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信贷风险报告2010年第06期

中国信贷风险报告2010年第06期

? 国内第一份中国银行业风险跟踪监测报告

? 根据官方公布资料、规范披露信息及专业权威

数据

? 风险类型涵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等各个方面

? 关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投资项

目以及银行经营等多个领域

? 有助于了解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背景,找到自身

市场定位,寻求提升银行竞争力的战略与对策

? 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倾力打造,每月15

日和31日定期发布。

中国信贷风险报告 2010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系列 REPORT ON CREDIT RISK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2010年第06期 总第149期

本期目录

I.本期专题:民间资本新机遇,商业银行新挑战 (2)

【潜在风险】民营企业能否站稳脚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2)

【追根溯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4)

【风险控制】如何加强对大型民营企业的风险控制 (6)

II. 宏观研究 (9)

【宏观研究】远虑近忧下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9)

Ⅲ. 银行风险 (15)

【市场风险】人民币升值将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信贷风险 (15)

【信用风险】银期合作逐步加快,关注仓单质押贷款业务风险 (17)

【信用风险】东莞农商行首推宅基地贷款 (20)

【操作风险】一达通贸易融资模式风险仍需警惕 (24)

Ⅳ. 行业风险 (27)

【煤炭】煤炭企业加速重组,并购前后需警惕信贷安全 (27)

【水泥】水泥落后产能淘汰方案或下月发布 (30)

【汽车】各路资本大举介入,电动汽车重复上马现过剩风险 (32)

【钢铁】成本提高倒逼钢价上涨,波及行业众多 (36)

【饮料】苹果汁产能过剩抑制行业复苏 (41)

【房地产】政策导向不明,行业风险尚未完全释放 (45)

Ⅴ. 区域研究研究 (53)

【规划】“城镇化”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3)

I.本期专题:民间资本新机遇,商业银行新挑战

【潜在风险】民营企业能否站稳脚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民间资本的四项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并没有超出此前的“非公36条”,但坊间对于民间投资的重新启动仍寄予厚望,称之为非公“新36条”。今年国家将从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继续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着力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国家要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但是民间资本投资遇到的障碍也不少。市场准入问题恐怕是当前阻碍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2005年的“非公36条”已经提出要降低垄断领域的准入门槛,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面临很多阻力。一方面是体制配套文件不足,政府的执行方面还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是各界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存在歧视。不过,现在的市场准入问题与10年前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已经不再是政府在许多领域设置高压线,不让民间资本进入,而是所谓的“弹簧门”问题。在部分行业中,由于各方面的配套改革跟不上,民营企业虽然一开始进入了这些行业,但是最终不得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出来。现在,民营经济在金融、电信、电力、石油、铁矿石、部分有色金属以及新闻出版等行业,还很难进入。

比如说石油行业。石油行业目前初步形成上游勘探、开采权以及中游炼油加工能力高度集中,下游的分销环节放开的市场组织格局。但由于石油行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所以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很不充分,民营油企的发展举步维艰。以分销环节来看,目前国内成品油批发企业有2000多家,基本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控股或挂靠。零售环节虽然呈国有、民营、外资共同竞争的局面,但近10万家加油站,两大集团所属的加油站大约占50%左右,其成品油销售量约占全部销量的70%以上。

再比如民航领域。2004年,时任民航总局局长的杨元元宣布对民资开放航空业,“用鲶鱼效应,搞活行业,提升效率。”随后的2005年,中国航空业放宽了市场准入,注册资本金只需8000万就可以成立航空公司。于是,当年成了民营航空的起飞之年。中国民营航空公司开始先后成立。截至2006年10月,共有14家民营航空公司拿到了民航总局准生证。然而,国家对于民航业的产业政策有着明显的倾斜性,政策滞后和不公已经成为了民营航空目前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

另一方面,在一些行业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这些开放给民间资本的空间能否竞争过重组后的央企也是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工信部已明确的今年解决过剩产能和重点推进兼并重组的行业有五个,分别是汽车、钢铁、有色、船舶和建材。有消息表明,央企重组集中在七大行业,航运、煤炭、汽车、钢铁、电子通讯、有色、建筑,这共7大行业35家央企整合可能性最大。

