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波普_历史决定论的贫困_之贫困_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辩护

论波普_历史决定论的贫困_之贫困_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辩护

论波普_历史决定论的贫困_之贫困_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辩护
论波普_历史决定论的贫困_之贫困_为马克思历史决定论辩护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诞生历史背景 第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第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已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性质。在此以前,工人阶级有时也参加政治斗争,但在那些斗争中无产阶级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进行反封建斗争。而现在,工人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工人们从斗争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改变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社会主义思想是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理论表现。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独立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急迫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教材正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放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进行阐述的。 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教材从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教材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并在小字中较为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仰海峰

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逻辑,即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生产逻辑与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按照传统的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将历史唯物主义推广应用到历史领域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资本逻辑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特定逻辑,不具有哲学的高度与意义。,只有从生产逻辑进入到资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双重逻辑的当代境遇* 仰海峰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些讨论对于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透过目前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思考。就理论本身的建构而言,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只是从哲学思辨而来的结果,更是在整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成果,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真正地实现学科整合,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仍然不可能真正地深入下去; 第二,由于上述学科间的互为壁垒,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仍然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在阅读经典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结构; 第三,随着历史与思想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需要在基础理论层面厘清这些挑战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逻辑的关系,以便真正地澄清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发展的语境。鉴于前两个问题已在其他论文做过一些分析[1],这里在前有讨论 的基础上,着重关注第三个问题。 一从生产逻辑到资本逻辑 如果从马克思思想变革过程与学科整合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双重逻辑,即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生产逻辑与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按照传统的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将历史唯物主义推广应用到历史领域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资本逻辑只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特定逻辑,不具有哲学的高度与意义。这正是将马克思思想分解为不同学科的理论结果。如果我们将马克思的思想当做一个整体,那么,资本逻辑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内容,而且,只有从生产逻辑进入到资本逻辑,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及其手稿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高度。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感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发现和直观地理解,任何特定的事件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它的原因和结果……然而我们发现,我们不能提出普遍规律,不能用普通名词来描述这种因果关系。” ——卡尔·波普尔先谈谈我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印象。刚读前面的部分,我就感觉作者受到了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影响,特别读到后面关于整体主义、人性的部分,明显感觉到他受量子力学的影响较大。作者在阐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上,一步一步找出历史决定论的漏洞,逐个击破。 波普尔把历史决定论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反自然主义的,另一种是泛自然主义的。无论是哪一种历史决定论者,只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是有规律可言的,但他们都不能证明他们所阐述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能证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能在整体上促进人类发展,这就产生了逻辑和哲学上的谬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的因果关系被历史决定者强迫改为了理论科学。 其中,卡尔?波普尔对“整体主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第一,历史决定论者不认同社会中的“齐一性”,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历史决定论者“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改造”,所以,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是本质上的不同,任何通过对社会进行局部调整的行动都是不适合的。第二,整体主义忽略了社会发展状态的复杂性,任何看似无关的事物都有可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一论证让我想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决定论者,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当中就包含一个观点,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一) 【正文】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并分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两书中较为系统地展开和表述的。这一理论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间,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的“盲点”和“空场”。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对其本民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展开,并在以下方面取得共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或唯物史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是他剖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建构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根据。然而,由于我国理论界对这一理论研究较晚,在这一理论深入研究过程中,争论较多,总体上讲还是分歧大于共识,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世界历史范围的涵义及其与民族史、地域史的关系 第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范畴,它不是各民族历史的简单的总和,它是资本主义建立大工业以来各民族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世界历史是由民族历史构成的统一整体,但它又有不同于民族历史个体运动规律的整体运动规律。因此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具有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整个人类历史,而是特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进入相互依存状态,使世界整体化以来的历史。因为:世界历史虽存在于今天,但它却形成于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稍后这一观点稍有变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总体历史。二是特指18—19世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但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世界历史概念主要指后者,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且同时具有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历史学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含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首先,从时间上看,上限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特指16世纪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历史。而历史学的世界历史,在时间上则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其次,从空间上看,其涵盖范围和意义上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以交往及其扩大所造成的世界性后果为特征,是指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一体化,即世界形成了有机整体。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则强调把全球各个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包括在内,即在地域上包括全球。再次,从学科划分的级别上看,层次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哲学范畴,历史学的世界历史范畴是一个具体历史学科的范畴。 第四种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多层次含义的范畴,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历史学、编纂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它在空间上是指相对于民族史和地域史而言的世界史、全球史。它在时间上是包括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历史、总体历史。二是指由维柯以来到黑格尔所完成的哲学精神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概念。从纯粹思想史的角度看,马克思又发掘出世界历史的第三层含义:即自18世纪以来,由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的迅猛发展而使世界成为统一整体、统一格局的历史。但同时这种观点又认为,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完全排斥上述两种世界历史观。相反,他的世界历史概念统率了前人的观点,并以前人的理解为基础,来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有四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总体。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特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所产生的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结果。这种观点还特别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范畴这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史学概论书目

