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教案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教案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教案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教案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 1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或丙酮)中,所以用无水乙醇可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2 )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色素分离。

3、结果分析:①从色素带的宽度可知色素含量的多少依次为:叶绿素

a >叶绿素

b >叶黄素>胡萝卜素; ②从色素带的位置可知色素在层析夜中溶解度大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 a >叶绿素 b ; ③在滤纸上距离最近的两条色素带是叶绿素a 与叶绿素b ,距离最远的两条色素带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4、注意事项:(1)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2)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1cm ,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3)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4)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

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5、实验创新:在本实验中在圆形滤纸中央点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液进

行层析,会得到近似同心的四个色素环,由内到外依次是黄绿色、蓝绿色、黄色、橙黄色。

高`考*试:题|库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八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实验程序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 (2)加入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 到达滤液细线)制滤纸条 (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滤液划线 (2)干燥后重复划2-3次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纸上层析(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最宽:叶绿素a; 最窄: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实验关键 1.选材时应注意选择鲜嫩、色浓绿、无浆汁的叶片。如菠菜叶、棉花叶、洋槐叶等。2.画滤液细线时,应以细、直、颜色浓绿为标准,重复画线时必须等上次画线干燥衙再进行,重复2-3次。 3.层析时不要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注意事项 1.因丙酮和层析液都是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的有机溶剂,所以研磨要快,收集的滤液要用棉塞塞住,层析时要加盖,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 2.在研磨时要加少许二氧化硅,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有利于色素的提取;加少许碳酸钙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3.分离色素时,一定不要让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这是因为色素易溶解在层析液中,导致色素带不清晰,影响实验效果。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实验报告 第一部分提取与分离 一实验目的 学习应用薄层色谱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中的叶绿体a(C55H72O5N4Mg)、叶绿素b(C55H72O6N4Mg)、胡萝卜素(C40H56)和叶黄素(C40H56O2)与类囊体膜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这些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可用薄层色谱法加以分离与鉴别。 薄层色谱分析法是将吸附剂均匀的涂在玻璃板上成一薄层,将此吸附剂薄层做固定相,把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下端,然后用一定量的溶剂做流动相,将薄层板的下端浸入到展开剂中。流动相通过毛细管作用由下而上的逐渐浸润薄层板,并带动样品在板上也向上移动,样品中各组分在吸附剂和展开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的吸附、脱附、再吸附、再脱附……的过程。由于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大小不同,吸附力强的物质相对移动慢一些,而吸附力弱的则相对移动快一些,从而使各组分有不同的移动速度而彼此分开。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 新鲜的菠菜叶片 2 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碳酸钙粉末,展开剂(石油醚:丙酮:苯=7:5:1,体积比) 3 天平,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点样毛细管,层析缸,硅胶预制板,滤纸 四实验步骤 (一)色素提取液的制备 1 取新鲜叶片4至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叶表面,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 研钵中加入少量碳酸钙粉末,加2至3ml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至15ml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上清液用漏斗过滤,残渣再用10ml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冲洗一次,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即制成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提取液应避光保存。 (二)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 取硅胶预制板一个,用点样毛细管吸取上述提取液,平行于硅胶板的短边,距下边缘约1cm处用毛细管划线,风干后再划第二次,重复操作3至4次。 2 在干洁的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的展开剂,高度约0.5cm,将硅胶预制板带有色素的一端放下,使其浸入展开剂中(但不要使待测样品浸入展开剂中)。迅速盖好层析缸盖。此时,展开剂借毛细管作用沿硅胶预制板向上扩散,并把叶绿体色素向上推动,不久即可以看到各种色素的色带。 3 当各种色素的得到较好分离,展开剂前沿接近硅胶预制板上端近边缘处时,取出硅胶预制板,并迅速用铅笔标出展开剂前沿和各色素带的位置。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推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

