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精简)波普化学期末复习重点化学

(超精简)波普化学期末复习重点化学

1、原理:吸光物质分子吸收特定能量(波长)的电磁波(紫外光)产生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

2、特点:○

1电磁波长较短,能量大。○2应用于共轭体系(共轭烯烃和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及芳香族化合物的分析○

3电子光谱图比较简单,但峰形较宽○4于化合物的定量分析,灵敏度高,检出限低。 3、吸收光谱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A =

㏒(I 0

/I )=abc 式中:A :吸光度,I 0

:入射光强度I :透

射光强度a :吸光系数b :吸收池厚度(cm )c :被测物质浓度g/L

I 0

/I :透射比,用T 表示。如果浓度用mol/L 为单位,则上式可写成:A = εbc ε:为摩尔吸光系数,

单位为:L·moL -1

·cm -1

4、常见的电子跃迁及其跃迁所需能量ΔE 大小顺序:σ→σ*

>n →σ* >π→π* > n →π*

由:△E =h ·c /λ知:σ>σ*

跃迁的能量最大,波长最短,而引起 n >π*

跃迁的能量最小,波长最长

5、谱带分类:

○1R 吸收带: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产生该吸收带的发色团是分子中的p- π*共轭体系,如-C=O ,-NO 2

-CHO 等。特征是强度弱,ε<100(log ε<2)吸收峰一般在270nm 以上 ○2K 吸收带:π→π* 跃迁引起的吸收带,产生该吸收带的发色团是分子中共轭系统。特点是吸收峰强度很强,ε≥10000(log ε≥4)孤立双键的π→π* 跃迁一般在<200 nm ,共轭双键增加时,不但发生红移,而且强度也加强

○3B 带(苯型谱带)和E 吸收带(乙烯型谱带):

B 吸收带:苯的π→π* 跃迁和振动效应的重叠引起,为一宽峰并出现若干小峰,在230 ~ 270nm 之间,中心在254nm 处,εmax

250左右。是苯环的特征峰

E 1

带:即乙烯带(Ethylenic band )。λ

max

=184nm 左右,log ε>4。为苯环的特征谱带,吸收强度较大。

当苯环上有助色团时,向长波方向移至200 ~ 220nm 。

E 2

带:λmax

203nm 左右,εmax

7400。是苯环中共轭二烯引起的π→ π* 跃迁。该带相当K 带。当苯环

引入发色团时,与苯环共轭,E 2带移至220 ~ 250nm, ε>l0000,此时亦称为K 带

紫外光谱谱带有:B 带ε值约250 ~ 3000 E 带ε值约2000 ~ 10000K 带ε值约10000 (或大于10000) R 带ε值<100

6、常用光谱术语:

(1)发色团:是指分子中某一基团或体系,由于其存在能使分子产生吸收而出现谱带,这一基团或体系即为生色团。生色基的结构特征大都是含有π电子。如:C=C 、C=O 、COOH 、COOR 、NO 2

、N=N 、芳基等。

(2)助色团:指在紫外一可见光区内不一定产生吸收。但当它与生色团相连时能使生色基的吸收谱带明显地向长波移动,而且吸收强度也相应的增加。特点在于通常都含有n 电子。由于n 电子与π电子的P-π共轭效应导致π→π*跃迁能量降低,生色基的吸收波长向长波移动,颜色加深。常见的助色基有OH 、OR 、X 、NH 2

、NO 2

、SH 等含有n 电子的基团。

7、一般规律是:

⑴若在200~750nm 内无吸收,说明该化合物是直链烷烃、环烷烃、饱和脂肪族化合物或非共轭烯烃等。 ⑵若在270~350nm 范围内有低强度吸收峰(R 带),且峰形较对称,说明分子中含有醛、酮羰基。 ⑶若200~250nm 范围内有强吸收(E 带) ,结合250~300nm 范围内中等强度吸收(B 带)或显示不同程度的精细结构则可能含苯环。

⑷若210~250nm 范围内有强吸收,则可能含有2个共轭双键;若在260~300nm 范围内有强吸收,则该有机物含有3个或3个以上共轭双键。

⑸若300nm 以上有高强度吸收,该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若高强度具有明显的精细结构,则为稠环芳烃、稠环杂芳烃或其衍生物。 8、芳香族化合物:○1烷基取代苯:由于σ→π超共轭效应, E 2

