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看《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误导客户(一)

看《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误导客户(一)

看《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误导客户(一)
看《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误导客户(一)

看《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误导客户(一)

巫树凑

南方周末2001年12月6日15版发表署名本报记者杜卫东的长篇大论《平安“世纪理财”被隐藏了的亏损真相》(原文附后)。事实真是这样吗?现就杜大记者谬论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问题作如下分析:

关于杜大记者“99%赔钱”的推论

该文认为购买平安世纪理财保险“0·67%的人赚了,99%以上客户至今入不敷出”!那么,大记者杜卫东所展示的这些数字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让我们先看看该文中所谓的《平安“世纪理财”发展账户收益“解密板”》吧!

在其所谓“解密板”的“主合同实际期间收益率”和“追加保险费实际收益率”栏目中,几乎月月赔钱,而且,亏损数额巨大。在其下有一段说明:“主合同实际期间收益率只包含平安的5·26%买卖差价;追加保险费以客户追加20万元以下计,其实际期间收益率只包括5%的手续费以及买卖差价。其余收费均未计算在内。”

导致杜大谬论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这5.26%买卖差价和5%手续费的扣除上!正因为对这两大问题的误解,才使其谬论连篇。

其一、他把每月平安投资连结保险发展投资账户的实际收益率都减去5.26%的买卖差价和5%的手续费。从而得出迄今99%赔钱之谬论。

实际情况是:客户的主险保费或追加保费,第一次进入投资账户时要“损失”5.26%的买卖差价;追加保费除在主合同前5个保险年度扣除不高于5%的手续费外全部进入投资账户。而在以后各月以及未来的年度里,并不再扣除!如果把这5.26%和5%的损失算做投保期期的总费用投入,那么,用当月的投资收益一次性减去这些费用所产生的数字,来推论投资连结保险赔钱,是极其荒谬的!就好像我们投资办企业,把开工后第一个月产生的利润减去办企业过程中所有的费用,然后得出这个企业是赔钱的、是没有前途的一样荒谬幼稚!

如果杜大记者对以上文字的理解感到吃力,那么,我再给你举一个更通俗的例子:假设北京的外来人口暂住管理费是每年200元并要20年一次性交清总数4000元,如果某外民工在北京第一个月的工作收入是两千多元,按杜大记者的谬论,这个民工每月两千多元的收益就是“被隐藏了的亏损真相”,是在做赔钱的买卖,北京是不能呆的,赶紧回家吧!呜呼!

其二、在该文所谓“解密板”的下边说明中有一句“其余收费均未计算在内”。目前平安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资产管理费的扣除在投资单位定价前进行,投资账户每月资产管理费比例为:保证收益投资账户0.05%、发展投资账户0.1%、基金投资账户0.1%,也就是说,每月第三个工作日在报纸上公布的数字是实实在在的,并没有未计算的“其余收费”!

那么,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一年多来的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到底怎样?绝大多数客户真的赔钱了吗?请看第二章————关于世纪理财保险投资账户的实际收益率及客户的利益。

看《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误导客户(二)

——关于世纪理财保险实际收益率

巫树凑

在杜大记者所提供的所谓“解密版”中,有两组数字是正确的,那就是“月收益率”和“期间收益率”。在“期间收益率”栏目中,他非常准确地算出了,2000年10月以来某一个月购入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至2001年11月底世纪理财发展投资账户的实际收益情况。

如果杜大记者认为2000年10月底至2001年11月底,所取得的16.14%的投资收益率只反映了很少一部分人的利益,认为很多人赔钱了,甚至赔得很惨!那么,我们就把杜大记者认为最惨的那一个拿出来分析吧。

从他的“期间收益率”栏目中可以看出,2001年6月进入的人是最惨的!其投资资金从7月一日至11月底,4个月的投资运作中,发展投资账户总共赔了2.78%!

杜大记者应该知道,发展投资账户有很大一块资金是投在证券市场上的!2001年6月底的上证收盘指数是:2217.33点,11月底的上证收盘指数是:1747.99点,同期4个月的时间内,上证指数下跌了21.16%!也就是说,如果我们2001年6月底进入股市,同时,我们的操盘水平也很高,能够跑赢大盘,那么,也要赔掉21.16%;如果我们同期买入的是平安投资连结保险并选择发展投资账户,我进入发展投资账户的资金只赔掉2.78%!

如此骄人的业绩杜大记者怎么就不满意呢?说穿了,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5.26%的买卖差价和追加资金主合同前5年扣除5%手续费。把这两个保险期内的总支出,在当前账目中全部摊入了。

其实,作为购买世纪理财的客户,在看到这些问题的同时、在看到每月投资收益的同时,更应该认真地分析,在可能领取投资收益时,可能出现的结果!例如,30年后、20年后或者10年后可能领取多少钱等。

就好像,我们决定租一个商店,每年店租4万,必须20年店租一次交情,总计40万。如果我们有这个条件,我们要考虑的是:目前这种情况下,扣除所有费用,多少年能把40万的房租全部挣回来!未来市场有没有可能更好等。假设第一个月在扣除工资、水电等所有费用后,净利润达到4万多元,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患幼稚病记者的一句“你们的房租是40万,你这个月才盈利4万,你们这是‘被隐藏了的亏损真相’”而心跳!

