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历史沿革

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历史沿革

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历史沿革
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历史沿革

2007年2月10日第2期(总第314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ofFujianPartySchool

Feb.10,2007

No.2(GeneralNo.314)

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它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价值的决定与衡量问题。尽管早在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已出现价值思想的萌芽,但直至17世纪中叶威廉?配第创立了劳动价值论,才标志着价值理论的形成。不过,配第的价值理论还比较零乱、粗糙,他把生产金银的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并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从而使其价值理论带有浓厚的二元论色彩。此后的经济学家基本上沿着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价值论这两条道路,继承和发展了配第的价值理论。前者承认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点,后者则把价值的创造归为劳动和其他非劳动因素,甚至明确反对劳动价值论。本文即拟对此发展脉络做一番回顾和评析。

一、生产或供给的角度——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

如前所述,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以现实生产劳动为基础,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开创了客观价值论的先河。而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更进一步系统化了劳动价值理论。他区分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解释了商品交换价值的决定、构成及其与自然价格有时不一致的原因。然而由于他混淆了劳动与劳动力,既肯定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又赞同购得劳动决定价值,从而陷入了价值决定价值的怪圈,无法解释利润、地租的产生问题。因此他不得不提出: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之前的简单商品生产交换,而在资本主义时期劳动价值论失效,商品价值是由工资、地租、利润三种收入构成,这三种收入都是商品生产的费用。这样,斯密逐步放弃了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在斯密那里没有被坚持到底,但却得到大卫?李嘉图始终如一的贯彻。李嘉图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心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反对将效用看作价值源泉,他坚持认为劳动决定价值,并进一步认识到决定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批判了斯密的三种收入构成商品价值的观点,从而将劳动价值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然而由于他没有发现劳动二重性,不能区分劳动与劳动力,未能认识到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这就导致了其理论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而马克思正是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中汲取了合理内核与正确成份,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二)要素价值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要素价值理论从19世纪初开始盛行。与劳动价值论一样,要素价值理论也是从商品生产角度寻求商品价值来源和解决价值量的决定问题。

理查德?坎蒂隆从配第的二元价值论出发,用生产成本来说明商品内在价值的来源和价值量的决定,同时又继承洛克供求决定价值的思想来说明市

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历史沿革

毛军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摘要: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对价值论的探讨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单

独考察商品的供给或需求到综合分析,经历了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和商品标准体系论等几个

阶段。这些价值理论虽不尽科学,却从不同角度,对价值决定问题做出了各种解释,有助于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同时,认真思考其它因素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与发展。

关键词:价值论;价格论;价值取消论

中图分类号:F0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7)02-0035-04

收稿日期:2006-12-10

作者简介:毛军(1971-),女,福建松溪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博士后。

?35?

场价值的形成。斯图亚特则将生产中各个因素都作为价值的源泉。对要素价值论进行最系统阐述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继承与发展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思想,提出价值来源于物品效用,而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是由劳动、资本、土地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一切价值都是来自劳动的作用,或说得正确些,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和资本的作用。”[1](P39)也就是说,价值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要素。在这里,他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与此同时,他还接受了洛克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又是由产品价值决定的,从而陷入了要素价格与产品价值循环决定的悖论。与此相比较,穆勒对要素价值论的阐发更为直接。他明确指出,生产成本决定商品的自然价值,商品的市场价值受供求关系影响,以自然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在19世纪70年代边际分析方法兴起之后,奥地利的维塞尔也将边际分析方法引入生产成本的分析,建立“归属理论”来阐明生产资料价值问题,提出应按要素的边际生产贡献决定价值的观点,要素价值论由此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消费或需求的角度——

—效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

(一)效用价值论

如果说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是从生产供给角度来阐发价值理论,那么效用价值论则是从消费环节或需求方面来探讨价值的决定问题。在配第时代,从人的主观心理感受来说明价值形成的效用论已经存在,如巴尔本、约翰?罗等都主张效用决定价值。而萨伊、穆勒虽是要素价值理论的阐发者,但其理论中“效用论”色彩也十分鲜明。萨伊的生产费用论是以效用决定价值为基础。穆勒更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财富扩大到精神、心理和人类天性等。他从人们对商品的主观评价来定义商品的使用价值,赞同萨伊关于劳动只生产效用的观点,其所谓的劳动不仅指脑力和提出的支出,还包括了由这些支出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当然,效用价值理论的代表人物当首推西尼尔。其价值理论中始终贯穿着他的“节欲论”。他认为财富(即价值)是由效用、有限供给和可转移性组成,其中效用是物品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有限供给是由劳动、资本和自然要素这生产三要素中前二者的有限供给造成,而劳动、资本来自于工人放弃休闲的牺牲与资本家的“节欲”,因而工资和利润是对工人所作“牺牲”和资本家“节欲”的补偿。他甚至提出以“节欲”一词代替资本。显而易见,他的价值论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价值理论,其效用观点在19世纪70年代后被边际效用者继承和发挥。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