带和B 带红移,精细结构消失。 ○2助

色团取代苯:n 电子与苯环形成 p-π 共轭体系。(a )E 带和B 带红移,B 带强度增大,精细结构消失。(

b )产生新的谱带R 带。λ

max

= 275 ~330nm ε=10~100不同助色团红移顺序:O -

> NH 2 > OCH 3

> OH > Br

>Cl> CH 3

○4生色团取代苯:苯环上接上生色团,延长了π- π共轭体系,E 带和B 带发生较大的红移,强

度显著增加。不同生色团的红移顺序:CN< COOH< COCH 3

< CHO

1、 原理:分子吸收某些频率的辐射,引起的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从而形成的

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红外光谱。

2、 特点:○1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2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3应用

范围广: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几乎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4)红外光谱特征性强-“分

子指纹光谱”。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通过IR 谱的波数位置、波峰数目及强度确定分子基团、分子结构;○5固、液、气态样均可用,且用量少、不破坏样品;○6分析速度快

3、 红外光谱图表示方法:纵坐标:透光率T %,横坐标:波长λ(μm)或波数 (cm -1

) 注:透过率(T %),

表示吸收强度。T ↓,表明吸收的越好,故曲线低谷表示是一个好的吸收带。

4、 化学键的振动与频率:

注:○1k 化学键力常数,与键能和键长有关,μ为双原子的折合质量μ =m 1

m 2

/(m 1

+m 2

)。发生振动能级跃

迁需要能量的大小取决于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和键的力常数,即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特征。这就是红外光

谱可以测定化合物结构的理论依据。○2化学键键强越强(即键的力常数k 越大)原子折合质量越小,化学键的振动频率越大,吸收峰将出现在高波数区。 5、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1电磁波的能量与分子振动某能级差相等。E 红外光

= △E 分子振动

。○2红外

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μ)必须发生变化,即△μ≠0 。注: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μ≠0)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带,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的,反之(△μ=0)则为红外非活性的。如单原子和同核分子如Ne 、He 、O 2

、H 2

等,CO 2

的对称伸缩振动

也为红外非活性。

6、振动自由度:每种分子的振动形式与分子振动自由度有关。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分子中所有原子在空

间的位置所需要坐标的总数。如:H 2

O 振动自由度 3×3 – 6 = 3三种基本振动形式(详见:P59)

7、影响谱代强度的因素(详见:P58) 如:○1化学键两端原子的电负性差越大,引起的红外吸收越强。故吸收峰强度为νOH

C-H

C-C

。○2氢键

的形成使有关的吸收峰变宽变强。○3与极性基团共轭使吸收峰增强。如C=C 、C≡C 等基团的伸缩振动吸收很弱。但是,如果它们与C=O 或C≡N 共轭,吸收强度会大大增强等。

8、影响基团吸收频率的因素(详见:P89)

如:内部因素:○1诱导效应:吸电子基团使吸收峰向高频移动 ○2共轭效应:在有不饱和键存在的化合

物中,共轭体系经常会影响基团吸收频率。基团发生吸电子共轭,吸收频率升高,基团发生给电子共轭,吸收频率降低。同时存在诱导和共轭效应, 应考虑两种效应总和的净结果

如:P- π共轭孤对电子与相邻不饱和基团共轭。O 、N 都是吸电子的,同时都存在未共用电子(p 电子),与羰基π电子形成“p -π”共轭。氧的吸电子电诱导效应> 供电共轭效应氮的供电共轭效应>吸电子电诱导效应。例:酯νC=0

>脂肪酮νC=0

>酰胺ν

C=0

○3氢键效应:氢键改变了原来化学键的力常数,ν移向低波数,尤其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影响很显著。 外部效应:如溶剂效应: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通常随溶剂极性增加而降低。因此红外光谱通常需在

非极性溶剂中测量。

9、有机化合物基团的红外吸收

μ

μπλ

νμ

π

νk k c

k h

h E 13072112==

=

=

=?

