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开题报告书

中国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开题报告书

中国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开题报告书
中国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研究开题报告书

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硕士

指导教师:开题通过后最终定稿时填写

中国上海

开题日期:年月日

附件1: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市场经济社会里,效率就意味着活力和竞争力。没有效率的社会,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中就难有其立足之地。因为效率意味着能够提供相对更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效率越高,所能拿出的用于分配的资源就更多。因此,经济效率高的社会能够利用其相对较多的资源用于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进而改变收入差距大的状况,能为社会持续良好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它的开发与使用程度关系到一个时期、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国的能源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依靠能源大量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得来的,这就使得原本就不平衡的能源体系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进而制约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平衡能源体系。能源的利用效率反映既定要素组合下能够减少的要素需求量。它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能源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己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国家始终把中国的能源问题作为“中国威胁论”的焦点而争论,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今,在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政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倡导绿色发展、节约能源的理念,积极用政策引导全国改变高耗能、低产出的能源消费模式。国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期间,首次制定了严格的环境约束目标,单位GDP能耗比上个五年下降20%左右,工业废料回收利用率达到60%,以此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维持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在2010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为了增强危机意识,加快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政府再次把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作为政策重点,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来看,能源的利用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能源供需失衡及能源效率低下。2000年以来,能源的供需问题表现得愈来愈明显。首先,煤炭的供给日趋紧张,导致煤炭价格不断上升,众多煤矿企业不断开采资源,由此引发多个煤矿工地不断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加之石油储备的急剧减少,进口的对外依存度增高,国际油价攀升,使得石油供给远满足不了需求;其次,电力资源十分短缺,从个别城市用电短缺到最近几年的用电高峰期全国大部分省市地区大面积拉闸限电。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中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2001年后表现尤为突出。能源资源的紧缺与能源资源的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迫使人们更加关注能源的利用效率,因为只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出现相对更多的资源,从而缓解能源紧缺问题。但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对国际水平还相当之低。从能源的消耗强度来看,2004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4.2倍,日本的7.2倍,德国的6.6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从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反映出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十分低下,能源利用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但是可以发现随着近几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加大,能

源利用效率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7倍,日本的5.4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9倍。较2004年,能源利用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距离世界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从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08年,我国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7%,占全国GDP的42.5%,为国家提供50%以上的财政收入。可以看出,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动力。而且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同时,工业排放中的绝大部分污染物均来源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因此,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中非常重要。

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制造业能源利用以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必须加强对能源利用效率和统计测度方法研究,以更好地达到国家根据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政策目标。探讨中国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和完善能源利用效率政策系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附件2: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最终所将解决的问题。

2.1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使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中国制造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状况,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在测度能源利用效率时所产生的影响,并根据所得的能源利用效率值分析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制造行业能源利用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2 论文最终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有效测度制造业细分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使得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附件3: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目标、难点及存在问题、工作计划等。

3.1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

(1)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是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本文既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对中国制造行业能源源消费进行测评,又需要通过规范分析中国制造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中国制造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定性分析,还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环境约束下中国制造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然后用面板计量模型分析法对中国制造行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3预期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和参考,使得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3.4难点及存在问题

由于统计年鉴中缺乏某些年份分行业各类能源的消耗量数据,模型中所选取的指标体系不能完全反映所有与能源利用效率相关的信息量,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加以改进。

3.5工作计划

2013年5月:查阅资料、文献收集,确定研究方向及内容;

2013年6月:与导师讨论开题报告,并依据开题时各位老师提出的意见,进一步确定论文的写作纲要;

2013年7月-12月:针对研究的内容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确定研究模型以及研究的重点;

2014年1月-3月:论文写作和修改阶段;

