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重力

第三节 重力

第三节 重力
第三节 重力

第七章力

第三节重力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的概念及重垂线的应用。

3、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实验能力和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重垂线、多个钩码、细线、小球、多媒体、视频资料、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联想相关情境,思考其产生原因,导入新课)

熟了的苹果为什么会向地面下落?抛

出去的石块为什么总会落向地面?河水

为什么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

设计意图:由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引

出重力,学生感觉自然熟悉,易于理解接

受。

【引导总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

了力的作用,且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

力的作用.

学生观察思考,小

组内合作学习,进

入本节课学习。

仔细观察并思考。

思考回答:这些物

体都向下落,原因

是受到地球的吸

引力。

新课教学重力的定义【过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

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

吗?

【引导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地球周围的

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所受

的力叫重力。符号:G。通常把重力的大小

叫重量。

学生举出生

活中与重力有关

的现象

学生总结

在理解的基础上

学习概念。

探究实验: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猜想

设计实验

分析论证

总结

引导猜想:重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质量?密度?体积?

同时多媒体展示猜想内容。然后集体讨论

排除无关因素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再猜想:重力与质量究竟有怎样的关

系呢?

【组织实验】师组织学生分工协作进行试

验,并巡视解决学生当中出现的问题,收

集各种实验因素的方案。

【分析论证】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

总结出实验结论,展示实验结果。

【总结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

成正比。

【引导】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

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科学探究

的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

讨论

学生小组进行

讨论设计实验,

制定简单的实验

计划

进行实验:学

生小组分工协作

进行试验,并把

探究结果写在探

究报告上。

总结出实验结

论,展示实验结

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

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

时线的方向。

结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

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

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

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观察回答:重

力的方向是竖直

向下的

明确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

应用应用:水平仪、重锤仪(结合图片讲解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对应用的介绍,能够让

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增强物理与生活

的联系,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这一主导

思想。)了解重力方向的应用,知道实际生活中是怎样利用这一知识判断物体的竖直和水平的。

重心(出示一根粉笔)问: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

重力?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

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

叫做物体的重心。

形状、质量均匀的物体,我们可以认为重

心在几何中心。粉笔受重力

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

理解重心的概念

五、课堂小结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

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

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

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

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

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学生总结

六、课堂检测教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

七、布置作业反馈练习课下完成

【板书设计】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比。G=mg=9.8N/kg 三要素: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点

重力

【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前一节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反馈练习】

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吸引而产生的

B.重力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

C.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D.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的作用力有()

A.重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B.重力、书对桌面的压力

C.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书对桌面的压力

D.重力、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书对桌面的压力

3.关于质量和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与重力是一回事,质量大的重力大

B.质量与重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

C.在同一地点,质量相同的物体重力一定相等

D.买米和背米时,人们只关心重力

4.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___上。

5.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写成公式_____________,它表示_________。其中取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个质量为3kg的铅球,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_N,方向指向

_________。当运动员向斜上方推出这个铅球时,主要是_________的作用使铅球不能做直线运动。

第3节 重力

第七章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 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三)、重力的方向。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四)、重心。出示课,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三、课堂练习。出示课,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指点纠正。四、小结。学生畅谈收获,梳理知识点。五、布置作业。1、动手动脑学物理59页1、2、4.2、目标检测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重力 1. 假如没有重力,下列猜想正确的是() A.树叶随风摇摆 B.物体不会下落 C.杯子中的水会轻易倒出来 D.举起很重的物体不容易 【解答】解:A、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如果没有重力,空气将不再存在,所以也就没有风吹树叶,故A不正确; B、物体之所以下落,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如果没有重力,物体将不会下落,故B正确; C、如果没有重力,水就不能从杯中轻易倒出来,故C不正确; D、举起物体要用力,是克服物体受到的重力。物体如果不受重力,我们将轻松举起质量很大的物体,故D不正确。 故选B。 2.如图,小球被压缩的弹簧弹出后,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到() A.重力、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弹簧的弹力 D.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动力 【解答】解:小球被弹出后,不再受弹簧的作用力,在水平面上滚动的过程中,受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f作用. 故选B. 3.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下列对身边物理量估测的数据,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重约100N B.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约为6 g D.多数人脉搏跳动100次用时约15min 【解答】解:A、八年级物理教科书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受到的重力在G=mg=0.2kg