目前,在央企内部资产重组方面,审批权下放给央企。中央企业在本企业内部实施资产重组,符合相关规定的境内企业协议转让事项,由中央企业负责批准或依法决定,同时抄报国务院国资委。其中涉及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一般来说,央企重组有四种模式,一是集团间的强强联合,以钢铁、通信、地产、汽车、航空等重点大型央企为主。第二种是实现产业链纵向集结。即纵向联合,如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或者是央企某个行业上下游的重组整合,正在洽谈中的中化集团与云天化即属此类。第三是同类资产剥离后打包装入新公司,也即把相关央企中非主业资产剥离出来,而后以同类产业相合,形成新的独立企业。目前正在进行的央企非主业宾馆酒店业务整合就以这一模式展开。第四是以强并弱,如诚通集团及通用技术集团就合并多家不在一个行业的央企。

纵观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有几个特点:一是国资委的有效推动是重组成功的前提。二是总体上反映了大带小、强扶弱的特点。三是重组比较成功、效果比较好的企业,基本上是重组前被重组企业陷入困境和管理层退休的企业。这些企业容易在人事安排、战略规划和组织结构上服从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整合能力比较强,能够有力地与集团公司达到有效协同。四是重组比较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一个比较强的法定代表人、管理团队和整合机构,加快了重组的进程。五是这些企业的重组基本上是竞争行业的重组,重组的经济动力和市场敏感性较强,存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客观压力,同时具有担心被国资委边缘化的内在压力。六是有效的手段是重组成功的保证。国资委通过建立一些必要的经济手段(比如业绩考核)、行政手段(比如干部任免制度)和法律手段(通过出台相关的管理法规)来强化重组整合的效果。

但是,中央企业的重组也反映了很多突出问题,这方面可以也是民营企业的机会:一是有些企业的重组没有充分反映出资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在国资委倡导中央企业必须进入行业前三名的压力下,一些管理层担心自己的企业被国资委边缘化,就走向了资产重组的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存在“管理层投靠大山”的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出资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更确切地说反映了管理层的利益。中央企业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企业之间管理层谈判的砝码。二是有些资源重组没有达到优化目标。有部分中央企业重组只是规模的扩张,和企业的运营还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组过程只是履行了产权的划转,没有实质的资产重组和实现管理链条和资源的有效整合,没有达到预期有效协同的目标。三是企业重组后相关的政策

没有及时跟上,比如管理企业大集团的标准是什么,如果仅仅把“世界五百强”的“营业收入”作为标准,那么从根本上就偏离了重组的根本目的。

【追根溯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资金是民营企业生命力得以扩张的砝码,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局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的信用问题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诚实经营,讲究信誉与消费者和企业密切相关,它既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好的信用会给银行好的印象从而能比较顺利地取得贷款,而不良信誉或信用等级偏低则会取到很少的贷款甚至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专门制定的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指导性意见中有一条: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属于禁止贷款类:欠息,无偿债能力;贷款用途不大;不守信誉;企业管理混乱;经营无固定场所;企业经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一般性加工企业的基建项目;信用等级BB级以下。

当然,其它企业比如国有企业等也会出现一系列信用问题,但民营企业的资信状况更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一个数据是,60%以上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是BBB级或BBB级以下的信用等级,而从评级经验和指标体系的严格程度来看,这仍是一个保守的数据,更别说依照国际指标体系。

2、民营企业税负以外的乱摊派、乱收费等问题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间接影响其外部融资。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利润和大企业无法比拟,但却要承担比大企业多得多的税外费用,从而拖住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给民营企业减负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信息不对称,银行难放心。银行惜贷说到底是为了逃避风险,而风险的根源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信息缺乏而在融资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在交易之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是会导致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贷款者和借款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借款者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等,借款者比贷款者知道得更多,具有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贷款者在借贷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消除不利的影响,贷款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借款者过去平均的信息来设定贷款条件,而不是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确定利率。这样,就会对那些高于平均条件的优良借款者不利,后者就会退出借贷市场。这一过程的不断

重复,借贷市场上借款者整体素质就会下降,那些最可能造成信贷风险的贷款者常常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的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得到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来的承诺,从事使贷款不能归还的高风险投资或者故意逃废债务。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民营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比国有企业、大企业更加严重,其原因是因为民营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问题。民营企业的信息基本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是很难获得有关民营企业的信息的。民营企业在寻找贷款和外源性资本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由于民营企业对资本和债务要求的规模较小,使得审查监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往往不愿向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可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问题已成为金融市场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障碍。

