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了解重要词语的类型
2、掌握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读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层级(B)。
重要词语、概念: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
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
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理解其含义就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弄清词语的内涵或外延。在理解词语含义时要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命题侧重考查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代义或临时义或隐含义。所以特别要结合整篇文章或上下语句(段)来阐述词语的含义。
二、知识梳理
重要词语、概念的理解
论述类文章中常常出现许多术语、概念,它们大多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的面目出现,考查这类词语,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们在某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性的定义,而是要求考生从语文角度能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对它们作出具体而准确的理解,以体现出个人的语文能力。
三、典题探究
1、指代型
文章中的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词语指代分指示代词的指代和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运用指代词可使行文简洁,对指代词的把握重在对语境的分析。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要辨析代词的意义,应该从代词的上下句入手,由近及远地从上句或下句中找到它指代的具体对象,从而理解它的指代义。辨析那些非代词类词语的指代义,也应该利用上下文,一般说来,在这类词的上下文中,一般会有阐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也就出来了。
典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人事业上之成就与其能力为正比例,且自文明进步,分工愈精,则能力之专门化亦愈密,能于此者未必亦能于彼,故与事业之成就为正比例的能力,尚须注意其所专者是否适合其所为。果有相当的能力,而此相当的能力又适合于所做的事业,其效率之增设,业务之发展,实意中事。……此①即所谓“能其所为”与“为其所能”合而为一。故有志于某种事业者,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②,结网无他,即对于事业所需要之能力先加以充分的准备。
能力之养成,常有待于实际应付问题与处理事物时之虚怀默察,及领悟诀窍。故“学”与“为”常可兼程并进,互有裨益。在此原则下,虽最初未所能,或能而未精;只须肯存心学习,未尝不可由“为”而“能”。古往今来有不少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虽未有领受正式教育之机会,而犹能利用其③天赋,由困知勉行而奉然有所树立者,都是由这条路上出来的。……
1、指出下面两个加点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1)①处的“此”所指代的是:。
(2)③处的“其”所指代的是:。
2、解释②处加有横线的词语所比喻的内容。
(1)“临渊羡鱼”比喻:。
(2)“退而结网”比喻:。
答案:示例一:1、(1)代有相当的能力,而此相当的能力又适合于所做的事业。(2)代有不少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2、(1)希望做好工作但又缺乏能力(2)事先准备好所需要的能力。
解析:解答1题关键在于找出“此”、“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从上句或上文入手寻找答案。解答2题关键在于分析词语的比喻义。文章为了将抽象的东西说清楚,常常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理解时应联系修辞方法来理解与之有关的词语。
2、概念术语型
概念术语型的词语多指在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此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1)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转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对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看命题人是否偷换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2)对概念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过于宽泛,也不能缩小。
(3)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搭配的词语组成的是什么结构,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
典题例析例:(2010·江苏卷)
谈静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
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的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
〖思维导引〗想要准确理解“静趣”的含义,首先要找出答题的区域,找出相关语句,筛选、提取、整合信息。作者在第4段中说“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抓住了这些关键句,再用精练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静趣”是指心界的空灵(或“摆脱物界的喧嚷”),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
解题指津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具体语境中临时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因而,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对文中重要概念要作词性分析,以确定答案表述和试题要求理解的词语在结构性质上一致。如果试题要求解释的词语是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词短语),拟写答案要用相应的短语来表述;如果是形容词,则要从该词所表现的事物的性质特点方面考虑,结合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果是副词,则要根据副词的类型(情态、语气、范围、频率等),结合上下文进行阐述。
四、方法总结: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
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
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
五、课堂训练:大一轮师P373 生P222《题壁》
论述类文本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一、【教学目标】
1、阐释考点,让学生在高考真题中理解命题者的思路要求
2、答案升格,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应对的解题技法
二、【考点探究】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重要句子”: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结合平时经验思考“哪些是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纲明确:
考查重点: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脉络层次的句子;段落中的中心句;起始句、总结句、过渡句;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等等。
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修辞的句子。
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复杂的单句或复句。
2、“理解含意”的能力要求
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认识等。
三、【真题探究】
江苏近几年高考考查情况:
2008《纯朴的嗜血者》“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生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
2009《说“异”》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是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2012《笑的价值》
2013《论名声》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2014《乾坤草亭》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乾坤草亭”的内涵。
2015《罗丹的雕刻》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2016《成人不自在》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
看江苏省近三年有关考题,探究命题特点?
