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立体定向术在症状性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立体定向术在症状性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单位:462000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 通讯作者:袁波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在清除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的应用。方法应用立体定向仪行CT定位,对9例脑功能区硬膜外血肿进行立体定向开颅手术。病变性质:躯体运动区6例,躯体感觉区2例,运动性语言中枢区1例。结果9例患者术中定位均准确,8例术后功能障碍恢复良好,1例感觉功能区血肿恢复不佳。结论应用立体定向术清除功能区硬膜外血肿,手术切口小,定位准确,疗效显著。 标签:立体定向技术;脑功能区;硬膜外血肿 单纯的脑功能区硬膜外血肿是颅内血肿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很少见。依血肿的大小,临床上可出现或不出现症状。对于症状性脑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血肿量在20 ml左右),诊断一般较困难,由于病灶较小,又处于重要区域,定位十分不准确,为寻找病灶往往采用大切口大骨窗,创伤较大。采用CT脑立体定向技术,对脑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进行精确定位,采用小骨窗开颅,克服了术中寻找病灶难等问题。笔者所在医院自2003年3月~2009年5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9例症状性脑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9例,男7例,女2例,年龄32~56岁,平均40.6岁,GCS评分均在13分以上。其中对侧运动障碍5例(躯体运动区),偏身感觉障碍3例(躯体感觉区),失语1例(运动性语言中枢区)。患者入院后经CT 扫描确诊,血肿体积采用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均<20 ml,伴有线形骨折4例。致伤原因:打击伤6例,车祸伤2例,坠落伤1例。失语患者在伤后2 h入院;运动障碍患者在伤后6~19 h发现对侧运动障碍并入院;感觉障碍患者在伤后5~51 h发现偏身感觉障碍并入院。手术时间为致伤后3~52 h。 1.2 治疗方法术前常规禁食、禁饮。采用安科602A立体定向仪及手术系统软件。均在局麻下安装定位头圈,西门子16排螺旋CT扫描,对所摄取资料用手术系统软件进行处理。回手术室后,选取血肿体积最大层面,按所测得靶点的三维坐标值安装弓形架及导向器,在导向针的引导下,以导向针与头皮垂直部位为中心点,避免因头皮切口和环锯开颅钻颅点不符而造成的病灶位于骨窗边缘或骨窗外,病灶难以充分暴露的弊端。作头皮直切口,长约4~6 cm,根据病灶的大小选择稍大于病灶直径(直径有25、32、40 mm)的环锯开颅,用吸引器逐渐吸除大部分血肿,与硬膜粘连紧密的血块不可强行清除,避免造成新的出血,完善止血后,沿骨孔缘缝吊1~2针,骨瓣咬一缺口,骨瓣复位,并将骨屑复位加EC胶粘合修复骨窗,沿骨瓣缺口处内置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缝合头皮,拆除定向仪,手

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86661001.html, 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彩虹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2期 [摘要] 目的探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高血压脑出血 42 例,并与传统微创小骨窗 开颅术治疗 3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锥颅钻孔组较小骨窗开颅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16,P = 0.035),手术耗时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572,P = 0.021);锥颅钻孔组有效率(87.2%)高于小骨窗开颅组(6 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62,P = 0.046)。结论 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组较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时间短,定位准确,创伤性小,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低致残、致死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锥颅钻孔;小骨窗开颅术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25-02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化、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年轻化,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脑出血患者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常遗留有 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侵袭治疗是提高该成活率减少致残率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CT等影像学的发展和介入技术结合的新技术,本院2005年6月~2011年5月采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高血压脑出血 42 例,采用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术治疗33例,比较两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11年5月本院高血压脑出血(HICH)住院患者,锥颅钻孔组为CT 架下定位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治疗脑出血患者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34~80岁,平均(53.6±10.6)岁,小骨窗开颅组为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37~82岁,平均(55.5±12.4)岁。所有病例经颅脑CT 证实,符合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后 72 h以内手术;出血量 30~60 mL(不包括脑干、小脑及脑室出血、外伤脑出血),发病后均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偏瘫,GCS ≥5分。无严重的全身其他脏器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评定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4月~2012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期同科综合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1~2w后,观察组血肿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血肿消失也比对照组快,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预后良好率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血肿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立体定向;尿激酶;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是一种神经疾病,容易导致患者残废,且致死率较高,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威胁。