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综合心得

中医综合心得

中医综合心得
中医综合心得

中医综合240分之路(基础一般者用)

作者:卢润生

心语:此文篇幅巨大,实为笔者原创,每字每句都是我自己敲出来的,用时之

久,字数之多足见我的赤诚。但是笔者才疏学浅,实在难以令其完美,还望海涵。只要对你有些许提示,我就非常开心。

笔者参加2015年中医考研,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些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此以书面形式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今后考研者有所帮助,将是笔者最大的开心。笔者本科成绩一般,真正开始复习是在14年9月中下旬,直到考前,历时不足四个月,期间学习之辛苦不言而喻,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学习效率可以说事半功倍。但是也深刻的体会到平时不努力,用时徒伤悲的无奈,所以说准备考研,如果有一个不错的基础,将会在考研的路上少去诸多烦恼。基础好者,真的不用这样学习,成绩依然不错。笔者希望今后准备考研的朋友重视本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如果基础真的一般,也没关系,路总是人走出来的,方法也是人想出来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优点学习,总结方法,只要真的付出努力,也一定会有一个满意度结果。如果不愿意自己总结,可以考虑我的方法,只要你付出努力,一样可以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笔者考研成绩一般,英语,政治没什么讲给考研的朋友,中医综合略有心得,成绩不是很好,但是自己很满意,得益于自己的努力,方法,特此分享给朋友们,如果对谁有所帮助,我将会很开心。笔者将从资料选取,院校选取,时间安排,学习策略(重点+具体例子),真题复习,心理调整等方面讲述。

一.资料选取

笔者认为刘应科的傲视宝典是最佳选择,可以用《傲视宝典》结合各科目教材学习。本人用的是刘应科的新版材料《中医综合辅导讲义》,感觉编写不够成熟,错误多,尤其上册。下册编写也不够成熟,但是内容安排新颖,重点突出,适合对教材看过俩遍或者三遍,基础知识掌握良好者,因为本书编写突出重点内容而知识连贯性较差,不适合直接使用。

至于习题书目,笔者认为历年真题最是适合,需要认真研究,以查漏补缺,发现不足并可作为复习思路,熟悉巩固已学知识。市场上流通各个版本,多个出版社的习题书目,其内容包括参考答案大多繁琐,错误繁多。本人认为《避错与改错》(好像是这个名字)算是错误较少的了,可以参考。至于市场上的3000(我就买了3000题,结果做了一点点,而且发现漏洞百出)题等等,本人认为不用也罢,用后反而给自己负担。因为那些书,内容更是参差不齐,(甚至误人子弟),对于自己如何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计划大大不妙。(其内容偏离考研标准,错误多)

至于报班或者视频,笔者认为不用也罢,用了反而麻烦。不论他讲的好还是不好,内容就是那些不会变少,不会简单,最终还是自己学习的过程。比如一个一起考研的朋友报了文都考研,他几乎天天去听,最后大家都在积极准备的时候,他却任然继续去听课,他的心里很矛盾,(感觉讲的不错,而且花钱很多,但是听了也记不住多少)。据本人观察,也是自己的体会,凡是自己努力自己学习的人,进度一般不会慢,虽然好多东西似懂非懂,似会非会,可是经过不断重复不

断学习,慢慢的就会发现规律和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你是大三,或者时间充足,那么可以跟着视频系统走走,否则还是不要视频更好)

很浅显的道理,老师懂是肯定的,自己学了才真的会,讲得好也罢不好也罢,还是自己学习。老师不可能帮你装进脑袋的。而考研不是听听看看的事情,考研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学习是要做到心里有数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别人,谁也没法帮你。请记住,学习只能是自己帮自己,别人即便是想帮也无能为力。

英语资料

黄皮书,英语一号,大纲词汇

政治资料

大纲解析,风中劲草。肖秀荣1000题,最后四套卷

笔者政治和英语报了海文辅导班,个人觉得帮助不大,发的资料不少,而看了的很少。政治就是点题有点作用(考后发现点题几乎没中,所有的考研班加起来不如肖秀荣有实力,且政治只要每天拿出最没效率的时间看看,做做就够了),最后四套卷很厉害;英语,吴耀武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很好,网上就可以找到相关视频,每年基本不变。

二.院校选择

这个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四六级证书,地理位置,爱好兴趣,导师等内容选择,北上广三地分高,人多,压力大;其次是浙江,南京,成都等地,其次是东北,大西北,西南等地。北上广三地阅卷严厉,要求很高,但是实力强这些不用我说。东北西北西南等地阅卷相对宽松,且要求不是很高。天津实力一般,地理位置优越,几乎每年都是重灾区,需要慎重考虑。以上这些结合自身情况就可以选择一所理想的学校了。(复试后发现,今年山东,黑龙江都没有报满,天津大坑,广西自给自足,东北西北与往年持平变化不大,北京较往年宽松人少,二类地区相应就会有些拥挤)

三.时间安排

研究生初试时间在每年一月前后,中医考研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英语,第二天中医综合。

复习时间

益越早越好,可是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样。因为考研是一场硬仗,不像大家平时的考试,60分万岁,多一分受罪;考研需要扎扎实实,稳扎稳打,如果抱有侥幸心理,那其实是骗自己,逗自己玩。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人能做到几个月甚至一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学习。考研考的就是坚持,如果你拿出百分百力量付诸学习,考到250不是奢望,不论基础好不好。但是就是这几个月,一如既往的坚持下来的不多,而坚持下来的往往结果令人满意。这就是说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几个月效率会很好,但是时间久了必定会无力坚持,会给时间拖垮。(考研期间大多缺运动,多压力,大食量,会变胖哦,本人近五年体重上下波动不超过五斤,考研四个月胖了十斤;这种情况下下,也有人瘦的不像样子)

