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证据法学笔记

证据法学笔记

证据法学笔记
证据法学笔记

证据法学笔记

第一编概述

神示证据制度——弹劾式

法定证据制度——纠问式,与刑讯相伴

自由心证

第二编证据论

第一章诉讼证据论

第一节诉讼证据的概念

一.几种学说

事实说:

根据说:

材料说:

统一说:

二.广义说:证据,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用来或可能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真相的一切根据或凭据。

存在的领域:有进入诉讼的,有未进入诉讼的

内容与实质:有真,有假

收集与审查的程序:有合法,有非法

三.狭义说:是指具有法定的形式和来源,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形式和来源:合法

内容与实质:真实、查证属实

收集与审查的程序:合法

第二节诉讼证据的属性

一客观性:证据是客观存在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1证据的存在形式是客观的。

2证据的内容是客观的。

匿名信:无法查清来源,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测谎仪: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可以作为办案参考。

意见:不能作为证据使用,鉴定人的意见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二关联性:证据必须与待证事实存在客观联系,并能据此对待证事实加以证明。

品格证据材料:不能作为定罪的证据使用,但可以作为酌定量刑的证据使用。

相类似事件:不能作为定罪的证据使用,可以作为量刑的证据使用。

三合法性:证据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和来源,并由法定的主体依照法定的程序加以收集。

1证据必须有法定的主体收集: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律师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2证据必须有法定的形式:法律规定的八种之一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七种:(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以上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3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来源

4证据必须经由法定的程序收集和审查

★非法证据的排除:

1以刑讯、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的陈述。2非法手段取得的辩解不排除。

3非法手段取得的物证、非法证据派生的证据(毒树之果)不排除。

4非法取得的证据可以作为指控侦查人员实施刑讯、暴力取证的依据。

三其他国家的相关概念

大陆法系:证据能力(合法性)证明力(客观性&关联性)

英美法系:关联性(实质性)可采性(合法性)

第二章物证与书证

一物证与书证的概念(注意物证与书证同体)

1物证:是指以其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存在状况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质与痕迹。

存在形式:物质与痕迹

证明手段:物质属性外部特征存在状况

2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体。证明手段:文字、符号、图画等——思想内容(能够为人所认识,据有关联性)

二物证的特点

1物证的客观性较强

2物证的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较大

3物证的案件的事实证明具有间接性

4物证通常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物证的收集、审查和判断

1收集、调取:原则上须为原物,例外情形下,可以为照片、录像、复制品等。

2审查判断

3出示与说明

4辨认

5证明力

四书证的分类

1按照书证的制作主体的权限:公文书证(公文性书证)、私文书证(非公文性书证)

2按照书证记载的内容性质:处分书证、报告书证

3按照制作书证是否具有特殊要求:一般书证、特别书证

4按照是否经过公证:公证书证、非公证书证

5按照书证的制作的方法和内容来源

原生书证(原始):原本、底本、正本

派生书证(传来):副本、抄本、节录本、影印本、复印本

五书证的收集、审查和判断

1书证的收集:原则(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为原件)例外(副本、复印件)

2书证的审查判断:出示时说明来源、特征;辨认并发表意见;证明力。

第三章证人证言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

证人证言,是指就其所知道的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当事人及其辩护人或诉讼代理人所作的陈述。

证人证言的主体:

证人证言的对象:

证人证言的内容:

二证人证言的特点

1证人证言是证人感知与案件有关的情况的客观陈述。

2证人证言较之当事人陈述等证据更为真实可靠。

3证人证言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

4证人证言具有生动、形象和直接的证明特点。

三证人资格、诉讼权利与义务

1证人资格:知道案件情况;能够辨别是非、正确表达

排除资格:形式要件: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是年幼。

实质要件:不能正确表达,不能辨别是非。

2注意的问题:

证人的范围:当事人以外知道案件实施情况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不是)

证人的身份:不可替代性和优先性(证人与其他身份冲突时,优先作证人)

证人的属性:自然人(民诉:法人、自然人)

3证人作证的义务(原则)与拒绝作证的特权(例外)

基于身份的关系:特定范围内的亲属

基于职业关系:律师与委托人(心理)医生与病人牧师与信徒

基于职务关系:议员等与告知其有关事实的人警察等与向其提供情报的人

基于国家秘密

基于商业秘密

4证人出庭作证原则(证人不出庭例外)

保障:强制出庭制度证人补偿制度证人保护制度

★我国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

立法本身:一下人可以不出庭作证:未成年人;严重疾病、行动极为不便的人;证言不起直接决定作的人;其他。

对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制裁:没有(强制出庭制度)

证人补偿制度没有落实(证人补偿制度)

立法保证证人本身及其近亲属的安全,怎样保护法律没有规定(证人保护制度)

四证人证言的收集、审查和判断

1收集

主体:公检法;律师辩护人;律师诉讼代理人(刑);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民、行)

方式:询问证人

程序:法定程序

★律师辩护人

向证人、有关单位收集证据,必须征得证人、有关单位的同意。

向被害人、被害人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收集证据,除要经过本人同意外,还要征得检察院、法院的批准。(律师诉讼代理人收集证据,只须经过本人同意)

申请法院、检察院调查取证,法院、检察院自己去取证。

非律师辩护人没有调查取证权。

2审查、判断

主观方面:证人

客观方面:形成条件

证言本身:内容

第四章被害人陈述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

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陈述的主体:广义的被害人(包括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

陈述的内容

二被害人陈述的种类

根据被害人的属性:自然人的陈述;法人的陈述

根据被害人与行为人的接触情况: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有直接接触的被害人陈述;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无直接接触的被害人陈述

根据被害人的过错与责任:无过错被害人;有过错被害人

根据被害人的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被害人陈述;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陈述;完全行为能力被害人陈述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判断和审查

1收集

主体:公检法;律师辩护人(经过两关);律师诉讼代理人(经过一关)

方式:询问

程序:同询问证人

2审查、判断:结合其他证据

四当事人陈述

1概念:是指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就其所知道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说明与叙述。

2分类

按照主体:原告陈述、被告陈述、第三人陈述、共同诉讼人陈述、诉讼代表人陈述

按照倾向性:确认性陈述(利己)、否认性陈述(利己)、承认性陈述(不利于己)

按照形式:书面陈述、口头陈述

3特点

真实的当事人陈述可能全面、直接地反映案件事实

当事人陈述可能虚假

五当事人承认(仅存在于民事诉讼中)

1概念: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己的事实和证据承认其具有真实性,或者对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承认其具有合理性的意思表示。

2种类

按照作出承认的时间与场合:诉讼中的承认(审判上、裁判上的自认)诉讼中的承认(审判外、裁判外的自认)

按照作出承认的主体:本人的承认;代理人的承认(特别授权:明示、具体)

按照承认的内容:对案件事实的承认;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按照承认的方式:明示的承认;暗示的承认

按照承认是否附加条件:完全的承认(无条件的自认);有限制的承认(有条件的自认)两种:承认对方主张的事实,同时附加攻和防。承认对方主张的部分事实。

3构成要件

承认的主体:广义当事人

承认的场合:诉讼过程中

承认的内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不利于己的案件事实、诉讼请求

承认的方式:明示

4效力

诉讼外的承认:一般证据

诉讼中的承认: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对人民法院具有约束力。

5撤销(仅限于四种情况)

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

有充分证据证明,承认行为是受胁迫而作出且与事实不符。

有充分证据证明,承认行为是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

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先前的承认的。

第五章鉴定结论

一司法鉴定

1概念: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2种类

实行登记管理:法医类坚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类鉴定、其他鉴定事项

不实行登记管理:会计、价格、知识产权、建筑工程、计算机、文物、珍稀动植物及其制品

二司法鉴定机构

1鉴定机构的设置

人民法院不得设立鉴定机构

司法行政部门不得设立鉴定机构(鉴定的管理机构、监督机构)