2014年4月:论文定稿及答辩。

附件4:文献综述

1、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能源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国外的研究者一般用能源密度来测量能源效率,如 Mukherjee对能源密度的定义每单位产出或活动所消耗的能源数量[1],Mongia和Sathaye 定义为每单位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总量[2]。但是,有学者对该方法提出了质疑,因为能源生产率或能耗强度指标本身就包含了许多结构性因素,如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投入结构的变化,或者能源价格的变动,它们都会影响指标值的大小,可能会对分析能源的技术效率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使用单位GDP或单位产出的能耗等指标难以如实反映效率的变动[3,4]。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如邱灵等通过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地域划分,研究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特征,进而找出影响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5]。魏楚和沈满洪则是运用1995-2004年数据计算省际的能源效率[6]。李国平等学者运用中国1995-2006年数据来测算地市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探究了地级市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对我国能源效率地区分布的影响[7]。

在行业的能源效率研究中,多以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研究为主,Liu Chang等搜集了中国29个工业行业的数据,用以分析影响工业行业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8]。杨中东用能源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化来分析能源强度的变化,进而用能源强度来分析2002-2007年中国工业27个行业的能源效率[9]。Kong Ting等研究了24个制造业行业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通过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提高行

业能源效率[10]。夏文敏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后,对我国省域数据采取新的划分标准研究了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DEA分解,并对各区域能源效率通过聚类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研究了造成区域性差异的原因[11]。

也有一些文献涉及到了将行业进行高中低耗能行业的区别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少涉及到行业的能源效率的比较分析。耿海清分别选取了5个典型高耗能行业和低耗能行业,对比分析两者在经济增长贡献、就业吸纳能力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差别,揭示了高耗能产业对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机理[41]。查冬兰和周德群比较研究了我国1994-2003年工业高中低耗能行业CO2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得到工业经济增长和子行业结构对两类行业CO2排放分别起到加剧和减缓的作用的结论[2]。魏一鸣和廖华系统地总结了能源效率的7类测度指标及测度方法。还指出了当前关于这些能源效率指标的认识或应用误区[42]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通常被定义为单位产值能耗或单位产品能耗。M.G Patterson(1996)定义能源效率是用较少的能源生产出限定数量的服务或有用的产。史丹(2002)指出能源利用效率包括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技术进步效率,提出使用能源弹性系数与能源消费强度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z]。但并未提出直接测度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Huandwang(2006)指出能源效率的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基于传统单要素能源效率,只把能源要素作为投入要素及GDP作为唯一的产出进行分析,而不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存量、劳动力等;二是

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一factorenergyefficiency,TFEE),即考虑能源、劳动力及资本存量等作为投入变量而GDP作为产出变量进行分析[3]。魏楚等(2007)指出通过DEA方法定义的能源效率是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度量当前能源投人与最优可实现的能源投人,综合考虑了其它要素对产出的影响,是一个更能刻画“技术效率”变化的指标[#]。王群伟等(2008)指出能源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具有相似性,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能源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分析结论I5]。在Huandwang等的基础上,杨洪亮(2008)根据是否是单要素还是多要素对能源效率进行了界定。单要素能源效率定义为一个经济体的有效产出(usefuloutput)和能源投入(energyinPut)的比值;全要素能源效率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各投入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而决定最终产出的并非是能源或人力等某一个生产要素,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同时,全要素能源效率可以使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确定效率前沿[6]。魏一鸣(2010)提出把能源利用效率定义为“全要素能源效率”不会引起误解[9]。Huandwang(2006)采用多投入(能源消耗、资本存量、劳动力、播种面积),单产出(地区GDP),并用目标能源消耗与实际能源消耗之比测度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3]。孙立成等(2008)利用相似的方法定义能源效率,并用来分析我国能源效率现状及与国外之间的差距[v]。李世祥(2008)同样采用多投入(能源消耗、资本存量、劳动力),单产出(地区GDP),并用基于不同目标的能源消耗与实际能源消耗之比测度能源效率[l6]。上述基于全要素定义能源效率能够反映资本存量及劳动力等对GDP的贡献及

能源使用和劳动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效应,同时它也反映出一个地区在一定生产要素结构下的能源使用的综合水平。相对于单要素能源效率而言,全要素下的能源效率能够更好的反映能源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定义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能源效率内涵,目前已被大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普遍采用。但是,这两种计算方法都忽略了污染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能源利用效率。

