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解阻力增强动力_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分析

化解阻力增强动力_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分析

化解阻力增强动力_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分析
化解阻力增强动力_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 1999年第11期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

化解阻力 增强动力——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分析

金太军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机构改革的阻力,提出了更新观念,形成改革的精神动力;减人增资和竞争上岗,增加留任者的动力和压力;实行离职补偿和加快配套改革,减少人员分流阻力;依法定编,为改革提供制度动力;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政府的创造力;内外并举,培植改革的外部动力等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阻力;动力

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取得成效。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机构改革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在地方,从机构和人员来看,中央政府机构中的公务员只占极小比例;以往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也表明,改革愈往下,阻力就愈大。仅此两点即足以表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跳出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所未能跳出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主要还是取决于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成效。眼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提上日程并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笔者认为,确保地方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一环,就是对地方机构改革的阻力作客观、冷静的理性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减少和化解改革阻力,培养和壮大改革动力的有效对策。

从宏观上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扮演着非常特殊的双重角色,它既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对象和接受者。因此,改革的动力和阻力并存于政府内部。但从微观上说,处于不同层级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所扮演的双重角色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由于机构改革是中央政府决策层自上而下发动的,因此相对来说,地方政府作为改革的对象和客体的角色更为突出,其抵制改革的阻力也更大些。具体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阻力主要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既得利益的刚性。机构改革不仅意味着政府机构的精减和人员的分流,而且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众所周知,地方政府多年来一直是分权式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因为这种改革使中央政府下放的权力基本上都落到它们手中。再加上各地以非正式的手段截留的本来应该转移到企业手中的权利,地方政府的实力相对于改革前而言完全是今非昔比。地方政府手中已拥有越来越大的决策权、财权和广泛的事权。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各个层级、部门乃至人员个体来看,都是带着既得利益者的特征面对改革的,他们往往更多地考虑自己特殊利益的需要,缺乏政府整体目标和利益的意识,不同程度存在着功能性的短视,甚至于争权争利。而过去的改革屡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迁就矛盾,迁就地方和部门利益甚至于个人利益。这种利益的驱动使他们极易对改革缺乏动力甚至转化为改革的阻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执行、操作改革的地方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身的一种革命,由此而对改革产生的阻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

(二)中央决策层影响力的递减。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所以能取得重要突破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中央政府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气魄,这对改革的阻力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但随着改革由上往下从中央到地方逐次展开,中央最高层决策者的推动力会逐渐减弱、扭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若中央决策层强调机构改革的统一性,又无法解决中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各方面情况千差万别这一难题。

(三)地方政府机构人员分流的回旋余地小。人员分流是历次机构改革的一大难题。应该看到,这次国务院各部门机构改革之所以能比较顺利进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多数部委局下面“有腿”,分流人员去处多,容易安排。但是,对于地方各级政府的540万公务员来说,需要精简人员约270万人,而地方政府下属单位相对较少,分流渠道窄,吸纳空间小,并且从省、市到县、乡,越往基层行政超编越多,需要分流的人员比例也就越大,中央政府机构人员精简所采取的上述措施对地方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乡两级基层政府,由于所属企业大半亏损,政府管辖区域相对狭小,加之多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状况,使其可以自由调动的资源显得非常有限,机构改革的回旋余地相当狭窄,并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经济发展越是差的地方,吃财政饭的机会显得越是珍贵稀缺,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设法让自己挤进这个圈子中去,靠兴办实业求得自我发展的人就越少,经济发展更加不好。而政府机构由于不断膨胀,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管理能力越来越低,只有走向杀鸡取卵之路。这样的地方政府机构最需要大规模改造,但由于职位的弥足珍贵,精简面临的阻力比一般地方大得多。由于社会事业的萎缩,因而越发难改,[1]

机构改革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

成为机构改革的瓶颈制约。

(四)行政组织法制的不健全。历次机构改革都是在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由中央提出,然后自上而下进行行政推动,其特点是,随着时间推移、困难增多、热情渐减,改革也就趋于尾声,而不能适时地将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使得成功的经验不能通过修正、补充上升为法律稳固下来,这是导致政府机构、人员事后反弹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缺少机构编制法规,以致造成日常的机构编制管理“无法可依”;同时,也由于现行有效的行政机关组织法的粗疏化,造成了“有法难依”和事实上的无法可依状况。例如,现有的机构编制法规文件中,基本没有机构编制管理程序的条款,机构扩充、编制的增减没有法定程序,基本上是行政权力部门说了算,“谁的官大听谁的”,更没有相应的监督、惩罚条文。因此,乱设机构、机构任意升格、任意增编的问题难以禁止和纠正,从而导致了行政机构编制管理失控。

