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老龄化问题研讨

中国老龄化问题研讨

中国老龄化问题研讨
中国老龄化问题研讨

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活着钱没了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在这场关注老龄化的浪潮中,争议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是“钱”的问题。待遇差特别大、存在制度性结构缺陷也是颇为尖锐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要化解老龄社会日益逼近所带来的潜在危机,相关应对策略就应尽早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视点关注

法制日报记者杜晓法制日报实习生蒋新军

“人活着,钱没了”———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大的隐患和挑战。

近期,来自各方面的研究都表明,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的冲击空前强烈。而与此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还存在着制度准备不足、老龄保障和服务发展滞后等薄弱环节。

早在去年,国务院副总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就将老龄化问题提升到“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的高度。业内人士指出,中央对老龄化问题的高度重视,将有利于促进有关部门在养老、医疗、福利、社区服务等应对措施上的完善。但要想真正地化解老龄化危机,并且变“危机”为“契机”,就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力争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

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一名在北京已经成家的白领告诉记者,让他和他的妻子感到很有压力的一件事情就是,今后两个人要照顾“4个老人”。

“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这名白领说。

老龄化问题听上去很遥远,但实则已经日益逼近: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于9月10日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近日也公开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3成,达31%。

而在由全国政协举办的“21世纪论坛”召开的主题为“通过养老保险制度化化老年危机为老年红利”的专题研讨会上指出,2015年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加速上升,一直要到2039年才会开始下降。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于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或老年型国家。据统计,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

而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是,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活着钱没了(2)目前为止,我国的养老金制度体系上讲的是“制度覆盖人员”。但是,城市人和农村人、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待遇差特别大

在这场关注老龄化的浪潮中,争议最大也是最直接的,是“钱”的问题。

“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大国,这期间的20年里面我们要筹集多少钱来养老,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经济学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光远博士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社会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养老的钱来自哪里,这方面的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农村的新农保一个老人每个月12元,这个是远远不够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告诉记者,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碎片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养老金制度体系上讲的是‘制度覆盖人员’。但是,城市人和农村人,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缺少一个统一的制度。按理说,全国范围内的养老金制度是应该整合起来的。”杨燕绥说。

而由“碎片化”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待遇差”。

“养老金制度本身是强调公平的,但是现状是待遇差特别大。”杨燕绥说,“例如农民每个月可以领到55元,而事实上,我在广东调研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很多农民一年都不去领,一个原因是嫌少,另一方面最根本的就是农民们并不靠这每个月的55元过活。而城市职工不一样,他们的1200元是按时要领。也就是说他们是依赖这个来生活的。这样,农民的55元移植到事业单位是4000元左右,公务员则是5000元左右。对于这样大的一个差距,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从55元到5000元这样一个待遇差,背后还有相应的“贡献”问题。杨燕绥认为,对于企业的职工来讲,他们是要交付自己工资的8%出来,而企业要交20%,加起来28%的费用,才能取得一个1300元的养老金水平,而相应的,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就能取得三四千元这样的水平,这样的差别是很大的。

所以接下来,第三个问题出现了:制度性结构缺陷。

在杨燕绥看来,“待遇差”的出现,最关键在于,缺少一个好的制度结构。“一个好的结构才能带来公平和低负担,所以说中国的养老金制度亟待结构性调整”。

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活着钱没了(3)我国正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超乎想象,随之而来的是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挑战

除了养老金存在一系列问题外,目前的养老保障同样被指有诸多缺陷。

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任季萍告诉记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医疗保障压力大。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倍。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下,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

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由于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不足,许多社会问题随之产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空巢老人”。

来自民政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目前情况看,“空巢家庭”正在逐渐增多,许多老年人都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他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感受到,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障碍正日益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也显示,全国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如果考虑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因素,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陈劲松告诉记者,中国人讲究颐养天年,大家都希望晚年能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对于老年人的亲属来说,家里老人的生活问题是一件大事,老人生活得好整个家庭都会和睦,老人问题没解决好,整个家庭都会因此而不和谐。放到整个社会层面来讲,任何人都会老,大家对于自己老龄的生活有意无意地都会形成一个期望值。如果现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没有解决好,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情绪。

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活着钱没了(4)老年人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从长远来看,相关应对策略应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层面

对于老龄社会逼近所带来的种种潜在危机,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应着眼于制度建设以此来化解危机。

杨燕绥认为,在未来,应该致力于建立与人口结构相匹配的养老金分配结构。

“面对老龄化社会步步逼近的情况,西方国家一般提前30年开始做准备。我们也在准备,但是要注意养老金的制度结构是最重要的,这个结构要既能解决当前的消费,保证老年支付,又要能应付未来的老年化,还要有激励性。因此,不可能把养老金的负担都放在政府身上。”杨燕绥说。

杨燕绥指出,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养老金制度结构是“中央统筹国民化”。“由中央统筹支付国民基础养老金,就是能让人吃饭的那部分钱,当有人想放弃这种待遇时,应该给予其奖励证书。但这部分钱的比例不应太高,达到上一年人均消费的50%就可以了。我曾经算过,这部分钱相当于一点五到两个百分点的GDP。这个结构在理论上能够让我们老有所养。”杨燕绥说。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靠这个过活,所以在第二个层面,人们应该把自己人生前期的贡献和老年的生活之间获得一个平衡,将多余的钱建立个人账户,由政府、市场和个人共同管理。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制定政策来构建养老金的管理系统和养老金市场,使养老金有一个保值和增值的环境。企业来帮助个人积累,而个人也拿出一部分来投资养老金,共同来使养老金进入市场领域。”杨燕绥说,“这样虽然有风险,但是同时也有相应好的回报。经济好的时候把经济成果向养老金账户转移,经济不好时就使养老金远离市场,总之是优先考虑养老基金,这样二三十年以后,每个人的账户都应该是丰厚的。这叫个人账户的全民化、制度化、市场化。”