必修一实验专题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调节器 (粗准焦螺旋)、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转换器、 载物台、通光孔、弹簧夹片 (2)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聚光器、 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 2.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主要是显微镜的安放、用擦镜纸擦拭目、 物镜,两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升镜筒→转动转换器(低) →开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白色圆形光斑 (3)低倍镜观察:放玻片→降镜筒→升镜筒→转动粗调节器→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4)高倍镜观察:移玻片(低倍镜)→转动转换器(高)→调光圈→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3、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四)实验结果: 1、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所以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3、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4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放大倍数的扩大或缩小与视野里细胞数量的变化,例: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X,则细胞数目为6个。因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若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共有50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10X,则视野中有8个细胞。因为视野中看到的事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六)知识迁移: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部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若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当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些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要观察人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就选用下列哪种组合及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生物必修三实验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实验知识点归纳 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三实验一:模拟尿糖的检测目的:学会尿糖的检测方法、检查“尿样”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班氏试剂:①在40ML水中加入85ML柠檬酸钠和50g无水碳酸钠,形成柠檬酸钠――Na2CO3溶液。②在50ML热水中加入8.5g 无水CuSO4制成CuSO4溶液,③把CuSO4溶液倒入柠檬酸钠――Na2CO3溶液中,边加边搅拌,如有沉淀可过滤。 班氏试剂同斐林试剂一样,同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优点:1,班氏试剂可长期保存,不必现配现用,柠檬酸钠――Na2CO3为缓冲对,产生的OH-有限,2,碱性比斐林试剂弱,灵敏

度高,干扰因素少,实际应用更多。 生物必修三实验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情况 实验原理: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进行组织,构建一个人工微型生态系统是可能的。但同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有条件的,也可能是短暂的,它会发生群落的演替。 步骤: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花土和沙土,花土在下面,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面,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的低处倒入水。 (3)将采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注意:动物的个体不要太大,数量不要太多) (4) 封上生态箱盖。将生态缸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5)每一天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梳理

生物必修一实验知识点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 ①实验原理: 糖类中的还原糖(所有的单糖、绝大多数二糖(除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化学选修五已讲原理可自行了解} 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②材料用具: 还原糖的检测:还原糖含量高、细胞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材料。 脂肪的检测:富含脂肪的材料。 蛋白质的检测:富含蛋白质的材料。 ③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 的硫酸铜溶液。 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 的硫酸铜溶液。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碘液、苏丹Ⅲ/Ⅳ染液 ④检测方法步骤: 还原糖的检测: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现配现用;50-56℃水浴加热。 脂肪的检测:从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切下薄片,先染色(Ⅲ 3min / Ⅳ 1min),再用酒精洗去浮色,用低倍镜找到物像、用高倍镜观察。 蛋白质的检测: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⑤现象: 还原糖:溶液先变蓝(斐林试剂颜色),再变棕(红蓝混合),最后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溶液呈紫色。 脂肪:Ⅲ: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Ⅳ:红色的脂肪颗粒 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①实验原理: {教材原话感觉都比较重点——}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虽然书上说了一大堆成分以及配制方法,但凭我多年的做题经验来看没考过} ③方法步骤: 制片:1、在纯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维持细胞形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学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2. 通过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相关理化性质。 3. 为进一步研究各叶绿体色素性质、功能等奠定基础。 实验原理 叶绿体色素包括绿色的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均以色素蛋白复合体形式存在于类囊体膜上。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由于提取液中不同色素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所以可借助分配层析方法将其分离。 实验仪器与药品 1. 绿色植物如菠菜等的叶片。 2. 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滴管、康维皿、圆形滤纸(直径11cm)。 3. 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展层剂。展层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的比例配制(V/V)。 实验步骤 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它新鲜植物叶片4~5片(4g左右),将其洗净、擦干并去掉中脉,剪碎后置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95%乙醇2~3 ml及少许石英砂、碳酸钙研磨至匀浆,再加95% 乙醇5ml,然后以漏斗过滤之,即为色素提取液。 2.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取圆形定性滤纸一张(直径应小于康维皿直径)于其中心扎一圆形小孔(直 径约3mm),另取长方形滤纸条一张(5cm×1.5cm),用滴管吸取乙醇叶绿体色素提取 液沿滤纸条的长度方向涂抹,注意涂抹色素扩散宽度应限制在0.5cm以内,风干后再重复操作数次。然后沿长度方向将滤纸条卷成纸捻,使涂抹过叶绿体色素溶液的一侧恰在纸捻的一端。 (2)将纸捻带有色素的一端插入圆形滤纸的小孔中,使与滤纸刚刚平齐(勿突出)。 (3)在康维皿中央小室中加入适量的展层剂,把带有纸捻的圆形滤纸平放在康 维皿中央小室上,使纸捻下端浸入展层剂中,迅速盖好培养皿。展层剂将借助毛细管作用顺纸捻扩散至圆形滤纸上,使叶绿体色素在固定相(滤纸中吸附有水分的纤维素)和流动相(展层剂)间反复分配,从而使不同色素得到分离,分离结果为滤纸上可见到各种色素的同心圆环。无康维皿时亦可用底、盖直径相同的培养皿进行实验,实验时可在培养皿底中放入一平底短玻管或塑料药瓶盖以替代康维皿中央小室盛装展层剂,其余相同。 (4)当展层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便可结束实验,此时可看到不同色素的同心 圆环,各色素由内往外的顺序为: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鲜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再用铅 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设计 学院附中陈建志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前沿阵地,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颜色对植物叶片颜色的影响,是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本实验要求层次较高、操作难度较大、考查频率高的一个实验,但是按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多数学生把握不够,操作不当。分离后的色带或不全或色浅,辨认困难,实验效果皆不理想。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将有关操作作了调整。 1、教材中值得推敲的地方 实验选材和研磨教材推荐用菠菜为实验材料。菠菜生长受季节的限制,有的季节很难采集。另外菠菜叶片含水量较高,较多的水分子与丙酮分子接触,降低了丙酮对色素分子的萃取率,导致提取液中含色素分子少,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教材中选用5克叶片.相对于仅需的几滴滤液来说,显然太多,也增加了研磨的时间和难度。相对于5克叶片,5毫升丙酮又显太少。丙酮极易挥发,实验中常出现叶片未研碎。丙酮已挥发干的情况。因为研磨不彻底,提取液中色素含量少。 研磨剂的配制学生只是按课本要求按顺序添加无水、乙醇、CaCO、3 SiO2,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添加这些物质的原理和作用。 过滤装置课本要求用放置单层尼龙布的漏斗过滤滤液,但实际操作中这个方法耗时且费力。 画线方法由于学生平时的实验操作中很少用到毛细吸管,所以采用课本要求的方法划线,很难做到滤液细线细、直、均匀的要求。色素分离装置分离色素是将滤纸条插入到

