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收稿日期:2005-03-17

作者简介:吴晓明,男,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

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吴晓明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关键词:总体;相互作用;存在论;黑格尔主义

摘 要:卢卡奇“总体”范畴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构成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的主要立脚点,而且由之引申出对马克思哲学重新加以阐释的基本路向。虽说《历史与阶级意识》对总体范畴的解说主要被理解为方法论性质的,但事实上该范畴正是将根本问题引向了存在论的深处。就此而言,卢卡奇有其独特的理论成就与贡献,但其总体范畴的存在论基础归根到底仍然是黑格尔主义的:“总体”的辩证法作为“最根本的相互作用”未能最终突破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并且仍然滞留于范畴论路向的局限性之中。

中图分类号:B08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5)06-0012-04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的“总体”(T otalitat )范畴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借助于这一范畴,卢卡奇猛烈地袭击了“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袭击了这一“正统”对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庸俗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倾向,而且试图藉此范畴来重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直接衔接”,来恢复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革命性质”,来构建这一哲学基础之内在的“能动方面”和“主观方面”,并从而重新制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路向。然而,虽说卢卡奇的“总体”范畴一再被提及和引用,但它的根本性质———它在哲学基础上的性质,更加确切些说,它的存在论性质———却很少被批判地追究过。因此,当卢卡奇借助于辩证法的总体范畴卓有成效地打击了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

并积极地开启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时,这个范畴本身却似乎仍然滞留于晦暗之中。

应当从何处来探究并把握其基本性质呢?也许,最为便捷且最为显明的方式莫过于从它的对方、从构成它的那个对立面开始。那么,构成“总体”范畴之有所针对并力图使之克服的那个对立面是什么呢?是“经济动机在———历史解释中的首要地位(V orherrschaft )”。因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正是将“总体”在方法论上的核心地位与经济的优先性对立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知性科学(即“资产阶

级科学”

)决定性地区别开来的东西,不是经济的优先性,而是“总体的观点”。前者———作为经济决定论———乃是知性科学化的一种基本样式;而后者———作为对总体

?

21?哲学与文化

范畴之统治地位(Herrschaft)的认可———乃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T rager)”。因此,从理论方面来看,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学说的革命性质,首先表现为“总体”原则在马克思全部思想中一向占有“方法论的核心地位”;而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的全部庸俗性质,首先就表现为它以实证主义的“科学性”把总体范畴“打入冷宫”,从而阉割了作为马克思学说之根本的革命原则。[1](P15~16)

在卢卡奇看来,所谓总体范畴,乃意味着“整体”对于各个部分之全面的和决定性的“统治地位”,它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这是一个具有原则高度的提法,它意味着:马克思创立的全新科学的“基础”乃在于方法,而这一方法的“本质”乃在于“总体范畴”。既然总体范畴是为基础的本质,亦即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拱心石,既然这一本质直接地并且本源地出自黑格尔的辩证法,那么对于卢卡奇来说,恢复马克思理论的革命本质,就理所当然地要求通过“更新和发展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来加以实现。[1](P15~16,32)然而,如果更加精详也更加深入地考察起来,我们便不难发现,这里所牵扯到的作为方法论基础的总体性问题,既不是一个同第二国际理论家进行论战的策略问题,也不是一个局限于外在方法论范围内的方式问题。因为,如果这仅仅是一个外在的方法论的方式问题,那么,不要说梅林和普列汉诺夫,即使是第二国际的任何一个理论家,都不会予以否认的———他们完全能够而且肯定愿意在这个范围内承认辩证法及其总体概念。不仅如此,在这样的范围内,总体在方法论上的核心地位也就根本不可能与经济的优先性相对立,因为这种优先性是完全可以在总体范畴中(亦即在总体概念的范围内)获得确认的。

那么,这里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何以在这里会出现如此之大的理解偏差呢?

我们的回答是:在方法论的理解已被外在化、形式化和中性化之际,这里的问题实际上根本不是通常所谓的方法论问题,而是存在论问题,是存在论的根基问题———无论卢卡奇本人是否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上述理解上的偏差之所以出现,就因为流俗的见解用已然无关乎痛痒的方法论表述掩盖了至关重要也至为迫切的存在论根基问题。因为只要一谈到“对黑格尔遗产进行彻底唯物主义改造”,只要真正深入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决定性问题的前景”,那么存在论的根基问题便俨然以其自身的严重性绽露出来了。我们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当卢卡奇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出所谓方法论问题时,关于方法乃是单纯形式的理解定向便完全丧失了它的有效性———这种理解定向的有效性无论如何至少是前黑格尔的。在黑格尔那里,例如,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当“实体即主体”被当做其存在论的基础来把握时,难道这一命题不同时就是其方法论原则么?难道这个序言乃至这部著作的全体不正是作为体系之“灵魂”(即方法)的展开与自行道说么?难道黑格尔所谓“现实的东西”———自己建立自己的东西,在自身中生活的东西,不就是“沉入于内容”的方法本身么?所有这一切,皆可在所谓“绝对方法”这一提法中得到突出之表现。而在对方法的这种理解中,方法就既不从属于“表象思维的习惯”,又不是以脱离内容为自由的“形式推理”,毋宁说,它就是“逻辑自身”———“因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性里”。[2](P30~32,4043)在这种情况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任何一种脱离其存在论实质和内容的形式化或中立化理解都是不可能的,除非它已经先行地被抽象化曲解了。同样,当这种绝对方法有可能被切近地把握或真正地触动时,其本体论视域亦必已经先行地作为地平线被接受或被改变了。

因此,无论卢卡奇在当时是否充分地

?

