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3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03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03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03考研西医综合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1、属于负反馈调节的过程见于

A、排尿反射

B、减压反射

C、分娩过程

D、血液凝固

E、排便反射

解析: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负反馈。①排尿时,骶段脊髓排尿中枢的传出信号经盆神经传出,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尿液被压向后尿道。进入后尿道的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冲击沿阴部神经再次传入骶段脊髓排尿中枢,加强其活动,此为正反馈过程。②分娩时,子宫收缩导致胎儿头部下降并牵张子宫。子宫颈受牵张时可加强子宫收缩,此为正反馈。③血液凝固过程中,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激活成为凝血酶,后者可激活FV、FⅢ、 F Ⅺ,从而加速凝血过程,此为正反馈机制。④排便是一种随意和不随意协调的非常复杂的生理性反射动作。一旦排便开始,就逐步加强,加速,直至完成,因此也是正反馈。⑤循环系统中的减压反射是一种经常起作用的负反馈调节。当某种原因使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加强经传入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出的反馈信息,调节和纠正心血管中枢的反馈调节,使血压下降。反之,则使血压升高。从而保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2、下列关于Na+-K+泵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仅分布于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上

B、是一种镶嵌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C、具有分解ATP而获能的功能

D、能不断将Na+移出细胞膜外,而把K+移入细胞膜内

E、对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Na+-K+泵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的细胞膜上。

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溶血

B、红细胞凝聚

C、血液凝固

D、血沉加快

E、出血时间延长

解析:①悬浮稳定性是红细胞的四大生理特征(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及渗透脆性)之一。血沉试验时,通常将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称血沉(ESR).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差,则沉降率越大,ESR越快。②红细胞凝集是指血型不符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时,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原)与血浆中特异性抗体(凝集素)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凝集的红细胞破坏后,可引起溶血。③血液凝固主要是凝血因子参与的系列酶促反应。④出血时间(BT)主要检查血管的止血功能,BT延长主要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缺陷等。

4、第二心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房室瓣开放

B、房室瓣关闭

C、动脉瓣开放

D、动脉瓣关闭

E、心室壁振动

5、决定微循环营养通路周期性开闭的主要因素是

A、血管升压素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

E、局部代谢产物

解析: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接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组成。微循环关闭或开启主要由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决定。毛细血管网的开放和关闭是由局部代谢产物聚集的浓度决定的,这些代谢产物包括低氧、二氧化碳、氢离子、腺苷、ATP、钾离子等。

6、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能减少肺的弹性阻力

D、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

E、脂质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解析:①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二棕榈卵磷脂(DPPC占60%),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占10%)。分布于肺泡内侧面,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有助于肺泡的稳定性;可使肺顺应性变大,减小肺弹性阻力。肺泡表面张力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肺弹性阻力与肺顺应性成反比,因此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使肺顺应性增大。

7、下列关于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的比值

B、比值增大或减小都降低肺换气效率

C、人体直立时肺尖部比值较小

D、比值增大犹如发生了动-经脉短路

E、比值减小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

解析:通气/血流(Va/Q)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①VA/Q增大说明V增大(肺过度通气),或Q降低(肺血流量减少),部分肺泡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②VA/Q减小说明V减小(肺通气不足),或Q增大(肺血流量过剩),部分静脉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相当于发生了动-静脉短路。③因此,VA/Q比值无论增加或减小都减低了肺的换气效率。④生理情况下,肺内各部位的VA/Q比值也不相同。如直立时肺尖为3.3,肺底部为0.63,平均为0.84。

8、分泌胃酸的细胞为

A、壁细胞

B、主细胞

C、颗粒细胞

D、黏液细胞

E、Cajal细胞

解析:壁细胞分泌胃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黏液细胞分泌黏液。Cajal细胞是位于胃肠平滑肌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间质细胞,可产生慢波电位,是胃肠道平滑肌基本电节律的起始部位。

9、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水分少,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丰富

B、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的含量丰富

C、水分多,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均少

D、水分、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均多

E、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多,酶的含量少

解析:迷走神经兴奋时,其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富含胰酶,而含水分和碳酸氢盐少的胰液。乙酰胆碱对胰腺导管细胞的作用较弱,而胰腺导管细胞主要分泌水分和碳酸氢盐。类似的:促胰液素可刺激胰腺分泌富含水分和碳酸氢盐,而含胰酶少的胰液。

10、影响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是

A、寒冷

B、高温(环境温度)

C、肌肉活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11、肾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解析:近端肾小管是最重要的重吸收部位。正常情况下,由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在近端肾小管100%被重吸收。注意:近端小管=近曲小管+近端小管直段。

12、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血浆流量增多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解析:①大量饮清水后,体液被稀释,由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升压素(ADH)分泌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这是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水利