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将效用价值理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当时数学的繁荣,边际分析方法在经济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瑞士的瓦尔拉斯分别独立提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他们大量运用数学分析工具,而且十分强调主观心理评价以及需求和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杰文斯将最后效用程度表示为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物品的效用和物品的增加量的比例,因而在他眼中,价值仅是一种交换比率,并无其它意义。他在论述交换理论时,索性用交换比率说明,取消了价值概念,否定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无独有偶,瓦尔拉斯也把价值看成只是商品交换的比例,并直接以价格论取代价值论。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国学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广泛传播。它的重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重新定义了价值概念,将价值分为主观价值与客观价值,由此形成了相应的价值论和价格论。他指出主观价值的性质与根源在于有用物品的相对稀缺性。在解释客观价值的价格论中,他又表明商品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边际效用量则“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需要越广泛和越强烈,边际效用也就越高,需要越少越不迫切,边际效用就越低”。[2](P176)边际效用价值论把价值及其决定看作心理现象和物品相对稀缺的结果,这就否定了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抹煞了价值客观性,从根本上否定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关于效用可以基数衡量和边际效用可用微积分方法无限细分的观点,不仅在实际中甚至在理论上也无法做到,因而遭到反对与批评。后来,瓦尔拉斯的继承者帕累托提出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只可以以经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比较,而不能具体测定。约?贝?克拉克则以“社会效用论”对边际效用论进行修订,但他仍以主观效用为基础,因此在理论上没有大的突破。20世纪30-40年代,希克斯以主观价值理论为基础,运用序数效用理论分析价格变动的经济效应,又将效用论推进了一大步。由于分析角度不同,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兴起并未完全取代要素价值论,而是发展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理论和价格理论的重要基础。

三、均衡价格论及其修正

(一)均衡价格论

在价值理论发展过程中,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分别从商品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角度,对价值决定问题加以探讨,但这些学说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此时,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经济学说与政治主张给资本主义社

?36?

会制度带来了致命威胁。为对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论来统一人们的认识。于是,马歇尔在综合了供求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形成其均衡价格论。他提出,价值是交换过程中相互间的比率并体现在价格上,主张直接从价格入手进行经济分析。这实际上是以价格取代价值,以价格决定代替价值决定。

在反思以往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歇尔指出,无论将商品价值归结为要素价值论即生产费用,还是归结为边际效用的单一作用,均有失偏颇。他改进和修补了生产费用论与边际效用论,并分别从这两种理论说明商品供给与需求,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来解释价值的决定。他认为,价值是由效用(即需求)和生产成本(即供给)决定的,“就一般而论我们所考虑的时期愈短,我们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期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3](P41)在论述商品需求时,他认为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他用市场反映出来的客观交换价值或价格来反映计量效用,这就将代表个人需求的主观心理感受的效用和边际效用,转换成由社会力量决定的客观价格和交换价值,把个人需求扩展到市场需求。在此,马歇尔也陷入了循环决定:一方面是心理感觉产生经济现象,边际效用大小决定需求价格的高低;另一方面,心理感觉又取决于市场价格,即边际效用大小又取决于市场价格的高低。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从根本上说虽仍是运用市场供求分析来解释商品的价格,从流通领域解决价格的决定问题,而不是探讨价值的决定,但他综合多种价值论,用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分别对市场供给和需求做了深入分析,使其价格理论更为丰富和深刻。今天看来,尽管它对价值决定的解释不尽科学,但毕竟使价值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至迄今仍在西方价值理论中占据中心地位。

