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广东地区2009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文讲义)

必修3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点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教育事业的发展(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相关考点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4.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第三次科技革命)

6.李四光(选修4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了解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基本观点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重点梳理

1.科学技术发展

[复习要点]科技战略科技成就作用

【突破】材料一: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1)60年代我国制定“两弹一星”科技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分析】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

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第二,“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有那些新突破?我国在核安全问题上维护世界的主要做法如何?

【分析】突破: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举措:对核的研究应用于和平事业,如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建成并网发电,表明了中国一贯坚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突破】材料一:恩格斯说:?在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迅速发展起来,那么我们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材料三: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这项成果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1998年达到450公斤,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

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公斤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1)请回答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分析】重大影响:18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时代推进到了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了电器时代;20世纪中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信息技术、计算机时代。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分析】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增产明显,南优2号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以上;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杂交稻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分析】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的,反过来科技的进步又会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和促进。

【突破】结合历史背景,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分析】区别及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补充]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是第一个阶段,新中国科技事业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①建立科研机构(中科院),建立科学研究体系。

②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远景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有:第一颗导弹和氢弹爆炸成功,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交水稻育成功等。

(3)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文革”以后,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①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业新的春天。②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③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突破】1918年,李四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写道:?今天,我们要求新兴一代的‘黄帝’子孙,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许并非为时过晚。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

(1)“一方面,要为纯科学的发展而尽力”,李四光是怎样实践的?

【分析】创建地质力学;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创立蜓科化石签定标准。

(2)“另一方面,要用得来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地去解决有关工业的问题”,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分析】运用其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提出一整套寻找石油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勘探部门据此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等大油田,使我国一举摘掉“贫油”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对地震预报工作展开了有效研究。

(3)你怎样评价他的一生?

【分析】奉献;不迷信外国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杰出成就;“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4)新中国成立后,有许多科学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你能说出几位吗?

【分析】如华罗庚、钱学森等

【典例】《试题调研》P52第8题、P99调研4;《备考指南》P218第26题;《全案》P260例4、P262第21题

2.“双百”方针与科技文艺的发展

[复习要点]背景内涵目的成果经验教训

【突破】材料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材料二: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的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

——— 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经过12年的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工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作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材料四: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分析】变化: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2分)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2分)1962年周恩来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2分)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共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4分)

认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3分)

【突破】

材料一:新华社消息: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文坛巨匠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百年的中国历史,他用自己手中的笔通过文学形式记载了历史发展的印记,悄悄的离开了我们,我们祝愿老人一路走好。———编者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

材料三:以下是巴金先生的简历:

巴金(1904.11-2005.10),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中国新文学大系》(1)毛泽东接见巴金、周信芳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这一年,为推动科技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分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其基本含义是在科学文艺工作中,艺术问题“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科技、文艺工作者在文学艺术、科技领域可以自由争论和自由发展。

(2)为什么巴金等文艺工作者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这一冲击对我国文化发展造成了那些消极的影响?

【分析】“文革”期间巴金等受冲击的原因:由于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不同的阶级利益,因此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被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

消极影响:一些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使这些人的身心受到了伤害,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巴金等文艺工作者迎来了科学文艺工作的又一个春天。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分析】具体措施:明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提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意义。

(4)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科技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分析】“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典例】《全案》P259第11题、P263第24题

3.教育事业的发展

[复习要点]教育方针发展过程意义

【突破】材料一: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高时增

1965年在校

比旧中国最高时

增长

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

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前17年,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在教育战线上,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大多数教师和解放后培养的大批学生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

材料二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对不对?为什么?结合材料一及文革前17年的与教育相关的史实分析一下。

【分析】上述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不对。因为文革前17年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分析:接管改造旧教育,使教育主权回到人民手中;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建立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制定一系列教育方针,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突破】材料一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二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年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1)据材料一、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分析】(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突破】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的成因是什么,应对的策略是什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分析】

1.过程:(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①“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教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1)面临的挑战的原因: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2)迎战的具体做法:①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②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③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4.理解: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典例】《试题调研》P49调研5;《备考指南》P220第29题;《全案》P259第12题、P263第23题

练习

1.(13分)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弘扬科技的创新精神,推广科教兴国战略是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观察下列三组图片回答问题:

组图一:

美国第一级战略核潜艇第一个遨游太空的第一个登上月球的

地球人——加加林地球人——阿姆斯特朗

(苏联1961年)(美国1969年)

组图二:

我国第一颗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成功(1964)(1970年)

组图三:

我国第一艘“神舟”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中中国“神舟”六号

号宇宙试验飞船发射国人——杨利伟发射成功(2005年)

成功(1999年)(2003年)

请回答:

(1)组图一反映哪些领域的科技成果?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4分)

(2)组图二中我国取得科技成就有何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5分)

(3)组图三中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4分)【分析】(1)原子能技术和航天技术。既是美苏争霸在科技领域里的反映,又反映了人类对宇宙太空探索的成功。(4分)

(2)历史作用:①它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②“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在国内外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有利地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③“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分)现实意义:“两弹一星”科研专家的克难奋进、勇于创新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2分)

(3)原因:①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与世界先进科技文化广泛交流;②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推行科教兴国战略;③科技队伍壮大并积极投入科技第一线。(3分)

历史意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把人类送入太空轨道的国家,中国成为航天大国。(1分)

2.(8分)毛泽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文中指出“在人民内部,不但有宣传唯物主义的自由,也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只要不是反革命分子,不管是宣传唯物主义或者唯心主义,都是自由的,两者之间的辩论也是自由的。“

思考毛泽东的这段话后回答:

(1)毛泽东鼓励不同学术观点进行争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分)

(2)毛泽东的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3)“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4分)【分析】(8分)

(1)前提条件:“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分)

(2)主要依据: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分)

(3)不同:两个自由的实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是为人民服务的;而资产阶级的自由是有阶级性的,为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4分)

3.(2007广州一模)(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材料二: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79号)“昨天扰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报》第76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85号)材料三:“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4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铃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9号)

材料四:“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落巨(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8 分)

【分析】(14分)

(1)中国人是否具备成为共和国民的素质;要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改良与革命孰优孰劣。(每点2 分,总分不超过 6 分。言之有理,根据试评情况统一给分)

(2)提供争鸣辩论的阵地;宣传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每点 2 分,总分不超过8 分。言之有理,统一给分)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 (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为哲学提供理论根据,从具体科学当中汲取养料,丰富发展哲学,为哲学的具体运用,指导科学研究提供桥梁,充当中介对科技研究,将哲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启发人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可以使还不成熟学科继续前进,自然辩证法还充当着逻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测评卷

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评卷 1.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2.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C.《三国演义》中有关当时饮食记载 D.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3.中国文化从产生开始,就和地域紧密相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中,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中原文化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文化成为比较突出的文化景观。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作,说法正确的是 A.讲求笔墨情趣以及神韵意趣 B.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D.以楚地的方言声韵进行创作 4.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晾蛇走虺,骤雨狂风”是对一种书体的典型描述,该类书体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怀素 D.欧阳询 5.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藏书少,士人精于雠对,诵读精详。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 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 C.社会娱乐生活增多,士人堕落 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 6.“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有了火药,于是枪炮可以制造,才能整治军备,攻守称便;有了印刷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发达。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材料中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推动了殖民扩张 C.促进了文艺复兴 D.促进了社会转型 7.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辉煌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著名英国科学家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

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历经曲折 在近代历史上,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19世纪中叶,一批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中国先行者,倡导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于是中国开始有了出国求学者。1847年,来自香山南屏镇的容闳来到美国,3年后,他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成为历史上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位中国人。1872年至1875年,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青少年到美国留学。1905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清政府举行了第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这些归国人员为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先行者领导下,终于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中国走向。 是近代中国主科学救国的先驱。但是,20世纪前叶的中国,动荡不安,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极差,所以发展依然很缓慢。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反对“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提倡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的诞生扫清了道路。当时的留美学生元任、任鸿隽、铨、胡适等在美国发起组织了中国科

必修班必修三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新增)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了解京剧的产生 考点一: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考点二: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典型科技成果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促进因素,不是根本原因)。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考点三: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1)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 (2)汉字演变: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或铭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项目 发明与改进 传播 意义 造纸术 ①西汉时,中国可能已经出 现了书写用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欧洲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纸 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指南针 ①战国时利用天然磁石发明 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推动近代地理大发现。 火药 ①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 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②宋代出现火箭、火球; ③明代出现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12、13C 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①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 ②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 业发展 ③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的重要武器,推动欧洲社会 变革 印刷术 ①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 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 的《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传到欧洲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导学稿)