尿)的主要原因。②大量饮清水后,血浆容量增多,肾血浆流量会相应增加;由于体液被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会相应降低,但这都不是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③虽然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醛固酮分泌减少都可使尿量增多,但大量饮清水后,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和醛固酮分泌减少的生理效应。醛固酮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调节轴的控制。

13、下列关于视网膜上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

B、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

C、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

D、视杆细胞对备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

E、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

解析: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网膜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分布,而中央凹以外的周边部主要是视杆细胞分布。视杆细胞属于暗视觉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但无色觉,分辨能力较差。视锥细胞属于明视觉系统,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能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辨别颜色,分辨能力较高。视杆系统普遍存在会聚现象,即多个视杆细胞与同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多个双极细胞又与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而视锥细胞间联系的会聚却少得多。

14、下列各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

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

C、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

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

E、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解析: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其中枢部位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建立要求在时间上把某一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结合多次,因此只有多次闻到食物香味,才能形成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15、交感神经兴奋可使

A、胃肠运动加强

B、消化液分泌增多

C、膀胱逼尿肌收缩

D、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E、瞳孔缩小

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的鉴别是常考点。交感神经兴奋地典型场景:在战场上,战士们杀敌的场面。

16、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甲状腺激素

C、皮质醇

D、肾上腺素

E、胰岛素

解析:①甲状腺激素是胎儿和新生儿脑发育的关键激素。在胚胎期,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神经元增殖、分化、突起和突触形成,促进胶质细胞生长和髓鞘形成,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和某些酶的合成,促进神经元骨架的发育。虽然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但前者可促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后者则不能。②胰岛素是蛋白质合成和储存不可缺少的激素。

17、下列关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蛋白质合成

B、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贮存

C、促进细胞利用葡萄糖

D、保持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正常反应

E、减少血中红细胞的数量

解析:①糖皮质激素对肝内和肝外组织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不同:可加速肝内蛋白质合成,而抑制肝外组织(肌肉、骨骼、结缔组织等)的蛋白质分解。②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和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抑制脂肪合成,引起脂肪的重新分布导致“水牛背”和“满月脸”现象(促进四肢脂肪分解和面部脂肪的沉积)。③糖皮质激素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加速肝糖原异生。④糖皮质激素可刺激骨髓造血,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增多;刺激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而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增多。⑤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它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称为允许作用。如糖皮质激素本身无缩血管作用,但对儿茶酚胺有很好的允许作用。

18、正常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出现第二次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A、雄激素的正反馈作用

B、孕激素的正反馈作用

C、催乳素的作用

D、黄体生成素的作用

E、促卵泡激素的作用

解析:正常的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左右,分为排卵前期(卵泡期)和排卵后期(黄体期),各激素水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①FSH、黄体生成素(LH)浓度逐渐升高——雌激素分泌增加(排卵前1天达第1次高峰)——LH高峰——排卵。②LH升高,作用于黄体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导致排卵后雌激素第2次高峰——促进黄体分泌孕激素——排卵后5~10天出现孕激素高峰——黄体退化,雌激素、孕激素降低。LH的高峰导致了排卵,LH高峰是控制排卵的关键性因素。

19、稳定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和β-折叠的化学键是

A、肽键

B、二硫键

C、盐键

D、氢键

E、疏水作用

解析:蛋白质一级结构的表现形式为肽链,维系键为肽键(主要)和二硫键(次要);二级结构的表现形式为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维系键为氢键;三级结构的表现形式为结构域和分子伴侣,维系键为疏水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离子键;四级结构的表现形式为亚基,维系键为氢键和离子键。

20、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股脱氧核苷酸链呈反向平行

B、两股链间存在碱基配对关系

C、螺旋每周包含10对碱基

D、螺旋的螺距为3.4nm

E、DNA形成的均是左手螺旋结构

解析:①根据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是反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在空间上的走向呈反向平行。一条链的走向为5’——3’,另一条为3’—— 5’。②DNA 双链之间形成互补碱基对,两条链的碱基间严格按A=T(2个氢键)、G=C(3个氢键)配对存在。

③DNA双螺旋结构的直径为2.37nm,螺旋距3.54nm。每一螺旋有10.5个碱基对。④右手螺旋结构不是自然界DNA的唯一存在方式(B-DNA),还有左手螺旋结构(Z-DNA)和A-DNA.

21、已知某种酶的Km值为25mmol/L,欲使酶促反应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50%,该底物浓度应为

A、12.5mmol/L

B、25mmol/L

C、37.5mmol/L

D、50mmol/L

E、75mmol/L

解析:Km是酶的特征性常数。Km值为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2、下列参与糖代谢的酶中,哪种酶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

A、糖原磷酸化酶

B、己糖激酶

C、果糖二磷酸酶

D、丙酮酸激酶

E、磷酸甘油酸激酶

解析:糖原磷酸化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调节糖无氧酵解的关键酶;果糖双磷酸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磷酸甘油酸激酶所催化的反应为可逆反应:1,3-二磷酸甘油酸+ADP=====3,磷酸甘油酸+ATP.

