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形形色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根据其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可将这些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四个类型:认知加工模式、人格发展模式、社会交往模式、行为控制模式。认知加工模式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建构;人格发展模式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的潜力挖掘和人格全面发展的观念,更着重于教学中的非智力(或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交往模式以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调整,着眼于学生的社会性和品格发展;行为控制模式则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的原理,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控制与培养。也有学者根据对知识类型的划分,认为教学模式大体可划分为三种类型:技能操作教学模式、情感发展教学模式和问题教学模式。而“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模式,是1924年语文学家黎锦熙在《新著国文教学法》中首次提出的——三段六步(理解:预习、整理;练习:比较、应用;发展:创作、活用)。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呈开放姿态,模式五花八门,诸如发现式、问题式、自学式、领悟式,还有五步读法,三段训练法等等。”(12)语文探究式教学模式虽然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念都有其理论背景或来源,绝不会凭空产生,《中庸》就明确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名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概括得很简明、精辟,强调了学生个人能动的学习、思考、实践,很有探究式学习的味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暗示、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问题教学法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雏形。问题教学法因注重问题研究、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于本世纪初在欧美风靡一时,并传入苏联和中国,但后来由于未能给学生以科学知识,在30年代遭到尖锐批评而衰弱。然而,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又使人们重新考虑问题教学的合理性……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代表了这种趋势,现在在美、法等国探究式教学法都很流行。在我国,80年代叶圣陶先生也说:“尝谓老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力研索,自求解决,故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探究——发现”是现代多种教学模式的主题。不管是“发现法”、“过程式”、“开放式”、“问题教学法”等虽说角度不一,目标不一,适用范围各异,但都包含“探究”的因素。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体验过程,学生学习由“吸收——储蓄——再现”转化为“探索——研讨——创造”,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发现新问题——再探究”的过程。可见,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以探究发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萨奇曼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特征,其主要设计如下:

选择课题。教师选择一个令人困惑的情境或问题,这一问题可以是一个疑难的科学问题,可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件,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求答案。

向全班解释探究的程序。向学生说明开展探究过程应遵循的规则,使学生明确如何去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写出问题情境,呈现给每个学生。

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在搜集和证实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但教师只回答“是”或“否”,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并

不给出直接的答案。当学生感到需要时,可以相互讨论,但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允许相互交谈。一次只允许一个学生提问,可以持续提问直至满意。

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当学生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时,教师停止提问,将这一理论写在黑板上,全班对其进行考查和讨论,决定是否接受。在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或参考其他资料检验某一理论。提问仍是有效的工具,但要指向对理论的考查。鼓励学生提出多种理论,逐一考查其有效性。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某一理论或假设被全班确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解释并应用这一理论。要对这一理论的原则或效果,以及应用于其他情境的预测性价值进行讨论。

分析探究过程。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讨论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考查如何形成理论来解释问题,并讨论如何改进这一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上述步骤对我们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很有启发,参照他们所提出的模式,笔者对此进行适当改进。

小学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去探究,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一般操作程序可分为四大步:激题引趣自学探究——萌发探究意识、解疑导拨合作探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提高探究能力、激励评价引深探究——释放探究潜能。具体实施流程为:提出问题——确立课题——探索研讨——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下面以一篇阅读课文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具体来谈一谈。

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习是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传统教学养成一种“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现代教学提倡“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对“问题”的探究,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在问题中升华。对探究的问题来说,学生提出那当然好,而且在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来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的,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办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果这样的程度也不容易达到,就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知识过程的问题,根据别人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完全可以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他们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地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但必须重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说与我主题无关,我们不讨论。特别要保护好问问题的心。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有知识价

值的、材料丰富的、有多种选择可能和有探究、表现创造机会的学习环境,清除学生的心理重压,让学生心理自由,使学生敢问、乐问、会问。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学生的心理很不安全,不敢举手发言,怕被老师笑或责骂,所以教师师要有民主意识,不要怕被问倒,不要怕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经是笨孩子,更要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敢问是一个起点,凡是学生能自己提问的,决不先问,尽可能得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活动时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乐问。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即课堂的场景和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会问。教师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创设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在有启发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这课教学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古代和现代、国外和国内有关友谊情景的动画小故事,特别是国外的则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例(在展示时强调突出),并出示课题“伟大的友谊”。通过动画小故事让学生知道那是“友谊”。并请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了解的“友谊”,可以举一些身边的友谊实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同学身边的一些“友谊”实例。学生处于这样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自然会很快提出“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呢?”这一核心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很多,应因文而异。教学一些知识性课文,可以让学生充当科学家的角色,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教学一些写景的课文可以设计活动,如让学生当解说员,设想一下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学一些说理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充当正方、反方辩论员,提出自己的辩题,等等。扣题质疑,自己阅读寻疑等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确立课题: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探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究,但每一个探究问题的价值却并不是一样的。到底选择一个怎样的问题作为课题来探究呢?问题要与主题相关,一定要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