4、民营企业贷款难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为赶超发达国家而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部门的结果,导致我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想象较为严重。我国金融机构也以大银行为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与产业中的高度垄断相一致,大银行与大企业之间的互生关系非常明显,导致大银行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

5、所有制的歧视势必造成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局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只愿给国有企业贷款,同为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在中国,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首先给了国有企业,其次是“三资”企业,最后才轮到民营企业。而只要是民营企业贷款,大多都会出现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减少贷款额等诸如此类的现象。

打破所有制的歧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上述五个原因,归纳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体制上的原因。民营企业是非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差异,造成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此外,政府在信贷支持体系渠道开启方面,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

第二,企业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民营企业由于数量众多,层次参差不齐,财务制度不规范,从而导致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银企联系不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从而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

第三,社会服务体系的原因。首先,缺乏专门的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民营企业资信状况不均匀,为规避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借贷方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大打折扣,而市场体系的不完善,使民营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其次,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的严格化。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银行业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对放贷后的风险顾虑和原有的不良贷款沉淀较多,使之对民营企业缺乏信心,为防范风险,必然采取的措施就是:普遍加强信贷资产的质量管理,对信誉程度较高的民营企业才给予贷款,而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管理科学化的欠缺,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再其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自身财力的不足,以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还贷不力,资金来源不断萎缩,负债经营过重,资产质量下滑,可以放贷的资金十分有限,难以给予民营企业足够的支持。最后,政府财力扶持的困难,政府在体制改革中,重心在于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受财政收入刚性的制约,限制了向民营企业贷款的力度,国有银行企业化后,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干扰措施让银行放贷,使民营

【风险控制】如何加强对大型民营企业的风险控制

一、加强对民营企业集团授信业务背景真实性的调查分析

贷款前要加强对实际经营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调查。除通过到企业进行实地查账、抽调原始凭证、实地核查库存商品等手段外,还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水电费账单、银行对账单、纳税凭证、购销合同、以及资产权属证明等材料,加上从工商、税务、行业协会等外部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全面摸清企业有效资产和真实现金流状况,并做出客观分析评价。贷款后要加强授信用途真实性的调查,重点从现金流状况、业务规模、生产经营周期、与关联企业资金往来等角度,客观分析企业申请授信的真实理由,判断授信的实际用途以及用途是否符合最初的授信条件,从源头规避授信风险。

在银监会相聚出台《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前提下,更应该用账户控制的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集团授信业务背景真实性的调查分析。

二、充分调查民营企业集团的实际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在授信决策时过于注重授信业务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而忽视了企业在经营、财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议价能力不强的民营企业,业务配合意愿高,易于带来各类综合效益。因此商业银行在授信业务发展中,要端正经营理念,应当选择

经营管理规范、信用记录良好、主营业务突出、市场地位稳固、经营效益良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客户给予支持。

近年来,人民银行已经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集团客户信息的信息共享工作,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更为准确的集团客户结构关系树,动态把握集团成员的基本网络架构及变动情况,摸清集团客户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等情况,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在剔除关联交易因素后再来确定整体授信规模。特别是针对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由于受地域限制,商业银行的地区分行难以对辖区以外的关联子公司进行整体控制,这时就需要主动申报上级管辖行对其进行统一授信管理,以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的现象。如果是全国性大集团,能够采用银团贷款模式尤佳,不仅提高信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水平。而且还增加了议价砝码,并容易控制总体授信规模。

三、高度重视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考察与评价

民营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通常表现出较强的个人和家族色彩,集团的经营发展、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在很大程度上与实际控制人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除了传统的实地走访外,还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了解实际控制人的历年个人信用记录及工作经历,展开各方调查,对经营者个人素质、资信状况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评。

四、改革信贷决策机制

可考虑从几方面对目前信贷决策机制进行改革。第一,调整信贷体系的组织结构,加强部门的相互制约,实行彻底的审贷分离,使信贷经营部门集中力量开拓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市场;第二,实行适度的授权和授信制度,对下级行赋予合理的贷款权限,缩短代理链,缓解由于银行高层信贷决策机制与基层民营企业的地理位置矛盾而产生的融资不利及信贷风险;第三,建立贷款责任人制度。切实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每笔发放贷款都确定一个经营责任人,负责贷前调查、评估,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及贷款本息回收;第四,改革业绩考核体系。强化利润指标在其中主导地位,避免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主体对银行提出相互矛盾的考核要求,使银行能真正按照规范化发展的要求从事经营活动。