23、酮体不能在肝中氧化的主要原因是肝中缺乏

A、HMG CoA合成酶

B、HMG CoA裂解酶

C、HMG CoA还原酶

D、琥珀酰CoA转硫酶

E、β-羟丁酸脱氢酶

解析:酮体是在肝脏合成的,但肝脏缺乏利用酮体的酶系琥珀酰CoA转硫酶,因此不能利用酮体供能。心、肾、脑、骨骼肌的线粒体具有高活性的琥珀酰CoA转硫酶,故可利用酮体供能。可见酮体是肝内合成,肝外利用。乙酰乙酸+琥珀酰CoA—(此酶)—乙酰乙酸CoA——乙酰CoA——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HMG CoA合成酶、裂解酶、还原酶都是酮体和胆固醇合成所需的酶。β-羟丁酸脱氢酶是酮体合成过程中的非关键酶,乙酰乙酸在此酶的催化下,被还原成β-羟丁酸。

24、经代谢转变生成牛磺酸的氨基酸是

A、半胱氨酸

B、蛋氨酸

C、苏氨酸

D、赖氨酸

E、缬氨酸

解析:苏氨酸、赖氨酸、缬(xie)氨酸、都不是含硫氨基酸。蛋氨酸为含硫氨基酸,在甲硫氨酸循环中可产生S-腺苷甲硫氨酸、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可氧化为硫磺丙氨酸,后者脱羧生成牛磺酸。L-半胱氨酸——(3[O])——磺酸丙氨酸——(磺酸丙氨酸脱羧酶)——牛磺酸+CO2。生物化学多处讲到半胱氨酸的功能,包括:①可以生成牛磺酸;②产生活性硫酸根(PAPS);③参与甲硫氨酸循环;④所含巯(qiu)基维持蛋白质稳定性;⑤是含硫氨基酸。

25、氢化物中毒是由于抑制了下列哪种细胞色素(Cyt)?

A、Cyt a

B、Cyt aa3

C、Cyt b

D、Cyt c

E、Cyt c1

解析:氰化物可抑制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体IV)的Cyt aa3,使电子不能传递给氧。

26、氮杂丝氨酸干扰核苷酸合成是因为它的结构相似于

A、丝氨酸

B、甘氨酸

C、天冬氨酸

D、天冬酰胺

E、谷氨酰胺

解析:谷氨酰胺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原料之一(谷氨酰胺是嘌呤碱N3和N9的元素来源)。因氮杂丝氨酸与谷氨酰胺结构类似,因此氮杂丝氨酸可以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7、下列不属于DNA分子结构改变的是

A、点突变

B、DNA重排

C、DNA甲基化

D碱基缺失

E.碱基插入

解析:DNA损伤也称DNA突变,包括碱基错配(点突变)、缺损、插入、DNA重排/重组。碱基缺失或插入可导致框移突变。DNA甲基化是指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时,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某些嘌呤生成甲基嘌呤,如A-mA,G-mG,可见DNA甲基化并不能改变DNA的分子结构,只是在碱基上发生了甲基修饰。

28、真核生物中,催化转录产物为hnRNA的RNA聚合酶是

A、RNA聚合酶核心酶

B、RNA聚合酶I

C、RNA聚合酶II

D、RNA聚合酶III

E、RNA聚合酶β亚基

解析:真核生物RNA-pol分RNA-pol I、II、III。①RNA-pol I转录产物为45S-rRNA。②RNA-pol II转录产生hnRNA——Mrna,记忆为两(II)个桥洞(hn或m)。③RNA-polIII转录产生tRNA、5S-rRNA、snRNA。记忆为3个三:III(three——t)、三五香烟(III——5)、汉语拼音的san(san ——sn——snRNA)。

29、下列属于终止密码子的是:

A、UCA

B、UCG

C、UAC

D、UAA

E、UGC

解析:终止密码为UAA、UAG、UGA,起始密码为AUG。

30、有些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这类基因称为

A、可诱导基因

B、可阻遏基因

C、操纵基因

D、启动基因

E、管家基因

解析:①管家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这类基因表达只受启动程序或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不受其它机制的调节。管家基因的表达水平不同,但无论水平高低,它们都较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在个体各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几乎全部组织中持续表达,或变化很少。其它基因均不具备这些特性。②可诱导基因是一类在环境信号刺激下表达增强的基因。可阻遏基因是一类在环境信号刺激下表达降低的基因。操纵基因和启动基因都属于原核操纵子的结构。