对于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陈劲松认为,一个和谐的老龄化社会会让社会关系的各方面都达到和谐,让很多社会问题消弭于无形,从而促进国家长治久安。而要实现和谐的目标,有三方面的问题必须着重注意:

首先是老年人的安全问题。陈劲松说,一些地方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老年人病了甚至过世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这都是与和谐社会的宗旨相违背的。社会各方应当对广大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给予高度的关注。

其次,提升老年人的权益和地位。“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但这一传统一度有所失落,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现在已经到了重拾的时候,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地位应当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在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应当发掘老年人这个群体自身的潜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很多老年人其实还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能力,应当充分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也能促进老龄化社会的和谐”。

“维护老龄化社会和谐的相关应对策略应该走向机制化、体系化,并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陈劲松说。

来自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要结合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老龄事业发展和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进养老、医疗、福利、社区服务等老年保障法规、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完善,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宽松的法律政策环境。

80岁以上老人拟每月领补贴

晨报讯(记者孙韬)未来5年内,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可领高龄补贴,福彩公益金将重点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昨天,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李立国表示,未来5年,我国将逐步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同时推动高龄补贴制度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建立,推广养老机构民办公助制度。其中包括,将积极推动各地逐步将本地区80周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补贴保障范围,按月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计发高龄补贴。对于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经过评估,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他们入住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支持。此外,今后福利彩票公益金重点将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们还将积极引导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报告称中国养老金指数全球倒数第一建议提高退休年龄本报记者孙轲北京报道

就在法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工人能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年龄从65岁调高至67岁之时,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咨询建议,中国也可通过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来改进养老金体系。

此观点是美世在最新发布的《墨尔本美世全球养老金指数2010》中指出的。在美世进行的第二期墨尔本全球养老金指数中,中国因基本养老金体系目前尚未覆盖全部就业人口而下降到指数排名的最后一位,指数值从2009年的48.0跌落到2010年的40.3,而在去年的排名中,中国处于第五位。

美世开发的第二版墨尔本美世全球养老金指数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巴西、法国和瑞士3个国家,使得涵盖的国家达到14个。全球养老金指数对世界各国的养老金体系进行比较,并基于充足性、可持续性和全面性进行排名。

在今年的研究中,指数的计算纳入了4个新变量:各个国家养老金体系的成本、住房拥有率水平、资产配置以及离婚对退休福利造成的影响。

美世中国养老、风险与金融咨询业务负责人冯元石表示,尽管中国政府与该指数中所包含的其他国家相比,在改善其养老金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是要减轻老龄化人口的财务负担,所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该报告建议,中国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改进养老金体系:拓展基本养老金体系的覆盖面;为补充养老计划(即企业年金)的员工缴费部分提供税收优惠;应要求补充养老计划在给付福利时,一部分福利分期发放;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允许个人逐步退休,同时领取部分养老金;增加与养老计划参与人的沟通。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补充养老计划的税收优惠至今仍无全国统一标准。

为削减财政赤字、避免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欧洲多个国家提出一系列财政紧缩政策。与欧洲一些国家一样,法国人是享有高退休金的福利国家,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法国每年不得不靠借债支付庞大的退休金,巨额的债务将使法国财政不堪重负。事实上,与德国和西班牙等邻国相比,法国就算实施这项退休法案,退休年龄仍为最低。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资产价值下降以及政府债务的增加威胁到公共及私人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加拿大、英国以及美国得分的下降明显反映了这一特点。”报告指出。

一长期从事养老金体系研究的人士表示,期望寿命提高是所有国家共同存在的问题,由于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与人的期望寿命之间的差距加大,对于公共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将会增

加,政府需要审查其基本养老金的领取或退休年龄,并重点致力于提高私营体系的充足性。

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下降

点击图片查看详细数据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以及扩大内需的讨论很多。财新网上也发表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的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说中国是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以出口为主导、消费不足,这种说法不准确。未来中国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国内消费,同时也要积极争取稳定并扩大外需。卢中原说,“净出口”从来没有主导过中国经济增长,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较小。尽管有几年很突出,但从总量看仍然很小。而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其实是比较快的。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达7.6%,是全世界最快的。中国的内需究竟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分析一下历史数字,看看内需在中国GDP中的作用。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实际上不是三驾马车,而是并驾齐驱。投资与消费主导了经济增长,而净出口只占了边边角角。即使是净出口最高的2007年,净出口也仅占了GDP的8.88%左右。但是,仅凭这个数字对比就能得出中国不依赖出口吗?我认为还不能。因为在投资里有多少是为了出口而进行的?消费里有多少是由于出口创造的就业机会才产生了消费能力?净出口只是冰山一角,在投资与消费里都隐藏着出口的重大影响。如果出口增长受阻,投资与消费能不受影响吗?因此,只凭表面上的出口占GDP比例无法判断中国不是出口依赖型经济。

而如果看消费在中国GDP中的比例,则可以看出消费在过去30多年,在GDP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从60%以上下降到50%以下,体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重大改变。尤其自2000年开始,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直线下降了14个百分点。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思考与分析。

即使是消费本身,也分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透过数据可以看出,政府消费在我国的总消费中的比例逐渐上升,从21%左右上升到27%左右。这个趋势从1996年以后非常明显。这背后的原因也非常值得思考。由于消费占GDP的比例逐渐下降,而且政府在消费中的比例又逐渐增加,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就逐渐下降。这个趋势从2000年起非常明显,可以说是直线下降。

居民消费在2007年仅占GDP的35%左右。由于2008年以来投资的增速很高,超过消费的增长,相信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

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居民消费中的农村消费和城镇消费,可以看出城镇的比例逐渐上升,农村的比例逐渐下降,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假设中国经济照目前的趋势向前发展,消费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投资每年增长17%左右,而净出口保持在1万亿人民币左右的水平,即占GDP的1-2%之间,政府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不再增加,仍然保持27%的水平,那么中国经济的内需消费将如何发展呢?