课题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课型预习展示课执笔人 审核人级部审核学习时间第周第导学稿 教师寄语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的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 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增强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积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与小组成员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明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的升华提高。 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的升华提高。 教学方法集体讨论法、讲解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1、以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 的历史性跨越。 2、是当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 3、__ ____和__ ___,更使得生命科学技术成为21世纪高新科技的主流。 二、自学效果检验: 1.以革命为中心的当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标志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的历史性跨越。() A.纳米技术高科技社会B.信息技术信息社会 C.空间技术现代化社会D.生命技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航天技术已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如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测控技术、高能低温燃料火箭等。这说明了() A.空间技术是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尖端技术 B.空间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C.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D.空间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3.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地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我出生的过早,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 富兰克林的这段话的意思是()①感慨科技发展和更新的速度之快②感叹生命的短暂③展望未来,很难预见科技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④高科技会引导人们走向更具活力的新世界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从流传千载的神话“嫦娥奔月”,到敦煌莫高窟美丽的飞天壁画;从500年前利用火箭尝试飞行的万户,到近代探索遨游太空的航天专家们,华夏子孙从来没有停止过迈向太空的脚步。在新中国40多年的航天历程中,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高能低温燃料火箭技术、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技术、捆绑火箭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领域均已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空间技术? 三、合作研讨、展示交流(系统知识生成): 2009年10月30日新华社电,中国拥有了历史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工具,每秒钟1206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这台名为“天河一号”的计算机位居同日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前100强之首,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思考: (1)你了解我国现代科技成就有哪些?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你感受到科技给你带来哪些便利? (2)大到综合国力的较量,小到就业形式的严峻,都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掌握,作为一个为国为民的青少年,你准备如何去做? 五、教学反馈: 1、在“非典”疫情发生几个月后,经过科学家们的日夜奋战,确认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以前没有在人体中发现过,并很快测出它的基因排序,为以后尽快研制出抗体打下了基础。这进一步说明()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③战胜疾病必须依靠科学技术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借助当前先进的纳米技术,美国科学家推出一项震惊世界的新发现,它很可能将成为21世纪重大科学发现之一。这一新发现便是细胞的歌声:有些细胞的歌声低沉而浑厚,另一些细胞的歌声则悲伤而凄惨。这一新发现促成了一个新型科学门类----细胞声学(sonocytology)的诞生。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一定能够通过识别细胞的声音来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以上发现说明()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②纳米技术正走向我们的生活③纳米技术将会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④人们会在不久的将来享受这一科技所赐予的种种好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 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 (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 (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 (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3)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简言之,我国在军事科技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议和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领导体制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三)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三、信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将单分子化学与单个原子和分子的磁性研究结合起来,利用单分子选键化

_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_简介

科学学研究000321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0 Vol.18 No.3 P.107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全面展示和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大促进作用”的论著.尽管当代文化和文化史学界比较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现代价值的研究,但是至今只承认其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近10多年来也开始注意其对当代科技政策和管理科学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个较普遍的观点则认为,在科学技术发展已十分先进的今天,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科学技术)对当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常是出人意外的,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性潮流的崛起和面临越来越多复杂性、非线性和自然史问题的探索,已越来越显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当代和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组织了多学科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对近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集大成的工作,向学术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这一全新的学术领域,必将有助于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己的科技领域中自觉地发挥我们民族文化的优势. 本论文集主要是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所积累的学术成果.1990年创办此"讲座”至今已有290多讲,共组织近600次学术报告.其中约有150个报告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内容的.在此"讲座”基础上,1995年以"中国传文化与当代科技前沿发展”为主题的第58次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并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要贡献>呼吁书,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之后又出现不少论文和笔谈. 鉴于上述成果,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这部专著性论文集问世了.本书分七编,百余篇论文对此全新学术领域进行系统展示和全面论述:第一编,总论;第二编,系统思维与当代科学整体化;第三编,古代自然史料与当代自然史探索;第四编:天人合一观与当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五编:当代大型工程的历史论证;第六编:传统科技基因与当代科技创新;第七编:科技传统缺陷的研究与当代科技发展.本书前六编,主要谈中国传统科技的光辉成果在当代和21世纪科学技术中的作用;第七编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不足,并提出了系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历史任务.本论文集的出版,将助于这一领域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领域、投身于这一领域,以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开创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真海松 出版日期:2000年9月19日 万方数据 file:///E|/qk/kxxyj/kxxy2000/0003/000321.htm2010-3-23 2:54:14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分析及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以我国当前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认为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科学观念的禁锢、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科学教育一直存在错误和国家政策体制上对科学自由的限制等方面。基于此,笔者以为要改变当前我国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主要应该从科技教育的改进、结构体制的调整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推进三个方面着手,改变整个国内的科学研究氛围,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关键词:现代科技,发展,困境,对策 一绪论 中国社会五千年历史中有过辉煌的创新与发明,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极大推进了各国发展的步伐。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说过:“中国在公元3 世纪到13 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有着卓越的贡献,“要是没有这种贡献,就不可能有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因为如果没有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萨顿在厚达4000 页的专著《科学史导论》中,从古代一直研究到公元14 世纪,他列举了大量的科学家名字,而中国科学家就有249 人。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却落后于曾向自己学习的西方。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的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 科技落后的现实驱使现代中国不得不开始想西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到底中国科学文化为何陷入困境呢?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繁荣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制度限制等都严重地束缚着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传统影响和制度缺陷等方面分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希望中国科技的发展能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中国科技文明能迅速回归世界主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纲要求】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 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 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 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 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