2、能源利用效度测定研究方法

(1)非参数方法

能源效率测度的非参数方法中最典型的是数据包络分析。经济学家Farren于

1957年提出的对单输入、单输出有效性的度量方法[l”]。1978年,美国运筹学家

A.chames,w.w.cooPer和E.Rhodes将其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提出了第一个数

据包络分析模型一ccR模型[20I。从生产函数角度来看,ccR模型是一个研究具有

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部门的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方法。

决策单元的有效性是DEA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因此,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DEA有效性的问题上。对于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DEA有效性的含义及DEA有效决策单元的结构和特征;有效性评价指标及评价单元的变更对DEA有效性的影响;数

据变换下DEA有效性分析;有效性评价的灵敏度分析以及DEA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比较研究和结合分析。传统的DEA模型只能将决策单元分为有效和非有效。对于有效单元,其效率值都为1,故不能对这些单元进行有效排序。Banker等(1989)认识到超效率模型可能存在无可行解的情况,并提出用超效率DEA模型剔除具有较大误差的观测值,

使得移除后效率值的估计更加准确I,‘]。劫dersenandPetersen(1993)提出了规模收益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简称AP模型[22〕。Thrall(1996)分析指出,当一些决策单元的投入很小时,超效率DEA 模型可能存在无可行解的情况[23】。zhu(1999)指出,对于规模不变的SE一DEA模型,存在非可行解的充要条件是数据集中存在零值[24l。Mehrabian等(1999)提出了超效率MAJ模型,MAJ模型能够克服SE一DEA模型的无可行解以及排序不稳定的问题[25!。Tone(2002)提出了基于对松弛变量进行评价的sE一DEA模型,简称suPer一sBM 模型[26]。但是,当决策单元投入很小时,这个模型同样不能对单元进行有效排序。在国内方面,HuandWang(2006)利用基于最小投入的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stoseale,CRS)、规模收益变化(variablereturnstoseale,VRS)的DEA方法

并采用面板技术对中国各地区在1995一2002年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并得

到人均GDP最高的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人均GDP最低的西部地区,人

均GDP在全国处在中间位置的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最低[3J。魏楚等

(2007)运用基于

投入最小的CRS、VRS条件下的DEA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省际能源效率及影响因

素,得到能源效率最高的地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他依次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

和西部,同时,产业结构、政府影响及进出口对能源效率有较显著的影响l’]。李世

祥(2008)应用基于几个不同目标情景下的DEA方法,从省际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角

度评价了中国1990一2006年的能源效率状况12710得到省际、区际之间差异能源效率

差异较大,同时,技术进步、地区之间的技术扩散及能源价格的适当提高与价格

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进。孙立成等(2008)利用DEA一Malmquist方法测度

了12个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变动指数,结论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能源利用效

率在整体上没有明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进步增长率的下降是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未

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从长期来看,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趋同的收敛性,但短期这种

趋势不明显171。胡鞍钢(2008)采用了以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全要素生

产率模型,对生

产率测度中“技术效率”指标考虑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将cOZ、cOD、502、废水

总排量和固体废弃物总排量作为环境指标[z9]。

(2)参数方法及其他计量分析方法

杨红亮等(2008)利用DEA方法及SFA方法分析了2005年省际能源效率,得到全环境约束下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研究要素方法在揭示一个地区要素察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传统的单要素方

法替代不了的优势,而中国的总体能效水平也还很低l6]。

另外,史丹(2002)采用边界生产函数的计量方法、相关因素分析法等分析我国能源利用状况,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是非常显著的,其中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2]。江泽红(2008)用LMDI两阶段分解分析模型对工业部门的能耗强度进行了分析,从强度中分解出效率效应,并得出工业部门效率的提高主要是节能的结果[28]。董利(2008)利用面板技术分析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到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有较大的影响[3O]。由于DEA方法能够避免参数方法中设定生产函数时的主观不确定性,且算法更为简单。若要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名对比,则可考虑超效率DEA能源测度模型。

