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对武警部队依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试析对武警部队依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试析对武警部队依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试析对武警部队依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试析对武警部队依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何依法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成为武警部队执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明示法理依据、争取舆论主导权及健全引导机制三个方面,探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确保执法公信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论文关键词公信力网络舆情依法引导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执法环境的日益开放透明,执法行为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度日益增强,给头顶国徽,代表国家执法的武警官兵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面临“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直播间”的网络舆论监督强势之下,我们执法的一言一行都晒在公众和媒体视线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炒作。我们面对的是网络舆情,舆论场纷繁复杂,网络世界真假共存,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比如“3.14”事件,西方的一些主要媒体及互联网站大量披露了一些不客观的负面消息,甚至歪曲事实,给我们处置行动带来了不利影响。树欲静而风不止,这要求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在经得起质疑的基础上更要敢于直面质疑,树立并确保执法公信力。

公信力是社会公众普遍地对执法运作具有的信服力和认同感,并遵从执法权运作的一种状态和秩序。西方政治学里有一个著名定律,即塔西佗陷阱。其核心是讲当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同样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可见公信力的重要性,这是公众日常积累的感受和评价。而确保执法公信力正是应对网络舆情的最有效方式。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同样要用法,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确保执法公信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武警法宣传力度,明示法理依据

网络舆情的焦点往往围绕道义和法理展开。强调师出有名,追求“道胜”和“义战”,往往是部队舆论传播最优先表达的内容,即便到了信息时代,这一规律也没有改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武警部队在遂行任务中也更加注重占据道义和法理制高点。军事行动师出有名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告知用兵要干什么,这是国际社会确定态度和立场的最直接依据。在界定军事行动目标、阐明用兵合理性、选择行动方式上,国际社会最通行的做法是依法说理。只要行止有据,用兵强度再大,也较少引发舆论过激发应。因此我们必须把法理争夺作为重中之重,在舆论宣传中把情、理、法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在当今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网络舆情已日益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同时也已成为突发事件舆论演变的主导力量。武警部队遂行任务往往备受国际国内公众关注聚焦,网络舆情中也不乏错误认识和质疑之声,所以要通过宣传来明示法律赋予武警部队的职责、执法权利和义务。坚持把宣传普及武警法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把握有利时机,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赢得社会各界理解支持。

(一)结合出台法规及时宣传

国发42号文件和新的《执勤规定》、《战备工作规定》下发后,应主动与地方政府和目标单位沟通协调,及时向地方领导送阅文件,认真解释任务范围、力量合成、责任区分和协调保障等方面的新规定新要求,大力做好“体系性领导、政策性支持、友情性关心”的文章,积极争取地方领导和目标单位对贯彻武警法的大力支持。

(二)把握有利时机主动宣传

利用重大任务、重要活动、重要会议、走访慰问等时机,积极主动宣传普及武警法;结合当地“军事日”、当地政法委“宣传日”等活动,以展板、图片、广播、发放宣传册、提供法

律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武警法宣讲。

(三)围绕担负任务广泛宣传

定期向当地政府呈送情况报告,在政法委简报等刊物宣传报道武警法,全面展示建设成果和遂行任务情况;督导部队在遂行任务中充分发挥“宣传队”作用,采取悬挂标语、发放传单、制作展板、广播宣讲等形式,宣扬武警执法行动的合法性,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拓宽引导渠道,争取舆论主导权

如果说加大武警法宣传力度解决的是依据问题,而拓宽舆论引导渠道则解决的是途径的问题。民意监督的眼睛无处不在,汇聚成网络舆情的强大影响力,但若无正规正常的渠道,群众的眼睛也无法雪亮起来。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要最大限度地拓展领域渠道,把“部队说”与“地方说”、“自己说”和“别人说”、“单方说”和“互动说”结合起来,在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中争取舆论主导权。正是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倒逼体制内创新方式,拓宽引导渠道,提高成效。

(一)建立特邀监督员制度

加强专项执法检查,建立特邀监督员制度。比如江苏总队曾从全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了150名义务法律监督员,加强对武警官兵履职过程中违法行为的监督,较好地维护了武警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法律监督员制度的确立是普通人民与公权力的制度结合,执法前请他们从群众来,执法后再回到群众中去,成为真正公正的源头之水。