消费占GDP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34%左右,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占GDP

的25%左右。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统计公报,2009年统计公报。

人保部:延长退休年龄问题尚在研究中

2010年09月11日08:43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315条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记者王亦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称,我国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研究中。

对于有些国家应对老龄化社会延长工人退休年龄的问题,出席《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

书新闻发布会的王晓初表示,退休年龄问题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目前,人保部对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就业情况进行研究。

王晓初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现象客观存在,中国政府对此高度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老年人应有的各种权益,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推进速度很快,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去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农业人口提供社会化养老保险,今年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人保部正在抓紧研究建立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真正的全覆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养老保障逐步提高。

两会调查:社保暂居首超九成网民希望废除养老双轨制

人民网北京2月11日电(记者常红)2011年全国两会3月初将在京召开,公众最关心哪些问题?日前,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和人民网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联合推出大型网络调查。

本次调查涉及18个关键词,包括社会保障、司法公正、个人收入、反腐倡廉、医疗改革、房价调控、物价调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教育改革、就业问题、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拆迁、个税改革、户籍改革、交通治理、国际地位、网络诚信等。

截至2月11日8时,在2011年你最关注的十大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以24284票暂居榜首。“司法公正”和“个人收入”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目前,共有20623人次参与有关“社会保障”的调查,其中22%的被调查者拥有社会保险;在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中,25%的网民最关心养老保险;94%的网民认为,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养老制度实行双轨制非常不合理;社保制度还存在问题中,16%的人认为异地报销存在障碍,13%的网民认为还有一些保险报销门槛过高,报销数额小,保障人群范围小等问题。

回顾近年的两会调查,2010年的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以104304票排在首位;2009年的两会调查,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位;2008年社保养老也进入两会调查前十。从历年调查来看,有关民生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网民的关注。

网友期待:

退休待遇双轨制造成分配不公导致社会矛盾

有网友指出,企业退休人员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同等资职退休人员的待遇低两至三倍。退休双轨制不公正、导致养老金差距悬殊。退休待遇双轨制是最大的分配不公,消除退休金双轨制,是消除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之一。

IP:218.25.106.★退休待遇双轨制是最大的分配不公。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们,退休后不能得到同等待遇。企业退休人员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同等资职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低两至三倍。

IP:121.14.235.★每年各级政府工作报告都要公布机关、事业、企业退休人员的平均收入,每年这三部分退休人员是怎么调的?依什么标准而调?不能只说企业增加了养老金。

IP:221.204.248.★请关注大龄下岗职工提前退休问题。和谐社会就是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但是下岗职工的生活太苦了!

IP:202.100.93.★现在社会主要矛盾之一是退休政策不公正,中央要高度重视,注意解决。

IP:121.14.234.★退休双轨制造成的不公和无理,磬竹难书:两个高工不如一个机关勤杂工,三个高工不如一个小学教师。恳请设身处地的为企业退休的高工和老人们想想,办点好事、实事。废除退休双规制,让企业退休高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网友建言:

取消退休双轨制让广大群众享受公正公平的阳光

“政高企低的退休双轨制,存在歧视企业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下岗老工人的生活太难了,体弱多病的更难,生活保障不了,更谈不上有病就医。”网友建议,改善民生应该首先从落实社保政策上下功夫。

网友“前进”说,取消退休双轨制,是人民的强烈呼声。今年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应把这个问题纳入议题,并重新研究制定公平、合理的法规,让广大人民享受公正公平的阳光。

IP:123.120.154.★此次民意调查,关注“社会保障”的票数高居榜首,希望今年两会正视社会保障问题,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IP:123.235.43.★希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国家长远发展着想,取消退休双轨制。建立制定全国统-的公平公正合法的退休养老制度。

IP:121.14.235.★养老金双轨制,必须尽快纠正,代表、委员们不能怕矛盾,要充分考虑企业退休人员的诉求!

IP:123.235.40.★无论养老制度多少轨,不应偏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太远,不能太离谱,必须从制度上消除这种不公平。

两会调查:社保暂居首九成网民希望废除养老双轨制(2)国家政策:

健全覆盖城乡社保体系未参保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养老保险

历年来,网友关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渐高,引起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年年提高,去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月1370元,五年内增长近一倍。

2010年10月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省可接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

国务院会议决定,未参保集体企业2010年12月31日已达到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城镇户籍人员,个人可一次性补缴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未参保集体企业尚未达

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城镇户籍人员,按规定正常参保缴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可以缴费至满15年,按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名词俗解:什么是退休双轨制

1、目前的基本含义是,企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由国家统筹发给退休养老金,而非企业单位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所谓体制内人员则按照在退休前在岗工资高低发给退休金。这些年,由于社会保险所发给退休金也就几百元、千多元,而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中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为二三千、三四千元甚至更多,有的单位在规定的退休金之外又自行补充一部分,这样退休金就更多。由于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是企业工作人员退休金的二三倍、三四倍甚至更多,引起占退休人员绝大多数的企业退休人员的不满。[详细]