(二)均衡价格论的修正

进入20世纪后,垄断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特征,由于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只解释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的形成,显然不能很好满足现实的需要。尤其是1929-1932年的经济大危机,更是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严峻挑战。1933年美国的张伯仑和英国的罗宾逊夫人针对垄断资本主义特点,各自提出“垄断竞争理论”与“不完全竞争理论”,将均衡价格理论扩展到垄断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其中前者影响更大。张伯仑认为以往的价值理论只探讨纯粹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条件下的价格决定,他则要探讨中间状态下尤其是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价值理论。他提出,在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竞争中,商品的销售是由产品价格、产品性质和广告开支共同决定的。他区别了生产成本与销售成本,认为生产成本影响产品供给,并特别强调了销售成本与垄断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关系,指出只存在于垄断竞争市场中的销售成本(主要是广告开支)起到创造和引导需求的作用。在分析垄断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决定时,他继续沿用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可见,张伯仑的垄断竞争理论虽然改变了传统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假定前提,但它依然以马歇尔的研究框架为基础。

四、从回归李嘉图传统到不完全信息理论

(一)斯拉法的标准商品体系说

当均衡价格论与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独领风骚时,斯拉法却独树一帜,重新从生产领域分析价值问题,试图回到李嘉图传统。他从“为维持生存的生产”(即简单再生产)和“具有剩余的生产”(即扩大再生产)入手,开始研究价值和价格的形成。他重视商品价值量的分析,意识到收入分配的变动会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没有一种具体的商品能成为用于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不变的价值尺度”。于是,他从实际经济体系中抽象出“合成商品”即所谓“标准商品”,称“采取这种比例生产标准商品的这些方程(或者这些生产部门)为标准体系,”[4](P25)标准商品可依据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和“剩余”归属于劳动的份额,来确定利润率进而决定商品的相对价格;同时,收入与其他一切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只反映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变化,不会改变商品生产中所需的劳动量。在此,斯拉法找到了李嘉图未能寻到的“不变的价值尺度”,将其放弃的劳动量决定价值的思想贯彻始终,并解决了收入分配变动与商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关系问题,因而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他复兴并推进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斯拉法的研究对深化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颇有启示,但不足的是,他忽略对价值规定性的研究,而且同样没能区分价值和生产价格,因而仍未能彻底克服李嘉图体系的缺陷。

(二)不完全信息理论

随着博弈论逐步向经济学渗透,信息经济学逐渐兴起,它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前提。完全信息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之一,几乎所有理论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但这一假设远离经济现实,使传统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常常无法击中要害,从而限制其发展。而不完全信息理论则将西方经济学从理想的完全信息状态拉回到现实经济生活中来。

不完全信息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人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完全或信息在他们当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市场交易中有关商品的所有信息在买卖双方的分布不对称,卖者比买主占有更多有关商品质

?37?

量、性能、生产厂家信誉等方面的信息,卖者存在对价格的垄断和占绝对的信息优势,在交易中可以通过逐步输出信息获得更多收益,而买者因缺乏足够的信息被迫接受价格和承担风险,不得不多付出溢出成本。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生产者是“价格制定者”,消费者成了“价格接受者”。由此可见,尽管从整体上说,市场竞争具有优胜劣汰作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一些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价格信号将会失灵。不完全信息理论的这种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更加贴近现实,但仍然没有对价值决定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五、价值取消思潮与现代价格理论

纵观西方经济学说中价值理论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实践的深入和扩大,对价值决定的探讨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单独考察商品的供给或需求到综合分析,价值论的发展经历了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和商品标准体系论等几个阶段。而且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杰文斯在其交换理论的论述中取消了价值概念、用交换比率取而代之后,不少经济学家在阐述各自的价值理论时,也开始使用价格或其他概念代替价值,如瓦尔拉斯以价格论代替价格,提出取消价值论,而马歇尔的价值论则以均衡价格为核心范畴,不再使用价值概念。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这一问题上表现更为突出,甚至出现了以价格代替价值、取消价值的思潮。

20世纪30-4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用十分含糊的语言来谈论价值理论,流露出取消价值论的意向。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斯威齐早期也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了解价值理论的条件,言下之意就是他们过分看重价值理论,反倒是西方经济学更为客观。凯恩斯更公开表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使价值理论发展到了尽头。更有甚者,有的西方经济学者干脆宣称要从经济学研究中取消价值。瑞典学派的卡塞尔从数理经济学角度认为,价值研究无法做到确切定量分析,把价值论当成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将不利经济学的发展,妨害经济学数学化。他声称,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具有客观意义的价值理论,还是边际效用具有主观意义的价值理论都是无用的、毫无意义,应该取消。德国的里夫曼也从主观效用论角度否定了价值论的必要性。

