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常见问题解析

1、现在的小孩学习行为习惯很差劲,怎样转变呢?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5)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6)培养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结构的习惯

2、情感态度方面的落实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应是与其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直接相联系的,也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牵强附会的、偶然的成分。因此,我们无疑应当强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但是这绝不是指数学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毫不费劲的“愉快学习”,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从而也就能够通过刻苦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3、例x=2是否是方程?有生说是方程,有生说是方程的解。

几乎所有的教材都这样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个定义简单明了,为大家所常用。单从这一定义出发,那么X=2、X-X=0都是方程。但是这样的方程定义存在不足,记得西南师大老校长陈重穆老先生曾经在数学教育界大声疾呼:淡化形式,注重本质。陈重穆教授曾经指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的定义要淡化,不要记,无须背,更不要考。关键是要理解方程思想的本质,它的价值和意义。他说我们并不是要研究一切含未知数的等式,只对那些有数学价值的方程,能够帮助我们寻求未知数的方程,才去面对。例如,0?x=0,x?x =0,这样的等式,我们是不研究的,因为他们不能帮助我们寻求未知的信息。此外,我们知道,算术是关于数的运算,而代数是关于式的运算,代数与算术的重大区别在于代数中字母参与了运算。

由此可知,X=2、X-X=0这样的方程虽然符合“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要求,但不能体现方程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值得研究的方程。

因此,也有老师提出方程的这一定义需要改良,在张奠宙先生主编的《小学数学研究》中曾经指出用以下的定义来代替现在的方程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

这样定义,把方程的核心价值提出来了,即为了寻求未知数,接着告诉我们,方程乃是一种关系,其特征是“等式”关系,这个等式关系,把未知数和已知数联系起来了。

4、数学教学中的估算部分应如何把握,这方面怎么体现可持续性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估算是一种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的计算,它先将数据凑成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估计出大约结果。那么,我们如何适时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呢?

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是精确计算。因此,在各教材中都安排了大量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养成估算的意识和习惯。二是教材估算的内容安排不仅穿插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全过程,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也都安排了一定的估算内容。这些内容的安排,对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将起很大的作用。

作为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深刻理解估算的意义及本质,打破常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估算的目的和本质,从而掌握估算。我们认为在平时的估算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学生估算意识的淡薄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因此,要切实转变估算教学的现状,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应加强估算教学的认识,体会到估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重视估算教学,并有意识地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找出估算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估算的价值和魅力。

[2]掌握估算方法,形成估算的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造方法,往往带有不定性。如何根据条件来估算,如何提取主要信息,哪些信息可以忽略不计,这些技能的形成贯穿学习全过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到整十或整百的数,这样方便心算出一个大致的数或范围。例如:196+203可以简化为200+200,把3.94+3.89+3.96转化为4×3。

[3]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总之,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估算教学,让学生掌握估算,养成估算习惯,还要教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5、新旧课标对照后,就发现新课标中的教材留了很多处的空白,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很好的把握好这样的空白,怎么办呢?

新课标提出:要给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的、有挑战的问题,给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留有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力求变教师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也有益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个人认为教材上留有空间是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也有益于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当然,这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有些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本身对这些具体知识内容的过程把握不好,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众多教师一起讨论,先将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搞清楚,在具体教学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6、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自从学会用计算器后,很多同学不再用笔算了,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很差,有了难一点的都用计算器去算,我们是要提倡还是不提倡用计算器呢?用,他们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差,连简单的口算都有时出问题;不用,是不是我们的教学为了应试呢?

新课程提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同时,引入计算器,解决繁杂的计算问题,可以这样说,快速准确的计算能力不再是计算教学的唯一目标,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放弃了学生快速准确计算能力的目标,相反地,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我们所摒弃的是繁、难、偏的复杂计算。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避免简单化、片面地理解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7、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对于教材的兴趣呢?实现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呢?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于数学学困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关于学习兴趣,有外在的兴趣和内在的兴趣之分,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内在的兴趣,即是与数学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虽然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文化,有关研究数学的真善美的书籍和文章也不少,但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去欣赏数学的这类价值显得勉为其难。我个人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的兴趣,就象张奠宙先生所说的,

教师要把数学从“冰冷的美丽”转变为“火热的思考”。数学结论的呈现,往往是经过精心组织,从而条理清晰的,隐藏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因而是“冰冷的美丽”;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揭示这些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因而是“火热的思考”,从而真正地体验数学,从而喜欢数学,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是内在的、持久的。

8、最小一位数到底是零还是1?

这个问题其实是由自然数包括0所衍生出来的,之前,自然数范围内不包括0,那么1就是最小的一位数,非常清楚,不会引起困惑。

现在0归入自然数了,而且毫无疑问0是最小的自然数,那么0是不是最小的一位数呢?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老师的兴趣。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一位数的概念,因为0比1小是肯定的,如果0是一位数,它就自然取代1的位置而成为最小的一位数了。那么0究竟是不是一位数?

实际上,一位数、两位数等自然数都可以用更多的数字来表示。如两位数48可以表示为048;一位数6可以表示为006。

为了分化出一位数、两位数等概念。我们约定:在一个自然数中,从最高位上、不是零的数字起到个位的位数是这个自然数的有效数字。有效数字有几个,这个自然数就称之为几位数。数0也可以用000来表示。事实上,不论用多少个0来表示都行,但其中没有0以外的数字。所以表示0的数码中没有一个有效数字。因此,0不是一位数。当然也不是两位数、三位数……。

9、计算题如果最后结果是假分数用化成带分数吗?