笔者一开始就提过复习时间,认真对待的时间五个月到六个月足够,不认真对待的,一年也不会收货太多,就是这样。

日常时间安排

笔者自十月到考前每天六点准时起床,开始时候十点半睡觉,报名前后十一点睡觉,复习政治后十一点半睡觉,考前半个月差不多半夜睡觉,并没有熬到凌晨一点俩点过,以保证每天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一周复习安排

笔者全全复习的时候,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教室,直到八点半都是在复习昨天,前天,大前天背诵的内容。八点半吃早饭,九点开始复习新内容一直到中午。午饭后回到住处休息半个小时。俩点半左右开始复习英语,直到五点。晚饭后在操场上面散散步继续开始学习,直到晚上十点左右返回住处。政治大纲公布后,便把效率最不好的时间给政治,比如饭后,回到住处,每天保证在一个到俩个小时左右复习政治。

英语复习,我没有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单词和做题。而阅读和写作是重头戏。

四.学习策略

中医综合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科,针灸六个科目,复习的时候可以说是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必须抓住特点复习,才会有效率。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方法复习中医综合最有效率,我会告诉他:除了抓住特点,那就是重复学习加坚持,品味这个痛苦的过程;过程是痛苦的,却有意义,过程是繁琐的,却能让你爱上中医。这是我的感悟。下面我分别向朋友们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1,中基

复习中基的时候不少人都觉得自己中基学习的很好,基本上什么都会,感觉没什么好看的,我就是这样的。但是中基并不像我们想的这么简单,他的特点就是理论性特别强,考经典,考理解。这就要求在复习的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精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内容一定要做到理解加记忆。但是记忆的内容不多,主要就是框架和名词,更多的是理解。理解要做到每个概念都知道,可以相互推导,解释现象。理论嘛,就是用来解释用来指导实践的。这样学习的优点就是一个主线,从头到尾。此外对于经典条纹一定要重视,不求记忆,但是必须做到认识和自己的话理解并解释条纹。例如,阴病治阳,就是说阳虚,必须补阳,那就要益火之源了。可以这样记忆,阴病治阳,是阳虚,阳字在后面,那就是说阳病治阴,阴在后面,就是阴虚。这可以作为一种思路学习,在中基复习过程中,需要学习许多经典条纹,而古文学习起来不论是理解还是背诵都比较困难,这种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场,无需背诵即可做到准确无误的理解。通过做历年真题发现,中基考基础条纹非常多,且重点条纹几乎每年都考,而且重在理解,简单理解即可。但是并不是说只看重点条纹,因为考研大纲没有非重点,知识常考的需要做到熟练,不常考的也必须知道,因为每年都会有新题,要么需要理解,要么就需要推导,如果既做不到推导,又做不到理解那正确率只有四分之一。

换句话说,本科阶段中基学习的是框架,就是说什么我们都知道,不一定能理解,通过讲解或者看书能理解;但是考研考的是点,是框架里面每一个点的把握,那就需要我们广泛学习,找到每个框框里面的点再加以理解。

这一点是每个人把所有科目复习俩遍后,做真题才发现的。而且中基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每个科目都会涉及到。所以中基复习好非常重要。但是对于未做过真题者,也许你无法理解这么多,甚至会疑问。我只能说

这么多,能力有限,接下来的只能是通过自己学习后做题理解,那个时候你就会完全理解我说的了。

此外记忆背诵的时候是可以采取一些记忆方法的,这样记忆起来会省时有效。例1如暑,阳炎升夹湿。暑的内容很多的,我只需要记忆五个字,阳炎升夹湿。但是自己必须会把它打开理解。阳,暑为阳邪;炎,其性炎热;升,暑性升散,伤精耗气;暑多夹湿。例2如卫气,卫温调标外热汗。例3如元气,先后三天育脏经体窍虚寒热。这些记忆看似毫无规律可循,但是自己总结并不断重复就能达到深刻记忆的效果;且记忆八个字毫无规律远比记忆八句有规律的话省时省力。此外就是做题来查漏补缺。

总之中基就是一条主线,那就是从头到尾,俩个点。一,记忆主干,理解点。二,经典条纹。记忆有法,事半功倍。

2.中诊

中诊的复习看似简单容易,实则不然。问题如同中基一样,但是中诊的内容繁杂庞大,远非中基可比。中基的复习方法中诊依然适合,但是中诊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也需要有自己的复习方法。中诊考试侧重点特别明显,比如脉诊,舌诊必考,且考察特别细致,比如阴虚与血虚的区别,无需把俩个证的症状背住而且也没有人能够记住,因为内容太多了。那就要求我们重点的记忆,对比的记忆。例1如阴虚会心烦,而血虚没有;血虚会麻木,皮肤黏膜会发白,而阴虚多见发热发红。我在距离考试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发现成绩很难提高了,而问题就出在中基中诊上,尤其是中诊的脏腑辩证,导致方剂,内科,甚至针灸的判断总是出错。但是我当时又要准备英语和政治,有些乱阵脚,后来慢慢的也总结出一些方法。脏腑辩证内容庞大,如果背会肯定好使,但是时间和能力都不允许背会,于是我把脏腑辩证对比整理出来,每天都拿出来看一遍俩遍,没有花太多时间,考前的时候基本掌握。此外我发现对付这些繁杂的东西就可以用上面提到的无规律口诀法,不需要特别记忆太多,形成自己的口诀后每天重复记忆,时间长了就真的成为口诀了,只要提到这个东西就可以立刻反应出来记忆的内容,这就要求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努力了。例2如,青色,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例3如,黑色,肾水虚寒痛。例4如,弦脉,老肝胆痛虐痰痨。