侦查机关可以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设立鉴定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司法鉴定服务)

2鉴定机构的条件

有自己的名称、住所

有不少于20—100万元的资金

有明确的司法鉴定范围

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仪器设备

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

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三名以上鉴定人

三鉴定人(要接受质证、接受法庭询问)

1鉴定人(申请登记)的条件

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品行良好

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

申请经验鉴定型或技能鉴定型业务的,具有相关专业工作十年以上经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行业有特殊规定的,符合行业规定

拟执业机构已取得或正在申请《司法鉴定许可证》

身体健康,能适应司法鉴定工作需要

2鉴定人(参与诉讼)的条件

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

接受指派(内部)或聘请(外部)

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回避)

必须是自然人

3鉴定人的权利:了解相关案件材料,获得相应报酬

鉴定人的义务:如实做出鉴定结论

鉴定人的责任:有可能构成伪证罪(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记录人)

四司法鉴定程序

1启动:指派、聘请(刑诉中当事人不能委托,但可以申请重新或补充鉴定,费用自负)

2受理

3鉴定并制作鉴定书

五鉴定结论

1概念:是指鉴定人在诉讼中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技术对诉讼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后所提供的书面判断意见。(只有鉴定人的意见可以作为证据)

2注意

特殊主体所作的鉴定(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医院):人身伤害鉴定有争议的;精神病鉴定;保外就医的医疗证明。

鉴定结论的期限:算在办案期限内,但精神病鉴定期间不计算在办案期。

鉴定结论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

3内容

4审查判断: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人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鉴定所依据的材料;鉴定的程序和方法;与其他证据的关系。

第六章勘验、检查及现场笔录

一勘验笔录的概念

勘验笔录,是指对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或尸体,有特定专门机关的办案人员依其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勘查、检验而作的客观记载。

对案发现场的整个描绘——勘验笔录

对个别物体的描绘——物证

注意:不同诉讼,对象不同;不同诉讼,主体不同

二检查笔录的概念

检查笔录,是指办案人员为了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生理状况而对他们的人身进行检查和观察而作的客观记载。

注意:仅限于刑事诉讼

三侦查实验室笔录的概念

侦查实验笔录,是指对侦查实验的条件、实验过程和试验结果所作的客观记载。

注意:是对模拟情况的记载

主体:公安机关、检察院

程序: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实验——由公安机关负责人

检察机关进行侦查实验——由检察长批准,重大复杂的,有检委会批准

禁止行为:禁止造成人身危险;禁止侮辱人格有伤分化

四现场笔录的概念

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时,对现场情况所作的客观记载。

注意:制作的时间:行政诉讼之前;现场

五特点:客观性较强;内容较全面;存在误差或虚假的可能性

六制作程序

1勘验、检查笔录的制作

制作主体:侦查人员、审判人员

见证人到场见证(就程序是否合法)

必要时,可以进行强制检查(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不能强制

检查妇女身体,应当由女工作人员或者医师进行(搜查妇女身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

勘验人、当事人、见证人签名、盖章

七审查判断

第七章视听资料

一概念

1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设备、录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专门技术设备记录和显示的,其内容能够证明有关案件事实的电子音像信息。

形成与显示的手段:专门技术设备

证明案件事实的途径:记录与显示的内容

表现形式与物质载体:电子音像信息资料

2视听资料与多媒体示证

多媒体示证:采用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编辑、演示证据

视听资料:是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再现案件原始图像、音像的证据

3区分视听资料与口供、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录音录像形式)

视听资料:形成时间是案发当时;制作主体为一般主体

口供、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录音录像形式):形成时间是诉讼过程中;制作主体为公检法(特殊主体)4传统视听资料与电子证据

电子证据:电子证据的原始生成以计算机为必需之手段

电子证据的收集、审查和判断以电子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依托。

二视听资料的种类

1以记录和显示的客体特征为划分依据:声音资料、图像资料、音像混合资料

2以信息的来源为划分依据:原始视听资料、复制视听资料

3以制作方式为划分依据:公开制作的视听资料、秘密制作的视听资料

三视听资料的特点

1记录与显示:对高科技设备材料具有依赖性

2内容:具有生动、形象、连续、逼真的特点

3保存与使用:具有便利、高效的特点

4毁灭与篡改:具有简便易行,难以发现,难以恢复的特点

四视听资料的收集制作与审查判断

1收集制作的程序

特别注意:

刑诉:秘密录音(监听)秘密录像(电子监控)国外要有中立的司法审查部门批准

民诉:诉法解释明确“不得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证据”

2审查判断

审查来源

审查收集、制作过程

审查相关技术因素

审查内容

审查其与其他证据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证据的分类

一证据的分类(理论)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言辞证据与实物证据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1原始证据:是指从直接来源或最初来源获得的第一手证明材料

2传来证据:是指并非直接来自原始出处,而是经过了转手、传抄的第二手获第二手以上的证明材料。

证人到庭做的证言:原始证据证人未到庭而作的书面证言:传来证据

3意义:定案应以原始证据(原始证据不易于获得保存、搬运的情况下,可以以传来证据定案,但一定要与原始证据核对无异,查清楚传来证据的来源。

三言辞证据和实物证据(表现形式)

1言辞证据:以人的言辞为表现形式的证据,如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口供、鉴定结论(鉴定人:专家证人)

2实物证据:以各种实物、痕迹、图形、符号等载体和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状态为表现形式的证据。如物证、书证、勘验和检查笔录(对物的反应)

视听资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看其记载的内容的性质。

四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证据在诉讼中的证明作用)

1有罪证据:凡是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以及犯罪情节轻重的证据。

2无罪证据:凡是能够证明犯罪事实不存在或者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

★注意与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证据在诉讼中的证明作用)相区别

控诉证据:使指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或者具有从重处罚情节的证据。

辩护证据:使之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对其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刑罚的证据。五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联系形式和证明方法)

1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2间接证据:本身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必须与其他证据联系起来,互相印证,组成完整的证明体系,并借助逻辑推论的方法,才能对案件中的主要事实加以证明的证据。

仅凭一个证据就能反应案件主要事实:直接证据(张三说我听李四说王五杀了人)

仅凭一个证据不能反映案件主要事实:间接证据(物证)

刑事诉讼中的主要事实:谁实施了犯罪行为

3注意:

与原始、传来证据的划分没有必然联系;

与证据本身的真伪没有联系;

直接证据分为肯定性的和否定性的直接证据。

4运用间接证据定案的规则:孤证不能定案

间接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没有合法性要求)

间接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明体系

间接证据之间以及间接证据原件事实之间必须协调一致,没有矛盾。

结论排除其他可能性(唯一性)

第三编证明论

第一章诉讼证明

一一般证明的概念

1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活动

2构成要件:论题(证明对象)、论据(证明的根据)、论证(证明的方法)

二诉讼证明的概念

1概念: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国家专门机关或当事人运用证据依法确定或表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证明场合:诉讼过程中

证明主体:国家专门机关、当事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某些情况下,自诉人)、辩护人

证明对象:诉讼法规定的事实

证明手段:证据

证明程序

三诉讼证明的分类

1根据证明主体的不同:控诉机关的证明;当事人的证明

2根据是否要求使裁判者获得完全的确信不同:

狭义证明:需要达到。释明证明:不需要,只要使裁判者达到一定程度的可信。

实体法事实以及不利于被告人方面的事实:狭义证明程序法事实:释明证明

3根据是否需要使用具有证据能力和经合法调查的证据不同

严格证明(实体法事实):必须使用具有证据能力和经合法调查的证据。

自由证明(“酌情”考虑的事实和程序事实)

