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36401284.html,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

作者:赵彦龙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年第02期

回溯30年,理清改革开放一步步摸索的思路,继续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该是很多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所共同希冀的。由上海市党建研究会编著的《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创新作了阶段性回顾与总结,在某种程度上也预见了基层党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与该书写作的,既有长期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国资党委等职能部门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也有《解放日报》、《上海支部生活》等党报党刊的专业记者,资料翔实,在行文上既有对决策背景的深入分析,也有对基层丰富实践的详细解读,实践性、理论性和可读性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对社会体制和政治体制产生改革的要求。这在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是非常令人困惑的。从政治学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领导方式的变革与转型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伴随着社会基本架构——“单位体制”的逐渐解体而式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应该说,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创新正是为了应对随之出现的“百万工人大下岗”这个社会体制巨变的挑战。从1994—1999年,上海共分流安置下岗工人达120万人之巨,约占上海户籍人口的十分之一。如此众多的人从“单位体制”下进入新旧交替并且相当稚嫩的社会体制而转型为“社会人”,在变动的社会秩序中他们有一个失落、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同时,党的基层组织也因此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立新的有效抓手和组织架构。

转型势在必然。最初,基层党建工作者只是被动地应对,然后才是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在传统体制下,单位是城市党组织和社会体制的基本细胞。基于单位的党组织处于单位的核心地位,单位党组织作为基层资源配置的主体,它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建基于对资源的支配,资源配置的过程也是动员、调控党员、群众和社会的过程。党在基层组织结构中核心地位的丧失,使这个全新的命题落到上海各级领导和党务工作者身上——如何在没有物质性资源支配和支撑的前提下,让党的基层组织重新焕发生命力,在社会自治的架构下承担社会的组织和调控者的职责。

上海基层党建的探索大约可以归纳为四个基本命题的创新:组织核心理念的创新、组织架构的创新、组织活动方式的创新、组织主体实现方式的创新。这“四个创新”基本上回答了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如何有效组织、管理基层社会的大命题。

在历史巨变的时刻,思想总是一个先行者。上海基层党建首先的探索来自对基层党组织核心理念的思考。着眼于在新的社会体制背景下全面增强党自身的凝聚力,提升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在深入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