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从《论语》中论孔子的「学习之道」

從《論語》中論孔子的「學習之道」

陸雙成

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專班研究生

shuangchen@https://www.doczj.com/doc/886135327.html,.tw

摘要

《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少數弟子的言論行事之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此典籍匯編了孔子的言論和行事,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必讀讀本,也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本源的重要史料。本文欲從《論語》中探索孔子的學習觀,藉由瞭解研讀《論語》此典籍的重要性與目的,進而探究孔子的學習精神與學習之道,他的學習之道與精神具有深遠的內涵,他以身教的方式,展現了學習對人生的價值性與主動性。然而,孔子的學習之道也提供了現代人學習很大的省思與模範。現代教育學已經證明,學過的東西如果不經常復習,很快就會被遺忘,孔子在二千多年前能力倡「學而時習之」,十分難能可貴。現代人把學和習聯成一個詞,其實也是包含著“學過的東西要經常“習”的意思。透過各家對論語中學習相關之論述的統整,研究者將孔子的學習之道歸納出七大方向,可做為學習者之明燈,讓學習者不只「樂學」,更能「活到老,學到老」。所以,人生的學習必須是不斷精進用心的,如此也才能顯現人生珍貴的天賦學習權。而孔子的一生就是這種精神的具體呈現!

關鍵詞:論語、學習觀、學而時習之、學習之道、樂學

壹、前言

《論語》的哲理博大精深,裡面有很多智慧,所闡述的內容包羅萬象,富含著先哲睿智的光芒,現今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加豐富了《論語》的思想寶庫,大至治國,小至日常生活起居,無不深含著精闢的啟迪,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著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著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份子立身處世的智慧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人省思,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研究者欲先從瞭解《論語》的重要性,再從中發掘並論述孔子的學習之道,進而在學習中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和態度,發掘學習的樂趣與價值。

貳、研讀《論語》的重要性與目的

《論語》就是《論語》,它是一種文化的歷史,一種歷史的文化,絕不是哪一個人可以否定的。每一個人從各自的視角出發,體悟自然會有所差異,故不同的人品讀《論語》自有不同的體會,不同職業的人讀也會有不同的心得。但不可否認的是,開卷總是有益的,《論語》歷久彌新,這也就是其能傳承千古的內涵。以下就研讀《論語》重要性與目的做一一的探討。

一、重要性

《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少數弟子的言論行事之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尤其是匯編孔子的言論和行事,是了解孔子思想的必讀讀本,也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本源的重要史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淵源,教導人們為政以德、清廉守節、做事勤奮、生活節儉、待人誠信、交友謹慎、精忠報國………這些智慧的睿智語言,對中華民族精英群體有著莫大的影響。做為封建士大夫必讀的《論語》千百年來受到普遍重視,是舊時代文人走向正途的敲門磚。「士不通經,果不足用」《論語》窮天地萬物之理,究政教法度之制,變治亂興廢之由,析身心休養之本,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略,是通權達變的藝術,是一種積極的用世思想。人生立身在於學問,做學問的目的就是位從事社會事業、為國家、

為廣大民眾服務做準備。因此《論語》的思想,對於我們在現今時代實施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當我們有機會閱讀此儒家經典,與古人展開生命的對話時,才能看到裡面熠耀閃爍的生命智慧和深沉的情感,才能產生共鳴。

二、目的

周何、田博元1認為研讀《論語》的目的為:

第一、藉《論語》以認識中國最偉大的聖人。

第二、藉《論語》以探索孔子學說的博大與精深。

第三、注意研究《論語》對端正世道人心的效用。

第四、從《論語》中學習孔子的治學方法與好學精神。

第五、從《論語》中學習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精神。

第六、以《論語》中的至理名言做為我們立身行道的南針。

第七、效法孔子的奮進精神,藉以昇華我們的人生境界。

孔子為「萬世師表」,研究者在當了教師之後,重新讀《論語》,更有一些別於以往讀時的感觸,孔子的教育精神與教學方法仍是許多老師望塵莫及的;他更重視道德的實踐,以自己的身教來教育弟子。身為教師,應博學多聞、做好榜樣、且不斷學習,做個誨人不倦的教育者。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開創者,更是世紀的偉人,他的思想獲得歷代君王、史學家及弟子的推崇,深深影響歷代的中國人,而且歷經兩千多年,其道德教育思想仍歷久彌新,其「仁者愛人」的思想,至今仍無法推翻。今日我們面臨多元文化的衝擊及資訊紛亂複雜的社會,所要學習的很多,但真正要有效率的持續學習,則沒有個依循,故本文亟欲介紹《論語》中孔子的學習思維與方法,讓學生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學習之鑰與樂趣所在。