1.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姜义华、瞿林东、赵吉惠:《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 4.韩震:《西方历史哲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美)威廉.德雷:《历史哲学》,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6.(法)J.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8.(美)乔伊斯.阿普比尔等:《历史的真相》,刘北城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0.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伊格尔斯、帕克主编:《历史研究国际手册—当代史学研究与理论》,陈海宏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 13.(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博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年版。 14.(英)波普(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英)波珀(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美)亨普耳:《自然科学的哲学》,张华夏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18.(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9.恩格斯:《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民族国家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8-458页。 20.庞卓恒:《中西文明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转载其中第2节;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赵吉惠:《历史方法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苏)巴尔格:《历史学的范畴和方法》,莫润先、陈桂荣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5.(苏)耶日.托波尔斯基:《历史学方法论》,张家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26.吴泽主编:《史学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7.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庞卓恒主编,田晓文、侯建新副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9.何兆武、陈启能:《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0.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刘泽华、张国刚:《历史认识论纲》,《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2.田汝康、金重远编:《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3.(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4.(英)爱德华.霍利斯.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这是造成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理论上“不太清楚”、实践上走了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巨大冲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重新理解和谋划现代化方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激活了世界历史理论这个重要思想资源,使之成为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问题。显然,世界历史理论既是我们重新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显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重要方面。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上的展开和在空间上的扩展,是精神不断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世界历史……表示‘精神’的意识从它的‘自由’意识和从这种‘自由’意识产生出来的实现的发展”。①马克思则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为,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⑤因为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发展的结果,是现实生活的人们、人们的吃穿住行的现实生活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与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黑格尔“世界历史”概念的外延基本上可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历史”,是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总和。尽管黑格尔基于“巨大的历史感”力图将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总体去探寻其内在联系,但他却不能“历史地”看待世界历史的形成问题。换句话说,基于“绝对精神”展现自身的唯心主义框架,他更多地关注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连续性、统一性,而没有注意到其中的间断性和“质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则不同,它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对象性根据,而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2004年第5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34期  No 15 2004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Sum No 1134 [收稿日期]2004-02-27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文理研究基金项目(0301004) [作者简介]许宏武(1964-),男,湖南新化人,中南大学人事处副教授;谭扬芳(1972-),女,重庆人,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哲学研究§ 探析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许宏武1,谭扬芳2 (1.中南大学人事处,湖南长沙410083; 2.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探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主要论点,结合当前现实剖析其合理因素,并对“必然性与偶 然性的关系”、“历史规律和趋势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国家集权主义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波普尔;历史规律;必然性与偶然性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4)05-0038-06 批判“历史决定论”是波普尔历史哲学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其激烈程度可以借用布赖恩?马吉的一句话来表述:“我必须承认,我不明白任何具有理性的人如何能在理解了波普尔对马克思的批判之后仍然是一位马克思主义 者。”[1](11页) 鉴于此,本文拟就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中的主要观点作一梳理,发掘出其合理因素,批判性地对其再批判。 一、何谓历史决定论 从目前国内研究的状况来看,关于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历史决定论是特指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因果性、必然性的哲学学说。它包括四大类型: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特指机械论)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是更加科学、更加完整、更加辩证的历史决定论。其二,历史决定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极端理性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它主张一切事物包括道德的选择都要由先前存在的理性观念所决定。二是指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它是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自然性、主体实践的参与性等三个方面同时 展开的。它的辩证特征在于揭示历史规律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历史机遇和历史选择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复杂机制,阐明历史“自然性”发展的过程和迈向真正人类历史的基础、条件和进程。 在西方,用来称谓历史决定论概念的并不是“historical determinism ”这一术语,而是“his 2toricism ”一词。这一概念最初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在1935年提出的,1957年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his 2toricism ”一词就是指一种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和分析的方法,以及承认历史事件的发展具有总体上的不可逆性和前后相继性。但“historicism ”一词在波普尔那里显然是指“探讨社会科学的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 的”[2](2页)。这里,社会规律、历史的因果关系、历史必然性、历史预见性等等成为理解“histori 2cism ”一词的关键术语。波普尔提出的“histori 2cism ”一词是有着明确的含义的,仅仅是指“历史决定论”。而作为历史决定论,它的理论基石就是对历史因果性、历史规律性和历史预见性的崇拜。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对的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对的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对的?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一种思潮,在世界范围内,曾经也是一场巨大、广泛的社会实践。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式微,尤其是前苏联解体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几乎成为历史的古董,源于美国的“历史终结论”彻底排除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最终地位。因而,西方世界对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种种批判和否定意见,几乎将马克思主义彻底否定。当西方金融危机同时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时,马克思再次被西方提及,曾经的冷落似乎又开始转热。但是,要真正热起来,首先需要辩驳此前各种反对马克思的观点,因为那些观点已经非常强大,在很多人那里已经成为结论性的定见。伊格尔顿的这本书想完成的正是这样一件工作。该书共分十章,每章针对一个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反驳。我先罗列一下这十个观点。 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那个工厂林立、到处充满饥饿暴动的世界里,那个以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为标志的世界里,那个到处都是痛苦和不幸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还多少有点用处。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如今,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都是一些老顽固。他们不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过去的那个世界再也不会