中诊复习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比较复杂,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必须认真记忆。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重视方法,不然会累死且效率很差。但是也不用把中诊看的太过困难,认真学习,总结自己的规律再加上几年来本科的积累,通过几个月的复习,会得到满意的答案的。此外就是做题来查漏补缺。

总之中诊的特点有二。1.是繁琐庞杂,所以复习中诊也是一条线,有重点,会对比,能总结,重复记忆加理解。有重点也需要所有内容都看,重点是重点学习的,中诊没有非重点,所以除了重点外,其他也需要仔细看,尤其是脏腑辩证,不知道害苦了多少人。2.中诊作为基础,其他各个学科都会用到,这也是他的特点。记忆的方法就是口诀重复,非常好使。坚持几个月后就可以做到提到这个词就可以立刻想起相关记忆口诀。中诊学得好,方剂,内科就可以省力了。例如,一个内科题,前三个症状就可以判断病名,而后来的症状就可以判断证型了,需要的正是中诊的知识。

3.中药

中药在所有记忆内容里面是有一定难度的,每个药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记忆起来必须做到精确无误(功效)。中药的复习也是一条主线,那就是功效。通过中药特点的分析,我决定第一个,也是最早准备复习的。大约从四月就已经开始记忆功效了。我用的是中药功效快快记忆法,但是并没有用他给出的记忆方法,因为他的方法需要一次记忆转换,一旦转换过程出错就麻烦了,而且中药那么多,那样记忆肯定会出错。但是这本书的特点是他对中药的分类,比如它将麻黄,香薷,浮萍放在一起,(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分类特别好,而且对比记忆。不好的是只有功效,且某些中药的功效不全。因此功效记住后一定要对照课本整理缺失内容,并整理特殊主治。真正准备中药我只用了一周多时间。记忆功效,整理缺失内容,特殊主治,是需要产期坚持记忆的。考前的时候所以中药的功效及特殊主治只需要四十分钟就可以背诵一遍。(看着目录,回忆功效及特殊主治)。

在我看来中药复习比较简单,但是后期也就是考前一个月中药出问题了,所以我建议准备考研的朋友还是功效对应主治记忆比较好。苦于时间紧迫,一直都没有再拿出时间具体复习四气五味归经。。。。。。这也是我的一点遗憾吧。中药是我复习的最早也是最得意的科目,可是却没能做到最好。

总之中药复习也是一条主线,且需要尽早准备,拿下功效及特殊主治基本就问题不大了。但是毕竟复习不够全面,且功效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全部由功效推出,所以基本没问题,是说还欠缺些许知识。所以如果有精力,也一定要把中药全面看下。

4.方剂学

笔者认为方剂学复习从方法上说比较简单,只要下功夫记忆就可以了,从内容上说绝不次于中药学,方剂学功效加主治也不及中药的一半多,但是方剂是需要理解的,绝非记忆即可。方剂学复习一共有俩条主线;一,放歌,也就是组成。二,功效及主治。我的方剂学复习历时22天,仅次于内科。首先是看第一遍,主要是看方剂的应用范围;累了就读方歌背方歌。至于君臣佐使都没有看,考试也很少涉及。本来记忆的放歌就不多,在复习的过程中方歌成了我最大的障碍,好多天都过去了,但是依然没有背会,而且忘记的很快。大约半个月过去了,把方歌的第一遍背下来了,但是忘记的差不多有一半以上。即便是这样依然很受鼓舞。第二遍的时候,就采取了重复的方法,背完第二首方歌马上回忆第一首;背第三首后,马上回忆前俩个,以此类推,这么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背,与此同时记忆方剂目录。就这样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个事情及其痛苦,但是我坚持下来了,大约二十天的时候,方剂功效,主治,目录,方剂书上涉及的放歌基本拿下,但是每次重复都会忘记差不多十分之一,但是很开心。就这样又重复巩固了俩天。

记忆放歌是有技巧的,我自小就不善于记忆,记忆东西从来都是背诵第一句,思考第二句,这样的记忆方法与方歌背诵恰恰相反,我走了许多弯路,且极其痛苦。我想过许多记忆方剂的方法,比如君臣佐使,重复看,记忆君药,编口诀,讲故事,联想,过电影等方法,最终证明只有方歌最好用,其次是口诀。方歌不容易忘记,且包含功效,而且不会丢药。口诀偶尔可用,难得可用,但是不可多用,否则容易混淆。大纲要求的方剂远多于方剂书上面的放歌,有四十个之多,笔者将这剩下的大部分通过口诀记忆,效果不错。刘应科的中医

综合辅导讲义上面有,也可以自己总结,且自己总结的更加实用。

方剂学总体来说俩条主线;一,功效及主治。二,方歌及口诀(组成)。方剂的特点,不仅需要精确记忆,且容易混淆。但是坚持,重复,用心,花些时间也一定可以搞定。此外某些方剂的特殊方解是需要掌握的,例1如,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证,大柴胡汤则为少阳,阳明同病;还有一个方是三阳同病。

5.内科学

笔者认为内科学的复习既简单也复杂。简单在于只要知道病症的定义,表现,证型以及对应的方药即可。复杂在于,在实际真题当中,内科学是一个及其庞大,涉及广泛知识的学科;中药学考一个药,最难不过相似鉴别,计量记忆,而在内科学之中只是考出一个证型却可能涉及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四个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甚至用到针灸知识。