參、各家對論語中學習相關之論述

一、錢穆《四書釋義》<論語要略>第五章:談孔子學說,有關學習內容摘要

說明如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此最論學之精語也。孔子於門人中,獨稱顏子好學。又謂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

1周何、田博元主編(1979 ),國學導讀叢編(上),康橋出版事業公司,頁299-303

正謂不改其好學之樂。孔子疏食飲水,樂在其中,亦此樂也。故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述而>則孔子論學,亦以性情為主也。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此亦孔子論學精語也。朱子曰:「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孔子之論,實能內外交修,以經驗與思想並重,絕無偏倚之弊焉。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朱子曰:「此為思而不學者言之。」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今按多學而識,即學而不思者也。為思而後可以得一貫。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孔安國曰:「為己履而行之,為人徒能言之。」此亦論學之要辨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里仁篇亦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此謂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此之謂也。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季氏>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衛靈公>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此皆孔子勉人向學之言也。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朊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此章描寫學者之生活,最為親切有味,蓋孔子之自道也。

二、陳大齊《孔子言論貫通集》2談學的精要與功能,摘要如下:

(一)「學」

「學」,孔子非常重視。論語編輯者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冠全書之首,充分表示了孔子思想的深意。<述而>篇云:「學之不講……是吾憂也。」此以不學自戒。<季氏>篇云:「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此以不學戒人。述而篇云:「學而不厭……何有於我哉。」又如同篇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以勤學自勵。<泰伯>篇云:「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此以勤學勵人。<為政>篇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以及<公冶長>篇云:「十室之邑,必有忠

2陳大齊(1982)。孔子言論貫通集。臺灣商務印書館,頁39-47

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此以好學自珍。<公冶長>篇云: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又如<雍也>篇及<先進>篇具云:「有顏回者好學。」此以好學稱人。孔子所提倡的學,是學而兼思的學,學是受之於人,思是得之於己。<為政篇>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衛靈公>篇云:「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可見孔子對於「學」與「思」並重而無所偏。

(二)「思」

「思」,可以幫助學習,可得二事:一為擇,二為約與貫。<述而>篇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評判是「思」的高深作用,故「學而不思」不合為學之正道。孔子懍於常人之易於遠離正道,故提出一個「擇」字來加以扶持。若所學為艱深的事情,以能約能貫為可貴。「約」為化繁為簡,條理分明;「貫」為融會貫通,秩序井然。<雍也>篇及<顏淵>篇云:「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衛靈公>篇載:孔子告子貢云:「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非也。予一以貫之。」約與貫合施,即是歸納作用。是思的最高作用,亦是學而兼思的最高成果。

(三)「兼思的學」

孔子有二則言論:其一為<學而>篇的「學則不固」,孔子重視變通而輕視執一,「學則不固」正是「知者不惑」的基礎;其二為<陽貨>篇的「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三、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的《中國教育史》3,其中關於教育的思想

摘要如下:

(一)學與思的結合

《論語》中的「學」字,有廣狹兩種涵義,一、廣義的「學」包括思與行在內。如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顏回被稱為好學,就是由於他善思,且能把所學的在行為中體現出來,能「不遷怒,不貳過」。二、狹義的「學」限定在接受知識的範圍。如:「學文」之類。

孔子既重視學又重視思,在一定意義上能把學與思結合起來。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對於不去追問事物原因的思想懶漢,教師是無法進行幫助的,孔子說:「不曰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衛靈公>又說:「無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他認為做無益的空想,不如學習知識更有好處。他主張「多聞闕疑」、「多見闕殆」,應隨時發現問題,有存疑精神,並提出「視思明」、「聽思聰」和「疑思問」的具體要求。