31、下列关于游离胆红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B、水溶性较大

C、易透过生物膜

D、可通过肾脏随尿排出

E、与重氮试剂称直接反应

解析:在肝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血红素经代谢转变为胆红素,此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游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血胆红素)。游离胆红素为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不易随尿液经肾排除,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大。游离胆红素分子内有氢键存在,不能直接与重氮试剂反应,只能在加入乙醇或尿素等破坏氢键后才能与重氮试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故游离胆红素与重氮试剂呈间接反应。与葡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

32、通过胞内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高血糖素

D、胰岛素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解析:激素通过靶细胞膜表面受体或胞内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学效应。细胞膜表面受体接受的信号是不能进入细胞的水溶性信号和位于邻近细胞表面分子的信号,这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胞内受体接受的是可以直接通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脂溶性化学信号,这类激素包括甲状腺激素、类固醇激素、维A酸等。

3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A、肺间质纤维化

B、肺气肿

C、肺动脉高压

D、肺动脉分支血栓栓塞

E、肺阻塞性通气障碍

解析:正常情况下,血液有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肺动脉瓣--肺--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动脉高压—肺循环障碍—右心室肥大、扩张—肺心病。该病理过程中关键环节为肺动脉高压。

34、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属于

A、凝固性坏死

B、液化性坏死

C、干酪样坏死

D、固缩性坏死

E、坏疽

解析: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变性和坏死。①灶性坏死属于溶解坏死,也称液化性坏死,最多见。肝细胞的溶解坏死由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的。②单个肝细胞的死亡,属于点状坏死,旧称凝固性坏死、嗜酸性坏死等,属于细胞凋亡的范畴,不是灶性坏死。③固缩性坏死是原来老的说法,干酪样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35、前臂断肢再植手术成功后,下列哪种愈合属于完全再生?

A、动脉吻合口愈合

B、皮肤伤口愈合

C、骨折愈合

D、肌肉断端愈合

E、肌腱断端愈合

解析:再生是指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过程。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则称完全再生。骨折愈合时,如果对位对线都达到了解剖学复位,经骨板形成塑性期后,可完全恢复原有的组织结构功能,属于完全再生。动脉吻合的愈合、皮肤伤口的愈合、肌肉和肌腱断裂后的愈合等都不是完全再生,因愈合后有瘢痕形成。

36、下列各项中,属于白色血栓的是

A、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B、阻塞冠状动脉作前降支的血栓

C、阻塞肺动脉主干的血栓栓子

D疣状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疣状赘生物

E、基底动脉的血栓

解析:疣状血栓性心内膜炎的疣状赘生物是白色血栓。延续性血栓的体部是混合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头、体、尾部分别是白色、混合、红色血栓)。阻塞(se)肺动脉主干的血栓栓子绝大多数来源于下肢静脉脱落的血栓尾(即红色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血栓和基底动脉的血栓都是混合性血栓。

37、具有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是:

A、组胺

B、缓激肽

C、氧自由基

D、C3b

E、C5a

解析:①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做的定向运动。具有趋化作用的炎症介质包括可溶性细菌产物、补体成分(C5a)、白三烯(LTB4)、细胞因子(IL-8、IL-1、TNF)。②组胺、缓激肽可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C3b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氧自由基具有组织损伤作用。

38、炎症时,经被动过程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组织的细胞是

A、淋巴细胞

B、红细胞

C、单核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解析:急性炎症时血管通透性增高,红细胞被动漏出血管外,白细胞经边集、附壁、黏附,最后主动游出血管外。白细胞的游出是通过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白细胞以阿米巴方式从内皮细胞间隙中逸出的。在趋化因子作用下,主动游出血管外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9、交界性肿瘤是

A、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的肿瘤

B、侵犯表皮和真皮交界部位的肿瘤

c.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

D、侵犯黏膜和黏膜肌层交界部位的肿瘤

E、既有腺癌成分,又有鳞癌成分的肿瘤

解析:交界性肿瘤是指介于良性和恶性肿瘤之间的肿瘤。①既有癌,又有肉瘤成分的肿瘤是癌肉瘤。②侵犯表皮和真皮交界部位的肿瘤是早期浸润癌或是交界痣。③侵犯黏膜和黏膜下层的肿瘤是原位癌。突破黏膜下层、侵犯肌层的肿瘤是浸润癌。侵犯黏膜和黏膜肌层交界部位的肿瘤多为早期浸润癌。④既有腺癌成分,又有鳞癌成分的肿瘤是腺鳞癌。

40、下列哪项属于真性肿瘤?