但是不用怕,知识就是用来学习的,只要肯下功夫,也一定可以做到很好。考研说到底考的是广泛的知识,更多的是基础,所以不会有多么难以琢磨的题。其他几个学科都有一条或者俩条主线,而内科似乎不可以用主线来把握,因为他的内容真的很多。在内科学的复习过程中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学习,包括前面讲的,但是效果都不好。开始时候我一天看三个病,即便是这样的速度,到第四第五天的时候,重复看前面的东西时候,已经是乱七八糟,全都搞混了。所以我停下来尝试啦其他的方法,最后终于发现,其实内科复习没必要那么大动干戈,他的复习思路很简单,只需要各个击破。就这样,我用一天时间把所所有的病都认清楚,不求记忆,但是可以做到将很相似的病区分开,比如郁证与癫狂的区别。我又用了俩天的时间搞清楚病因病机,这期间我又用到了我很熟悉的学习方法记忆,简化记忆。比如头痛,病因-外饮先房情,体久头外伤;就是说头痛的病因是外感,饮食,先天,房劳,情志,体质虚弱久病,头部外伤。病机,外感(风寒,风热,风湿)+内伤(肝阳,痰浊,淤血,肾精,气血)。病理因素是风邪为主兼见,寒,热,湿。内伤分虚实,虚者(气血,肾精),实者(肝阳,痰浊,淤血)。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我利用一些时间也算是休息,便把证型以及对应的方药整理出来便于记忆。例如:胃痛的分型,我整理成(饮寒气血湿+胃阴不足,脾胃虚弱)。对应的证型分别是饮食不洁,寒邪阻滞,肝气郁结,淤血內结,湿热胃痛,胃阴不足,脾胃虚弱。方药对应只是对应了基础方,其他变方等到把这些记忆熟悉再去记忆。

总之笔者认为内科学内容过于庞大,虽然不需要深刻理解,短时间想学会也并非易事,只有这样各个击破的方法才能收到良效。当然了学习是需要努力的。运用这些方法再加上重复记忆,长期坚持,几个月下来可以说内科学基本掌握框架。这就是说差不多及格分。如果有更多的精力,将变证,预后再结合真题查漏补缺那么就又可以上升一个高度了。

以上是我初试内科学的复习心得,如今复试结束我在做些补充,希望对研友有所帮助。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来考试的,知识的掌握与扎扎实实学习的同学相比较真的差很多的。没办法,为了能拿到高分我们必须这样训练,这样的学习其实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长远来看,对于复试,初试构建起来的框架,可以说对于内科学的学习打下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基础。复试的时候只需要把初试没有看到的东西加进去,一个病一个病的看,整体的看一个病,这个时候结合自己的理论和理解,那么内科学才能真真的上升一个高度,只有这样复习(考察较初试深刻而全面)才可以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

6.针灸学

笔者认为中医综合六门学科,针灸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一个,它的特点是知识相对单一,简单,内容需要理解的不多。可以这么说,框架式(五俞穴歌诀,俞幕歌诀等)记忆+归类记忆(经脉归类,相像穴归类,相近穴归来,特殊主治穴归类)+处方(简化记忆),具体如何记忆前面我已经涉及到,后面笔者会专门举例说明;一句话,针灸复习就是记忆,就算需要理解,那么如果记住了也就会理解了。此外要注意的是穴位处方相对灵活,而且可能每年内容都不一样,这时候只有按照傲视宝典的学习就够了。最后,针灸相关歌诀非常重要,如果歌诀不会,真的可能一个题都不会,所以重要歌诀一定要记熟,达到张口即来才可以。虽然歌诀不多,本人认为记忆较难,需要提早准备,常常重复,久而久之自然记熟。

总之针灸并不需要多少精力,笔者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形成了基本框架,也就是达到及格分,除歌诀外,其他的比如穴位主治,经络,治疗各论全部拿下。以上是我自己的针灸复习思路。但是我的复习却丢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具体的治疗方法,此刻我的书没在身边,一时想不出这一章的名字,它的内容包括灸治方法,头身寸等,这些内容看似简单而且很少,但是是必考内容,而且考察的很细致,很详细,其重要性等同于针灸歌诀。最后要强调的是,针灸复习同前面其他学科一样,重复记忆也很好使。

7.具体例子

(一).中基

1.脏象

心:血脉,神志+气血脉道

肾:育值生精水纳气,胃之关

2.气血精液

卫气:卫温调彪外热汗

营气:精脉生化营养血生理

宗气:谷清胸,呼行资,音气,先天,心气海

元气:先后三焦育脏经体窍

3.经络分布

颊:任肝大小三

喉:任督阴维肝肾肺胃

4.病因

风:阳百善动袭开阴

寒:寒凝收直袭表脾胃心肾

暑:阳炎升,伤精耗气

(二):中诊

1.舌诊(相当重要,必考,有难度,重复):红舌:热——虚实+表现

2.舌态:委软舌——气血肝肾伤阴+表现

3.望神:得失假乱+表现

4.五色

青:气血疼惊寒+各种青

黑:肾水寒瘀痛+各种黑

5.脉诊

弦:老肝胆痛虐痰痨(累死叙述一件事)

6.脏腑病机(重点,难点,很重要,笔者此处丢分不少)

心肝血虚:心悸,眩晕,麻木+血虚表现

7.六经病机

少阳:寒热胸胁

(三).中药

笔者中药复习最早,都是踏踏实实记忆,并没有总结太多,用的是一本中药快快记忆法(似乎是这个名字),不知道重复多少遍,只记得考前的时候。470多位中药对照着目录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将功效走一遍。这既是我的成功所在,为后来其他学科学习争取了许多时间,而且为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但是这也是我的败笔所在,如果当初用功效+主治对照记忆+特殊应用,如此就可以达到全面而系统,并且记忆也会很深刻。这是笔者亲身体会,望后来读者认真思考,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吸取经验。