四三大诉讼证明的区别

1证明主体不同:民(当事人)刑(国家专门机关、当事人、辩护人)行(行政机关、特殊情况原告)

2证明对象不同:民(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刑(与定罪量刑有关的实体和程序事实)行(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的事实)

3证明手段和行为不同

第二章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1概念:证明对象,又称代证事实、要证事实,是指在诉讼中必须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2理解:

必须是与案件有关联,并对正确处理案件有影响的事实

一般为法律规定的要件事实

必须是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与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紧密相联

二刑事诉讼证明对象

(一)实体法事实

1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

我国:犯罪客体、犯罪主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英美:七“W”——who,when,where,why,how,whichi,what

2量刑情节的事实(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刑罚)我国没有加重情节

法定酌定:犯罪动机,犯罪后表现

3排除行为违法性、可罚性或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

排除行为违法性: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使职权

排除可罚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排除行为人刑事责任:如行为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二)程序法事实(我国的相关规定)

1管辖、回避: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回避,但应当提供相关证据材料:(一)未经批准,私下会见本案一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二)为本案当事人推荐、介绍代理人、辩护人,或者为律师、其他人员介绍办理该案件的;(三)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财物、其他利益,或者要求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报销费用的;(四)接受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的宴请,或者参加由其支付费用的各项活动的;(五)向本案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借款、借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或者其他物品,或者接受当事人及其委托的人在购买商品、装修住房以及其他方面给予的好处的。

2强制措施:

拘留的条件: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逮捕的条件:(1)证据条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2)罪责条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社会危险性条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一般考虑要案件的性质,犯罪嫌疑、被告人自身情况和案件的其他情况。

3诉讼期限耽误、诉讼期限恢复:

4一审程序违法: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有下列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的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一)违反本法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的;(二)违反回避制度的;(三)剥夺或者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四)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五)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

5其他(如刑讯)

(三)不需要证明的事实

1一般人所共同知晓的事实

2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事实没有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再次审理的

3法律法规的内容及其适用属于审判人员履行职责应当知晓的内容

4控辩双方没有争议的程序事实

5法律所推定的事实

三民事诉讼证明对象

1民事法律关系变更、消灭的事实(取得某种民事权利的事实要件)

2民事争议发生的过程(获得司法保护的事实要件,如侵权、违约等)

3当事人主张的民事程序事实

4有关外国法的事实

四行政诉讼证明对象

1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事实

行政机关行政主体性资格和权限的事实

原告是否实施了被处理行为或者是符合法定条件的事实

被告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否正当

行政处罚是否显示公平

2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事实(注意: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抽象性行政行为)

主体是否享有制定该抽象行政行为的职权

程序是否合法

抽象行政行为的适用范围和效力

3行政诉讼程序事实

五民事诉讼免证事实

1民事诉讼:

众所周知

自然规律及定理

根据法律法规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能推出的另一个事实

已为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确定的事实

已为仲裁机构生效裁决所确定的事实

已为有效公正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后三项如果能够被相反的事实推翻,需要证明)

2行政诉讼:

众所周知

自然规律及定理

按法律法规推定的事实

已经依法证明的事实

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的事实

第三章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1概念:证明责任,是指控诉机关或者当事人在审判中负有的向法庭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案件事实,并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承担败诉结果的责任。

2理解:

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

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承担败诉后果的责任

在我国不是完全对应的(法院有调查取证权),在英美法系中是对应的。

二证明责任的意义

1证明责任是法官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进行裁判的依据

2证明责任有助于促进控诉机关或当事人积极举证,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3证明责任有助于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的诉讼地位,保障公民合法权利

4证明责任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

5证明责任有助于贯彻相关政策,实现立法目的

三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1刑事证明责任的分担

原则:控诉方承担(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自诉案件——自诉人)

例外:被告人(自诉案件中被告人反诉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犯罪案件;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的犯罪案件)

2刑事证明责任分担的依据

理论上:无罪推定原则

实践中:被告人欠缺相应能力和条件避免刑讯等违法现象的出现

对于消极性主要不需要提出证据予以证明:如我没有杀人

对于积极性主要需要提出证据予以证明:如那天我去….没有作案时间

辩护人做无罪辩护的方法:提出证据证明;破坏控诉方证明体系

四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1.民事证明责任的分担

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不利于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2民事证明责任的倒置

概念:提出积极诉讼请求主张的一方当事人不承担举证责任,而作消极否认性主张的另一方当事人承担证明责任。

下列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二)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五)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六)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七)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九)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由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十)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3举证责任的转移

五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1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担

被告对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包括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举证期限:收到起诉状副本10日内

2原告的举证责任

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证据材料。在起诉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但有两个例外:被告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因被告受理申请登记制度不完善等正当是由不能提供相应证据材料并能够做出合理说明的。

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事实提供证据(举证时效:开庭审理前或者指定的证据交换之日提供证据)

六证明责任于两个事项紧密相联:诉讼主张、承担败诉风险

法院没有自己的诉讼主张,与案件的胜诉、败诉没有利益关系,因此不承担证明责任

第四章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证明程度,是指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提出证据对所主张的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

二刑事证明标准

(一)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

诉讼阶段证明主体证明对象

不同阶段的证明标准

1立案阶段:事实要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发生。法律要件:依照法律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刑诉法15

条)

2逮捕的证明标准:证据条件、罪责条件、社会危险性条件

3侦查终结、审查起诉、审判: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客观)

侦查终结、审查起诉(主观:认为)审判(客观)

大陆法系:自由心证——内心确信(主观)英美法系:排除合理怀疑(主观)

4疑罪从无:我国的“疑罪从无”体现在审查起诉和审判(一审)阶段

审查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存疑不起诉):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有前置程序补充侦查,以两次为限,第一次后如果证据还不足,可以不起诉,第二次后如果证据仍不足,应当不起诉)

审判(一审):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侦查阶段:疑案从挂,侦查有羁押期限,但侦查本身没有期限。

二审阶段: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死刑复核:应当发回重审

(二)美国证明标准层次性

1绝对确定性(absolute certainly)任何法律均不作此要求

2排除合理怀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判绝对有罪

3清楚且令人信服的证据(clear and convincing evidence)某些州对死刑案件拒绝保释,某些民事判决的要求

4优势证明(perponderance of evidence)适用于某些民事案件及刑事被告人肯定性辩护

5可成立的理由(probable cause)签发各种令状,进行无证逮捕、搜查、扣留、起诉条件、撤消缓刑、假释

6合理疑虑(reasonable suspicion)拦截或搜查

7怀疑(suspicion)开始侦察、大陪审团开始调查

8合理怀疑(reasonable doubt)必须无条件开释被告人

9没有线索(no information)不启动任何程序

(三)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1现行立法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客观求实的证据制度)

体现:侦控机关权力较大,受限制较少;被追诉人有配合公安司法机关查明事实的义务;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配合公安司法机关查明事实的义务;法院有查明事实真相的义务。

2理论界的争论: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相对真实说

法律真实说:通过法定的程序来查清案件事实

相对真实说:最大程度的盖然性

客观真实的弊端:认识的相对性决定了客观真实是一种理想状态;实践检验的相对性决定了客观真实是一种理想状态;强调了价值的单一性,忽视了价值的多元化(如程序公正、效率、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保护)。三民事证明标准

1现行民诉法的规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理论界的主张:诉讼证明标准二元论

3法律修正: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

四行政诉讼证明标准

1现行行诉法的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2理论界的主张:低于刑事证明标准,高于民事证明标准

第五章证据规则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控辩双方收集和出示证据,法庭采纳和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应遵循的准则。

意义: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如传闻证据规则、最佳证据规则)——实体公正

有利于人权保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特权规则)——程序公正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关联性规则)

