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地猪苓仿野生规范化种植项目(1)

林地猪苓仿野生规范化种植项目(1)

林地猪苓仿野生栽培

(纯菌种有性繁殖)

规范化种植项目

“一窝一口猪,十窝一头牛,百窝万元户,千窝小洋楼”

研究项目创新内容

猪苓用纯菌种栽培方法(有性繁育技术)

猪苓用菌种栽培方法,属于微生物栽培技术新领域创新,其方法是:

1.制取菌种:采集黑龙江牡丹江等地不同区域的多株野生猪苓进行组织分离,获取菌丝体,通过提纯、复壮、培养基质的适应性驯化,不同菌株菌丝体的结实性(形成菌核)的选优,选育一株猪苓新优质品种,,选用特殊基质配方制备二级菌种和栽培菌种。

2.栽培:在环境适应好的林地上,以林下阔叶树叶为主要栽培基质原料,通过铺料播猪苓纯栽培菌种,猪苓菌丝充满基质培养料后,菌丝束扭结产生猪苓菌核,最后生长成商品猪苓。

本技术的优点是:可大大缩短栽培时间,采用该方法栽培的生产周期仅需二年,提高了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在气候较寒冷地区也可栽培,在栽培时不破坏林地植被。

目前国内猪苓栽培,大都是利用蜜环菌菌材间播种小猪苓进行无性繁育方式,由于制作蜜环菌菌材工本费用高,购买的种苓价格高,实际栽培常出现蜜环菌和小猪苓营养结合不好,猪苓不能吸收蜜环菌基质营养作为生长养料供给,导致猪苓在断奶的情况下中空腐烂等诸多弊病,造成栽培失败。

本发明是利用纯菌种,林下枯枝树叶做基质培养基,培养基质充满浓密的菌丝作为猪苓生长的营养源,满足猪苓结实菌核对营养的需求,猪苓在基质培养料上的菌束上大量发生,五月份开始播种,7月份下旬猪苓花(蘑菇子实体)开始长出,培养床内长

出大量猪苓,秋季在培养床表面再覆树叶,表层覆土后越冬,第二年培养床内菌丝向表层树叶继续伸延,储备基质营养,为第二年猪苓继续加快生长提供和补给充分的营养源,达到猪苓健康生长的目的。这种有性繁育模式是猪苓纯菌种自繁,自己给自己制造营养源,达到猪苓健旺生长效果,为我国规模性批量生产猪苓开辟一条新路。

猪苓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科的真菌,别名野猪苓,大者名屎苓,小者名鸡屎苓,猪苓以菌核入药,其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又称“千层磨”)可以食用,味鲜美、质柔软,每年伏天连续阴雨后从菌核顶部长出,形似树丛菌盖,猪苓药用在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主要含有猪苓多糖、粗蛋白、粗纤维、麦角淄醇多成份,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猪苓性平、味甘、淡。主治急性肾炎、全身水肿、心源性水肿、腹泻、尿急、尿频、尿道痛、黄疸、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临床治肺癌、肝癌,对白血病亦有效,此外还广泛用于航天、航海等领域,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主治肿胀、满腹急痛。从猪苓中提取的多糖制成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有明显的疗效,并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因此,越来越得到人门的高度重视,随着药用量的增加,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猪苓为多孔菌科的大型真菌,野生猪苓必须寄生蜜环菌上吸收营养。蜜环菌菌丝白色,纽结成菌索,其外为棕色菌鞘,分枝很多,顶端为绿白色的假生长锥,在森林里落叶层和土中乱窜,寻找食物。猪苓也是蜜环菌寄生的对象,猪苓有性繁殖是用纯菌种点种在林地树叶上进行栽培的,从点种到形成菌核需要60—90天时间,这期间只是白苓生长阶段,而林地的野生蜜环菌一般不侵入新生的白苓,只侵入灰苓和黑苓,在灰苓和黑苓需要蜜环菌供给营养时,和点种栽培同时放进培养料内的专用纯蜜环菌种已形成了旺盛的菌索,完全能满足灰苓和黑苓的营养需要.当蜜环菌进入猪苓菌核表皮层时,分解其表皮层菌丝细胞获得营养,这时“蜜环菌吃猪苓”。

但是,猪苓魔高一丈。在蜜环菌入侵点内部的几层菌丝细胞质迅速增浓,颜色变深。这层深色菌丝组织有些学者又称它为“防御层”或“溶菌层”依靠主动渗透等生理功能反过来把蜜环菌菌丝消化分解,源源不绝得到营养。这就是“猪苓吃蜜环菌”。猪苓——蜜环菌——栎、枫等植物三者共同组成生物界的食物链。这种自然现象在我国古时晋代陶弘景就观察到,“猪苓生枫树下,称枫树苓”。但是,他却没搞清猪苓通过蜜环菌作中间寄主来吸取养料的过程。