(四).方剂(方歌为主,巧记为辅,笔者认为巧记好用,不可多用,多用则乱,且宜直接记忆中药,不宜直接记忆事件,以防应用时,思维转换出错)

1.再造丸:再造桂枝汤,芪附芎人羌辛防(再造桂枝汤,欺负群人抢新房)

2.四妙勇安汤:银草当玄

3.清胃散:生牡当黄麻

4.牛蒡解肌汤:翘丹荷牛荆夏山玄斛(乔丹和牛津下山炫富)

5.珍珠母丸:沉龙茯犀熟人当归,酸柏(成龙伏羲,熟人当归酸柏)

6.缩尿丸:乌宜山(武夷山)

7.玉液汤:葛天花芪知山鸡味(葛天花岂知山鸡味)

8.升麻葛根草芍药

9.柴葛解肌汤:芩葛羌柴草,桔梗芷芍药

10.五味消毒饮:天地蒲菊花银酒(天地铺菊花饮酒)

11.黄芪桂枝姜枣芍

12.大柴胡汤:芩黄枳药半胡姜枣(秦皇只要半壶姜枣)

13.石膏汤;膏连柏芩,香鼓栀麻

14.磁朱丸:磁朱蜂神(磁朱封神)

15.七厘散:红朱儿辱没冰麝血

16胶艾汤:胶艾草四物(胶艾炒四物)

17.琼玉膏:人茯地蜜

18.清瘟败毒散:膏生犀连志,桔芩知赤玄翘草丹鲜竹

19.橘核丸:橘海昆海川木,厚桃枳延桂木

20.肥儿丸;曲君子麦香槟黄连酒(曲君子买,香槟,黄连,酒)

21.犀黄丸;犀黄乳没麝米饭

22.透脓散,穿山皂角生归芎

23.紫金锭,大戟慈姑二子麝朱雄

(五),内科

1.病因

感冒;外淫实邪正气不足

心悸:外体药情

胸痹:寒饮劳年情

厥证:亡血饮体情

疟疾:虐邪正虚+风寒暑湿饮食劳倦

头痛:外饮先房情,体久头外伤

中风;积损饮,劳情气虚

虚劳:禀素误劳饮损,药失

萎证:温热湿毒,久病房劳跌仆淤毒

2.病机(基本病机+病在脏腑+病理性质+病理基础+疾病转归+寒热虚实转化)

心悸:气血阴阳虚(病理基础)失养+痰淤寒(病理物质)阻滞;在心,与五脏相关,需了解五脏如何导致心悸,如何虚实变化,疾病转归。癫狂:痰气郁结,炭痰火上扰(同上)

鼓胀:肝脾肾受损,气血水停在腹中(同上)

3.鉴别

肺胀,咳嗽,气喘:三者鉴别简单,只要了解病程先后及病因病机就可以请作答,且不会出错。咳嗽是肺气上逆,有声是咳,无声是嗽,二者常兼见,故称咳嗽;喘也有肺气上逆,但是喘以气息言,针对的是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至鼻翼煽动,不能平卧;肺胀是肺病日久,包括咳嗽,气喘日久,肺气胀满不能平卧,咳嗽,气喘都是肺胀的症状。如此区别,万无一失。

4.证型方药

痞满:饮痰湿气(饮食不洁,痰浊,湿热,气郁)+脾胃虚弱,胃阴不足保和丸;二陈平胃散;泻心汤+连朴饮;越鞠丸+枳术丸;补中益气汤;宜胃汤

呕吐:饮痰气邪(饮食不节,痰浊,气郁,外协)+脾胃气虚,脾胃虚弱,胃阴不足

保和丸;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四七汤;香砂六君子;理中丸;

麦门冬汤

便秘:冷热气,气血阴阳虚

温脾汤+半硫丸;麻子仁丸;六磨汤;黄芪汤;润肠丸;济川煎

鼓胀:气水,水湿,湿热中阻,瘀结留水,脾肾俩虚,肝肾阴虚

柴胡疏肝散+胃苓汤;实脾饮;中满分销饮+茵陈蒿汤;调营饮;

附子理苓汤+寄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一贯煎

遗精:湿热劳伤君相肾气(似乎是一个故事)

萆薢分清饮;妙香散;黄连清心饮+三才封髓丹;金锁固经丸

5.变证

消渴变证,消渴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肺部阴虚日久就可发展成肺痨;肾阴虚。水不函木,肝火上炎则目疾;阴虚生内热,内热炼液为痰,有痰有热,痰热內结,阻滞气血,则气滞血瘀,痰热气瘀互结便可成脓,则见变证痈疡等。

鼓胀变证,鼓胀后期,病久气血亏虚,气虚不摄则见大出血;鼓胀后期气随血脱则可变成危候。

(六).针灸

1.针灸基础内容有一部分在中基里

2.穴位主治的记忆非常重要,也特别繁琐。方法是归类记忆+对比记忆。胃

痛,便秘,泻下可以记忆为脾胃;头晕,烦躁可以记忆为神志;面红咽干。五心烦热可以记忆为阴虚等等。如此记忆事半功倍。如果重复记忆就可以记得很劳,尤其是常用穴位。

3.歌诀不必要求速记,坚持长期重复记忆,东西不多,如果每天看一遍,考前肯定能做到张口就来,如此将受益匪浅。

4.灸治方法可以自己总结一下,很简单而且必考。差不多只需要一页纸即可。

5.治疗各论,此处既灵活也固定。灵活在考题的处方可能完全没见过,只能通过穴位主治入手,也可能完全是记忆内容。

例如,1.头痛;列风百太阳(外感头痛);风百头(内伤实头痛);风百足(内伤虚头痛)。2.泻下,神阙天足宫(虚);阴天上巨分水(实)。3.胃痛,足关中。

4.呕吐,足关胃中。

五.真题复习

笔者认为真题复习至关重要。通过练习真题就可以很好的检验自己的学习状况,查漏补缺,由此制定自己的个体性学习计划,针对性学习,往往可以收到奇效。

笔者第一次做真题是在报名前俩天,此时我的第一轮复习已经完成,而且基本构建起了知识框架。之所以挑在这么一个时间,是因为我想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由此确定报考学校。那个时候真是心里边一点底都没有,就在这个时候我做了一套真题,是14年的,用时俩个小时四十五分钟,得分198分。当时我乐坏了,马上就做出了决定,报考之前挑选的三个学校中最好的一个。