(五)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与政府机构改革相配套的一项重大措施。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显得比较滞后。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所实行的医疗、生活补助等福利保障制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实施办法及标准等的不同(从机关到事业单位再到企业,社会保障水平逐次降低)。政府机构改革不仅面临着不同保障办法的衔接问题,而且也存在着利益判别产生的“逆向流动”的困难;二是目前的保障主体主要由单位来承担,离开单位,就意味着失去医疗、保险等保障。这些都使许多人员不愿意离开机关,增加了分流工作的难度和机构改革的阻力。

由上述分析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阻力,是以往历次机构改革始终跳不出“简胀”怪圈的一个深层次根源,也是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此次地方机构改革要避免重蹈以往改革的覆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削减改革的阻力,培育改革的动力。

首先,更新观念,形成改革的精神动力。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功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帮助公务员改变旧的权力意识和权力观念。要使他们清醒认识到,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乃至国家改革总体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使得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别无选择。地方政府机关和广大公务员要以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以改革的大局为重,不囿于自身眼前和局部的利益,痛下决心、知难而上,特别是地方政府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更要有自我否定、自我革命、自我超越的勇气,要有“壮士断腕”的豪气,在机构改革中起模范表率作用。同时还要有“先改先主动,先改先得利”、改革是机遇而不是吃亏的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使广大公务员对机构改革有比较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真正实现从“要我改”向“我要改”的转变,提高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

其次,减人增资和竞争上岗,增加留任者的动力和压力。即将开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将使现有的政府机构减少50%左右的人员,而留任政府机关的人若除了增加工作负荷,别无所得,那么,这部分公务员虽然有幸未被精减,但他们仍很可能对改革抱抵制甚至敌视态度。要使这部分人成为改革的拥护者和推动者,办法不外乎三条:一是工资待遇的较大幅度提高,二是使其要有某种荣誉感,三是强化其责任感。应该说,在人员大量裁减的基础上将工资较大幅度地提高是可能的,这将使留下来的人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同时通过精神奖励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较大地提高;再就是利用机构改革和调整的契机,实行竞争上岗,明确岗位责任。这样就会使改革在有可能留下和已经留任的人们中间具有相当的动力和压力,并使他们在改革之后的工作中也能有较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工作主动性。

再次,实行离职补偿和加快配套改革,减少人员分流阻力。如前所述,从现实出发,对被精简人员(往往是既得利益的受损者)进行适当的补偿是必要的。这方面中央政府的人员分流措施如稽查特派员制度、充实企业以及免费攻读学位等,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有以下几条:一是实行离职补偿金制度。就是对分流人员发放一定数额的补偿金,并在有关行政规章上予以明确规定,然后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及本人工龄、贡献,确定合理的幅度;二是将国家分配的现有住房作价作为补偿;三是鼓励精简下来的公职人员申办私营、个体企业,或者到农村去开发五荒,创办农场、养殖场,在政策上给予适度倾斜,如在贷款方面予以扶持,给予税费方面的优惠等;四是为他们提供定向进修和学历培训的机会,他们在培训期间原有的各种待遇保持不变(应当控制此类人员在分流人员中的比例,他们不可能达到中央政府机构分流人员中接受学历培训者的比例);五是鼓励他们到乡镇企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原有职级不变,同时给予接收分流人员的企业一定的资金贷款优惠,激发企业接收机关分流人员的积极性。这样利用经济杠杆鼓励富余人员脱离机关;六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减分流阻力。针对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亟须加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结合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的目标,实现社会基本保障的普及化、公平化,变“政府——单位——个人”且以“单位”为中心的间接保障体制为“政府——社会、个人”且以个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化保障体制,以消除机关分流人员转岗再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顾虑和担心,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四,依法定编,为改革提供制度动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实现国家机构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这不仅是这次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也是各级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衡量整个政府机构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国务院各级职能部门,以

中国行政管理 1999年第11期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UOXI N GZHE NGGUANL I ZH ONGG