3

1

?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意识到这一点,也无论他在问题的提法上是否存在什么策略考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存在论的基础问题。正是这一核心问题标示出这部著作之全部意义及重要性。因为这部著作已然显现出来的意义并不是表明纯粹形式的、外在的和中性的方法如何能够立足于自身,而是恰好相反,它揭示出一种切中于历史内容的方法论(在此即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绝对必要性,并显现出这样的方法论如何不可避免地深入到并且触动到其存在论的根基处。否则的话,卢卡奇就根本不能够———甚至不能指望———去袭击“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历史与阶级意识》也根本不可能在20世纪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现在,我们应当进一步追问的是: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在存在论的基础上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换句话说,这一范畴立足于怎样的存在论基础之上?如果说,所谓总体范畴一般地意味着辩证法及其整个地贯彻与实施,那么这个说法肯定是不错的;当卢卡奇进而把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提示为“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我们应当承认这一提法不仅切中肯綮而且具有原则高度。但是,当他把这种作为“总体”的辩证关系称之为“最根

本的相互作用”[1](P50)时,这就颇让人感到费

解了。考虑到卢卡奇精通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这就更让人感到费解了:因为老黑格尔早就说过,“相互作用”还只是站在概念的门槛上。这种令人费解的情况看来是由“总体”的匿名状态造成的,亦即是同“总体”概念在存在论根基上之未经澄明的晦暗局面相联系的。卢卡奇想要否弃黑格尔的概念神话,亦即想要否弃主客之间辩证关系在黑格尔那里的概念形式(绝对者-上帝),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种否弃如果不是从存在论基础上形成的真正超越,那就只能成为一种姑息性的和降格以求的理解———而对于黑格尔哲

学的任何一种姑息性的和以降格的理解作基础的否弃图谋,最终都宿命般地逃脱不出它的巨大规范并不得不成为它的一个枝节或片断。诚然,卢卡奇也说过我们不能停留在相互作用这个范畴上,而要达于并深入于“总体”之中;但这个“总体”如果不能决定性地超出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质,那么在缺失或去除概念形式的情况下就只能是“相互作用”。更加准确地说来,只要这种“相互作用”仍然仅仅被置放在概念形式中,那么它就仍然是黑格尔主义的。然而,在以非概念方式来把握“总体”的可能性还根本没有作为存在论革命的前进运动得到真正把握之前,“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说到底只能是退化性质的。事实上,卢卡奇在引证马克思的两段话并以此指证对黑格尔哲学的决定性超越时,他不过是在援引“相互作用”。其中的一则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

向思想。”[3](P11)

对于另一段出自《博士论文》

的引文,卢卡奇这样评论道:“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里,比黑格尔更具体、更坚决地实现了从存在问题及其意义的层次问题向历史的现实的领域,向具体的实践

的领域的过渡。”

[1](P199)这是一种错估,并且它不是一般思想史意义上的错估,而是一种就问题本身之性质上的错估。因为事实上马克思的这篇论文还完全处在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规范之下,其特点是强调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康德

-费希特因素,并且为谋克服分裂计,诉

诸缺失概念形式的“相互作用”。而卢卡奇的这种错估本身表明,他试图超越全部形而上学以揭示马克思哲学之性质与意义的努力,终于还是一般地落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上。“相互作用”———尽管这是“最根本的相互作用”———只是使“总体”成为匿名的绝对者,而匿名的总体归根到底不能不指向去除了黑格尔名号的黑格尔主义理解基地。所以,卢卡奇本人在1967年

?