目前研究,栽培仅限于仿野生栽培阶段,关于猪苓的生长规律、如何激活菌丝生长、及孢子繁殖等微观世界和增产技术国内外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现今猪苓市场产销供应仍然摆脱不了仰赖野生资源的状况。

长期以来猪苓的药用主要靠采挖野生为主,有限的野生资源几经乱采滥挖已面临灭顶之灾,使宝贵的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近几年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和用菌核组织分离而成的纯菌种栽培虽已取得成功,但前者仍需采挖野生菌核做种源,严重存在种源的供求短缺,后者虽然缓解了种源紧缺,且因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大大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食用菌技师郭洪宝先生采集东北野生猪苓,经过多年研究和反复栽培试验,改革传统繁育方式(蜜环菌加幼猪苓种栽子的无性繁殖),对猪苓母种培养基进行了改良,促成菌丝生长健旺,生长速度加快,特别对二级菌和栽培种培养基进行了适应性改良,促成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菌丝生长浓密、分枝成丛伸延,缩短育菌时间,对猪苓纯菌种繁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猪苓大面积利用纯菌种栽培创造基本保障,同时选育亲和力极强的培养基质作为共生辅助营养源,利用最新的种植技巧,利用有性繁殖栽培模式:纯菌种速生高产栽培模式,当年就可发生大量黑苓,使产量明显增加,缩短了收获时间,达到了速生高产目的,终于使猪苓的栽培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技术成熟,可以商业性规模性批量实体栽培

项目发展优势,

唤醒沉睡的大山发展生态经济林下猪苓大有“钱”途

不砍树也致富,林下经济新亮点

猪苓林下仿野生栽培,是实现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助推器,是林业职工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把林下空地都充分利用起来,引导林业职工"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林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沉睡的山林被激活,林下猪苓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过去林农“守着青山没饭吃”的窘境,也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打开了“绿色银行”的大门。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使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同时,承包林地后,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避免了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而长期得不到收益的问题。发展林下经济,起到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

林下经济指的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现有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条件,林下经济的发展对缩短林业的经济周期,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林业附加值等都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施猪苓林下仿野生栽培是‘林木经济’向‘林下经济’转型的重要举措从“林木经济”到“林下经济”,一字之差,可谓别有洞天,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从“林木经济”到“林下经济”,一字之别,却是领导班子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多少年的艰辛探索才得以确定;

从“林木经济”到“林下经济”,既能有效兼顾生态、产业和民生需求,又可实现

国家得资源、企业得发展、百姓得实惠,这一字得来,又何值千金呢?

从“林木经济”到“林下经济”,战略已定,政策已定,唯有实践。

近年来,森工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两大工程”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四八四三”发展战略和打造“七大定位目标”,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加快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拉动职工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林下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按照建基地、上龙头、树品牌、闯市场的思路,正逐步形成一场一品、一局一业的格局。去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5%,拉动森工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林下经济专业户达到9.7万户,实现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4.9%。产业跨度大、分布广,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产品种类多、市场占有率高,已经发展到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粮豆为主的农产品等十大系列二百多种。

大山,鲜花不是年年如期盛开、天天新鲜灿烂;森林,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林海虽广,独木难支,赢得未来,惟有转型。而森工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发展壮大林下经济。

是职工增收的主渠道,生态保护的承接点,林丰则民富,民富则林安,可擎起森工经济半壁江山。

森林牛、生态猪、溜达鸡、野生黑蜂,贴上了森林的标签就身价倍涨;黑木耳、猴头菇、刺五加、五味子、山葡萄,大森林里的东西都卖上了好价钱……背靠大森林,“黑森制造”以“纯天然”、“无公害”闻名于世,绿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受推捧。如今,林下经济在省国有林区的广袤大地上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去年全局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54亿元,占森工产业总产值的39.5%,林下经济产业涵盖了森工八大产业的一半。

