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学期高二历史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及模拟试题

上学期高二历史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及模拟试题

2006年上学期高二历史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及模拟试题
知识要点:
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1. 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指出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 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②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他们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开始起来进行斗争。③ 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④ 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2)消极影响:① 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② 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2. 第一国际创立的历史条件
(1)19世纪50、60年代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2)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社会矛盾激化;
(3)工人运动高涨并走上国际的道路;
(4)马、恩为建立第一国际作理论准备。
3. 巴黎公社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还代表着历史发展的主流。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了经济基础的演变的结果。
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孤军奋战。
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教训:没有乘胜追击,给敌人可乘之机结果;欧洲工运中心移到德国。
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4. 什么是“西进运动”?如何评价“西进运动”?
美国独立以后,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入侵等手段,使领土迅速扩展。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在此期间,许多美国人由东部移居到西部,形成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
评价:西进运动一方面使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或被赶往更偏远、荒凉的地区;另一方面,西部的广大地区得到开发,美国在西进运动的推动下,先于法国、德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强国。因此,西进运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广大西部地区的扩展,符合资本主义整体发展的趋势,以生产力的标准应予以肯定。
5.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当时日本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1)阶级矛盾激化:广大人民生活日

益贫困,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2)生产关系变化:封建领主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3)阶级关系的变化:① 促进了农村的阶级分化,出现了新地主。新地主是农村中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他们受封建领主的榨取和压迫,要求摆脱封建束缚;② 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西南诸藩的大名开始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他们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越来越不满;大批中、下级武士因为经济状况的恶化,通过各种途径在经济上与资产阶级逐步接近,由幕府统治的基本力量转变为反对幕府的力量;③ 高利贷商人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对现实也越来越不满。(4)外族入侵:1853年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受到冲击,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进一步加剧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6.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1)从起因上看: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的发展与英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而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2)从性质上看,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
(3)从阶段特征看,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则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确立其统治的时期。
(4)从影响看,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7.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及特点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途径也不同。英、法因封建王朝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革命的途径。美国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独立战争的途径。俄国、日本因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而采取改革的途径。德、意是因为政治上的分裂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习惯上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60年代的改革或统一,习惯上被称作晚期资产阶级革命。晚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二是因为资产阶级时刻提防身后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与其联合人民群众,不如与旧势力妥协。因此俄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等

国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对以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8.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
(1)政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权掌握在将军手中,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大权,武士也拥有封地,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政治力量。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掌握了政权,大名、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被剥夺,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
(2)经济上,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迅速。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
(3)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遭到美、俄、英、法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9. 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异同。
① 相同点:广大黑人和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 不同点:主要是解放的方式不同,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凡是叛乱州的黑人奴隶都无条件的获得解放,而俄国解放农奴则是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赎买了土地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
10.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主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都是由一个主要邦国,采取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
(2)不同点:① 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从而统一了意大利南部。② 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早期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1. 工业革命前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殖民掠夺方式的变化及列强对全球扩张的影响分析。
(1)掠夺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商业资产阶级占优势,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还不能用机器制造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同东方的商品竞争。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传统商品,仍在欧洲市场上畅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掠夺方式是:依靠暴力公开抢掠、垄断贸易、走私鸦片等,其掠夺带

有明显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特点。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俄等国也陆续开始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殖民者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用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了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把这些国家变成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被瓦解,从而被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全球扩张① 资本主义列强的全球扩张,不论是军事上的、经济上的或是文化上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掠夺,就其性质来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②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在遭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之前,一般都处在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特点是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使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从而客观上起到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③ 资本主义列强把广大地区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而绝非要在这些地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其落后面貌。作为被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的民族只有奋起抗争、探索,才能使自身得到真正的发展。
1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于19世纪60、70年代。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大批国家和地区的征服(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尽管伴随着奴役和压迫,但却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3. 工业革命前后,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1)工业革命前,列强对外侵略的目的是掠夺财富,积累资本。方式主要是赤裸裸的掠夺。结果是大量金银财富流入列强国内。
(2)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掠夺的目的是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方式主要以经济军事入侵相结合,抢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结果使资本主义在世界确立了统治地位,把世界各地都囊括进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
14.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前提和历史条件
(1)政治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扩展充分显示了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及其以前社会形态的进步性、优越性和强大得多的生命力,出现了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新高潮,更多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西方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些国家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
(2)必要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为广大的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生产体系已不能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人们追求更高的生产效率,渴望更好地机器和更强大的动力,正是市场的需求呼唤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3)可能性: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② 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迅速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5.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相同点:① 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② 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前者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后者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不同点:①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果。②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③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等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这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16. 如何评价垄断组织?
(1)垄断及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垄断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的有计划生产,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私人生产的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3)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这就加速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2)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①突出表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各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的地位的变化。美、德的发展赶超