4000~1300cm

-1

区域:是由伸缩振动产生的吸收带,为化学键和基团的特征吸收峰,吸收峰较稀疏,鉴定基团存在的主要

区域——官能团区。1300~650cm -1

区域:吸收光谱较复杂,除单键的伸缩振动外,还有变形振动。能反映分子结构的细微变化——指纹区。

1) 烷烃:○1CH 的伸缩振动:基本在2975~2845cm -1

之间,包括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对称及不对称伸

缩振动。

○2CH 的变形振动:在1460cm -1

附近、1380cm -1

附近及720~810cm -1

会出现有关吸收。 ○3C-C 环的骨架振动,在720~1250cm -1

(注意:-(CH 2)n

-结构中n 的取值;CH(CH 3)

2

(即偕二甲基):

C(CH 3)3

等的出峰位置)(详见:P68—69)

2) 烯烃有三个特征吸收区:

(详见P70)

3) 炔烃(详见P73)

4)芳香烃:1. 苯环在四个区有其特征吸收:3100~3000、2000~1650、1625~1450及900~650cm -1

.2. υ

=CH

出现在3100~3000cm -1

,常常在3030cm -1

附近。3.苯环的骨架振动:在1625~1450cm -1

之间,可能有2-4个吸收,强弱及个数皆与结构有关。苯环特征吸收,鉴定苯环存在的标志。其中以~1600cm -1

和~1500cm -1两个吸收为主。4.面外变形振动δ

=CH

在900~650cm -1

,按其位置、吸收峰个数及强度可以用来判断苯环上取代

基个数及取代模式。

(详见P73)

5)醇和酚:醇和酚:含羟基化合物有三个特征吸收带:

(1)νO-H

:游离峰尖,且>3600 cm -1

,缔合程度越大,峰越宽,越移向低波数,<3600 cm -1

(2)δOH

(面内): 位置与伯、仲、叔醇和酚的类别有关,还与缔合状态及浓度有关。判断OH 是否存在的佐证 (3)ν

C-O :

位置与伯、仲、叔醇和酚的类别有关。

(详见P73—74)

6)醚(详见P74)如:醚与醇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醚在3600~3200cm

-1

无吸收。其特征谱带是ν

as

1250

~1050 cm

-1

,强度大。

7)酮(C=O ):如:○1C=O 基本上在1900~1650cm -1

范围内,常常是第一强峰。υ

C=O

对化学环境比较敏感。

(详见P75)

8)醛(R-CHO )(1)醛有υ

C=O

和醛基质子的υ

CH

两个特征吸收带:○1醛的υ

C=O

高于酮○2醛基质子的伸缩振动:υ

CH

2880~2650cm -1

出现两个强度相近的中强吸收峰,一般这两个峰在~2820cm -1

和2740~2720cm -1

出现,后者较尖

(详见P75)9)羧酸及羧酸盐

10)羧酸酯(-COOR ):酯有两个特征吸收,即υ

C=O

和υ

C-O-C

尤其是υC-O-C :在1330~1050cm -1

有两个吸

收带,即

和。其中

在1330~1150cm -1

,峰强度大而且宽,常为第一

强峰。此两个峰与酯羰基吸收峰配合观察,在酯类结构的判断中很重要(详见:p78)

11)酸酐(-OCOCO -) 12)酰卤(-COX )(详见:P77—83)

10、谱图解析的方法。注意:排除“假谱带”常见的有:水3400、1640和650cm -1。CO 2

2350和667cm -1

.

as

coc

υs

coc υas

coc

υ

核磁共振氢谱

1、 原理:用适宜的频率的电磁波照射置于强磁场下的具有磁性的原子核(使其能级发生分裂)。当核吸

收的能量与核能级差相等时,就会发生核能级的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从而得到一种核磁共振波谱,以这种原理建立的方法称核磁共振波谱法。

2、作用:1. 分子中不同种类氢原子有关化学环境的信息2. 不同环境下氢原子的数目3. 每个氢原子相邻的基团的结构

3、磁共振的基本关系式为,以及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详见P114)。

及:核磁共振的条件是改变频率或磁场强度,使满足特定核的共振条件:ν= γ / (2π ) B 0

注:对于同一种核,

旋磁比是相同的。固定了射频频率,是否所有核都在同一个磁场强度下发生共振呢? 否原因:核的共振磁场强度与它的化学环境有关。化学环境:氢原子核外电子云以及该氢原子邻近的其他原子对其的影响

5、 若以σ表示屏蔽常数,外加磁场为B 0

,这个屏蔽作用的大小为σ B 0

,所以核的实受磁场B=B 0

-σ B

故核磁共振的条件应表达为:ν = [γ / (2π ) ](1- σ)B 0

(详见P119)

6、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δ = [(ν样

- ν标

) / ν0

] ×106

(ppm)注:标准物一般用四甲基硅

(TMS),只出一个单峰。它的δ值定为0,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质子出峰在其左边约0~l5PPm 处,化学位移为正值,若出峰