41?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四卷?第六期 哲学与文化

为《历史与阶级意识》所撰之新版序言的陈述乃是真确的:“我一直是根据我自己的黑格尔主义的解释来阅读马克思的”;该著对异化问题的实际讨论方式,“是用纯粹黑格尔的精神进行的”;更加重要的是,这部著作的“最终哲学基础是在历史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同一的主体-客体”;至于该著对此“同一”本身的变更,亦即将《精神现象学》的逻辑-形而上学结构实现在所谓无产阶级的存在和意识中一事,则是一种“想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1](P34,17~18)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最终哲学基础”,正是就存在论的根基而言的;所谓“比黑格尔更加黑格尔的尝试”,乃是指黑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自我意识”因素)的扩张与充盈。关于前一个方面,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在历史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同一的主体-客体”,就其根本性质来说,乃是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决形而上学所造成的全部二元对立之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尝试。正因为如此,所以卢卡奇的批判———无论是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还是社会批判———能够超出或对立于“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卢卡奇的批判仍然被封闭在现代性以之作为前提的存在论根基处。关于后一个方面,我们看到,由于重返黑格尔主义的基地,又由于从该基地出发而同“庸俗马克思主义”作战———同惰性的“物质实体”作战,同机械论的宿命论和无批判的科学实证主义作战,所以,“自我意识”的一端(当然是作为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即“阶级意识”)便以一种激进的费希特主义的方式发展起来并扩张开来。[1](P127~129)诚然,卢卡奇还是一般地谈到了黑格尔哲学的“概念神话”,谈到了黑格尔的“变得抽象的、直观的方法”歪曲和糟蹋了历史,并且还———这确实又是卓有见地的———谈到黑格尔使思维重又落入主体和客体的“直观二元论”中,并且使概念重又获得了一种“康德唯心主义的意

义”。[1](P2226~227)这一存在论的见地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它确乎抓住了形而上学的根本,并且烛照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现代完成、即作为“形而上学之一切”的黑格尔哲学的隐幽本质。然而,谈到或看到问题与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回事,就像我们判断一个人并不是根据他所说的而是根据他实际所做的一样。在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方面,卢卡奇的那种几乎可以被称之为悲剧性的薄弱之处就在于:他所认识到的局限性是他无力纠正的,而他已经指证出来的那些根本对立也是他无法以超出黑格尔的方式来扬弃的。在这种情况下,滞留于或者复归于形而上学的神话学———虽则黑格尔哲学乃是此种神话学之最高成果———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存在论根基方面的限度在于:它不能(或无能)决定性地超出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性质,从而其“最终哲学基础”不能不是黑格尔主义的———这意味着它超不出一般“哲学”或一般形而上学的基本性质;而这种态势又决定着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富有成果和意义的解释仍然从根基上被锁闭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中。

因此,卢卡奇在1967年坦率承认《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定向乃是黑格尔主义的。不管卢卡奇在哲学上发生了何种转变,他对此一定向之性质的确认却一点也没有说错。正是由于这种定向,所以和普列汉诺夫对于马克思“实践”原则的费尔巴哈式的理解相对立,卢卡奇在那里构建了一种“抽象的、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并由此而“重新陷入唯心主义的直观之中”。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革命的实践概念表现为一种“夸张的高调”,并且接近于当时流行的“以救世主自居的乌托邦主义”,[1](P12~13),那么不难看出,在与梅林-普列汉诺夫正统的对立中,这里得到特别发挥的内容在存在论的基础方面乃是黑格尔主义的,尤其是(下转第20页)

?

5

1

?

哲学与文化 卢卡奇的总体范畴及其存在论上的黑格尔主义方向

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终结或超越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的话,那么由存在论根基处澄清作为现代形而上学之基本建制的“意识内在性”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即葛兰西所眺望而又未能实际地展开的实践哲学的“内在性”———之间的原则差别,将成为今天我们重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性的一个重要课题。①

参考文献:

[1]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贺麟,王太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海德格尔.晚期海德格尔三天讨论班纪要[J].丁耘

摘译.北京:哲学译丛,2001,(3).

■责任编辑/卢云昆

(上接第15页)

黑格尔哲学的费希特因素。因此,从哲学上来说,卢卡奇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薄弱方面,首先就在于其存在论的根基———在于这一根基虽力图摆脱并阻遏依费尔巴哈定向的退行性理解路线,却仍然依赖于哲学的形而上学基地,仍然滞留于断言、反思及概念的天真性中,并且于意识的内在性贯穿一事几无意识和作为。这种情况可以在主要之点上说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激进批判如何潜在地包含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方向,而这种浪漫主义方向又如何表现出“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并接近于“革命救世主义的唯心主义”;它还可以部分地说明,20世纪的现代性批判,特别是由卢卡奇所引导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何以会出现一种由“伟大梦想”作补充的妥协终局。至于卢卡奇后来的哲学思想,我们注意到他开始直接地关注并转向存在论(本体论),甚至开始构筑所谓“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但由于上述的天真假设始终未曾被真正意识到并从而瓦解之,所以其勤勉的构造工作不仅到处显露出纠缠与驳杂,而且事实上已陷入到严重的衰退过程中去了。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5.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卢云昆

①相关的具体阐释可参看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一书中的《内在性之瓦解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境域》以及《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等篇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ABSTRACTS

A Study of the Form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t

U niversities:Also on the R e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t Yunnan U niversity

W U S ong

The form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at universiti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H owever,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as proved that this role is s omewhat denied.The causes result from numerous defects in the existing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T o eradicate such defects and construct ideal forms of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s a must in the reform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G eneral C ategory of Lukacs and its Ontological Orientation of H egelism

