试隧道类题,隧道题只作学习参考。测试卷内容是从题库中任意抽取题目组成两套

试卷。

五、编审人员及其联系方式

姓名办公电话电子邮箱

左学军 0371-******** zuoxj@https://www.doczj.com/doc/8b7545363.html,

蔡红珍 0371-******** zzchz@https://www.doczj.com/doc/8b7545363.html,

李元义 0371-******** lyy-1981-05@https://www.doczj.com/doc/8b7545363.html,

注:1.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写人员水平限制,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技术人员批评指正。

2.若有任何意见与建议请与以上人员联系或发电子邮件。

一、填空题

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部分:

1.在打钢板桩中,当导向设备失效,钢板桩顶达到设计高程时,平面位置允许偏差:在水中打桩为 20 cm,在陆地打桩为10 cm。(P13)

2.钻孔桩施工时,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当使用旋转钻机时应大于 20 cm,使用冲击钻机时应大于 40 cm。护筒顶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 2.0m,并高出施工地面0.5m。其高度尚应满足孔内泥浆面高度的要求。(P25)

3.水深2m以内,水流流速0.3m/s以内,河床土质渗水较小时,可采用土围堰;水深3m以内,水流流速1.5m/s以内,河床土质渗水较小时,可采用土袋围堰;4.在砂类土、碎石类土或黏土砂土夹层中钻孔应用泥浆护壁。在黏性土中钻孔,当塑性指数大于15,浮渣能力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可利用孔内原土造浆护壁。冲击钻机钻孔,可将黏土加工后投入孔中,利用钻头冲击造浆。(P25)

5.钻机钻孔时,孔内水位宜高于护筒底脚 0.5m 以上或地下水位以上 1.5~2.0m;在冲击钻进中取渣时和停钻后,应及时向孔内补水,保持一定的水头高度。钻孔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对孔位、孔径、孔深和孔形等进行检查,并按规范填写钻孔记录表。孔位偏差不应大于10cm。(P26)

6.钻孔至设计高程经过检查后,应即进行清孔。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允许沉渣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柱桩不大于10cm;摩擦桩不大于30cm。清孔可采用的方法有:抽渣法、吸泥法、换浆法。(P29)

7.承台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浇筑,当混凝土温度与环境之差大于25℃时,应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并应采取降温措施。高承台结构中,当承台及墩身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将承台顶面以上的钢结构切除,不得危及通航船只的安全和在洪水期造成漂浮物堆积。(P40)

8.水下混凝土的导管在使用前应试拼、试压、不得漏水,并编号及自下而上标示尺度。导管轴线偏差依孔深、钢筋笼内径与法兰盘外径差值而定,不宜超过孔深的0.5% ,亦不宜大于10cm;组装时,连接螺栓的螺帽宜在上;试压的压力宜等于孔底静水压力的1.5倍。(P30)

9.钻孔桩浇筑水下混凝土,混凝土的初存量应满足首批混凝土入孔后,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得小于1m,并不宜大于3m;当桩身较长时,导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可适当加大。水下混凝土应连续浇筑,不得中途停顿。水下混凝土浇筑面宜高出桩顶设计高程1.0m。(P30)

10.双壁钢围堰施工中规定,第一节钢围堰应做水压试验,灌水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灌水后应检查焊缝渗漏情况。渗漏处在排水后将焊缝铲除烘干重焊。(P41)

11.吊箱围堰封底厚度应根据抽水时吊箱不上浮的原则计算确定。封底厚度不宜小于1.0m。(P42)

12.筑岛制作沉井时,筑岛材料应用透水性好、易于压实的土(砂类土、砾石、较小的卵石)且不应含有影响岛体受力及抽垫下沉的块体(包括冻块)。岛面应比施工水位高出0.5m以上。有流冰时,应适当加高。(P44-45)

13.沉井接高前应调平。接高时,井顶露出水面不应小于1.5m,井顶露出地面不应小于0.5m。接高上节沉井模板时,支撑不得直接支撑于地面上,并应考虑沉井因接高加重下沉时,模板支撑不致接触地面。(P49)

14.软土地基加固,可采用换填土(砂)、砂垫层、砂桩、碎石桩、粉喷桩、旋喷桩、砂井等方法。(P57)

15.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施工前应试桩,对钻机回转速度、提升速度、粉喷速度选择最佳组合。试桩不宜少于10根。(P59)

16.旋喷桩所用水泥可采用强度等级为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强度等级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加入适当的外加剂。旋喷时应先喷浆后旋转和提升。在旋喷过程中应保持连续性。当发现浆液喷射不足,或桩体为较大直径时,可重复喷射。(P60)

17.浇筑墩台混凝土时,脚手架、工作平台等不得与模板、支架联结。支撑应支于可靠的地基上。还应经常检查模板、钢筋及预埋件、预留孔位置和保护层厚度。墩台身混凝土未达到终凝前,不得泡水。(P65)

18.采用滑动模板施工时,液压千斤顶及其管路,使用前必须做液压试验。采用滑动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3cm。混凝土应分层对称浇筑,顶架处应捣实。当底层混凝土强度达到0.2~0.3Mpa时,可继续提升。浇筑混凝土面距模板顶面距离应保持不少于10cm。(P65)

19.钢筋接头宜采用焊接,并以闪光接触对焊为主;主钢筋接头应采用闪光接触对焊。钢筋接头应避免设置在钢筋承受应力最大之处,并应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的受力钢筋,其接头的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中的有关规定。(P74)

20.钢筋安装的允许偏差:主筋横向位置±5mm,蹬、箍筋位置±15mm,其他钢筋位置±10mm,钢筋保护层厚度+5mm。(P74)

2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应采用整拉整放或单拉整放工艺制造。(P75)

22.张拉台座应与张拉各阶段的受力状态适应,构造应满足施工要求。张拉横梁及锚板应能直接承受预应力筋施加的压力,其受力后的最大挠度不得大于2mm。锚板受力中心应与预应力筋合力中心一致。(P76)

23.张拉千斤顶在整拉整放工艺和单拉整放工艺中,单束初调及张拉宜采用穿心式双作用千斤顶。整体张拉和整体放张宜采用自锁式千斤顶,张拉吨位宜为张拉力的1.5倍,且不得小于1.2倍,张拉千斤顶在张拉前必须经过校正,校正系数不得大于1.05。校正有效期为一个月且不超过200次张拉作业,拆修更换配件的张拉千斤顶必须重新校正。(P76)

24.预应力钢绞线在使用时应作超张拉,超张拉应采用0.8倍抗拉极限强度,持续时间5~10min。当采用低松驰钢绞线时可不做超张拉。(P76)

25.预应力热轧带肋钢筋应作冷拉及时效处理。冷拉以控制应力为主,冷拉率作为校核的双控方法,Ⅳ级钢筋冷拉控制应力为750MPa,最大冷拉率为4%,冷拉后须经时效处理,方可使用。时效处理可采用加温至200℃时,持续20min完成,加温方法可采用电热法。(P77)

26.钢绞线应在拉直条件下切断,切断前宜在切口两端用铁线扎紧,不得使用电弧焊切割。下料长度偏差:张拉螺杆工艺,其绝对值不大于张拉时弹性伸长值的2%,且不大于5mm。工具锚工艺为±50mm。(P77)

27.热轧带肋钢筋应在调直后优先采用砂轮切割机切断。当用气割切断时,必须将切口处的毛刺及突出物修除,不得使用电弧焊切割。下料偏差为±50mm。(P77)