2014年12月20-21日,“中国林学会林下经济分会成立大会暨2014林下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从发展思想、技术和体制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对农林复合经营与林下经济的思考。指出农林复合经营和林下经济的系统性、多样性、物质循环性、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等,认为在对林下经济评估时不仅考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应考虑对生态系统的评价。在技术方面对先进方法引进,对传统方法进行筛选、对现有方法进行推广。体制建设方面,提倡多头管理、生态补偿、多渠道融资、发挥市场作用、能力建设与群众参与等。并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一是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大力推进示范基地建设,三是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四是切实提高林下经济的科技技术支撑水平,五是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六是推进林下经济认证试点和林下经济基地原产地保护工作。并特别强调发展林下经济要注重因地制宜,不仅要发展,而且要适度适地发展。

明确指出,发展林下经济,既可促进农民增收,又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林业项目。

林下栽培猪苓,以短养长效益高

林地栽培猪苓模式是近几年来开发推广的特色药用菌新项目,给广大菇农带来极高的经济效益,是猪苓规模化普及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占农田,既收林木又收猪苓,可节约开支。利用林木树冠枝叶自然遮阳,且保湿、空气效果好,林地内温度比外界气温偏低3—5℃。根据猪苓生长发育喜遮阳有利降低盛夏地层温度的环境条件,正好适合猪苓生长发育对生态条件的需求。

林地栽培的优点是:土壤中各种树根、毛细须根交织生长,猪苓最喜欢生长在这些树根中。粗细树根是蜜环菌的营养来源,也是猪苓生长间接的营养来源,故有“长效菌材”之称。挖坑时尽量保留树侧须根,对伸入坑内较粗的侧根在两侧砍好鱼鳞口,更易传菌,栽猪苓时埋入坑内,参与树棒、树枝感染蜜环菌后,形成营养网络,使猪苓菌核更多、更快、奠定高产基础。

选择林地可因地制宜,应选用通风便于排灌,坡度在15-35度为最佳,交通便利,遮阳密度好的林地。

林地种猪苓可抑制杂草丛生,减轻林地病害。林下的枯枝败叶非常合适猪苓菌丝的分解转化利用,菌床表面采用林下肥沃的营养土作为覆土层,更加有利的提高栽培产量,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典型项目。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规模不断扩大,林间空地的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林木幼龄期空间可以种植农作物,但随着人工林逐年生长,已不再适合农作物生长。为此不少造林者开始寻找新的利用途径,有的转向养殖业,有的搞特种作物。在这里我们向广大造林者提供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林地高效利用项目--林地仿野生栽培猪苓。

众所周知,目前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或药用菌,其祖先都是生长在高山密林中或草

原上。所以说现在发展林地种猪苓,实现回归自然,原生态野生栽培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完全是一种原始野生的状态,与纯野生食药用菌生长环境没有差别。因此可以生产出具有野生食药用菌特色的优质商品。林地物种繁多,空气优良,整个林区就是一个天然大氧吧,空气清新,湿润,保湿性能好,半阴半阳遮光度好。正适合猪苓生长发育需要。

需求:用途拓宽,需求连年增长

猪苓药用价值很高。猪苓为我国著名中药材,我国古医籍中对猪苓的药用价值就有过诸多论述,如,《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本草纲目》等。猪苓的高药用价值和独特的疗效,决定了猪苓用途的逐步拓宽。市场调查显示,我国几千家生产了几百种利水渗湿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对猪苓的用量连年大幅增长。猪苓还广泛用于临床中药配方,其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猪苓还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东北亚各国,出口量逐年稳中趋升,由几吨增至近年的百余吨。同时,还出口到港澳台市场,数量也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加入WTO,猪苓出口范围拓宽,出口份额增长,特别是猪苓多糖的抗癌作用和防治肝炎的作用被发现后,提取猪苓多糖的用量增加,许多国家研究猪苓多糖新用途拓宽,对我国猪苓的需求在逐年上升。

需求连年增长。猪苓的用途拓宽,带动用量的增加,并呈逐年上升之势。据市场调查显示,上个世纪80年底市场用量约500—700吨,90年代末增加至1000吨左右,进入21世纪后用量大幅度上升,2000—2005年增加至2000吨左右,2006—2009年已攀升至3000吨左右,增幅是1999年的3倍。

供给:资源枯竭,野生产量逐年减少

我国供给国内外市场上的猪苓主要是野生品,占总量的98%以上,家种品仅占2%左右。进入21世纪后,我国野生猪苓资源日趋枯竭,产量逐年减少,减幅持续加大,近年已呈濒危之势。