特别要注意的是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如此功效。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尘封的情愫,从而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若问题超出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等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的难度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帮助,自己能达到的高度。第二个水平则是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通俗地讲就是“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还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为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能会提出:什么是友谊?马克思是谁?恩格斯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友谊,友谊有不伟大的吗?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为什么说是伟大的等等问题。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集中相关问题,提出于主题相关,有启发性和可思考的空间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是伟大的。确立课题——小议“伟大的友谊”。学生从书上找到两个重点句体现友谊之伟大。(1)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2)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再要求学生联系身边的“友谊”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伟大,深层次理解“友谊”。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

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

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探索研讨:

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梳理与有效的调整,对一些确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要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它要求学生以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出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方法途径,这时老师非常重要。老师要指导学生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卡片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探究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

首先是教学目标,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教参”的要求,以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而确定的。当然教材目标的“定位”无疑对传统的“模糊教学”是一个质的飞跃。课上教师和学生目的明确,直射“靶心”,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整体质量。但是,在素质教育观念下,这一环节的先天缺陷暴露无疑。1、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共性的,从内容看,很难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从要求看,也很难有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更难考虑到个体差异性,照顾到个体目标。2、有悖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发展。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这就告诉我们教学目标应具有方向、激励和标准作用。教师定向的目标只是外推力,学生自我定向的目标才是内推力。因此学生自我定向的教学目标才真正具有方向和激励作用。在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十六课《伟大的友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上平台(基本目标):找出重点句,大致理解句子的意思;跳一跳(提高目标):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的信息,深刻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新挑战(超纲目标):借助电脑查询资料并能根据所需处理信息,体会思想感情。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分工不同学习,大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说。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生生间信息传递互动过程,也是师生、生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这个个性化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和主体性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没能充分重视人际交往的学习价值,因此在交往范式上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与班集体的交往、学生个体与班集体的交往三种,这些交往不足已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品质,课堂中可以设置小组的方式,以增加个-个、组-组、个-组之间的交往,让学生以多种角色参与课堂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使问题越辩越明,集众人之智慧,补己不足,相互启发。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一般意义上的合作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来确定。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可指定每一小组学习讨论一部分。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采用自动寻找小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组合方式不定,比较花时间,但讨论效果是最佳的,寻找的是最佳合作者。可按问题的性质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分组。特别要注意同一主题下的分标题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的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要在关键处点拨。在《伟大的友谊》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己组合进行讨论,深刻的理解内容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就整个过程看:学生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尝试,这个过程对探究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要特别注意,要避免以往组织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的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等问题。

成果展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探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再次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在《伟大的友谊》中,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如:“生:我们小组从电脑资料库里查到这么一个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编写《神圣家族》一书。恩格斯只写了几页,其余都是马克思写的,但马克思却将恩格斯的名字写在前面。从这儿可以看出马克思无私帮助恩格斯,他们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马克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朋友,不为名利,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我认为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生:我们小组10位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几本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书,在《中外名人故事》一书中有一段描写最能说明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我读给大家听听:马克思答应给《纽约每日论谈》写通讯报道,有一段时间马克思从事革命工作非常繁忙,恩格斯知道后就帮马克思写报道,给报社寄去。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恩格斯帮助马克思,马克思也帮助恩格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追求,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所以我觉得他们的友谊真伟大。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刚才有两组同学都说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我想补充不同说法,前天,我上网查资料,网上介绍说恩格斯在军事、生物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帮助马克思,他的文章都没有机会发表。他逝世20年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才把他的文章整理发表,我很感动,我觉得他们的感情是最无私的,最崇高的。”