在同期股市高度低迷的情况下,平安世纪理财发展投资账户第一年的投资运作取得了15.51%(从2000年10月底到2001年10月底)的收益率!假设未来每年我国股市都像今年这样底迷的同时,平安公司每年也都够取得第一年度这样让杜大记者感到不满意的回报!那么,在扣掉所有费用后,客户10年后、20年后或30年后可能拿到多少钱呢?我想,这是所有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尽管杜大记者对这种假设很不满意,但这却是所有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必须考虑的众多因素之一!

在《平安“世纪理财”:被隐藏了的亏损真相》一文中,杜大记者借国内某著名大学博导的嘴说:“平安正式的产品说明书上,随处可见收益率5%、8%的‘假设’,如果由证监会监管,可能就不会允许这样做,因为这只是“假设”了好的一面,很容易引起误导。”

假设了好的一面就容易引起误导,假设了不好的一面就不容易引起误导了吗?很抱

歉,杜大记者,我不会因为你推出某位专家就认同你的观点,达不柳先生向来没有迷信专家的习惯!为了更明了地说明合同条款!为了不误导客户!在下一节中,我将大设特设!有兴趣的朋友继续往下看吧!

看《南方周末》大记者如何误导客户(三)

——谈关于某些人深恶痛绝的“假设”

巫树凑

杜大记者借人民大学保险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洪涛教授的嘴说:“平安正式的产品说明书上,随处可见收益率5%、8%的‘假设’,如果由证监会监管,可能就不会允许这样做,因为这只是“假设”了好的一面,很容易引起误导

在这里,我要谈两个问题!其一是“假设”有没有必要的问题?其二是“假设”的数字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假设”不是“预测”更不是“承诺”!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所罗列的、所有的“假设”及其假设条件下的结果,正是为了不让所有客户产生误解、不让业务员有“误导”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客户而设置的!如果我们不用“假设”,通过以下一段对话,大家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某客户问:购买世纪理财保险能挣钱吗?有风险吗?

某业务员答:在过去的一年里,在股市高度低迷的情况下,我们的发展投资账户盈利15.51%,您认为不能挣钱吗?关于有没有风险,我必须告诉你有!我要是告诉你没有风险那是违法的!不过,什么事没有风险呀,说一句难听一点的话,我上街都有被车撞死的风险,你说对吗?

某客户问:要是我每年交6060元,交费期25年,如果您们公司未来每年都能取得今年这样的成绩,那么,最后我能拿多少钱呢?简单一点,就按15%算吧,别15.51%了。

某业务员答:很抱歉!按规定,不允许我们做任何“假设”,您自己用计算机算吧,很简单的!我只想告诉你的是:1、报纸上公布的回报率是扣除资产管理费后的实际收入,不需要再扣其它费用。2、应以复利的方式计算,不是单利!3、25年后你还可以不用交钱继续利滚利滚5年。你就算吧!

在以上的对答中可以看出,业务员已经说出来的话都是真的!尽管如此,还是很容易引起误会!很容易“误导”客户!客户很可能将他所交的所有保费作为基数来进行复利计算,最后得出一个比实际数字高出很多的天文数字!即便是对所有相关规定都很了解的客户,要算出正确的结果也要大半天时间!

给客户一些相关数字下正确的结果,既是为了消除这样的误会,也是为了不给业务员有“误导”的机会,更是为了方便客户!

再让我们来看看“假设”的具体数字吧。

前面已经说过,假设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不让所有客户产生误解,不给业务员有“误导”的机会;另一个是为了方便客户。如果我们给出的“假设”数字偏离实际数字太多,

那么,这两个目的都不可能实现!因为,每个客户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都有自己的判断!有人会预测每年的投资收益率大约为10%左右、有人会认为是15%、甚至还有人会认为能达到20%!在这些数字低下最后的结果到底是多少?(10%在https://www.doczj.com/doc/846626741.html,上有具体的数字,15%和20%没有)在公司没有提供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客户只能自己计算,从而很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相关的数字极其结果都列出来呢?难道怕客户把这种“假设”的结果当作一种“预测”的结果?怕客户把这当作一种“承诺”了?在实际展业过程中、在公司要求的规范的展业过程中、在客户听完业务员对产品说明书的详细解说后,在这种不断重复地提示之下!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白痴!对不起,白痴是不让投保的,因此是不可能的!

不知道“博导”要是有机会看到我以上的解说后,是不是还觉得这种“假设”没有必要?难道“博导”希望平安的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也像证监会领导下的上市公司一样,由公司出面对未来进行“预测”?难道过去中国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资料给股民造成的误导不够严重吗?

关于“保证收益投资账户”保证的是“不低于当年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按时间进行加权平均的收益率”,不知道“博导”凭什么就想当然地认为“如果证监会介入,恐怕连这个名字也过不了关”了?

对了,先生在上一节中曾答应要大设特设。以下就给大家举两组数字吧。不过,我不认为其他业务员(或各营业区)也应该学我这样做,因为,许多业务员对具体的计算公式并不了解,计算的结果很容易出现错误。

假设每年交6060元,交费期25年,假设每年的收益率都是15%,25年后,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收益是951401元,30年后是1913607元;假设每年的收益率都是20%,25年后,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收益是2039206元,30年后是5074198元。请注意:1、这是根据我个人对投资连结保险的理解计算出来的数字,只代表个人观点。2、这是扣除买卖差价及所有费用后主险部分的结果,假设以后每年都能达到这样的投资回报率,我认为,最后的数字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比这更多的其它数字。3、这只是“假设”,不是对未来投资的“预测”,更不是公司的“承诺”,实际收益情况以每月第三个工作日三大证券报上公布的数字为准!