目前采用立体定向血肿和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现将2008年4月~2012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脑部CT 扫描,确定患者的高血压脑出血部位。患者血肿部位均处于基底节区,没有出现血肿扩大。然后排除掉凝血障碍患者、感染患者以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患者。在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其中男患者有40例,女患者有30例,年龄为34~78岁,平均年龄(58.2±4.4)岁,患者血肿量平均为(28.1±4.2)ml,患者疾病发作时间均在72h以上。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方法,即营养神经治疗,针灸治疗,提高脑部代谢,降低颅内压力以及进行功能锻炼,对患者出现的糖尿病、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疾病进行相应的积极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和尿激酶溶解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全部患者先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在颅脑血肿的部位使用细钻(直径4mm)进行打孔,然后将YL-1型穿刺针借助于三维立体定位插入患者颅脑血肿部位进行抽吸,通过导丝引导硅胶管,然后穿刺血肿,针芯退出引流管之后再实施血肿抽吸,先是通过负压吸引将血肿部位的50%的血肿量吸入硅胶管内。如果患者的脑部血肿为凝固态,则需放入血肿排空针,当吸出一半以上的血肿量时,再进行硅胶管引流。在引流管中注入2~5万U尿激酶,注入尿激酶后应夹闭2h后再开放引流,实施开放引流持续4h,以此来排出残余血块。在引流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意识情况,直到CT脑部复查时患者脑部血肿消失,然后停止引流。 1.3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手术后,观察并对比患者的血肿消除情况,记录患者

立体定向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立体定向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并比较立体定向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7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实验组46例,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死亡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手术脑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者偏瘫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术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作小骨窗,切开硬膜、皮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 1.2.2 实验组手术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CT 定位出血位置,确定手术靶点及具体坐标,注意避开脑部重要功能区;患者行局部麻醉,剃除头发,常规头皮消毒,于距血肿最短长度作切口,颅骨钻孔,至骨蜡停止电凝止血;之后切开硬膜,于血肿位置置入血肿清除针,部分清除血肿,注意周围血管止血;取出血肿清除针,于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通过引流管将4万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2 h后排出;之后每隔8 h 尿激酶灌洗血肿腔1次,直至血肿清除达到80%,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脑出血量、术后死亡例数、偏瘫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评价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ADL分级法[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手术脑出血量分别为(41.3±5.7)mL、(40.9±5.5)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偏瘫恢复时间分别为(17.4±4.5)d、(11.6±5.2)d;实验组患者偏瘫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手术脑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者偏瘫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综上所述,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较,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确切,具有微创、快速、定位精确及安全等优点,能够有效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CT定位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手术的临床评价

CT定位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手术的临床评价 发表时间:2017-04-20T17:05:36.3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期作者:王磊1 郑波1 周吉祥1 张蕾2(通讯作者) [导读]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适应证宽、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脑出血疗法。值得推广。 (1成都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外二科四川成都 610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3医院神经内科甘肃酒泉 732750)【摘要】目的:对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我科用此方法治疗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对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用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均较低。结论: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151-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通常血肿较达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差,病死率较高。我科2016年应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例,取得良好效果。经统计,现将相关经验及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情况介绍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岁~75岁,其中55岁以上7例。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入院时血压≥180/110mmHg 6例。 1.2 术前临床表现头痛8例,恶心呕吐5例,出现肢体对侧偏瘫8例。意识状态按GCS评分:≤8分7例,9~12分3例。 1.3 头颅CT检查全组病人入院后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其中基底节出血8例,丘脑出血1例,脑叶出血1例。