×10N/kg=2N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在6g左右,一角硬币的质量在3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跳动100次的时间在90s=1.5min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4. 关于g=9.8N/kg所表示的意思,正确的是() A.1kg=9.8N B.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它质量的9.8倍 C.质量是9.8kg的物体重1N D.质量是1kg的物体重9.8N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二者是两种不同的物理量,不存在等量或倍数关系,故AB错; 在地球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质量是9.8kg的物体重为9.8×9.8(N),故C错、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 A. B. C. D. 【解答】解: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为零,所以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故选A. 6. 关于“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正确的是() A.重心很低 B.重心很高 C.重心不在物体上D.里面有特殊装置 【解答】解:不倒翁上小下大,重心在不倒翁的下半部,重心位置很低,由于不倒翁的重心位置低,所以“不倒翁”能不倒. 故选A. 7. 如图,抛出去的篮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 A.受到的合力为零 B.受到阻力的方向不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3节 重力3

第3节重力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析数据(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参照教材P10提供的方法作出图象进行分,并得出结论. 教师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方法提示: 在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用到了图象法.

教师总结: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9.8N),这个定值用g表示. (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 式中:G——重力,单位为N; m——质量,单位为kg. 注意: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 g值最小,在两极上g值最大,g=9.8N/kg是个平均值,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 g在不同的星球上数值也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16g地. 板书: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 (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 (3)用公式表示为:G/m=g (或G=mg),g取9.8N/kg. 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一块质量为0.5 kg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N.若它遇热融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根据公式G=mg可得,冰的重力G=0.5 kg×9.8 N/kg=4.9 N.若冰遇热融化成水,水的质量不变,受到的重力也不变. 答案:4.9不变易错提醒: 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是性质力.而质量则表示物 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且二者单位不同. 2.联系:G=mg.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第3节《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

二量的关系” 分别测出质量不同的 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 指导学生讨论,填写表 格据,讨论理解重力 与质量的关系 其比值是9.8 牛/千克;提 高学生动手 能力 环节三重力的方向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 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 来,让学生观察;指导 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 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 析其工作原理;指导学 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观察重垂线 实验;让一位学生 利用重垂线进行 操作,其他同学分 析其工作原理。在 引导下,归纳得出 重力的方向。 明白重力的 方向是垂直 向下的,能运 用重垂线解 决生活中的 问题 环节四重心给出重心概念;利用圆 形薄板、直尺等规则物 体给学生演示实验,指 出重心所在;让学生明 白重心的平衡特点。 观察教师试验,讨 论交流。 理解重心的 概念,并能找 出物体的重 心。 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 3.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 二、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三、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大小及作用点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1力的定义 (2)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引入课题 【讲牛顿与苹果的故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引发了出奇的深思“树上落下的苹果为什不向别的地方飞去,而是一定向下落?”是否与星星在天上运动有某种联系呢?如果想要知道这是为什么,那就进入到今天重力的学习中。 1、重力 【提问】接着刚才的小故事继续讲,在此基础上,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知道了苹果落地的原因。那么什么是万有引力呢? 【演示实验】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于是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成果后提出:宇宙中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举例:扔粉笔等 【师说】我们知道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那么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也有万有引力,(举例:吊 着的台灯、风扇)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受到的力称为重力。通常用字母G来表示。 【师说】知道了什么是重力,你能否像牛顿一样提出“对于重力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思考后回答①重力的方向向哪?②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③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④重力有何应用?⑤重力有哪些危害?如何避免?⑥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轮船都受重力的作用吗?⑦谁对物体施加了重力?…… 【师说】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都想弄清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逐一进行研究。对于⑥和⑦我 相信大家对重力的概念少加思索就能够回答。你能回答⑥⑦两个问题吗 2、重力的大小 【演示实验】托起一本书跟托起两本书,所用的力一样吗?由此我们知道,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觉所用的力不同。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那么物体的重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1、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也越大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10 N/Kg 3、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师:板书: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 --------- 重力 --- 单位(N) m ---- 质量---- 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 N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七章 第4节 重力

2019-2019学年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 四节重力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日常生活中||,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物理老师倡导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的实践活动||,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 一个鸡蛋受到重力约为5N B. 一名中学生正常步行1min通过的路程约为360m C. 一名中学生爬楼的功率约为120W D. 一名中学生的体积约为1m3 2.下列关于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B.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 物体的重心与物体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 D. 球体的重心总在球心 3.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向上抛出的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B. 汽车在坡路上下行||,受到的重力是垂直于坡面的 C.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D. 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道理制成的||。 4.关于一本八上的物理课本||,下列估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A. 平放在课桌表面||,它所受到的重力约为2N B. 从课桌上掉落到地面||,课本重力做的功约1.5J C. 若空气的密度为1.29kg/m3||,则它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约2.5×10﹣3N D. 若今天的气压约为105Pa||,空气对课本上表面的压力约为450N 5.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竖直墙壁上贴长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第七章第3节重力(20201109173255)