2、一个退休制度两套规则:一种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拨退休制度,另一种是企业单位的缴费统筹制度。国拨就是从国库里取钱来发给退休人员,缴费型就是自己在工作时就开始缴费。由于改革开放过程中政策不配套,于是就出现许多许多的"视同缴费"的现象,因为你退休前没有缴费,为了给你确定退休金额,就来个我"视同你缴费"了,其实都是空账。这就是人们

常说的退休双轨制。

美学者:假如中国不停止计划生育就没办法走向富裕

【访谈对象】

王丰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易富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著有《大国空巢》一书

何亚福独立人口学者,自主生育倡导者

【访谈动机】

2010年春节刚过,用工荒卷土重来。与前几年不同,这次是全线告急:珠三角告急,长三角告急,甚至内地一些以往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全面告急。据统计,与2000年相比,2010年中国20岁至29岁年轻劳动力的规模已缩减了近15%。

当人口年龄结构处在最富有生产性的阶段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被称作“人口红利”。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口红利已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历史性机会与条件。然而,中国人口红利近乎竭尽也逐渐成为人口学界的共识。

甚至根据学者王丰的计算,最快到最快到201320132013年,人口红利就将由正转负。

年,人口红利就将由正转负。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迅速步入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办在今年9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37亿。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有关放开独生子女政策的呼声再起。9月25日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30周年,在这封被视为计划生育政策发端的信中曾公开提及,30年后,中国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如今,30年到了,在新的十字路口,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先驱语录】

王丰:中国现在人口老化就如同一个下坡的车,看你到底踩油门还是踩刹车。如果还是继续独生子女政策,实际上就是踩油门

易富贤: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现在虽然在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但仍然保不住富裕何亚福: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严重老龄化的情况下实现崛起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宋媛金微发自北京

我们的富远远赶不上老

《国际先驱导报》:根据今年的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有1.67亿。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37亿。这是不是足以说明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问题?

王丰:中国肯定是未富先老。这不是我们可以一厢情愿改变的现实。

过去的20年中,我们的财富增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我们虽然致富速度很快,但是人口老化速度更快,世界历史预期寿命从40岁到70岁,发达国家用了约100年,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生育率下降也只用了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一。比如从一对夫妇生5个孩子到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历史上发达国家和欧洲国家用了75年,中国只用了不到25年。生育率下降,人均预期寿命增长,所以我们的富远远赶不上老。

Q:未富先老对中国崛起有何影响?

王丰: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未富先老对公共财政转移、养老、医疗、家庭都带来压力。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一直保持10%的增长势头。人口老化会对支出、劳动力供给、储蓄资本、家庭一系列的事情起到“拉后腿”的作用。例如像日本,20年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早先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泡沫没有处理好造成的,现在大家的共识就是还由于人口老龄化。中国也很难逃脱这样的过程,不能拿现在的财政方式来预计养老的承付能力,我们太乐观。我认为应该保守一些,否则会产生一系列经济政治问题。到那个时候,我们政府可以拿到的钱占整个收入的比例与现在完全不一样,所以政府可以做的事情会少很多,社会对政府期望会很高,社会的希望得不到满足,对我们的执政也会有影响。比如法国现在进行大规模抗议,反对政府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伸到62岁;日本因为养老金的问题可以让执政党下台。

何亚福: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严重老龄化的情况下实现崛起。现在有些经济学家预言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但我认为,如果中国不能有效地提高生育率,那么,到2050年,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的国家只会是美国或印度,而不会是中国,因为那时中国已深陷严重的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的泥潭中。美国现在的生育率仍然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人口结构比较合理,并且一直吸纳外国移民,使美国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印度由于不实行强制计划生育,因此人口结构没有受到破坏,在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印度将超过中国。

Q:如果说,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可避免,那么老龄化的中国如何走向富裕?

王丰:我想这个没有灵丹妙药。能够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本身就是富裕带给我们的一个结果,包括生育率下降都是健康、医疗进步的象征。我们现在应该想的不是如何维持这样一个老龄社会,而是如何维持一个很幸福、很安全的社会。

我想我们必须要接受一个现实,20年后的中国肯定不会保持10%的增长率,5%就很不错了。关键是我们能否有一个很公平的社会体系,基本的住房、医疗、老年人服务能否适应这样一个老龄社会。全民的教育、医疗保障、很好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样的情况下,人才不会过多储蓄去养老,而去增加消费,否则就会有负面影响。老龄社会的幸福指数也会随之增加。这才是真正富裕的社会。

易富贤: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现在虽然在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但仍然保不住富裕。中国是未富先老,中国“走向富裕”比发达国家“保住富裕”的难度要大多了。假如不停止计划生育,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办法让中国走向富裕。

美学者:假如中国不停止计划生育就没办法走向富裕(2)2011年01月04日19:29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86条应放开独生子女政策

Q :过去30年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的独生子女政策,为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应不应该改变?王丰:我们要明白,当时我们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依据是否还存在。那个时候,太多孩子会带来教育、吃住等消费,但资本太少。而现在相反,我们是资本太多,正是需要消费的时候。Q :目前存在一种担心,就是放开独生子女政策可能会带来人口井喷,这种担心有必要吗?王丰:其实现在大家都有一个误解,如今即使国家放开独生子女政策,我相信城市里所有的夫妇仍然不会选择放开生两个孩子,所以人口决不会反弹。有这种担心的人,是因为还不了解80后、90后这些人的想法。

现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在晚婚晚育,中国不例外,而且大部分地区都位于更替水平(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之下。中国现在人口老化就如同一个下坡的车,看你到底踩油门还是踩刹车。现在如果还是继续独生子女政策,实际上就是踩油门,我们的孩子越生越少,对老龄化社会起到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现在应该尽快停止已经没有存在理由的独生子女政策,尽快制定鼓励人们生育的政策,要符合国情。

更何况中国政府管制老百姓生几个孩子,这本应是一个家庭的决定。但过去是计划经济,所以国家管有一定道理。但是现如今已经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多数经济责任已经推给个人,那么国家如果还要用计划经济的思路来管制,就不够符合国情了。

《国际先驱导报》:“一独生二胎”行不行?政策力度够不够?