加入层析液的烧杯中,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还可以给烧杯加盖。而实际操作很难做到滤纸条在烧杯中保持竖直,也不能有效减少层析液的挥发。 分离色素的方法课本是让色素在长形滤纸条上扩散分离,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实验改进 只要是新鲜、浓绿的叶片皆可选,但要对叶片作些处理。将叶片用沸水处理,即将2克叶片置于沸水中煮20—40 秒(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破坏色素分子的结构)后。立即捞出置于冷水中降温,再用吸水纸吸千水分.剪碎后放人研钵。 研磨剂的配制 试验设计: 1)分别在A 、B、C 三个研钵中加入 5 克剪碎的叶片 2) A 中加少量的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 B 中加少量的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水 C 中加少量的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 3)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A黄绿色、B几乎无色、 C 深绿色);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色素可以溶于酒精但不溶于水。 通过分组对照,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提取色素过程中所添加的各种物质的作用。 过滤装置的改进将过滤用的尼龙布改为用棉花塞住漏斗口过滤,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而且过滤速度快,操作更为简单。 画线方法的研究这一步是本实验的一个操作难点,学生很难用毛细吸管画出细、直、均匀的滤液细线。如果用钢笔沾色素、硬币边缘压线、盖玻片或者棉线画线等,则操作起来更容易。色素分离装置的制作,用厚纸板作个烧杯盖,上面剪开 1.5 —2 厘米的缝隙,滤纸条只需要从层析缸上盖子的缝隙插入到层析液中,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缝隙数量不同的盖子做出调整。分离色素的方法的创新1)用圆形滤纸片分离。用圆形滤纸片分离,取平面培养皿 1 只,将一干燥的圆形定性滤纸盖在培养皿中,在圆形滤纸(直径为l0 cm )中央滴上2 ~ 3滴色素提取液,静置约1 min,在滤纸的中央点成圆形的色素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高考备考“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2mL A液,再加1~2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关于高级高中生物必修一必知实验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如:加热 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 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 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 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 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 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 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 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 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 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 Cu ( OH ) 2生成。 4. 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 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 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 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杨琪 一.实验原理 实验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丙酮,汽油,苯等)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绿叶中的色素不止一种,他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然而,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这样,几分钟之后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且溶解度最高的是胡萝卜素,它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的溶解度次之,叶绿素b的溶解度最低,扩散的最慢。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的方法 2. 探究绿叶中含有几种色素 三.实验材料用具 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SiO2、CaCO3 用具:干燥的定性滤纸,烧杯(100ml),小试管,试管架,培养皿盖,棉塞,研钵,玻璃漏斗,尼绒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 平,铅笔 四.实验步骤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取材:用天平称取5g的新鲜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加入少许SiO2、CaCO3 ,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进行快速,充分的研磨。 过滤: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绒布)中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制备滤纸条 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略小于试管长与直径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3.画滤液细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的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4.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将适量的层析液倒入烧杯中,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略微倾斜靠着烧杯的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随后用培养皿盖盖住烧杯口。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与记录 几分钟以后,打开培养皿盖,取出滤纸条,干燥后观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以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和宽度,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 6.观察结果分析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高一生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创新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创新 汉寿二中吴蔚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该实验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的内容,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合作用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加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 1.称取5g的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加入10ml有机溶剂,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 2.将研磨液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倒试管中,及时塞住试管口。 3.将干燥的滤纸条剪去两角,在距一端1cm处画滤液细线,再将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进行层析。 不足之处: 1.实验材料菠菜叶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 2.提取色素时加入10ml有机溶剂溶解色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2.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教材中采用的是石油醚、丙酮、苯的混合液,吸入以后对人体有一定的副作用。 4.操作不便,效果不明显。在分离色素时,要在条形滤纸上画滤液细线,且滤液细线不容易画细画直。还有的学生对“不让滤液细线触及到层析液”这一点做的不是很好,因而实验现象不明显。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实验材料的改进 选用校园中常见的枸树叶,优点:容易获得,几乎没有成本,叶片粗糙含水量低提取的色素量大。 2.有机溶剂的改进 在操作中加入约5ml同样能达到实验效果,这样既能节约实验材料也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挥发。 3. 层析液的改进 本实验改为用97号汽油代替作为层析液,材料易得也省去了配制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减少有害气体的摄入。