这个就要看你的要求了,如果你要考核学生这一技能,要求转化成带分数,那就要化,如果没有这个要求,那也可以。

10、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是什么?

百分数有分数的一部分属性,比如表示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分数直接表示数量多少的属性,比如1/2千克。有人说: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更是特殊的比。您赞同吗?

11、请问小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时,算术法与列方程应该用哪种方法?

看具体题目而定,逆向思维的一般用方程。学生对于简单的逆向问题,往往怕烦不肯用方程,我们对此要认识到“方程”对于今后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学生在会用方程解的基础上允许用算术法解答;我们更要安排一些特别的问题,让学生清晰地直观地感受到方程的价值,空洞地宣传方程的价值作用也不大。

12、可能性教学有什么好的方法?

以下列举出几项概率教学的有效策略:

(1)以质问代替讲述,引导学生厘清概念。

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相信若连续投掷一枚硬币六次,出现「正正反正反反」比「正正正正正反」较易出现的现象,表示学生认为这样才能显示出正面与反面出现的次数各占一半,而忽略了「每一次硬币投掷都是独立事件」时,教师可藉由反问学生「硬币有记忆力吗?它会记得前次试验的正反面情形而影响到下一次的正反面吗?」(Konold,1991)。引导学生注意硬币没有记忆性,感知前次试验和后次试验是独立事件不可能互相影响的。借助质问的过程刺激学生对概率问题做更深入的思考和辨证,并能独立去找出答案。

(2)协助学生去检验自己关于概率的基本信念:教师在进行随机实验之前,首先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一个猜测,并与其它学生做比较,接下来在实验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和他们的最初猜测的结论是否一致,错误概念很明显地和实验证据产生冲突。然后教师给出一个概率模式来说明实验的数据。学生通过比较他们最初的猜测、实验实证的结果、由概率模式所预测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整体教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先前不当的错误概念并加以破除。

(3)在课堂中借助游戏学习:可以借助猜拳、掷骰子和抽球等常见的游戏,让学生去评估这些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而去预测游戏输、赢可能的情况,这样的游戏活动隐含了概率的概念,可以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3、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我们在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做到使学生会计算平均数,那么我认为这样只完成了部分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例子:如小丁丁有3个草莓,小胖有4个草莓,小巧有6个,小亚有7个。他们平均每人有几个?在学生求得平均数以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计算出他们平均每人有5个,是不是每个人手中实际的个数都是5个?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里的5就不是每人实际分得的个数,只是一个代表值,小丁丁、小胖、小巧、小亚四人中并没有任何一人是5个草莓,小朋友原来有几个还是几个。然后,再出示20个草莓平均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几个?的问题,计算出每人可以平均分得5个以后,再提出:是不是每个人手中实际的个数都是5个?通过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1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用那个才能更好的体现一组数据的整体反映情况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叫统计量,并且都是用来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它们在统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各有特点。

平均数是通过“一组数据的总合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计算而得到的,

因此它会因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平均数利用所有数据的特征,是使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的统计量,也就是说利用平均数代表数据,可以使二次损失最小。因此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统计量之一。但是平均数也有不足之处,正是因为它利用了所有数据的信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中位数它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中位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平均数和众数的优点,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常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众数考察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当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它就越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状况,并且它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到一组数据的大致情况。众数的大小只与这组数的个别数据有关,它一定是一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众数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甚至没有。日常生活中诸如“最佳”、“最受欢迎”、“最满意”等,都与众数有关系,它反映了一种最普遍的倾向。众数也是不受极端数据影响的。

一般日常处理的数据,大部分是对称的数据,数据符合或者近似符合正态分布。这时候,使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一样的。只有在数据分布偏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

通常,在一组数据没有极端数据的情况下,一般使用平均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反映这组数据的信息。在一组有极端数据的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可能是刻画这组数据平均水平更合理的统计量。如果这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较多,则可以采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果这组数据大小不同,差异又很大时或者当这组数据的那个众数出现的次数不具明显优势时,使用平均数和众数反映这组数据的典型水平是不大可靠的。这时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数据更合适。

15、可能性”的教学中应该抓住什么重难点?

关于可能性的教学重点,一、认识随机现象,二、认识等可能事件,三、知道可能性的大小不同,四、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用分数来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

专家回答:

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比如说:一班有38人,二班有35人,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计算的结果是平均每个班有36.5人,而实际上并没有“半个人”,可以通过与此类似的问题来说明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16、“左右”的问题一度令教师左右为难,究竟应以谁为参照物呢?如有这样一道题,画面上依次排列着小熊、小鹿、雪人和小鸡。它们都面向读者。问:雪人的左边是(),右边是()。这个问题该以谁为参照物呢?是雪人吗?

对于以谁为参照物进行描述左右的问题,看来不只是学生容易产生疑义,成人甚至教师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这与学生掌握左右的概念没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有关左右的概念时,应该以核心内容为主,建议进行考察时应明确以谁作为参照物,甚至从哪个方向看。这样避免由非核心内容而产生的疑义,影响对核心内容的理解17、一个袋子有9个球,上面标上数字0、1、2、3、4、5、6、7、8、请问抽出自然数的可能性是多少?