破人脑室6例。出血量(0.5X最大面积长轴cmX最大面积短轴cmX层数)40~50ml 6例,50~60ml 4例。 1.4 治疗方法以CT图像确定穿刺点,以最大血肿层面为穿刺平面,以CT外耳道图像为基准计算外耳道至血肿最大层面高度为y轴,以血肿中心距颅板的最短距离为x轴,x、y焦点为穿刺点,定位头皮上的投影点,用CT片中的标准尺测量血肿中心位置至头皮穿刺点距离的厘米数,再以血肿中心与颅骨外缘的距离确定置管的深度。尽量避开重要血管及大脑皮层功能区。用2%利多卡因局麻,用颅锥钻孔后,再用带导芯硅胶管(外径5mm并有侧孔)的缓慢推进至血肿中心,见有陈旧性血液溢出后退出导芯,应用5ml注射器轻柔反复抽吸,并应用等量无菌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3~4次。血肿腔留置引流管引流,引流管最高点应超过颅骨10cm~15cm。血肿破入脑室者,同时行同侧或双侧脑室穿刺引流。手术后6h开始,管腔内注入尿激酶40000U,闭管3h,低位开放引流,2次/d,CT动态观察至血肿清除或引流液清亮后早期拔除引流管。一般引流3d~7d,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治疗。 2.结果 按2003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评定。10例患者术后存活9例,存活率90%。出院时疗效评定:达治愈标准2例,进步6例,无效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呼吸道并发症。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常见急症,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出血量大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差,外科常规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创伤大,后遗症多难被病人家属所接受。采用CT定位,置管抽吸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治疗脑出血能有效地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缓解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促进脑功能恢复,从而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3.1 手术优点(1)不受场地限制,可在CT室、急诊室、病房进行;(2)局麻对病人选择性低,不能耐受全麻开颅术病人也可进行手术;(3)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定位简易,术后即可复查;(4)手术创伤轻,对脑组织损伤轻。 3.2 手术适应证[1] 据有关资料幕上血肿>30ml,幕下>10ml为手术适应证。我科按照出血量幕上>40ml,小脑>15ml结合病人临床体征,作为穿刺标准。血肿量小时占位效应相对较轻,机体能自行吸收,保守与穿刺效果的差距不明显,不必采用有创伤性的治疗。当出血量达到50ml以上或出现明显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时,应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治疗。 3.3 手术时机[2] 脑出血后4h血管未完全闭合,若早期手术,可增加再次出血的机会,8h~24h内为脑水肿加重期,3d后出现海绵样变性坏死等。1d~3d时血肿血红蛋白破坏。纤维蛋白溶解,故穿刺抽吸最佳时机是发病后1d~3d。 3.4 引流量的掌握钻颅血肿引流量不强调彻底,以挽救生命为主,首次一般引流血肿量的20%~40%,应用尿激酶溶解,间断冲洗引流,能有效降低颅内压,避免颅内压波动过大。回抽阻力较大时不可强行抽吸,回抽速度不宜过快。对血肿破入脑室者,同时行同侧脑室引流。 3.5 手术并发症的处理主要有两种并发症:颅内再出血和其它器官感染,积极预防再出血:入住专科ICU,密切监测病人的血压,控制血压(收缩压≤140mmHg),抽吸血肿如无特殊,每日2~3次,避免抽吸速度过快,抽吸有阻力时不可强行抽吸。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早期给予广谱抗生素,后期依据药敏针对性应用。适当脱水,严格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消化道出血:多系库欣氏溃疡所致,常规应用抑制胃酸分泌和胃黏膜保护药物。通过我科临床应用该方法及统计、观察,该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单纯药物疗法相比具有显著疗效。与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比较,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适应证宽、疗效好、并发症少的特点,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脑出血疗法。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 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应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高血压脑出血42 例,并与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术治疗3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锥颅钻孔组较小骨窗开颅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416,P = 0.035),手术耗时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572,P = 0.021);锥颅钻孔组有效率(87.2%)高于小骨窗开颅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362,P = 0.046)。结论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组较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时间短,定位准确,创伤性小,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低致残、致死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手术方法。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锥颅钻孔;小骨窗开颅术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化、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年轻化,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脑出血患者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侵袭治疗是提高该成活率减少致残率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CT等影像学的发展和介入技术结合的新技术,本院2005年6月~2011年5月采用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高血压脑出血42 例,采用传统微创小骨窗开颅术治疗33例,比较两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11年5月本院高血压脑出血(HICH)住院患者,锥颅钻孔组为CT架下定位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治疗脑出血患者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34~80岁,平均(53.6±10.6)岁,小骨窗开颅组为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龄37~82岁,平均(55.5±12.4)岁。所有病例经颅脑CT 证实,符合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后72 h以内手术;出血量30~60 mL(不包括脑干、小脑及脑室出血、外伤脑出血),发病后均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偏瘫,GCS ≥5分。无严重的全身其他脏器疾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量、神经功能及意识状态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锥颅钻孔组:CT立体定向锥颅钻孔血肿抽吸术是在CT架引导下核实靶点坐标值后安装定位弓及导向器,穿刺深度为头皮具血肿中心的距离,穿刺部位为面积最大的病灶平面,颅锥钻颅钻通后穿入穿刺针取出针芯并接引流管,用注射器缓慢抽吸,若为液态血肿则抽出血肿量50%~70%以减压,如血肿为凝血块接20 mL 注射器负压抽吸,旋转套管内螺旋抽吸出粉碎的血凝块约占血肿量的50%~60%。拔出穿刺导针将外径5 mm 的硅胶引流管沿穿刺隧道置入外接三通及无菌引流装置。术后动态复查头颅CT,血肿量小于 5 mL 给予拔管[2]。若血肿大于5 mL则用稀释尿激酶20 000 U注入夹管 3 h 后低位开放。 小骨窗开颅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CT扫描定位后选择血肿中心体表投影,纵直切口6~8 cm皮肤,暴露颅骨后颅骨钻孔,咬骨钳扩大骨窗,切开硬膜,脑穿针穿刺明确血肿位置后,皮层开窗约2 cm×2 cm,进入血肿腔清除