4.分离装置的改进 取一圆形滤纸并在中心打一小孔,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延小孔边缘均匀涂抹,待滤液干后,再涂抹一两次。将另一滤纸卷成纸筒,插入小孔内,使尖端与滤纸平齐。在培养皿中加入适量97汽油,把插有纸筒的圆形滤纸平放在培养皿上,使纸筒的一端浸入其中,盖好培养皿。 四、实验器材 培养皿、滤纸、烧杯、漏斗、研钵、毛细吸管、量筒、剪刀、丙酮、碳酸钙、二氧化硅、试管、试管架、纱布、新鲜的绿色植物叶片等。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叶绿体中含有两大类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它们都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选用乙醇或丙酮进行提取。叶绿体内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越快,反之越慢。因此可使用纸层析法将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开来。 六、实验过程 1.色素的提取 称取约5g左右的鲜叶,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许的二氧化硅(充分研磨)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与约5ml丙酮,快速研磨。将研磨液收集到试管中。 2.色素的分离 取一圆形滤纸(直径应略大于培养皿直径),中心打一小圆形孔,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延小孔边缘均匀涂抹,待滤液干后,再涂抹一两次。另取一方型滤纸(长5cm,宽1cm)卷成纸筒,将纸条插入小孔内,使尖端与滤纸平齐(勿突出)。在培养皿中加入适量层析液,把插有纸筒的圆形滤纸平放在培养皿上,使纸筒的一端浸入层析液中,盖好培养皿进行层析,待层析液将要到达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 3.观察和记录 观察滤纸上出现了几个同心圆,以及每条色素带的颜色。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七、实验效果 可清楚的看见被分离的各种色素的同心圆。由内到外依次是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鲜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 八、自我评价 1.本实验的材料选自生活中常见的构树叶,不但取材方便而且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实验九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

实验九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层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便将混合色素分离。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验器材 新鲜的植物叶片。 研钵;漏斗;100ml三角瓶;玻璃棒;剪刀;滴管;培养皿;定性滤纸条(5cm×1.5cm)。 毛细管;试管;试管架;石棉网;烧杯(100ml);酒精灯;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 四、实验试剂 1、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 2、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体积比) 3、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4、甲醇、KOH 五、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