英法。② 缓慢与迅速是相对比较、国家与国家之间横向比较而言。即使是英法等发展较缓慢的国家就其本身而言速度也是迅速的。③ 发展迅速也不一定就比其它国家强。
18. 如何理解日本是“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日本垄断资本家都带有军事性和封建性:
(1)日本垄断资本的封建性。① 明治维新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② 明治维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并不是以继续消灭封建残余为己任,而是同封建势力紧密结合。③ 明治维新实行保护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的政策,农村中半封建性地主剥削制度不仅保留,而且有所发展。④ 垄断资本家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垄断资本家有的由旧式特权商人脱胎而来,有的本身兼为大地主。以皇族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不仅占有大量土地,享有封建特权。而且投资金融业,拥有巨额股票,是封建贵族兼垄断资本家。
(2)日本垄断资本的军事性。① 从自然条件看,日本是个岛国,面积小,资源少,国内市场狭小。资本主义又具有开放扩张的本性,如果不掠夺世界其它地区,资本主义便无法发展。② 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集中程度远不如欧美列强。于是,垄断资本集团与军阀集团相勾结,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来满足各自的需要和欲望。在加速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日本的国民经济军事化了,比起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帝国主义更具有侵略性。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向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壮大,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出两类不同的趋势。一类是美英法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的国家。这些国家都经过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对前资本主义制度、传统,打击和消灭比较彻底,使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得到顺利发展的条件,美、英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法国维护了共和政体,都有效地保持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上的稳定。另一类是封建专制色彩较浓的德、俄、日等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奉行专制主义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是本国政权中的主导力量,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个政治领域。俄国以沙皇专制为特征的整个官僚机构和官吏队伍一直完整保留,成为专制主义政治的中枢。国家政权掌握在以沙皇为首的贵族地主手中,对内的专制主义和对外的军国主义是19世纪末俄国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极富军事封建性。日

本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垄断的方式也很特殊:在政府扶植下走上垄断之路;专制: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侵略:以军国主义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日本的国策,对外侵略表现得十分疯狂。
20. 英国何以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国,又何以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
(1)① 拥有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大量货币财富,是进行工业革命必备的首要条件。近代国家通常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来创造这两个基本条件的。而英国的原始积累进程,无论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别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② 英国地主圈地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创办农场。大农场的不断涌现,既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又有利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提供充分的商品粮食,又为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国内市场。③ 16世纪,欧洲大陆国家大批信仰新教的工匠,为逃避宗教迫害、移民英国,提高了英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手工工场内部分工精细,生产工具日益专门化,这就为把手工生产转变成机器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④ 英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亚当?斯密首次把工业部门的生产看作是国民财富的重要来源,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
(2)1870年以前,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产值已先后被美国、德国超过,英国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英国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主要原因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了。英国工厂大多建于早期工业化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装备日益显示陈旧落后,但英国资本家,一方面由于更新技术设备会造成设备报废损失,一直安于现状,不肯弃旧图新。他们大量投资于海外,以获取超额利润。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使本国经济迅速起飞,而英国传统工业仍抱残守缺,新兴工业也发展迟缓。英国工业不可避免地被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超过。
21.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形成原因及评价
(1)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绝大部分地区都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885年帝国主义召开分赃会议,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将整个非洲瓜分完毕。拉丁美洲除原有的殖民地外,其它宣布过独立的国家,实际上也成为依附于英美等国的半殖民地。这样,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

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形成原因:① 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它要求以全球为其活动舞台,伴随着向外扩张,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必然导致各地联系的加强。②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不仅要求进一步扩大各自控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要求把过剩资本输往海外,从而推动了瓜分世界的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把世界瓜分完毕。
(3)评价:①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② 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客观上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贸易额的增加。③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地区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输出资本的场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对它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使它们陷入更加落后的状态。
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亚洲、非洲的侵略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1)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侵略过程和影响上。在侵略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间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争斗;给亚洲和非洲各国、地区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2)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侵略方式上。在亚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对亚洲各国或者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或者扶植当地的封建势力进行间接统治。在经济上通过各项不平等条约,攫取各项特权,剥削和压榨亚洲各国人民。在非洲: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它们几乎侵占了整个非洲。
2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涵义
(1)表现为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定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垄断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出现了,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已经定型。此后,虽然有了国家垄断、国际垄断,但在基本形式上没有根本变化,只是在程度上大为提高了。
(2)其次表现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定型。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已经在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建立。同时实行政党政治、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政治模式出现,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大体定型了。此后,这种基本的政治模式也没有改变,只是更加健全了。
(3)再次,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
毕。
24.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发展及新特点出现的历史条件
(1)新发展:① 民族资产阶级逐步掌握革命