28.先张法施工时,预应力筋连同隔离套管应在钢筋骨架完成后一并穿入就位。隔离套管内端应堵塞严密。隔离套管外端应穿出端分丝板以外50~150mm加以固定。梁体内隔离套管长度及位置允许偏差为±20mm。(P77)

29.控制张拉应以控制应力为主,测量伸长值为校核,当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相差大于±6%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后再继续张拉。张拉完毕后,宜及时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抽查张拉应力。当发现应力值与允许值相差超过±3%时,应重拉。(P79)30.梁体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技术条件》(TB/T2484)的规定。梁体混凝土受压弹性模量试件每片梁做一组,当采用长线法施工

时每线做一组。随梁同条件养护。(P79)

31.预应力梁体外形尺寸允许偏差:梁全长Lp>16m时,为±30mm;Lp≤16m时,为±12mm。梁跨度允许偏差±20mm。梁体表面裂缝:桥面保护层、挡碴墙、隔墙和封端等处,允许有宽度不大于0.2mm的表面裂缝。(P80)

32.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施工中,钢筋骨架可整体预制或分段预制,并应在台座或胎型上绑扎。固定预留管道的定位网或轨道筋的定位应牢固、顺直。定位网间距不宜大于1m,且孔径应大于管道外径2~3mm。预留管道任何方向的允许偏差为:距跨中4m 范围内不得大于6mm,其余部位不得大于8mm。(P82)

33.当采用抽拔胶管制孔时,胶管外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承受工作拉力不得小于5KN,且弹性恢复性能较好,极限抗拉力不得小于7.5KN。胶管内应插入芯棒,芯棒的直径与胶管内径之差不得大于8mm。胶管接头宜设在跨中处,接头用铁皮管套接,套接长度不得小于30cm。胶管与铁皮管间隙不得大于1mm,并应密封不漏浆。(P82)

34.当采用金属波纹管制孔时,金属波纹管质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波纹管的接长可采用大一号型波纹管做为接头管,接头长度不应少于30cm。接头装置宜避开孔道弯曲处。管两端用密封胶带或塑料热缩管封裹。管内应预先穿入预应力筋或芯棒,并在混凝土初凝前窜动。(P82)

35.梁体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简支梁》(TB1496)的规定。T梁每15孔应做一组混凝土弹模试件,28d标准养护。箱梁每孔应做二组,一组随梁同条件养护,另一组28d标准养护。(P82)

36.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4~8MPa时,应抽拔胶管且不得损伤孔道壁。抽拔胶管后,应用检孔器对梁体孔道逐孔检查,不能通过者应立即处理。(P82)

37.预应力筋穿束前应用压力水冲洗孔道内杂物,观查孔道内有无串孔现象。用风吹干孔道内水份。(P83)

38.当梁体混凝土强度及相应的弹性模量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加预应力。预施应力前,应作孔道摩阻和锚圈摩阻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计算施工控制应力。(P83)39.后张法预应力砼简支梁施工时,预应力筋的张拉应按设计要求的张拉孔号顺序,由两端同时对称张拉(两端张拉千斤顶升、降压速度应接近相等)。箱形梁、π形梁为左右两腹板对称张拉。(P83)

40.采用夹片锚具的钢绞线张拉程序为:1)初应力张拉:0~初应力,作伸长量标记。2)控制应力张拉:拉至控制应力,测量钢绞线伸长值,持荷5min,千斤顶回油,夹片自行或被顶压锚固。测总回缩量及夹片外露量。(P83)

41.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整片(孔)梁起吊时,压浆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75%,封端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的50%。(P84)

42.预应力砼连续梁施工中支座安装时:临时支座和永久支座在立模前均应安装成等高,永久支座在箱梁施工中不得受力。支座安装时,支座四周不得有0.3mm以上的缝隙,支座中线水平位置偏差不得大于2mm,并保持清洁。(P86)

43.梁跨体系转换时,支座反力的调整应以高程控制为主,反力作为校核。(P87)44.安装支座下摆时,其中心与上摆中心的纵向偏移值应包括梁体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温度等变化引起的位移量,当体系转换全部完成时,梁体支座中心应符合设计要求。(P87)

45.凡在标准轨距铁路线上的跨度小于40m、梁质量小于160t的单线铁路分片式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成品梁,可选择目前通用的悬臂架桥机、单梁架桥机、双梁架桥机和铺架机架设。(P89)

46.凡选择目前通用的悬臂架桥机、单梁架桥机、双梁架桥机和铺架机进行架设的作业,应符合现行《铁路架桥机架梁规程》(TB10213)的有关规定。(P89)

47.预架方式架梁,可采用拼装式架桥机、龙门吊机或其他方式等架设。龙门吊机在梁重较大时不宜采用吊重走行的方式。(P89)

48.龙门吊机架梁时走行轨道应根据设计轮压按照现行《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的要求,对地基进行处理和加固;在软土地基地段应做出地基处理的特殊设计,经检验确认地基稳固后方可铺设轨道。(P90)

49.龙门吊机的拼装,在达到一定高度时应及时设置缆风绳。当用两台龙门吊机架梁时,两台龙门吊机的动作应同步,梁体两端高差不大于30cm。(P90)

50.拼装式架桥机和龙门吊机除按有关规定验收外,在工地拼装后应进行静、动载试验和试运转,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架梁。静载试验的荷载为1.25倍额定起重量,动载试验的荷载为1.1倍额定起重量。试验方法和程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起重机试验规范和程序》(GB5905)的规定。(P91)

51.拼装式架桥机和龙门吊机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的规定安装超载限制器、提升(下降)限位器、缓冲器、制动器、止轮器等安全装置。(P91)52.采用拼装式架桥机和龙门吊机架梁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并应建立完善的检修、保养制度,定期对重要部件(如轮、轨、吊钩等)进行探伤检查。(P91)

53.用龙门吊机架梁,邻近桥台部分由于受地形限制,当无法再使用龙门吊机架设时,可在邻近桥台的孔跨中搭设便梁或移动支架,直接将梁运至孔位,将便梁拆除或横移出桥台后落梁就位。(P92)

54.用导梁法架设混凝土梁时,导梁纵拖时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5,导梁长度应设计为大于两个桥跨长度。当条件允许时,可在跨中设中间临时墩。(P92)

55.用导梁法架梁,当架设至桥台附近一孔时,由于导梁纵拖到桥台时受阻,应在桥台附近搭设临时墩,逐段拆除导梁前部,再将导梁纵拖到位,架设桥台附近的一孔梁。桥梁就位后再将导梁解体拆除或整体横移出桥孔。(P92)

56.预应力混凝土梁采用预制节段悬臂拼装时,预制节段可用长线法或短线法进行制造,其制梁台座应坚实,无不均匀下沉,并应设置防、排水设施。使用前应按1.5倍节段重量进行预压。台座顶面应与梁底平面相一致,并应考虑预制时台座与底模的压缩及拼装成桥后梁体线型变化的影响。预制前,应按绘制的底板线形图安装底模。每浇筑一个节段后,测量其变化,及时进行调整。(P95)

57.悬臂拼装预应力梁设备可为悬拼吊架和造桥机。悬拼吊架用于一个T构施工,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安排,可用若干个吊架同时悬拼若干个T构。节段由陆地或水上运至吊架上,用悬拼吊架起吊悬拼,最后按设计顺序逐跨合拢。造桥机用于单T构或两个T构同时施工时,节段可从造桥机后端运送,从桥梁的一端向另一端逐跨悬拼并合龙。(P97)58.采用悬臂拼装法修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时,应按设计将墩顶上的梁段(0号块)与桥墩临时锚固,或在桥墩两侧设立临时支架。待节段安装完毕,再拆除临时锚固或临时支架。墩顶梁段可现浇,也可预制。(P98)