野生猪苓多寄生在枫、柞、桦、槭、椴树的根下,生有猪苓的树木叶子枯黄、地面常隆起龟裂,脚踏发泡,而后子实体长出地面。高约10~13厘米。上山采猪苓者极易发现它的踪迹。猪苓的生长有一定规律,有三角、直线、梯形三种生法,遵循这种规律,采挖者只要找到了第一窝猪苓,就可以在附近顺藤摸瓜找到5~10窝。战绩辉煌时可挖到上百千克的猪苓(鲜品)。所以一窝猪苓被发现,其猪苓家族就难逃“满门抄斩”的厄运。这是野生猪苓资源枯竭的直接原因。千军万马挖猪苓近年由于猪苓货紧价升,直接刺激了产区山民采挖猪苓的积极性。春初及秋后,产区男、女、老、幼,千军万马上山挖猪苓,山下药贩子敞开收购,现金兑现。人们拉网般地扫荡山林,猪苓面临着灭顶之灾。年复一年,猪苓越挖越少、越挖越小,最后是不分老嫩,一起挖之。严重破坏了猪苓的可持续发展。

目睹本山区居民上山采挖的实际行动,更激起我们的爱好对食用菌研究的兴趣,经3-5年采挖,历经多次的菌核和菌花(子实体)菌柄分离获得菌丝体,经过多次回栽试种栽培实验,终于喜获成功。

猪苓稀缺人工栽培抢商机

中药材的疗效越来越被大众认可。中药材大家族中的川芎、天麻、灵芝、板蓝根、薄荷……人们耳熟能详,这些药材生长在野外,同时大量人工培育,满足了市场需求。但有一些药材全赖天然野生,一旦大量采集之后,货源紧俏,价格即持续上涨。猪苓就是其中一个。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大中型制药和保健品企业陆续开发生产了以猪苓为主要原料的500 余种药物,上市后颇受青睐,一些品种已成为医药市场上的抢手俏货。由于疗效独特,医药和保健品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逐年升温。

猪苓为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前史在2000多年以上。进入21世纪后,猪苓用处拓展,内销走畅,外销增加,用量比年添加,由本世纪初的900—1000吨左右增加至2009年的3000吨左右,但由于野生资源缺乏,处于濒危边际,供需缺口加大,拉升价钱逐年上涨,由2000年的30—32元/公斤,上涨至 2009年的115—150元/公斤,涨幅是2000年的5倍左右,2011年上涨到210—240元/公斤,有商场资深人士对猪苓走势调研后以为,猪苓供需矛盾尖锐,几年之内难以缓解,猪苓将成为21世纪的紧俏种类,后市价钱将有较大的上行空间。

南方只有小规模栽培,方兴未艾,如果广大群众领先开发种植抢商机,必然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工培育效益突出

“一窝一口猪,十窝一头牛,百窝万元户,千窝小洋楼”.面对猪苓红红火火的走势,一些农户已经怦然心动,他们最为关心的是,猪苓可否人工种植培育,既满足市

场需求,又赚上一笔。答案是肯定的,猪苓完全可以人工培育。但是,当前人工培育猪苓,少有人问津,人工培育的猪苓不到市场销量的30%。“猪苓市场完全是市场自然调节,缺乏必要的推广措施。另外,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猪苓,并不了解猪苓的市场前景和种植技术。实际验证人工种植猪苓具有较突出的经济效益,种猪苓技术和生产模式是关键,随着技术的发展,两年一收已经实现,如果发展规模化的猪苓培育,效益将是很可观的。猪苓的人工栽培技术已经成熟,湖北境内都可种植,适宜山区、丘区和荒山荒坡地区,无需占用耕地,既可单独栽培,也可在树林、果林间作和套作。在没有林区覆盖的地方,可以采用遮阳保护地种植,在温室大棚种植可实现二年即可收获。温度的选择十分重要,适宜自然生长气温一般在5℃--30℃。在每年4-6月或8-10月即可进行人工栽培。技术要求不高,便于推广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分离培育北方地区野生猪苓菌种,用纯菌种进行有性繁育猪苓,经过几年来的反复驯化和新模式回栽试验,取得了成功,

这一新的猪苓优质速生高产菌株以及运用纯菌种栽培新模式的改革创立,为猪苓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保障,是猪苓规模化普及发展的新亮点。

培育猪苓收入可观人工培育猪苓一般需2~3年生长时间。两年生猪苓每窝(长度70厘米,宽度60厘米,窝距50厘米)可产干品3~5千克,按近期每公斤200元计算:每窝两年收入600~1000元,培育100窝(最小规模)两年收入6~10万元。平均每年收入3~5万元。3年生猪苓产值在10~20万元。随着野生猪苓的资源枯竭和日益增长的猪苓需求,审时度势发展猪苓人工培育势在必行