受马歇尔以均衡价格论充当价值论的影响,西方学者大多绕开价值概念或价值问题,直接分析市场或价格。有的虽然表面上提到价值,但实际分析的是价格,将价值分析偷换成价格分析。今天,我们从西方广为传播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到近10年流行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曼昆《经济学原理》、平狄克和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凯斯与费尔《经济学原理》等一系列教材中,已经找不到价值概念及对价值理论意义和作用的论述,书中长篇累牍表述的是几经补充与修正后的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对价值论乃至对整个微观经济学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从边际学派把价值看成交换比例,将价值限定在流通领域,看成是交换的范畴开始,西方经济学说就已经割裂了价值与生产的联系,抽掉了价值的客观物质内容,价值的本质更是无从认识,从而将价值论引向歧途;随后直接用价格取代价值,将经济学的基础问题定位在价格理论上,使经济研究停留在经济现象的表层,价值也就成为了对经济学毫无意义的范畴。显而易见,价值取消论正是西方价值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随着经济活动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不同理论观点。这些价值理论虽不尽科学,却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价值的决定和衡量问题做出了各种解释,有助于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同时,认真思考其它因素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责任编辑林娜]

?38?

西方经济学 第二章 价格理论

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 一、重要概念 需求需求曲线供给供给曲线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均衡价格均衡产量需求的价格弹性供给弹性支持价格限制价格 二、填空题 1 、需求表示某种商品的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 2 、需求曲线是一条向________倾斜的曲线。 3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 、两种互补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_____方向变动,两种替代商品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成________方向变动。 6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变动叫________,需求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 7 、供给曲线向________倾斜,表明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成________。 8 、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供给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 9 、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________的变动,而生产技术变动引起________的变动。 10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________与________相等时的价格,它在图形上表现为________和 ________相交时的价格。 11 、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方向变动。 12 、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_方向变动。 13 、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________。 14 、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这些产品的________。 15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________变动对________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根据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大小,可以把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类,其弹性系数分别、 17 、需求缺乏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________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富有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________价格变动的比率。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并被视为哥白尼式的革命。新制度经济学的革命使经济学的潮流从政策建议转向了经济解释,这种转变引起了对经济现象的重新认识和对研究目的的重新确认以及对效率含义的重新评价。由于关注范围的广阔和文献的庞杂,更主要的是由于其内部不同流派之间的差别和异议,新制度经济学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明确统一的范式。因而适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把握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脉络和发展方向,成为一项迫切而有价值的工作。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当回顾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必须将视角推向历史的纵深。 1.制度主义的先驱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柯武刚和史漫飞,2002:39-40)。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或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而涂尔干和孔德的社会学传统也是制度研究的重要起源(汪丁丁,2002:200-201)。特别是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通则》中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制度、制度发生和制度职能的科学,并给出了制度学的研究方法。孔德则保持了与经济学的密切联系,并通过英格拉姆等英国历史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343-344)。 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霍奇森,1984)。琼斯认为,如果经济学家认为可以从一个很小的一般假设集合出发,推导出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原理,他们就是自欺欺人,而以这种方式得出的一般原理也缺乏一般性。因此,经济学家不应通过抽象和演绎获得结论,他们必须“看和观察”(Look and See),把他们的研究建立在最广泛的历史和统计研究上。 对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全面批判始于德国历史学派。老的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罗雪尔反对将经济学作为狭隘定义和抽象演绎的政治经济学,而应与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法理学紧密联系,但其原理并不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仅仅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地点。作为青年德国历史学派的领袖,施莫勒用历史和人类文化学的方法处理各种主题,拒绝推理的作用,仅仅坚持在无限的历史变动中的客观和记录下来的东西。熊彼特将施莫勒视为美国制度主义之父。由于无法提供指导和限制人类日活动的原理,历史主义是一口无泉之井(埃克伦德和赫伯特,2001:211)。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历程、方法论和研究纲领 欧阳日辉 徐光东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中不容忽视和令人激动的领域,但新制度经济学内部没 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在坚持正统的新古典理论硬核的同时,不断修正新古典 理论的保护带。由于制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新制度经济学的进步需要方法论上的多元论,或者说 对各种方法论的兼收并蓄。新制度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奥地利经济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充 分整合现有各个流派制度分析的资源,将被新古典抽象掉的不确定性、无知、错误预期和法律与制 度框架还原到现实中,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关键词: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 Key Words: Instituti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ethodology 作者简介欧阳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徐光东,国家发改委 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新制度经济学重点总结