可能性是9/9,填1对吗?

有关可能性,主要是研究不确定现象,而你说的问题实际是确定事件,在概率中规定必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1,而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因此,我认为该题的可能性即是1。

18、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儿童的空间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上述的一些内容,我们在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应该了解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具体做法主要还是仔细观察和动手操作,并进行想像,通过多进行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19、平均数与平均分有啥区别?

虽然平均数的概念在小学是借助平均分来理解的,但是它不是平均分。我们要清楚地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比如说20个草莓平均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可以分几个?20÷4=5(个),平均每人可以分得5个。这里的5个是指每人实际分得的个数!再如小丁丁有3个草莓,小胖有4个草莓,小巧有6个,小亚有7个。平均每人有5个。这里的5就不是每人实际分得的个数,只是一个代表值,小丁丁、小胖、小巧、小亚四人中并没有任何一人是5个草莓,小朋友原来有几个还是几个。

20、中位数和众数要带单位名称吗?

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要,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统计中的问题,统计的任务是从大量的数据中获取信息,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由数据得出判断做出决策是它的目的所在。在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上,它有别

于数的计算,在概念表述的严密性上,也有别于公理化的欧氏几何,相比较而言,概念的阐述和定义不是统计学特别关注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在计算过程中无须带单位。

21、“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资源对教师有哪些要求?我想这是参加培训的老师对实施好这个这个领域非常关注的话题。去年在暑期培训期间,有位农村老师也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仅能看出这位老师文采飞扬,我认为文章还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因此想推什么是方程思想,怎样向学生渗透方程思想?

(1)根据我的理解,方程思想就是用字母代替数,用代数式表示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

(2)我渗透方程思想的常用方式有:

第一、填括号,如:()+3=5;

第二、符号方程,如

已知:Δ+⊙=24,

⊙=Δ+Δ+Δ,

求Δ=?⊙=?

第三、文字方程,如甲乙的和是24,甲是乙的3倍,求甲乙各是多少?列式为

甲+乙=24

甲+甲+甲+甲=24

22、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好处?

(1)对学生来说,有些题目用算术法解答有基础,书写简便。

(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术法对人的智力有很强的锻炼作用。

(3)对于绝大多数数学难题而言,算术法是没法解答的。所以我起先非常欣赏算术法,现在我的想法已经变了,中华武术练得再好也抵不上真枪真炮。

23、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是从已知入手好还是从问题入手好?

从等量关系的寻找开始才是正路。

24、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选出的单位1不一样怎么办?

(1)1和2比,是建立在单位1相同的基础上的,0.1和0.2比也是建立同样基础上的,不带单位的数比较大小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是默认的公理。

(2)上述道理在分数比较大小时要充分唤醒。

25、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认识到分数就是平均分之后几份中的几份,如1/2就是平均分之后,2份中的一份。这样的理解与字面意义最切合,最好懂。

认识到1/2的实际多少是与其母体相关的。

认识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几。

认识单位1,单位1的含义非常丰富:是被分的对象,是比较的标准,是数系产生的基础。

26、同样的题目把数字换成分数为什么学生就会有困难?

您看到的现象其实换成小数也会产生也有这样的问题。以乘法为例:(1)一桶油30千克,3桶多少千克?

(2)一桶油30千克,0.3桶多少千克?

(3)一桶油30千克,1/3桶多少千克?

后面两题就有学生不会列式。原因有两个: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意义来的难懂;小学生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

27、学生列方程很难找出相等关系怎么办?

(1)您说的现象真的广泛存在。

(2)原因在于:数量和数量关系的隐蔽性。

(3)对策是:隐蔽变成外显。以下题为例:

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12位歌手中,其中11位歌手的平均分为85分,还有一位王明的歌手,他的分数比12位歌手的平均还多5.5分,王明得

当然,运用表格只是一种手段中的一种而已。

荐给我们今年参培老师共勉,希望我们的老师也积极上传自己有质量的反思。现附上全文:

课堂中不能没有“生命”,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课堂,应该是鲜明地体现和谐性、激励性的课堂。数学课堂应该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叶澜)课堂是“小社会”,课堂是“舞台”。其间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有生命的涌动。他们有观察、有体验、有讨论、有交流、有喜乐、有悲泣……。生命原本如此,课堂本该如此,我们应该还数学课堂以真实,让其充满生命的无限活力。试问,有哪位教育者喜欢如“死水”般的课堂,又有哪位圣贤能“主宰”着课堂。

一、真爱学生,是创设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之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只有爱,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只有爱,才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爱,才能享受人生的真谛;只有爱,才能感受到人类的伟大。(朱永新)教育是一种服务,课堂是服务的主要场所。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观,让微笑充溢课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人人都能学好,个个均能成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某方面的潜能,都有其闪光点。教师有责任激活潜能,发现闪光点,更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教师真爱学生,还要实施民主、平等教学,学会宽容与等待。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建立在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才能还学生以自尊、自信,也才能真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精神。基于此,我们在课堂上欣喜地发现,很多学生在变,变得机敏,变得有活力。学生张利说:“我很内向,原本安静的我,也被‘活化’了,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学生李敏也说:“李老师,我们有时不愿下课。每当听到铃声,我们总有遗憾……”。“真爱”是数学课堂灵动之根本。