五、合理运用产品组合管理

根据民营企业集团的实力和经营特点,提供不同的授信产品和组合。比如根据客户的经营贸易周期、货物销售和现金回笼渠道等情况,将开立信用证与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转让等贸易融资授信等进行组合,对适合质押监管的进口货物采取仓单质押或货物质押方式,从根本上保障还款来源。

六、加强银行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

银行应重视信息的收集工作,不应局限于公众信息,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有门槛”的信息,尤其是应当注重收集企业法人代表的个人信用行为的信息,建立起各自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不仅要求银行要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同时银行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力度,重视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和加工,提升信息的可用价值。

七、进一步建立健全授信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通过各种资格考核,使授信从业人员在面对于集团客户的光环时,要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因为贷款者的光环就降低标准、减少程序。同时,理智对待其他银行的竞争,对从客户方面透露的有关其他银行竞争信息要保持清醒,进行独立判断。

II. 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远虑近忧下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一、短期内经济过热风险上升

(一)地方政府项目加速启动或致经济过热

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政府主导的项目支出暂时缓解了金融危机中需求不足的问题。然而,地方政府的“大干快上”所带来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地方政府借着4万亿投资名义上马或计划上马的项目大幅增加,这些项目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也埋下了投资过热的隐患。

中央政府对于地方项目的过快扩张问题已经开始有所重视,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了“严控新上项目”,近期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然而,在严控新上项目的同时,中央政府对于在建项目的“网开一面”或将成为地方政府的突破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项目加速开工,造成“既成事实”,使辖区内各种项目尽快跨进“已开工项目”的门槛将有可能是两会后各地方政府主要的努力方向。从近期的情况来看,两会刚刚结束,各种地方政府的项目都出现了集中启动的迹象,短期内新开工项目数有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新开工项目的扩张和去年在建项目的加速建设,有可能会导致短期内的投资增速超预期,投资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过热风险正在加剧。

从地方政府的各种计划项目来看,仅以高速公路为例,2008年底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5100万辆,高速公路里程数6.1万公里,而如果2009年各地方政府的规划全部付诸实施,到2020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数将达到16.5万公里。作为比较,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的美国,2009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数仅9万公里。

(二)原材料价格上升或推升PPI

如果说本次金融危机之前,全球都在关注来自美国的需求,那么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金融系统的低迷、及其失业率的飙升,使得美国消费者面临长期去杠杆

化的过程。短期内,来自美国的消费需求全面复苏将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此形势下,对于来自其他经济体的需求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全球经济本轮复苏过程中的领头羊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自中国的需求自去年起就受到各方的关注。4万亿投资拉动了钢铁、水泥等基建相关原材料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推升了全球投资者的预期,在对中国需求上行的预期之下,原材料价格在2008年底触底反弹后开始持续走高,CRB金属价格指数2009年全年反弹幅度超过100%。

进入2010年,一方面随着许多在建项目进入其建设周期的第二年,其投资规模较去年将进一步放大;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如果新开工的基建项目出现爆发性增长,可能会进一步推升原材料价格。

从过去一个时期的情况来看,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已经接近其2008年夏天创下的历史纪录,PPIRM三个月环比折年增速在2月份达到23%,为1999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高点。随着铁矿石谈判的开展,今年铁矿石价格继续大幅上升将不可避免,钢铁价格在成本推动下继续走高将是大概率事件。从中国的PPI结构来看,钢铁价格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钢价在后期出现大幅上升,将加剧后期PPI上行的压力。

图表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

(三)关注可能出现的PPI向CPI传导

回顾中国30年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与西方国家经常面对需求不足的问题不同,经济过热才是中国经常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体制中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个体的特点密不可分。地方政府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在各地区