王丰:应该所有的人都可以生二胎,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从长远来讲,人口不会增长。本来一对夫妻生两个孩子很正常,但现在大家似乎认为生两个孩子成为不正常的事情。何亚福:一独生二胎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提高生育率的效果微乎其微。我认为,现在中国应该实行自主生育,由夫妇自主地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生育间隔,也就是生育自由。

易富贤:社会越发达,养育成本越高,生育意愿越低,婚龄、育龄越晚,不孕率越高,丁克、单身人群比例越高,生育率也因此就越低。因此不但需要有绝对的生育自由,而且需要出台措施保障这种自由,也就是改革整个经济制度和城市规划模式,提高分配率,降低民生成本,重建生育文化,让主流家庭愿意生、也养得起三个孩子。

美学者:假如中国不停止计划生育就没办法就没办法走向富裕走向富裕走向富裕(3)

(3)

2011年01月04日19:29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86条

最大的阻力是人口观念

Q:你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修改的阻力在哪?如何克服阻力?

王丰:我们对人口认识还有很大缺陷。一方面,中国现在生育率这么低,大家是否有认识。另一方面,对于人口变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大家认为我们现在人口还在增长,是因为人口年龄结构造成的惯性,日后如果人口不增长了,也会有很大的惯性。很多人还停留在30年前的思维,“人多是万物之源”,人少了生活就会好,这是完全不科学的误解。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不仅不是因为人少了,其实还是因为人口红利造成的。

何亚福:我认为人口政策改革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计生部门的阻力,如果取消计划生育,必然要撤消计生部门,因此计生部门不但反对取消计划生育,也反对放开二胎。二是长期计划生育宣传,使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口太多”,认为“只生一个好”是正常的,生二胎是不正常的。

如何克服第一个阻力?也就是如何安置计生工作人员的问题,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国人口发〔2009〕5号》文件的数据:“(计生)队伍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底统计显示,国家、省、地、县、乡级人口计生工作人员50.9万人,总编制数42.3万个。”要重新安置这50多万人,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其中一部分人可安置到医疗卫生部门。

如何克服第二个阻力?需要改变人们的人口观念,这就需要允许媒体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和争论。以前有一种奇怪现象是:在中国报刊上,可以比较自由地讨论经济政策、教育政策、科技政策、医疗政策等很多方面的政策,但却不能自由地讨论计划生育政策。近几年,报刊上出现了一些质疑计划生育的文章,这是一个进步。人口观念改变了,人口政策自然会改变。

黄亚生: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才能扩大个人消费

2011年02月10日14:35

来源:21世纪经济作者:谷重庆

不出意外的话,即将公布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将会超过8%。假如仅看GDP增长,那么中国经济无疑是一个优等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但假如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来衡量,那么中国经济的问题可能并非变小了,而是变大了。数年来,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中国经济应该尽早进行结构调整,从外需转向内需,从投资转向居民消费。金融危机发生后,外需持续不振,内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我们对投资的依赖却日益加深。为此,国内外又不断有人呼吁要加强社保的建设,以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的反危机政策到底是及时有效,还是过分注重短期效益而将更大的难题留给了将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很可能将影响到未来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为此,本报最近就相关问题专访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黄亚生教授,请他来对当前的局势作出点评。

中国人不消费的主要原因并非社保不足

《21世纪》:自去年第四季度中国政府推行大力度的反危机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几乎走出了一个完整的V字形反弹,但居民消费依然非常疲软。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居民消费率太低的问题源自薄弱的社保,您对此怎么看?

黄亚生: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几点来说,第一,我非常支持提高社保支出,而且我认为不管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如何,中国早就应该扩大社保支出了。但我不认为社保是制约中国居民消费提高的主要因素。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社保状况都不甚理想,美国有五千万人没有医保,日本的社保很多年也是问题百出,普通印度人能有什么社保?但这些国家都是以国内消费为主,印度和日本的居民消费占本国GDP的比例接近60%,美国则高达70%,中国这个比例现在已不足35%。从这点出发,我觉得社保应该不是中国居民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

第二,建设社保可以刺激居民消费的观点中有一个假设,就是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很高,存在很多预防性储蓄。现实真是这样吗?我觉得不是。事实上,中国的居民储蓄率不高,其占GDP的比例约为20%,这甚至还没有印度24%的比例高。假如你认为预防性储蓄意味着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处于一个非正常的高位,那从印度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这方面的数据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差不多,所以预防性储蓄的说法可能有问题。

这里要补充一点,社保并非中国人不消费的主要原因,但更为完善的社保对提高居民消费率还是有利的,尤其是对提高农民工的消费率有利。刚才已经说了,中国的居民储蓄在总体上不存在预防性储蓄的问题,但农民工中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因为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却无法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没有社会保险,小孩上学存在困难,所以他们不得不进行一定的预防性储蓄,结果这导致他们的储蓄率非常高。农民工虽然收入低,但人数巨大,有2亿多,因此我认为加强这部分人的社保将会有利于解除他们的预防性储蓄,释放出更多的消费活力。

回到中印两国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居民储蓄率比中国高,同时其居民消费在GDP 中的比例远高于中国,这种现象怎么解释?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印度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和GDP的增幅是同步的,而中国则是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换句话说,中国人不消费的主要原因并非社保不足,而是收入增速滞后于GDP增速。