做真题前我一直没有看重真题的重要性,我认为只要知识掌握了,做题就简单了。事后我仔细的看了做过的真题,发现自己有好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发现了我复习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即便是掌握的知识,做题不一定作对,尤其是多选题,这就提示我虽然是选择题,也是需要精确掌握的。之后又做了几年的真题,发现越是熟悉度知识越容易错,比如中基的基本条纹的理解;也发现了中诊的重要性,此时距离考试差不多一个多月吧,真是时间紧迫。于是我把十几年的真题拿出来只做中基中诊,即便是如此,中诊的效果复习效果也不少很好,根源在于,一直以为中基中诊没有什么难度,自己学习的知识只是框架,然而考的却是框架中的点,也就是说考察及其细腻。比如中诊多选考脾阳虚与脾气虚的鉴别,肝阳上炕与肝火上炎的鉴别,此类问题的考察难度不言而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中诊不可小视的原因。此外我也发现即便是做过的题,下次再见也不一定会做,这就需要常常复习错题,考前我不在做其他事情,除了重复记忆知识点外,我就看错题,每个错题起码见过五次以上。通过真题的复习我发现中宗考试的特点有二。1.每年都会有重复出现的题目,或者变形的题目,尤其是中基中诊的内容。2.有些题无法核实正确答案,且真题给出的答案不看也罢,真的不如自己查找的好。中宗给出的答案太臭了,个人感慨不如没有的好!但是此类题目毕竟只是少数,不可浪费太多宝贵时间,可以忽略。

总之真题复习至关重要而且宜早不宜晚。通过练习真题可以把握许多中宗规律和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查漏补缺,好好的利用真题就可以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可以做出针对性训练,为了考试而复习,这样的效率会让自己信心倍增,越战越勇,目标也会越来越明确,做到自己的实力心中有数。信心+自知+实力,如此便有成为黑马的潜力。

本人最后一个多月看似没有什么提高,实则不然,就是在这看似短暂的三十

几天真的会有实质性变化的。这段时间里,我做了许多事情,重复记忆知识不必多说,还有补充落下的知识,比如内科的变证变方,中药的性味归经等等,一句话就是巩固+补充+真题。我差不多5天就会做一套真题,虽然时间如此紧迫,现在看来也是值得的。这期间我的最高分到268分,最低分没有掉下225分,如此我信心倍增,虽然我知道有许多偶然的东西在里面,我也知道225分是我的保底分了。期间心情会有起落,但是坚持住了也就是胜利者。我用的真题是《避错与纠错》(似乎是这个名字),这本书的错误比较少。中宗的教材和真题都有错误,只是有多有少的区别。

以上便是真题的一些问题,我由于写作间断性,思路有些乱,望读者见谅。笔者希望把自己的一点点经验与大家分享的心情是赤诚的,写作是认真的(也许有许多啰嗦话语),望读者理解。

五.心理调整

不管做什么事情,心理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以下是我的理解。

1.笔者认为中宗考研与基础似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一起的几个人基础可以说都不好,但是初试成绩并不比学霸次。我的英语四级还没过。我并不是在鼓励逃课,而是在告诉即将参加考研基础不好的同学,我是你们其中的一个,我中宗的初试成绩是242分。虽然不高,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很满足。因为和我一起准备考试的同学即便是学霸,中宗也不见得比我高多少。但是比起五年来的努力,人家付出的比咱多的不是一点半点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想考研,那么从现在起你就要开始努力,开始奋斗了,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努力学习,认真对待,改掉各种懒惰,对自己要狠几个月。

2.笔者认为学习气氛十分重要,相信通过想象你也可以理解一二。如果有个研友一起互相讨论,互相鼓励,对于克服心理困难大有裨益。笔者和本班许多同学在学校的自习室复习,期间和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好哥们。我们俩常常在一起交流,互相切磋,互相借鉴,有了新的收获,新的方法就互相告知,互相分享;有了困难就互相倾听,互相鼓励共同克服,期间真的是收获丰硕的。我想这种合作的精神会让我终身受益。

3.笔者一再强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我知道对于考研,我欠缺的知识是天文数字,因此我从一开始就很认真的在准备,虽然我偶尔也会懒散,但是我可以大声的说,这几个月绝没有浪费,而且也让我养成啦些许好习惯。正是这几个月的坚持不懈,成就了我的242分。不要笑我哦,240分也许不高,但是如果你知道我的大学是怎么过来的,你就会理解我的满足了。

4.考研的心理很复杂,即便是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会有失落,会有懈怠。14年5月一个学长给我讲了他的230多分的考研经历,当时我是一万个羡慕嫉妒啊,那个时候我怎么也不好想到自己会复习的比他好。由此可见我在考研之初的心理状况。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只要能过国家线,一个不错的专业就够了,可见我的要求之低。在记忆中药时候,一遍一遍的记忆,一遍一遍的忘记,每次重复都会有很大篇幅的忘记,那个时候我真的有好多次怀疑自己。但是我都坚持下来了,因为我有一个信念,它常常告诉我,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考研不一定能改变我的一生,但是它必定是我成功路上难得的机遇,对于我这个来自山区,只会念书的人来说。