如果各位想知道怎么对投资连结保险未来的收益率进行分析预测,想知道其预测的结果,可以到我的主页去看,不过,那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您觉得我分析的有道理、并以此为依据买入投资连结保险,风险自负!

在下一节中,将就投资连结保险所存在的“风险”继续和“博导”及大记者展开讨论,让大家看看是谁在误导客户!

看《南方周末》记者如何误导客户(四)

——关于投资连结保险的风险

巫树凑

在这一节中,我们谈两个问题,其一是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有没有可能血本无归?其二

是投资连结保险有没有风险?风险到底有多大?

一、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有没有可能血本无归?

大家知道,投资连结保险的投资账户又分设三个子账户,它们分别是:保证收益投资账户、发展投资账户和基金投资账户。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在那一种情况下,购买投资连结保险的客户有可能出现“血本无归”!让我们先看看风险最大的基金投资账户吧。

按相关规定,基金投资账户投资于基金的比例不低于60%,最高可达100%!如果平安的基金投资账户血本无归,那么,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证券投资基金全都血本无归;如果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证券投资基金全都血本无归,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上市公司全都血本无归!要是这样的事件发生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世界末日来临了呢?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血本无归”,而不是普通的破产!

让我们再来看看平安发展投资账户吧,按相关规定,平安发展投资账户投资于国债及国有商业银行存款的比例不低于20%,投资于基金的比例不高于60%。如果连国债这类金边债券机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也“血本无归”的话,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保证收益投资账户就更不用分析了,因为根据相关规定,这一账户的资金全部投向银行存款和现金拆借。

如果一些普通网友认为投资连结保险有可能“血本无归”是因为不了解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二、投资连结保险有没有风险?风险到底有多大?

面对通货膨胀、面对未来可能的高支出、面对越来越长的社会平均寿命,让我们兜里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当然,在关心增值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风险!购买投资连结保险和存银行、买股票、投资实体等所有一切投资行为一样,都是具有风险的!然而,有些事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去做,就好像我们明知上班的路上有风险,却不能不去上班!更何况,人呆在家里也有风险,钱放在家里同样也有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有没有风险,而是某以投资方式和其它投资方式相比,其风险有多大!

让我们将投资连结保险与存银行、买股票、投资实体做一个比较吧,看看它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1、与银行存款比。我们知道,现在银行的5年期零存整取的利息时2.25%,扣除利得税是1.8%,而目前我国的贷款利息大多高于6%,存贷款利差几乎是全世界最高!也就是说,大约有四个百分点以上的利息送给了银行和税务局!如果我们购买的是投资连结保险并把资金放在“保证投资收益账户”,那么,所有的风险因素和银行存款的风险是一样的,而收益是:免税的大额存款协议利息和现金拆借利息;费用是:每月0.05%资产管理费和一次性5.26%的买卖差价!您对这样的风险收益比是不是感到满意呢?

2、与买股票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就是散户在证券市场处境的真实反映!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80%——90%的散户在证券期货市场上都是赔钱的。当我们在分析投资连结这类保险投资基金时会发现,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机制!那就是:具有源源不断的续保资金和新投保资金不断加入,从而大大提高了保险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这就是保险投资基金在证券市场上之所以能够取得长期稳定高收益的根本!可以说,其它任何一种开放式或封闭式投资基金以及各类其它投资机构,在抗风险机制上根本无法和保险投资基金相比!更不用说个人投资者了。

3、与投资实体比。做生意,办企业,是许多人的选择。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也越来越大!每时每刻都有企业宣告破产!然而,三四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还没有发现有一家保险公司因为炒股而破产的!您觉得是自己做生意办企业风险大呢?还是选择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的投资连结保险风险大呢?(注:1、日本有一些保险公司因利差损宣告破产,而不是因为投资证券市场。2、在保险业,所谓的“破产”就是一家保险公司被另一家保险公司兼并,投保人和原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继续有效。)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比存银行更合算,比自己买股票、做生意、办企业风险更小,也更有可能获取长期稳定的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

1.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 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2.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板,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 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3.与重视定坐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4.据李嘉诚的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诚的英文并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 用那么蹩脚的英文去说服别人,对李嘉诚是个很大的挑战。最终,他想出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货真价实,“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价格,而且,我永远是这个价钱。”“李嘉诚就这么找到了一个词典,就这么应付世界了。”这位友人说,李的这种原则,几乎贯穿始终——做人也是一样。 5.和李嘉诚同时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难处理的政商关系上,但李却从未因此而烦 恼。“他对官员的态度也是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李嘉诚会怎么反应,所以,也不会为难他。”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则,这让他在政界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处理政商关系上,李曾给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6.李嘉诚不喜好交际,在一些朋友看来,他很闷,有时还有点不合时宜。这位友人给南方 周末记者举了个例子,一次,一个官员在李嘉诚面前夸耀他们投了多少钱搞环保,李突然来一句,“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差点没把人噎死。