在TMS 的右边则δ为负。

7、 同一个物质的某一个质子其出峰位置即化学位移用δ (PPm )表示时,其数值是不变的;但若用Hz 作

单位,则其数值因仪器MH Z 数而异。?υ(H Z

)=δ

ppm

?仪器兆周数

8、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详见P121)

如:(1)一类是分子结构因素:主要从影响质子外部电子云密度的因素。若某种影响使质子

周围电子云密度降低,则屏蔽效应也降低,去屏蔽增加,化学位移值增大,移向低场(向左);相反,若某种影响使质子周围电子云密度升高,则屏蔽效应也增加,化学位移减小,移向高场(向右)如:○1诱导效应:质子相连的碳原子上,接有电负性强的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使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减弱,使屏蔽作用减弱,质子共振移向低场,化学位移值增大等。

(2)第二类因素是外部因素,即测试条件,如溶剂效应、分子间氢键等。外部因素对非极性的碳上的质子影响不大,主要是对OH 、NH 、SH 及某些带电荷的极性基团影响较大。如:○1氢键的影响:在O.N.S 原子上的质子形成氢键后,其化学位移值移向低场。形成分子内氢键时,化学位移值移向更低场。○2溶剂效应:溶剂不同使得化学位移值发生变化的效应叫溶剂效应。因此做NMR 时,所用的溶剂本身最好不含质子,以免溶剂中质子干扰测定。常用氘代溶剂或不含质子的溶剂,如CCl 4

,CDCl 3

,D 2

O,CF 3

COOH ,

CD 3

COCD 3

等溶剂。9、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

10、化学等价与磁等价(详见P135)

11、自旋体系的分类与表示(详见P138)

12、自旋偶和规则(详见P133)(1).一组相同的磁核,所具有裂分峰的数目:由邻近的磁核数目(n)决定的裂分峰数目= n+1;当有不同的邻近时(n、n’)裂分峰数目=( n+1)(n’+1)

(2). 裂分峰强度比相当于二项式(a+b)n

展开式的系数比n=2 1:2:1; n=31:3:3:1 ; n=4 1:4:6:4:1

(3).裂分峰以该质子化学位移为中心,峰形左右对称。(4).磁全同的核之间也有偶合,但不裂分,谱线为单峰。

13、解析NMR图谱的一般步骤如下(详见P158)

重要的如:(1)先解析CH

3O-、CH

3

N-、CH

3

Ph、CH

3

-C≡等孤立的甲基讯号,这些甲基均为单峰。

(2)解释低磁场处,δ>l0处出现的-COOH、-CHO及分子内氢键的讯号。(3)解释芳氢讯号,一般在7~8附近,经常是一堆偶合常数较小,图形乱的小峰。

质谱

1、 原理:化合物分子受到电子流冲击后,形成的带正电荷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按照其质量m 和电荷z

的比值m/z (质荷比)大小依次排列而被记录下来的图谱,称为质谱。

2、 各类化合物的质谱(详见P300)

1)烷烃:裂解途径主要是σ-断裂。 (1)正构烷烃质谱的特征:○1直链烷烃分子离子峰强度不高,强度随碳链增长而降低,碳数为40的烷烃

分子离子峰(M +.

)已接近0。一般看不到M-15的峰(不易失去甲基)②有相差14个质量数的一系列奇质量数的峰(C n

H 2n+1

),即有质荷比m/z29、43、57、71、85、99……一系列篱笆离子的峰,强度逐渐减弱。正构

烷烃篱笆离子的峰顶联结起来将成为一个圆滑的抛物线,在分子离子峰处略有抬高。支链烷烃无此特征。

③丙基正离子(C 3

H 7

+ ) m/z 为43和丁基正离子(C 4

H 9

+) m/z 为57的峰强度很大(强峰或是

基准峰)。因为丙基正离子和丁基正离子很稳定。④在比C n

H

2n+1

离子小一个质量数处有一个小峰,

即C n

H 2n

离子峰m/z28、42、56、70、84、98……一系列弱峰是由H 转移重排成的(结构鉴定没用)