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有权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专门机关,应根据以往特别是这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和经验,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建议、见解基础上,修改、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改变机构编制、设置定员“无法可依”或法制不健全的状况。当前,较为紧迫的是以下三项主要立法工作:一是加快行政机关组织立法。我国现行有效的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等都需要修改、充实和细化。二是加快实现政府机构编制法定化。应根据现阶段政府职能任务及国家财力,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法确立政府总定员,并将政府机构编制的扩充、增减纳入法定程序。其中,重点是对机构的规格、数量和人员实行定编定员,通过制定法律加以规范,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变动。特别是要注意控制机构升格和副职的增设以及新的机构和人的增加,的确需要增加的,应原则上限制在机构和人员总额内予以调整,通盘调剂,以保持机构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三是尽快创制《行政程序法》,实现行政操作程序的廉洁高效和法定化。重点是对政府机构的管理程序、计划程序、组织程序、决策程序、控制程序、审批程序等方面及时制定法律、法规。为此,要根据科学与效率的原则,认真分析研究、清理、调整现有的每道工作程序、工作手续,将交叉、重复的加以合并,矛盾冲突的加以调整,繁琐的加以简化,缺少的加以完善,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给予确定下来。

第五,因地制宜,发挥地方政府的创造力。在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决心、改革的总体原则(如转变政府职能、精简高效等原则)和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地方机构改革提供了示范和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仍要恪守简单的“上下对口论”和“一个模式论”;相反,这次地方机构改革要在中央、国务院的统一要求下,给各地较大自主权,在改革的模式、方法和步骤等方面,可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改革中突出本地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机构设置上,地方政府应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自己的机构和分解职能,不搞一刀切、上下一般粗。有些宏观调控部门对于中央来说是完全必要的,是需要强化的职能和机构,如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央银行、经贸委等,但在地方,尤其是县、区、乡(镇),也可能是需要弱化的职能和机构,甚至需不需设置都可以考虑。相反,也有一些管理职能可能中央政府不需要,而基层政府却必须具有。即使是处于同一层级的地方政府,也应从各自的具体情况出发。在这方面,1988年以来,全国已有200多个县(市)被确定为县级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它们遍及全国,有的属沿海发达地区,有的在中部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有工业大县,也有农业、第三产业方面的典型县(市)。这些县(市)大都能充分注重自身实际,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多种模式,如湖南华容“实体分流”模式;河南新郑“三条通道”模式;福建石狮”“政企协作”模式;山西隰县“开发转移”模式;辽宁鞍山“规范职能”模式;内蒙卓资“多管齐下”模式;广东顺德“政企改革同步”模式,[2]等等。这些试点模式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其中的探索思路与操作过程,在即将展开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无疑能启迪人们解开机构改革中的各种矛盾锁链。

第六,内外并举,培植改革的外部动力。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本质上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它深得党心民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动力之一源自社会,源自正在形成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因素的社会力量,是一种“外源性”改革。这就决定了加强机构改革动力的重要一环就是增强改革的社会动力。为此要让社会各界广泛介入机构改革之中,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会议和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书籍等各种新闻宣传手段,对此展开讨论,形成一种氛围,同时为改革献计献策,要将改革置于全国人民的公开监督之下。此外,还应增值各种非政府的社会性组织,特别是社会中介组织,促进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充分发育,使社会成为政府机构膨胀的强有力的外在制约力量,实际上政府机构改革是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小政府”,这一目标与“大社会”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机构改革作为一场政府自上而下发动的革命,它是对存在弊端的原有机构和体制的革命,而不是改良,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修小补,因此地方机构改革所遇到的阻力是不可避免的,奢望完全消除阻力和风险也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上述种种措施却可以将改革的阻力或制约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最大限度的增强改革的动力。毕竟此次改革的动力大大不同于以往:一方面,无可逆转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此次机构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伴生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机构设置所掌握和控制的资源与权力也正在不断分流和缩减,旧机构的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已失去了其生存的条件和土壤,政府自身已经深深感受到危机和压力的临近。这就构成了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观念和行为的深入人心,市场经济作为“看不见的手”在我国的商品生产流通、资本运营、资源配置中所起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政府管理职能可以而且必须放弃过去那种微观领导、具体操作的旧的管理模式,转而向宏观管理、大局调控的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过渡,这就为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只要我们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度正确、措施得力,就能从内外两个方面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推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37.

[2]王守民、熊立胜.县级机构改革的足迹[J].中国行政管理,1999(4).