二关联性规则

概念:是指只有与案件事实有关的材料作为证据使用。

体现:如品格证据(被告人、被害人、证人品格);类似行为。

我国的相关规定:如实回答;扣押与本案有挂的物品;发问与本案有关的内容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概念:在刑事诉讼中,对侦控机关和审判机关采用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应当予以排除,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包括:非法言词证据排除;“毒树之果”排除;非法物证排除(四种模式:绝对排除,原则上排除,原则上不排除,法官自由裁量)

我国的相关规定

四传闻证据规则

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原则上排除传闻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基础的一种证据规则。

意义:发现案件真实的需要——对抗式审判制度的基础

我国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当庭宣读不到庭的证人证言

[笔记]证据法学案例分析题

[笔记]证据法学案例分析题 (2011) 三、(本题22分) 案情:2010年10月2日午夜,A市某区公安人员在辖区内巡逻时,发现路边停靠的一辆轿车内坐着三个年轻人(朱某、尤某、何某)行迹可疑,即上前盘查。经查,在该车后备箱中发现盗窃机动车工具,遂将三人带回区公安分局进一步审查。案件侦查终结后,区检察院向区法院提起公诉。 (证据)朱某——在侦查中供称,其作案方式是3人乘坐尤某的汽车在街上寻找作案目标,确定目标后由朱某、何某下车盗窃,得手后共同分赃。作案过程由尤某策划、指挥。在法庭调查中承认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但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尤某——在侦查中与朱某供述基本相同,但不承认作案由自己策划、指挥。在法庭调查中翻供,不承认参与盗窃机动车的犯罪,声称对朱某盗窃机动车毫不知情,并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何某——始终否认参与犯罪。声称被抓获当天从C市老家来A市玩,与原先偶然认识的朱某、尤某一起吃完晚饭后坐在车里闲聊,才被公安机关抓获。声称以前从没有与A市的朱某、尤某共同盗窃,并声称在侦查中被刑讯受伤。 公安机关——在朱某、尤某供述的十几起案件中核实认定了A市发生的3起案件,并依循线索找到被害人,取得当初报案材料和被害人陈述。调取到某一案发地录像,显示朱某、尤某盗窃汽车经过。根据朱某、尤某在侦查阶段的供述,认定何某在2010年3月19日参与一起盗窃机动车案件。 何某辩护人——称在案卷材料中看到朱某、尤某、何某受伤后包有纱布的照片,并提供4份书面材料:(1)何某父亲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19日前后,何某

因打架被当地公安机关告知在家等候处理,不得外出。何某未离开C市;(2)2010年4月5日,公安机关发出的行政处罚通知书;(3)C市某机关工作人员赵某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19日案发前后,经常与何某在一起打牌,何某随叫随到,期间未离开C市;(4)何某女友范某的书面证言:2010年3月期间,何某一直在家,偶尔与朋友打牌,未离开C市。 (法庭审判)庭审中,3名被告人均称受到侦查人员刑讯。辩护人提出,在案卷材料中看到朱某、尤某、何某受伤后包有纱布的照片,被告人供述系通过刑讯逼供取得,属于非法证据,应当予以排除,要求法庭调查。公诉人反驳,被告人受伤系因抓捕时3人有逃跑和反抗行为造成,与讯问无关,但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法庭认为,辩护人意见没有足够根据,即开始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 法庭调查中,根据朱某供述,认定尤某为策划、指挥者,系主犯。 审理中,何某辩护人向法庭提供了证明何某没有作案时间的4份书面材料。法庭认为,公诉方提供的有罪证据确实充分,辩护人提供的材料不足以充分证明何某在案发时没有来过A市,且材料不具有关联性,不予采纳。 最后,法院采纳在侦查中朱某、尤某的供述笔录、被害人陈述、报案材料、监控录像作为定案根据,认定尤某、朱某、何某构成盗窃罪(尤某为主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9年、5年和3年。 问题: 1(法院对于辩护人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的处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法院对证据合法性有疑问,应当如何进行调查, 3(法院对尤某的犯罪事实的认定是否已经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为什么, 4(现有证据能否证明何某构成犯罪,为什么,

证据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1)

证据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00—2001 学年度 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法学专业证据学试题 2001 年 7 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分) 1.在我国古代,被确定为最主要的证据。 2.证明标准和一起,构成了证明目标。 3.证明对象指的是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对诉辩请求产生法律意义的、应当由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证证人及其的安全。 5.通过传来证据可以发现并获得。 6.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 7. 根据诉论证据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 和。 8.根据证据的来源,可以把证据分为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法定的证据种类是法律按照证据事实的,对证 据所作的具体分类。 A.特点 B. 来源 C.表现形式 D. 本质属性 2.物证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或者 A.工具 B. 痕迹 C.票证 D. 枪支 3.对被告人的口供不能轻信,但经过查证属实后,成为定案的根据。 A.可以 B. 一律不能 C.有的能,有的不能 D. 一般不能 4.根据诉讼证据的,可以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 据。 A.存在 B. 表现形式 C.来源 D. 证明方向 5.被告人供述一般都是 A.传来证据 B. 间接证据 C.直接证据 D. 辩护证据 6.刑事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应当由承担。 A.人民法院 B. 被告人 C.自诉人 D.证人 7.鉴定结论在证据分类中属于 A.原始证据 B. 直接证据 C.言词证据 D. 实物证据 8.在行政诉讼中承担举证责任的是 A.原告 B. 被告 C.法官 D. 证人 9.下列不属于实物证据的有

法学方法论 全文脉络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经过一周对于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的阅读,再一次令我深刻体会到法学语言的艰涩难懂,语言文字上的熟悉,更越发的凸显出我逻辑上困惑。读此书不是意见浏览识记、消极接受的轻松之事,要求我要正襟危坐、眼光始终往返流转于全文与部分之间,这样才能理清大师的意思。 【德】卡尔·拉伦茨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法学家之一,是继萨维尼、耶林以来德国法学思想传统的关键人物之一,因他在1960年出版了《法学方法论》一书,使德国法学主流由历史法学、利益法学发展到今天兼顾法的安定性与法的时代性的新评价法学。 按照卡尔·拉伦茨的说法:“法学是指,以某个特定的,在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法秩序为基础及界限,借以探求法律问题之答案的学问。”而每种学问都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遵循特定的方式来答复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法律问题有哪些?回答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就是本文的行文主旨。 第一、二章整体上感觉是一个铺垫,透过对菲利普·黑克所倡导的“利益法学”之概念的解说,以及对哈尔·韦斯特曼所支持的“评价法学”进行讲解。介绍了现代法学方法论中两大法学流派的理论,并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说。以评价的方式提出问题:关于法学的正当的价值判断是什么?规范内涵与事物结构间精确意义为何?如何寻找正当的个案裁判?然后陈述了法学的一般内容及其意义。最后点出:法学方法论借其与诠释学的联系,可以对法学使用的方法提出批判。法学方法论之特征在于,以诠释学的眼光对法学做自我反省,然而,反省须与学科本身紧密相关,故,法学方法论亦不能离开法学而独存。法学工作的目标是发掘规范内在的一体性及其一贯的意义关联,另一目标则是针对不同的案件情景将规范具体化。(P120)简述之作者试图借这些具体问题的阐述来回答法学乃至法学方法论存在的意义和历史地位,也是对法学发展的反思。 第三章至第六章分述关于法条的理论。包括法条的结构种类及逻辑模式,案件的形成和法条适用的判断,法律的解释,法官续造法律的方法。作者通过精心的分析将法条进行逐一的归类,将法条适用过程发生的逻辑上的冲突加以解释,在第四章解读了不同利益方对于案件形成的不同认识,对同一事件导致的法条选

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考试复习题(案例)