1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问题。 2马克思的制度分析与新制度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注重制度分析并吧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变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对新制度经济学体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3制度分析的三种方法:①科斯,诺思的交易成本方法②布坎南托利森,塔洛克的寻租方法③奥尔森的分利集团方法。 4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①科斯指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来研究人。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类历史上制度创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双重动机均衡的结果。②第二个假定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重复进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人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不肯能无所不知。③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析一是强理性,即预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 5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一是人的因素: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二是与特定有关的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②交易的不确定性③交易频率。三是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指潜在的交易对手的数量。 6总量交易与每笔交易的交易费用的变化趋势: 7产权的功能:产权不是一项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并不意味着享有者可以为所欲为,他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驶其权利,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各项交易实质上都是产权交易。①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②激励和约束③资源配置 8科斯定理:①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有利状态②在正常交易费用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③在正常交易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9企业制度的三种组织行形式:①业主制。②合伙制。③现代公司制 10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①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股份公司不同于业主制和合伙制的最主要差异在两方面一是所有权归属是典型的集体所有,即股权(所有权)结构分散化二是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②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1股份公司通常存在两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之间,以及三种不同的角色承担风险的所有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执行和承担经营管理的总经理及高级管理层。2股份公司中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分离问题解决:两种途径①激励(年薪制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管理层收购)②约束-公司治理(内部通过设计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将形成相互配合,协调制衡的机制。外部: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11公用地悲剧:公共资源的自由使用会毁灭所有的公共资源。实质上是产权界定不清情况下每个人都想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出现的集体悲剧 12寻租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一是把企业家引导到非生产性活动中,从而大大降低了一国科技竞争力二是产生了寻租成本,导致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寻租社会成本;①为获取和保持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持,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各种游说活动的支持费用,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②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③寻租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三是把社会精英集中到非生产性活动中,大大降低了一国未来的竞争实力 13为什么少数人的利益集团一般处于有利地位:大集团由于成本难以分担,个人贡献难以监察而造成的普遍搭便车行为阻止了集体行动的实现。小集团容易实现集体行动,一是成员数量少,相互之间易于监督,而且个人的行动对实现集体收益影响明显,有利于克服搭便车的行为。二是因为成员人数少,联系机密,社会激励与社会压力能有效控制搭便车行为,三是成员人数少,较之实现的集团总利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个人在集团收益所占的份额可能大到足以弥补由他个人提供全部集体收益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激

西方经济学--成本理论习题

成本理论 一、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 2、显形成本与隐含成本 3、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4、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 5、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6、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 (二)难点 1、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 2、固定成本与沉淀成本的区别 3 、生产函数与成本方程的区别 4、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的区别 二、关键概念 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沉淀成本 成本函数总固定成本总变动成本长期成本二、习题 (一)选择题 1、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 ) A.增加 B .减少 C.不变 D .先增后减 E.无法确定 2、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 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D ) A. 1 元 B . 19 元 C. 88 元 D . 20 元 E.无法确定

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 A.外部经济问题 C.规模收益问题U型,是因为(A ) B ?内部经济问题 ?边际收益(报酬)问题

E.固定成本 4、 关于长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以下正确的是( A. 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与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 B. 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在长期平均成本线上 C. 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某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 E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 假定两个职工一个工作日可以生产 200公斤大饼,六个职工一个工作日可以生产 400公斤 大饼(A ) B. 平均可变成本是上升的 C. 边际产量比平均产量高 D. 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200公斤 E. 以上说法全不准确 6. 对于一个既定的产量,长期平均成本等于短期平均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比长期边际成本大 (B ) A. 长期平均成本在上涨 B. 长期平均成本在下降 C. 短期平均成本处于最小点 D..短期平均成本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E.只有C 和D 正确 7、用自有资金也应计算利息收入,这种利息从成本角度看是( A 固定成本 C 会计成本 8、如果一个企业经历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则 LAC 曲线是( A 上升的; C 垂直的; 隐性成本 生产成本 下降的; 水平的 9、 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与 TC 的切点上,AC ( A ) A 是最小的; 等于MC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 1、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1)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

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 2、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 1)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2)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新制度经济学_知识点复习题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念: 制度(诺思):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 新制度经济学: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正式规则(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规则(制度):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 放弃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理性假设和确定性,继承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新制度经济学修改了新古典理论生产函数,把制度作为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章 概念: 理性: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阈里,理性就是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重要问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类行为分析的假定有哪些? (1)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作出的决策。 (2)有限理性 (3)机会主义倾向 如何理解制度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 第三章 概念: 社会资本:主要指社会联系或网络、准则以及信任,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是它促进了协会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并最终能对经济绩效产生作用。 合作剩余:社会主体之间形成合作、建立产权制度时的总产出与不合作时总产出之间有一个差额,也就是制度的红利。 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的游戏中,有两个对策者,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背叛,每个