59.胶拼时,涂胶应自上而下涂刷均匀,厚度不宜过厚,以1~1.5mm为宜,涂胶应尽快完成,涂刷后立即清除预应力孔道口浮浆。胶拼后应采取措施防雨和避免阳光直射,进行覆盖养护。(P98)

60.同一T构两端的节段应同时、对称悬拼。其节段悬拼的允许偏差为:相邻两节段接缝处的高差为3mm;相邻两节段中线的位置为3mm;节段前端高程为5mm,当同一T构两端节段的高程超过允许偏差时,应及时调整。在悬拼节段的中线或水平偏差超过规定时,应用湿接缝调整。(P99)

61.在桥墩高度较低、地形平坦、地基坚实且无障碍的情况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施工可选择地面支承的移动支(模)架进行。施工时应考虑:应采取措施预先消除地基及支

(模)架的非弹性变形;滑道和支架支腿应能保证支(模)架的稳定和移动的顺利进行。(P102)

62.支座安装应保持梁垂直,支座上、下座板水平,不产生偏位。有坡度桥梁,支座与梁底间及支座与支承垫石间应用钢斜垫板或水泥砂浆调整。支座与支承垫石间及支座与梁底间应密贴、无缝隙。支座四角高差不应大于2mm。(P103)

63.活动支座上、下座板横向应对正,纵向的错动量应根据安装支座时温度与设计温度差及未完成收缩、徐变量进行计算确定。其允许偏差应力3mm。(P103)

64.钢梁架设施工中,每个节点抽验的螺栓,不合格数超过抽查总数的20%时,应继续抽查直至累计总数80%的合格率为止,欠拧者应补拧,超拧者应更换。(P110)

65.在桥高、跨大、通航、水深和流急的桥位上,宜采用悬臂法拼装架设钢桁梁。桥跨较小的钢桁梁可采用由一端全悬臂拼装;当桥跨较大时,可采用中间支墩、墩旁托架、水上吊船和吊索架等方法;当跨度特大时可采用跨中合龙方法。(P112)

66.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施工时应根据前一施工阶段的监控结果并考虑应力与线型的设计要求确定下一步梁块施工的高程与索力。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变形、应力、温度。(P135)

67.斜拉桥连续梁的跨中合龙梁段前,应做好两端悬臂梁的下列复查、调整工作:1)施工荷载对称相等,解除梁塔间临时固定的约束;2)梁内预应力束按设计规定张拉完成;3)中跨、边跨斜拉索张拉力复测,并按设计拉力调整;4)在上述三项工作调整一致后,复测桥梁悬臂线形高差。(P135)

68.斜拉索安装方法可采用单吊点法、多吊点法、桁架床法、导索法、脚手架法、吊机安装法和钢管法。较硬或较脆外防护层的斜拉索,不得采用单吊法安装。(P137)69.斜拉索张拉应以设计索力值控制,延伸量可作为校核。张拉前后必须对桥梁和索塔的变位进行观测,当变位超过设计要求时,应与设计部门联系解决。(P137)

70.对称同步张拉的斜拉索,张拉中不同步拉力的相对差值不得大于10%。两侧不对称或设计索力不同的斜拉索,应按设计规定的索力分段同步张拉。(P138)

71.转体施工可分为有平衡重平转、无平衡重平转、竖转施工。平转施工主要适用于刚构梁式桥、斜拉桥、钢筋混凝土拱桥及钢管拱桥。竖转施工主要适用于转体质量不大的拱桥或桥梁预制部件。(P138)

72.球铰是斜拉桥转动体系承重及转动的中心,球铰上、下转盘表面摩擦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球铰表面可用π形钢板,并涂四氟乙烯粉。平衡滑道应平整,高差不得大于2mm,平衡支腿与滑道之间转动条件下应有8~10mm的间隙。(P139)

73.斜拉桥转体施工中,刚性索预应力张拉应按先短索后长索的程序并遵循两侧同时、同步、对称的原则。预应力筋张拉应符合设计要求的顺序,加载龄期和分阶段锚外张拉力应准确进行。(P139)

74.现浇混凝土拱桥施工时,上承拱桥的施工顺序,可按三个阶段进行:1)拱圈、横隔板、横撑、刚架底座应一次连续浇筑,然后浇筑分段间隔槽。2)从拱脚向拱顶方向对称浇筑刚架立柱或拱上壁墙。3)从拱脚向拱顶方向对称浇筑桥面系。(P152-153)75.各拱段混凝土全部浇筑完且强度达到70%,并养护7d后,方可浇筑间隔槽。填塞间隔槽时,应用坍落度较小的混凝土,分层浇筑,捣固密实。(P154)

76.缆索吊机主索施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主索设计垂度可采用塔架间距的1/15~1/20,每根主索应受力均匀;冲击系数应按1.2计算;地垄应由计算确定。(P156)77.装配式混凝土拱桥施工时,每片拱肋分段吊装,应先拱脚段,依次逐段向上。每段拱肋需待下端连结牢固并设置扣索和风缆后,方可摘除超重吊钩,并使上端高于设计位置5~10cm。当顶段吊运并降至要求位置后,两端拱肋应逐渐调索与顶段接近,进行合龙。(P157)

78.涵洞处路堤缺口填筑必须从涵身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施工,并碾压密实。当涵顶填筑厚度超过1.0m后,方可通行大型机械。涵洞两侧紧靠边墙的部分不得用大型机械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P160)

79.填石路堤施工时,涵身顶面以上1.0m高度内应分三层填筑:底层20cm厚黏性土壤,中层50cm厚碎石、卵石或粗、中砂,顶面30cm厚小片石。在涵身两侧两倍孔径的宽度范围内应码堆片石至涵身顶面以上1.0m高度。(P160)

80.圆管涵施工中,平接圆管接缝宽度应为1.0~2.0cm,禁止用加大接缝宽度来满足涵洞长度要求,接口表面应平整,并用有弹性的不透水材料嵌塞密实,不得有间断、裂缝、空鼓和漏水现象。(P162)

81.预制拱圈和盖板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方可搬运、安装。安装前,应检查成品及涵洞各部尺寸;安装接触面应凿毛,刷洗干净(不含沉降缝处);安装时,应浇水湿润,并用不低于M10水泥砂浆填塞。(P163)

82.钢筋混凝土框架涵施工时,涵身混凝土浇筑可分两阶段施工。先浇筑底板(包括下梗肋),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再施工中、边墙及顶板混凝土。当浇筑的混凝土量较大,两阶段施工有困难时,也可分三阶段施工,但中、边墙的施工缝不应设在同一水平面上。(P164)

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部分:

83.路堤开工前,应根据该工点采用的填料种类和压实机械,选择一定长度的路堤按规范做填筑、压实试验,以确定合理的铺填厚度、压实遍数和填筑工艺。填筑路堤宜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工艺组织施工。(P6-8)

84.不同种类的填料不得混杂填筑,每一水平层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当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层顶面应向两侧做成不小于4%的排水坡。路堤应纵向分层填筑压实;填层应整平,厚度均匀,压实层表面应大致平整。细粒土、粉砂、黏砂填层表面的局部凸凹差不应大于30mm,每层表面应做成不小于2%的横向排水坡。两段路堤接头处,每层端头应预留2~3m长的搭接台阶。(P8)