证据法期末复习指南(案例分析) 一、案情:于1998年5月借给B人民币2万元,但是A因为与B是好朋友就没要B立借据。还款期已过多时,B仍然不向A偿还该借款。A欲起诉B,但因没有证据就没有起诉。A非常愤恨,于是在B的房间里偷偷地安放了一台窃听器,录下了B对其妻子谈到了他曾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的话语。于是,1999年2月,A提起诉讼,请求B偿还2万元的借款,并向法院提供了该证据。 问:(1)法院审查核实该证据是A通过窃听取得的,没有采纳该证据。法院的做法是否合法? (2)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承认自己于1998年5月向A借了人民币2万元,法院可否根据B 的承认作出A胜诉的判决?为什么? 二、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

对象?并说明理由。 (1)3辆汽车的性质 (2)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3)B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4)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三、案情:原告在沈阳某商厦买了一批黑木耳,发现质量不好,送技术监察局检验,鉴定为不合格,原告诉至法院,但被告否认原告在其商场购买。 问:(1)案件证明对象有哪些? (2)应当如何分明证明责任? 四、深圳市A公司将3套进口设备卖给长沙市B 公司,B公司将成套设备运回至长沙以后,被长沙市工商局查处。长沙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成套设备相关文件和证明材料,B公司也没有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对A公司和B公司进行处罚。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诉讼。 请问:法院受理应当审查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五、赵某被杀害在家中,侦查人员发现一个笔记本和一张纸条,但与案件几乎每一关系。侦查人员通过对笔记本和纸条的笔迹鉴定分析,最后找

《证据学(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证据学(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书证中,法院一般应当确认其效力,而不必进一步审查、质证的是( )。 A.某县民政局提供的书证 B.当事人提供的书证 C.公务员贾某提供的证言 D.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书证 2.反证是指( )。 A.能够证明当事人自己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 B.能够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C.直接产生于案件事实发生过程中的证据 D.能够证明对方当事入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 3.下列各项中,既属于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有( )。 A.被告人认罪的供述 B.证人听到被害人喊救命的证言 C.赃物 D.鉴定结论的复印件 4.“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一规定体现了( )。 A.直接言词原则 B.证据裁判原则 C.自由心证原则 D.非法证据排除原则 5.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争议的,承担举证责任的是(/,√)。,, A.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 B.证人 C.没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 D.原告 6.在审查判断证据的各种方法中,辨认法是指( )。 A.对证据逐一进行个别审查的方法 B.对两个以上的证据进行比较,寻找其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 C.将若干个证据所反映的事实联系起来考察,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一致的方法 D.在某一事物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组织曾与该事物接触过的有关人员加以指认与确定的活动 7.下列关于证明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程序法事实不属于证明对象 B.证据事实属于证明对象

《证据学》答案(20200522190250)

证据学: 判断题 1、职权主义又叫审问主义,主要盛行于英美法系国家。X 2、无论是职权主义还是当事人主义,在诉讼证据上都采用法定证据制度。X 3、控诉式诉讼制度对应的是法定证据制度。X 4、职权主义的主要标志是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法官处于被动地位,保持中立。X 5、证据的证据力包括了证据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X 6、当事人主义原则主要盛行于大陆法系国家。X 7、神示证据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X 8、我国封建王朝时期的证据制度继承和发展了“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主观臆断的审判方法,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审判方法。X 9、神示证据制度缺乏对社会上一般人行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X 10、神示证据制度根本不可能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X 11、对神宣誓是神示证据制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V 12、神示证据制度是适应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建立的。X 13、刑讯逼供是神示证据制度的基本证明方法。X 14、法定证据制度具有等级性的特点。V 15、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X 16、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最早产生于美国。X 17、法定证据制度是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否定,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X 18、直接言词原则符合实体公正的要求,体现了对案件事实认识的正当性要求。X 19、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有效的自认直接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作出裁判,这是属于证 据裁判原则例外。V 20、直接言词原则包括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两个方面。V 21、证据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证据裁判原则、直接言词原则和法定证据原则。X 22、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和关联性,但不需要合法性。X 23、证据力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和功能。X 24、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同案件事实存在的某种联系。X 25、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V 26、讯问犯罪嫌疑人可以由一名侦查人员进行。X 27、询问被害人的地点只能在公安司法机关。X 28、拘捕犯罪嫌疑人后应当在12小时内进行讯问。X 29、自认一经合法作出,当事人就不得随意撤回。V 30、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属于鉴定人。X 31、被害人是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权益。X 32、以当事人陈述的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确认性陈述、否定性陈述与承认性陈述。X 33、本案的鉴定人如果在诉讼开始之前就知道案件情况的,优先作为证人参加诉讼。V 34、书证与物证的区别就在于书证是以其内容来证明案情的,而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形 状、性质及其存在的方式和状态来证明案情的。V 35、公证文书属于鉴定意见。X 36、物证是以其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X 37、婚姻关系案件不适用自认。V 38、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犯罪行为,也属于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X

《古代法》读书笔记

《古代法》读书笔记 20155211014 杜佳凤 一、写在前面 不知是因为这不忍卒读的翻译还是自身浅薄的法制史基础(您说得对,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古代法》的阅读过程,时常伴随着情不自禁的一声叹息。照理来说,才粗略阅读一两遍的我,草率地写一篇读书笔记,有亵渎前人思想的嫌疑。然而有时候读到一些地方,感觉与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奇妙的碰撞,不禁感叹一句:“唔,这本书好像有点意思。”也算是在写文之外的另一种收获。 二、作者简介 《古代法》作者亨利?梅因,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史学家,其于186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著《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书中,他以近乎公式化的语言向人们宣告:“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地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此后“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论断便被广为流传,也成为梅因主要思想的代名词。 在序言中,梅因直接说明了著作此书的目的,即“在扼要地说明反映于“古代法”的人类最早的某些观念,并指出这些观念同现代思想的关系。”两句话的阐述,不仅为读者在阅读此书之前明确全书的论证主题,也同时明确了梅因的主要论证方法即历史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梅因是历史法学方法论的创始人,但梅因在晚年却否认自己属于历史法学派,他认为如果硬要把他进行归类的话,他宁愿属于比较法学派。这应该和历史法学的内涵及外延一直得不到明确的界定有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梅因还是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三、梅因的古代法研究方法 《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在当时,自然法深得人心,而梅因却一反时代主流思想的常态,对这种非历史性的、抽象的、假设性的纯理性思维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导言中,亚伦对当时流行着的智力状态进行了例举,一方面,“英国的法律史,不仅被忽视了,简直就是被蔑视。”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更是认为法律史可以重头写起。而另一方面,当

本科法学证据学期末复习题库

证据学》期末复习题库 判断题: 16 周岁以上不满18 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力人,这 视为完全行为能是一种法律推定。X 外国法律和地方性习惯不属于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X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X 事实推定的必要条件是前提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有必然的联系。X B本案的鉴定人如果在诉讼开始之前就知道案件情况的,优先作为证人参加诉讼。2 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和关联性,但不需要合法性。X 无罪推定理论的内核是抓捕前任何人不能被称为罪犯。X 神示证据制度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X K控诉式诉讼制度对应的是法定证据制度。X 非法证据规则有利于防止或减少冤假错案。2 J拘捕犯罪嫌疑人后应当在12小时内进行讯问。X 证明对象是证明制度的构成环节。2 鉴定人必须接受委托的鉴定工作,不能拒绝。X 直接言词原则包括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两个方面。2 D当事人主义原则主要盛行于大陆法系国家。X 刑事诉讼中的见证人属于鉴定人。X 神示证据制度根本不可能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X 适用推定必须以无相反的证据推翻为条件。2 自认可以向侦查人员作出。X L来源不明的材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情形就是贪污贿赂案件。X 当事人自认的效力包括对当事人和对法院两方面的拘束力。2 T通过法律明文确立下来的推定,即法律要求事实认定者在特定的基础事实被证实时必须作 出的推断是事实上的推定。X 原告提出的证据都是本证。X 因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生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2 制定证据规则有利于实现完全的自由心证。X 在同一个诉讼中,本证和反证可以同时为真。X 行政诉讼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的原则。2 法定证据制度是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否定,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X 询问被害人的地点只能在公安司法机关。X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最早产生于美国。X 精神病人不能做证人。X 神示证据制度是适应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建立的。X 证据的证据力包括了证据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X 证据的收集是运用证据确认案件事实的前提。X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材料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2 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2 证明责任是指承担举证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X