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匚〔二。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学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一)重力 1.想想做做 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和大家想的意一样,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 versal gravity) ,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 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想想做做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二)重力的大小 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1.重力的大小 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

第3节重力(20201109180705)

第3节重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 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教学内容: 重力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重力的大小重心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关于“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人人皆知,“物体在空中下落” 、“水流向低处”等事实也是司空见惯,然而这些现象中总结出的重力方向是“向下” ,而垂直向下和竖直向下这样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钩码(0.05kg/个)、小石头(15块,学生自备)、小塑料袋(学生自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老师手里拿着一根粉笔头,停在空中,放开手时,粉笔头向下掉。2、牛顿发现引力的小故事引出重力。3、列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1)跳远时,人向下落。(2)投篮球时,篮球向下落、、、、、、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讲授新课: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 通过复习力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以上的新课引入内容,引导学生讲出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方向、施力物体、单位等。 即;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垂线 入表格里 B、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重复上述实验 C、依次类加相同的钩码,重复上述实验 D、实验完毕,整理器材。 来确定竖直方向,如上图所示,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 A、把一个0.05kg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小钩上,测出其重力,并填 实验数据:

《重力》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9)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重力 专题一标题 重力 课型 新授 教案序号 1 教学环境和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 ppt 钩码、弹簧测力计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重力的产生;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 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专题学生活动设计 专题教材处理 活动一:课前检查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力的三要素指什么?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能产生弹力,对吗?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四步看、调、测、读分别是什么意思? 活动二:重力 1.看图回答,感受地球周围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 2.学生举例:生活中由于地球引力存在的现象。 3.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失重状态) 活动三: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猜想: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觉到用的力大小不同。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探究: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思考:1.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实验:2.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数据: 质量 m/kg 重力 G/N 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符号:G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实验态度, 培养学生多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公式: g= 9.8 N/kg 。它表示 G g m

第七章 第三节 重力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生成】 1.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2.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时,通常用________把力的________都表示出来,具体作法是:沿力的________,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________,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用线段的________或________表示________。 3.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它用符号________表示。 【新知探究】 认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由于地球的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通常把重力的叫重量。 3.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写成数学表达式为。4.重力的方向总是的。 5.重力在物体上的叫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合作探究 任务一:重力的由来 1.重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 2.重力的产生是来源于___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 3.动手作6.3-1的小实验,亲身感受引力。(同桌合作) 4.利用身边的物品,演示三个和重力有关的小实验。 5.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或应用与重力有关?请举二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重力的大小 1.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相同吗?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 2.猜想:物体所受重力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我猜想的依据是。 3.探究: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1)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如何确定砝码的重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

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 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所共有,是高中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势能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公式(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 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

答案第3节 重力

第3节 重力 第1课时 重力及其大小 1.认识重力 定 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说 明:重力是力的一种,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用符号G 表示. 注 意: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与在地面静止时是相等的. 2.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 材:弹簧测力计、钩码. 过 程: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的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分 析: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当质量成倍增加时,重力也成倍增加,它们的比值不变. 结 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大小 公 式:G =mg ,式中G 表示重力,m 表示质量,g 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重力的单位是N ,质量的单位是kg ,比值g 的单位是 N/kg. g 的意义:g =9.8 N/kg ,指质量为1__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__N . 公式变形:若已知物体的重力求质量时,公式可以变形为m =G g . 注 意:①在精确程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g 可以取10 N/kg ;②在理解重力与质量的联系时,我们不能说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这里颠倒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1.下列现象与重力无关的是( D ) A .吊灯把悬线拉紧 B .台灯压着桌面 C .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D .投出去的手榴弹继续向前飞行 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苹果只有下落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C .上升的物体不受重力 D .从斜面上下滑的物体不受重力 3.一个南瓜所受的重力是30 N ,它的质量大约是( B ) A .4 kg B .3 kg C .2 kg D .1 kg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的是( B )