简易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的护理

简易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 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简易立体定向;微创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简易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病人是我科2002年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立项的一个技术攻关项目,并于2007年通过科研成果鉴定。简易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为了更好地配合微创技术的开展,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70例患者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6.5岁,意识水平介于清醒至昏迷。经CT检查:脑叶出血25例,丘脑出血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3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在10~90 ml。 2.治疗方法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做好术前准备,尽早手术,如已发生脑疝更应分秒必争,一般不超过24 h。根据CT片选择病灶面积最大层面中点为靶点,利用两点一线及两个相交平面具有共同相交线的原理,采用YL I型颅穿针在局麻下经头皮钻颅骨直达血肿中心进行粉碎、液化、抽吸。 3.治疗结果 70例患者,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CT复查结果显著均达术前所定靶点,第一天复查CT结果显示血肿清除率大于75%共67例。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情况做好心理准备。绝大多数清醒的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对脑外科手术均有焦虑反应,对突然发生的感觉障碍和肢体瘫痪表现出情绪沮丧、悲观甚至绝望。有些患者还同时伴有失语或发音不清症状,对不能表达情感及对日后生活能力内心感到苦闷、恐惧。此时当班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可用穿刺成功的病例说服患者,清除其心理阴影及思想顾虑,以增强患者信心使其配合治疗。对有意识障碍及昏迷的患者,首先安慰家属使其情绪稳定,头脑清醒。耐心介绍简易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优点、手术的大致过程、手术的最佳时间、手术的预后等;使家属充分认识到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患者脱离生命危险,及时履行医疗签字手续,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量15~40ml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量15~40ml的高血压脑出血 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和分析立體定向血肿抽吸术在基底节区出血量15~4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从2015年5月1日-2017年1月1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取95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这95例患者的出血量在15~40 ml,将这9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的45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不手术的保守用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质量(ADL)评分。结果:从临床治疗效果来看,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来看,治疗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来看,治疗组患者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血量在15~40 ml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stereotactic hematoma aspi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in 15-40 ml.Method:From May 1st,2015 to January 1st,2017,95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of basal ganglia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These 95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5 cas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5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of 45 patients used stereotactic hematoma aspiration method for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of 50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surgical approach.The complications,hospital stay,clinical efficacy,neurological deficit(NIHSS)score and daily life quality(ADL)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From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from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the treatment group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from the daily quality of life score,the treatment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DL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in the range of 15-40 ml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reduc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stereotactic hematoma aspiration defect score,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aily life,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Key words] Stereotactic hematoma aspiration;Basal ganglia;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要点分析