(作者单位:江苏省行政学院行政学教研部,南京210004)

(责任编辑 鲍静)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1999)11-0016-03

公司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doc

公司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 公司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公司将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所有公司职工都有同等权利竞争上岗。对于因公司岗位限制、本人专业不对口或其他原因未能竞争上岗的人员,公司将予以妥善安置。在保证其基本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对于愿意继续工作的人员,为其创造自行创业或是向社会谋职的条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包括内部退休、自动辞职、离岗学习和待岗培训四条渠道。未能竞聘上岗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进行选择。 第三条本办法仅适用于此次机构改革中自动放弃竞争上岗机会、年龄达到后文“内部退休”规定以及未能竞争上岗的分流人员。对于本次机构改革中已经竞争上岗,在公司工作期间因年度考核末位淘汰(每年约 5%-10%)或其他原因与公司解除合同的人员参见附则第二十七条。 二、内部退休 第四条内部退休是指二滩公司在职员工虽不到法定退休年龄,但符合本办法“第五条内部退休条件”的,经公司批准后退职退岗,享受内部退休待遇,列入公司编制外管理。 第五条内部退休条件 公司职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选择内部退休:男职工年

满 50 周岁,女职工年满 45 周岁;或工龄满二十年的二滩公司正式编制员工,本人可以申请内部退休,经公司主管部门批准后办理内部退休手续,其待遇按照本办法第七条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办理程序 符合内部退休条件的人员按下列程序办理内部退休手续: (1)申报内部退休人员名单按照内部退休条件,由本人提出申请,各部门确定内部退休人员,并将名单报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审核。 (2)人力资源部进行审批后,核定有关退休待遇,办理退休手续,同时通知所在部门。在通知的次月起,内部退休人员纳入编制外管理。 (3)所在部门要认真做好内部退休人员的工作交接,人力资源部负责做好备案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内部退休待遇内部退休人员在内退期间享受在职时的技能工资和岗级工资之和,不再享受公司发放的各种奖金。保险按照内退后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统一办理。内部退休人员不享受已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办理完内部退休手续的人员,应当退出工作岗位。 第八条内部退休职工在到达正式退休年龄时办理正式退休手续,其退休工资待遇按其公司退休工资相关政策执行。 第九条第十条内部退休人员,原则上公司本部不再聘用,但eec 和多经仍可聘用。公司在年以前已办理内部退休的职工,如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摘要】日前我国多数省份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广大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改革举动深为关注。以前的地方政府人员臃肿、机构过多、职权交叉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者,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难度超过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因此,本文将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着力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叙述。 【关键词】大部制省直管县因地制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省级政府就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不例外。而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在此方面,地方政府亦是面临同样的窘境。2008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复,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随即也拉开了大幕。此次,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极力避免以往出现的现象,以全新的方案对机构进行改革。但是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相对政府机构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其更困难的地方。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不足。要想在改革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财政就要有所保障,而财政正是地方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做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因此,地方政府在改革机构的时候在财政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有所准备。 其次,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也是改革成效取得成效的一大绊脚石。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央政府亦或是省级政府的改革或许已然是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确是毫无成效,或是直接将中央或是省级政府机构 第1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文献综述

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文献综述: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领导科学2011年05期王振海; 刘文俭; 青岛行政学院; 青岛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 根据此篇文章,与前四次改革相比,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 特点一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央对机构具体设置形式、名称、排序等,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条件的地方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合并一些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甚至允许一个部门对应上级几个部门。 特点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机构改革在职能定位、理顺体制、机构设置、责任界定、层级分工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并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强调地方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三是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要通过“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实现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特点四是首次提出机构编制备案制度个层级调剂制度。中央要求,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改革过程中,人员编制虽然总额不得突破现有规模,但是在同一层次内,可以根据职能的调整,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有增有减,优化结构;如需跨层级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这在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首次,是针对新一轮改革的特别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推进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体现: 1、城乡一体原则。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当遵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在机构设置和职 能整合上要体现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以更好地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满足需要原则。一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满足利益多 远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阶层利益的平衡,既要构建合理的利益配置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满足技术发展需要(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职能设置、权利配置、府际改革(即统筹上下级政府机构改革, 以利于形成上下合力1。使得行政成本1+1<2,行政效率1+1>2)各种内外上下级关系。 1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9-11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下面是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帮助广大考生攻克申论,助力国考!【热点事件】据报道,住建部近日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通知》,决定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 据称,住房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整体改编为“城市管理监督局”,负责拟定城管执法的政策法规,指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城管执法行为监督,组织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大案件等职责。 【参考评析】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 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 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 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 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 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 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 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