西方经济学考研重点整理(微观部分为主)

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材料 西方经济学: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在有限资源的各种可供利用组合中,进行选择的科学 第一章 导 言 重点掌握内容: 一、经济学产生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它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相对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 绝对性: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由于存在着资源稀缺的同时,又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因此产生了经济学。 生产可能线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生产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结合形成的线。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 为什么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资源稀缺 ? 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该怎么组合?------资源配置 ? 有时生产的大炮与黄油只能在G 点上?---资源没得到充分利用,既稀缺又浪费 ? 如何使生产的大炮与黄油达到H 点上?---经济制度(市场和计划)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配置和资源的利用。 其中资源配置又称为选择。选择就是如何利用既定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具体地说,选择包括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样三个问题。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等微观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关系的经济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 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③中心理论为价格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 关于定义的内容: ①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②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中心理论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基本内容: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二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都是实证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是坏的判断。 两者区别: 1.是否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前者不以价值判断为基础,而后者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 2.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而后者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3.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而规范经济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两者联系:规范经济学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 大炮 黄油

新制度经济学试题1答案

5.三边治理:一种介于市场治理和专用性资产交易(双边)治理之间的中间形式。它不是直接诉诸法律来保持或断绝交易关系,而是借助于第三方(仲裁者)来帮助解决争端和评价绩效。 6.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制度耦合的情况下,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之间不存在结构性矛盾,没有互相冲突和抵制的部分,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制度结构的整体功能。 二、问答题(5*10=50) 1.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治理? 现代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1’ 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有两条途径或思路:即激励和约束。对公司经理代理问题的“约束”思路,即“公司治理”。1’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约束股份公司经营者行为、减少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安排和客观力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内部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另一类是存在于公司外部的各种客观力量,叫做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2’ 加强内部治理,就是以更恰当的方式组织好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相关的审计委员会,争取有责任心的大股东对公司的关注,保证企业的报告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提供和披露系统的、及时的和准确的信息,保证经营者很好地履行对股东的责任,尽到作为代理者的义务。3’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包括一般少数股东以及潜在股东、资本市场、股票交易所等,以及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监督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外部治理结构是内部治理结构的补充,其作用在于使经营行为受到外界评价,迫使经营者自律和自我控制。3’ 2.威廉姆森是如何分析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 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的。1’ 1.人的因素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人”,而是“契约人”。“契约人”的行为特征不同于“经济人”的理性行为,而具体表现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正是“契约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3’

制度经济学知识点

交易成本(科斯《企业的性质》提出) 价格机制的运行并非没有成本(科斯)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 产权经济学的观点: 交易费用:指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 二、交易费用的成因 有限理性: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的行为特征。 机会主义:经济人会以狡黠的方式追求自身的利益,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有目的、有策略的利用信息。 此时,怎样采取措施遏止机会主义也就有了经济意义,当然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成本。 资产专用性:是用来描述资产的可调配性的,是指在不牺牲其生产经营价值的条件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 资产专用性划分为五类:地理区位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物理资产专用性、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产以及名牌商标资产的专用性。 与交易相关的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则交易关系的持续性就越重要 交易的不确定性:当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很高时,交易双方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就无法预期到,因而也就很难把未来的可能事件写入合约中。 交易频率:专用的治理结构需要成本,因此,必须有足够多的交易频率才能够回购投资成本。 三、应用:交易费用与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会达到这样的一点: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市场上完成这笔交

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 哪些因素会导致企业规模变化 原因一:管理的成本变化 原因二:市场交易的成本变化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将许多纵向生产阶段之一内化为企业的一部分。 交易费用问世前:技术决定论和市场缺陷论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解释纵向联合现象,认为纵向联合的基本动力仍是现有的和潜在的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越高,市场交易的潜在费用越大,纵向联合的可能性就越大。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动因 产业环境动因:供应商议价能力 产业环境动因: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路径

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 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 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 (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 (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 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 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