二、关注问题,是创设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之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到生活中去。离开生活,数学的价值就无法体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而数学课堂又以“问题”为载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我们要以“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思考。

1.数学问题要有现实性

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并把它作为数学课堂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量长度》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动手量一下自己的课本、桌子……;教学《可能性》不妨大胆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摸彩中奖”的乐趣等。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2.数学问题要有趣味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听说有一位数学

教师在讲课前先讲了一个古代传说:印度国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西萨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麦子,第一格只要一粒,以后每格都是前一格的二倍,这64格都摆完就行了。国王说,你的要求太低了。讲到这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说这要求低不低,同学们议论纷纷。好奇心一下被激发起来,可以想象课堂热闹的景象。以上是将问题故事化,另外也可将数学问题艺术化(用多媒体展示情境),问题游戏化(学生做游戏、表演等)来“活化”我们的课堂,以此推动学习更持久,使课堂更精彩。

3.数学问题要有挑战性

充满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头脑中的“涟漪”,另一方面能让学生获得探究的空间,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比如,教学“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已熟悉两个正数的大小关系,象5与6,那么-5与-6的大小关系又如何呢?问题提出就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了挑战,引起了“固有”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给学生创设了“挑战性”的探究新空间。

三.注重激励,是创设充满生命活力数学课堂之力

众所周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激励就是唤起他们这种内驱力的有效做法。

1.表扬激励

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表扬、鼓励,以增添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观摩课”中,我们就听到了这样一些声音:你真聪明,你很用心,你真棒,有进步,真不错,你是个敢于迎接挑战的孩子,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这些语言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闪亮着光芒,催人奋进。当然,表扬也不能廉价、泛滥,切不可“捧杀”。

除语言激励外,还可配以物质刺激让其不断进步。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四块糖”的故事,耐人寻味。不少老师的做法也给人启迪:诸如智慧星、金苹果、七色花、聪明本等等。这些做法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此这般,课堂怎么能不出现“我说我说,我去我去”的喜人景象呢?

2.批评激励

没有批评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犯错后,适时的批评也是一种勉励,它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新定位,重塑自我形象。当然,批评应讲究点艺术。我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英语老师讲《Atlantic》一课,组织学生阅读完毕,正要回头放录音时,被一声响亮的“报告”给怔住了,原来有学生迟到。老师提高了嗓门道:“你怎么搞的?迟到了,知不知道?连上课都迟到,你还能干什么好事!直

想睡,难怪你这么胖。”听到这些挖苦的话,好强的学生转身跑开了。班内的学生也不敢吭声,教室里很静。同样的事情,另一位数学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走到学生面前,抚摸着学生的肩膀和蔼地说:“你路上没事吧,老师和同学正为你着急呢,不信你看,同学们见到了你,都在笑呢!”同样是批评,后者,教师善意地提醒学生改进,语言幽默,有批评,有关爱。既不丢学生面子,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励学生通过自省,认识自己的过错,完成了自我教育。

“课堂”是永远开发不尽的圣地,我们何不让数学课堂激情飞扬!

28、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用数学的观点分析和研究事物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还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事物,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②、从生活实践中提出数学问题

加强应用性实践性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进行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适应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问题的设计一般说来应注意: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

③、在数学活动中合作交流,获得经验和情感体验

新课程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在一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或班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实现自我价值;可以成倍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整合;同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思维碰撞、情感交融、成果增殖。

29、针对低段的孩子上课好动,要是让其动一动便会兴奋的不行,这时老师该怎样去组织和有效引导呢?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体是学生,实践的地点是教室或社会,实践的内容是现实的或模拟的数学现象,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带有明显的开放性,所以实践活动过程的组织,就不能像课堂教学那样刻板,而应该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在组织实施上我有如下建议:活动的环境要宽松和谐,活动的设计要周密完整,

活动的时间要有一定的弹性,活动的方式要灵活开放。

但鉴于这些特点,很多老师又觉得在课堂上无法驾驭学生。我想这其实是为我们所有老师的组织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教无定法。我想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习内容的传授,同样也适用于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这还更多地要靠老师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反复去琢磨、去悟。

30、实施这个类型的课又该怎样合理的客观的评价呢?

结合《课标》要求,建议如下:注重过程,重在激励,方法多样,定性为主。

对“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学习,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是否用不同的方法操作和探索。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对实践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应予以肯定。

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评价方式包括: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既可以用操作、表述、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用观察、访谈、展示、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只是一般不进行书面考试。《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在第二学段,“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性描述通常以评语的形式给出,主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

31、小学阶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哪些类型?“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四大领域之一,它的涵义是一种学生人人参与的必修学习活动,是具有可综合性、思考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数学活动。有老师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如何分类的问题,张奠宙先生和唐彩斌老师合撰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导引与案例解析》一文就按照活动的内容, 将这一领域的活动分为综合应用型、操作实践型、数学欣赏型、数学文化型、数学素养型几大类,并结合22个案例进行了具体解析,老师们值得一看。

32、“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低段安排的是“实践活动”,在中段安排的是“综合应用”,如何把握两个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强调“实践”,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具体化的实践活动较多,综合应用的成分较少,因为第一学段的学生知识掌握相对比较少,综合思维能力还比较低。