(二)虛心、篤實與好學的態度

3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1989)。中國教育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59。

孔子特別讚美顏回的學習態度,對顏回的「不違如愚」<為政>、「語之不惰」<子罕>和「無所不悅」<先進>的態度有很高的評價。孔子還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的原則,這「四毋」的要求,在思維教學中很有意義。孔子認為學習時要老老實實,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不可強不知以為知。他斥責那種「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的態度,教人正視自己的不知和不足之處。

(三)時習與溫故

孔子提出「時習」與「溫故」的原則,孔子以為學習以後必須時時溫習和練習,才能把所學的東西純熟鞏固,因而內心感到快樂。孔子還進一步要求「溫故而知新」<為政>,要求在溫習舊的知識當中去探求新的知識,說明了在舊的知識基礎上去學習新知識是一個合乎邏輯的學習過程。

四、邱鎮京在《論語思想體系》4中,將孔子思想體系中之「治學方

法」擷述其說如次:

(一)客觀態度

孔子治學與為人極為嚴肅,對事理之主張,絲毫不苟。「道聽塗說,德之棄也。」<陽貨>、「君子與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子罕>篇又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妄加臆測,不固執己見,以客觀態度治學待人。

(二)學而時習

孔子一生好學,以下可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以。」<子張>「信而好古敏以求之。」<述而>「好仁知信直勇剛,不學則愚蕩賊絞亂狂。」<陽貨>

(三)學無常師

孔子雖「天縱之將聖又多能」<子罕>,然其將聖多能,實有賴於「學無常師」之體認,曾問禮於老子,學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述而>篇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有一善之長者,孔子必從而師事之。孔子發憤忘食,德業兼修,取益自是更廣,故子貢謂公孫朝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

(四)由博而約

孔子云:「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雍也>謂君子之治學,宜擴大胸懷,放開眼界,窮觀博覽,以獲普遍之認識,再分類歸納,鉤玄提要,約其旨歸。顏淵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罕>是由博而約,乃聖人治學之鐵則。

(五)學思並用

孔子治學,最重學思並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即4邱鎮京(1992)。論語思想體系。文津出版社,頁74-78

以學而不思則沉沒於事例中,經驗之意義欠充實;思而不學,則馳騁於懸想中,理性之內容欠穩當也。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學思並用之論,誠聖人所重也。

伍、匡亞明《孔子評傳》5第四章<仁的人生哲學思想>中,提到學習的實事求是精神,摘要重點如下:

(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此實事求是的認真態度,是孔子教導學生用以律己的一個重要的思想原則。

1. 存而不論

孔子是個重視實際的人,在實際生活中還無法驗證的事情,他常常採取不肯定、不否定的態度。如: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

焉知死?」<先進>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2. 言必有中

孔子注重實際,是個略於天道、詳於人道的人。他對於人之所以為人、如何為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見解,確已達道博古通今、繼往開來的地步。《論語》一書絕大部分都是談「人道」問題,其中有些經過抽象思維的哲學概括,是針對某一問題提出的中肯、俐落、富有智慧的言論。例如:在向什麼人學習的問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認為只要有心學習,就不怕沒有老師,走在路上一定有人可以做你的老師,看到優點就學習他的優點,看到缺點就把他的缺點作為自己內省和改正的借鑑。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學習,正反兩面皆可學習。這種思想境界多麼寬廣!

(二)為學「知行合一」的精神

孔子從十五歲立志到七十三歲逝世,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堅持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三條原則。第一條是學習必須與思想相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二條是學習必須與應用相結合。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第三條是必須以學習為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所以《論語》一書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孔子對於學習確是到了樂以忘憂的地步,他博學多能的原因也在此。

六、夏傳才在《論語講座》6第四講及第七講中介紹《論語》論學習:

5匡亞明(1990)。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76-185。

(一)學而時習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朊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第一個問句可解釋為學到知識之後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去實習,不是很高興的事嗎?高興的原因一是學了能用,二是通過實踐來檢驗或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二個問句指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大家共同切磋研究,不是很快樂嗎?第三個問句是有人對我的思想和主張不了解,我並不懊惱,這就是平等待人,思想自由,作風民主,也就是君子應持的態度及雅量。