关于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草案)的说明(提交市委用)

关于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的 说明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及9月11日召开的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和规定,参考其他设区市的改革思路,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以下简称方案),现就《方案》制定有关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确立 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主要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为依据,按照“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原则,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原则。提出本次机构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调整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复和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按照省《意见》及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六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扶贫和移民),三个探索(农业、文化、城乡建设规划和住房保障)的讲话精神。 二、关于机构设置调整的的基本思路

(一)行政机构的调整和设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中关于各设区市机构限额规定,我市最多只能设置30个政府工作部门,2个部门管理机构,共32个机构。我市目前设置政府组成部门32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防办),直属特设机构1个(国资委),部门管理机构2个(城管局、法制办),共计36个机构,即将下放地方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原本也含算在省定机构限额内,后经我们争取,省编办答复可在30个机构限额外设置为工作部门。这样我市将需要硬性减少4个行政机构。 为此,在与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多次交流意见,并于9月27日专程赴省编办进行沟通后,经慎重考虑研究,结合鹰潭实际,提出了我市的机构设置思路为“五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两个加强(加强机构编制、加强城市管理)、三个调整(将市粮食局、民族宗教局调整为部门管理,法制办调整为合署办公,国资委调整为内设机构)。 1、省里提出的六个整合,因交通运输领域、扶贫移民两个领域因我市之前实际已经整合,无须进行改革,只需进行相应的更名即可。因此,《方案》在以下四个领域进行了调整: 一是整合工业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等有关行政管理

2020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20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

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 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四)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五)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 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 约工作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 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 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 院组成部门。 (七)组建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 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 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 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组建应 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2013年度公司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

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公司将进行组织机构改革,所有公司职工都有同等权利竞争上岗。对于因公司岗位限制、本人专业不对口或其他原因未能竞争上岗的人员,公司将予以妥善安置。在保证其基本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对于愿意继续工作的人员,为其创造自行创业或是向社会谋职的条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包括内部退休、自动辞职、离岗学习和待岗培训四条渠道。未能竞聘上岗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进行选择。 第三条本办法仅适用于此次机构改革中自动放弃竞争上岗机会、年龄达到后文“内部退休”规定以及未能竞争上岗的分流人员。对于本次机构改革中已经竞争上岗,在公司工作期间因年度考核末位淘汰(每年约5%-10%)或其他原因与公司解除合同的人员参见附则第二十七条。 二、内部退休 第四条内部退休是指二滩公司在职员工虽不到法定退休年龄,但符合本办法“第五条内部退休条件”的,经公司批准后退职退岗,享受内部退休待遇,列入公司编制外管理。 第五条内部退休条件 公司职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选择内部退休: 男职工年满50周岁,女职工年满45周岁;或工龄满二十年的二滩公司正式编制员工,本人可以申请内部退休,经公司主管部门批准后办理内部退休手续,其待遇按照本办法第七条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办理程序 符合内部退休条件的人员按下列程序办理内部退休手续:

(1)申报内部退休人员名单 按照内部退休条件,由本人提出申请,各部门确定内部退休人员, 并将名单报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审核。 (2)人力资源部进行审批后,核定有关退休待遇,办理退休手续,同时通知所在部门。在通知的次月起,内部退休人员纳入编制外管 理。 (3)所在部门要认真做好内部退休人员的工作交接,人力资源部负责做好备案和管理工作。 第七条内部退休待遇 内部退休人员在内退期间享受在职时的技能工资和岗级工资之和,不再享受公司发放的各种奖金。保险按照内退后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统一办理。内部退休人员不享受已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办理完内部退休手续的人员,应当退出工作岗位。 第八条内部退休职工在到达正式退休年龄时办理正式退休手续,其退休工资待遇按其公司退休工资相关政策执行。 第九条内部退休人员,原则上公司本部不再聘用,但EEC和多经仍可聘用。第十条公司在2002年以前已办理内部退休的职工,如本人愿意,可以参加本次竞争上岗。对自愿放弃竞争上岗以及竞争未能上岗者其待遇按本办法执行,不再执行以前公司内退办法。 三、自动辞职 第十一条公司鼓励因专业不对口等原因未能在公司本部竞争上岗的人员(包括原在EEC和多经公司工作,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但未能在公司竞争上岗的人员)另求发展空间。自主择业或自行创业将有利于施展个人才华,增加收入,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和配置。 第十二条在符合条件的公司员工选择自动辞职时,公司将予以一定的经济上的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 在当下经济增加速度放缓,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国家大部制的推行,各地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改就成的事,改革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加上各地政府的改革是探索式的前进不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失误。因此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改革进行研究,在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之后,对地方政府的改革动因进行分析,在此之后对当地政府的改革政策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实例来阐述改革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因所在,而且能够从中找到应对改革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制度;利益冲突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1)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 (2)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2)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2)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3)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3) 2.1.1民众要求新政府形象 (3) 2.1.2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 (3) 2.1.3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3)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3) 2.2.1建立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 (4) 2.2.2参照企业绩效标准的公共行政 (4)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6)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6) 3.1.1由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合理分权 (6) 3.1.2地方政府结构优化 (6)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7) 3.2.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7) 3.2.2正确的目标取向 (7)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9) 4.1 案例分析 (9)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9) 4.2.1存在的问题 (9) 4.2.2解决措施 (11) 结论与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1608_行政管理--14858--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模板)(答辩类论题)_2016-06-17_10-17-45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这部分可以分两段论述:第一段写明课题的来源,即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段按照文章的写作思路写清楚全文的研究内容。内容摘要部分要求约含200个字符。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目录 内容摘要I 引言 1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2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2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2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3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3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3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4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4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4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5 4.1 案例分析 5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6 参考文献7

引言 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第一页,页码从1开始编排。 注意引言内容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 引言,或称前言,主要阐述课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诸如机构改革所涉及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的意义,并点出研究的中心论题和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等。可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第一段:选题的提出。即详细介绍本课题所涉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段:本文的研究内容。按全文章节安排分别概括每章的写作内容。 第三段: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四段:本文的研究意义。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可根据自己对政府改革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理解,自行确定所写的内容,但所写的内容一定是对政府改革相关知识的总结及整理)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地方政府机构制度创新。我们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定义为:地方政府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通过制定新的行为规范,调整主体间的权利平等关系,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目标而自主进行的创新性的活动。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压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民众要求新政府形象;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摆脱地方行政困境等方面,自己可以扩展开论述)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建立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公共财政;参照企业绩效标准的公共行政等)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在前两章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汲取已有理论,分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由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合理分权,注重政府转型,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地方政府结构。)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的重点)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4.1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工作或参考社会实例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案例进行分析)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 结论与展望 这部分需要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要求不少于250字符。 参考文献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 2008-3-17 10:5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

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6701789.html,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杨春燕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25期 随着“三定”规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实施,中央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央编委委员马凯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强化责任、严控编制。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行政改革,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在强调“多元参与”的前提下,必须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因此将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理念引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大潮中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一直是我国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新一轮地方政府改革有三大环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推进省管县改革。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仅要“瘦身”,还必须要“健身”。 1.公共治理的理念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公共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强调以多元的、民主的、协作的行政模式管理公共事物,是建立在合理合法性、公共利益和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合作。 1.1注重公民的意见和治理结果。 改革应当坚持“让利于民”。政府机构改革要一切有利于放权,一切有利于惠民。改机构、减人员,必须与转变作风结合,提升行政效能,服务人民群众。要精简办事程序,缩减审批流程,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方便老百姓办事。同时政府要倾听民众呼声,注重对社会公众需求的了解和回应,努力打造回应性政府和责任性政府。 1.2多元参与 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往往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摒弃这种传统的做法,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是控制而不是协调。政府要充分定位自己在机构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重视社会组织及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9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

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英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英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周志忍 【摘要】英国执行机构改革的国际地位及其当前在我国产生的影响使其备受瞩目。本文对执行机构改革背景及针对的问题、执行机构体现出的组织模式多样化原则、执行机构的管理体制、执行机构的改革趋势等进行系统描述讨论。其目的在于阐明:执行机构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机构类型和组织模式的多样化,其性质是一场管理革命而非机构的革命。在此基础上,就英国执行机构改革对我国的启迪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执行机构;新公共管理;机构改革;行政分权 The Reform of Executive Agencies in Britai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OU Zhi-ren Abstract: The reform of executive agencies in Britain has a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was taken seriously in our country. In this article, we demonstrate and discuss in detail of its background, problems, organizational type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s. The i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ideas underpinning the reform wa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types and organization models. In essence, the reform is a managemental revolution and not a institutional one. Based on this judgment, this article give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f its enlightenment to our country.