但现有文献中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DEA模型,精确性有所欠缺。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已有许多关于我国总体和行业的能源效率测度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并且丰富了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测

度。但已有文献极少从中观层面上考虑能源消耗大户一一制造业的能源效率测度,且大多数未考虑环境因素。但仅从200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由于燃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这让我们在测度能源的利用效率时不得不考虑能源大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2

目前,对单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呈现出多尺度、多层次的特征,经分析归纳后,发现对单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如:各个国家或地区单位GDP能耗;二是中观层面,如:各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三是微观层面,如:各个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Goldemberg(1996)测度研究了31个国家的能源强度,

得出的结论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普遍比发达国家低。Sun and Meriso(1999)基于物质化和非物质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分解模型,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计算出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效率和节能潜力。Tiwari(2000)对印度1983-1990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能源强度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印度的煤炭强度是下降的,而石油强度和电力强度却在提高。Rawski(2001),选取我国1997-2001年

的数据为样本,研究分析得出:在该时期我国的单位能源消耗呈下降趋势,降低了30%。但是,他认为这种下降是不真实的,因为我国的能源技术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

改变。Boardaman(2004)研究了英国装备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

就其对能源和环

境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能源消耗的标准。

对全要素能源效率而言,对技术效率的研究是其真正的思想来源,技术效率方法

对效率的解释有更好的效果。Farrell(1957)基于Koopmans(1951)和Debreu(1952)

对资源最优利用效率的研究,首次发展出技术效率的概念,并提出了两种确定效率前

沿的方法:一是参数法,常用的方法为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二是非参数法,常用方法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Lovell(1993)对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测度样本点距离生产前沿

的远近程度来比较它们的相对效率。Boyd and Pang(200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

方法,从工厂层次上对平板玻璃与瓶罐玻璃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发现各

个工厂之间的能源效率指标和能耗强度指标之间虽有差异,但是它们的相关系数还是

非常显著的。Hu and Wang(2006)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框架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

方法测算了从1995年到2002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的能源效率,得出结论为:我

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呈倒U型。Mukherjee(2007、2008)运用数据包

络分析(DEA)方法,分别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和印度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

3

国内对单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主要是把中国的数据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数据进行

对比,将世界发达国家的能源效率水平作为基准,从而分析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汇率法和购买力评价法。朱训(2003)、宣能啸

(2004)和吴巧生(2006)等运用汇率法分析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并与发达国家进

行对比,发现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是世界发达国家的3-11倍,从而得出了我国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着巨大的空间。王庆一

(2005)认为,运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能源消费强度有可能高估了国内生产总值,进

而使得单位GDP能耗被低估,从而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

水平。耿诺和

王高尚(2008)按照购买力平价法比较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结果发现其差距却是很小。虽然运用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可以发现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世界的排名中比较靠后。

国内关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是从Hu and Wang(2006)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后开始的,大部分研究将中国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魏楚、沈满洪(2007)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从1995年到2004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得出:大部分省份的能源效率符合倒U型,即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它们的转折点大都出现在2000年左右。随后又运用面板模型分析了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因素,发现三次产业中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上升有助于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徐国泉、刘

则渊(2007)运用改进后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了我国从1998年到2005年30个省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并将其划分成八个经济区域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从东南向西北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郑畅(2007)利用规模收益变化(VRS)的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从1991年到2005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别从总量、结构和能源类别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李世祥、成金华(2008)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了我国从1990年到2006年13个主要工业省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发现13个省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差异较大,广东和福建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较高,而河北和山