(二)學而不厭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孔子自述他最大的特點是好學。他愛好學習,從不感到滿足,即“學而不厭”。由此可知,人的知識智慧來自勤奮的學習。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不知老之將

至云爾。」<述而>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孔子對學習執著的生活寫照,把精神完全沉浸

在知識的海洋裏,能獲得無窮的樂趣。由上可知,孔子真是活到老學到老表現出一種永不衰竭的學習上進的精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在孔子一生中,從尐年到老年,知識、智慧和品德不斷進步,這是通過學習

和實踐而逐步提高的,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

(三)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述而>

博學如孔子自稱“無知”,正是學問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因為他認識到世界知識之無窮盡,個人所知的確是太尐了,所以要多聞多識。孔子從來都說自己

6夏傳才(2007)。論語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53-67。

是“學而知之”的人,不但“三人行必有我師”,還隨時隨地多聞多見,永不滿足的充實自己的知識。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步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步之道焉。夫子焉不學?

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學無常師,就是向所有的人學習,吸取各家的知識和長處,才能博學多才。

(四)不恥下問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這段話中的“不恥下問”成為流傳兩千多年的學習格言。

(五)思和行

在《論語》裡,“思”字共見24 次,“行”共見72 次,這裡要講的思和行,取思考和實踐之義。孔子是第一位提出學、思、行三者結合的人,以下為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也強調要學以致用,也就是知行合一,如: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六)樂在其中

孔子曾經自述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孔子以學習為樂,便能主動積極學習,把精神完全投入其中,忘食、忘寢、忘憂、忘老之將至,生活中的艱苦也就毫不在意了。他也稱讚能夠甘於貧窮而矢志學習的學生,顏回家境清寒,卻是孔子弟子中最好學的: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學習沒有終點,只有活到老,學到老,這就要求我們有“學而不厭”的精神,又以學為樂的永不衰竭的志趣,向書本學,在實踐中學,向隨時隨地所接觸的人和事學,一定可以體會到“樂在其中”。

肆、論語中孔子的學習之道

《論語》中的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以德行為本。"學"是為了修身養性而成為"君子",君子行"仁"而為政。為了達到學以修身,學以成仁的目的,孔子論述了許多學習之道,研究者將之歸納為七大方向:

一、學而時習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論語·學而篇第一》開篇便講“學而時習之”,其中,“習”就是實習踐行的意思,“時”就是適時的意思,是說我們學過的知識要適時地運用于實際當中。《論語·公冶長篇第五》中說:“子路有聞,未之能行,惟恐有聞。”子路所擔心的,就是怕實踐跟不上學習的進度。《論語·憲問篇第十四》中講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言過其行,實際上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實踐與學習的關系。學習是學與行相結合的過程,學習而不實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就好象一個人知道做人要誠實而老是去撒謊騙人一樣。另外,學習本身也是一個實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難做到的也是最需要做到的則是堅持不懈。在《論語·為政篇第二》中孔子概述了他一生堅持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堅持努力的過程。《論語·泰伯篇第八》中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不斷的學習,好象永遠達不到,又害怕丟掉自己已經學得的。其實,學習一方面要“知新”,另一方面,“溫故”也很重要,正如《論語·子張篇第十九》中子夏所說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堅持不懈就是指“溫故”和“知新”的,而且不僅如此,還須有堅定的信心,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說的正是一種堅定性。因此,學習一方面與實踐結合,另一方面學習本身也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重在“溫故”和“知新”的堅持不懈。

二、學而不厭

子曰: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

在《論語·雍也篇第六》中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于學習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好學的進一步延伸,而為了知而學是達不到學習的最好狀態的。所以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使自己好學就顯得十分重要。孔子多次為自己好學而自豪不已,比如《公冶長篇第五》中他說:“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述而篇第七》中有一個故事,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怎么樣,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就對子路說:“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的好學使他努力于學習,竟至于忘了吃飯,忘了煩憂,忘了衰老的到來,可謂“樂之者”了。他還多次稱贊顏回好學的品質,比如《論語·雍也篇第六》中他對哀公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在《論語·先進篇第十一》中他對季康子又一次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也,今也則亡。”在孔子看來,顏回的好學是其最重要的品質,是可貴之處。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培養好學的品質,利用興趣或其它從厭轉為好,也許知識的獲取就不會是大傷腦筋的事情了,而變成了快樂的事情。致用,就是學以致用,是說學習的知識要運用于實踐之中,要達到修己安人這樣一個目的。這一點在前文中已有論述,此處不再綴說。興趣和功利性是學習的兩個重要動力,因而運用這兩個動力使自己能夠好于學,致于用,我們的學習便會更有樂趣,更有意義和價值。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在孔子看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沒有年齡的限制。他認為,在學習中必須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和態度,那就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論語?述而》)。意思是說,默默地記住所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感到厭煩。