的代言人,但另一方面也是地方经济的所有者和经营者,这使得其具有天生的鼓励投资以刺激本地经济的倾向。

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4次明显的通货膨胀阶段,分别是1988-1989、1993-1996、2004-2005和2007-2008年,其中1993-1996以及2004-2005是较为典型的投资扩张过快所导致的过热和通货膨胀。在这两个阶段中,都出现了明显的PPI向CPI传导的现象。投资过热引发通胀的过程中,资源品和制造业产能首先出现短缺,PPI开始上行,最终推升消费品价格。从过去的经验来看,这种从PPI向CPI的传导过程一般约需要6-12月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1993-1996年的投资过热时期,两个方面与当前情形十分相似。一方面,地方政府投资显著快于中央投资,各种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另一方面,银行大开信贷通道,大量贷款支持本已过热的地方项目投资。从今年的情况来看,1-2月份新增信贷中中长期贷款规模大幅上升,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四)通胀上行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衰退对产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增速损失和产出损失。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产出损失。在经济衰退过程中,企业投资意愿下滑,产能上升速度明显减缓,整个潜在产出的绝对水平停滞不前。当衰退后产出水平恢复至衰退前的绝对水平时,产能利用率也接近极限。随后经济体再次进入“投入-产出”的经济周期,经济增速和衰退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危机中投资下降所带来的产出损失难以弥补。

从国外的历史经验来看,韩国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发生了明显的产出损失,在经历了两年左右的产能利用率修复后,其绝对产出在2000年后半段恢复至危机前的绝对水平,其通胀水平也紧随着加速上行。

中国的出口行业成为本次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短板,出口行业受外需疲软的影响在2009年几乎没有进行明显的投资活动,因此其产能与危机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中国月度出口规模(季调后)在2009年底回复至前期高点,中国整体的产出缺口修复可能已经完成。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外需短期内将继续受欧美补库存周期的影响而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这将进一步夯实经济短期超潜在增长率上行的基础。

随着产出缺口修复的完成,产出缺口对于通胀的抑制作用已经不复存在。这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到通胀间的传导链条已经基本被打通,通货膨胀上行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二、中期基本面下行风险犹存

(一)不同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短期内将继续向上。然而在确认基本面短期内快速修复的同时,还需考察经济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需要关注在快速复苏过程中的不平衡问题。目前来看,这样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为区域的不平衡和行业投资的不平衡。

从区域的角度,我们观察了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在出口方面的恢复情况。就出口同比增速而言,东部地区2009年仅下降了7%;相应的,西部地区下滑了13%,而中部地区的降幅更是达到了26%。中西部地区分别低于全国出口水平16.6%和3.3%。中部地区的恢复情况甚至落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如此巨大的差异显示出不仅在经济布局上东部与中西部存在不平衡,同时东部地区应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反应也更加迅速和积极。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将更需要外力的扶持,特别是国家在政策以及资金上的支持。

除了区域上的不平衡,不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恢复情况也不尽一致。以2008年10月为基点,我们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恢复情况最为乐观,到2009年10月实现了约20%的同比增长。而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的趋势并未得到改善。到2009年10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3%,而房地产方面的下滑幅度达到了9%。

经济恢复的不平衡性显示了中国经济基本面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中期来看,稳定的发展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西部的崛起以及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所释放出的内需消费以及私营企业投资的启动。在这一基本面之上,所做的政策调整需要考虑时机和力度。

(二)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经济的恢复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出口的提升。从增速看,2010年2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速达到45.7%,接近04年的峰值水平。从绝对值看,季调后的贸易金额已经接近历史高点。从外需恢复速度超出预期,短期内中国出口将继续向好。近两个月出口超预期增长也使得无论监管层还是市场都对基本面信心开始恢复。

作为这种信心恢复的一个证据,我们近期的微观调研中也逐步确认南方的一些以出口为主的厂商开始逐步购进新的机械和设备,逐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产能扩张。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产能的扩张体现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供给紧张。出口企业集中的长三角和

珠三角地区在年后持续报出有关农民工荒等消息,从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出口类企业的改善异常强劲。

但贸易迅速恢复的另一面需要市场保持警惕。中国出口的增长得益于出口导向和支持的政策以及廉价的优势。而后者在此次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出口恢复方面则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这一特点使得中国的出口一方面在危机中能够开辟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则在现有的市场中扩张了份额。在全球需求都较为疲软的情景下,这使得后期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将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以美国为例,从美国的顺差来源来看,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在美国顺差来源中占比急剧扩张,从2008年年中的30%扩张到2009年年底的45%,挤压了其它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伴随着危机的结束和各经济体的逐步恢复,未来中国所面临的贸易摩擦将不仅来自美国,也会来自于其它同样需要出口市场和保护本国企业的新兴市场国家。相对于短期出口的强劲复苏,中期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三、政策调控未来将更加谨慎