W U X iao2ming

The importance of Lukacs’“general”categ ory lies in its criticism of the2nd International vulgar Marxism and points out the key approach to a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 ophy.Th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neral categ ory in His2 tory and Class C onsciousness is understood as methodological,it in fact leads to the depth of ontology in terms of its basic problems.In this aspect Lukacs has made uniqu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but his ontological base of the general categ ory is still of Hegelism.His“general”categ ory as“the essential interaction”has not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m odern metaphysics but con fined itself in the categ orical theory

The“Immanence”of G ramsci’s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its Ontological Limitations

J I ANG Y ou2fu

Throug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nature of immanence in practical philos ophy,G ramsci success fully criticized the ab2 stract or idealistic aspects of ontology of“orthodox Marxism”and prevented the marching backwards to the“pre-K antian philos ophy”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 ophy.Though G ramsci tried to use the“immanence of history or realism”to distinguish the“immanence”of practical philos ophy from Hegel’s“immanence of thinking”,his over-praise of Ricardo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form of philos ophical“thinking”as well as his ontological foundation,he was unable to give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 o kinds of“immanence”.

K orsch’s I 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ts Ontological Foundation

X U Q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 odern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 ophy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us.Th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 ophy by the2nd International theorists and the early leaders of Western Marxism will help us have a g ood 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Through a severe criticism of the2nd International vulgar Marxism,K orsch gav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philos ophy.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K orsch’s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tology.

Marcuse’s E rotic Liberation and its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YE X iao2lu

S tarting from a trace back to the cause of alienation of m odern man,Marcuse brought up“erotic liberation”based on Freud’s theory on instinct and proposed a non-repressive civilization with this liberation as the core.It adv ocates a“new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讲解学习

简评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年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有着最深刻影响的著作。黑格尔始终将思想与历史视为同一个过程,他自己的哲学就是历史的产物,必须历史地理解。离开历史的语境,黑格尔哲学及其意义就无法得到真正的理解。《历史哲学》是黑格尔1822年在柏林大学时做的世界历史哲学讲演录,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黑格尔是一位有“巨大历史感”的思想家,赞扬“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还值得钦佩。”德国哲学家勒维特说过,黑格尔的整个体系基本上是用历史术语思考出来的,在他之前没有别的哲学这么做。在黑格尔之前,还没有一个哲学家像黑格尔那样,试图全面把握历史的性质。正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但黑格尔并不是要写历史,而是要写历史的哲学。尽管他甚至被人指责为“历史实证主义”,但他决不是要实证地描述具体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提供一个全面理解人类历史的构架。 一、 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浅论卢卡奇物化思想

