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

[摘要]:“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在翻译教学中,文化适应性的理念应作为学生翻译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培养和强化。
[关键词]:文化适应性;翻译教学

“文化适应性”(cultural compatibility)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指(1)准确的文化意义(或涵义)把握(good comprehension of cultural meaning);(2)良好的读者接受(good reader reception);(3)适境的审美判断(good aesthetic judgment)。(刘宓庆,1999:73.)要使学生准确把握源语文本的文化意义以及译入语的文化涵义和读者审美视阈,作出适境的审美判断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教学中,只讲授语言的转换规律和技巧是不够的,必须强调文化内涵的因素,只有对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文化信息感应能力和整体性文化信息整合能力的长期培养和强化,文化适应性的理念才能植根于学习者的头脑,才能成为翻译价值观的一部分。


跨文化意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一种认识标准和调节方法,是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译本的可信度和被接受程度决大部分取决于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即译者对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完整性与多样性的感知。
国外语言教学界就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不同的理论。Byram提出学习者排除母语文化干扰的四个步骤:建立全新的概念模式,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作出解释,亲身体验。(Byram,1989:121-122) Kramsch提出了“第三视角”(a third perspective)的概念,认为学习者只有建立“第三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Kramsch, 1994 :208-210) Handy的"四间屋理论"提出跨文化教学者应以帮助学习者走出容纳文化双方共有文化的一号屋,去了解其它屋子的文化,这些屋子分别装着:目的语文化的人了解而母语文化的人不了解的文化;母语文化的人了解而目的语文化的人不了解的文化;文化双方的文化盲点。(Gibson, 1994:56)借鉴国外理论,结合自己的翻译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下列意识贯彻到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
1、使学习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有系统、清晰的认识,并使这一认识具体化。
以往谈到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往往强调的是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却忽视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认识,仿佛学习者对自己母语及母语文化应该是一清二楚的,但是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却并非如此。翻译课一般在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开设,这些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培训,大都具有

了初步的英语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母语的负迁移作用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所忽视。处于这一思维模式阶段的学生其实是很尴尬的,他们一方面无法用很地道的英文表达思想,另一方面半欧化的思维也造成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认识的模糊性。这一点在翻译实践中表现得很明显:
1)Babies satisfactorily born.
译文一: 孩子们令人满意地降生了。
译文二: 孩子已生,一切顺利。
2)[唐长安城]划分为108坊和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
译文一:It was divided into one hundred and eight workshops and two commercial districts-the East City and the West City.
译文二:It was divided into one hundred and eight squares and two commercial centers called the East Market and the West Market. 
(例1)译文一中的“children”和“satisfactorily”被欧化的思维筐得太死了。汉语中名词没有复数形式,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必要把复数的概念明确地表达出来。另外,生孩子也不能用“令人满意地”来形容,只能说“顺利还是不顺利”。许多学习者看到以-ly结尾的副词,译成汉语时就非要加上“地”不可,这往往不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例2)中“坊”显然不是指“作坊”,而是指“方形的土地”,即街区。不然唐代的长安城就只有108家“作坊”和两个商业区,没有居民区了。另外,这里的“市”指“市场”,而不是“城市”。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现出来……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吕叔湘, 1990:21)因而在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之前,不妨抽出几个课时从宏观角度进行中西语言文化的比较,使学习者对中西方思维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有个宏观的把握,使学习者对母语以及母语文化的认识系统化。在此后的翻译教学中,可以从篇章、句子结构、词汇各个层面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比较,使宏观角度所进行的比较更加具体化和清晰化。学习者只有对自己的母语有了清晰、透彻的了解,才可能克服半欧化思维对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正确地把握和传播母语文化,写出地道的汉语。