2019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

2019年结合,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20XX年行政机关公务员考试答案(甘肃省) 20XX年行政机关公务员考试(甘肃省) 篇二: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试论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自从1949年建国以来我国曾经进行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但并未走出从精简到膨胀从膨胀到精简的简单循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政府体制机制、利益等多方面的因素,也有文化传统等的深刻原因。要使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预想的成效,就应科学的划定政府职能,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不断更新政府理念,营造法治化氛围。 关键词:政府机构改革原因及对策 一、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 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机构改革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成败得失。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大的机构改革。可以说,这些改革对于完善我国行政体制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这些改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效,尤其是近年来的机构改革,总是从精简开始最终以增加和行政事业支出有增无减而结束,以至于我国历次机构改革始终无法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原因分析 1、干部人事制度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机构事实上存在着“能进、能上、能高”而“难出、难下、难低”的干部用人制度,缺乏竞争的动力与压力,也没有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由于不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机关普遍存在人浮于事、人满为患的情况,尤其是普遍存在“官多兵少”,后勤人员多,业务人员少;习惯于行政命令、分指 标、批项目的多,业务骨干少;庸人多,能人少。 2、政府职能不明确。

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深层次问题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全面展开。政府机构改革,说到底是权力结构、利益格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也正因为如此,机构改革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但其改革的成效不彰,究其原因在于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的改革和调整的勇气不足,决心不大,措施不力且不到位,因而出现政府机构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再度重复,无疑须在权力结构、利益结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上下功夫。对此,笔者认为,着力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一、在权力结构的调整上,要着力解决权力部门化问题权力,是一种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权力的主体。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的权力是源于人民,是受公众的庄严嘱托而行使,以为公共运用所限制,以实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目标而代表、反映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的权力也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然而,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结构,把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政府部门对权力的分割而支配、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尤其是在现行管理体制中,政府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去管理企业,造成了政府部门分兵把口行使企业董事会职能,计划部门掌握着投资决策权,经贸委掌握着技术改造审批权,物价部门掌握着产品价格审定权,劳动人事部门掌握着劳动用工人事审批权等等,特别是一些专业经济行政部门还直接充当大中型企业的“婆婆”,掌握着整个行业的企业管理大权。这种无限膨胀其权力,把本应属于企业的权力而由政府各部门所分割的权力部门化(即市场主体的权力政府部门化)的结果,使企业成为了政府各部门的附属物,政府各部门分别执掌着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各种大权,企业无论是项目审批、资金投入、工程上马、企业投产,还是产品销售、技术更新、规模扩张、资金融聚,都必须依赖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和安排。企业所依赖的不是市场而是政府部门,这种权力部门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已日益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羁绊。其原因就在于:第一,它造成了政府办企业的政企不分的普遍现象,障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阻滞了市场主体的形成。第二,它制约着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政府部门不放下项目与贷款审批的笔,新的投融资体制就难以建立起来。同时,国有专业银行如果不与政府脱钩而实现商业化,也难以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政府也会被金融风险和责任纠缠不休。第三,它影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因为,权力的部门化必然导致部门、行业和地方保护的“诸侯经济”的出现,阻碍公平竞争和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第四,权力部门化影响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政府各部门分兵把口插手企业的微观经济事务,就无暇也无心顾及宏观调控,而这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在解决权力部门化问题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职权,实现政市、政企、政社分开,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事务切实转交给市场、企业、社会,把那些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市场主体。具体说,就是要把国有资产营运职能转移给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把生产经营职能转移给企业,把资源配置职能转移给市场,把评估、计量、公证、仲裁、科研设计等服务性职能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让所有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政府则集中精力为各市场主体的运行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宏观稳定的经济环境。把由此失去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特别是专业经济行政机构及失去事务的行政人员加以裁减,进而给行政机构彻底消肿。如果不把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交还市场主体,权力部门化问题不解决,不仅政府机构难以精简,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一句空话。二、在利益格局的调整上,要着力解决利益部门化问题利益部门化是与权力部门化紧密相联的。权力部门化的实质在于利益部门化。所谓利益部门化就是某些政府部门或行业单位,凭借其行政特权(劳动用工人事权、项目资金审批权、技术改造审批权、质量监督检验权、产品价格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