浅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论文摘要】乔治·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山鼻祖,其作《历史与阶级意识》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伟大的思想家们往往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穿越时空达到理论的惊人契合,《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发表早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问世10年,但卢卡奇在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上就已经提出了物化的学说,可谓殊途同归。本文主要探讨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含义、具体表现及物化的消除,并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相对比,以求对卢卡奇物化思想达到完整的把握。【关键字】物化物化表现物化消除意义 一、物化的含义 卢卡奇是通过分析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拜物教的阐述得出物化的理论的,他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可见, 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 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 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卢卡奇认为,物化 ..就是“人自己的活动, 人自己的劳动, 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 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 同人相对立。”因此, 物化就其本质可以分为两层含义。第一,物化就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马克思也认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因此,物化现象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仿佛是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性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第二,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支配控制着人。在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为商品的交换运动,尽管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商品运动的规律,但是人在这个规律面前是无助的孱弱的。人作为劳动者只能在商品世界中无能为力的任商品规律自发的运行,即商品的交换运动完全与人相对立,并且更加无可奈何的被自己所创造的商品所支配和控制。 二、物化的具体表现 当追究物化产生的深层原因时,卢卡奇说道,物化的产生是由于商品交换及其结构性后果影响了资本主义整个外部的和内部的社会生活, 成为一个社会进行物质代谢的支配形式。商品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并进而按照自己的形象来改造这些方面,商品形式成为世界的统治形式。那么“物化”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卢卡奇先是论述了物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而延伸到政治和思想领域。 (一)经济领域中的物化 经济领域的物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并被数字化所取代。生产的机械化、合理化不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立下悍马功劳。然而,机械化、合理化同时也为人的自由解放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迫使工人在工作中完全按照商品形式所要求的标准和方式“提供”自己的劳动力,他们逐渐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论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收入《全国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精选精评·哲学卷》,周国平主编,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梳理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发展脉络,澄清这一思想自身的概念界定和论述方式,强调这一思想在理性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历史逻辑现实统一历史的可能性绝对精神理性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历史感”,是“黑格尔思想方法……的基础”,在黑格尔内容丰富体系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无论是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贯彻着事物依据辩证法的运动发展轨迹,都体现着历史中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逻辑和绝对精神发展中的逻辑在历史进程中外化的表现形式。在《哲学全书》导言中,黑格尔指出,哲学之最高目地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在这里,黑格尔所指的“思想”、“经验”和“理性”、“现实”,对应的正是绝对精神自身运动的逻辑与世界变化发展的历史。因此,对黑格尔思想体系的真正把握,就不能离开对“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点的理解。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思想,其论述最早见于1807年发表的《精神现象学》,并在之后始终贯穿于他对哲学史、政治史等绝对精神发展进程的论述之中。在《历史哲学》的开头,黑格尔更是明确地提出:“哲学用以观察历史的唯一的‘思想’便是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历史哲学》绪论,三联出版社1956年,47页)并在全书中以这一观念为基础展开他对世界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思想史)的陈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念的正式提出,对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意义都是划时代的。正如柯林武德所说:“任何只读过《历史哲学》本身的人,都不能不认为它是一部深刻独创性的和革命性的著作,在书中历史学第一次充分成就地走上了哲学思想的舞台。”(《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129页) 对任何观念的考察,都不能离开其历史沿革与发展轨迹,而对黑格尔这样在哲学史上有着巨大和深远影响的哲学家,探究其基本思想轨迹的传承流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本文的任务在于阐述三方面的问题: 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思想从何而来? 在黑格尔的体系之内这一观念意味着什么,如何表现其自身? 这种统一性的观点在整个理性主义的大体系之中意味着什么,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起到了何种影响?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张宇 摘要:黑格尔的生平事迹主要发生在德国。他的一生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他的许多的政治思想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看法,其中主要有关于政治学的观点,关于国家的观点,关于权利的观点等,在他的很多著作里系统的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看,哲学是要服务于政治的,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也是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本文主要是简单得综述一下他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关键字:生平事迹政治学国家权利 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事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2007.9理论界 □ 王永战 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看资本主义物化的消除 卢卡奇认为 , 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造成了人们的物化意识 , 使人们用直接性的观点孤立地对待局部事实 , 割裂客体与主体的关系 , 抹杀了人们的主体性意识。他认为 , 人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即总体性的辩证法思想方法 , 深入批判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最终克服和消除物化 , 从而达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那么怎样运用总体性的辩证方法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物化呢 ?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质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并不是它的现存结论 , 它的实质是它的辩证方法。他认为 ,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 , 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资产阶级思想方法的决定性差别所在。他认为 , 总体性就是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 个别的东西总是寓于整体之中 , 寓于那种揭示出矛盾关系的中介范畴之中。总体性的范畴就是要求我们着眼于全体、整体 , 而不是从局部、个别出发。他认为 , 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 , 其作用和价值也不等于部分之和。总的说来 , 总体性范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 首先 , 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帅局部的原则。卢卡奇认为 , 整体具有优于部分的地位 , 部分不能孤立地说明自己 , 它们的意义只有在与整体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 , 因为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来规定的。总体性保留了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和其相对独立性 , 但最重要的是它再现了事物的整体联系。他认为 , 资产阶级正是由于不能运用总体性的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 因

而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无法忽视的矛盾看作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的表面现象 , 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暂时性 , 从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永恒的东西。 其次 , 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辩证法。卢卡奇认为 , 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辩证法体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与统一。他认为 , 个体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都不能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体 , 只有阶级才能成为历史的真 正主体 , 并且这个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因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形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性认识 , 并自觉地干预社会现实 , 从整体上加以改造 , 使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统一于社会历史的过程中。 再次 , 总体性表现为一个历史的趋势和过程。卢卡奇认为 , 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的运动中把握主客体统一的。在奴隶社会中 , 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很低 , 受自然的牵制很大 , 因而主体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这时历史表现为自在的主体与自在的客体的统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 人们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 对自然的规律性也逐步加深了认识。这样 , 自在的客体变为自为的客体 , 主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 , 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主体在劳动过程中 , 把自己的劳动与劳动结果联系在一起 , 当劳动结果回到主体时 , 他就可以用来发展自身。只有当无产阶级通过对“ 物化”的深入认识 , 并作为一个自觉的阶级参加实践 , 克服物化 , 才能实现整体性主体与整体性客体的统一。 卢卡奇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辩证方法 , 因为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 它们阻碍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 , 因而无法使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使命。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呢 ? 二、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化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直接依据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论述说:“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