南周摘录

南方周末转载 一个文明共同体的建成,需要一个沟通良好的平台,让弱势者也能有效发声 2012年3月23日,浙江嘉兴电视台在《今朝多看点》节目中采访了一些市民,询问他们对最近油价上涨的看法。一位男子面对镜头说:我能说脏话吗?记者问:你比较愤怒是吧?男子说:不能吗?那我就没话好说了。此段视频被传至网上,引发一场大面积争论。视频中的男子亦被网友幽默地称为“愤怒哥”。“愤怒哥”因何而愤怒?是因为油价上涨吗?油价上涨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有话可以好好说呀,何至于非用“脏话”来表达愤怒?所谓“脏话”,无非是与生殖器有关的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说脏话?往往是在对方不讲理或没道理好讲的时候,再或者就是双方实力悬殊,打不过就骂。“脏话”成为弱者的武器。“愤怒哥”之所以愤怒,也许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讲道理之不可能,只有一句喷薄而出的脏话,才能表达他此刻的不满和愤怒吧。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讲脏话”,因为“脏”字本身就带有道德规约性。但在日常生活里,脏话依然是满天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出生于罗马尼亚的作家赫塔·米勒发现,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环境的压制之下,那么这些经历就会逐渐改变我们,人们会慢慢变得习惯,把极端状况变成一种虚假的常态。

表现在日常生活里,往往就是语言的粗鄙化,行为的流氓化。比如米勒就发现,处于贫瘠状态的人们特别习惯于随地吐痰,这些绿色的痰迹与城市的贫瘠几乎密不可分,没有人会觉得恶心。“在一个把冻在一起的泛着蓝光的红色鸡头和鸡爪子当肉吃、蟑螂在食品店中爬来爬去、老鼠在住宅区前的垃圾桶中窜来窜去的国家,谁还会觉得人行道上的痰迹恶心呢?恶心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令人恶心的事太多了,人们已经麻木了。”还有,人们会毫无顾忌地顺从自己的身体,做身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她发现很多罗马尼亚男人走路时习惯于搔自己的阴囊,“这个动作已经如此平常,以致它成了男人行为举止的组成部分”。就像pula这个词(相当于德语中的“屌”),人们可以很自然地挂在嘴上,遇到任何一件令人不快的小事,都可以pula 一下。但这些词在官方媒介中是不允许出现的,它们只存在于日常生活里。“我一直妒忌罗马尼亚语的生动性,”米勒说,“如果我骂人,就一定用罗马尼亚语,因为用德语骂不出这么花哨的效果。在德语中这些词也都存在,但它们不好使,它们沉重而猥亵。”这些秽语最终变成了一种紧张生活的缓冲剂,“我相信,它们能帮人活下去,让人能够忍受饥饿与丝绸的疯狂。”(《饥饿与丝绸:日常生活中的男女》) 在一个沟通良好、有道理好讲的条件下,“脏话”往往没有用武之地。因为“脏话”本身是一种攻击性的、拒绝沟通的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的媒介定位与受众分析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的一面旗帜,代表了一类媒体的发展方向。以其坚定准确的新闻理念,灵活及时的市场运营,超强力度的舆论监督,成为中国最出色的报纸之一 《南方周末》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的市场定位明确,读者人群清晰,内容独家性、深入性较强。《南方周末》的定位是严肃新闻周报,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萌芽和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悲喜故事,关注在这样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用现代新闻的报道方式,独有的报道视角,反映出来。 从而成为这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记录者和评说者。 《南方周末》在细分自己的读者群时这样界定,“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南方周末》对受众的定位是:600万的知识型读者。在《南方周末》的读者中,主动读者占全部读者的 75.3%,主动读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忠诚度,是报纸的核心读者;深度阅读读者(阅读70%以上版面或内容的读者)超过58.7%;《南方周末》读者平均每期读报时间达到65.2分钟,比30座城市总体居民阅读报纸的平均时间多出12分钟。《南方周末》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读者,“我们的读者有思想、我们的读者有责任感、我们的读者占有社会资源、我们的读者影响中国发展。而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知识与财富拥有量成正比。”客观数据也证明了《南方周末》对其读者群的界定是准确的:它在全国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1.9%,在北京、上海等九个重要城市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2.54%,城市读者已经成为《南方周末》的重中之重。《南方周末》对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细分,并进行集中性营销,占领城市中的知识型读者。《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达90%,大专以上文化教育程度近60%,本科以上教育程度达30%以上,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是比较高的。尤其当我们从中国文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际水平来看以上数据时,《南方周末》的读者群与其“主流市民阶层”的定位是一致的。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文库