2、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翻译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习者由于不了解目的语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上出现了问题。比如:
1)生米煮成了熟饭。
译文一: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译文二: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 and it can not be uncooked.
2)妈对小明说:“下次你在不及格,看我不拧断你的脖子!”
译文一:Mother said to Xiao Ming,“If you should fail again, I would surely break your neck.”
译文二:Mothe

r said to Xiao Ming,“If you should fail again, I would surely teach you a lesson.”
(例1)从字面上看“译文一”似乎译得非常准确,“译文二”显得有些罗嗦、重复,其实后者却远胜于前者。“译文一”的译者没有意识到或根本不了解西方读者对“米”这个中国文化意象并不熟悉。中国人对米有着特殊的情感,相关的词汇也很丰富,稻子长成收割为稻谷,脱粒去壳后为米,煮熟后为饭,但英语里只有rice一个词,“生米”叫rice,“熟饭”也叫rice。因此西方读者不能理解“生米煮成了熟饭”的内在含义和感情色彩,The rice is already cooked无法表达那种“事已至此”的无奈感。“译文二”既译出了原文字面意思,保留了原来的意象,同时还补充提供了隐含的文化信息,加上“and it can not be uncooked”,立刻将那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凸现出来。例2)中“拧断你的脖子”一语在中文读者看来,只是一种夸张,一种吓唬,正体现了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是若直译成“break your neck”,在西方人看来,会觉得太过暴力,尤其是从一位母亲的口中说出来,对象又是她的孩子,这会使读者产生不快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感情色彩上的误会,这里适合采用意译。
从上面的译例我们可以看到译者由于没有意识到目的语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所以在翻译时按照自身的文化和经历去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cutural shock当然是必然的结果了。
3、加强学习者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认识。
由于对不同的文化价值和信仰等方面的意识的缺乏,在翻译实践中,学习者往往倾向于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这种民族中心意识会造成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不敏感性。
1)She is a fox.
译文一:她是个狐狸精。
译文二:她是只狐狸。
译文三:她是位时髦迷人的女郎。
2)走好。
译文一:Walk well.
译文二:Good-bye.
在中英文中,“狐狸”一词都可以与狡猾或诡计多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是当“狐狸”一词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时,汉语与英语却具有了不同的色彩和暗示。按照中国人的心理把它译为“狐狸精”,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它是指时髦迷人的女子。而直译为:“她是只狐狸”,便容易在中国读者心中唤起一种传统上遭到贬斥的形象。例2)中的“译文二”看似不忠实于原文,但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效果及礼貌上是一致的,所以实质上是对等的。如果像“译文二”那样完全按字面直译,就会导致误解。这时译者的任务是得体地传达宾主之间的信息,不能使外宾

误解主人的用意。

4、让学习者了解母语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
要把目的语文化介绍给本族人,使本族人较好的理解和接受,译者还必须了解本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我们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培训,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把自己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状况强加到译文读者身上,忽视了进行本族读者对目的语文化认知程度的调查和了解,他们的译作往往会误导读者或使读者无法理解。例如:
1)He' s a pig.
译文一:他像头猪。
译文二:他脏得像头猪。
译文三:他像猪一样贪婪。
译文四:他像猪一样粗野。
2)Roger made the Queen' s list.
译文一:罗杰列出了女王的名单。
译文二:罗杰排定了(英国)女王今年受勋的荣誉名单。
例1)看似简单,其实充满了“陷阱”。“译文一”给中国读者一个“他好吃懒做”或“他很蠢”的印象。但是在英语文化里,猪一般具有肮脏、贪婪、粗野的形象,要在译文中保留这一文化意象,就需要添加必要的信息。例2)中由于一般的中国读者缺乏原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无法理解“译文一”。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将隐含的信息补译出来:Roger made the Queen of England`s yearly Honours list.原文没有点明“Queen of England”,以及“yearly Honours list”,是因为女王或国王每年都要授予一些人荣誉称号和勋章,这在英国是一个传统,人人皆知。但是一般的中国人对此却几乎一无所知,这句话译成汉语时就有必要补译这些隐含的文化信息。
从这四方面对学习者进行长期的培养和强化,学习者才能到达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那片即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了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多视角理解的中间地带,这就是跨文化的连接点,这时学习者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了跨文化意识的译者,才能按照译入语的观念立场设身处地地观察和思考。

三
翻译学并不只是“系统地研究双语转换规律”(张柏然、姜秋霞,1994:29-30),翻译教学也不只是传授“以一种言语换易另一种言语的技艺”,我们要建立的新观念是:翻译的本质应该是把源语文化的内涵用适应于译入语文化和环境的语言完善地表现出来;文化适应性应该是我们衡量作品质量的价值标准之一,在翻译批评研究中文化适应性应该成为翻译价值观论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中,文化适应性的理念应作为学生翻译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培养和强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