A、畸胎瘤

B、动脉瘤

C、错构瘤

D迷离瘤

E结

解析:①畸胎瘤是来源于性腺或胚胎剩件中全能细胞的肿瘤,往往含两个以上胚层的多种组织成分,属于真性肿瘤。②动脉瘤是指严重粥样斑块引起动脉中膜的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动脉管壁的局限性扩张。③Albrech在1904年首先提出“错构瘤”一词,用来描述受累器官的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因而导致了类瘤样的畸形。目前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错构瘤是后天性肿瘤,而决不是“正常组织的异常组合”,应被归为间质类肿瘤。④迷离瘤指误位于异常部位的分化正常的组织。⑤结核瘤是指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性坏死灶,直径一般2~5cm。

41、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A、霍奇金病

B、非霍奇金淋巴瘤

C、Kaposi肉瘤

D、子宫颈癌

E、阴茎癌

解析:艾滋病患者中,最常合并的恶性肿瘤是Kaposi肉瘤(占1/3)。阴茎癌的发病与包茎有关,子宫颈癌的发生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42、慢性排斥反应中,移植物的血管病变特点是

A、血管内膜纤维化

B、血管肌层肥厚

C、血管外膜纤维组织增生

D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E、血管壁玻璃样变性

解析:慢性排斥反应的血管病变特点是血管内膜纤维化,急性排斥反应的血管病变特点是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基层肥厚是高血压早期肌型动脉的病变特点。血管壁玻璃样变是良性高血压时细动脉的病理改变。单纯血管外膜纤维组织增生少见。

43、形成肉芽肿的心肌炎是

A、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

B、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

C、埃可病毒性心肌炎

D、白喉性心肌炎

E、葡萄球菌性心肌炎

解析:①孤立性心肌炎病因未明,分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和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两种类型,前者的病理特点为间质炎细胞浸润,心肌细胞较少发生变性坏死;后者的病理特点为心肌灶性坏死及肉芽肿形成。②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和埃可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特点都是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肉芽肿形成。③白喉性心肌炎的特点为心肌间质水肿,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单核细胞浸润。④葡萄球菌性心肌炎为化脓性心肌炎,可伴有小脓肿形成,但无肉芽肿形成。

44、引起水冲脉的疾病是

A、二尖瓣关闭不全

B、三尖瓣关闭不全

C、主动脉关闭不全

D、二尖瓣狭窄

E、主动脉瓣狭窄

解析:①水冲脉见于主闭、动脉导管未闭、甲亢、严重贫血。②奇脉见于大量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③交替脉见于左心衰、高血压、主狭、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型心肌病。

45、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是

A、肝细胞增生

B小胆管增生

C、纤维组织增生

D、肝细胞坏死

E、假小叶形成

解析:假小叶形成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①假小叶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②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变性、坏死、再生。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染色深、常发现双核。④汇管区可见纤维组织和小胆管增生。

46、以皮肤病变为特点的淋巴瘤是

A、蕈样霉菌病

B、Burkitt淋巴瘤

C、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

D、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E、滤泡性淋巴瘤

解析:①蕈(xun)样霉菌病是T淋巴细胞瘤,主要累及皮肤,是最常见的皮肤淋巴瘤。早期为湿疹样病损,表面斑疹。以后发展为不规则瘤样结节,可扩散至淋巴结和内脏。②Burkitt 淋巴瘤主要累及颌骨、颅面骨。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主要累及淋巴结或血管。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滤泡淋巴瘤主要累及淋巴结。

47、用硝酸甘油类药物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症状加重的原因是

A、扩张大动脉,降低了周围血压

B、扩张经脉,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C、扩张静脉,使回心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收缩

E、心肌氧耗量增加

解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过去称为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其病理特点是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尤以主动脉瓣下室间隔肥厚明显,导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心输出量减少。硝酸甘油可扩张周围静脉,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和心排出量。使用后可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输出量减少,症状加重。

48、下列关于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原则,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发生高血压急症应迅速降压

B、血压控制满意后,可以立即停药

C、单个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

D、联合用药

E、尽可能用长效制剂,减少血压波动

解析:①原发性高血压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高血压与糖尿病等疾病都一样,都是终身制疾病,需终身用药维持,不能再血压在控制满意后,立即停药。②降压治疗时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联合用药有利于血压在相对短期内达到目标值。选用长效制剂或缓释剂可减少降压过程中血压的波动。③高血压急症(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需紧急处理,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49、下列哪项不引起高排血量心力衰竭?