三、不恥下問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

《論語·述而篇第七》中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每個個體都處于一定的群體當中,其中一定會有很多人是我們可以取法的,選取那些優點去學習,看出那些缺點便改正,所謂“見賢思齊”,“益者三友”都是這個道理。需要指出的是,向“他人學習”的這個“他人”既指我們身邊的人,也指前輩先哲,同時我們自己所經歷的事情也是我們吸取經驗總結不足的極好資源。在實踐中向人的行為活動學習,獲得好的方面,改正自己不好的方面,這才是向“人”學習的道理所在。對于給我們教育最直接的學校里的教師,我們在學習時也要注意孔子給我們的提醒,“無常師”,“無焉不學”,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學習限制在向某個老師學習的范圍之內。

「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是每個好學的人的座右銘。孔子認為,勇於向人請教,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即使是學問不如自己的人,或身份比自己低

下的人,也有他的優點和長處,值得我們虛心地向他們請教。

四、樂學與好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發自內心的喜歡、良好的心理態度是學習的良師益友。雖然孔子對"君子"的要求和條件近乎苛刻,但從《論語》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學活動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嚴謹緊張,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輕鬆愉快、隨機而行、隨意而發的。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學"而對學習充滿興趣,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這正是孔子以學為樂,好學不倦,安貧樂道,自強不息的生動寫照。知之者是被動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動追求,樂之者則達到癡迷執著的狀態。如果說好之、樂之是孔子主張的學習態度的話,那麼"好問"就應該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認為,不懂不要裝懂,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這樣才能學到真東西。

五、無倦與精進

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論語》中關於學貴有恆的思想,先述"無倦",次說"一以貫之",再論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如琢如磨。子張問政時,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子路問政時,孔子說:"先之勞之","無倦"(《子路》)。這是孔子對弟子問"政"的回答,即"無倦",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勤能補拙,恒成萬事,自然學習更是如此。孔子反復強調為學育人貴在"不厭"與"不倦"的態度,意即:對己,學習而不知滿足;對人,耐心教導而不知疲倦。其中,對求學者而言,學而有恆,學而不厭,這是很難做到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需要有執著的精神,久之則學業成矣。

六、敏捷與勤思

孔子于求學、敬事都強調"敏則有功"。如《學而》篇中的"敏於事而慎於言"及《公冶長》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裏仁》)"敏"字有兩層意思,一是反映迅速,二是勤於思考。"敏于事"、"敏於行",是說做事行動要反映迅捷;"敏而好學"、"敏以求之",是說求知治學要勤於思考。與"敏"相對的是"

慎於言"、"訥於言",其意並非要人三緘其口,而是強調少說多做,言行一致,"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這正是孔子學以修身、學以養德思想的表現。

七、自省與改過

自省與改過,是求學者終極目標,亦是成賢至聖的捷徑。當然,捷徑卻往往是最難行進的。孔子也覺得"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要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它。孔子說:"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過而不改,是謂之過矣。"(《衛靈公》)人之過,只要不是故意為之,有過便改,無損形象,還能得人共仰,何樂而不為呢?過而不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這才是真正的過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了正確的態度,有了改過的決心,餘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過了。改過要分為兩個步驟,先是自省,再為改過。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裏仁》)"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省的關鍵要通過自省總結得失,找出自己存在什麼過錯,找出與賢人之間的差距。有過與差距便需改正,"就有道正焉",以不斷完善自己,最終達到"內省不疚"的境界。