浅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物化的克服

浅析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对物化的克服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提出了物化和总体性两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在卢卡奇看来,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非常大的一个缺陷就是造成主客二分,使无产阶级被物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阶级意识。因此,卢卡奇认为,人们必须运用主客体相互作用、二者统一的总体性辩证方法来克服物化这一现象,希望通过总体性唤醒无产阶级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热情,从而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标签:物化;总体性;克服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总体性的辩证方法都作了独创性的探索。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敏锐地洞察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物化现象及其危害,坚定地提出了总体性辩证方法的扬弃之路。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必然现象——物化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既不是偶尔有之的现象,也不是专对无产阶级一个阶级而言的,物化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及生活于其中的人必然遭遇到的现实。正像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讲到的一样:“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1]。 (一)何谓“物化” 在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物化”一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本义是指:“在头脑中使某种抽象的东西表现为一物”[2]。毫无疑问,对卢卡奇而言,马克思《资本论》中对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成为其分析和研究“物化”问题最重要的依据。对于物化的具体含义,卢卡奇认为有两层: 1.第一层含义:是指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把人与人的关系用物所呈现。卢卡奇引证了马克思的话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3]。不可否认,卢卡奇对“物化”概念此层含义的分析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研究有着密切关系。 2.第二层含义:是指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这也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存在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主客二分,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主客体被界定得很清楚,资产阶级更多的是主体,而无产阶级和劳动资料是客体。无产阶级被看成是客体主要就是从他被物化的角度讲,无产阶级的劳动被物化了,本来他们应该作为活动的主体、生产劳动产品的主体支配产品,但事实上他们却被产品所奴役和支配。正如,卢卡奇自己所讲的一样,“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3]。 由此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的主体性作用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卢卡奇关于物化概念的第二层含义更多的是从主客二分的基础上在谈物化。 (二)资本主义物化及物化意识的危害 卢卡奇在对物化及物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分析中,认识到其在生产机械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首先,人们的分工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这时已经是林顿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刘文洲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 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这一思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固然将客观事物的‘一般’与人们反映的‘一般’概念相混同,从而把人脑中的概念客观化,但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这个客观化的绝对理念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说明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 ①黑格尔《小逻辑》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75页。 ③同上书,120页。

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66824881.html, 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探析 作者:娜仁高娃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5期 摘要:“总体性”原则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向我们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他把历史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把自然辩证法置于马克思哲学之外,辩证法在历史的视野中传播,并随着主体本身的活动而日益丰富,形成了“综合辩证法”。传统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系统被卢卡奇压缩为历史和人类的框架。 关键词:总体性;本体;直接性;中介 1. 卢卡奇‘总体性’方法的实质是辩证法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开头,卢卡奇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各种研究成果的不批判被接受,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的“信仰”,也不是对“圣书”的注释,相反正统只是指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的辩证法概括为总体性。他说:“总体性范畴,总体性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1](p77)并且,“总体性范畴是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支撑者”。[1](p77)在这里,盧卡奇提出了“总体性”的思想,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辩证法乃至整个马克思理论的精髓和核心。 卢卡奇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是总体性的完全丧失,这导致科学不能把握整个现实。其根源在于德国古典哲学本身是源于“意识的物化结构”,所以也被物化了,它是物化的思辨表达,它不能超越物化的社会基础去真正发现历史的主体。因此,资产阶级越来越失去了从思想上把握整个社会的可能性,从而失去了领导社会的使命。同时,卢卡奇认为辩证的历史方法有可能将黑格尔的方法转化为马克思主义。当然,这取决于“这个阶级有能力从自己的生存基础出发,在自己身上找到同一的主体——客体,行为的主体、创世的‘我们’,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1](p232)卢卡奇强调:“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洞察社会现实的总体并从总体上变革它”。因此,无产阶级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是一样的,因为根据其性质,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社会作为一个具体的整体。无产阶级既是历史进程的起因,也是历史进程的结果。既是历史过程的动力,这也是它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是在扬弃物化的过程中建立总体性的。在这一点上,卢卡奇通过扬弃资产阶级物质化意识,确立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2. 卢卡奇的‘总体性’表现为统一的社会现实 在卢卡奇看来,整体是一个统一的社会现实,由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决定的部分组成,整体概念强调了统一在社会现实的各个部分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意味着强调整体的逻辑优先性和主体意识对整体的重要性。卢卡奇认为,主观意识的参与和一般经验与事实的叠加,将主体与