明确: 1、本考点江苏省迄今只在论述类文本中出现。
2、所考句子的位置全在文章结尾处,属于观点、总结句。
3、全属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结构较复杂的句子”
【解题技法探究】
例1:2010江苏论述类《谈静》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1、教师引导: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关键词“这一句诗”“静趣”。分析“这一句诗”“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把握句子特点: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苍蝇的自在情态,想到万物平等的妙悟。分析“静趣”含义;找到体现这一信息的区域;化抽象为具体,去除描述性文字,提炼概括。将关键词的含义代入句子。
答案:小林一茶的俳句用拟人化手法写出苍蝇自在情态,因为他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的真谛,泯灭了功利性观点,由此获得情趣就是作者阐述的静趣。
2、对照正确答案给学生答案量分,分析学生常见的错误。
出示典型
学生误答1、因为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具有能够领略趣味的能力,就能在物界喧嘈中保持心灵空灵,懂得静趣。
误答2:小林一茶的俳句突出了心灵空灵的重要性,能在喧嚣中丢开一切,领略静中趣味,所以说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误答3:小林一茶将苍蝇拟人化,说苍蝇在搓手搓脚,是以见得他能静静地领略生活中的趣味,感受生活中的美丽可爱。
3、总结:丢失关键词抓指示代词、主旨词、修辞手法
由词语而句子:首先具有压缩句子主干的能力,删繁就简,迅速把握关键词。
其次要特别注意显示信息功能的词语,如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程度副词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筛选其所表达的信息。
例2 尺度彭程
尺度具有普遍性,但是也不时会有意外,仿佛当今赛事频爆冷门。当代哲学家维特跟斯坦放弃巨额家族遗产,因为它们妨碍了他的哲学思考。明代作家袁中郎辞去苏州行政长官之职,因为他的趣味是无羁无绊,与山水相唱和。这些人当然是常人眼里的“另类”,但你不能说他们没有尺度。也许梭罗概括的最到位:“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很可能他听到了另一种歧点。”他们对传统的尺度不以为然,心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标高。越是杰出者就越勇于冲破流俗,因为他们的目力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更能窥见大美所在。相比人云亦云者,他们更乐于自己决定怎样迈步。
这就接近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尺度的核心是个性。或者说,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美貌。一条因果之链连接了二者。而所谓个性,不过是源自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和由此而生的特异的行为姿态。在常人难以理解之处,特立独行这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
1、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分)
答案:尺度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评判就不同,因此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像墙一样,阻碍人们的交流。
解析:注意其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瞻前顾后才能得到完整答案。抓住前文“作家”与“科学家”的不同看法和后文“所以”领起的结论,就能还原“墙垣”的含义。 2、明确“墙垣”是一个比喻,有“隔阂”的意思。
2、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决定尺度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个性。个性不同,由此产生的标准(尺度)也不同。维特跟斯坦和袁中郎等人的尺度异于常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个性独特,人生目标与众不同。
解析:1、抓关键词“美貌”,用了比喻。实际是“标准”的意思。抓住本体喻体间的相似点。 2、从句子所处的位置看,这是观点句,由上段的事例和分析得来。下文由此引申开,得出“特立独行者凭借自己的尺度成就了不寻常的人生”的结论。所以回答时可借助本文所举之例阐述这句话的内涵。
四、总结:
1、由位置而句子: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2、由结构而句子: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辨析分句间关系入手,一般来说,分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条件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找准其第一层关系,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3、由形式而句子: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等。
五、【课堂训练】请学生小组讨论解题思路与技法
大一轮师P375 生P224 《人生贵在行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