(一)中期下行风险使得利率调整将较为谨慎

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准,2月2.7%的CPI水平已经使得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历史经验显示,负利率有可能会导致央行加息,尤其是最近一次2007-2008年间的通胀周期前期,央行连续三次在实际利率转负后的当月进行加息,可见央行在其货币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对于负利率的担忧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无论是使用自上而下的宏观模型还是使用季节性条件对未来通胀水平进行预测,全年通胀水平均高于两会期间宣布的3%目标水平。中性情况下,2010年CPI全年均值将达到3.7%。在较为极端的情景下,如果过去一年投放的天量信贷对于通胀的推动作用全面释放,则根据我们的模型预测全年均值有可能会达到4.9%。即使按照最为温和的季节性规律来看,2010年的CPI也将有可能会达到3.1%,并在5月到10月间这六个月内突破3%的水平。

因此,从负利率的角度来看,目前货币政策确实面临价格调整压力。如果不进行基准利率的调整,中国很可能2010年全年都处于负利率的局面。而且,如上所述,因为此次通胀的上行可能会是结合货币超发、投资过热、原材料价格上涨、中期食品供给下滑所导致综合性通胀,因此整体的通胀形势较为严峻。

(二)应对地方项目的盲目上马行政手段或将被迫推出

4万亿投资项目在2009年拉动经济的同时,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受此影响,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在2009年急剧膨胀,除中央政府代为发行的2000亿地方债和规模相近的城投债之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银行贷款余额在2009年估计上升了4万亿的水平。实际的地方政府“隐形负债”余额保守估计增长了200%,其规模可能已与2009年国债余额规模相当。

而从近期的情况来看,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并没有随着财政负担的加重而回落,反而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严控新上项目”之后,地方项目出现了集中抢先启动的情况,使得经济过热的风险进一步加剧。

为应对这一现象,除了收紧地方政府的银根,包括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对整体信贷投放规模进行调控之外,中央政府还有可能在后期被迫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来确保地方项目不会出现爆炸性的扩张。对于各种新上项目的排查可能会日趋严格。

从历史上来看,1993年出台的“国十六条”是在应对投资过热过程中推出的较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各种货币、财政、税收、行政各种手段集中调控是1993年后经济能够快速降温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的情况下,由于后期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央政府的整体行政调控政策可能不会像1993年那次调控那样严厉,但如果地方项目真的出现失控性扩张,则对于新上项目的排查和审批有可能会出现类似1993年的严厉程度。后期政策或将是结合银根、地根、税根的综合调控。

Ⅲ. 银行风险

【市场风险】人民币升值将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信贷风险

近日商务部和工信部将公布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汇率上升压力测试,既有大中型企业,也有小型企业,既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大约覆盖12个行业,以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对纺织等行业造成何种影响。

经过2008、2009两年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好不容易挺过来并在今年年初刚有点回暖,现在人民币升值便将再度陷入困境,甚至绝境。事实上,金融危机洗礼后的外贸出口企业正处于十分脆弱的回暖期。,贸易的恢复性增长仍存在下滑的可能。

【银联信分析】

一、汇率升值或者贬值对经济增长影响无直接证据

人民币汇率自2008年7月以来暂停兑美元升值。之前3年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21.2%,7月22日一次性升值2.05%,然后按年率6.6%渐进升值。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一、人民币何时结束盯住美元不动?二、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何变化?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如果一个经济体增长速度长期高于另一个经济体,币值有相对升值的趋势。先不考虑汇率制度和通胀等差异,初步考察汇率变化和经济增长差异之间有何关系。根据可得数据对韩国、巴西和中国对美国的汇率和GDP增速差做初步的Granger Causality检验,发现巴西GDP增速差变化弱引起汇率变化(滞后1期),反向不成立;韩国汇率变化引起GDP增速差变化(滞后2期),反向不成立;中国1979年以前基本是封闭经济,汇率对经济影响极小。若采用1979-2009年数据,得到中国GDP 增速差变化弱引起汇率变化(滞后1期),反向不成立。

中国的数据信息看来比较特殊,汇率贬值和GDP增速差显著正相关,也许这是近十年中国面临各种升值压力的原因之一。对比韩国的情况,GDP增速差和汇率贬值显著负相关。韩币升值,经济增速上升。