(二)培育媒体“话语领袖”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掌握舆论的主动权,“话语领袖”的作用很关键。虽然全军目前有上千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但由于他们不是全职网民,投入精力有限,很难在网络世界拿到足够的话语权。如果我们自己培养不出个性鲜明的“话语领袖”,现有的网络评论员力量在浩瀚的网络舆情中就显得无足轻重。我们必须主动让有潜力的官兵走进媒体,大力培育自己的媒体明星,团结更多网上“话语领袖”为我们服务,不断掌控网上军事新闻话语权。

(三)推行警务公开制度

依据“首因效应”原理,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给人们的印象最深,而错过第一时间,要改变受众印象,必须投放成倍的信息。我们要进一步提速权威信息的发布,将真实信息跑在小道消息前面,树立起公信力和权威。警务公开就是指在确保遂行任务不受干扰前提下,保守军事秘密前提下,主动公布情况,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知情权。

三、健全引导机制,依法有效应对

健全机制是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应对能力的根本保证,以前常规的做法是堵、遮、捂,但这最多只能做到“强行了事”,而不能做到“真正事了”,“了事”应向“善治”迈进。古有大禹治水重疏不宜堵的例子。古人云: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网络舆情更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纠正错误观念,增强引导意识,完善法规制度,依法加强引导予以应对。

(一)纠正思想观念误区

在部队的执法实践中,面对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却存在着不正确的执法观念,有的官兵对舆论“畏而不敬”,总以为舆论关注就是捅娄子、惹麻烦,从而规避、抵制正当的批评;或是“敬而不畏”,装聋作哑,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认为最终由内部监督部门来查处,而自己人查自己人往往都是抹不开面子,摆摆样子罢了,仍然我行我素;更有甚者对舆论是“不畏也不敬”,认为监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一味去“堵”,有点不好的地方就

想捂住,反倒会越捂越黑。

武警部队作为一支执法护法部队,应牢固树立“执法必须守法”观念,把自觉接受网络舆论监督和提高自身执法水平,确保执法公信力结合起来。敬畏监督,要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公共舆论应怀敬畏之心,常念紧箍咒心中存敬畏。同时认识到法律底线不能触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自觉把舆论当镜子,善于从舆论事态中见微知著,从舆论中预见问题,通过舆情审时度势。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观念上的误区有待克服。比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军队参与处突和使用武力有充分的国内法基础,完全可以义正辞严地公开出兵动机,以公开身份到达任务区。比如:国家出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媒体的新闻报道文责可以自负,我们完全可能让指挥员直接面对媒体,在授权范围内主动释放信息,引领和控制舆情。必须在全社会营造这样的舆论共识:在事关反分裂和反恐维稳问题上依法用兵,不必向任何人请求道义许可。只有达成这样的共识,在全社会营造出这样的氛围,才能让舆论以平常心对待军力调动和用兵方式。

(二)完善涉军网络舆情引导的法律法规

舆论引导工作是相关部门、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社会公众对涉军信息的关注与评价,使军事舆论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其本质上涉及的是一种社会管理关系,而军事舆论引导法律法规则是以这种管理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基本依据。

纵观我国互联网舆论引导方面的法律规制内容,由于立法内容不够完善,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性,使得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规制手段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涉及我国网络舆论内容管制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出台,几乎都是在网络舆论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之后,国家为了应付严重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立法,因此,不能对我国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进行更好的指引和导向。特别是当前我国对互联网涉军信息传播的管控仍然主要通过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中涉军内容的管控来“间接”实现。因此,军队应积极主动参与到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度与完善中,通过法治方式来规范网络涉军舆论,参与到并影响到网络发展的进程。应深入研究制定如《互联网涉军信息发布规定》、《互联网涉军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法规,对蓄意发布虚假涉军消息,传播涉军谣言的网站、机构个人,明确公布处置办法。总之,在现有网络舆论规制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法规是推进网络军事舆论引导长远发展、良性运行的重要举措。

