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作业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专业:项目管理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 年11 月11 日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提出生态文明,以生产农业为基础和主导的生产方式,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持续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综合应用物质、能量、信息与生物科学技术,进行的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和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弘扬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理论飞跃,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现了新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报告明确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彰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的方向、严格的原则和明显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视野展示了中国特色, 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全新价值取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内涵,还有其独特的科学含义。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成果,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发展、经

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明确地说,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统一, 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系统整体性。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超越了仅局限于自然有机体的传统生态文明, 它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之中,形成了具有有机整体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统领全局的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超越了生态文明的一般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升为“五位一体” ,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有机整体性,还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全局性。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更重要, 我们不仅要青山绿水,更要绿色食品、红色之化、廉洁政治及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界的生态文明,还指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之化和生态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成果的结晶。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吸收了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它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又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历史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

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第三、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首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再次,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最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还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建设好生态文明。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三、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强政府在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决策和协调能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实施体系,探索开展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和流域开发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使综合决策作到规范化、制度化。要引入以公众参与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机制,通过体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建立法律、经济手段配合使用的利益导向机制,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确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

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贯彻十八大提出的“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的基本方略,积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保障。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抓紧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健全、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管制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实行重大环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第三、改革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环境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改革理顺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保工作的统

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在政府调控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的环境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危害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各种有效监控体系。在市场引导方面,应当逐步建立有关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培育和规范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研究探索由资源税费、环境税费构成的“绿色税收”体系和资源、环境使用权的交易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运行机制。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加快环境保护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保证环保工作实现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督管理。强化中央政府对跨地区综合性环境事务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尽快扭转环境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报告[J].中国人民出版设2012,(7).

[2] 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 第1期.

[3] 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J].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第

1 期.

[4] 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社科纵横,2011 第1期.

[5] 夏东民.从十八大精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人民论坛,

2013,第11 期(下).

论文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生态文明揭示了绿色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 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不仅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精神文明为指导, 更需要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当物质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后, 人类文明出现了片面、畸形发展的态势。近二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 工业废弃物无情地排放、倾泄,改变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的规模和手段每一次质的飞跃, 都将伴随着这种危机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恶化和尖锐化表明, 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繁荣”, 只能是短暂、表面的现象,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由此可见, 绿色发展观念是人类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长期反思的产物,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求得永续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 也是当今可供人类选择的唯一途径。

二、绿色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绿色发展战略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内核、以社会文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客观上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 首先,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表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从而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重任。“绿色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发展, 发展取决于人的素质。人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 也是最终的目标。在生态环境问题上,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和破坏者, 同时又是治理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权利的时候, 人类一方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 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智慧, 去开拓新的资源。以人的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发展基础的时代, 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素质极大提高的时代,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全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质。 其次, 绿色发展战略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内核, 表明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才是高质量的和绿色的发展, 从而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今天我们要积极保护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向自然索取速度”与“自然界恢复速度”的绿色平衡, 确保生态价值的增殖, 建立科学的“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篇一: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

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以武汉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之我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在以前提出的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生态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的成功召开以及中国梦的顺利推行,说明当今的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就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要谨慎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发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反过来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 根据长江日报通讯报道, 2013年1月12日,雾霾锁武汉,城区许多地方全天都是灰蒙蒙的。在环保部公布的报告中,武汉空气污染指数排位全国第10。12日上午9时许,汉口江滩能见度不足10米。浓浓的大雾加剧了霾的浓度。环境监测报告,武汉已连续3天空气污染程度达到最高等级的严重污染。从4日起,受持续多云少风无雨天气的影响,武汉空气污染指数持续走高,从52飙升至359。其中,10日污染指数为359,11日为326,均属于严重污染等级,在空气质量新国标中位列污染最重级别。12日20时,武汉9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中,吴家山污染指数为431(最近24小时污染指数)、汉口花桥423、青山钢花388、汉口江滩341、汉阳月湖359、武昌紫阳站326、东湖梨园278、东湖高新264、沌口新区251。最低的污染指数都超过重度污染。而首要污染物则全部是PM2.5。 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我们可以看到。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还是空气受到污染导致自然环境的失衡。这些被污染的气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人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这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建设

建生态文明走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所谓生态文明,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人类未来的长期发展为目的,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吻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这种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工农业文明有相同的地方,即以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又和它们有着显著的不同,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尊重自然,而不能竭泽而渔。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阐述、强调、谋划,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了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对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并且完整、系统阐述了未来五年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方针、途径和具体的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生态文明为发展导向,切实负起时代和历史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富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再次 ,建设生态文明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问题的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提高认识积极行动 ─共建美好家园 杨文锦 举国上下盼望已久的党的十八大在京胜利召开。胡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了十八大报告,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并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胡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八大报告第八条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们毗邻“爽爽的贵阳”,住在美丽的“红枫湖畔”,青山环绕,避一夏酷暑;绿水荡漾,驾一叶扁舟。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 然而,当我们在自豪家乡如何美丽的时候,我们忘记了“九化”堆成山的工业垃圾,我们被站街高大的烟囱冒出的烟尘蒙蔽了双眼,我们被贵化的氨气腐蚀了嗅觉┄┄,我们需要工厂,但我们又害怕工厂!我们渴望拥有优质的环境,但有时却随手丢弃废旧塑料袋,甚至垃圾桶就在身旁。我们希望幸福延及子孙,但我们又倒掉了干净新鲜的蔬菜粮食。我们高呼环保,但又对地上的垃圾熟视无睹┄┄我想,不是我们不懂生态文明建设,而是我们做得不够,我们不少意识,少行动。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条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作为一名