的领导权,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开展民族民主运动;② 无产阶级也开始行动起来,在运动中发挥作用;③ 亚洲人民面临的革命任务除反帝反封建以外,还开始要求资产阶级民主。
(2)历史条件:①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帝国主义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都空前尖锐;② 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客观上不同程度地促进和加速了亚非拉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壮大)、新的意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民主意识的出现和日趋成熟),逐渐成长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成了运动的领导者,要求进一步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5. 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的区别
(1)时间、背景不同:前者是19世纪前半期,后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
(2)革命任务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后者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3)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前者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王室、王公贵族、地主)和农民(包括士兵),后者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
(4)旗帜不同:前者以宗教为旗帜,后者以民族民主主义为旗帜。
(5)力量不同:前者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后者除此之外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6)革命取得的成果不同。
26. 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与20世纪初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① 基本原因与斗争对象相同:都是由于英国残酷的殖民压迫、掠夺所引起的,两次斗争都是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② 参加斗争的主力相同:劳动群众始终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参加者。③ 作用与结果相同:这两次运动虽然都失败了,但是都表现了印度人民英勇的反抗精神,都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在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中都起了相互支援的作用。
(2)不同点:① 时代不同: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发生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
② 领导阶级与性质不同: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土兵起了核心作用,一些封建王公成为领导者,斗争性质属于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运动,其斗争水平基本上仍属于旧式的民族武装斗争。在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成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力量,斗争的性质属于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他们虽然没有组织武装斗争,但提出了自治的政治要求,这场斗争是亚洲的觉醒时期的重要运动之一,其斗争目标与斗争水平比19世纪中期的民族大起义都有很大的提高。
2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1)都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2)在斗争中出现了新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8.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运动的形式和性质不尽相同的原因
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运动的形式和性质不尽相同的原因: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外来资本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不一,形式和性质也是不尽相同。在亚洲是一场新型运动,其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同时也存在处于次要地位的旧式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如朝鲜的甲午农民战争和义兵运动、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列宁称之为“亚洲的觉醒”。在非洲,斗争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还是旧式的反帝民族独立斗争。在拉丁美洲,则主要是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9. 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转移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状况的不断成熟,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工人阶级的斗争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按斗争的形式分,有最初的原始斗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就其斗争中心而言,经历了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的斗争中心的更替转移;就其性质论,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等之分。19世纪前期工人运动的中心在英国,主要事件有工人捣毁机器厂房、宪章运动等。19世纪30年代到1871年以法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两次里昂工人起义、二月革命、六月起义、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等。19世纪末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俄国,主要事件有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等。
30. 第二国际建立和第一国际建立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① 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② 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③ 马克思、恩格斯都积极参与了对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对第二国际早期的指导。
(2)不同点:① 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② 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

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③ 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政党是独立自主的。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明方向。
31. 19世纪晚期西方工人运动以合法斗争为主、俄国以暴力革命为主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在政治上处于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和社会立法。所以,西方工人运动具备合法斗争的历史条件,而不具备实行暴力革命的条件。俄国是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资本主义国家,保留着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在政治体制上实行沙皇专制制度,依靠军队和警察对人民群众进行残暴统治,对工人合法斗争进行疯狂镇压。俄国垄断资本家依靠沙皇求得生存和发展,利用大俄罗斯主义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压迫。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俄国缺少合法斗争的社会条件,所以,列宁提出暴力革命的道路和方针。由此可见,无产阶级应当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斗争道路。
32.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列强国家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世界战争不断发生,这些矛盾和战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工农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一样,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按工业实力排队是英、法、美、德;而到19世纪末,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超过了英、法。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方式不一样,水平和特征不同。英、法、美三国属于一种类型,它们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地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三国最终都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另外,俄、日、德三国属于另一种类型。它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王朝战争,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政治上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倾向相当浓厚。
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多寡不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它们所侵

占的殖民地多少不同。其中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尤其是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德、日等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较少。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往往带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3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对外加紧侵略扩张。这一趋势的出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各国垄断资产阶级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侵略扩张的步伐。帝国主义为此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3)帝国主义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使亚非拉地区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矛盾,导致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4)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改变了帝国主义间的力量对比。在此基础上,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殖民地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造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出现对峙,导致一战爆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