从中国的数据中,我们没有发现汇率升值或者贬值支持经济增长的证据。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汇率固定,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特殊时期不全是坏事。一旦回

到较正常的情况,差异很大的经济体汇率固定,可能造成额外的经济波动和政治压力。由于相信人民币兑美元偏离均衡水平10%以上,美参议员Charles Schumer正推动指控汇率操纵议案。不考虑均衡水平计算的分歧,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中国很可能保持对美国在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上较大的差异,人民币保持升值趋势。

中国经济很可能继续稳定增长,人民币在未来5-10年内维持在主要经济体货币中最强势。资本流入的动力十足,资产价格和消费者价格容易发生大幅波动。增长红利确定,盯住美元与否于事无补,一次调升3%也不改变趋势。

而且,我们观察到一个共识已经形成:结构不平衡加大了中国经济大起大落的风险,出口优先向依靠内需驱动转型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我们不妨假设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市场导向的汇率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平衡,而结构转型有利于经济高增长。也许,这是一种高概率的多赢可能。

二、人民币升值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金融危机后中小企业刚刚出现回暖迹象,很多企业还处于转型升级调整期,此时人民币贸然升值,会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巨大困难。

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成为影响出口的最大变数。而不同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并不相同。现阶段勉强盈利的中小纺织企业,可能连人民币升值3%都扛不住;如果升值5%,即使是实力较强的大企业也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些企业已提前布控汇率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致使贸易保护主义猖狂肆虐。人民币升值压力已成了中国中小企业普遍的忧虑。

例如,温州地区75%以上的企业都与外贸出口有关。目前,这部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接近于零,如果人民币升值,1%-3%的毛利将面临归零甚至亏本的局面。

再如,2009年末广东出口企业比上年同期减员8%,达80多万人。东莞在金融海啸期间,至少流失了60万个工作职位,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今年前两个月,广东的数据显示,3个月出口订单占比60.3%,1个月出口订单占比18.8%,半年期订单占比14.8%,1年期出口订单只占5.3%。2008年以前,中长期(半年期以上)订单占比一般都超过50%,但目前半年期和1年期合计仅占20%。这个差距很大,说明企业在观望中,信心依然不足。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企业的心态是非常谨慎的。对人民币升值的敏感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订单周期。目前对大部分企业而言,和大客户的产品定价是一季一订的,有的甚至半年签订,刚性成本上升必然将缩小利润空间,签单相当谨慎。

从数据评估上测算,中小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综合冲击下,有20%的企业过不去,20%的企业没有任何问题能够比较顺利地化解,50%-60%是在应对和转型以及它的生死线上徘徊。

若人民币重启升值,除了一部分企业破产外,还会促使一部分企业转战国内市场,这将与国内大规模刺激经济所带来的新增产能相重合,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局面,迫使下游企业通过降价来抢占市场,这一点在2010年初已经得到体现——部分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通过降价来抢夺海外订单,因海外市场也面临产能过剩的激烈竞争。

此时,人民币升值伴随着产能过剩加剧,将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破产将释放失业压力,转向国内销售的企业也可能因过度竞争而裁员,或向海外转移,特别是纺织、玩具等低附加值产业,就业不足将限制国内消费总需求的增长。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将下降,“民工荒”现象将告一段落。

第二,由于产能过剩、需求不足,下游厂商提价空间有限,从而导致CPI涨幅受限,难以出现高通胀的局面;

第三,中期阶段内,由于美元走强及全球需求不振,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在目前水平维持振荡持稳,而人民币升值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跌,进一步削弱物价上升的压力;

第四,产能过剩导致库存上升,企业周转效率下降,附着于存货的货币量上升,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第五,随着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前期信贷高潮期形成的坏帐逐渐暴露,银行将收缩信用,导致部分货币退出流通,滞留在银行体系内。

【信用风险】银期合作逐步加快,关注仓单质押贷款业务风险

近日,中国银行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银行肖钢董事长、张燕玲副行长和陈四清副行长,大连商品交易所刘兴强总经理、郭晓利副总经理等一同出席签字仪式。

中行表示,其一向重视发展银期合作业务,自2003年成为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保证金存管银行以来,积极服务于大连商品交易所及其会员期货公司,提供期货保证金存