A、严重贫血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动静脉瘘

D、脚气病

E、二尖瓣关闭不全

解析:心力衰竭大多数是低排出量心衰,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排出量是减少的,属于低排出量心衰。高排出量心衰常见于甲亢、严重贫血、动静脉瘘、脚气病和妊娠(shen)。严重贫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组织需氧量增加,出现代偿性心率增快,心排出量增加。动静脉瘘时,由于大量动脉血经瘘口直接进入静脉,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左室充盈量增加,导致排血量增加。脚气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小血管扩张、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循环加速,使回心血量增加,排血量增大。

50、关于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发生的可能机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小支气管收缩,影响肺泡通气

B、卧位时膈肌上抬,肺活量减少

C、卧床后,左室不能承受回流增多的血量,左室舒张末压升高

D、熟睡时呼吸中枢敏感性降低

E、由于夜间心动过缓引起

解析: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发生的机制为:①睡眠平卧血液重新分配使肺血量增加;②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小支气管收缩,影响肺泡通气;③卧位时膈肌上抬,肺活量减少。

51、下列哪种类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危险性最大?

A、前壁心肌梗死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B、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C、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死

D、前壁合并高侧壁心肌梗死

E、高侧壁合并后侧壁心肌梗死

解析:“心梗+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危险性肯定大于单纯心梗。

52、下列哪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缩窄性心包炎最相似?

A、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B、风湿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限制型心肌病

E、肺心病

解析:缩窄性心包炎为心包狭窄所致,由于心包缩窄,限制了心肌的舒张功能。限制性心肌病因心内膜纤维化而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有人称之为“缩窄性心内膜炎”,其临床表现酷似缩窄性心包炎。

53、男性,47岁,10天前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一天来胸痛再发,呈持续性,在吸气时及仰卧位时加重,坐位或前倾位时可减轻。查体:体温37.5℃,血压正常,右肺底叩浊,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心包摩擦音,胸部X线片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WBC11×10^9/L,血沉28mm/h。最可能的诊断是

A、心肌梗死扩展

B、不稳定型心绞痛

C、变异型心绞痛

D、肺栓塞

E、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解析:心绞痛患者常有胸痛,但无心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与体位及呼吸关系不大。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常于心梗后数周至数月内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可有发热、胸痛等症状。

54、女性,60岁,慢性咳喘18年,加重一周,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7.35,PaO2 55mmHg,PaCO2 74mmHg,AB 42mmol/L,血钾2.8mmol/L,血氯80mmol/L,考虑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失代偿

B、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偿

C、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代偿期

解析:①从pH7.35可知,本例为代偿性酸碱平衡失调。②PaO2 55mmHg<60mmHg,只能说明缺氧,对酸碱失衡的判断没有特别意义。③从PaCO2 74mmHg>45mmHg,判定为呼吸性酸中毒。

④AB 42mmol/L,与SB的正常值(22~27mmol/L)比较,AB>SB,判定为呼吸性酸中毒。⑤血钾2.8mmol/L<3.5 mmol/L,血钾降低推断出代碱(高钾酸中毒,低钾碱中毒)。故本例为代偿性呼酸+代碱。

55、男性,62岁,咳嗽气喘40年,5年来间断加重。一周来咳喘、痰多,伴有嗜睡。血气结果显示: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下列治疗方法中哪项不正确?

A、静脉点滴5%碳酸氢钠,积极纠正酸中毒

B、补充血容量

C、提高通气量,给予氧疗

D、应用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

E、纠正电解质紊乱

解析:慢性咳喘40年,加重一周,诊断为“慢阻肺(COPD)”,COPD患者常合并呼酸,其根本病因是肺泡通气不足导致的CO2潴留,因此治疗上主要是改善肺泡通气量。不宜补碱,否则易导致碱中毒,使pH升高,氧解离曲线左移,减少氧的利用,加重组织缺氧。治疗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血容量是必要的。呼吸道感染是患者病情加重的常见诱因,因此选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是重要的治疗措施。

56、杵状指(趾)一般不出现在下列哪种疾病?

A、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B、支气管扩张

C、慢性支气管炎

D、脓胸

E、肺癌

解析:杵状指(趾)是指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可见于多种多种疾病,唯慢支少见:

①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脓胸、肺癌、肺性肥大性骨关节病;

②心脏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肌炎、紫绀型先心病;

③消化性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57、单侧肺局限性哮鸣音可见于

A、支气管哮喘

B、阻塞性肺气肿

C、肺炎

D、液气胸

E、支气管肺癌

解析:①局限性哮鸣音常见于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内膜结核。②弥漫性哮鸣音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哮喘。③肺炎常为肺泡及细支气管内的渗出性炎症,听诊可闻及肺内细小水泡音,而不是哮鸣音。液气胸一般不出现哮鸣音。

58、血源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大肠杆菌

B、产气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肺炎杆菌

E、草绿色链球菌

解析:血源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葡菌;吸入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厌氧菌(80%)。

59、下列哪种疾病不是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A、重度肺结核

B、肺间质纤维化

C、尘肺

D、胸廓畸形

E、严重感染

解析:感染是慢性呼衰最常见的诱因(而不是病因)。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占90%)。

60、下列哪项指标可提示有早期小气道病变存在?