关键字:视点新华社新华栏目社会深度报道新闻事件发展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华社刊物“新华视点”和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为例,来探询深度报道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首先解释深度报道的定义,并简略说明西方及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作用,接着以新华社的“新华视点”栏目为例说明怎样进行深度报道,重点论述“新华视点”在深度报道上的探索,并辅以《南方周末》说明深度报道对报纸的重要影响力,最后找出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深度报道新华视点南方周末挖掘栏目 深度报道的定义,与深度报道发展过程。 A , 深度报道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新闻学简明词典》在希望新闻术语短篇的条目介绍中表述如下:“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是西方新闻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竞争的产物。西方报纸面对新闻媒介“后起之秀”:广播,电视能新兴媒介“快”的优势,特别是电视传媒在二战后的迅猛发展,报纸只有采取新的对策与之竞争。当时报界的一些编辑,记者认为,报纸只有充实内容,加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能吸引受众,战胜广播,电视的有效途径。这一措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一段时间内,广播以快取胜,报纸以深度报道取胜。这样深度报道成了报纸和广播电视竞争的手段,也成了报纸的优势所在。 B,在我过,深度报道也被认为是报纸的最突出优点,深度报道在我国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实深度报道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就有自数较多,夹叙夹议的长篇新闻和对目一类事件,经过分析后进行的综合报道。在1921年周恩来同志在深度报道在西方报纸上流行之处,就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溯其根源,求其真相,判其出路“。就是要把一个新闻事件的前前后后都搞清楚并进行报道。 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开始深化,各种社会现象(物价上涨,经商成风,知识贬值)十分急促地呼唤着人们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思辩功能。这样,一批紧握时代脉搏,富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媒体和新闻记者开始了对深度报道新的探索,试图用深度报道来回答社会和人民的困惑。当时有名的报道:《人民日报》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经济日报》的《写在四十年大庆前夕》,《中国静报》的《大学毕业成长追踪记》,新华社的《关于物价的通信》和《水,水,水》,这些深度报道的突出特点,是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反映,而且充满了对社会的全新认识。 1986年,中国新闻界最高奖“全国好新闻奖”设立了“深度报道奖”,标志着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得到了主流单位的认同和认可。从此,深度报道在中国开始了边探索边发展的道路。同时,广播电视媒介也加强了深度报道,1968年9月24日美国CBC推出“60分钟”栏目宣告电视深度报道繁荣的到来,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的繁荣则始自1994年中国电视台推出的“焦

城市规划经验教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城市规划经验教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专家表示,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城镇化的科学规划有重要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不科学,一方面是城市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城市规模越摊越大;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城市承载的功能过多,这是目前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中出现的最严重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听取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时说,城镇化要避免走弯路,科学规划非常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术角度来说,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概念可以等同,所以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未来城镇化的科学规划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勇说,“目前我们遇到的城市空心化、城市规划同质化、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与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不科学有很大关系。” 大多数城市承载功能过多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在过去多年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在“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表示,中国当下城镇化推进的路径和方式难以持续。除了低成本的因素难以为继,陈锡文指出,以往的城镇化过程明显地表现出集约性不够,单位面积产出和发达国家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不断减弱。 对于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不科学的原因,刘勇认为,第一,是城市管理模式出现了问题。当前,很多人把城市政府和区域政府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在一定的区域内,包括所有的城镇、

乡村联合的组织,是城市之间的、由多个城市共同构成的区域政府,现在我国各省市的政府就是区域政府;而城市政府是一个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只负责城市自身的建设,更像各地区负责建设的部门。但现在区域政府代替城市政府做了很多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工作,使中心城区周边各区域的城市建设重心都向中心城区偏移,城市规模越摊越大。第二,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承载的功能过多,这是目前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中出现的最严重问题。以北京为例,城市的规模扩张就是功能不断聚集。北京作为一个文化中心、政治中心,一些企业,尤其是重工业企业的总部也放在北京,这超出了它本身的功能定位。 刘勇告诉记者,针对上述问题,未来政策应该从明确政府职能和调整设市模式方面进行着手,使城镇化的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应划块设市分清政府层级 “未来的城镇化规划中,为避免遇到更大的问题,应将政府的层级分开。”刘勇说,以北京为例,政府层级分开是指,明确城市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职责。“各个地区内设置的政府是独立出来的,是只负责城市建设的单功能政府。”刘勇表示,这样可以在行政机构不增加的情况下解决各地区的建设问题。而且,将这一环节理顺,将使城市建设更加科学、高效。 刘勇建议,在设市方面要恢复划块设市模式而不是现在的整体设市模式,城市化的发展应该是大分散、小集中。大分散是指所有地区都要进行发展,小集中是在各个地区的核心点上进行发展。“我国在2000年之后就将设市工作停止了,去年也只设立了一个三沙市,这就造成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主城区规模不断聚集扩大。”刘勇说。 “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估算,如果将城市的核心区和其近郊定义为城区的范围,那么现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城市就是上海,为2068平方公里。这说明目前我们城市的规模已经非常巨大。”刘勇说,未来的规划应该以城区为中心,对周边地区进行划块,将城市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职能分清,然后在这些不同地区的核心点由区域政府负责发展城市,以中心城区向周边城市辐射,形成一个各城市分工明确的城市圈。 解决“城市病”须先明确城市功能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像叫“国庆不能只是黄金周”,估计也是受到我们这个策划的启发。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 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 众说话,去抨击。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 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 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 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 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 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 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在当今的媒体业频 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 到你的心。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 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就像这篇深度报道 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 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在我们国家发 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 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 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 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二、观点精辟独到,以独特的视角深挖故事背后所被人忽视的内容,转 移舆论焦点,让人对那件事情予以重新思考。《南方周末》厚重的新闻 素材,信息质量好,而且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的受众需求。在2012年9 月20日这期的头版专题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 观点独特这个特点。这个专题是围绕着新兴话题“裸商”对社会造成的 影响。首先留意到它的标题《裸商》---在国内赚钱,去国外安家。简洁 易懂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明白到“裸商”的意思,并且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这篇深度报道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富豪聚会新话题”---“裸着是为了 安全”---“财富让我们多了一种选择”---“钱如何出去”。单从小标题 可以看出这个报道是由浅到深,敢说真话,敢探讨根源性问题。这篇报 道有点颠覆了人们平日对“裸商”的看法,在大家的眼中,那些政府官 员或巨商总是把财富和家人送出国外,然后继续一个人分着国内人们的 劳动成果。但是《南方周末》这篇深度报道却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写出了