基本要求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第二学段“综合应用”就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对于学生综合应用的要求提高了,不仅有实践的要求,还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数学的各方面知识的综合;另外是沟通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基本要求是: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今天论坛里老师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应该怎样开发和使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程资源。

上午的答疑,我给了老师们4个建议。中午经过梳理,我想详细地给老师们提供一些自己经历过或收集的相关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供大家一起探讨。

①、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上午的答疑中已例举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

②、设计再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平台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熏陶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研讨、探究、思考的氛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会应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六年级学过所有的平面几何图形以后,可安排“一根铁丝折一折”的系列探索性实践活动。活动一:给每个学生一样长的铁丝,让他们任意分几段折一折,看能折成哪些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折完分类,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活动二: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活动三:猜一猜这些图形中谁的面积大,议一议面积与边数有没有关系,从中得到什么结论。活动四:这个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如罐头做成圆的装的东西多等。活动五:沟通交流,总结评价。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动、口说等多方面的活动,突出学生活动的自主性。通过对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再发现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③凸现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过程

实践活动不是简单的数学活动,而是需要学生深入现实生活进行调查,包括去收集一些合适的数据,自己设计合理方案,再用所学知识去解答。因此,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相关信息。

例如在一次春游活动吃盒饭的时候,学生对一次性筷子提出质疑:餐饮业一天要用去多少双筷子?一棵树可以制成多少双筷子?这样下去森林能保住吗?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怎样?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专题研究活动——“一次性筷子的控诉”,引导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在小组中分工合作,收集数据、绘制统计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计算和整理,触目惊心的数字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一次性筷子产生的巨大浪费。由此联想到被砍伐的森林、被破坏的环境、被污染的河流,水土的流失和家园的毁灭使学生在数字与情境中受到保护自然的使命感的教育,孩子们还把内心的感受以倡议书的形式在课后提交给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学生发出环保倡议。

整个活动凸现了数据采集与分析的过程,教师没有丝毫的说教,学生却在活动中得到了情感的交流。象这样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调查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过程,根据调查统计得来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分析、思考,在一串串亲历得来的真实数据中思想得到净化、意识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使实践活动发挥了育人的功能。

④突出数学知识的选择与综合运用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目标。综合的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可以大大超越数学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大超越接受为主的内容活动范畴,促进学生知识、智能、情感及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活动的取材应立足于综合,突出应用,着眼于发展。我们曾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粉刷围墙”的活动,学生通过测量学校围墙的长宽高、计算需要粉刷的实际面积、估计涂料的桶数、设计粉刷方案等,估算、计算、测量交织应用,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实际的练习。

在教材与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综合性较强的素材可以作为“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内容。如“铺地砖的问题”、“促销的奥秘”、“设计我们的新校园”、“郊游的租车(船)方案”、“学校运动会的安排”、“小当家”等等,都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通过综合实践的体验,会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原,这是他们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并应用数学的动力。

上好实践与综合课的前题条件是什么?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专家回答:

我想把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来解答,看能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①、情景创设是开展活动的基础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地探索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生活情境、大课堂情境,吸引学生投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②、方法渗透是落实活动的任务

当今的信息社会直接用到校内学到的知识将会越来越少,因而让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提高数学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努力提供机会,让学生从事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在活动中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与感染。

③情感体验是丰富活动的内涵

学生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使自己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乐趣,锻炼意志力和树立自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试验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3、实践与综合运用对学生学习数学有什么促进作用?

“实验与综合综合应用”领域不仅代表了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真正有创见、有能力的人的最重要的载体。中国教育几十年来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脱离情境哺喂学生,这些被剥去的情境中固然有许多干扰教学的因素,可同时这些因素往往也是发展学生辨析能力和综合判断力最为重要的资源。学生的确需要在一再被细分和抽象了的学科里积累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切不可忘记,基础只能是基础,如果没有仰望高层能力的意识,基础只是一堆废墟。如果没有对人的各种能力有清

醒的价值判断,那么教育也只能走向盲目和虚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践与综合应用”就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引领。关键还在于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能否积极地去摸索,去尝试,而不是再次将其作为教科书里的摆设和点缀。就其领域的重要意义,前面已作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34、请问小学中解决实际问题时,算术法与列方程应该用哪种方法?

①、看具体题目而定,逆向思维的一般用方程。②、学生对于简单的逆向问题,往往怕烦不肯用方程,我们对此要认识到“方程”对于今后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学生在会用方程解的基础上允许用算术法解答;我们更要安排一些特别的问题,让学生清晰地直观地感受到方程的价值,空洞地宣传方程的价值作用也不大。

35、学生对概念比较模糊,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概念的内容?

学习概念就是要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我看来把握本质属性的最重要的方式是对比。求异对比的价值比求同对比的价值更加大些。如:认识平行四边形,与其把几个平行四边形呈现给学生求同,不如比较平行四边形与别的四边形作对比。我这个看法可能不对,但是我认为肯定有效,我也用得比较熟练。

36、大家都在争论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①、争议这样的问题真的没有价值,教师不要争,学生不要考。②、如果一定要给个结果,我的观点是二分之一,一份之一不是分数,只是为了沟通分数与整数的联系才出场的东西。

37、7/7是分数还是整数?

①、这个问题没有价值。②、7/7应该是分数。③、它与整数1在数值上相等。

38、分数除法的意义与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①、肯定不同,前者是数,后者是运算。②、两者有紧密联系。

39、单位“1”和1如何区别?