总结评价: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几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可由老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老师补充。教师评价应有点有面,注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以表扬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毕竟小学生还处于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前沿时期,自学能力、发现能力、探究能力还有待训练提高,所以评价还应注意指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做一些知识补救性的工作。在《伟大的友谊》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成果,表扬了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不仅会广泛收集信息,还会把这些信息归纳、处理为己用,表现非常好。并在一段抒情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一段感人的故事: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工作,投入到编写《资本论》最后两卷工作中,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完善。几次累的病倒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用了近十年时间才得以完成。他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吗?(不是)为谁?(为马克思)对呀!是为了马克思,为共产主义解放事业!如此艰辛繁重的劳动,是为了别人而做,可恩格斯却说“我很高兴,这时候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多么无私的帮助,多么崇高的感情!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他们的友谊也是伟大的!并留下新问题,我们身边有没有伟大的友谊呢?可以通过父母、亲戚或邻居了解。如果有,请编入你的“信息小报”。教师衷心希望学生们拥有友谊,一份“伟大”的友谊。

课后延伸:

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这步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探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更为深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生活的第一乐趣。所以在一篇课文的最后,教师应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实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解决新问题而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取舍、加工、重组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仍以人教版语文《伟大的友谊》为例,课后要求学生把在课前,课上掌握到的大量信息归纳,整理,记在信息本上,组织信息本展览。并以“友谊”为主题编写一期“信息小报”,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让学生独立编报,自己写作,自己设计版图,自己抄写,自己担任美工。小报内容可以摘抄有关友谊的格言,有关友谊的小故事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策略 发表时间:2019-07-19T10:55:16.38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3期作者:代福民[导读] 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代福民济南市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251400 【摘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设一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安排恰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给予必要的科学指导,让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7-014-01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探究式学习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式学习之后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行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从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开始入手,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就伴随着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围绕学生为中心这一中心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教学主导者的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的辅导中,要多提出疑问,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也要耐心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更多的为什么。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探究式学习,让探究式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焕发学生内在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开展探究式教学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进行。 一、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创设探究学习的直观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探究式学习,可以创设更加丰富立体的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更多的思想激发和情感的渲染,从而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意识,带着这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学生就更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向探究的目标前进。探究学习情境的创设,需要最终化为具体的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向。所以,教师要如何创造情境并提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方面的冲突,从而提出问题。在小学生的已有认知体系中,他们对于某些事物有既定的认识,此时如果教师提出另外的观点,就可以让他们兴趣大增。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雨后》、老师可以出示这样的情景同学们,平常在下雨天兄妹俩他们摔了跤,反而很高兴,甚至想多摔一跤,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学生听到以后发现这一说法,跟自己的原有认识,产生了矛盾,所以他们很想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因此,迫不及待的拿起课本,一看究竟。第二,教师可以举出相关的实例,顺势提出问题。伴随着授课的内容,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讲到具体内容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实例,进一步的提出问题。如《鲸》一课,讨论鲸吃东西的方式,教师可出示:鲸吃东西与众不同,我们把这种方式叫“鲸吞”,学生一听,对“鲸吞”一词,反映较大,便迫不及待地去读书解决,进而进入探究情景。第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或游戏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指导课外读物中的《三袋麦子》可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课文开始土地爷爷给三个伙伴一袋麦子的故事,他们不同的表现,可爱的样子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但一年以后这三个伙伴是如何处理这袋麦子的呢?讲到这里,就可以引导学生先进猜想:然后启发他们通过读书解决。 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学习习惯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首先就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阅读观察和推理能力,要让学生在思维方面做到逻辑严密,严谨求实。学习一篇课文,带着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学生首先要把课文的内容读懂,读透。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首先可以对整篇内容进行大概的浏览,了解的基本的结构和文章的含义之后,再仔细的从头到尾细读几遍。在让学生精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式的阅读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个人自学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加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强了,必然会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发现,就是在这样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综合的能力获得了提高。所以,围绕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小学语文课堂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而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三、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 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效的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教师平时要勤于思考养成多想一些为什么的习惯,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且在过程中,教师得善于发问的习惯也会给学生带去一定的影响,让学生也逐渐在头脑中多想到了一些为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解读并针对课文题目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研读文章内容,在文章中找出答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文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鼓励学生的提问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设计,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或者疑问是从他们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提出的,有的时候,这些想法非常的有价值,甚至连教师都没有想到。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丰碑》这篇文章,有一段文字是描写老战士在风雪中屹立不倒的形象。在导读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应该强调描写老战士神态、外貌以及外部环境的词语并引导学生提问:天气如此寒冷,为什么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人被冻僵了表情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为什么军需处长却是“十分安详”?带着这两个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阅读,从课文的细节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格。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主线,积极实践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勤.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学习的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5.