A、弥散功能

B、潮气量

C、流速容量曲线

D、最大通气量

E、肺泡通气量

解析:①反映小气道是否存在病变的功能检查包括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闭合容积、频率依懒性肺顺应性等,其中流速容量曲线可反应早期病变,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最敏感。②弥散功能反映气体分子通过肺泡经行交换的过程。③潮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都是检查通气功能的指标。

61、治疗重症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是

A、雷尼替丁

B、西沙必利

C、奥美拉唑

D、氢氧化铝

E、丙谷胺

解析: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zuo)、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制酸效果是最好的,为重症患者的首选药。

62、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主要是因为

A、胃酸、胃蛋白酶等侵蚀因素增强

B、黏膜屏障减弱

C、黏膜血流量减低

D、细胞更新能力减弱

E、表皮生长因子减少

解析:消化性溃疡是胃十二指肠黏膜侵袭因素与黏膜保护作用失衡的结果。正常情况下,黏膜能够抵御这些侵袭性因素的损害作用,维持黏膜的完整性。十二指肠溃疡多由于侵袭因素增强造成。胃溃疡多由于黏膜保护性因素减弱造成。

63、下列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腹泻特点的是

A、一般每日大便3~5次左右

B、大便多呈稀糊状

C、大便多带有黏液

D、排便常干扰睡眠

E、大便绝对无脓血

解析: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腹泻特点为:①一般3~5次/天,也可多达10余次/天;②稀糊状、水样便,含黏液,但绝无脓血;③部分病人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

④可伴腹痛,多位不同程度的下腹和左下腹的疼痛,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睡眠中痛醒,不影响睡眠。

64、隐性肝性脑病病人的临床特点是

A、轻度性格改变

B、轻度行为改变

C、应答尚准确,但吐字稍缓慢

D、可有扑翼样震颤

E、无任何临床表现

解析:肝性脑病分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和昏迷期。隐性肝性脑病又称亚临床性肝性脑病,其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无明显诱因,无任何临床表现。ABCD均为肝性脑病前驱期的临床表现。

65、急性胰腺炎治疗时,下列属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是

A、抑肽酶

B、胰升糖素

C、降钙素

D、生长抑素

E、奥曲肽

解析:抑制胰酶活性的药物是抑肽酶,抑肽酶可抑制胰舒血管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使缓激肽原不能转变为缓激肽。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是奥曲肽和生长抑素。胰升糖素是体内升高血糖的主要激素,不是药物。降钙素是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激素,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也不是药物。

66、好发于中老年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是

A、微小病变型肾病

B、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D、膜性肾病

E、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解析:好发于中老年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膜性肾病。好发于儿童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脂性肾病(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硬化好发于青少年。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青壮年。

67、鉴别尿路感染与尿道综合征的最根本点是

A、尿白细胞的多少

B、尿红细胞的多少

C、尿白细胞管型的有无

D、真性细菌尿的有无

E、尿路刺激症状的有无

解析: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和无症状细菌尿。无症状细菌尿

是指有菌尿而无任何尿感临床症状,虽无症状细菌尿无临床症状,但慢性尿感也可没有临床

68、下列不符合甲状腺危象表现的是

A、高热达39℃以上

B、心率快>140次/分

C、厌食

D、恶心、呕吐、腹泻

E、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减低

解析:①甲危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12字“上吐下泻,高热大汗,谵(zhan)妄昏迷”。②由于高热,心率可增快,>140次/分;由于上吐下泻,因此可有厌食。③甲危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增多。甲亢时白细胞总数减小。

69、下列关于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代谢紊乱,错误的是

A、基础代谢率可增高

B、血糖增高

C、血游离脂肪酸增高

D、血钾可增高

E、血钙可增高

解析:嗜铬(ge)细胞瘤由于大量分泌儿茶酚胺,产生下列生理变化:①基础代谢率增高;

②由于肝糖原分解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可导致血糖增高;③由于脂肪分解增加,导致血游离脂酸升高;④低钾血症:由于儿茶酚胺可促进K+进入细胞内及促进醛固酮(具有保钠保水排钾功能)分泌增加,可导致低钾血症;⑤高钙血症的发生可能与甲状旁腺相关肽有关。

70、缺铁性贫血病人发生Plummer-Vinson综合征时的临床特点是

A、儿童发育迟缓

B、智商低

C、烦躁、易怒

D、吞咽困难

E、异食癖

解析:Plummer-Vinson综合征指缺铁性吞咽困难。儿童发育迟缓、智商低、烦躁、易怒、异食癖都是组织缺铁的一般临床表现。

71、以原因不明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的霍奇金病的特征是

A、一般年龄较轻

B、女性较多

C、病变较弥漫

D、常不累及腹膜后淋巴结

E、多少都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

解析:①霍奇金淋巴瘤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约30%~50%的患者以原因不明的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这些患者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弥漫,常累及腹膜后淋巴结,部分患者可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②原因不明发热患者中,约1/6为周期性发热,称Pel-Ebstein热,此类患者多见于女性,多数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