回来了。 观点二: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对于那些衣食无忧、将自由和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学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看上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那些对这一切惨剧视而不见的人不是头脑愚钝、甘于自欺,就是附庸政治、道德堕落。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供应的短缺,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观点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它将世间的男男女女都视为历史的工具,并以这种方式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马克思相信存在某种任何凡人都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封建主义注定将孕育出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总有一天也必将为社会主义让路。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不过是世俗版的天命论。它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 观点四: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这种出奇幼稚的想法来源于对人性的轻信。它完全无视人性的险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整理

1、17年小说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特点:(1)史诗风格;(2)纪实品格;(3)政治色彩。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的,描写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工业题材的等。如《“锻炼锻炼”》、《创业史》、《山乡巨变》等。 小说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丰村的《美丽》,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高缨的《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短篇。 一、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和对青春的呼唤。刘世吾与林震)等。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一)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的干预。 (二)本阶段小说的艺术局限: 1、文艺政治化 2、题材单一化 3、手法简单化 4、人物形象扁平化 5、作家非专业化 2、批判运动 1950年代重要的文学史事件: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2.对肖也牧及《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的批判 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 5.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 对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集中体现了1949年以后左翼文学内部在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理解、文学规范的设置、文学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认识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与严重冲突。 分歧两点: 1.民族形式民间形式 2.主观主义 3、政治抒情诗 1.艺术渊源A.中国新诗的浪漫主义传统B.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 2.特征: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广场诗歌”,诉诸公众场合的朗诵这种集体性的参与。 3.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 4、新民歌运动: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研究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动因、过程及趋势的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人类的彻底解放,只能在普遍交往亦即全球化的势态下才能实现,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明的“世界历史”之路,即人类彻底解放之路。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与人类历史及其当代全球化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一致的,这个结论就是全人类都必定走向“世界历史”之路。 一、“世界历史”之路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共产党宣言》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再经《资本论》系统而深刻地论证最终完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要发现和揭示人类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运动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分析历史的发展变化,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指明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人类历史从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实际上是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这种转变的实现或者说全球化进程的动因,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生产力与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最本质性的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的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收稿日期:2010-03-03 作者简介:卢德友(1982-),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 J ou rnal of Ch ina Un iversity of M inin g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10年3月 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的方法论评析 卢德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波普尔对各种历史决定论所做的批评,有着先在性的方法论因由。在波普尔看似严谨的论证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可被/证伪0之处。深入到波普尔论证的方法与过程之中,指出其存在的缺陷及其导致的反历史决定论观点,进而重申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是每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整体主义;社会工程 中图分类号:B5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0)01-0001-05 波普尔在其代表著作5开放社会及其敌人6与5历史决定论的贫困6中,主要从改造社会的方法论角度来批评历史决定论者。具体讲,他是从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的异同出发,一概否认历史决定论的科学性。针对他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批评,国内学者试图从多方面进行反驳。综观这些反驳的努力,大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波普尔的同时,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然而,对于重视实证与推理的波普尔来说,这样的外围打击不是致命的,重要的是深入其方法论内部,从根本上动摇其反历史决定论的存在依据。 一、方法之镜:波普尔反历史决定 论方法的渊薮 任何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波普尔之所以责难历史决定论进而倡导渐进的/社会工程0,从方法论上导源于自休谟以来的反决定论问题。 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始终囿于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知识的对象是印象和观念,在论证观念之间的关系时休谟引出因果联系问题。