85.路基基床施工宜分为填土、整平、压实、检测四区段进行流水作业。(P10)86.路基面应按设计测量放样,与基床表层一并填筑压实,作到肩棱明显、路拱符合设计,并符合以下要求:线路中线至两侧路肩边缘的宽度不应小于设计值。预留沉降量后的路肩高程允许偏差±3cm。在每100m长度内,用2.5m长直尺垂直于线路中线,间距大致均匀地抽测10次,其最大凸凹差,细粒土、粗粒土路基均不应大于15mm,岩块路基面不应大于50mm。(P10)

87.填石路堤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硬质块石填筑,每层石料松铺厚度宜为0.5~0.8m,但不应大于0.8m,其中石块最大尺寸不得大于层厚的2/3,石块应大、小级配填筑;边坡部分应先用大石块码砌。(P12)

88.填筑桥涵缺口时,桥缺口应用渗水土填筑,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压实,分层厚度不应大于0.2m。桥台锥体与台后缺口应同时填筑;桥台两侧锥体应对称填筑。涵洞缺口的填料粒径应小于150mm,两侧必须对称分层填筑;涵洞顶部填土,必须填至厚度大于1m后,才可用大型机械填筑。(P12)

89.地面横坡陡于1:2.5的地基和松软土层或池塘地基以及施工技术复杂的地基,均应在路堤填筑期间对路堤和地基进行观测。发现有显著位移或异常变形时,应即暂停施工,查明原因,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P13)

90.昼夜平均气温在0℃以下且连续15d,应按低温施工办理。低温施工宜选用级配良好的渗水土作填料;当需要使用非渗水土时,其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季节性冻土地区不得使用冻土填筑路堤。(P16)

91.雨季填筑路堤,应集中力量,组织快速施工,不宜全面铺开。填层表面横向排水坡

度不应小于2%。严禁在雨天进行填筑非渗水土的作业。雨后必须待填层面晾干或采取其他措施,并确认填料含水量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P17)

92.路堤施工质量检查应包括地基、填料和压实度(必要时强度)的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及时改进施工质量。当地基不符合设计要求时,不得填筑路堤。(P17-18)

93.在每一区段的填筑过程中(包括换填),对压实系数K

h 与相对密度M

r

的检测:基床

及基床以下部分每层检测一次;在长度不大于100m范围内检测不少于6点。检测点应包括填层中部2点,距填层两侧边缘0.5~1.0m各2点。用环刀法检测时应在压实层下2/3处取样。每个检测点应做两次平行密度测定,两次相差不大于0.02g/cm3时,取其平均值。(P18)

94.纵向台阶开挖,宜用于土、石质傍山路堑,应按土石方调配要求,采用适当的机具施工;可利用土石重或扬弃爆破排出土石。边坡较高时,宜分级开挖;路堑较长时,可适当开设马口。边坡高度大于20m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取分级开挖、分级支挡、分级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措施。(P20)

95.开挖路堑时,应从上至下进行,严禁掏底开挖。在岩石的走向、倾斜不利于边坡稳定及施工安全的地段,应顺层开挖,不得挖断岩层,并采取减弱施工振动的措施;在设有挡土墙的上述地段,应采取短开挖或马口开挖、并设临时支护等措施。软石和强风化岩石宜采用机械开挖,边坡高度大于20m的坚硬岩石可采用光面、预裂爆破开挖。(P21)96.爆破应根据岩性、产状、边坡高度选择适当的爆破方法,严格控制药量。爆破后应达到边坡和堑顶山体稳定,基床和边坡平顺、不破碎、不松动;凸凹不平处应用浆砌片石补齐。(P21)

97.采用土工网格、土工网垫喷播植草防护时,铺设网格网垫应与坡面密贴,上、下边埋入土中不宜小于0.4m;喷播草籽后应及时覆盖表土,洒水养护。(P24)

98.填筑软土路堤,均应在路堤中心设置一定数量的路基面和地面沉降观测点,其间距不宜大于500m;在软土路堤地基加固地段,应按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定期观测路基面和地面沉降量、边桩水平位移量等,以控制填筑速率和推算工后沉降量。观测方法可采用沉降板、水位杯和边桩等;观测频次按设计要求和实际变形情况确定。(P29)99.软土地基抛石挤淤施工时石料宜使用不易风化的片石,片石尺寸不宜小于0.3m。当料源困难时,允许有20%以下的较小片石,但块径不得小于15cm。抛投片石应从地基中部向两侧逐步进行。当软土底部横坡陡于1:10时,应自高侧向低侧抛投。(P30)100.铺土工织物和土工格栅应使其长幅沿线路横断面方向铺设;其受力方向的接头强度不应低于整幅强度;土工织物各横幅之间采用搭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0.3~0.5m,土工格栅可不搭接,但应密排放置、联结牢固。铺设多层土工合成材料时,应使上、下层接头互相错开,错开距离不应小于0.5m。(P31)

101.挤密砂桩施工时砂料应采用含泥量不大于3%的中、粗砂。挤密砂桩可采用单管法或双管法施工。施工前至少应做两根试桩。制桩工艺应能保证桩体连续、挤密均匀、桩径不小于设计尺寸、桩体密实程度达紧密状态。(P33)

102.粉体喷射搅拌桩施工前应先做工艺性试桩至少两根,通过试验确定制桩工艺和参数,应使桩体连续、均匀、强度满足设计要求。粉喷桩施工应一次喷搅成桩。当中途停喷,续喷时应得喷搅至少1.0m。(P33-34)

103.高压旋喷桩桩体质量检验应在成桩28d后进行,检验方法可采用开挖、钻孔取芯、标准贯入、荷载试验等方法。(P35)

104.黄土路基宜在旱季施工。当雨季施工时,应集中力量快速施工;工作面应随时保持不小于4%的排水坡,路堤、路堑边坡脚不得受水浸泡、冲刷。地质不良、地基处理和重点土方工点应避免雨秀施工。(P37)

105.填筑黄土路堤应采用重型压路机快填、快压;填料含水量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

内,并宜接近最优含水量。路堤施工预留沉降量可按路堤高度的1%~1.5%设置。(P38)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部分:

106.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桥梁和重要涵洞地基验收时,勘察设计单位应派人参加。(P6)

107.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其中,桥梁墩台、梁部应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结构实体混凝土强度,且每墩台、每孔(片)梁按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至少检测一次。(P7)

108.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P7)109.单位工程应按一个完整工程或一个相当规模的施工范围划分,并按以下原则确定:每座特大桥、大桥、中桥为一个单位工程;小桥不超过5座为一个单位工程;涵洞不超过10座为一个单位工程。(P7)

110.当施工过程中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或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施工,由监理或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分析情况,消除质量隐患,并应形成文件资料。(P26)

111.换填地基所用材料检验数量:砂和碎石同产地、同品种、同规格以连续进场数量每400m3为一批,不足400m3也按一批计;石灰同产地、同品种、同规格每200t为一批,不足200t也按一批计。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每批均检查。(P26)

112.挤密桩的夯实密度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桩数的2%,并不少于5根;监理单位见证检测不少于1根。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进行深层取样或标准贯入检测;监理单位检查试验报告和见证检测。(P30)

113.粉喷桩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桩数的2%,并不少于5根。每根在成桩后28d后取3个试样(桩顶以下0.5m、1.0m、1.5m各截取1个;也可在桩径方向1/4处、桩头至2/3桩长范围内垂直钻芯取3个)。监理单位见证取栏检测根数为施工单位检测根数的20%,且不少于1根。(P34)