72、下列关于长春新碱治疗ITP的说法,错误的是

A、长春新碱是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B、可能有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

C、可能促进血小板自贮存池释放

D、每周只用一次

E、静脉注射比静脉滴注效果更佳

解析: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首选糖皮质激素,但有指征时可用免疫抑制剂,其中以长春新碱最常用。长春新碱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外,还可能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及释放的作用静脉滴注每周一次,每次1~2mg,静脉滴注比静脉注射效果更佳。

73、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

A、CD3+细胞

B、CD4+细胞

C、CD8+细胞

D、B淋巴细胞

E、巨噬细胞

解析:①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紊乱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以活化的CD4+ T细胞和MHC-II型阳性的抗原递呈细胞(APC)浸润滑膜关节为特点。滑膜关节组织的某些成分或体内产生的某些内源性物质作为自身抗原被APC呈递活化CD4+ 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相应的关节炎症状。在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CD4+ T细胞。②类似的:AIDS病人晚期外周血细胞减少最显著地是CD4+ T细胞;参与结核免疫反应和变态反应的细胞是CD4+ T细胞。

74、下列与SLE病情活动性无关的实验室检查是

A、血清C3、C4下降

B、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C、抗dsDNA抗体升高

D、抗Sm抗体升高

E、血沉加快

解析: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活动期常耗用大量补体,因此血清C3和C4常降低。②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表示血液系统受损,病情处于活动期。③血沉增快表示疾病控制不满意。④抗dsDNA抗体是诊断SLE的标记性抗体之一,多出现在疾病活动期,抗dsDNA抗体的含量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⑤抗Sm抗体也是诊断SLE的标记性抗体之一,特异性99%,敏感性25%,但它与病情活动性不相关。

75、下列哪一种静脉麻醉药更适合用于冠心病病人的麻醉诱导?

A、硫喷妥钠

B、氯胺酮

C、依托咪脂

D、异丙酚

E、咪唑安定

解析:依托咪酯为短效催眠药,用于插管诱导,对心血管系统干扰小,不增加心肌耗氧,并有轻度冠脉扩张作用,因此适用于心血管疾病病人。硫喷妥钠、氯胺酮和异丙酚均对心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可使血压下降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作用。咪唑安定是安定镇静药。

76、下列关于休克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10%时即出现休克

B、失血性休克时,应首先快速输入10%~50%葡萄糖溶液,继之大量输血

C、损伤性休克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多是革兰阴性杆菌所释放的内毒素引起的内毒素性休克

E、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首选控制感染

解析:①休克的本质是有效循环血量的锐减,因此,无论何种类型的休克,其治疗原则首先是补充血容量,即使感染性休克也不例外。②抢救休克时,可首选快速输入平衡盐液,继之输血,因为平衡盐液可快速补充钠和水进入细胞内所引起的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③短期内失血量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可出现休克。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可引起感染性休克,但79年代起革兰阴性菌跃居为主要致病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多见。革兰阴性杆菌性休克多由内毒素引起。⑤休克的分类方法很多,目前将创伤和失血引起的休克归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77、下列关于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

B、当地外科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已超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C、外科真菌感染属条件性感染

C、真菌感染时血培养易发现

E、伴有厌氧菌感染时易形成脓肿

解析:①脓毒症是指有全身性炎症反应表现的外科感染的总称,是一个大的概念。菌血症是指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脓毒症,多指临床上有明显感染症状的菌血症,为脓毒症的一种。②外科感染的致病菌50、60年代主要以金葡菌等革兰阳性菌,70年代起革兰阴性菌跃居为主要致病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多见。③外科真菌感染多在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之后发生,属于条件性感染。真菌感染可经血行播散,但血液培养阳性率不高。④厌氧菌感染有2/3同时伴有需氧菌感染,两类细菌有协同作用,能使坏死组织增多,易于形成脓肿。

78、下列关于破伤风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是非特异性感染

B、临床症状和特征主要是溶血毒素所致

C、典型症状是肌紧张性收缩

D、伤口的厌氧菌培养是诊断依据

E、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是预防破伤风的最可靠方法

解析: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特异型感染,破伤风梭菌可产生大量外毒素(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主要是痉挛毒素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症状为肌紧张性收缩。根据外伤史及典型临床表现诊断破伤风并不困难。厌氧菌培养属于特殊培养,阳性率不高,不能作为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