西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较低。从区域角度来看,中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差距较大,并得出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技术进步和工业内部结构。杨红亮、史丹(2008)分别用单要素方法和全要素方法对我国2005年各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得出结论为:全要素方法比单要素方法要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差距较大,地区间的技术交流、节能合作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师博、沈坤荣(2008)利用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从1995年到2005年的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因素,得出的结论为: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最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却呈现出螺旋型的发展态势。袁晓玲等(2009)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的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模型中包含了污染环境的非合意产出。同时又利用面板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全要素能源效率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产权结构以及资源禀赋变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能源价格因素呈弱正相关关系。吴琦、武春友(2009)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了我国30个行政区域的能源和环境效率,模型中的投入指标包括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和固定资产折旧,产出指标包括经济产出和环境影响。得出的结论为:

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地为能源经济效率有效,海南和青海为能源环境效率有效。屈小娥(2009)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测度了我国从1990年到2006年30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得出: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一直处于效率前沿面上,而中

部和西部地区均远离效率前沿面。随后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构调整、能源价格、技术进步提高对全国及三大地区能源效率改进有积极作用,工业化水平提高对全国及东部和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改进有促进作用,而对中部地区有抑制作用。李国璋、霍宗杰(2010)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度了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认为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出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

提高的梯级分布形式。蔡晓春、肖小爱(2010)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度了我国29个省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差异比较显著,存在着较大的节能潜力。

采用单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法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虽然计算较为简便,但却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单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法单纯考虑了能源投入要素对经济产出的影

响,而忽略其它非能源要素的影响,这种情况不能体现各投入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

而夸大了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不能很好的对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做出判断。因此,近年

来众多学者开始采用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法来研究能源利用效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摘要】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一、结论(一)厉行节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3年的64.3%.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本项目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其次,城市化步伐加快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包括薪柴和秸秆)。再次,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加,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预测表明,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_次能源需求将达35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按热功当量计算的一次能源为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需求高达29亿吨,石油6.1亿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1)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27亿吨);(2)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3)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如果强化节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减到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减至21亿吨,石油减至4.8亿吨。这样,上述问题都将大大缓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00-2020年,强化节能可减少能源需求9亿吨标准煤,其中产业部门占65%,民用和商业占20%,交通运输占15%。这对保障经济增长,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增强高耗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节约和少用9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价值851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630万吨,二氧化碳5.4亿吨碳;节能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单位节能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至少比油气开采和发电多1倍;节能有助于形成高品质小康生活的人居环境和节俭的社会公德。 (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人均能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原油1.67亿吨,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5位;发电量达1654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位。 2002年,全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1%,核电占0.7%。另外,全国农村消耗的秸秆和薪柴达2.8亿吨标准煤。 2000年,我国一次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050公斤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值的16%,世界平均值的50%,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32千瓦时,仅为美国的3.1%。 (三)节能成效显著。 1.保障经济快速增长。1980-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而一次能源平均增长仅4.6%。 2.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1980-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内经合组织国家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20%,全世界平均下降19%。 3.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81-2000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1.45亿吨标准煤,价值10825亿元(1997年能源价格)。按平均年节能量和新增能源供应的综合投资计算,节省能源供应系统投资3270亿元。

论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中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摘要: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支柱已不堪重负,日益疲软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因此,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 一、中国能源的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二、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调查报告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前言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洪流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平等参与国际化合作和专业化分工;另一方面,旨在推进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WTO 多边协定机制,也将使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实问题。 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产品品质和扩大销售方面的竞争已经相当成熟,在生产领域进一步挖掘“利润生长点”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将眼光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竞争。而在服务领域,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服务尤其令人关注,因为高效供应链和合理物流可以使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得到改善和协调,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持,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 在我国,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曾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经济领域盛行“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在理论界接触“物流”概念,物流管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付诸实施,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明显。而在今天的消费市场中,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这已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立足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合作伙伴关系、信息技术进步以及管理思想的创新,使得竞争的方式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市场竞争由原来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增强成本控制、高效利用资源、改善服务和增加收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节约时间和财力,更大程度上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如IBM、戴尔(Dell)、沃尔玛、丰田、尼桑和耐克等公司,都在通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来获得在国际市场领先的竞争优势。 为促进我国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帮助企业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4年2月初,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问卷调查。调查企业500家,收回95份,有效问卷88份,并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出此报告。 本报告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其中简要回顾了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发展概况,重点对我国当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供应链绩效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方向。 目录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关键词]中、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 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