黑格尔美学

1、黑格尔的美学范畴体系。 在黑格尔那里最一般的美学范畴: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等是相互联系和矛盾转化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艺术的具体历史发展的阶段和形式相联系和相对应,形成一个自在而自为的发展圆圈。他以美为核心构筑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美学范畴体系,总结了西方美学发展一千年来的全部美学成果,达到了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 (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同谢林一样,黑格尔把美学视为艺术哲学,他把艺术由一般经过特殊再到个别的发展过程作为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建构的线索。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一般的部分,研究艺术美的普遍理念,即作为理想来看的艺术美,主要分析了“美”这个中心范畴。②特殊部分,研究从艺术美概念发展出的一系列特殊表现形式,即三种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主要分析了与这些艺术类型相对应的美学范畴,崇高、美和丑。③个别部分:研究艺术美的个别化,即艺术的类和种及其系统,在这里分析了悲剧性和喜剧性等美学范畴。 A、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是把艺术美作为理想来看待的。他把艺术美放在理想状态下进行先验的分析。艺术美是符合其理念本质,是理念本质显现为具体形象。就美是理念而言,是说它作为理念,是符合它的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而且是作为符合自在本质与普遍性的东西来思考的,就美是理念的外在的实现而言,即“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中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这个定义包含着极重要的哲学美学价值。 其一,在理念的运动中把握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对理性派和经验派两大美学思潮在当时最辩证的综合。这种综合,既超过了康德和席勒的二元对立的外在综合,也超过了谢林的内在绝对同一(无差别)。在黑格尔看来,感性的客观因素在“美”里并不保留它的独立自在性,而是要把它的存在的直接性否定掉(取消掉),这种感性存在于美里仅仅被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相对立,理念的感性显现运动是理念本身所包含的理性因素和感性因素。感性的东西并不外在于理念,就像人的肉体并不外在于人的精神一样,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其二,从对理念的把握上揭示了必然和自由的统一,从而确立了美是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这一定义出发,黑格尔认为,从美对主体心灵关系上看(把握美的理念的方式看),“美既不是用在有限的不自由的知解力(知性)的对象,也不是有限意志的对象”,也就是说美的理念既不是单纯的认识对象(知解力对象),也不是单纯的实践对象(意志的对象),“美本身却是无限的、自由的。”在审美中,主体达到了理性认识和意志自由相统一的关照,客体成为独立自存,本身自有目的欣赏对象。这样,在美中有限和无限,必然和自由,主体和客体就达到了高度统一。黑格尔总结道:“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起了只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他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

黑格尔历史哲学

黑格尔认为,客观存在的世界在否定历年世界的基础上的诞生,而又经过自身的否定回归到绝对精神,历史哲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关于民族国家问题,黑格尔认为,个人是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个人需要服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在不同的民族之间,黑格尔认为,不同民族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的关于东方人、希腊罗马入和日耳曼人的差异就是最着名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出于其整体哲学观的需求和康德普遍史观念的影响,黑格尔是一位典型的世界主义者。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均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其世界主义观念,即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可能在民族利益面前承认而流血的过程。这一观点,事实上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为所谓的自由民主事实侵略扩张提供了依据。 观察历史的方法有三种: (一)原始的历史 关于第一种历史,只要举出一两位着名的历史学家,便可以给人一个确定的典型。 例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其他同样的历史学家们。他们的叙述大部分是他们亲眼所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而且他们跟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的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他们简单地把他们周围的种种演变,移到了精神观念的领域里去,这样外在的现象便演成了内在的观念。诗人以同样的方式,运用他感觉中的资料造成他的观念。 当然,这些原始的历史学家也利用别人的报告和叙述,因为一个人决不能耳闻目见一切的事情。不过他们只把这些资料当作是一种组合的元素,这和诗人受赐于已经成立的语言文字的遗产,又是同样的情形。历史着作家把飘忽的片段联系在一起,然后把它们藏在泥摩息尼神庙之中,使它们不朽。各种稗史、民歌、传说都不能列在这种原始的历史里面。这些稗史、民歌、传说所表现的历史的意识还在朦胧的状态,所以它们属于观念朦胧的民族。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民族,是已经知道他们是什么,和他们在做什么的民族。当真看见的和可以当真看见的现实,是有坚实的基础的,而产生这些稗史和诗歌的那个飘忽模糊的成分,它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等到各民族的个性发达成熟,这些稗史和诗歌在历史上的权威就不能存在了。 (二)反省的历史 第二种历史可称为反省的历史。这种历史的范围是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相反的,它的精神是超越现时代的。在这第二类历史之中,可以分出各种显然不同的门类。 不同的门类。 (一)研究历史的人大都目的在对于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世界 的全部历史——简单的说来,就是对于我们所谓普遍的历史,考察它的梗概。在这里,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历史资料的整理。进行工作的人用了他自己的精神来从事这种整理工作,他这一种精神和材料内容的精神不同。因此,那位作家在叙述各种行动和事变的意义和动机时,他所依据的若干原则,以及决定他的叙事方式的若干原则,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反省的治史方法,及其连带的聪明的表现,在我们德国人中间,真是种类万殊。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是别出心裁,有他自己的特别的方法。一般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知道,必须怎样写历史,他们比较上多半站在普遍的或者民族文化的立场。 年同服尔细人作战。” (二)第二类的“反省的历史”可以称为实验的历史。当我们研究“过去”的时代, 研究遥远的世界,这时候一种“现在”便涌现在我们心头——这是精神自己活动后产生的,作为它自己劳苦的报酬。历史上的事变各各不同,但是普遍的、内在的东西和事变的联系只有一个。这使发生的史迹不属于“过去”而属于“现在”。所以实验的反省,它们的本质虽然是非常抽象的,但是它们属于“现在”是确确实实的。它们使“过去”的叙述赋有“现在”的生气。这些反省是不是真有兴趣、真有生气,当然全看着