①、什么是单位?单位就是比较的标准,如长度单位,就是计量长度的一个标准。

②、1是能够作为标准的。2个1就成了2,1的四分之三就是四分之三。整数分数的产生都是与1比较之后才产生的。

③、因为1可以作为比较的标准,而比较的标准就是单位,为了说明1在比较标准方面的价值,所以特意把1称为单位“1”。

40、用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有什么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根据已有条件推测问题。都要运用数量关系解决为题。(2)不同点:第一、算术法的列式所用的都是已知数,方程中未知数可以参与列式。第二,正因为上述理由,所以方程列式可以根据题意“直接翻译”

41、分数和小数的概念非常相似如何区分?

(1)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写法。

(2)小数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即:我们可以说甲是乙的十分之一,但不能说成零点一。

4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一般而言,是审题,设元,列式,解答。

(2)其实对于很多问题而言,在审题之后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找等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等量关系来设元,根据等量关系来列式。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

43、什么是方程思想,怎样向学生渗透方程思想?

(1)根据我的理解,方程思想就是用字母代替数,用代数式表示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

(2)我渗透方程思想的常用方式有:

第一、填括号,如:()+3=5;

第二、符号方程,如

已知:Δ+⊙=24,

⊙=Δ+Δ+Δ,

求Δ=?⊙=?

第三、文字方程,如甲乙的和是24,甲是乙的3倍,求甲乙各是多少?列式为

甲+乙=24

甲+甲+甲+甲=24

44、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好处?

(1)对学生来说,有些题目用算术法解答有基础,书写简便。

(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术法对人的智力有很强的锻炼作用。

(3)对于绝大多数数学难题而言,算术法是没法解答的。所以我起先非常欣赏算术法,现在我的想法已经变了,中华武术练得再好也抵不上真枪真炮。

45、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是从已知入手好还是从问题入手好?

从等量关系的寻找开始才是正路。

46、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选出的单位1不一样怎么办?

(1)1和2比,是建立在单位1相同的基础上的,0.1和0.2比也是建

立同样基础上的,不带单位的数比较大小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是默认的公理。

(2)上述道理在分数比较大小时要充分唤醒。

47、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回答前半个问题吧,您提的两个问题没有关联性。

认识到分数就是平均分之后几份中的几份,如1/2就是平均分之后,2份中的一份。这样的理解与字面意义最切合,最好懂。

认识到1/2的实际多少是与其母体相关的。

认识由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几。

认识单位1,单位1的含义非常丰富:是被分的对象,是比较的标准,是数系产生的基础。

48、同样的题目把数字换成分数为什么学生就会有困难?

您看到的现象其实换成小数也会产生也有这样的问题。以乘法为例:(1)一桶油30千克,3桶多少千克?

(2)一桶油30千克,0.3桶多少千克?

(3)一桶油30千克,1/3桶多少千克?

后面两题就有学生不会列式。原因有两个: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的意义比整数乘法意义来的难懂;小学生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

49、学生列方程很难找出相等关系怎么办?

(1)您说的现象真的广泛存在。

(2)原因在于:数量和数量关系的隐蔽性。

(3)对策是:隐蔽变成外显。以下题为例:

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12位歌手中,其中11位歌手的平均分为85分,还有一位王明的歌手,他的分数比12位歌手的平均还多5.5分,王明得

当然,运用表格只是一种手段中的一种而已。

50、问题解决策略的类型有哪些?

基本策略。生活化——把数学问题与生活经验建立直接联系;数学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推理——通过一步或几步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或因果并进的思考方式逐步推出问题的解决;等等。

特殊策略。列表——比如:列举符合一个条件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再对照其他条件,直到选出合适的一个或多个方案;画图——比如:画线段图直接解决问题;假设——比如: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等等。

51、如何能更好地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问题情境——探索交流——体验感悟——巩固应用

问题情境: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人认识的已知部分与被认识的未知部分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疑难和矛盾,是一种没有直接明确的方法和途径可遵循的情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或者说,促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结合课例,教师先复习一种未知量的问题,直接能解决,再出示有两种未知量的例题,就具有这样的功能。

探索交流:教师的指导作用。导在关键处。对“关键句”的讨论与理解。学生的主动探索,画图,尝试解答。汇报解题思路。

体验感悟:在教师引导下反思,反思解决问题的步骤,几个步骤中关键的步骤,反思具体的方法;继续使用有关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熟悉方法。这些都是在有效引领学生体验感悟策略。

巩固应用:适当解决一些新颖问题,加强策略。

52、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很重要,学生的操作是个难点,花费的时间又长,一节课上不完,若隔课后再上,效果会不理想,怎么办?

首先,教师不要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其次,教师要精心预设,对于本节课中要让学生探索并理解掌握的最关键的内容了然于胸,千方百计落实这些内容,其他内容都是枝节,以后再学业无妨。

53、精典的解决问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基础是分析与综合,即小学数学老师常说的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第一学段学生在学校所正式学习的内容中,多数问题能运用这两种策略进行解决。这两种策略实际是简单、朴素的数学推理。到第二学段,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题步骤,并按步骤有条理的思考,也是策略。可以说,其他的各种策略的运用都要以这三种策略为基础。

54、解决问题在教学时应达到怎样的目标?让学生经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感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掌握这些策略,能运用这些策略去解决一些新的问题。

55、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问题行策略呢?