114.钢板桩围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桩尖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2 经过整修或焊接的钢板桩应做锁口通过试验;3 钢板桩接长时,应采取等强度焊接接长,相邻钢板桩接头上下错开2m以上。(P42)

115.双壁钢围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 围堰底面平均高程符合设计要求;2 内外壁板及隔舱板的焊缝,应进行渗透试验; 3 上下隔舱板对齐,各相邻水平环形板对齐,上下竖向肋角必须与水平环形板焊牢。(P42)

116.吊箱围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箱体高程符合设计要求;2 围堰支撑体系应满足吊装整体钢围堰和浇筑封底、承台混凝土整体受力要求。 3 吊箱围堰底板、边板和封板的接缝,应有可靠的防漏水措施。(P42)

117.钻孔桩孔径、孔深和孔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测量检查和用检孔器或成孔检测仪器检查。(P49)

118.浇筑水下混凝土前应清底,桩底沉渣允许厚度为:摩擦桩不应大于300mm,柱桩不应大于100mm。(P49)

15、钻(挖)孔桩钢筋骨架的允许偏差:钢筋骨架垂直度1%,主钢筋间距:±0.5d,钢筋骨架直径±20mm。(P51)

119.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水下混凝土标准养护试件强度必须符合设计强度等级的1.15倍。(P52)

120.施工单位每根桩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样制作混凝土试件不得少于2组。(P52)

121.对钻孔桩桩身混凝土应全部进行无损检测。检测方法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工程基桩无损检测规程》(TB10218)的规定。对桩身混凝土质量有疑问和设计有要求的

桩,应采用钻芯取样进行检测。(P52)

122.预应力混凝土管柱的管壁不得有裂缝(表面收缩裂缝除外)。钢筋混凝土管柱的局部非受力表面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长度不得大于管壁厚度的2倍。(P54)123.每节钢管柱上下相邻壁板的垂直拼接缝应错开,其错开距离沿弧长不得小于1m。(P56)

124.墩台施工中应经常检查中线、高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墩台施工完毕,应对全桥中线、高程、跨度贯通测量,并用墨线标出各墩台中心线、支座十字线、梁端线及锚栓孔位置。(P70)

125.墩台模板前后、左右距中心线尺寸允许偏差为±10mm,预埋铁件和预留孔位置允许偏差为5mm。(P71)

126.制梁膺架应有施工工艺设计。其强度、刚度、下沉量及整体稳定性,应能满足施工各阶段施工荷载的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并应进行预压,以消除非弹性变形和测出弹性变形值。(P78)

127.架(移)梁设备和吊(顶)具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满足架(移)梁荷载要求,并应在工地进行静(动)载试验、试运转和验收,做好记录。(P782)128.梁体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时,应分为静停、升温、恒温和降温四个阶段。温度控制除有特殊规定外,必须符合下列规定:静停时间不少于2h;升温速度不得大于每小时15℃;恒温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恒温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P82)

129.梁体挡碴墙、边墙、隔板三部分的表面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梁体其他部位不得出现裂缝(梁体表面收缩裂缝除外)。(P86)

130.先张梁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方法检验为尺量检查上、下部。(P87)

131.后张梁预留孔道位置允许偏差必须符合:纵向孔道任何方向与设计位置的偏差:距跨中4m范围不大于4mm,其余部位不大于6mm。横向孔道任何方向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大于5mm。(P93)

132.架设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时,梁体就位后,两片梁端部应齐平,端部错位不大于10mm,相对高差不大于20mm。(P97)

13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浇筑施工前,应采用临时支座将墩顶梁段与桥墩临时固结牢固。连续刚构的墩顶梁段,应与桥墩整体浇筑。(P100)

134.悬臂浇筑所用挂篮,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构形式、几何尺寸应适应梁段高度变化及与已浇筑梁段搭接需要和走行要求。挂篮走行和浇筑混凝土时的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2,挂篮使用前应进行安装、走行性能工艺试验和按设计要求进行载重试验。(P100-101)

135.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采用挂孔时,现浇挂梁应待悬臂梁段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施工。(P104)

136.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体系转换必须在合龙梁段纵向连续预应力筋完成张拉、压浆和墩顶梁段与桥墩的临时固结解除之后按设计要求顺序施工;支座安装应以高程控制为主,反力作为校核。(P107)

137.悬臂拼装的起吊设备,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吊机重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悬臂吊梁及走行时的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2,使用前应进行起吊试验。(P108)

138.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悬臂拼装施工前,应采用临时支座将墩顶梁段与桥墩临时固结牢固。(P108)

139.顶推法制架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时,千斤顶的顶推力应不小于计算顶推力的2倍,顶推过程中墩、台纵向位移不得大于设计要求。顶升桥梁的起顶反力值不得大于计算反力值的1.1倍,顶升高度不得大于设计要求值,设计无要求时不得大于5mm。(P117)

140.造桥机在每次拼装前,须对各零、部件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每次拼装完毕,均应进行全面检查和试验,符合设计要求方可投入使用。造桥机纵向前移的抗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5,前移时应对桥墩及临时墩和主桁梁采取稳定措施,墩旁托架及落地支架上设置的下滑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长度和宽度。(P119)

141.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施拧使用的扳手,使用前后必须标定,扭矩偏差不应大于使用扭矩值的±5%。(P125)

142.磨光顶紧节点预拼,必须按照工厂的编号对号组拼,不得调换、调边或翻面拼装,磨光顶紧处缝隙不大于0.2mm的密贴面积应不小于75%。(P127)

143.钢桁梁拼装架设顺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按钢桁梁节间依次进行施工。主桁杆件应左右两侧对称拼装成闭合三角形,较长杆件应避免处于悬臂状态。每组拼完成一个节间或一孔梁应即检测调正其位置及预拱度。(P127)

144.在支架上拼装钢桁梁时,冲钉和高强度螺体总数量不得少于孔眼总数的1/3,其中冲钉应占2/3,孔眼较少部位冲钉和高强度螺栓数量不得少于6个。(P127)

145.采用悬臂法或半悬臂法拼装钢桁梁时,联结处冲钉数量应按所承受的荷载计算决定,但不得少于孔眼总数的一半,其余孔眼布置高强度螺栓。冲钉和高强度螺栓应均匀地安装。(P128)

146.扭矩法终拧检查扭矩,欠拧和超拧值均不得大于规定值的10%,每个栓群或节点检查的螺栓合格率不得小于80%,并应对欠拧者补拧至规定扭矩,超拧者更换连接副后重新拧紧。(P128)

147.悬臂浇筑梁段混凝土所用挂篮必须有施工工艺设计,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必须满足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荷载的要求。走行和浇筑混凝土时,倾覆稳定系数不得小于2。挂篮正式施工前应试拼和进行荷载试验。(P139)

148.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施工时必须进行动态施工控制,即对梁体每一施工阶段的结果进行详细的监控测试和验算,以确定下一施工阶段斜拉索张拉力值和主梁线型、高程及索塔位移控制量值,周而复始直至全桥合龙。(P139)

149.钢拱架、膺(支)架,脚手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架不得有下沉和非弹性变形。当拱架或膺架采用预压消除变形时,预压重量为实际浇筑梁段重量的1.1倍。(P150)

铁路砼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部分:

150.钢模板宜采用Q235钢材,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的规定。(P3)

151.先张法预应力砼构件台座的端横梁,受力后的挠度不得大于2mm。(P5)

152.跨度大于20m的后张法预应力砼简支梁应设置反拱,底模高程可按抛物线确定,其允许偏差为±10%。(P7)