在他看来,观念之间存在着相似联系、接近联系与因果联系三种方式,其中唯一能够推溯到我们感官之外,并将那些看不见、触不着的存在和对象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因果关系。在新康德主义者那里,以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为代表的弗莱堡学派主要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然界里才存在一般的规定性,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反之,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都 是特殊的、单一的,因而不存在任何规律性。文德尔班主张自然科学追求的是规律,历史科学追求形态,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而后者则始终是对特殊事物进行摹写,这种特殊事物本身就是在根源意义上说的,不能被自然科学的一般所包括。越出认识论的边界,当代自然科学在探索自然的研究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从而否定了以规律性承载的决定论。自然科学领域里的非决定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支撑起来,它又给社会科学中的非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波普尔通过休谟而接触到归纳问题,他对休谟指出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深有体认,由此他对于运用归纳来确证认识产生怀疑,尤其是在遭遇社会历史问题时便生发不可知的困惑。新康德主义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研究方法的界划,使波普尔自觉肯定了社会历史问题的特殊性,拒斥一般性。故他明确表示历史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件感兴趣,甚至直言不可能有一般性的历史规律。同时,自然科学在蓬勃发展中所张扬出来的经验实证原则,更是促成了波普尔对此种认识方法的坚守。在波普尔看来,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经验上的可证伪性,这要由一个事实命题而非价值命题来做出判断。波普尔在肯定事实命题对于价值命题优先性的同时,也不否认价值命题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是科学陈述,但它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由此,一种经验证伪原则的感想在波普尔那里成型:任何科学理论,不管受过多么严格的检验,不管有过多么成功,都可以被推翻、被否证,即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其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事实,同时又引发、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5、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细胞学说表明,所有动植物的生命现象,都是细胞按照一定规律分裂和增殖的结果,从而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而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自然界中品种繁多的生物种类,都是由少数简单生物经过长期的变化发展而成的。人类也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生物界是一个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吐血推荐)

201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知识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方法论 ——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许多问题的重要背景和方法,又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有着渊源关系。坚持以马克思分析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为指导,注重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和审视经济全球化,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一把“双刃剑”的客观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世界历史方法论经济全球化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因素,运用其创造的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理论,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经济与社会的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而创立的[1]。马克思分析和讨论许多问题都是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和高度进行的,不懂得或忽视这一点,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时势必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曲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其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揭示了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源、动力和本质,并且预言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结果是共产主义。今天,世界历史发展到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涌现出许多有关全球化的理论、观点,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争议,这些争论的存在,已经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立场、方法中寻求灵感,得到启发。马克思注重对世界历史实质的研究,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坚持历史进步观,考察世界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马克思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全面认识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历史总体结构中的发展、变化、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研究是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对我们科学地认识今天的全球化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价值。全球化进程从一幵始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却又是一个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但要充分认识到全球化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当今的全球化,在实践中把握好参与全球化的主动权,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应对策略。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是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的“世界精神”发展的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就广义而言,特指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即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作为人类历史整体的一部分加以思考;就狭义而言是指人类历史从狭隘的、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统一的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的发展。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思想就事实层面来看,其含义在于指出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除了本国的历史以外还存在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马克思分析了中世纪以来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指出其发展结果是打破各民族和国家的闭关自守状态,世界开始了相互依存和影响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