抓好例题教学。从理论上讲,例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数学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先要了解问题的含义,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需要教师的讲解指导与同伴的互助启发,感悟了某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对这种

健康保险常见问题解析

健康保险常见问题解析 健康险理赔的流程是怎样的? 1、理赔报案。客户出险后,应该及时报案。理赔报案电话:4008833663。 2、理赔受理。受益人按条款或协议约定的要求提交理赔材料,对符合受理要求的,保险公司予以受理。 3、理赔审核。保险公司专业理赔人员对案件进行审核并做出理赔决定。 4、通知给付。理赔审核结束后,保险公司将及时将理赔结论通知受益人,通过转帐方式给付保险金。 健康险理赔都需要哪些材料? 理赔材料:1.保单凭证;2.理赔申请书;3.事故者身份证明;4.受益人身份证明、与被保险人的关系证明;5.病历; 6.出院; 7.医疗费用收据原件、医疗费用结算明细表(处方); 8.医疗费用收据复印件;9.疾病诊断书(癌症、重大疾病诊断证明书需同时提供相关检查、检验结果资料); 10.意外事故证明;11.死亡证明书;12.法医学鉴定书或医院鉴定诊断书(残疾鉴报告);13.户口注销证明; 14.丧葬、火化证明; 15.法院出具的宣告死亡证明; 16.存折首页复印件(如选择银行转帐) 被保人或受益人亲自办理:

Q2-1被保险人意外医疗(门诊)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7 、9*、10 、16 Q2-2被保险人意外医疗(住院)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6 、7 、9*、10 、16 Q2-3被保险人疾病住院医疗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6 、7 、9 、16 Q2-4被保险人一般住院津贴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6 、8 、16 Q2-5被保险人癌症住院津贴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6 、8 、9 、16 Q2-6被保险人重大疾病(防癌)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6 、8 、9 、16 Q2-7被保险人因患癌症的保费豁免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6 、9 Q2-8被保险人生命尊严提前给付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A:l 、2 、3 、5 、6 、9 、16 Q2-9被保险人疾病身故申请理赔需要哪些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意义,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提供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一定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意义,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通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可以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

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进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可以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 (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

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二、鱼缸的制作问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如例3。 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 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3.教学例3 (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 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际的生活情境,提供给学生解题的背景,学生才会把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标签: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学生学习过程是获取知识、收集信息,将得到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完成。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趣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既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1 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并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課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达到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只要我们经常像这样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得出结论,就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2 结合生活实际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由于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头脑中还不能及时建立正确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及概念的本质属性还不能及时理解,认知还较为肤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观察、比较、描述、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所学知识的要点、难点。将学习变为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实践,在玩中感悟,在学中玩乐之目的。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

贷款过程中常见问题解析!

一、房子之前在银行有贷款,还能做二次抵押吗? 如果客户之前在银行有过贷款,跟其能否再做二次抵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客户如果想要做二押,首先要满足一些基本的前提条件,如: 1)要求客户上海的房产在上海市内银行做过一次抵押贷款且未到期 2)房子50㎡以上,房龄20年以内 3)房子贷款的余额小于现在房价的七成 4)客户征信良好 其次,在满足了以上一些基本条件后,每一家做二押的银行针对自己的产品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如:中银消费的二次抵押要求房子现估值150万以上等,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此外,针对房子有过贷款的客户,不一定非得通过二次抵押来获得更多的贷款,还要根据客户此次融资的金额以及能接受的成本来设计方案,我们在实操的过程中,有的会建议客户把原贷款还掉,重新申请新的贷款,这样有时候额度会高一些,成本也会低很多;对于再次融资的客户,如果资金需求量不是太高,时间比较紧急的,我们会建议客户做信用类贷款,所以具体方案是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来制定的。 二、贷款有哪几种还款方式? 等额本息还款法、等额本金还款法、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法是贷款中最常见的3种还款方式。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这3种还款方式的利弊。 等额本息还款法 优势:(1)每月还款金额相同,方便记忆; (2)前期每月还款少,故还款压力小;