当,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0年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75.6%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同样,2000年以后,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论文、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 学生:张赢学号:201437140220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

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分析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作者:————————————————————————————————日期: 2

对中国制造业的分析 一、从政治角度分析: 1、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国家将重新回归并更加重视“高端制造”,并有一系列的 奖励措施,如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其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2、东盟国家希望将高端制造迁回本国,或者转移到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 亚、墨西哥等地; 3、中国进行产业升级,政府要求“腾龙换鸟”,即让高端制造业进来,低端制造 业出去,造成发展不平衡; 4、中国颁布的法律,如员工的基本工资不能低于GDP的增幅,每个月加班不能 超过36个小时,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这些对制造业来说不是很实用; 5、中国的制造业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如电力、水力、煤使用有限制; 二、从技术角度分析: 1、技术创造能力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 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2、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 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收稿日期] 2007-12-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0556002) [作者简介] 杨红亮(1974— ),男,河南周口人,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职员,经济学博士;史 丹(1961— ),女,天津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意见,笔者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 能源效率的比较 杨红亮1,史 丹2 (11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菲律宾马尼拉;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36) [摘 要] 如何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E E )的现状是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 战略目标的重要的科学前提和保证。使用一种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 基础的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表明:(1)全要素方法在揭示一个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传统的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2)即使以国内的先进能效水平做参照,中国的总体能效水平也还很低。如果各地区可以达到上海等先进地区的能效水平,中国大约可以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3)东西部之间巨大的能效差距表明了在现阶段实现地区间节能合作、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在东西部之间扩散的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 能效分析方法;单要素能源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图分类号]F40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 (2008)03—0012—09 能源效率(以下简称能效)问题在很多国家的 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提出“十一五”期间GDP 能耗降低20%的目标,科学地评价能效变得格外重要。本文评价分析了相关的研究和各种能效的分析方法。然后运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各地能效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结果进行讨 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1] 一、有关的能效研究 目前国内国外关于能效的研究有很多。根据不同的产出和投入的度量方法,能效有不同的变种形 式。[2]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中根据能效指标考察的生产要素的多寡把它粗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或称多要素能源效率)。 2 1

中国能源利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国能源利用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同时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这样就产生了很多问题。诸如: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利用这些资源而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非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新能源开发的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并提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新技术对非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不断开发新的能源。现在,我国的能源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政府能源政策的调整,我国能源问题一定可以得到解决。 关键词:重要性能源问题节能措施

目录 一、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2) (1)、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 (2)、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 (3)、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2) 二、中国能源利用现状 (2) 三、针对能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措施 (3) (1)、政府政策 (3) (2)、节能效率优先 (3) (3)、环境发展协调 (3) (4)、内外开发并举 (3) (5)、以煤炭为主体 (3) (6)、降低石油消费,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发展 (4) 结束语 (4)

前言

一、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看,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能源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高水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要实现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就要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和交通物流系统,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能源。在现代社会,人们维持生命的食物用能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显著下降,而生产、生活和交通服务已经成为耗能的主要领域。 (2)、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能源供给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往往只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加速、煤电油运就会出现紧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能源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能源投入增加,煤炭、电力产能大幅度提高,油气进口增多,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得到很大缓解。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供求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过快,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又开始加大,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达到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社会还要走相当长的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需求还要继续增长,供需矛盾和资源环境制约将长期存在。 (3)、能源安全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能源安全最重要的石油安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和全球经济波动。本世纪以来,石油价格不断攀升,2008年初原油期货价格超过100美元,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特别是石油进口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因石油涨价引发社会动荡。由于国内资源制约等因素,中国保障能源供应特别是油气资源供应需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50%,今后可能还会更高一些。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二、中国能源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呈现节节攀升的趋势,其中煤炭的消费占70%左右,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78%,并且呈下降趋势,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其次是石油,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煤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