(三)依法引导涉军网络舆情

网络秩序也是社会公众秩序,同样需要用法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罪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的适用条件。武警党委《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时妥善处理涉军敏感问题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依法高效的管理,积极的引导。也就是要求我们面对网络舆情要迅速查明情况,排查事件真伪,妥善做出处理,防止不良炒作,及时有效消除影响。比如2013年8月广东总队遂行汕头市潮南区抗洪抢险救灾任务以来,网上陆续出现了“武警救人收钱”、“武警倒卖救灾物资”等谣言,传播速度非常快,干扰了部队正常的救灾任务,严重影响了部队形象。总队党委针对网上出现的涉警网络谣言,坚持“敢于面对、敢于发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后续跟进、建立预案”的应对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加强警地协作,依法有效打击,及时启动了互联网涉警舆情应急机制,在将情况及时上报省抗洪救灾指挥部和公安厅领导后,按照网上涉警违法信息处置方法程序,保卫部门派人到公安厅网监总队进行现场处理,要求汕头支队将情况通报市公安局,派人到公安局指挥中心全程对接,在删除负面信息的同时,同时查明5人的真实身份及其目的是发泄不满和搏取关注。其行为已经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责令5名原帖发起人删除原帖和澄清道歉,对其中2人依

法处以10天行政拘留,并将处置情况在互联网、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和当地媒体上进行了公布。

参考文献

[1]刘勇编数字电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马淑华编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3]嗨茶网编https://www.doczj.com/doc/8a5877118.html,菊花茶的制茶技术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5

[4]杨子文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法能编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

网络舆情 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及相关责任部门应对不力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及相关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认识到网络舆情服务的重要性。2010年,我国的网民人数突破了4亿大关,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一批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整合、研判服务的专业机构应时而生。 1.1 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可分四类 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第三类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这类机构具有学术传统,善于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归纳、梳理,总结一般规律。第四类则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主要监测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后三类机构都和政府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联系,这和中国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兴起背景有重要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监测也就成为了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发展之初就承担着反映真实民意,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的责任。 1.2 网络舆情服务≠“监测”+“删帖” 一般大众对于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和机构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网络舆情服务,重在“监测”。其实,网络舆情服务重要的不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更重要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这才是网络舆情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网络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研究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研究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为民意表达提供了一个便捷平台。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同时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我国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呈现“井喷”现象。在这个“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许多社会舆论事件都是始于网络,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创新现代社会治理手段、强化网络舆情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一、网络舆情的整体特点 在网络时代,只有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才能更好避免网民因偏听偏信产生的误会和不满情绪,减少负面舆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

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第二,随意性和多元化。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第三,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第四,隐蔽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第五,偏差性。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二、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意义 正确面对和处理网络舆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害怕网络,视

舆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舆情管理篇 第十七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第一节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舆情”这一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实践的丰富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网络舆情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研究吸取国外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亦有裨益。 一、美国:奥巴马竞选团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团队基于Web2.0模式建立了竞选门户网站,该网站包括当时先进的社交网络工具,具备充分交互功能的“奥巴马答复中心”,可以让网民向竞选团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网站支持网络支付功能,为奥巴马筹集到超过4.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此外,奥巴马团队通过“脸谱网”使奥巴马拥有200多万好友,在“My Space”网站拥有41.5万个朋友,并通过搜索引擎设置关键词广告扩展奥巴马的政治宣传,通过“YouTube”为奥巴马树立正面的政治形象。 奥巴马的互联网竞选团队拥有多达百余人,全方位关注和竞选相关的网上舆论并进行引导。团队中包括许多高素质精英,既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专家学者,也有“谷歌”、“脸谱网”、“eBay”的CEO或创始人等互联网企业高管,甚至还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顶尖玩家。互联网竞选团队成功运用网站宣传、网络广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捐款、社交群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软件等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为奥巴马竞选创造了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竞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团队还建立了“反诽谤网站”,全面反击各种针对奥巴马的谣言,并提供相关“真相”视频,或呼吁网民现身说法进行辟谣。 2008年2月,一张奥巴马身着索马里传统服装的照片在网上出现,引起人们对奥巴马与穆斯林关系的猜测,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但其竞选团队事先已做好应急预案,开动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迅速应对,通过网络渠道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对竞选对手团队进行反击,树立起奥巴马受冤的形象,扭转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 二、日本:政府对应急事务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日本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地震保险法》等;并通过修订《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从立法角度对应急事务形成了制度性的总体设计,建立了完整的应急法律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在传统舆情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将网络舆情的发现与处置也归并其中:一是在传统机构内阁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设部门,24小时全天候工作,迅速搜集和分析包括网上来源在内的与灾害等应急事务相关的信息。二是日本各地都建立了都道府县的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对所属地区进行监控或进行救灾指挥,并通过信息网络与所属地区各类管理部门联系,保证信息通畅和救灾行动实施。三是多渠道发布预警性信息,如在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通过厚生劳动省网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为了切实提高xx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为xx 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网络舆情监控应对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本办法是“专人巡查,提早发现,合理研判,积极应对,先入为主,科学处置,消除影响”;基本手段是“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发布公司新闻通稿,网评跟帖及时应对,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组织保障 按照《xxx有限责任公司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办法》要求,公司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事关xxx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决策作用。 组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成员:xxx。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舆情办”),设在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