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破四旧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喜人成就 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①、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扫盲;工农识字;,工农子女优先入学) ③、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 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红卫兵停课闹革命;②、高校停止招生;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 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 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5、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6、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为现代科技发展设立新的航标 摘要:科学技术带来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问题不是出在剑上,而是出于擎剑之手—人的智慧。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注解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是医治现代科学技术弊病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的航标。 关键词:科学技术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科学在物质层面给人类带来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它也给人类带来深层的价值丧失,而这种丧失却不易觉察。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人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这是自然界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具备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精神的文明没有相伴而来,相反人类的精神文明有倒退的趋势。《圣经》里讲亚当在自己摘取智慧之果后被驱逐出了伊甸园,人类会不会因为摘取科学技术这一个智慧之果而被开除出自然界呢? 一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源于宗教改变和文艺复兴运动在对抗神本主义的斗争中,人们打出人文主义的大旗,用人性去对抗神性肯定和张扬人的理性和欲望。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基督教精神,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唯有人的幸福才能证明上帝的荣耀。人文主义在与神本主义的斗争中催生了科学,并且使科学成了与之一同对付宗教神学统治作战的同盟军,完全可以说人文主义是科学得以生根、萌发、壮大的土壤。科学成了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段时间里,科学和人文被看成整个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两者是兼容互补,相互确证的。科学关注人的物质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带来人的征服,侵略的欲望和对精神,道德的漠视。这一点无疑切合了那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从此科学从神学的婢女一跃成为主人,从历史舞台的幕后走到了前台,并成了历史的主角。科学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很快用数学的语言,实验的方法建立起以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体系。天上的行星与地上的物体竟然都严格地遵循着同样的定律,人类第一次窥见到上帝的秘密。人类的“人定胜天”、“人为自然立法”的豪情油然而生。然后这一切跟它所引发的工业革命相比都不值一提。19世纪之后,科学还成了技术的先导,技术无疑放大了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成了人类生活的核心内容,从此科技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向度,人类文明被简化成科技文明,这与传统的人类文明已大相径庭。因为科技文明只关注人的物质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物质关系科学总是给人这样一个假象,科学对自然和物质的研究是中立的,它只问是非,不管善恶。它拒绝考虑人的道德,终极关怀问题。这已经表明它带有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自然科学的研究限于我们能够看见的空间和眼前的情况,而社会科学涉及另外的空间和人类长远的生存状态。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学的技术化而使科学上升为一种物质力量,使它有能力蚕食人类的精神空间。信息不对称原理告诉我们:技术的种子撒向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技术的森林。科学技术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它迅速扩张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所到之处,一切都理性化了,标准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技术化生存,人性被扭曲了。科学技术无视人依赖自然的基本事实,严重破坏人和自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4)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导力量 (4)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 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4)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 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5)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 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5)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5)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5)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因素 (6)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6)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7) 3.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从此一个全新的篇章。但相比电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三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解析:选B材料中“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知阴阳无法解释,任人诬捏,体现出了模糊性,无法证伪的特点,故B项正确。 2.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选C从“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可知当时仍有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应解决现实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可知,西方科技在中国出现,故C项正确;天朝上国观念是指以中华为核心的华夷观念,材料没有涉及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3.“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选C“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C项正确。 4.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A.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 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解析:选A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C两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B、C两项错误;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D项错误。 5.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解析:选D宋代的平民可以通过书画消费与宋代官僚士大夫进行比拟,以提高自己的社会身份,故D项正确。 6.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