153.预制构件的吊环,必须采用未经冷拉的Ⅰ级热轧光圆钢筋制作。(P8)

154.钢筋的弯制和末端的弯钩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受拉热轧带肋(月牙肋、等高肋)钢筋的末端,应采用直角形弯钩,钩端的直线段长度不应小于3d,直钩的弯曲直径不得小于5d。(P11)

155.每次改变钢筋级别、直径、焊条型号或调换焊工时,应预先用相同材料、焊接条件和参数,制作2个拉力试件。当试验结果均大于该级别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方可正式施焊。(P16)

156.两根钢筋接头相距在30d以内,或两焊接接头相距在50cm以内,或两绑扎接头的中距在绑扎长度以内,均视为同一截面,并不得小于50cm。(P19)

157.当设计中未注明保护层厚度时,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从钢筋外侧到砼表面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亦不应大于50mm;对于厚度在300mm以内的结构,保护层厚度

不应小于20mm。箍筋或不计算应力的次要钢筋,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对于环境介质有侵蚀性的工程或大体积基础工程,保护层厚度宜增加。(P19)

158.采用蒸汽养护的混凝土构件,其混凝土强度试件应先随构件同条件蒸汽养护,再转入标准条件下养护,养护时间为28d。(P22)

159.水泥的强度等级应根据所配制砼的强度等级选定。水泥与砼强度等级之比,对于C30及以下的混凝土,宜为1.1~2.2;于C35及以上的混凝土宜为0.9~1.5。(P22)160.运抵工地(厂)的水泥,应按批(散装水泥每500t为1批,袋装水泥每200t为1批,当不足500t或200t时,也按1批计)对同厂家、同批号、同品种、同强度等级、同出厂日期的水泥进行强度、细度、安定性和凝结时间的试验,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日期逾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逾1个月)时,应按上述规定进行复验。(P22)161.水泥应按品种、强度等级分批堆垛,堆垛高度不宜大于1.5~2.0m。堆垛应架离地面0.2m以上,并距离四周墙壁0.2~0.3m,或留一通道。(P23)

162.混凝土用的细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粒径在5mm以下的天然砂(河砂、海砂、山砂),或采用硬质岩石加工制成的机制砂。(P23)

163.混凝土用的粗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卵石或两者的混合物,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2或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也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且不大于100mm。(P26)

164.用吊斗(罐)运输混凝土时,吊斗(罐)出口到承接面间的高度不得大于2m。吊斗(罐)底部的卸料活门应开启方便,并不得漏浆。(P37)

165.C50及以下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宜为500kg/m3。(P34)

166.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对于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其允许间歇时间不应大于2h;当气温达30℃左右时,不应大于1.5h;当气温至10℃左右时,可延至2. 5h。(P40)

167.混凝土浇筑后,12h内即应覆盖和洒水,直至规定的养护时间。操作时,不得使混凝土受到污染和损伤。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养护措施,并不得对混凝土洒水养护。(P42)

168.当新浇筑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1.2MPa以前,不得在其表面来往行人或架设上层结构用的支撑和模板等设施。(P43)

169.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P43)

170.拆模后的混凝土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10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当梁部结构混凝土拆模时,梁体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不宜大于20℃。(P44)

171、预制构件起吊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设计强度的75%,且吊点位置应通过计算确定。(P45)

172.配制泵送混凝土时,水泥宜采用保水性好、泌水性小的品种,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含掺合料)不宜小于300kg。(P49)

173.水下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80~220mm,在可能与水接触的最初浇筑阶段,坍落度可适当减小。(P51)

174.水下混凝土浇筑不得中途间歇。每根导管的间歇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宜大于30min。(P52)

175.拌制预应力混凝土应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54)

176.先张法构件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宜在4h内浇筑混凝土。(P55)

177.后张法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4~8MPa时抽拔胶管。抽拔后,混凝土孔道不得发生变形及塌落现象。(P55)

178.冬期施工期间,当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且其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30%前;或用矿碴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且其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前,均不得受冻。C15及以下的混凝土,当其抗压强度未达到5MPa前,也不得受冻。(P74)

179.冬期混凝土的配制,水及骨料应按热工计算和实际试拌,确定满足混凝土浇筑需要的加热温度。首先应将水加热,其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当骨料不加热时,水可加热至80℃以上,但应先投入骨料和已加热的水,拌匀后再投入水泥。(P75)

180.冬期混凝土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及钢筋上的冰雪和圬垢。当环境气温低于-10℃时,应将直径大于或等于25mm的钢筋和金属预埋件加热至正温。(P75)

181.当采用暖棚法养护混凝土时,棚内底部温度不得低于5℃,且混凝土表面应保持湿润;采用燃煤加热时,应将烟气排出棚外。(P77)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上册(TB 10401.1-2003 J259-2003)

182. 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P1(1.0.3)183. 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P2(1.0.11)

184. 各种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应分库存放。需临时存放在施工现场时,相互间距不得小于30m,距其他建筑不得小于25m。永久性、半永久性库房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的安全规定。P4(2.1.7)

185. 混凝土搅拌输送车行走时,滚筒转速应控制在1~3r/min,当进入不平路面时,滚筒应停止转动。P13(2.5.10)

186. 在不稳定的地面斜坡及易于倾塌滑动的斜坡上进行路堤施工时,人行道应离开填方坡脚线5米以外,并应设警示标志。P18(3.2.1)

187. 采用天然冻结法开挖基坑时,应根据地质、水文、气温等情况,应分层冻结、逐层开挖,严禁破坏冻结层。当气温剧烈回升、河水上升时,应提前搞好防水、排水工作。P26(4.2.1-8)

188. 打桩机架移动时,机体应平稳,桩锤应放在机架的最低位置;移动轨道应铺设平顺,轨距准确,轨道钉牢,轨道端部应设止轮器。 P28(4.3.1-1、2)

189. 在预应力张拉时,高压油泵操作人员应戴防护眼镜。油泵开启后,进回油速度与压力表指针升降应平稳,安全阀应灵敏可靠;张拉中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机检查。P33(4.6.2-2、3)

190. 张拉或放松预应力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操作人员应站在千斤顶的两侧,当采用楔块放松预应力筋时,应控制楔块同步滑动。 P33(4.6.2)

191. 预应力连续梁(刚构)悬臂灌注采用各型挂蓝施工时,结构系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2.0。P34(4.6.4-1)

192. 悬臂拼装应按组拼程序平衡、对称进行。其平衡总重量不得超过设计允许值;挂篮组拼后,应做静载试验。P34(4.6.4-3)

193. 挂蓝行走滑道,应平整顺直。行走速度不应大于0.1m/min,限位器应设置牢固。挂蓝牵移时,必须匀速、左右同步、方向顺直、牵力平衡,主梁前端应及时加垫,后端设锚加固。P34(4.6.4-7、9)

194. 梁的存放场应有坚实的存梁台座和地面排水系统。梁片存放时,应支垫牢固,不得偏斜,并有防止梁体倾覆的措施。P35(4.6.5-1)

195. 牵引车运送梁片到位时,行走速度不得超过5km/h,牵引车前后必须派专人指挥。梁体到位后,应制动锁定。P35(4.6.5-12)

196. 拼装式架桥机架梁前应进行静、动载试验和试运转,静载试验的荷载为额定起重量的1.25倍,动载试验的荷载为额定起重量的1.1倍。用液压爬升(下降)梁体时,

爬升杆应同步,其高差不得大于90mm。P36(4.6.6-12)