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要点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16T15:44:57.5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6期作者:赵凤许洁 [导读] 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 安徽省明光市人民医院 2394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要点。方法:抽选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进行研究,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均接受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开展综合护理(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Fugl-Meye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athel指数明显较对照组高,其Fugl-Meyer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综合护理;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 在高血压中,脑出血属于极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具有极高的死亡概率及致残概率。临床常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脑组织受血肿压迫的程度减轻,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改善[1]。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常用的手术措施,但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若未获得良好的恢复,其运动功能极易受影响,使得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提升。本文主要分析将综合护理用于接受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特抽选部分患者进行对比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抽选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2016.4-2017.2)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5、25例;平均年龄为(60.37±10.12)岁;平均高血压病程为(7.82±0.93)年;平均GCS评分为(8.76±0.81)分。经简单随机分组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 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对比,未有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不具有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综合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宣教与监测护理,术后生命体征监护及引流管管理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能力(Bathel指数)以及Fugl-Meyer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若组间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则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Ba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中发生概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即为高血压脑出血,恶心、呕吐、昏迷或嗜睡等均为该疾病常见的症状表现[2]。该疾病的发生概率、死亡概率及致残概率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有严重危害存在,且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亦有不良影响。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是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较为常见且有效性较高的措施,具有损伤小、有效性高等优势,术后若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提升,对其术后机体功能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3]。本次研究为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获得的效果理想,其详细内容见下文所示: (1)术前,将手术的优势与预后等向患者与家属详细的介绍,遵照医嘱将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同时将脑水肿程度减轻;向患者说明若出现再出血及穿刺损伤等,应当给予理解与配合,以保证医护人员可针对病情开展有效的处理[4]。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将其负性情绪改善。 (2)术后将患者安置于监护室当中,为其开展心电监护,主要对患者的出入水量以及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渗血与渗液的情况存在,同时应当加强对其意识情况的观察,若患者存在加重性的意识障碍,且双侧瞳孔大小不一,表示其可能存在脑疝及再出血,应当及时上报医生针对患者的病症开展抢救[5]。对引流管加强管理,应当将引流袋放置于头部下15-20厘米位置,对其进行妥善的固定,在保证颅内压正常的同时,避免引流管脱落。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Ba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优异,P<0.05。表明将综合护理用于接受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有利于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改善其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国杰,王宁,赵晓辉. 无框立体定向引导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2015,14(1):45-47. [2]唐月红,石钢,郑超,等. CT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6):773-774. [3]钟波,刘艳红,田烜. 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4):60-63. [4]宋雅婷,罗秀萍,王燕.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术后康复护理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17-19.