《21世纪》:您认为中国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GDP增速是造成居民消费低迷的主要原因,但我们现在经常看到关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GDP增速的报道,似乎中国的消费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弱。

黄亚生:中国的数据你一定要看它的具体内涵,比如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和我们通常所说居民消费并非一回事。具体来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政府和企业的消费,不仅仅是居民消费。按照这个定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但包含居民购买的消费品,也包含机构(意即政府和企业)购买的消费品。为了搞清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我曾把过去30年内能收集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统计局对城乡居民的收支调查进行了对比。这里面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城乡居民的收支调查是包括服务业消费的,因此我需要剥离这些消费,使之能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对比。经过研究之后,我自己估算的结果是1980年代,机构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大概为10%,但1990年代后半期到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上升至超过30%。我估计今年机构消费的增幅在30%到50%之间,而居民消费不可能很旺盛,因为中国的CPI是负的。所以综合来看,目前机构消费的增速一定远快于居民消费的增速。

现在国内外有一些人根据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状况提出中国正在转向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模式,我对此是不赞同的。中国现在的消费很大一部分来自机构,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和预期并未改变,而且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近年来还不断下降,那我们怎么能说中国正在转向以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呢?

《21世纪》:按照您的观点,中国居民消费太低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有限。那反过来说,中国人其实是愿意消费的,无非是钱少没法消费。

黄亚生:对。很多人都持有一个错误观点,就是中国人不消费。假如你去看历史数据,你会发现这种说法完全不成立。1980年代,中国曾出现过一次居民消费高潮,但进入1990年代之后,居民消费进入了低潮。2003年以后,居民消费的状况又有所恢复,但远没有达到1980年代的那个水平。而按照我的估计,1980年代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经通胀因素调整的平均增速为15%,1989-2002年期间下滑至3.8%,但在2003-2007年,这一增速又回升到9%。我相信城市居民经历了类似的消费历史,但具体指标会有所不同。

从数据上看,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保持着极高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消费完全是跟收入挂钩的。回到最初的话题,中国1980年代有什么社会保障吗?我觉得也没有。但大家当时的消费率很高,其核心原因就在于收入的增长。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居民消费问题本质上既不是社保的问题,也不是GDP的问题,而是收入的问题。现在我们希望提高居民的消费率,通过增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那我们就应该着重推行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等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他们自然会去消费,根本不用再采取政策去刺激消费。

中国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偏向机构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中国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化时期。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美、德、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早已跨人老龄杜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6.96%,已进人老龄社会。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复杂。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劳动力供给格局、社会保障体系、传统家庭结构等都造成持续冲击。能否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未来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福祉。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那些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第五次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3亿,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人;到2050年,增加到4.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占亚洲的35%,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总和还多。 2、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年均递增3%,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1.68%,大大高于欧美等国,也略快于日本。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各行业的影响(包括房地产) 1987年,新生人口在这一年达到了2550万的顶峰,此后便以平均每年48万的速度下降,直到2004年后暂时趋稳; 你不妨把这一为期16年的人口绝对数下行段想象成一个倒梯形箍圈,它随时间流逝而沿着人口金字塔慢慢往上撸,沿途所经之处,每个以特定年龄段人口为主力消费群的产业,将一个挨一个的遭受打击; 现在,它正走在5-21岁这个年龄段,刚刚碾过初等教育,正在撞向高等教育,有心人可以发现,现在全国各地的小学就读人数急剧减少,农村常常发生撤销当地小学的情况,因为学生太少,支撑不起了,现在河北,一个乡也就四所小学一到两所初中,原来是村村有小学,三个村就一初中;北京市也一样,去年到今年北京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几个红头文件:学生少了,但不撤销班级数量,保住教师的岗位;外地人的孩子渐渐地可以享受北京孩子的待遇了,以后赞助费会越来越少。 过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慢慢降温。而早些年大肆扩招,尤其是死命贷款建新校区的学校,会越来越难受;某些一般的地方性院校可能会面临严重的招生困难。高校又会上演一次老国企的破产之路? 几年前已经碾上摩托车,从全国摩托车厂家生产能力及销售可知,它们现在是卖力地出口,出口到亚非拉,国内销量稳步下滑,一方面中国家庭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年轻人少了。 两三年后推进到住房租赁市场,去年高考人数少了五十万,今年高考人数少了74万,三年后,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绝对数量会减少,房屋租赁市场的生力军减少,刚需客户群缩小。六七年后将碾到汽车,上了年纪的人没学会开车的大部分就不学了,学开车的一般是四十岁以后的人群,汽车市场潜在客户群减少,这个市场会比房屋租赁市场延后三到五年受到冲击,年轻人工作几年后买车,年轻人少了,买车的就少了。八九年后将冲垮首次购房市场依次类推,年轻人,工作十年以后就会有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买房了,年轻人少了,十年后买房人绝对少了,啃老族不是大部分,它们也只是把以后的购买力提前给释放出来了,对当前是利好,对今后是利空;现在啃老买房的越多,今后的绝对需求将更少。有人说,抛开一线城市的人均资源压力,现在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实际已经供大于求了;但是毕竟目前适龄的首次购房需求在绝对数量上还很庞大,使得供需问题在较长的房产投资周期上被掩盖了。当八、九年后首次购房的绝对需求持续下降后,这一问题将瞬间放大。 在我们所能观察和评估的宏观变量中,没有比这个更加确凿无疑和无法抗拒的了,漠视它的人们,很快将品尝到它的厉害。2003年,这一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达到历史顶峰2000万,此后便以平均每年170万的速度下降,降至去年的1100万.显然,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拐点;请注意:2003减1987等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相对的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广大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临这一问题的困扰。众所周知,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迅速地、大规模地到来,尤其是高龄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欠发达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是一个时代性的重要课题。 所以,我利用这次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研究了一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原因及对策。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 全世界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 亿, 有60 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中国虽然依然是世界人口大国,但其实也已经加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存在人口危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1985年为68.9岁,而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1.8岁, 15年间增加了3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拿我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我国更快地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主要源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是急剧的、迅速的,而西方国家是平缓的、渐进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迅速的迈向了老龄化社会。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一:20XX年人口老龄化研究报告 究报告20XX年2月20XX年人口老龄化研 目录 一、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 ............................... (3) 1 、发达国家老龄化程 度 ............................... .. (4) 2、我国与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比较 ............................... (4) 二、老龄化背景下各国的养老困境. ..5 1、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负担状况. (6) 2 、我国社会养老负担状况