普通的公民,我们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要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我有以下认识: 一、生态文明建设要节约资源 节约资源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平常的生活中,浪费现象随处可见。据调查,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3至25立方米的水。家庭用水浪费种种,让人心痛!面对频频告急的全国用水形势,每个家庭的节水行动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另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显示,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2012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与此同时,浪费粮食现象触目惊心。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课题组对大、中、小三类城市,共2700桌不同规模的餐桌中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保守推算,我国2007年至2008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质就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一年的所需;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一年所需。可见,浪费现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它更是上升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甚至成为危及社会的安全问题。节约资源,警钟长鸣。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本人曾从贵阳坐车到兴义,自出安顺后的情景至今让我触目惊心。沿途已经石漠化的山坡很难生长植被,炽热的阳光直射漫山乱石,热浪频频袭来。从行的老师说,这里的生态脆弱,雨水难以聚集,反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随着近年来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国中处于低位; 境保护。加上我国是世界上 水量2000 30% 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三是要加强生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 姓名:孙玉国 学号:1032001407988 指导教师:李亚兰 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2011 年10 月20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导语 (1) 主体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 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生态文明论文

注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工业时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呈现加速和全球化趋势。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的凸显,表明人类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前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和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经济发展迅猛,我国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压力越来越大,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又相对匮乏,从而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就更少。其次,我国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第三,我国资源供求矛盾突出,一些矿产已经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面临的环境压力也极为沉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及有害化学品污染以及环境物理性污染等集中出现,远远超出环境承载力。 生态系统持续恶化。现在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四大自然生命系统,大气生态系统、水源生态系统和能源矿产生态系统三大自然环境系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我们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沙漠化、气候异常、土壤酸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大学,****学院,****,******) 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中心,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和建设理论,并指出了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因素以及其本质要求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就这一问题我们能能做些什么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看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引言 纵观历史,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近现代的工

业革命,人类的进步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恣意利用之上的。近2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在取得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甚至是不可修复的永久损害。08年中国南方的冰雪灾害,近几年越来越频繁的洪涝灾害,全球气候变暖,土体荒漠化,水土资源流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逐步显现。这些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对漠视自然、糟践自然、滥用自然和盲目干预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2]生态文明建设,实质上就是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做到不破坏自然,主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改善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中国化,要求我国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不要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历程,要有意识地做到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获得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生态文明论文

摘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与十七大报告相比,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第一,强调统筹各种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的共同推进。第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三,强调采用市场手段实现生态文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 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 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2km ,其中,水蚀为165万2km ,风蚀为191万2km 。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论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但生态文明的建设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关键字:生态文明;问题;对策;意义 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密度也大。虽然各种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1、人口问题突出。首先,庞大的人口规模对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其次,人口老年化问题严峻,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使得我国老年抚养系数快速上升、社会保障压力加剧、老年医疗和养老等问题突出。 2、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较小,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多,尤其是铁、铜、铝土、铅、锌和金等多为贫矿,难选比重大,开采成本普遍比较高,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比例较低。 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3、环境日益恶化。我国在获得巨大经济发展的背后,却付出了更大的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大量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退化的局面不但没有得到扭转反而更加严重,如果继续实行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只会变得更加严重。空气持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金属污染呈现高发态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任务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4、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

2021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2021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然后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 历史意义,进而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落实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必然性;意义;措施 正文 众所周知,2021年党的召开,会议提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战略方针。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位列其中,首次被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体现出 我国新一届政府执政的方向,反映出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必然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 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现已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地污染和破坏。而 且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值此召开之际,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 局之年,我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时代必然性。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符合时代之潮流。我们知道人类自进入十七 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先后进行了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程明显的加快,出现了狂飙突 进式的发展。而人类为了发展,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无情的破坏,对自 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报复,如土地荒漠化,全球性温室效应,酸雨,恶劣自然天气的频繁发生。人类对于环保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觉察到了环境保 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的需求,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这是以牺牲我国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是一种不科学 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饮鸩止渴,具有不可持续发展性,而且自 然环境的平破坏也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21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更暴露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弊端,如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心呼求,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又有很多人成了金钱的奴隶,是的很 多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得到了满足,但是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没有 得到满足。何也?人们都被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所绑架,被票子、车子、房子所捆绑,而 内心对精神生活的向望就被压制着而得不到是释放。此刻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国家发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成绩论文题目: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侯培岩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2012级 姓名:孟哲 学号:120121316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生态文明,促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青岛》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我们国家(青岛)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目前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疫病横行,无一不在向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城市发展和民族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共建美丽中国(青岛)。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青岛,需要)加强监管,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青岛,需)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青岛,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生态知识,让公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公民的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宣传健康的消费理念,让公民做到理性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消费。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1.1 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2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 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的发展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期待和利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