南周头条-为“虎”辩护

南周头条| 为“虎”辩护 2015-05-07任重远刘俊法租界 编者按十八大之后落马的省部级以上高官已经破百,请不请律师,请什么样的律师,律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虎”辩护,有特别的道道。 我们采访了曾经代理陈良宇案、薄熙来案等高官案件的律师,核心议题是:律师能否真正独立行使辩护权。 受访律师及其高官案件田文昌: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嘉廷案高子程:北京市律师协会会长陈良宇案、黄松有案王兆峰: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薄熙来案、蔡荣生案钱列阳:“京城四少”之一刘志军案、王武龙案李法宝:德赛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铁男案、蒋洁敏案许兰亭:“京城四少”之一王素毅案、田凤山案、杜世成案张青松:“京城四少”之一宋勇案朱明勇:北京中关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文斌案、张氏叔侄案周泽: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律师 自己不委托,而接受指定律师,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官员甚至自己从“里面”递出话,把家属请好的律师给“解雇”了。 代理刘志军案,律师钱列阳和助理共拿到了两千块钱。一些律师更喜欢为被高官牵连的商人辩护,有的案子收入上百万。官员贿赂案件,大部分时候,都是侦查基本结束的时候让见一次,这时马上就审查起诉了。 最常见的辩护方式是:官员认罪或部分认罪,希望通过一个好的态度,获得法庭的宽大;至于辩解的部分,都交给律师来做。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律师独立行使辩护权,正是“法治化反腐”的必然选择。转载请注明:法租界(微信号:nfzmfz)首发 原载2015年5月7日《南方周末》题《为“虎”辩护》 记者/ 任重远刘俊编辑/ 苏永通图/ 张涛表/ 农健 2015年春节刚过,刘铁男的家人到李法宝的办公室给他拜年。家人说,这是刘铁男的意思,一定要感谢李律师的帮助。 一审被判无期后,刘铁男不上诉。李法宝的事儿还没完。 2015年4月,某媒体爆出刘铁男涉案24亿。但判决书只认定3000多万。刘铁男的家人想请李法宝起诉这家媒体。李认为不妥:事情已经翻过一页,刘本人应该也不想再起波澜。后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_演讲稿

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 让悲观者前行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 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1 / 3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 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久久为之发烫。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2 / 3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本文是关于励志文章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历年汇总 1、南方周末2017新年献词:《锚住幸福,穿越这时光之海》 2、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 3、南方周末2016新年献词:《你对美好的向往关乎国家的方向》 4、南方周末2014新年献词:《我们是南方周末,我们三十而立》 5、南方周末2013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6、南方周末2012新年献词:《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7、南方周末2011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8、南方周末2010新年献词:《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9、南方周末2009新年献词:《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10、南方周末2008新年献词:《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 11、南方周末2007新年献词:《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12、南方周末2006新年献词:《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13、南方周末2005新年献词:《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14、南方周末2004新年献词:《这梦想,不休不止》 15、南方周末2003新年献词:《“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

16、南方周末2002新年献词:《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17、南方周末2001新年献词:《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18、南方周末2000新年献词:《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19、南方周末1999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20、南方周末1998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21、南方周末1997新年献词:《1997年主编寄语》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南方周末的发展历程

简介 《南方周末》是一份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周报,创办于1984年,总部位于广州,面向大陆地区发行。其读者主要定位为知识分子,被誉为“最有良心的报纸”、“中国知识分子的报纸”。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份周报的影响力能与《南方周末》比肩。 《南方周末》每周四出版,全国发行。创办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基本理念。南方周末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20万份以上,核心读者群为知识型读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一份享誉海内外的综合类周报,也是中国发行量最大、传阅率高、影响最广泛、公信力强的新闻周报。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南方周末坚持大新闻概念,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视野,在党的新闻工作要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认真执行“积极、正向、均衡、稳健”的编辑方针。南方周末每期32版,分新闻、经济、文化三大板块,内容紧扣时代发展得热点与焦点,通过全面、深入、生动地反映和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中国社会迈向未来的脉络、趋势和图景。《南方周末》荣获“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是第一个获得国际营销大奖的中国报纸。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2008年,南方周末在由中国商务广告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2008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中,位列报纸类“理想品牌”第一位。 2008年《南方周末》被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评选活动评为最具品牌价值的报纸。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80年代的南方,改革的浪潮从这里起步。经历了“文革”的窒闷和压抑,思想上的突然解放,使得人们在精神上迫切需要补给“养分”。媒体管制的解禁,也让报业发展空间空前上升。为了补充和丰富《南方日报》每天只有四个版的单一有限版面,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正式创办。作为党报补充的《南方周末》当时以娱乐小报定位,强调娱乐性与趣味性。 “周末潮”的到来,使得大量休闲、娱乐的周末报充斥市场,《南方周末》的优势逐渐消失。1992年1月起,《南方周末》由原来的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南方周末》开始摆脱休闲娱乐的模式,向大特写转型,用报告文学来关注社会、表现社会。这一时期,《南方周末》的发行量开始由40万上升到超过90万,能够全面、深刻表现历史和社会现状的报告文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第二个阶段 1996年《南方周末》开始第二次扩版转型,既做到了量的扩张,更有质的飞跃。进一步增强新闻性,加大服务性,强化信息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基本实现从文化娱乐报向新闻性、综合性大型周报的转型和过渡。在1000期时,《南方周末》自我定位是:中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以舆论监督著称”的综合性周报。