高中生物必修本重要学生实验汇总

必修一 糖的鉴定 原理: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 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 (2)仪器:试管、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3)斐林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条件:隔水加热 实验结果分析: (1)淀粉: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淀粉,则出现蓝色,反之,则没有。 (2)还原性糖: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还原糖,则出现砖红色沉淀,反之,则没有。 脂肪的鉴定 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花生种子,花生匀浆 (2)仪器:双面刀片、试管、小量筒、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3)试剂:苏丹III染液、苏丹IV染液 实验结果分析: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脂肪,则观察到橘黄色(红色),反之,则没有。 蛋白质鉴定 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豆浆、鲜肝提取液 (2)仪器:试管、试管架、小量筒、滴管 (3)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注意:不需要隔水加热) 实验结果分析: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蛋白质,则出现紫色,反之,则没有。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改进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改进、探索 武威二中何秀芳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光合作用一节的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做好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加强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提取、分离、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技能。 二、实验目的: 1、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2、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 三、实验原理: 1、提取色素: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则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只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且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则根据不同的扩散速度,把色素分离开。 四、原实验步骤

五、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不足之处:提取色素使用研磨法,加10ml无水乙醇,得到提取液色素含量不高,并且点样时容易印染(如图1),导致色素分离不明显;且实验中研磨之后还要过滤,步骤繁琐,所需器材较多。 改进:提取色素时加5ml无水乙醇即可,得到的提取液可不用过滤直接点样,这样步骤简单,节省时间并且不影响实验效果,只不过这一操作放到第二步较好。 2、制备滤纸条 改进之处:滤纸条剪去两角之后,剩下的长度在0.5CM左右为宜,底边左右两侧剪去两角时最好夹角一致这样色素在滤纸上扩散的才会更均匀。(如图2) 图1 图2 3、画滤液细线 不足之处:滤液细线要求“细、直、齐”,用毛细吸管加大了难度,毛细吸管很细易断,而且画滤液细线时,线画得较粗且不直,很难符合要求。 改进:直接用盖玻片蘸取提取液在铅笔线处拓印,这样干了再在原处拓印2~3次,降低难度,且色素含量较高。 4、层析液 成分:(1)石油醚、丙酮、苯(2)石油醚、二甲苯、苯、(如图3)(挥发性强,有刺激性气味,而且有毒) (3)汽油(如图4)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精选.)

高中生物学中科学家经典实验总结 1.施莱登和施旺利用显微镜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从而建立了细胞学说。(必修一P10) 2.台盼蓝染色实验(必修一P43) 3. 细胞膜的制备(必修一P40) 4.分离各种细胞器(必修一P44) 5.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必修一P48) 6. 欧文顿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凡是可 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必修一P65) 7.罗伯特森通过电镜观察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即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必修一P68) 8.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必修一P69) 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札尼证明了胃液具有消化作用的实验(必修一P78) 10.酶本质的探究(必修一P81) 11.1771年,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 气。(必修一P101) 12.1779年,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只有绿叶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必修一P101) 13.1845年,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必修一P101) 14.1864年,萨克斯通过半叶遮光实验(饥饿处理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必修一P102) 15.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必修一P100) 16.1939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标记H2O和CO2)进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 产生的氧气来自水。(必修一P102) 17.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必修一P102) 18.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并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两大定律。(必修二P2)

高中生物必修本重要学生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本重要学生实验汇总

必修一 糖的鉴定 原理: (1)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颜色反应。 (2)还原性糖(单糖、麦芽糖和乳糖):与斐林试剂反应,可以产生砖红色沉淀。 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马铃薯匀浆(2)仪器:试管、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 筒、滴管、酒精灯、三脚架、石 棉网、火柴。 (3)斐林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 0.05g/mL CuSO4溶液(4-5滴) 使用:混合后使用,且现配现用。 条件:隔水加热 实验结果分析: (1)淀粉: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淀粉,则出现蓝色,反之,则没有。 (2)还原性糖: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还原糖,则出现砖红色沉淀,反之,则没有。 脂肪的鉴定 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花生种子,花生匀浆 (2)仪器:双面刀片、试管、小量筒、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3)试剂:苏丹III染液、苏丹IV染液 实验结果分析: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脂肪,则观察到橘黄色(红色),反之,则没有。 蛋白质鉴定

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的颜色反应 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豆浆、鲜肝提取液 (2)仪器:试管、试管架、小量筒、滴管(3)双缩脲试剂:配制:0.1g/mL的NaOH溶液(2mL)和0.01g/mL CuSO4溶液(3-4滴) 使用:分开使用,先加NaOH 溶液,再加CuSO4溶液。 (注意:不需要隔水加热)实验结果分析:如果待测样品中含有蛋白质,则出现紫色,反之,则没有。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实验原理: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 将失水,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会收缩,但原生质层伸缩性比细胞壁大,所以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发生“质壁分离”。 ●反之,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将吸水,原生质层会慢慢恢复原来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