我的这个信念来源于自己的成长和一个朋友的提醒。大一时候放假回家总是会有人问我;还上学呢?啥时候工作?学校分配么?后来大二的时候就有几个高

中的同学陆续上班了。这些事情都在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将来能做什么?我知道自己毕业后就业到一家理想的医院难比登天,而且我也不愿意回到乡下开诊所。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提醒了我,她说:她爸爸希望她能够读研,读研很重要。我知道她的父亲是一位资深的工程师,他说出的话很有分量的。再加上后来几个同学陆续读研,终究让我坚定了读研的信念。

综上所述,笔者用如此巨大篇幅描述读研的信念是要说明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研。只有知道为什么,才有后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坚持努力。在准备考研过程中我也不知道多少次失落,或因为学习效率低,或因为学习难度大,或因为做真题心情起伏,但是我都是懈怠一段时间(最长不过一个晚上)就又重新斗志昂扬了,浑身都有劲了。重来没有对自己说过放弃的话,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值不值得。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如此,他自从觉得考研之初,他的目标就是北中医东直门,他也是无数次失落,但是重来没有放弃过,最终他如愿以偿。

5.自信心很重要。我虽然重来没有放弃过,但是我也懈怠过。我重来也没有放弃过,但是我也很多次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能上。考完后我自我感觉中宗答得一般,政治一般,因为历年来没有人因为政治失败的,英语简直是太糟糕了,那时候有一个感觉,英语让我完蛋了。我有一个同学,她从开始报名到报名结束,口腔溃疡从未间断。我有一个研友,从考前一个月就开始每天低烧从未间断。还有一个朋友,考前面如削骨。我眼睁睁看到考前一个月的时候有好多人开始犹豫了,开始走下坡路,开始不坚定了。由此可见考研真的很折磨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心理上的不会放弃呢?显然是需要对自己自信的。我的自信来源于我的中药,考前的时候所有470多位中药,我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在大脑过一遍,能做到这一点,功夫之深可想而知。考前20天左右是我最烦躁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越战越勇,而我发现我的中宗出问题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诊的脏腑辩证,每次做真题必出问题,而且涉及面特别广,时间之紧迫,问题之严重让我很是着急开始手忙脚乱,然后我就告诉自己,别人也不一定比我好多少,而且我的中药肯定不比别人差,而且我也发现了,就是那个时候还有人在花费大量时间记忆中药(这让我找到自信,是不是有点坏,嘿嘿)。我告诉自己坚持坚持就好了,稳住阵脚,就这样我把掌握的不好的东西重新整理,重复记忆,就是在这期间我的中宗发生了质的飞越,终于突破260了。

所以请记住,往往把最难的坚持住了,接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6.关于真题的复习,有时候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说难免有些

消极,学习有些被动。但是有些东西就是一遍一遍记忆,一遍一遍忘记,大家都是如此,这个时候一定不可以自暴自弃,而是坚持不谢。方歌啊,中药啊,那些自己总结的简单记忆啊往往就是如此,短时间难以记忆精准,只要长期踏踏实实坚持,一定会奏效的。我就是得益于此,我的长期记忆力不好,智力一般,但是此法让我超越了不少人。考前几乎我记忆过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张口就来。

7.最后我要说的就是,既然你决定考研啦,那就没什么可以阻止你了,

在你面前已经没有难事了。之前说的大部分都是考研有多难,但是现在,今天已经是15年五月6号了,我回首初试准备,复试准备,仔细的想想,真觉得不难,而且真的学到了许多,受益匪浅。难在坚持,不难也在坚持,其实就是你怎么看待了。那些个起早贪黑就是难吗?你想想如果一天天的无所事

事是不是也是一种折磨,相比之下是不是更难?再想想,收获是快乐的吧!

辛勤的耕作才能带来收获,那么辛勤的耕作就不是折磨,而且通往快乐的道路,因为没人能够替你辛勤耕作,假如你想别人替你,你也不会这么选择吧。

8.学会放松。复习考研学习强度真的很大,但是在忙也要拿出时间放

松身心。十月之前,每天我都会去游泳馆,那段时间游泳的技术突飞猛进。

之后每天晚饭后都会去操场散步,看着悠闲的人们自己也就放松了。后来实在忙的没时间了就抽时间去看看其他同学,顺便谈谈心交流交流;每次做完一套真题(我把每个真题都放在上午8点半开始,模仿考试),不管结果怎么样都去操场散心去,这样做的好处:1.做的好可以告诉亲朋高兴,树立信心。

2.做的不好,也可以放松心情,不会心情大起大落,映像复习进度。

六.附加(复试及院校导师选择心得)

1.复试

此刻我已经参通过复试,虽然每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希望把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如若能对你有些许用处,也是我最大的开心了。

我是中医内科学,内分泌方向。复试准备与初试略有不同,考察更加细腻具体,这就要求精准掌握。方法是在初试准备构建起来的框架的基础之上填补没有掌握的知识。通过这样重复看书学习,一个病一个病具体的学习,那么学科知识是会有一个飞越的,那么这个时候复试就足够了。此外复试还包括面试,对于面试我只想说一点,别紧张;面试考察的更多的是心理素质,而不知识书本知识,包括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等等,每个学校都不同,但是都注重心理素质考察。应对办法;学科基础知识+心理素质训练。

2.院校,导师

笔者认为抛开地域不说,好学校固然是好,但是好学校的老师实力不一定都强。比如说我自己英语不好,我就没有选择北上广,而是选择了一个次点的一线城市,但是我的老师是副院长,我相信如此一来我肯定不比北上广差。我说这个事情,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选择院校,导师的思路,没必要跑到北京去挣的头破血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希望能够采纳。