2011新作文素材:南方周末评2010十大传媒事件

2011新作文素材南方周末评2010十大传媒事件 新高考新素材 2011-01-03 1005 2011新作文素材南方周末评2010十大传媒事件 编者按传媒事件,指的是媒体自身变革引发的舆论关注,或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震撼的相关事件。以此勾勒2010,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微博,2010年的传媒图景或许会大不相同。2010年,“手机+拇指”组合在一系列社会聚焦中异军突起,狠狠补了传统媒体与网络的短。有人说,它真正开启了“公民报道”的帷幕,让每一次围观都有了价值。 一、“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对推动民主政治革新的示范意义 事件回放 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在这里,网友可以选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或者其他政治局常委、委员,或者某个党政机构,留下自己想说的话。留言板开通至今,反响热烈。***、***成为民众最想倾诉的领导人,而中组部和中纪委则成为最受热捧的中央机构。留言中,涉及房价、教育、反贪腐、地区分配不均等最受关注。 【点评】 “直通中南海”,顾名思义,就是让民众有机会直接给中央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让领导人能直接听到民众呼声,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国家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运用这种网络在线交流的方式,与社会公众的舆论对接,肯定比层层经过筛选汇报上来的情况,更为真实和贴近民情。因此,这一留言板的开通,对拓宽民意表达渠道、推动民主政治革新,有着典型的示范意义。有网友表示,留言板虽好,能得到各位领导人的回复才是真的好。实事求是地说,中央领导日机万里,期待领导人每帖必复难以做到,但开辟了这一渠道,如果中央领导能从中了解情况,并及时敦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以自身垂范带动各级党委、政府,那么,这种模式推广开来,民主政治革新方面的步伐将能大大加快。 二、三网融合,传媒业新一轮的洗牌与重构拉开序幕 事件回放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培训体系)南方周末记者 培训教程

《南方周末》记者培训教程 我们每壹个来到《南方周末》的人均知道,我们是怀着理想来的。 我们之所以来这里,因为我们有种期待,我们相信这里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比如我们隐于新闻背后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启蒙思想,正义、良知、理性和爱心。这永远是我们要坚守的底线。我们相信,如果这个底线均保不住,即使她能苟活着,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南方周末》了。 《南方周末》于中国的媒体中,首先被认为是壹个值得尊敬的媒体,壹份有良知的、说真话的报纸,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相对于目前因浮躁而备受诟病的大众媒体而言,这是最稀缺的资源。相比而言,《知音》或者《家庭》有好见的情感故事,《读书》或者《天涯》有尖锐的文人思想,但用现代新闻的操作方式,呼吁法治和公正、张扬人性和良知、关心弱势群体,仍然是我们于上千种报刊中凸显出来的最重要原因。这已经于广大读者心中形成了期望值。 这种精神气,要渗入我们每个记者编辑的心中,才能体当下报道中。我们万不可因久于其中,如豆腐坊的师傅不爱吃豆腐壹样,反而淡漠了这壹点。 壹种错觉是,《南方周末》的正义和良知好像是这个报纸的固有品质。我不这么见,品牌是需要更大力气去维护和加深的。以前我们做了,铸就了这个品牌;但如果当下不做什么了,读者说我们“没有人味”了,这个品牌怎么仍能天然地延续下去? 2000年下半年的时候,新闻部曾为壹篇《收容所里被强奸的女性》的稿子被耽搁而痛心不已。那题材因编辑的犹豫和记者的疏忽,而没于本报首先刊发,却被《中国青年报》炒成全国性的大新闻。于心痛之余,当时的张平写了壹篇编务文章,沉痛反思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之心是不是已经麻木?是不是于张扬理性的同时,变得“人味”不足?我们是不是因为老接触各种恶性事件,“胃口”吊高后,就失去判断和怜悯? 今年,我们发了壹篇观察写真《他们的儿童节》,于所有媒体均渲染城市孩子

复旦大学传播学考研历年真题集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 3、简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 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于自由主义论和社会责任论的修正和延续? 2、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阅读文字,阐释网络与舆论之关系。材料内容:关于公众最愿意通过网络反腐。 2009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时务体