(3)此种还款方式,一般可申请较长的贷款期限(10年甚至更长),还款压力降低,适合项目周期较长,回款较慢的客户。 以贷款金额100万,贷款期限10年,现行基准利率上浮20%,则年利率为7.86%为例,按照此种还款方式,月还款额为12059元, 十年利息总额为447069元 劣势:与等额本金还款法相比,每期本金还款较少,总利息付出较高; 与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相比,每月都需偿还本金,资金利用率低; 等额本金还款法 优势:(1)前期每月还款多,总利息支付比较少; (2)同等额本息还款法,一般可申请较长的贷款期限(10年甚至更长)。 劣势:(1)前期每月还款多,故还款压力大;如果不能按时归还就会造成贷款逾期影响征信; (2)每个月还款数字不一样,难记! 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法 优势:每月仅需支付利息,不需偿还本金,还款压力小,资金利用率高;较适合资金周期率快,回款周期短的客户; 一般是三年授信,一年到期转一次,如果第二年资金充裕了,不需要这笔贷款了,就不去银行办理续贷授信即可,无任何违约金。 劣势:一年期后的还款压力大,一年期满后,必须要把本金还进去。如果资金安排不到位的话,可能会出现逾期,影响征信,去民间拆借资金成本高,有一定风险。 第二年是否续贷成功是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融百科遇到过很多例由于各种原因未续贷成功的案例。如在每年的11、12月份申请的贷款,次年的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因为额度问题或者是政策变化而影响到续贷,导致贷款无法续批;银行分管相应业务的人员变动、相应业务的坏账率升高、客户未按银行要求的回报给予银行等等都会导致续贷失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多给“学困生”一点爱 案例背景: 教师既应该专教书,又应该教人做人。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学困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作为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应有的道德,也是老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爱是教师的灵魂。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案例描述: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景:“优等生”学生拼命地看、拼命地讲;“学困生”嘴巴张张,等着下课,跟着“优等生”学生报的数,然后眼睛盯着老师,生怕教师会注意他,发现他的漏洞;有的“学困生”还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自己的小动作来了!看着几个“学困生”这样,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哄哄亮亮的,都想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制止他的小动作。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讲下来,教师顾不上就让优等生来帮忙,遇到讲错的会让他们慢慢思考一下,或者举例来分析。考虑到“学困生”,要帮助“学困生”,给“学困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诸多“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案例反思: 反思一:《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案例〗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评析〗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

---------------------------------------------------------------最新资料推荐------------------------------------------------------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与生活的相联系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 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 1 / 4

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每盘放 3 个, 93=3(盘);(2)每盘放 9 个, 99=1(盘);(3)每盘放 2 个, 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 95=1(盘)多 4 个。 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 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 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 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论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论文: 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所以,教师坚持博览群书,终身修炼,才能具备厚积薄发的功底,这是有效教学,适合课改的前提条件;而贴近生活实践,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则是实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教师素质授课艺术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理解课程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以适合新形势与新要求,作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即时表扬与鼓励,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 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实行学习。 二、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理解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并且能为绝绝大部分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例如,某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中,设计了一道关于“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试题:“在方格纸上将下面左边的图形缩小为原来的1/2,再把缩小后的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个别老师对这个试题提出质疑,认为试题指向不明确“,到底是把图形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呢?还是将图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2呢?要求不明确。”如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作为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显得有点浅薄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它的属性是一种相似变换,即只改变原来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原来图形的形状。放大或缩小后的两个图形一定是相似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照本宣科”,止步于字面的理解和了解上,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会缺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更谈不上形成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通过这些具体教学素材的使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这个知识的内涵是大小变化而形状相同。形状相同表明图形内角结构不发生变化,而一个几何图形的大小改变,是源于制约这个图形大小的几何要素的改变。理解不到这点对试题加以质疑,很难称得上“有学问的老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厚积薄发的功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于把教学目标提升到促动学生有效发展上来。如何才能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呢?有点难,难在相当多的教师读大学或中师时就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热爱并主动学好课程的不是很多,往往是通过被动式的应考而取得的毕业证书。所以,不读书是做有学问教师的最大障碍。读好书、常读书,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更有学问,更有深度,才能使自己的

重大疾病保险常见问题及解答

重大疾病保险常见问题及解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重大疾病保险常见问题及解答》的内容,具体内容:重大疾病险是很多人都会购买的,在社保中也包括了这类疾病的险种。下面是我整理的重大疾病保险问题解析,欢迎大家查阅。重大疾病保险相关问题1、什么是重大疾病保险?... 重大疾病险是很多人都会购买的,在社保中也包括了这类疾病的险种。下面是我整理的重大疾病保险问题解析,欢迎大家查阅。 重大疾病保险相关问题 1、什么是重大疾病保险? 重大疾病保险是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或实施了约定的手术时,给付保险金的健康保险产品。重大疾病保险的根本目的是为病情严重、花费巨大的疾病治疗提供经济支持。 2、重大疾病保险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重大疾病保险于1983年在南非问世,是由外科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最先提出这一产品创意的。他的哥哥克里斯汀?巴纳德是世界上首位成功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生。马里优斯医生发现,在实施了心脏移植手术后,部分患者及其家庭的财务状况已经陷入困境,无法维持后续康复治疗。 为了缓解被保险人一旦患上重大疾病或实施重大手术后所承受的经济 压力,他与南非一家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了重大疾病保险。 1986年后,重大疾病保险被陆续引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

等国家和地区,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5年,我国内地市场引入了重大疾病保险,现已发展成为人身保险市场上重要的保障型产品。 重大疾病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保障范围逐渐扩大,保障功能日趋完善,但该类产品的设计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3、重大疾病保险有什么保障功能? 重大疾病保险所保障的"重大疾病"通常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病情严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二是"治疗花费巨大",此类疾病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药物或手术治疗,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 重大疾病保险给付的保险金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为被保险人支付因疾病、疾病状态或手术治疗所花费的高额医疗费用;二是为被保险人患病后提供经济保障,尽可能避免被保险人的家庭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4、重大疾病保险属于哪一类健康保险产品? 健康保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疾病保险是指以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健康保险。医疗保险是指以保险合同约定的医疗行为的发生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接受诊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提供保障的健康保险。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是指以因保险合同约定的疾病或者意外伤害导致工作能力丧失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减少或者中断提供保障的健康保险。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思南县第二小学:赵彩霞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示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 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讲课讲稿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 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