结语

笔者做此,目的有二。1.将自己的经验和所感所想说给后来的考研者听,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希望他们少走弯路。2.做此以记录自己的一段难忘的历程,以鼓舞自己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而且书写时间拖得太长,前后思路不相衔接,脉络散乱,还望理解。

笔者尽全力书写此文,力求完美,诚心希望让读者赏心悦目,可是我的水平真的达不到,难免语言重复,语义颠倒,表达欠缺,但是如此巨大的篇幅来写此文,纯属原创,无一字抄袭。此情此景只为尽其完美,只要能为读者带来多一点的用处,我就心满意足了。

希望你喜欢我的这个文章。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

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 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 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个人体会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在处于研究生阶段,仍然开设经典学习课程,把中医经典的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表示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的了解。在几位老师讲述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本人又重新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树立了对中医作用的信心 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编排,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

最新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第五篇:参加2020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

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 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 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选文档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

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目录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参加XX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正文 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 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

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 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陈明松 一、中医就是世界观,中医就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就是让我们先瞧瞧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得《黄帝内经》就是怎样说得。《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得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得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得核心就就是站在“天人合一”得角度,把人瞧作与自然界相联系得、本身既对立、又统一得整体,阴阳平衡就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得朴素得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得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就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就是丝毫不过分得。?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得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得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得朴素得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得目得,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得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就是个不争得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我觉得中医本身得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得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得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得不适应等等都可能就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得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就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一就是中医治未病。这就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就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得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瞧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她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得,而就是系统地、整体地瞧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得关系. 三就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与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得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就是讲究药物得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就是随意而为,而就是非常严谨得.?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得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就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与发扬传统得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得问题.科技之于中医得入侵,其中一个重要得动因就是追逐中药得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得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得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得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就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就是把“养生”作为追求得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三、中医力求与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就是很注重人与自然得关系得,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得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得确如此。?《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这里强调得就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就是自然得产物,生命现象就是自然现象得一部分,受自然界得影响就是毫无疑问得。在现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 __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 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 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

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从养生中学到许多,正是因为自己从中受益匪浅,所以一直在向周围的同学推荐这门课程,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养生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pdf

中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陈明松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 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中医跟师心得体会3篇 篇一:跟师心得体会 跟师心得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崔荣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到家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2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1 供同道参考、借鉴。 一、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

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 2 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 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_养生方法经验总结分享 养生现在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大家是怎样养生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篇1 学习养生已将满一学期,主要配合《黄帝内经》等养生理论学习了导引保健功和八段锦。在此之前曾接触过养生,因为自己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并深受体寒之扰,一到冬天就会全身冰凉,所以需要借助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调养身体,但是在此之前接触是的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而非现在的吐纳养生和导引养生。两相对比觉得后者比前者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现在练习和实践。由于我们无法再学习之外抽出这么多实践和精力来准备养生所需的材料,食饵养生和熏治养生适合有人照顾时使用,而且,这两种养生常常是对症下药的,具有针对性。 此外,对于尚是学生的我们经常出现的用眼过度,肌肉酸痛,精力不足等病症,这两种养生能够起到的功效就微乎其微了,远不及其他两种来得实用。课程刚刚开始时,老师介绍了几个适合学生练习的养生功,对舒展筋络非常管用。虽然简单,但是坚持做一段时间后就感觉情况大不同了。困扰了许久的肩膀酸痛减轻许多,而且身体感觉更为通畅,没有郁结,让我不禁咋舌。平时练功时也有这种体会。区别竞技体育要求“更高”,“更快”,“更强”,养生课要求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不

急不躁地完成每个动作。如果心态稍有变化就会影响到手脚动作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圆通。正是养生这种特性,使得在使身体更加健康的同时还陶冶着心性,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坚持这种养生方法的老人在晚年不仅身体强健而且精神矍铄。 其实,养生不仅仅教给我让身体健康的方法,还传达了人生的态度。养生是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适应四时的变迁。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不可逆行。春天是推陈出新的时节,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这时就不应改像冬天那样将自己“藏起来”,而应该早起锻炼保持生机,否则无法提供给夏天足够的生气。当我们竭力在莫大的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位置时,也只有顺规律而行之才能事半功倍。古往今来,没有人能够在逆规律而行后取得成功,凡成就大事者,必有洞察规律的慧心,无论是社会发展规律,还是人事变迁规律,都了然于心并以之为指导和借鉴,从而造就成功。 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使阳气和阴气平衡。阳气不足,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无法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然而阳气过盛时也会阴气口舌干燥,身体发高热等病症。因此适度是养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及这个度,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过就会过犹不及。适度这个原则也贯穿整个人生始终,适度的工作让激情不灭,适度的休息让精力充沛,适度的体贴让人心里温暖,适度的距离让惊喜不断。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达到平衡而使人生运转通畅。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护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简述你对中医护理的学习体会 中医药学这一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作为中医医学教育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同样具有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协调、互相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上是变化不断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到生理、病理、辩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器、器管和组织所组成、各脏器、器官和组织都有着不同的功能。五脏一体观反映人体内部器管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的。另方面人体局部和整体也是辩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因此,我们在护理病员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变化,了解机体内脏病变,从而提出护理问题和采用护理措施,使疾病早愈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若超越生理范围,则产生病理变化。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症状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所谓导病同护,就时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护法,就是辨证施护的精神实质 篇二: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学心得 参加20XX年浙江昝中医中医院全国护理骨干人才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范文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 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 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 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 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 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 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 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 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 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 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 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 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 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 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 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 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 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 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全面及灵活运用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