2、《中国日报》香港 3、每周评论 4、《与大公报论国是》 5、法兰克福学派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新闻选择对新闻工作的意义 2、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 3、邹韬奋主编的7大主要报刊,具体时间地点。 三、论述题 1、用“积极的受众”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使用状况 2、新闻媒介对现代民主的影响 3、1942年整风运动后,延安《解放日报》的重大改革 2008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来源 2、受众 3、《实际应用新闻学》 4、《中国文库》 5、《三家村札记》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报刊是意见的自由市场” 2、请简述“两个环境”理论要点 3、“全党办报”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请简述“全党办报”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从传播技术层面分析大众媒体对文化的影响 2.论新闻宣传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 2007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8) 1. 新闻本源 2.“第四种权利” 3. 受众 4. 新闻体制 5. 创新扩散理论 6.《知新报》 7.《修正报纸条例》 8.《大众生活》 二、简答题(15分*3) 1、新闻传媒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么是客观性报道及所体现的客观性报道原则?说说它对目前中国新闻实践有什么意义? 3、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三个重点。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 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表格 2:《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 二、报道角度 《南方周末》的头版新闻对事件的报道不会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会深度挖掘造成该时间或现象的各方面原因,这就使得《南方周末》报道角度的选取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就将以《南方周末》2010.04.01期的头版新闻“十四封贺信与一次矿难”为例,分析其报道角度。 这篇报道记者没有站在与矿难相关的任何一方进行报道,而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带领读者走进矿难现场,重新经历了矿难前后的一件件事情。 首先是援救情况,记者对援救情况的了解是多方面的。第一,记者描述了当时现场的援救情况——无一人升井;第二,记者就以往经验,解释了为什么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没有救出一个人——透水事故的特殊性;第三,记者描述了施工队——红旗队的救援情况;第四,记者描写了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进行排水救援,但效果不佳;第五,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分析了救援的情况;第六,记者采访了受困者的家属,他们很镇定且态度扔很乐观,可是他们的揣测却与专家的分析不同。 通过多方面对救援情况的描写,读者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矿难的严重性和救援进展的情况。对矿难这样敏感的话题,读者难免会怀疑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隐瞒。多方面的报道,不需要记者多说,读者自会选择相信。 其次,对于事件发生原因的报道,记者同样从多方面分析,没有将事故的责任推给政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南方周末》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承认新闻操作是一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前提,探索提升新闻操作水准的方法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 多年实践表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一轮发展的动力。《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彰显专业主义的报纸口号 《南方周末》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故而一开始,就有着自我定位意识,创刊之初“服务改革,激浊扬清”,为采编团队厘清了使命,形成鲜明的题材指导,对市场也是一种报纸特征的宣示。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现代营销的方式,正式启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口号(SLOGAN),其后,十几年时间内,共更换了三次口号,依次是“深入成就深度”(2001年~2002年)、“记录时代进程”(2003年~2006年)、“在这里,读懂中国”(2007年至今)。 梳理这些口号,可以看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从普遍受益的第一阶段走出,改革的失意者逐渐被抛甩出改革的主流,成为“弱势群体”。那一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未成形,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期,主流舆论未能有效及时地关注这一社会变化,于是,为“弱势群体”说话,针砭时弊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媒介服务。其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时,《南方周末》以“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来自励,同时也在传达,认识时代必须秉持“深入”的态度,安于记录的本分。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财富性增长,“复兴”成为民族愿景,但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让人看不清,这时《南方周末》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激励自己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真实的中国、揭示真实中国的发展逻辑。 其次,统观《南方周末》的口号,可见这份报纸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而口号的变迁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编委会在以弱势关怀、针贬时弊为努力方向时,就告诫团队,“要高度警惕市场与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能够坚守客观公正,坚持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益的专业取向。随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时期,《南方周末》对内对外都在宣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在这里,读懂中国”更是明确了新闻、媒介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专业使命。媒介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市场本质,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稀缺,媒介的价值也就越高。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国要用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社会、人心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国人、海外的人都无法看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逻辑。“读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

《南方周末》如何做深度报道 时间:2011-01-20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月上 主持人:赵金 嘉宾:郭光东:《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 李梁:《南方周末》时政编辑 大众报业集团部分编辑记者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编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问:《南方周末》每期都有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策划水平比较高。现在很多报纸都意识到深度报道对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但是在操作中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持续策划、持续关注的机制,往往是碰到什么做什么,形成不了大的阵势。《南方周末》是怎样进行新闻策划和组织协调的? 答:对新闻部而言,周一下午我们有一个编前会,大约两个小时,周四有周会,还有新闻部的一个评报会。周二还有一个会,相对比较重要,所有新闻部的记者、编辑,在家的全部参加,主要是报选题。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编辑中心制,策划基本上都是靠编辑这个层面来发动。编辑要把各个版面的想法,以及下期的题目和最近几期的想法提出来。记者报选题并不是必需的任务,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报题奖励制度,记者报的题被采纳,上了版面,奖励500元,如果上了头版,奖励800~1000元,如果是好的策划,那可能会有2000元的奖励。 在这个会上,常规的选题可以出来,不过,由于这个会是很多人一起参加的,就会产生一种互相激励的作用,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比如很多时候只是提了一个很常规的想法,但其他人补充,各种想法产生碰撞,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策划案。我们做过的很多好的选题,都是这么碰撞出来的。 问:一个选题提出来之后,怎么认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题? 答:基本有两个标准,一个是这个选题出来后,在座所有人听起来都很兴奋:哗!这个好!要是你说出来大家没任何反应,在睡觉的还在睡觉,那说明你的选题就是个垃圾题目,我们不会从这个选题中做什么策划。另外一个,要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做得出来,有没有可操作性。 2008年国庆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策划,是评论策划,被评为当年《南方周末》年度最佳策划,叫《我和我的国家》。国庆的策划很难出新,一般提到国庆节就被理解为“黄金周”,每次国庆一结束,媒体就统计今年国庆消费了多少,拉动了多少内需,哪里人头攒动,景点火爆。我们当时也是一筹莫展,后来想,还是要把国庆回归到它本来的意义,决定把焦点集中在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当时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大家都很兴奋,后来我们就决定,围绕四个问题,让读者来参与:1.我为国家做了什么?2.国家为我做了什么?3.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4.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 这四个非常简短的问题抛出去,很多读者就说,这一生中,还是第一次有人问他这四个问题,很受触动。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公民教育。《我和我的国家》这个策划用了评论部的全部四个版面,报纸10月2日出街后,好多人转了这四个问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博客里回答。紧接着《羊城晚报》的记者也上街做了一个调查,随机访问街上的市民,“国庆是什么意思?中国哪一天成立的?”又过了一天,《人民日报》也发了一篇社论,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