开颅与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疗效

开颅与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疗效及预后的临床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5-09-15T08:59:44.4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期作者:蒋为董韬李京臣 [导读] 解放军沈阳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省沈阳市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的一个类别,其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 解放军沈阳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辽宁省沈阳市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开颅与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对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存活患者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偏瘫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死亡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定位准确,而且微创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小,快速安全,预后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开颅手术;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的一个类别,其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1]。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上制定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2],且经CT、MRI等影像学手段检查确诊。 根据患者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均为49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患者的年龄在60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3.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8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在62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3.4)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小骨窗开颅,依次切开硬膜和皮质后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 观察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进行治疗。术前采用CT对出血位置进行检查和定位,据CT片上的血肿三维数据计算血肿体积,据血肿立体形态图明确手术靶点和入颅路径(避开脑部重要功能区域)。患者选择局部麻醉的方式,并需将钻孔位置的头发剃出,作常规消毒,选择距离血肿最短的位置作切口,钻孔。将硬膜切开之后,在靶点处置血肿清除针,将血肿部分清除。术后在血肿腔中留置引流管,次日行尿激酶溶凝治疗(在血肿腔中注入尿激酶40000U,关闭引流管,2h后排出),尿激酶灌洗的间隔时间为8h,直到残留血肿清除率超过90%以上可以将引流管拔除。注意在术中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静脉滴注或者口服降压药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维持正常生命体征。 术后做好止血、抗炎抗感染、脱水、控制血压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偏瘫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对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存活患者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按照ADL分级标准[3]将其分为五级)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1±3.5)ml和(41.1±3.7)ml,偏瘫恢复时间分别为(10.9±2.2)d和(18.1±3.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2%(上消化道感染、继发血肿、肺部感染各2例)和18.4%(上消化道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继发血肿2例),死亡率均为12.2%,观察组患者偏瘫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比较两组存活患者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日常能力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 3 讨论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高血压发生率不断升高,而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比例也在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传统方法是开颅血肿清除术,但创伤大,部分老年患者无法耐受,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4]。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创手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神经外科的治疗中。 本文对比了小骨窗开颅手术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显示,采用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在偏瘫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的比较上都更优于小骨窗开颅手术。尽管小骨窗开颅手术相对于一般的开颅手术已经大大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程度,但仍有血肿清除率较低的特点,且气管插管全麻增加了患者发生气管插管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而言,立体定向脑内血肿靶点清除术通过术前对手术靶点的精准定位,能够有效减低脑组织

浅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

浅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 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 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 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 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 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多 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 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 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 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颅内感染;危险因素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puncture and drainage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5 in our hospital treatment of 559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ematoma puncture drainage treatment,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infection,and risk factors. The results of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located in the ventricular drainage tube,drainage time was greater than 5 d,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injection of urokinase with more than 3 times,with diabetes,hypoproteinemia,intracranial infection rate higher(P<0.05 or P<0.01).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the position of the drainage tube,drainage time,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urokinase injection times,diabetes mellitus,and hypoproteinaemia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drainage of hematoma punctur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0.01).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intracranial hematoma puncture and drainage. In clinical work,we should evaluate the risk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nd prevent it in time. [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hematoma;puncture and drainage;intracranial infection;risk factors 脑出血后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创伤小,可在局麻下手术、降低麻醉造成的风险,操作相对简单,能够快速缓解颅内高压情况[1,2]。但是颅内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对脑出血血肿穿刺引流术患者55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颅内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55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30例患者确定为颅内感染, 发生在术后3~8 d,年龄34~81岁,平均(57.1±12.6)岁。 1.2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4] 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为金标准。患者表现为术后体温持续超过38.5℃,或者术后体温下 降正常后又再次超过38.5℃,排除其他系统感染;术后患者无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加重、意识恶化、颈项强直、烦躁、病理征阳性等症状及体征。生化检查:脑脊液WBC超过10×106/L,外周血WBC超过10×109/L,脑脊液糖含量低于2.25 mmol/ L,蛋白含 量超过0.45 g/L;氯化物低于120 mmol/L。对于脑脊液培养阴性的患者,结合以上临床症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