浅析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一、黑格尔的生平简介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的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1801年,在谢林的帮助下,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讲师,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柏林时期是黑格尔创作的高峰期。特别是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集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黑格尔的思想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在那个时期德国政治上的长期分裂,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市民等级中产生的资产阶级,依附于封建的政治势力,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曾激发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害怕革命威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表现出既对封建制度不满,要求政治上统一的愿望,又害怕人民群众革命行动的两重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黑格尔针对这些弊病发表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再进一步应该说,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辨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权利就是法,即原来是自在的法,现在被制定为法律。”因此,这里的法所指的是法律基础,黑格尔主要是从意志自由的角度来谈。意志自由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意识从最初的感觉阶段发展到自由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充满着对立和统一,意志的自由就是通过每个环节的自我扬弃逐步实现的。因而黑格尔强调,认识事物不能只注重其结果,而要注重其结果及其产生过程。他对权利的论述就包括了一系列的辩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权利由潜在状态进一步步发展到自在自为状态,最后达到自己的高级阶段即自由形态。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一)关于政治学的观点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2009年 第1期(总第168期)世纪桥Shi J i Q iao No .1,2009(General No .168) 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 向夏莹 (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总体性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驱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描述了物化、异化现象之后,接着就去寻找克服异化的方法,这就是“对总体性的渴望”。 关键词:卢卡奇;总体性思想;渊源;意义 收稿日期:2008210231 作者简介:向夏莹(1983-),女,湖北黄冈人,中南民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是他阐述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认为:马克思的辨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并提出:“总体范畴,是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因此,总体性思想不仅成为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中心思想,而且总体性范畴在卢卡奇的全部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作简要说明。 一、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思想渊源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主要源于黑格尔。在黑格尔哲学逻辑中,总体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即作为世界真实存在的主体本质———绝对观念。相对于绝对观念总体,现实世界中一切具体存在的运动都不过是这一绝对主体的有限的存在而已。在黑格尔眼中总体不是一般的部分之和,而主要是一种走向绝对的能动创造力量。它驱动观念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部分)走向总体,扬弃观念的对象化和异化以回归主体。“绝对观念”是普遍统一、完整的整体,它既表现为纷繁事物的本质,又是自身本质的表现。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于纯粹观念、自然精神、社会历史三个发展环节之中,由此就构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个有机的部分。不仅如此,而且作为整体的绝对观念,缺乏这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构不成与机的整体。 不仅“绝对观念”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它的每一个环节在发展中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黑格尔看来:第一,整体性是基本的原则。世界的完美来源于绝对观念自身的完善,正是这种总体性构成了“绝对观念”本身及其发展的全部根据;其二,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高于部分之和。任何部分都必然置于总体的联系中,离开身体的手不称为手;其三,整体的进化是一种有机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体的发展不单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且由“绝对观念”内在的各环节上的具体矛盾决定的。卢卡奇不仅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并且在实际中发展了这一思想: 首先,卢卡奇和黑格尔一样把总体性作为本体论的原则,在他看来离开了总体性,历史的本体就无法理解。其次,卢卡奇完全赞成并继承了黑格尔的整体高于部分的思想,认为各个部分对历史和思想总体的从属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对于黑格尔关于整体是有机的进化,关于发展是具体矛盾推动而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思想,他也是赞成 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卢卡奇和黑格尔的认识也是一致的。虽然卢卡奇的总体观与黑格尔的整体观理论有关联,但也有所取舍。卢卡奇的总体观舍去了黑格尔整体观中的纯粹观念、自然哲学,他的总体只是指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卢卡奇的总体观是以黑格尔的整体观为理论背景,抓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而加以转化和创造的。从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背景来看,它上承自黑格尔的整体观,从其发展过来看,它还经历了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但是他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并不断地走向黑格尔的哲学立场。 综上所述,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理论背景与黑格尔的整体观是一脉相承的,并且他的总体性思想经历了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二、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含义 那么,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卢卡奇在1947年曾比较明确地作过一次概括:“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概念首先是指相互作用的矛盾的具体的统一;第二,是指不论是向上还是向下的整个总体的系统相对性;第三,是指整个总体的历史相对性,即整个总体的总体 性特征是变化的、分解的,并限于一定的历史时期。”[1] 总的来说,其总体性思想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体统率局部。卢卡奇认为,“总体性”即着眼于全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片断而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又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其作用也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卢卡奇说,“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到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总体的全面渗透优于部分”,“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与思想的整个统一体”。也就是说卢卡奇把这种总体对于局部的优先性看作“科学中 革命原则的支撑者”。 [2] 第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卢卡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总体性离不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决定认识的客体,而且决定认识的主体,只有把主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时,才能把客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由此,他结合实际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卢卡奇区分了形而上学与辩证法,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把客体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把主体的活动看作非实践的冥思或直观;而辩证法的 ? 5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