管、期货交易资金汇划和结算等服务,目前已与大连商品交易所的60家会员期货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根据签署的《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海内外客户资源共享、仓单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银期新产品开发、金融科技创新和集团金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携手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银联信分析】

近年来,随着期货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股指期货的推出,银期合作呈逐步加大趋势。一般银期合作主要涉及银行中间业务比如结算、资金托管的业务,从信贷方面,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成为银行与期货公司的重点合作领域,因此银期合作过程中,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出现的风险应该引起银行的关注。

总的来看,质押物本身质和量方面存在的风险很小。银行质押贷款面临的风险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质押比率偏高。商品的价格始终处于不断涨跌过程中,对应仓单的价值也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如果银行对质押物评估比例过高,就可能造成借款人还贷不积极。二是质押物存在法律纠纷。仓单不能重复质押,银行应了解仓单的持有情况,并要争取期货公司、交易所的积极配合。期货公司可以监督借款人的资金运作情况,交易所可以协助银行冻结所有质押的仓单,冻结期间仓单不会再进行流通。

一、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存在的风险

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等贷款人的利润来源之一,而信贷风险是贷款人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商业银行必须发展信贷业务,同时还必须保证按时收回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不能出现坏账。信贷风险是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事先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使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按期收回和正常周转,导致出现资金呆滞、呆账和坏账损失的一种可能性。仓单是信用程度较高的有价证券,它不但与高质量的商品相对应,而且包含着交割仓库、期货交易所对质量、数量的信用担保。仓单质押贷款是一种低风险的贷款形式,但是低风险不等于无风险。仓单质押贷款对不同的借贷主体而言,风险的表现形式及风险大小也不尽相同,其中贷款人的风险最为显著。

1、贷款人的风险

贷款人的风险与仓单质押参照价格、质押折算比率、借款人的资信状况等有直接关系,与放款规模、现货市场价格变化有间接关系。仓单质押可以参照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办理。但是期货价格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受许多复杂因素影响,其走势未必能完全与现货市场的实际情况一致,由于期货价格包含一定持仓成本,往往偏高于现货价格。若以期货价格办理质押,则在确定质押比率或调整质押额度时,应考虑这个因素影响。若

以现货价格办理质押,则应考虑现货市场的标的物与期货市场是否一致。若不一致,要依据现货市场的等级差对质押比率进行调整。如果贷款人在与借款人签署协议时参照价格不准,特别是价格偏高时,就会给贷款方留下风险隐患。贷款人通过仓单质押一次性放出的贷款在其资本金中所占的比例、在总贷款中所占的比例要按照有关贷款管理制度实施,严格控制。若所占的比例过高,一旦贷款人出现经营、法律风险,很可能会对贷款方造成重大影响。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化直接引起仓单内涵价值的变化。质押贷款合同签订后,若仓单对应的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而贷款合同未作任何调整,没有设立警戒线,就会出现仓单价值低于贷款本金的现象,这时风险就会随之而来。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在借贷关系中甚为重要。资信不良的借款人可能会给贷款人造成严重的后果。譬如,借款人已经资不抵债、仓单作重复质押、假借别人的仓单或伪造仓单、伪造财务报表、贷款不按期归还等。当然,由于借款人资信状况不良引起的潜在风险在其他各种贷款形式下也是存在的。

2、借款人的风险

对借款人而言,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因经营需要不能如期偿还贷款,贷款人按照合同约定处置仓单。仓单卖出时,成交价格偏低,低于质押物起初的价格,仓单无形中已经发生贬值,卖出价值不足以归还贷款金额的,贷款人要对借款人依法进行追偿。由此也会对借款人造成影响。

3、质押担保人的风险

仓单质押贷款若到期无法正常收回,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由回购担保方承担处置仓单并归还贷款人资金的义务。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由担保人承担。

二、控制风险的对策

如前所述,标准仓单质押贷款的风险主要来自贷款人。因此,贷款人要对借贷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认真分析,制定一套完整的应对策略,做到未雨绸缪。

1、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资格

借款人近几年来要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各项指标符合贷款要求,资产流动性充足,高管人员和主要业务人员无重大不良记录和违规行为,无欠债不还记录。

2、贷款项目的可行性

贷款人要审查借款人的资金用途,是用于期货套保、套利、投机,还是用于其他经营业务。根据资金投向判断贷款风险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