伍、結論

學習的活動是有目的、有意義的活動,是要讓學習學到個人的人格內蘊裡頭才是真學,這樣的學習便是輕鬆之至,不僅願意學習更且是樂在其中,也就是日常生活都處在實踐德性、與進德修業的心安理得的樂境中。這樣的學習當然是最有效果的學習。

看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對於教育學習的種種談話,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對於學習是如何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學習的目的即是人生的意義、即是為社會服務、即是成就自己。因此我們實在可以說,生命的意義就在終身學習,終身學習就是終身認真對待自己,時時提升能力,時時為更重要的社會角色扮演而做準備,將自己的生命無限地擴大,讓自己與更多的人發生關係,讓世界愈來愈美好,無論世界變得如何,自己的一生總是心安理得了。

從以上的論述裡,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對於學習是樂之、進之、思之、省之,在在皆顯示孔子對於學習的獨到方法,藉由研究《論語》中孔子學習之道,進而明白,人生的學習必須是不斷精進用心的,如此也才能顯現人生珍貴的天賦學習權。

參考文獻

一、書籍類

于丹:《論語感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年。

于丹:《論語心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9 年。

王邦雄、昭旭、楊祖漢:《論語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2003 年。李澤厚:《論語今讀》。北京:生和?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台北:三民書局,1988 年。

姚秀彥:《論語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 年。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夏傳才:《論語講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邱鎮京:《論語思想體系》。文津出版社,1992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周何、田博元主編:《國學導讀叢編(上)》。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二、期刊

劉玉菁:《從人文教育論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與創新》。《歷史月刊》,2009 年255期。

三、碩博士論文

張佳蓉,《以孔子談學習與品德修養為主題的經典教學研究─以鐵山國小六年誠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2010年。

張秀貌,《孔子教育思想與台灣國小道德教育改革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葉士豪,《《論語》「學」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

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

孔子语录十则

孔子语录十则 第二单位儒道互补《论语》十则教案1、讲授要端1.相识孔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惟,理解一些比力重要的观点,如“仁”“礼 ”“义”“孝”“道”“天然”“无为”等,并能有本身的领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1个群体的熟悉;掌握此中的进修要领和进修立场。3.念读、熟悉文言文的抒发体式格局和习习用语,形针言感。记诵、违诵一些片断。2、课前预习内部实质意义(1)文言根蒂根基常识B.语音盍(hé)诲(huì)裘(qíu)敝(bì)肱(gōng)少(shào)者怀之智者乐(yaò)山,仁者乐(yaò)水知者乐(lè),仁者寿。B.通假字①可以说勤学罢了(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D.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本身的品德性为获患上批改,使动用处)②老者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处,使……安闲;使……信托本身,使……获

患上眷注和敬服)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火速,勤快)回虽不聪明(敏:聪悟、伶俐)④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天的意志:有天意、天然的秉赋、人的生活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寄义)⑤是智也(是:代词,这)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炫耀,炫耀;施:表明)⑧全国归仁焉(归:称许,称许)⑨小人长戚戚(长:老是,常常;戚戚:哀愁,凄恻)⑩一日低价甜头儿复礼(一日:一朝,暗示假定瓜葛)D.本课中所关于的针言与格言。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患上志,半百而知天的意志,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⑤正人开阔荡,小人长戚戚。⑥低价甜头儿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E.重点虚词主如果“于 ”、“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本身归纳其用处。(2)学生按照注解,依此传译节选各则,并思虑每则所反应的孔家的思惟是啥子,领会孔子思惟的博大与艰深。(3)其它自学内部实质意义:学生自学成才教材第19页“阅览指南”之“《论语》的焦点思惟是啥子”相识孔子和孔家的主导思惟。讲授历程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