2-3年每平方米可产3公斤以上,折干率50%,每平方米产值;3市斤(干品)×120元/每市斤=360元,实际种植面积(1000平方米)可创产值36万元。因此,引用猪苓新品种(宏

宝一号)利用有性繁育栽培新模式,运用新的管理技巧,请专家技术把关,必然会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计划用3年时间(2015-2017年)实现珲春市猪苓的规范化种植,在规范化

种植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力争把珲春市建成东北较大规模的“猪苓规范化种植基地”。

科学栽培管理技术

猪苓有性繁殖速生高产技术新突破(论文) (无蜜环菌共生充源菌丝形成菌索供应菌核营养生长)

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猪苓菌核形成机理、不用伴生菌的进行猪苓有性繁殖系统研究,解决菌核在土壤和充足加富营养基源中形成并能健壮生长问题,不用密环菌做共生营养源,避免猪苓生长期间产生营养断奶的实际问题,为猪苓健康生长做保障。

2、对猪苓生长环境、营养机质进行研究,找出最佳生长环境及栽培材料。

3、对猪苓菌种、菌索形成,替代蜜环菌供应营养,促生菌核形成机理、栽培材料等进行深刻研究,形成一整套猪苓人工栽培的标准化生产管理工艺流程,为开发利用、推广、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5、用人工繁殖的纯菌种栽培(特别是从猪苓子实体分离的有性纯菌种),正常情况下40~90 d即可形成菌核,100 d左右菌核可长到50-100 g大小,比传统的半野生栽培缩短采收时间1~2年,产量高出1.0~1.5倍。纯菌种栽培2年就可采种苓。非纯菌种半野生无性繁育栽培的则要在栽后3年后才可采收苓。

6、

有性纯菌种栽培模式的操作方法

一、选地

选择柞树或阔叶混杂林地,坡度15=35度,林木自然遮蔽度好,阳坡、北坡、东西坡都可以。要求交通便利,近水源,清理林地并做好防野猪破坏的措施。猪苓喜欢生长在气候凉爽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浸泡。

二、铺料播种

收集树叶(柞树的最好)用水调湿树叶,铺料方式采用地上式,防止畦床底部积水,铺料厚度12厘米,培养床宽60-70厘米,长不限,料床整理规格拍实后,将猪苓菌种掰成核桃大小块状,播入培养基的树叶厚度中间,菌块横向和顺向间距10-12厘米,每平方米培养床用菌种两袋。播完菌种后,菌床表面覆土2厘米。

三,管理

铺料播种后一般不需要特殊管理,如遇干旱,表层覆土和基质干燥,要适量喷水润湿培养床表层。床表面杂草不用处理。防范野猪拱翻料床。45天左右猪苓菌丝长满培养基,一般7月份中下旬起,覆土层猪苓子实体(猪苓花)开始长出,树叶培养基中猪苓菌束开始扭结形成大量幼苓,起初米粒大小,呈白色幼苓,逐步变成灰苓、黑苓。

(一)、温度当地温在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5—50%时,猪苓菌核开始萌动,12℃左右新苓(白苓)开始萌发,14℃左右白苓快速萌发,个体生长速度加快,18℃—22℃生长最快。当温度高于22℃时停止萌发新苓,超过28℃时猪苓菌核生长受到抑制,超过30℃停止生长。因此栽培猪苓环境气候要冷凉,高温干旱或湿度偏低的林地对猪苓生长均不利。

(二)湿度,土壤的含水量35—50%,低于30%猪苓停止生长。土壤质地为微酸性,PH 值6-8之间,腐植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通过对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猪苓的观察,在同一块猪苓上有白、灰、黑三色猪苓菌核,前后相连,成一整体。当黑苓或灰苓上萌发出新生的白苓时,老苓和新苓表皮都被一

层黑皮和白皮包着,此后白皮颜色加深,呈灰色至黑色,。则两块苓体便被两层黑皮隔开形成离层,互相粘连较紧,掰开时可见到互相粘掉表皮后,露出一个不规则的菌丝白斑。在栽培环境良好,营养供给充足时,一年即可形成大的菌核。但当生长环境条件较差,遇到高温干旱,生长速度大大减慢,或停止生长。当适宜环境再次出现时,又继续生长。

(三)、采收第二年秋季就可采收采大留小再覆盖预湿的树叶小苓还能继续生长。最好于休眠期采挖,一般在上冻前。收获时轻挖轻放,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将色泽淡、体质松软的作继续培养,收获后,除去砂土等杂物,晒干即可销售。

技术咨询电话159******** 155********

食用菌技师郭洪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