任。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要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口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在当时和事后自行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信息。 新闻发布组成员主要由公司领导,涉及舆情事件的单位、下属公司负责人组成。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24小时不间断采集,舆情监控工作人员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利用监控平台采集与xx相关的舆情。 及时对舆情监控平台采集到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人工 判读,对负面舆情做出准确判断。 发生突发事件时,党委宣传部组织涉事单位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监控到网络舆情时,监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办公室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时监控关注该网络舆情的内容、成因、关注度、跟帖人数、热点指数等动态指标,做好记录、统计,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舆情办公室与网络舆情涉事单位保持紧密沟通,并按以下标准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完整版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 略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 市委政法委曲建平应培国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巨大社会舆论力量,使政府决策和管理运作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因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认识并加以正确引导策略,或许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一、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舆论的控制性比较低,在扩大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呢 1、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 (1)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也不再受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人们有了展示想法的机会,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也能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就是这样一种自由,人们把它当成绝对的自由,不再受约束,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在网络上言语的使用上有些“肆无忌惮”,直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的即时性、扩散性。网络媒体不再受截稿时间和发布时间的限制,每当有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性事件时,网络媒介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追踪。网络新闻的编辑时间短,凭借现代的数码传播技术,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能够及时地发布信息,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及发生事件的距离。同时,在新闻发布的短时间内,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网民在BBS论坛、QQ、博客、播客上发帖、跟帖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讨论。人们的各种观点以“雪崩式”的效果,立刻扩散开来。在信息发布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缺乏理性,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之前,便争论不休,往往误导别人对事情真相的了解,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3)网络的聚焦性、放大性。网络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信息的承载量是无穷的,没有节制。它包含了各方面的信息,包罗万象,这也使得信息的内容庞杂,无用的、反动的、封建的信息等充斥着网络。同时为赚足“眼球效应”,网络主题又相对集中,如有关涉“官”、涉“腐”与涉“富”话题,往往比较敏感,点击良比较大,易成为现实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 (4)网络的无序性、无界性。网络传播不受疆域的限制,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什么背景,何种信仰的传播者都能够表达思想。事实证明,过去,一个认为有必要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消息,只要在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刊(播)发,就基本可以做到非常有效,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扩散可谓瞬间万里,且在“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下,要使“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这一传统的手段奏效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很多网站都在境外,根本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 2、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主体的特点有关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与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 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局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一)领导机构及职责成立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效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发布稿、负责信息发布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科室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一)研判预警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民众维权意识提高,利益诉求增多,导致引发舆情产生的热点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交通、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民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客观导致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资金补贴、社会救助等涉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增多。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办事部门和经办人员工作不到位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民众不理解、不满意、不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群众眼界逐步拓宽,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党委、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遇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受调整时,不再沉默,而是敢于表达。 二是媒体格局在变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在加强,导致舆情发酵的可能性增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 1 / 6

化,微博客等新载体和手机上网平台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网络舆情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希望借助海量网民的力量,制造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通过舆论的压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 越来越多的平面媒体通过网络搜索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印证。 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信息互享和交换成为推动舆情迅速传播和热点舆情事件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是媒体监督意识增强,部分非主流媒体滥用新闻监督权,导致舆情处置的行政成本增大。 随着媒体监督的意识越来越强,媒体视角已经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环保问题、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政府服务水平问题的监督性报道也越来越多,推动了舆情不断上升。 舆情应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实体部门存有工作漏洞,给媒体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提供了事实依据。 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法》赋予媒体的权力,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拒绝、阻止记者的采访报道。 如果身正就不怕影子歪,媒体报道最终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 但从媒体记者到我县实地采访进行舆论监督和监测到的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我们实体部门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容易被媒体关注: 一是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执法不公;三是管理缺位;四是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 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二、提升网络技能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条件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