孔子语录精华100句(附译文)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

初中50篇:《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

2010届高考初中古诗文背诵篇目[ 46篇] 1《论语》十则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左传·刿论战》5诸亮《出师表》6潜《桃花源记》 7郦道元《三峡》8禹锡《陋室铭》9仲淹《楼记》 10欧阳修《醉翁亭记》11轼《记承天寺夜游》12周敦颐《爱莲说》 1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以上文言文13篇) 14《诗经·关雎》15《诗经·蒹葭》16操《观沧海》 17潜《饮酒》18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9王湾《次北固山下》 20王维《使至塞上》21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2白《行路难》 23杜甫《望岳》24杜甫《春望》2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7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28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9白居易《观刈麦》30贺《雁门太守行》31杜牧《赤壁》 32杜牧《泊淮》33商隐《夜雨寄北èīǒò》34商隐《无题》 35煜《相见欢》36仲淹《渔家傲》37晏殊《浣溪沙》 38王安石《登飞来峰》39轼《江城子·密州出猎》40轼《水调歌头》 41陆游《游村》42辛弃疾《破阵子》43文天祥《过零丁洋》 4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5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46龚自珍《己亥杂诗》(以上诗词曲33首) 1.《论语》十则《论语》(七年级上第2单元第10课P44)○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yuè,“悦”的古字,愉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动),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xǐng,检查,自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迷惑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dài,有危害而无所收获)。”(《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女“同“汝”rǔ,你,代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zhì“知”通“智”,智慧)(《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886135327.html,)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 初中诵读篇目 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 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

初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然后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

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孔文子何(为什么)以谓(叫、称)之‘文’也?” 敏(聪敏)而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默而识(记)之,学而不厌(满足),诲人不倦(厌倦、疲倦)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1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

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 导语: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以下我为大家介绍论语中治学的孔子语录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1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5、朽木不可雕也。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巧言令色,鲜亦仁! 24、子不语:怪,力,乱,神。 25、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7、食不语,寝不言。 2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朝闻道,夕死可矣。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4、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5、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6、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7、德不孤,必有邻。 3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

《论语》的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论语》一书共二十篇,每篇选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依次为: 1、《学而》 2、《为政》 3、《八佾》 4、《里仁》 5、《公冶长》 6、《雍也》 7、《述而》 8、《泰伯》 9、《子罕》 10、《乡党》 11、《先进》 12、《颜渊》 13《子路》 14、《宪问》 15、《卫灵公》 16、《季氏》 17、《阳货》 18、《微子》 19、《子张》

20、《尧曰》这二十篇文字不管孔子弟子记孔子语言也好,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也好,或者时人相言,君臣对答也好,不外乎记载孔子和孔子少数学生的言语、行事。所以,要研究孔子和孔门弟子,《论语》首先是应当阅读的书,也是比较可信的书。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基本思想主要是通过《论语》反映出来的。在政治上,孔子是近乎保守主义者。他相信周王朝是社会制度的最完美形式,从而以维护周天子的一统天下和重建文武周公事业为己任。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冥顽不灵、抱残守缺的人。为了能使周王朝百世不替地延续下去,他主张改善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他认为,对老百姓的统治不能只靠“政”和“刑”,也要注意“德”和“礼”。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必须具备“贤”和“德”的素质,呼吁通过“举贤才”之类的措施来改善统治者的状况。 基于这些认识,他提出了“礼”和“仁”这两个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范畴。“礼”是指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区别等级名分的典章、制度、规矩和仪节。“仁”指最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说人们之间应该相爱。他认为这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互相制约的。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仁是内在的行为状态。礼必须以仁为思想基础,否则就流于形式;仁必须以礼为客观标准,相爱有所节制,否则便乱了伦次。应该看到,这一学说的实质是为维护旧制度作论证的。因为在阶级社会里,这样

孔子语录十则翻译

孔子语录十则翻译 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篇一:新课标必背篇目原文及译文 初中诵读篇目 1、孔子语录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而无所得。”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第十则:修身做人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初中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ù),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地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地是学习地方法.第二句讲地是学习地乐趣.这句话是孔子对他地弟子说地,所以“朋”指地是志同道合地人.第三句讲地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ǐ)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地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地人非常重视品德地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地知识,然后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地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地目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地)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地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地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地谥号.”】 孔文子何(为什么)以谓(叫、称)之‘文’也?” 敏(聪敏)而好学,不耻(以……为耻)下问(向不如自己地人请教),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1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1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语录十则

孔子语录十则 孔子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如下就为大家收集了孔子语录十则,欢迎阅读!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附:孔子语录十则感言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高考必备孔子语录(含新增篇目14句)

孔子语录12+14则 1.《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 3.《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述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6.《子张》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里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