(7) 三、各国延长退休制度的举措与中国改革现状 (7) 1、发达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举 (8) 措?…… (1 )美 (8) 国延迟退休年龄的举 (2)德国延迟退休年龄的举措?…… (3) (9) 法国延长退休年龄的举 措?…… (4) (9) 日本延长退休年龄的举 (10) 2、中国的退休年龄改革困难重重............................... .. (10) 四、未来延迟退休制度的改革取向预

期 (11) 1、选择时点,择机推出延期退休年龄时间............................... (11) 2、率先启动男女同龄退休、女先男后的计划............................... 11 3、小步推进,逐渐提高退休年龄 (12) 4、采用激励式弹性退休方案,提高延迟退休的主动性 (12) 国家统计局20XX年2月22日公布了《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XX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 动年龄人口数量为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个百分点。这是多年增长后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伴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中国老龄人口的比重正在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XX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 占全国人口的比率在7%-14%之间称为老龄化国家,若该比率超过14%就称为老龄国家。根据美国统计局对全球人口年龄分布的统计,20XX年全球已进入老龄化的阶段,此后老年人口以年均%的速度递增,预期到20XX年全球65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目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专业XXXXX 班级XX 班级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讲师) 所在学院XX 学院 完成时间:2012年9月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基本内容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1]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东德有15.6%的人超过65岁,在奥地利、瑞典、西德和法国,这个比率为13.4%或更高,英格兰和威尔士有13.3%,苏格兰有12.3%,北爱尔兰有10.8%,美国有9.9%。而中国是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老龄化社会到来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和对策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挑战, 劳动人口减少、财政负担沉重,养老金巨大缺口, 老年人储蓄减少,社会救助需求增加?,对社会保障需求加大, 制约经济的发展供养比例增大, 加重了赡养负担。我们要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以应对“银色浪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人口老龄化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低生育率的实现,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问题又成为新世纪人口问题的核心。虽然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对我们而言显然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还没有作好应对准备的前提下,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就悄然来临了。据有关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会在2030年左右到来,峰值为4亿左右并将持续20多年,这必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小的压力。预计2039年辽宁省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1.45% ,老年人的增长速 度几乎三倍于总人口增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1964年,我省仍是年轻型社会,到了1982年成为成年型社会,比全国平均提前8年,而到了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比全国提前了 5年。2004年辽宁省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9.02%,是全国除直辖市外第一个进入 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从1990年到2000年,每年我省总人口平均增加0.58%,而65岁以上 的老年人年均增长比例为3.3%。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影响重大,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社会负担日趋加重。据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我国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二是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三是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占人口2/3的农村老年人保障状况亟待改善。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养老主要通过家庭赡养自行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老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上述现象在我国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安定和发展。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将使大批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待研究。 四是医疗保障费用增长显著,医疗保障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老年期延长,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带来沉重负担。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伤残率是全人口的3.6倍。根据中国老龄科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指一具国家或地区在一具阶段内老年人口比重别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下面是为您预备的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供大伙儿参考和借鉴噢!希翼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别断,敬请关注!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差不多进入老龄社会,许多进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进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别仅是中国自身的咨询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进展的基本态势,掌握以后中国老龄咨询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事情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差不多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xx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xx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展带来了深刻妨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xx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差不多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普通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xx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之因此高速增长,人口迅速老龄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目前,由于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为老服务业进展严峻滞后,难以满脚庞大老年人群,特别是迅速增长的空巢、高龄和带病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他日子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进展缓慢的咨询题,别能满脚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与都市相比,农村老龄咨询题的压力更大。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并且,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还处在试点时期,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时期,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埋伏生长,人口老龄化不过凸显了这些压力。目前,这些压力还不过初现端倪,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进展,这些压力的妨碍将会更加深刻、更加普遍。 二、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进展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人口老龄化下财政政策改进探讨 【第一章】人口老龄化税收政策健全导论 【第二章】人口理论与财政理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4.1 4.2】人口结构预测与预测人口红利情况 【4.3 4.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财政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国际借鉴 【第六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3.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成因 3.1.1 人口老龄化的规模现状 国际上如果一个地域内60 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了当地总人口的10%,或者65 岁以上的人达到了总人口数的7%,那么就称之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比例达到了14%就称之为进入老龄社会。 依据上述标准,我国在2000 年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就