证据学案例答案

证据学案例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证据学》期末复习有关案例题复习讲解 一、《证据学》期末复习小册子中案例部分的参考答案 1.(4)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2.(3)不合适,因为刘律师无自行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 3.答案见 P246第三段 4.行政诉讼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如果提供不了主要证据,则法律就无法推定该具体行政行为不具有合法性,行政机关就要败诉,承担不利后果。 5.(1)该卫生防疫站没有出具决定书,人民法院应否受理该个体餐馆的起诉? 该防疫站已经做出了具体行政行为,没有出具决定书只是程序上的问题,行政相对人可以向法院起诉。 (2)该卫生防疫站收集证据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不合法。《行政诉讼法》33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6.(1)本案中原告与被告究竟谁负有举证责任?被告 (2)通过本案分析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有哪些不同? 民诉:谁主张谁举证行诉:举证责任倒置具体见P247——262 7.齐某的指认属于证人证言,蔡某的承认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 8.(1)谁负有举证责任?为什么? 刑事诉讼公诉案件由检察机关负举证责任,详见P244第三段。 (2)分析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的范围 见P225-227:1、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四个构成要件2、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事实,法定和酌定3、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五点。 9.上述案例中,哪些证据属于物证(被害人的尸体、被害人骑的摩托车、被害人的血迹、汽车急刹车留下的摩擦痕迹、被害人手腕上的手表、漆皮新脱落的痕迹)?哪些证据属于书证(针指在5点50分、里程碑记明事故发生地距肖山15公里、出车登记表)?哪些证据属于直接证据(刘某和与司机同车的赵某否认肇事、妇女张某的证言)?哪些证据属于辩护证据(刘某和与司机同车的赵某否认肇事)? 10.关于火灾事件中所列举的证据中,主要由哪几种证据种类组成(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犯罪嫌疑人供述)?有无直接证据(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这样的证据材料是否足以对董玲进行定罪?为什么?(参见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P134-136) 二、《证据学》期末复习补充案例。 1、有一起杀人案,被害人死于尼龙绳勒颈,被抛尸于人工湖中,尸体颈上缠绕的尼龙绳断掉一截,估计是凶手用力过猛所致。在对独居一室的犯罪嫌疑人的房间搜查时,在床下发现了一截折断的尼龙绳。侦察人员由于找不到被搜查人的家属和邻居,就直接把这截尼龙绳带回来并进行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此书简介: 《法学方法论》是台湾法学家杨仁寿先生1986年完成的有关法律解释学的力作,是他从事法学研究20年来的唯一一本书,可见花费的心血之多以及写作之认真。文中的写作功底和理论水平都足以让人叹服。1999年法律出版社出版,在大陆发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利明作序,序中说“该书不仅已初步构建了一门实用而又新兴的学科即法学方法论的体系和框架,而且在中国大陆法学者有关法律解释学的论述基础上多有创新和开拓”。 第一篇:引论 引论共两章,第一章是对“诽韩案”的评析,他认为“诽韩案”中原告以韩愈39代孙之身份起诉维护韩愈的名誉权是不应该得到支持的。尽管刑法规定诽谤死人罪其直系血亲友告诉权,但这是以保护其“孝思忆念”为目的的。而原告虽为韩愈的直系孙,但年代久远,已不存在法律目的所保护之“孝思忆念”,因此应做“目的性限缩”解释,有告诉权的直系血亲只限于“五服”之内,这样才合乎法律规定的目的,实现实质的公正。法官的素养不能仅留在概念法学的阶段,而应在立法者之疏忽或不及预见时通过法律解释加以补充完善。 第二章是对“恶法亦法”的讨论。杨仁寿先生认为“法官适用法律时,不能以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完备或欠缺为借口而不予受理,更不得以此为拒绝裁判之理由”。法官是司法者,不是立法者,不能借口法律为一“恶法”而拒绝适用。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程序繁杂,短时间不能完成。如果法律没有恶到令人无法忍受之程度,法官仍应运用法律之阐释方法,加以阐释,使之适合社会之要求,贯彻法律目的或社会目的。此时法律外表上虽为恶法,但实质上则非恶法。恶法在法的安定性上有重要作用,“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恶法亦法必须具备两种性质:一是必须为法律,就是法的恶的程度尚未与正义相悖过甚,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加以阐释,人切合社会之要求。二是此种“恶法”须具有“法的目的性”。法律是实现善或正义的手段。法官在解释法律行为也要以目的为依据,判断应有之内容,进行合理解释或补充。还举“威尼斯商人”的案件为例。 第二编:法学认识论 本编共分五章,分别为法学之任务、事务认识之客观性、法学认识之客观性、从逻辑分析方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从经验事实层面认识法学之客观性。现一一详述。 法学之任务:从罗马法到罗马解释道德国法,逐渐演变形成“法律万能主义”,即认为法律规定的法典自

证据法笔记

第七章当事人陈述第一节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当事人陈述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 不能成为证据的当事人陈述包括:诉讼请求、抗辩请求、各种程序上的申请、诉讼中发表的关于事实认定、证据调查、法律适用的意见等。 二、当事人陈述的特点与分类 1、特点:(1)当事人陈述是在诉讼过程中形成的证据,因而在产生的时间上具有事后性的特点,这是与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相区别的特点。(2)当事人陈述是以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真切感知为内容的,这是与鉴定结论的区别所在(3)当事人陈述是当事人就案件事实所作出的陈述,就真实性或证明力而言,证人证言一般强于当事人陈述(4)当事人陈述与当事人的其他诉讼行为并非完全一致,不能以当事人欠缺诉讼能力为由使之无效(5)当事人陈述全面性、真实性与片面性、虚假性并存2、分类:(1)根据当事人陈述的 内容,可以分为有 关案件事实的陈述 和案件事实以外的 陈述,证据法上所 说当事人陈述是指 当事人有关案件事 实的陈述(2)以 当事人陈述的形式 为标准,可以分为 书面陈述与口头陈 述(3)以当事人 陈述的性质为标 准,可以分为确认 性陈述、否定性陈 述与承认性陈述 三、自认。诉讼中 的自认与认诺具有 以下几方面的区 别:第一,承认的 对象不同,前者是 对诉讼中事实主张 的承认,后者是对 实体意义上诉讼请 求的承认,二者的 意思表示所指向的 客体是不同的。第 二,承认的主体不 同,自认不仅可由 被告作出,也可由 原告作出,但认诺 只能由处于被告地 位的当事人向处于 原告地位的当事人 作出。第三,基于 诉讼的原则不同, 自认受证据法上关 于证据效力规定之 调整,对诉讼请求 的承认,受诉讼法 和实体法的双重调 整。第四,承认的 效果不同,自认对 法院有拘束力,在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 讼中法院可以采纳 它作为判决的根 据,认诺同样能够 产生拘束法院的效 力,只是与自认不 同,认诺要求法院 根据此作出于承认 者不利的败诉判 决。自认的构成要 件?:(1)自认必 须在诉讼中向本案 审判人员做出(2) 自认的对象限于对 自认当事人不利的 事实(3)自认必 须是自认人真实的 意思表示(4)自 认的事实必须在当 事人自由处分的范 围内。自认的分 类?:(1)明示自 认与默示自认(2) 全部自认与部分自 认(3)完全的自 认与附条件的自认 (4)当事人的自 认与诉讼代理人的 自认。自认的撤 销?:对于明示的 自认具备两个条件 之一时可撤销:一 是当事人能够证 明,其承认是在受 欺诈或者强暴胁迫 之下而作出的,因 而违反了意思自愿 原则;二是当事人 能够证明,所承认 的事实与案件真相 不符,因而作出这 种承认是错误所 致。如果作出承认 的当事人要求撤回 承认,而又不符合 以上条件的,但是 对方当事人同意撤 回的,则也应允许 撤销,默示承认其 撤销原因除适用明 示承认的撤销原因 外,还可以用当事 人后续的争执加以 撤销。我国规定自 认撤销的情形:一 是当事人在法庭辩 论终结前撤回承认 并经对方当事人同 意;二是当事人有 充分证据证明其承 认行为是在受胁迫 或者重大误解情况 下作出且与事实不 符的。第二节被害 人陈述一、被害 人陈述的特点: (1)证明的直接 性(2)证明对象 的排他性。证人证 言与被害人陈述的 区别?:(1)主体 不同,被害人陈述 是合法权益受犯罪 直接侵害的人,将 其受犯罪侵害的事 实向公安司法机关 提供,证人证言则 是合法权益没有受 犯罪直接侵害的案 外人,将其所感知 的案件情况,向公 安司法机关提供, 被害人陈述可由自 然人作出,也可以 由法人作出,证人 证言之能由自然人 作出,(2)故意出 假证的法律后果不