专题讲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一、什么是阅读 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 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 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 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 我个人理解,所谓阅读,指的是从书面文字数据采集意义的过程,

阅读教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践中,逐步发展阅读能力的过程与活动。 二、阅读行为的描述 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的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教会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等重要。学生习得了阅读的策略和技巧,对巩固他们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成一生的阅读兴趣是有关键性的影响的。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改革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传授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依据小学科学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将科学探究真正作为科学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途径,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按照知识建构的科学模式发展,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 该模式既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也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它体现问题来源于生活和学生原有的认知,倡导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科学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遵循原则 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为避免出现运用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探究、评价学习活动,不把学习内容的现成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材料主动去探究、发现与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新知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并向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教学过程相融合,体现探究、发现、建构知识过程的有机统一。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什么要构建自主导学高效的课堂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高效率,没有自主学习就没有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大量作业压到课外,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改变现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摈弃“满堂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我校语文组在教学中尝试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自主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巧设练习、完成目标。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鉴于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提倡学生课前预习。但预习任务要简明,仅局限于对课文有所了解,对困难尝试克服,能够正确地读下来。不应有过多过细的要求,更不能把课内的任务强加给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整理成小卡片。 2、导入新课、明确目标(5分钟) 新课的导入应具备三个要求:激活性,激活已有经验,引发学习动机;联系性,找准新课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连接点,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定向性,明确学习目标,定好探究路线,选择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生主体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名称: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经过几年的思考与实践,继承与创新,我初步探索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二、模式目标 1、促进教师围绕“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要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的教要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3、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建构语文知识,形成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及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三、“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首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活动。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断地引导学生夯实基础,勤于阅读,善于积累,乐于写作。在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和文本的特征出发,决定给予学生多少支持和什么类型的支持。 3、叶圣陶先生自能读书的观点。 叶老认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所以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云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者也。可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必要性。 4、小学语文教学专家的观点。 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 四、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学生主体教学模式”可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启情导入,交代学习任务。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再读课文,重点认知。 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启发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受到文本内容的熏陶,获得丰富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我校组织的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结果反映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如下几个共性问题:一是教师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盲然;二是新课前盲目出示学习目标,淡化了情境创设,整个教学机械呆板,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学生无法当堂完成作业;四是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自学流于形式;五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很难保证。这种“教师中心,机械模仿,系统传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缺乏思辩与创新,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体现,学习积极性被压抑,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空谈。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这种缺乏生命活力的、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是探索出适合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意义: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可以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三是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促进我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三、研究现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精读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或用歌曲、谜语、彩图等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读题,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便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语。(高年级在这一步中要弄清生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低年级还应注重让学生自主识字,用多种方法识字,扩大识字量。) 第二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读书收获。 3、学生质疑,教师及时梳理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放到学文中解决。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这一环节教师要选好切入点,由点及面,抓住切入点展开课文的学习。应让学生个体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划,抓住一个大问题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教师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足,让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浅表层次上,应向纵深方向发展,保证下一步全班交流的有效性,不可走形式。

2、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落或最受感动的地方谈理解,谈体会,进行全班交流。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地方,除了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外,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可进行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的教师作适当的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对于文章的重点句段,可适时朗读,以便加强理解,升华情感。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范读或录音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他们带入课文中的情境,并进入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和全班齐读等,读出变化的语气,表达出人物的情感。此环节,还应根据学段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听说读写训练,以确保有效性。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语言积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朗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学生经过读、背的训练后,培养了语感,感悟到课文的情境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若时间紧,背诵可放在第二课时,最好能在课堂上解决。 五、交流感受,课外延伸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活自主探索的思维 创设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成功的前提。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发现、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开水烫着、被火柴梗烧着时的感觉,有的说会大声惊叫,有的说会哭出来。然后,出示文章的重点段:“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慢慢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该有多大的毅力啊!是什么力量使他忍住常人所不能忍的事呢?”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2.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 如:学习《白杨》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再说说课文是写什么的?有的学生说是写爸爸的,这时我出示了四个答案:①专门写人;②专门写物;③既写人也写物; ④表面写物实际写人。这样,就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我趁机引导学生探究,到文中找答案,并要求找到根据。 3.创设兴趣激发的情境 探究式教学就是一种激发式教学,精心的情境设置,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选择探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为此,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带着疑问去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就同一内容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交流。这样,学学之间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要鼓励学生更多地与同伴共同探讨,探究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二、a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第一阶段计划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研究计划