已经达到了7%,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4 年起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 世纪我国的老龄社会现状不会出现改变,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20 年)被称之为“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约30 年)被称之为“加速老龄化”社会,第三阶段就达到了“稳定的重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 年,我国将会有 3.6 亿老人,也就是说10 个人中60 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就会有2.5 个。 1.老龄人口数量多、基数大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 年11 月,我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 1.78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13.32%.其中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9 亿,占我国人口总量的8.92%.如下图3-1 我国65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成上升趋势,并且我国从2005 年起65 岁以上的人口就已经过亿,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图中可以看出,1982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 4.9%,到2012 年,该比例已上涨为9.4%,而老年人口数也从1982年的4991 万人上涨为12714 万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量庞大,将会带来巨大的养老、医疗等的压力,会对财政平衡带来挑战。 2.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快 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在进入90 年代以后不断加快。从90 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老龄问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论文篇1 浅析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及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2005-2009年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1.1%上升到12.5%,老年抚养系数由10.69%上升到11.60%。此外,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由2005年的10.2%上升到2009年的11.4%。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正逐步向老龄化发展。老年人口增多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1.老龄化将削弱目前人口结构带来的人口红利 众所周知,处于16-64岁的劳动人口是劳动适龄人口。近年来我国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正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其实自1965-1970年间我国的人口红利就开始显现,从那时起至今,我们正在享受这种人口结构给我们带来的人口红利。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是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

但是,据资料显示,伴随老龄化的到来,在2012-2017年间,我国劳动人口将开始下降,而同时老年人口保持上升。从而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提高、生产性人口比例降低,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获利期即将结束。这必将阻碍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2.老龄化将带来养老负担的增加 中国的21世纪将是老龄化的世纪,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创造财富,在年老逐步丧失劳动能力之后,更加需要子女和社会的关心。尤其是老年人口中的高龄人口更是需要如此。有数据显示,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老年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自1980年以来,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倡导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这就形成了目前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一对夫妻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导致养老负担加重。我国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在当今这种情况下,两个孩子来负担四位老人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独生子女在社会中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来履行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 二、应对老龄化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无法避免的。它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社会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推动国家持续向前发展。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及对策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中国人口老龄化更为明显。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给养老保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对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带来冲击,试图提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改革之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对策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 人口老龄化内涵 人口老龄化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2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现状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人口政策所致。1973 年以来, 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 1990 年总和生育率为 2.31, 这 20 年的降低量占到 1950 年以来的40 年的降低量的99%。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是人口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生育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都促使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于老龄化, 前者使年轻人口比重下降,相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而后者使人口的整体寿命延长, 绝对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个全球性问题,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然而,现阶段,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期,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赡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危机特有的巨大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所指的人口老龄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的过程。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是各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地,人口老龄化最先产生于发达国家,它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老年人口数量上,则是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加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则是结构呈老龄化状态。 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年轻型社会;当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与40%之间时,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成年型社会。从表中可以看出,老年型社会的年龄中位数要高于30岁,老少比也大于30%,此时六十五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要高于7%。从而,根据国际划分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时,即可认定是老龄化社会。除此之外,衡量老龄化的指标还有以下几种。老年抚养比(又称老龄人口抚养系数或老年系数),是指老年人数与成年劳动力数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龄化问题。平均年龄与年龄中位数的作用类似,都是用来反映某一年龄阶段的密集程度。当平均年龄偏高时,说明整体年龄偏高,老年人口密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而年龄中位数也是同样的道理,年龄中位数越大也能说明老年人口程度密集,也能反映老龄化问题。 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2亿老年人口数几乎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等人口大国的人口数。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世界第四位。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一是影响经济增长。 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的压力。 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 ,我国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 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 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 此外,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的直接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 二是影响结构调整。 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

从而影响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个体的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一般是在40岁达到顶峰,此后明显下降。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三是影响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在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中,资本和劳动力都难以像以往那样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步入下降通道,剩下的只能从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创新上做文章。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 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老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意愿不是那么强了。 四是带来更多的挑战。 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 据测算,到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的

人口老龄化论文

浅谈人口老龄化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预测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2014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净增加999万,约1000万,增长6‰,高于自然人口增长率5.21‰,老龄化加速。其中:60-65岁老年人口7487万,占老年人口的35%,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55万,占老年人口的65%。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2亿老年人口数几乎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等人口大国的人口数。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世界第四位。 未来几十年里,老龄化浪潮将会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预计201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5%,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翻,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中国老龄化的主要特征是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虽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洲相比,中国老龄化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但近几年大有愈演愈烈趋势,一方面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导致年轻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自然增长速度,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很多人称之为“银发浪潮”或是“人口海啸”,中国老龄化问题已经引发全球关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不言而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里首先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一是被抚养人口负担,特别是老龄化负担的增大,导致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比例发生变化,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从宏观上来看抚养老年人口的主要承担者是劳动力人口,其主要指标是劳动力对老年人口的总负担率。老年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总负担率密切相关,老年人口规模小,退休金和养老金支出倾向低,劳动力的负担相对较轻,反之则相反,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应该看到,中国今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年负担系数不断上升,由2000年11.07%急速上升到2030年21.66%,仅30年间增大了近2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今后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扩大,老龄化负担的增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老年医疗保健费用、社会福利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等国家财政支出的急剧上升,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需要提供社会福利、老年医疗以及老年福利设施等多种社会的服务。这样,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大,减少了生产部门的投资规模,加重了国民经济的负担。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个人消费是有影响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一般而言,年龄结构的老龄化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因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消费群体日益扩大,消费支出呈现逐渐上升倾向。但是,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消费支出则呈现减少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消费结构。从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来看,老龄者的家庭用品、保健费、医疗费以及交际费等支出的比例显著提高。但是,将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由于收入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现状 1.我国老龄化增速快于世界 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 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

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NP己达1~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一万美元的占36%,一万至三千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只有980多美元,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时,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老龄化的加速对经济社会都将产生巨大的压力。 3.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入老龄化 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 ,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 、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 %,陕西8.0%,共14 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