证据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物权法》试题 第1页(共6页) 《物权法》试题 第2页(共6页) 试卷编号:5254 座位号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秋季学期开放教育本科期末考试 《物权法》模拟试卷 2014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 A .土地承包经营权 B .抵押权 C .土地使用权 D .地役权 2.为避免绕远,与他人协商通过他人土地直接到达自己的土地,其所享有的通行权属于( )。 A .相邻权 B .地役权 C .地上权 D .土地使用权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 B .草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 C .林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 D .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登记时设立 4.甲购买乙的一辆二手车,但双方没有办理过户手续。甲付款购车后,驾驶该车到某汽车空调配件经销部丙处,购买汽车空调配件并安装。安装好并付清款项后,甲驾车离开。途中,因空调泵线圈短路引起电源线起火造成火灾,该车被全部烧毁。经有关部门认定丙作为汽车空调提供者对火灾负有间接责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之间的买卖合同未生效,因为双方没有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B .甲取得该车的所有权,因为动产所有权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 C .甲不能向丙请求损害赔偿,因为其不是该车的所有权人 D .甲不可以向丙请求损害赔偿,因为该车转让没有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5.权利质权的标的可以是( )。 A .债权、汇票、存款单、股票 B .支票、存款单、名誉权、专利权 C .商标权、仓单、债券、荣誉权 D .汇票、提单、本票、继承权 6.有关留置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承运人为取得运费对承运的扶贫物资可行使留置权 B .保管人为取得保管费对保管的救灾物资可行使留置权 C .加工人为取得加工费对加工物可行使留置权 D .在所有人未交付修理费的情况下,财产侵占人可以行使留置权 7.甲向乙借款,将自己的母马出质于乙,在交付母马时,亦交付了马鞍和马鞭。在质权存续期间,母马生下小马驹,因甲到期无力还款,乙欲行使质权。乙行使质权的范围应为( )。 A .母马 B .母马、小马驹 C .母马、小马驹和马鞍 D .母马、小马驹、马鞍及马鞭 8.根据《物权法》规定,下列财产中不可以作为抵押权的客体的是( )。 A .在建房屋 B .某大学的教学楼 C .企业的生产设备、原材料 D .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9.共有人对共有关系的性质发生争议,无法查明到底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时,应当推定为( )。 A .按份共有 B .共同共有 C .个人所有 D .公共所有 10.对于区分所有人的建筑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区分所有人对整个建筑物享有共同所有权 B .区分所有人得就共有部分请求分割 C .区分所有人得就共有部分的权利可单独转让 D .共有部分的修缮费用及其他分担,由各区分所有人按其专有部分所占比例分担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航空器的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 ) 2.以汽车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但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 3.抵押物依法被继承或者赠与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 ) 4.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不得留置的物。 ( ) 5.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留置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 ) 6.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权属证书为准。 ( ) 7.在我国,土地只能属于国家所有,其他主体不能成为土地所有权人。 ( ) 8.当事人可以约定相邻权的内容。 ( ) 9.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 ( ) 10.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面积三分之二以上

证据学考试答案

证据学考试答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本科 《证据学》课程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一、问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48 分) 1.简要论述三大诉讼证明的异同。 答: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证明是沟通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纽带,是横跨两大法域的综合概念。因为,实体法的抽象规定和一般原则要落实到具体案件上,就必须对实体法规范的要件事实进行证明。从实体的规定上说,证明源自实体法的要求;从形式的规定上说,证明则是由诉讼法加以调整的。这一点,是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诉讼法中的证明的共同特征。三大诉讼证明的方式也是相同的,都采用逻辑椎理。司法认知和推定等方法。另外,三大诉讼证明的主体也是相同的,即都是司法机关或者司法人员。当事人和律师。 三大诉讼证明的差异: 第一,证明责任的分配不同。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责轻重的责任由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查机关承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承担,原告不承担证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责任。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则不以诉讼地位的特定化决定证明责仟承担的主体,而是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分别由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证明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均没有提到证明责任或举证责任这一词汇,只有在《行政诉讼法》第32条明确提到了“举证责任”的概念,但是该条文并没有揭示举证责任概念所包含的意思。不过,我国三大诉讼法实际上也建立了证明责任制度,表现在立法上,有如下法律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的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二)依据去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民事诉讼法》第64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行政诉讼法》第32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3、推定与证明责任有什么关系? 答: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联表现在: A.在特定情况下,推定决定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之所以是这样分配而不是那样分配,其原因主要在于推定的客观存在。 B.推定能够改变证明责任的证明对象。当事人之所以可对此事实而不是彼事实负证明责任,关键的原因在于在此事实与彼事实之间有推定关系存在。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篇一:法学方法论读书笔记】 此书简介: 《法学方法论》是台湾法学家杨仁寿先生1986年完成的有关法律 解释学的力作,是他从事法学研究20年来的唯一一本书,可见花费 的心血之多以及写作之认真。文中的写作功底和理论水平都足以让 人叹服。1999年法律出版社出版,在大陆发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 院王利明作序,序中说“该书不仅已初步构建了一门实用而又新兴的 学科即法学方法论的体系和框架,而且在中国大陆法学者有关法律 解释学的论述基础上多有创新和开拓”。 第一篇:引论 引论共两章,第一章是对“诽韩案”的评析,他认为“诽韩案”中原告 以韩愈39代孙之身份起诉维护韩愈的名誉权是不应该得到支持的。 尽管刑法规定诽谤死人罪其直系血亲友告诉权,但这是以保护其“孝 思忆念”为目的的。而原告虽为韩愈的直系孙,但年代久远,已不存 在法律目的所保护之“孝思忆念”,因此应做“目的性限缩”解释,有 告诉权的直系血亲只限于“五服”之内,这样才合乎法律规定的目的,实现实质的公正。法官的素养不能仅留在概念法学的阶段,而应在 立法者之疏忽或不及预见时通过法律解释加以补充完善。 第二章是对“恶法亦法”的讨论。杨仁寿先生认为“法官适用法律时, 不能以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完备或欠缺为借口而不予受理,更不得 以此为拒绝裁判之理由”。法官是司法者,不是立法者,不能借口法 律为一“恶法”而拒绝适用。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程序繁杂,短时间不 能完成。如果法律没有恶到令人无法忍受之程度,法官仍应运用法 律之阐释方法,加以阐释,使之适合社会之要求,贯彻法律目的或 社会目的。此时法律外表上虽为恶法,但实质上则非恶法。恶法在 法的安定性上有重要作用,“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恶法亦法必 须具备两种性质:一是必须为法律,就是法的恶的程度尚未与正义 相悖过甚,运用法律解释方法加以阐释,人切合社会之要求。二是 此种“恶法”须具有“法的目的性”。法律是实现善或正义的手段。法 官在解释法律行为也要以目的为依据,判断应有之内容,进行合理 解释或补充。还举“威尼斯商人”的案件为例。第二编:法学认识论