197. 支座安装时顶落梁共同作用的多台千斤顶应选用同一类型。顶落梁时,应有保险措施,每个桁架亦不得两端支点同时起落。P38(4.6.12-1、2)

198. 边、仰坡以上山坡松动危石应在开工前清理干净;施工中应经常检查,特别是雨雪之后,发现松动危石必须立即清除。P48(5.1.1-2)

199. 隧道两个相向贯通开挖的开挖面之间的距离只有15m时,只允许从一个开挖面掘进贯通,另一端应停止工作并撤走人员和机具设备,在安全距离处设置警告标志。P50(5.2.3-9)

200. 在竖井使用吊笼期间,均应安装导向设备。吊笼导向槽和钢轨罐道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10mm。钢轨罐道和罐笼导向槽在一侧磨损量达到10mm时,必须更换。P58(5.6.3-2)

201. 人工铺钉道岔,安装滑床板、垫板时,严禁直接用手调试就位。P70(6.2.4-1)202. 机械铺轨时,电源线和龙门吊机接触线距轨顶不得小于7.5m。各种电源线不宜横跨股道,变压器与配电室应设置在场地的同一侧。P71(6.3.3)

203. 新铺线路未交付使用前应及时整道,大、中桥和特大桥重点整道前,应设临时避车台。P75(6.5.1、2)

204. 既有线上施工必须贯彻执行铁道部现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工务安全规则》、《铁路线路维修规则》和既有线上施工安全的有关规定。P80(7.1.1)

205. 既有线上施工必须根据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接近限界,制定施工临时行车限界。且其限界不得小于机车车辆限界每边各加150mm。施工中搭设脚手架、堆放工程材料或机具设备等,严禁侵入此限界。P80(7.1.2)

206. 潜水作业点的水面上不得进行起吊作业或有船只通过;在2000m半径内不得进行爆破作业;在200m半径内不得有抛锚、震动打桩、锤击打桩、空气幕沉井下沉、电击鱼类作业。P97(B.0.4)

207. 轻潜水作业使用氧气呼吸器的潜水深度不应超过10m,使用空气呼吸器的潜水深度不应超过40m,使用氦氧混合气呼吸器的潜水深度不应超过120m。P97(B.0.7-1)

《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下册(TB 10401.2-2003 J260-2003)

208. 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组织实施和监督。P1(1.0.1)

209. 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有关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准上岗。P1(1.0.8)

210. 施工负责人在接到允许施工命令后,必须确认施工的起止时间,并根据施工地点所在位置设置可靠防护后,方可指示开工。施工负责人应保证在施工命令规定的时间内撤离施工区段。P3(2.1.3)

211. 当工作地点的风力达到5级时,不宜进行起吊作业;当遇风力达到6级及以上或遇大雪、大风、雷雨等恶劣天气及夜间照明不足的情况,不得进行起吊作业。P10(2.6.1-6)

212. 储存易燃、易爆液体或气体的仓库的管库人员严禁穿用丝绸、合成纤维等容易产生静电的衣料制作的服装。P13(2.8.6)

《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 10204-2002 J163-2002)

213. 围岩在开挖暴露后,无需进行任何支护情况下,能够自行持续稳定的时间称为围岩自稳时间。P3(2.1.2)

214. 隧道开挖后,围岩发生松弛变形,出现松动和空隙,形成部分松散的岩体,作用于支护上的荷载称为松散压力。P3(2.1.3)

215. 为了使爆破形成平整的开挖面,减小超挖,由开挖面中部向外侧依次顺序起爆的

爆破方法称为光面爆破。P3(2.1.15)

216. 铁路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宜优先采用喷锚构筑法,实施动态管理。P1(1.0.4) 217. 隧道钻爆法开挖,根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的主要施工方法有,全断面开挖法、台阶法和分部开挖法。其中分部开挖法又可分为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双侧壁导坑法、中洞法、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P17

218. 隧道施工准备工作主要有施工调查、设计文件核对、实时性施工组织设计、控制测量、施工机械的准备、施工场地与临时工程、作业人员。P8

219.岩石隧道的爆破作业方法主要有光面爆破、预裂爆破。P22(6.3.3)

220. 隧道施工中宜采用仰拱先行的方法,改善洞内环境,提高运输效率。P26(7.0.4)221. 隧道支护应采用喷锚支护,根据围岩特点、断面大小和使用条件等选择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单一或组合的支护形式。P29

222. 锚杆类型应根据地质条件、使用要求及锚固特性进行选择,可选用中空注浆锚杆、树脂锚杆、自钻式锚杆、砂浆锚杆、早强药包锚杆和摩擦型锚杆等。P31(8.3.1)223. 衬砌的主要形式有:复合式衬砌、整体式衬砌、喷锚衬砌、钢筋混凝土衬砌。P41 224. 隧道施工的辅助坑道形式主要有:横洞、竖井、斜井、平行导坑等。P48(12.1.1)225. 隧道通过含水层时,应在开挖前查明水源大小、方向和补给情况,制定防排水措施。当补给水量很大,不能完全由隧道排走时,应根据水源方向和位置,在相应的隧道附近采取先挖泄水洞截流排水的措施进行处理。P53(13.2.7)

226. 隧道施工时,含水的松散破碎地层应采用降低地下水位的排水方案,不宜采用集中宣泄排水的方法。当采用降水方案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在开挖前进行帷幕预注浆,加固地层等堵水处理。P53(13.2.8)

227. 高瓦斯和瓦斯突出隧道施工机械设备,必须采用电动机械、有轨运输及其配套的机械设备。施工机械及其电气设备应具有防爆或隔爆性能,其机械设备的外表应有明显的标志。P56(14.1.5)

228. 隧道衬砌机械化作业线的选型,中长隧道可采用平移式全断面衬砌模板台车;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宜选用穿行式衬砌模板台车。短隧道可使用万能杆件拼装台车和组合钢模板。P58(14.2.6-1)

229. 凿岩机钻眼时必须先送水后送风,出渣前应用水淋湿全部石渣和附近的岩壁。P62(15.1.11-1)

230.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隧道的施工应针对实际情况遵守先治水、管超前、短进尺、弱爆破、早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P66(16.1.2)

231. 富水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开挖宜采用正台阶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施工,双线和多线隧道宜采用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或双侧壁导坑法。P67(16.2.1-5)

232.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当不能排水,或由于溶洞规模大且溶洞填充物为含水量较大的岩溶泥时,可采用封堵的方法。当溶洞在隧道底部时可采用旋喷,在边墙及拱部时可采用注浆、管棚等,形成堵水墙和防水帷幕。P68(16.3.2-2)

233. 溶洞仅在隧道底部且较大较深,或者填充物松软不能承载结构物时,可采用梁或拱跨越。P68(16.3.2-4)

234.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开挖方法宜采用台阶法;风积沙和含水沙层隧道开挖宜采用正台阶法人工开挖。P68(16.3.3)、(16.4.2)

235. 隧道施工中遇到的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情况主要由富水软弱破碎围岩、岩溶、风积沙、流沙地层、黄土、裂土、断层、膨胀岩、瓦斯、岩爆、挤压性围岩等。P151(16.1.1) 236. 隧道工程应按单位工程检验,验收时应以监理工程师签证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和隐蔽工程检查证为依据。P81(18.0.2、3)

237. 光面爆破、预裂爆破应根据成缝实验确定周边眼的装药量、装药结构、堵塞长度

和炮眼间距等爆破参数。P84(B.0.1)