西方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性问题引起的,没有稀缺性,就没有经济学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性概念。稀缺性是指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而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所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欲望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提供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欲望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稀缺性。 由稀缺而产生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如何将稀缺性的、竞争性的和生产性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在生产各种商品和劳务之间做出选择,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问题。这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第一,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这就是说,在可供选择的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中,生产哪些种和生产的数量是多少?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某一种产品生产的资源太多,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必然会减少。社会是以怎样的次序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第二,如何生产?即应用何种技术来生产物品?是用蒸汽还是用水力或原子能发电?多用劳动少用资本和土地,还是恰恰相反?生产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怎样区别一种生产方法是高效率的还是低效率的?第三,为谁生产?即社会总产品以何种尺度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和家庭?谁得什么得多少?为什么穷人仅有一点点,而富人拥有的太多? 这种分配是公平的吗? 由稀缺性而引起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能否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在资源、需要和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和劳务?这是关于经济效率问题。“经济”这一词的最初含义就是效率、节约和避免浪费。作为一门研究经济的学问,经济学研究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同样的满足,或以同样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满足。如果社会能以更便宜的方法生产,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得到更大的满足。 西方经济学认为,稀缺性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人类的一个难题,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每个经济社会都面临很多经济问题,但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年代——的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便产生了社会的基本经济问题,产生了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从根本上说,经济学是与稀缺性进行斗争的一门学问。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并没有摆脱稀缺性,这是事实。但是,稀缺性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吗?第一,事实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潜在的自然资源是无限的。自然资源的稀缺实际上反映了人还没有充分利用无限的自然资源,就是说到目前为止人还不具备利用无限资源的充分知识。第二,不能把人类历史的特定时期(商品经济)的特定阶级(资产阶级)的欲壑难填的贪婪之心当作既定存在的事实,或者当作自然的合理的现象,而以各种手段刺激或助长其无限膨胀。人的需要不仅仅是个生理的范畴,还具有社会的内容。道德、理想追求、教育、文化素质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人的需要。因此,解决资源稀缺性与人的欲望无限性矛盾的关键在人本身,在于人的智慧、能力的解放。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构成整个经济制度的各个经济决策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这些单个单元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由于这些决策是市场上或通过市场进行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动对各个单位的经济决策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价格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制度:制度是指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是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 2、交易:交易是经济主体间发生的产权的转让。 3、人格化交易:买与卖同时发生,拥有对方完全信息,彼此利益也依赖于这种稳定的伙伴关系;主要约束形式是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非正式规则,信守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这种交易多数发生在专业化与分工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 4、非人格化交易:由于专业化和分工的发展,交易对象有着广泛的选择范围,当事人之间信息是不完全的、不对称的,交易往往是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各种机会主义必然出现,为避免专业化与分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被过高的交易费用所抵消,在一个非人格化的交易世界里,必须建立正式的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交易行为。 5、间接估算交易费用:通过交易过程中相关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收费水平,来测算交易过程中,交易者为之支付的费用 6、产权: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或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 7、产权的分割:产权的分割是指产权约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8、产权的交叉与重叠:一项财产的产权束中的某项产权与另一项财产的某项财产的某项产权的实现出现相互冲突,两者不能同时实施的现象,就是产权的交叉与重叠。 9、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的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10、产权的起源:指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产权的建立或形成,是人类社会从无产权到有产权的转化。 11、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个人的权利,即有个人所拥有的各类财产权利,这也是最普遍的产权类型。 12、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 13、集体产权:集体产权是指产权主体是一个集体,行使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集体做出,即由集体决策机构以民主程序对权利的使用做出决策。 14、政府产权:在理论上指产权由政府拥有,政府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食用或者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15、公有产权:公有产权指产权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 16、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这一种物品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同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造成其他人的消费减少。