答案第3节重力

第3节重力 第1课时重力及其大小 1.认识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说明:重力是力的一种,它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用符号G表示.注意: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与在地面静止时是相等的. 2.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 过程: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的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当质量成倍增加时,重力也成倍增加,它们的比值不变. 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重力的大小 公式:G=mg,式中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重力的单位是N,质量的单位是kg,比值g的单位是N/kg. g的意义:g=9.8 N/kg,指质量为1__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__N. 公式变形:若已知物体的重力求质量时,公式可以变形为m=G g . 注意:①在精确程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g可以取10 N/kg;②在理解重力与质量的联系时,我们不能说物体的质量和它受到的重力成正比,这里颠倒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1.下列现象与重力无关的是( D ) A.吊灯把悬线拉紧 B.台灯压着桌面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D.投出去的手榴弹继续向前飞行 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苹果只有下落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C.上升的物体不受重力 D.从斜面上下滑的物体不受重力 3.一个南瓜所受的重力是30 N,它的质量大约是( B ) A.4 kg B.3 kg C.2 kg D.1 kg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的是( B )

第七章第三节 重力 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十一中学赵大庆【设计指导思想】 1.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注重体现新课程提倡的动手实践的新理念。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让学生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经验,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即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境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媒体选择】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七章第四节重力.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四、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 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 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 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 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什么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 是重力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 学生听讲、仔细观察并思考。导入(由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日常生活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现象和自教师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 然现象引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 出重力的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 概念,学出去的炮弹等。 生感觉自学生的可能回答: 然熟悉,①运动员跳进水里; 易于理解②足球(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教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接受) 段时间后落到了地面; 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③苹果掉到地上; ④它们的共同点是最后都回到 了地面,并且静止了;等等。 教师: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 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 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 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 学生思考,在纸上写出所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 能想起的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 现象。 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 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思考和 记录。

第3节重力(20201109180404)

《重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学生 教师活动设计意图环节活动 、引入 新课 二、探究 新知情景引入: [视频 观察与思考: 问题1:为什么“水往低处流”? 问题2:成熟的苹果、衣服上的水滴总是落向地面, 什么? 、重力(G) 1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1)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施力物体:地球 (3)受力物体:研究的物体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用手分别托起实验桌上的两组 物品,说出感觉所用的力的大小,为什么所用的力不 同 ? 入手,通过让学 观察、生观察与思考, 思考、结合教师设计的 交流 情景问题,从而引出 课题,符合学生的认 知特点,使学生有亲 切感,乐于探究。 从生活现象 引导学生认 识概念,结合探 究活动和教师的 思 考、 交 流、 实 验、 观 察、 问题设置,让学 生感知影响重力 大小的因素。 总结 体验与感悟: 不同质量的钩码用手托住所用的力不同,质量越 大的物体,托住时所用的力越大,即物体重力越大。

实验结论: ①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 9.8 N / kg(粗略计算时g= 10 N/kg ) ④g= 9.8 N/kg的物理意义: 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 N。 ⑤g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地理位置不同,g值不同。 3 .重力的大小 (1) 公式:G =mg (2) 符号意义及单位

例题:质量为0.25 kg的木块,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顿?一个人所受的重力是450 N,那么,他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 = 10 N/kg)解:由G = mg可知, G 木=m 木g= 0.25 kg x 10 N/kg = 2.5 N G 人450 N m 人45 kg g 10 N/kg 答:木块的重力为2.5 N,人的质量为45 kg。 ?探究活动3:请同学们按图所示,将一个乒乓球悬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悬挂乒乓球的细绳方向;然后再在铁架台的左下端垫上一个木块,仍观察悬挂乒乓球的细绳方向。 4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 .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通过对比得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G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 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 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想想议议”。 (四)、重心。 出示课件,学生阅读思考并进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其中的道理。

最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经典训练题(无答案)

最新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3节重力经典训练题(无答案)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1.蚂蚁是众所周知的“大力士”,据科学预算,蚂蚁可以举起其体重百倍和拖动其体重千倍的重物.一只蚂蚁的质量约0.1________,它可以举起的物体重量为 ________N. 2.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____________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3.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_____比,公式表示为________. 4.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即指向地球中心. 5.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________. 6.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__________上. 7.下列现象与重力无关的是() A.吊灯把悬线拉紧B.台灯压着桌面 C.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D.投出去的手榴弹继续向前飞行 8.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只有下落时才受到重力作用B.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C.上升的物体不受重力D.从斜面上下滑的物体不受重力 9.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的中心B.重心就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C.重心一定在物体上D.重心一定不在物体上 10.(钦州中考)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11.如图所示,是盖房子时所用的铅垂线,所依据的物理知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质量为0.3 kg的木块,受到的重力为______N;一个人所受重力为500 N,那么他的质量为______kg.(g=10 N/kg) 13.如图所示的情景中,不能说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是() A.跳高运动员跃起后,又很快落回地面B.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 C.球飞得再高,也会落回地面D.赛车遇到障碍物,车轮被弹起,离开地面 14.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其奥妙是()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15.(钦州中考)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