⑤还有一系列C n

H

2n-1

的碎片峰是由C n

H

2n+1

脱去一个H 2

中性分子而形成的。

(2)支链烷烃质谱的特征:①分子离子峰的强度比正构烷烃的弱,支链越多分子离子峰( M+. )强

度越弱。②仍然存在篱笆离子,但强度不是随质荷比的增加而减弱,其强度与分支的位置有关,峰顶联不成圆滑的抛物线。③在分支处优先断裂,正电荷在支链多的一侧,以丢失最大烃基为最稳定,形成稳定的仲碳或叔碳阳离子。④在质谱图中有时有m/z15、M-15或A-15的峰, 则表明结构中存在甲基支链

2)烯烃:①分子离子峰比烷烃强;②容易发生α -裂解得到m/z 41+ n×14的一簇峰(主峰),如m/z 41, 55, 69,

83, ···等,m/z 41一般为强峰或基峰。③单烯烃会出现烷基丢失峰C n

H

2n+1,

m/z 29,43, 57, 71, 85,

99, 113···等; Δm = 14。④单烯的σ-断裂得到C n

H

2n-1

的峰即m/z27、41、55、69、83……即27+n×14

一系列的峰。⑤烯烃含C γ

和H γ

发生麦氏重排形成偶质量数的峰(42+14n)

3)芳香族化合物:①分子离子峰较强②苯环上有烷基取代时,易发生α开裂(苄基开裂),形成m/e91的峰(α取代的烷基苯则形成取代的zhuo 鎓离子离子峰91+14 n --苄基苯系列。)③苯环和zhuo 鎓离

子都可以顺次失去C 2

H 2,

形成m/e 39, 65, 91等系列离子峰,是识别烷基芳烃的主要依据④当苯环取代基有

γ-H 时,可发生麦氏重排,形成m/e92的较强重排离子峰。○6单烷基苯也可发生侧链α-开裂和氢的重排,形成m/e77和m/e78的峰。

4)醇类:○1脱水反应,给出M-18峰。脱水后,谱图与烯烃十分相似,区别是醇有m/z31,45,59,73……

的碎片。伯醇的m/z31较强。○2易发生α裂解

5)醛类:醛类的分子离子峰很强,往往是基峰。醛易失去CO 和CHO 形成M -28和M -29的离子峰6)

六羰基化合物:①分子离子峰明显,芳醛比脂醛峰强度大。②α裂解生成(M -1) (-H. ) 和较强

的m/z 29(HCO+)的离子峰;异裂时( M -29) (-CHO)峰,同时伴随有m/z 43、57、71…烃类的特征碎片峰

┑+.

CnH2n

③具有γ氢的醛,能发生麦氏重排,产生主要特征峰m/z 44的CH 2

=CH-OH 离子。如果α位有取代基,就

会出现m/z (44+14×n)即44,58,72,86等离子峰。

注:芳醛:1)分子离子峰很强。2)M -1 峰很明显

6)酮:①分子离子峰明显。②易发生α裂解,显示有C n

H

2n +1

CO 为通式的特征离子系列峰,如m/z 29、

43、57 ……等。○3具有γ氢的酮,能发生麦氏重排,重排过程与醛相同,酮的特征峰 m/z 58 或

58+14 n

7)羧酸:脂肪羧酸的分子离子峰很弱,m/z 60是丁酸以上α-碳原子上没有支链的脂肪羧酸最特征的离

子峰,由麦氏重排裂解产生,有支链时为(60+14

n )(注:低级脂肪酸还常有M -17(失去OH )、

M -18

(失去

H

2

O

)、M-45(

失去CO 2

H)的离子峰)

8)酯:①羧酸酯进行α或i -裂解所产生(M-R )或(M-OR )的离子常成为质谱图中的强峰(有时为基

峰。②麦氏重排,产生的峰:74+14 n

CH 3

R

O

CCH 3

m /z 43

+

2

OH

C

HO

CH 2

OH

C

HO

CH 2

CHR CH 2

+

m /z 60 (基峰)

(2)麦氏重排

表6—6有机化合物质谱中一些常见的碎片离子(详见P300)

表6—5一些重同位素和轻同位素天然丰度相对比值(详见P 295) 表6—4从分子离子丢失的中性碎片(详见P291) 氮素规则:……(详见P291)

质谱中粒子的类型(详见P266—P270) 质谱的裂解方式(P250—)

O

C

2

OH C R'O

CH 2

O C R'O

CH 3

CHR CH 2

+

R'O

C 2H 5C 3H 7R'=R'=R'=CH 3时时时m /z =74

::m /z =88:m

/z =1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