《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研究计划 2012年9月,针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的实际发展情况,我校及时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现状反思与发展策略”这一课题,第一阶段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的研究即将开始,计划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二、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教学之母,阅读乃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起点,为中心,为归宿。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校的各科教师都是阅读教师,都负有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学生阅读的启蒙老师,在小学阶段,养成的阅读习惯将会影响孩子的终生。 为从根本上扭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克服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针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和阅读水平的实际发展情况,我校及时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模式的现状反思与发展策略”这一课题。 2、小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 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 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 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 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目标 1、研究小学语文课堂上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优秀,为下一步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新型的阅读观,重新定位阅读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3、正确把握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阅读心理的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案

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 式研究方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生态课堂考查与评估 一、生态化课堂教学背景 1.现实依据 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高要求不相适应。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中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 2.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龚自珍则对“病梅”之举大加挞伐。“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9页)

最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是基础的学科。科学地设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孤立、封闭的教学手段逐步变为综合、开放的教学手段。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小学语文主体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办事不灵活,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那什么是主体性教学呢?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为前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调动、发掘、激发学生个性需要与参与乐趣。那么语文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将如何具体实施呢?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莱西市教研室张莲玉 背景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课标》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 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验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于科学实验课的范畴,如:三年级的《哪杯水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小车的运动》《鞋底花纹的启示》《跷跷板》《弹簧力的学问》《有趣的磁铁》《空气在哪里》《热空气》《风的形成》《土壤里有什么》《土壤的种类》《灯泡亮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谁的本领大》等;四年级的《木材》《纸》《陶瓷》《金属》《玻璃和塑料》《蒸发》、《沸腾》、《凝结》、《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谁热的快》《它们会生热吗》《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玩镜子》《潜望镜的秘密》《彩虹的秘密》《凸透镜》等;五年级的《声音的产生》、《谁能传播声音》《水变咸了》《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等。所以探讨实验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基本流程: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方案---总结与交流)-----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梳理小结当堂检测(谈收获)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

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桂平市下湾镇中心小学黄深泉 【内容摘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从了解数学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师生共同探究→揭示问题本质→总结引申反思”四个环节;提出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以问题为导向;课堂教学四环节;实施建议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课堂教学的民主、和谐氛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和能力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上课一开始,直接向学生呈现问题或任务,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整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策略支持,教学过程中不断循环该探究过程,直至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成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人物。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学生预习自学的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尝试着解决一个又一个新问题的探究学习。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文化特征 现代课堂教学提倡教师要将单纯的教学过程变为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即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与教师、同伴、教学文本等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生成和情感变化,体验、感悟学习中的奥妙和兴

趣,以及因为成功或者失败给心灵所带来的那一份兴奋、喜悦、痛苦和失望。 为了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满足和符合现代教学特征,需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联,超越传统的先预习、师生一问一答、满堂问、大叫大喊、独白式的课堂文化。 学生要遵守“五要五不要”课堂教学制度,即要独立自主,要探究钻研,要写关键词,要花草图,要问问题;不要先看书,不要先讨论,不要喊叫,不要急于举手,不要等待老师。 教师要遵守“六要六不要”课堂教学制度,即不要过早地出现结论,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不要低估学生学习潜能,而是要高估学生能力;要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不要照本宣科或者刻板地执行教案;不要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复制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多元、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文化特征:课堂教学中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赋予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其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释放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其核心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类课型基本模式 “口语交际”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应该谈话的形式,归纳引入新课。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提示,师生共同归纳要求。 三、依据要求,表达交流(体现训练的层次) 1、会说基本句子。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2、能按顺序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集体交流,互动评价。 3、完整具体地说。 ①自己练习说。②互动交流,评价补充。 4、创设场景,模拟生活。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模仿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教学的大致步骤 一、自主尝试,独立完成 教学中,无论是“我的发现”还是“日积月累”等内容,教师都要大胆放给学生,鼓励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完成。教师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二、讨论交流,评价订正 学生自主尝试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同大家一起分享,及时修正错误答案。 三、引导发现,扩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发现的特点或规律,然后运用这一发现进行扩展训练。 “习作”教学的大致步骤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本周的习作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有提前习作欲望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先试写下来。 教师准备:准备好本次习作的下水文,也可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准备情况及提前写草稿的数量等。 二、谈话导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导入形式,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习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安排指导的过程。 1、汇报交流。 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准备的内容,或写出关键词语等。 2、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重点。 (2)围绕习作重点,确定所写内容,与同伴交流。 3、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自己练习说、与同座互相说、也可以小组内说。) 4、集体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