新制度经济学 复习 要点 总结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制度的经济学。 科斯革命:科斯在微观经济学中增加一个新的成本分类,这个新的理论被接受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不能像完全理性一样时刻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行动。制度变迁:新制度的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 路径依赖: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变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理性: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通过成本—收益的边际分析,通过深思熟虑后对其所面临的所有机会和手段进行最优化选择。 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互惠制度:互惠互利的制度,即一种双方承担义务的制度,一方做出给予的另一方必须给予相应的回馈。交易费用:指交易成本在完成一笔交易费用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产权: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包括财产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外部性: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动后果的不一致性。 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委托—代理关系:为了使交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委托人希望设计一种契约机制授权给代理人从事某项活动,并要求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活动。 资产专用性:某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专门用途的资产就难以改变为他用,如果要改为其他用途,定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剩余索取权:是一项索取剩余的权利,也就是对资本剩余的索取,即经营者分享利润。 剩余控制权:相对于合同收益权而言的,指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的余额的所有权。 寻租: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行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所获得更多的报酬。 利益集团:一个由拥有某些共同目标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个体构成的组织实体。 诺斯悖论: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国家就没有产权;另一方面,国家权利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又是对个人财产安全的限制和侵害,就会造成所有权的残缺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路径依赖:参与人一旦获得优势地位,便可以通过信念的维持来确定旧有制度。 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正式制度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它们是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与普通法,再到明确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公地灾难;如果不确立私有产权而是采取共有产权的形式的话,必然会导致对这种物品或资产的过度利用,出现“公地灾难”。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境之中。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的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它的发生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非均衡带来的获利机会。 ;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诺思悖论; 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2013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 【题型介绍】·单选题(15题30分)·判断题(5题10分)·简答题(3题18分) ·论述题(2题24分)·材料题(18分) 一、重要概念 1.发展经济学: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对策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科学。 2.二元经济:传统农村部门和现代城市部门并存。 3.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增加外,还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首先表现为农业份额不断下降。 4.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D·莫里斯利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等三项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经过加权平均得到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5.功能分配: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是微观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6.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体现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是社会伦理的客观要求-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切入点。 7.贫困线:在特定的社会、特定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享受水平。 8.贫困差距比率:反映贫困差距与社会总水平间的比率,但在社会分配高度不平等的情况下,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9.起飞: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临界努力。 10.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场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11.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保持不变。 12.无限劳动供给: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 13.城市化:是指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14.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代表着本期生产能力,并同其它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因此大部分物质资本具有耐用性,从而有折旧问题。 15.人口转折理论: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 16.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17.教育过度:发展中国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一些即使是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也只能找到低一级的工作,而雇主们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劳动者从事本来可以由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这种现象就称为“教育过度”。 18.知识失业:每一次教育的扩大,不是缓和了劳动者的就业矛盾,而是导致了新的一批受教育者的失业。这种由于教育的扩张超过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受教育者的失业就称为“知识失业”。 19.技术进步: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 20.创新: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建立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或生产方法的新组合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两部门经济是指()。 选择一项: A. 厂商与外贸 B. 家庭与厂商 C. 家庭与政府 D. 厂商与政府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家庭与厂商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的分析方法是()。 选择一项: A. 最优分析 B. 规范分析 C. 边际分析 D. 实证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规范分析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是()。选择一项: A. 结构分析 B. 存量分析 C. 流量分析 D. 总量分析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总量分析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存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B. 每年的出口量 C. 某一时期的钢产量 D. 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以下属于流量的是()。 选择一项: A. 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B.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时我国大陆人口是12.6亿 C. 某人在2001年底存款5万元 D. 6月31日的钢材库存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某人2001年共得工资5万元 题目6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决定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均衡是商品或要素的()。 选择一项: A. 以上三项 B. 供给量 C. 价格 D. 需求量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正确答案是:价格 题目7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资料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重点细看: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二节、第十三章) 二、名词解释: 1、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2、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3、科斯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因而产权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4、所有权(广义):具有产权概念的全部内涵,它集中体现为对财产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 5、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进行团队生产产生的合作剩余的要求权,或者是对企业总收入中扣除固定契约性报酬(固定工资、固定利息等)后剩余收入的要求权。 6、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没有在契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力,并认为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有权决定资产除最终契约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的所有用途。 7、非正式制度(软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的行为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 8、正式制度(硬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再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9、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10、制度需求:是因为制度能够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便利和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 11、制度供给:即制度的生产,它是对制度需求的回应。制度可能由人们有意地设计出来,也可能是逐步演化而自发形成的。它分为正式制度供给与非正式制度供给。 12、制度移植:就是制度(或规则)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或引入。 13、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为什么发生制度变迁?其原因在于制度稳定性、环境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及人对利益极大化的追求三者之间持久的冲突。 14、制度均衡:就是人们对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制度。 15、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 16、寻租:就是在非市场领域,通过政治活动获得比通过市场活动更多的报酬。 17、利益相关者:是由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被企业目标实现过程所影响的任何群体和个人。 18、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解决。这种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19、无为之手: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正因为有具备充分信息的市场这只有效的“看不见的手”,国家在多数情况下就应该充当一只“无为之手”,政府应当越小越好。 20、扶持之手:这是建立在福利经济学基本思想基础之上的。扶持之手依据市场失灵分析了政府通过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