民法学笔记 考研必用

魏振瀛的民法学笔记 民事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客体的种类 一、民事权利的客体概述 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范围 民事权利客体:又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通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其范围包括:(1)物;(2)行为;(3)智力成果;(4)有价证券;(5)权利;(6)非物质利益。 二、物 (一)物的概念与特征 1、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其特征如下:(1)物存在于人身之外。(2)物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3)物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4)物以有体物为限。 (二)物的分类 1、以物是否能移动并且移动是否损害其价值为标准,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1)动产:是指能够移动且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此外,在法律上各种可以支配控制的自然力,在性质上也应认定为动产。 (2)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用途或价值的物,它主要土地及土地上的定着物。 区分二者的意义:(1)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登记与交付);(2)物权类型不同(典权、地上权,土地承包权、地役权与动产质权、留置权)。(3)诉讼管辖不同。(4)法律适用不同。(5)取得时效期间不同。(6)成立抵押权不同(生效,对抗) 2、以物的流通性,可以分为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又称融通物和限制融通物 (1)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许民事主体之间依法定程序自由流转的物。 (2)限制流通物:是指法律对其流转给予一定程度的限制或者禁止自由流转的物。 3、根据物是否具有独立的特征或者是否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可分为特定物和种类物(1)特定物:是指自身具有独立的特征,或者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包括在特定条件下独一无二的物和从一类物中根据民事主体的意志指定而特定化的物。 (2)种类物: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征,能以品种、规格、质量或度量衡加以确定的物。 区分的意义:(1)有些法律关系只能以特定物为客体或标的物,而有些法律关系的标的物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种类物。(2)特意外灭失的法律后果不同。 4、依照能否分割,以及分割是否损害其用途及价值的特点,可以分为可分物和不可分物5、根据物经使用后的形态变化性,物可以分为消耗物和非消耗物。 6、根据物在一定时期内是否有所有人,可以分为有主物和无主物 7、根据物是由一个还是多个独立物构成,可分为单一物、合成物和集合物 (三)从物必备的条件 1、从物之使用目的须具有永久性。2、从物与主物同属于一人。3、从物须具有独立性,不为主物的部分。4、须交易上视为从物。 (四)孳息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 (五)货币 三、有价证券

证据学期末复习指导案例题参考答案

《证据学期末复习指导》 案例题参考答案 1.甲地A公司将3辆进口车卖给乙地B公司,B公司将汽车运回期间受到乙地工商局查处。工商局以A公司无进口汽车证明,B公司无准运证从事非法运输为由,决定没收3辆汽车。A公司不服该决定提起 诉讼。请问:下列哪一内容是本案受理法院的主要审查对象(D) A .辆汽车的性质 B.公司销售行为的合法性 公司购买行为的合法性 D.工商局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2.在一行政诉讼案中,被告方某行政机关委托刘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刘律师为使案件胜诉,诉讼期 间调查收集了充分的证据材料。请问:下列关于刘律师做法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的(C) A.合适,因为刘律师有自行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 B.合适,因为刘律师需要代为承担举证责任 C.不合适,因为刘律师无自行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利 D.不合适,因为刘律师的调查未经人民法院同意 3.某市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该市教育局主管招生工作的王某受贿案的过程中,除发现王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外,还发现王某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和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根据以上情况,请问:指控王某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首先应当承担证明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的证明责任的,是哪些机关或人员 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的例外,是涉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案件。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根据这一规定,对于此类案件,首先承担证明责任的仍然是控诉方,当控诉方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且差额巨大时,证明责任即转移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身上,它必须说明或者证明差额部分的来源是合法的,若不能说明或证明,差额部分即以非法所得论。

2017年电大证据学形考作业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1、证据学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证据学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证据法及其证明规则。作为证据学研究对象的证据规则分为两大类:诉讼证据规则和非诉讼证据规则。证据规则都要由法律以一定方式明确规定,我国证据规则的内容散见于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院和最高检有关证据的司法解释中。 (2)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能力。证据和证据力、证明力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证据是有关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所谓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所谓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可靠性和可采性。 (3)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证据的内容是证据本身内在具有的证明能力,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关联性;证据的形式是证据在法律上所具有的外在表现方式和正当的获取手段。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4)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证据学理论是于证据有关的司法和执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司法证明和“准司法证明”的智慧结晶。人类的文化传统背景对证据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它也是证据学的研究对象。 (5)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证据制度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应的经济基础之上,经济的发达 程度,决定证据的获得能力、侦查水平和社会进步程度;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都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东西,是历史的产物。它们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进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证据制度又是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诉讼制度相适应的。 (6)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经验及证据理论。古今中外的司法、执法人员在证明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证据法学应当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这些证明活动的规律,并用研究成果来指导司法和执法等活动中的证明实践。证据理论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不仅是证据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还是发展证据学的基本动力。 2、如何正确评价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答:要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作出正确的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进行全面的分析。自由心证制度取代封建时期的法定证据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否定了法定证据制度的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抛弃了法定证据制度中的封建特权,废除了刑讯逼供的证明方法,确定了举证责任由控诉方担任的原则,使被告人获导了辩护权。自由心证制度还实行双方当事人对等辩护的原则,能使法官根据当事人双方的举证辩论,形成其内心确信,然后对案件作出裁判。这是历史上构进步,对诉讼制度是一个重大的革新,它推动了诉讼制度的民主化进程。自由心证制度的建立,使法官摆脱了法定证据制度那些繁琐规则的束缚,有可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良心对证据和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自由判断,从而为查明案情和正确处理案件提供了可能性。它推动了证据科学的发展和证据理论的进步,自由心证制度是确认有审判权者即有真理的原则,它为法官利用司法活动灵活地为政治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是自由心证制度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在评价证据价值上及其价值的选择上,给法官和陪审团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理论上,对法官依良心、理性“自由”地判断证据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8条规定:“证据的证明力由审判官自由判断。”但紧接着第319条又规定,当被告人的自白成为对他不利的唯一证据时,法官不得将其作为有罪的根据。上述这些法律上或理论上对法官自由判断权的限制,都体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实际经验,从而使自由心证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 物证证明力的特点是什么? 答:物证同其他证据种类相比,更直观,更容易把握;同言词证据相比,它更客观、真实性更大。言词证据的运用一般要靠实物证据来检验,言词证据同实物证据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证明作用,物证则可以不依赖于言词证据而存在。 物证的证明力按照物证的不同形态,可分为两种情况说明:一种情况是,凡有一定固定形状的证物,是以其外部特征,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的。所谓外部特征,是指本证物的外部形态、规格、大小、结构。商标、图案。出厂日期等特殊的标志。另一种情况是,凡没有一定的固定形状的证物,是以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殊属性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例如:各种毒杀案件中所使用的毒品、毒气,就是通过技术鉴定所作的鉴定结论,而确定的属性的同一性,来认定案件事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