238. 隧道喷射混凝土强度试验采用喷大板切割法或凿方切割法。P88(E.1)

239. 隧道喷射混凝土与岩面粘结力的试验方法有:成型试验法(劈裂法)和直接拉拔法。P88(E.2)

240. 隧道塌方应根据发生的部位、规模和地质条件,采取“治塌先治水,治塌先加强”的原则,采取喷锚支护、注浆、管棚、加强二次衬砌、设置护拱等技术措施,不失时机、不留隐患地进行处理。P94(H.2.2)

241. 对岩爆根据强度大小进行分类:微弱岩爆地段、中等岩爆地段、强烈岩爆地段。P162

242. 石质类塌方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P95(H.2.6)

1)根据塌体内塌腔的失跨比,采取不同的措施:当失跨比h/B﹤0.7时,可采用外层初期支护(W)加内层初期支护(N)再加防护(F)的方法进行处理;当h/B≥0.7时,可采用W+F的方法处理。

2)岩石类塌方已塌至隧道以上的原地面时,应先处理地面塌口,后处理洞内塌方。处理洞内塌方时,应采用注浆加管棚整体加固的处理方法,即Z法,并应以渗透注浆为主,管棚应为长大管棚。

243. 隧道修建的方法通常采用钻爆法,此外还有沉管法、盾构法、掘进机法(TBM)。P17(5.0.1)

244. 隧道开挖应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法、施工机械,选择开挖方式和步骤,确定合理的循环进尺和施工速度,保持各工序相互协调,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满足施工进度要求。P20(6.1.1)

245. 隧道不应欠挖是为了保证衬砌断面尺寸不减薄,但在中硬岩以上围岩的爆破中,难免产生个别部位欠挖,若进行补爆,则势必造成较大的超挖,在不影响衬砌质量的前提下允许部分部位有一定的欠挖限值,但拱脚和墙脚以上1m范围内,衬砌不准减薄,严禁欠挖。P21(6.2.2)

246. 隧道爆破设计应根据爆破效果调整,如果爆破后石渣过小,说明辅助眼布置偏密或用药量偏大;如石渣过大不便装运,说明炮眼布置偏疏或药量偏小。P111(6.3.1) 247. 隧道爆破布置的炮眼一般应避开节理、裂缝。P111(6.3.2-3)

248. 隧道施工装渣运输设备的选型配套应使装渣能力、运输能力与开挖能力相适应,并保证装运能力大于最大的开挖能力。P26(7.0.2)

2-249. 隧道喷射混凝土所用的水不得使用污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含硫酸盐量按SO

4计超过水质量1%的水。P118(8.2.3-5)

250. 喷射混凝土的施工准备工作关系到质量。开挖断面应检查合格,以防止侵入净空,清除松动岩块防止喷层失稳,吹洗岩面以使混凝土粘结良好。当岩面有渗漏水时,应先治水再喷射混凝土,采用凿槽、埋管等方法引导疏干。P119(8.2.6)

251. 隧道超前支护和预加固处理措施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和造价高低,是衡量施工应变能力的重要标志。P122(8.6.1)

252. 隧道施工时,当围岩自稳时间可达24小时时,工作面多采用环形开挖,然后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工作面;当围岩自稳时间在12到24h之间,必须采用先超前支护后开挖的措施,通常采用超前锚杆支护,若洞室跨度较大,可采用超前小导管支护。P122(8.6.1)

253. 由于岩体的流变特性,岩体破坏前变形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P128(9.0.11-3) 1)基本稳定区——主要标志为位移速率逐渐下降,亦称“一次蠕变区”,表明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2)过渡区——位移速率保持不变,亦称“二次蠕变区”,表明围岩向不稳定状态发展,

需发出警告,加强支护系统。

3)破坏区——位移速率逐渐增大,亦称“三次蠕动区”,表明围岩已进入危险状态,须立即停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变形。

254. 隧道明洞或棚洞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可采用的主要施工方法有:先墙后拱法、先拱后墙法、先做外侧边墙法、跳槽挖井法砌筑边墙。P45(11.0.1)

255. 隧道施工综合防尘措施主要有:湿式凿岩、喷雾洒水、机械通风、个人防护。P148(15.1.9、11)

256. 溶洞的几何形状一般可分为大厅式、管道式、蜂窝式。P154(16.3.1)

257. 溶洞隧道施工的主要处理方法:排水、封堵、填充、跨越。P154(16.3.2)

258. 岩爆地质隧道施工中的基本原则,即“短进尺,多循环,强支护”,必须遵守。P76(16.7.4)

259. 瓦斯隧道开挖施工时,应至少选用瓦斯压力法、综合指标法、钻屑指标法、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R”指标法中的两种方法对突出危险性进行预测,并相互验证。P72(16.6.7)

260. 隧道开挖后,围岩周边发生变形,而作用于支护结构上的压力称为形变压力。P3(2.1.4)

261. 在硬岩隧道的开挖中,先行爆破周边孔,预先拉成断裂面,然后再爆中央部分的爆破方法称为预裂爆破。 P4(2.1.16)

262. 隧道施工机械配套模式:按施工运输方式可分为有轨运输和无轨运输。按“有轨”和“无轨”两种模式选型配套,形成挖装运、衬砌、喷锚、辅助作业四条基本作业线。P140(14.1.1)

263. 隧道施工独头掘进长度超过150m时,必须采用机械通风。其通风方式可采用压入式、吸入式、混合式。P60(15.1.3)

264. 隧道在衬砌灌筑结束后应进行衬砌混凝土养护,养护时间宜为7-14d。 P42(10.3.4)

265. 隧道装渣有轨运输车辆在同方向行驶时,两组列车的间距不得小于100m,人推斗车的间距不得小于20m。P27(7.0.9-4)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7-2003 J287-2004)

266.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施工质量检验制度。P6(3.1.1)

267.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P8(3.2.1)268. 检验批的质量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实物检查和资料检查。P10(3.3.1)

269. 当隧道门挡土墙的泄水孔设计无规定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P20(4.1.8)

1)泄水孔应均匀设置,在每米高度上间隔2米左右设置一个泄水孔

2)泄水孔与土体间铺设长宽各为300mm、厚200mm的卵石或碎石作疏水层

270. 隧道门端墙、翼墙、挡土墙基底的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P21(4.2.2)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个洞口检测不少于3处,当洞口处岩土体不均匀时应适当增加检测点;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或标准贯入试验检验,必要时采用荷载试验检测。271. 隧道洞口工程砌筑所用的砂浆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用于检查砂浆强度的试件应在搅拌机出料口随机抽样制作。P23(4.3.8)

检验数量:同类型、同强度等级每100m3为一批,不足的也按一批计。施工单位每批检验一次。

272. 隧道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P25(4.4.2)

检查数量:全部

检查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73. 隧道开挖断面应以衬砌设计轮廓线为基准,考虑预留变形量、测量贯通误差和施工误差等因素作适当加大。P29(5.1.2)

274. 隧道采取分部开挖时,应在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及以上时,方可进行下一步开挖。P30(5.1.10)

275. 隧道喷射混凝土支护中一次喷射混凝土的最大厚度,拱部不得超过10cm,边墙不得超过15cm。P33(6.1.6)

276. 隧道喷射混凝土检验厚度方法是检查控制喷层厚度的标志或凿孔测量厚度。P36(6.2.8)

277. 隧道衬砌施工前应进行中线、高程、开挖轮廓的测量。P45(7.1.1)

278. 隧道钢筋进场时,必须按批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和工艺性能(冷弯)试验。P48(7.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