自己的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二、提高应对能力是正确应对舆情的方法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细则

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分局网络舆情的处置与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妥善处置网上舆情,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华宁公路分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办发【2008】2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中的网络舆情是指通过新闻报道、新闻爆料、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微信、QQ群等互联网形式,反映出来的涉及华宁公路分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重大事件的言论和观点信息,以及可能或已经对华宁公路分局形象、公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和负面言论。 第二章舆情分类 第三条根据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和发展态势,将舆情分为三级:一级(重大)舆情、二级(严重)舆情、三级(一般)舆情。一级舆情是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有可能形成重大网络热点事件的苗头性舆情,或本属二级舆情,因处置不当,导致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的

网络舆情。如中央级媒体关注或报道、国内大型门户网站刊发后引起和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的舆情。二级舆情是指网上影响较大、可能会引发网络热点事件的舆情,或本属三级舆情,因处置不当,导致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的网络舆情。如省内媒体关注或报道、云南网及市内主要网站刊发的容易引起关注和需要市委、市政府协调解决的重大民生诉求等方面的舆情。三级舆情是指市内网站的一般爆料、投诉、普通民生诉求等方面需要及时解决的网络舆情。 第四条舆情级别由省公路局党委和玉溪公路局党委和市网管办确定。 第三章舆情处置 第一节责任主体及分工 第五条分局主要领导和分局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网络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人,对重大舆情要亲自处置。分管领导(网络发言人)是直接责任人,负责处置涉及本部门的网络舆情。市网管办负责协调、指导全市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涉事部门分管领导(网络发言人)负责协调、指导本地本部门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明确一名成员分管网络舆情工作并担任网络发言人,至少配备一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志担任网络舆情管理员,武装多名高素质网络评论员。全分局上下形成涉

舆情信息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心得体会 【篇一:舆情学习心得体会】 舆情信息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听陈玉教授的“舆情管理和风险应对”,对舆情管理和风险应对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 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器”和“放大器”,网络逐渐成为各种社会 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通道。网络舆 情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我们必须重视它,管理它,掌控它,否 则就会失去主动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自己对做好舆情信息工作的看法。 一、增强工作主动性,适应舆情信息的新特性。 当前,社会舆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只有提高创新意识,才能适应 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从而掌握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 主动权,为地税各项工作的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努力做到宣 传工作着力点和新闻媒体聚焦点相统一,宣传政策主张和通达社情 民意相一致,弘扬社会正气和加强舆论监督相结合。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 问题,主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赢得舆论支持。 二、准确把握重点,提高舆情信息的针对性。 围绕地税中心工作,跟踪热点,找准难点,准确把握每个时期的工 作重点,通过舆情信息,展示工作成果。全面掌握广大纳税人对地 税部门提出工作建议和意见,有针对性地把广大纳税人的呼声作为 第一信号,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 仗。同时着力挖掘有深度、有分析、有研判的信息,为工作的加强 和改进、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 三、创新分析研判,掌握舆情信息的的主导性。

做到“围绕大局、把握大势、关注大事”,为科学决策和正确处理各 种利益关系提供依据。围绕纳税服务、税款征收、税收优惠政策的 落实等方面涉及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舆情 分析研判。同时,创新舆情分析方法。运用辩证、逻辑、定性、定 量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群体性、阶段性、思想性的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和规律,增强“转方式”舆论引导的 前瞻性和针对性。另外,还要健全舆情收集和分析网络。建立健全 互联网重要舆情信息预警联动机制和重点舆情地区、重点部门的网 络舆情直报机制,协调应对、妥善处置网上和社会热点问题。 【篇二:舆情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 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 和“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 的新时代中,作****** 工作人员,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 关乎******的形象。 一、了解互联网是正确应对舆情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 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 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 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 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 解并掌握和网络媒体打交 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 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

教育系统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5877118.html, 教育系统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策略 作者:张竟艺江娜 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18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舆情;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8—0022—01 一、我省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1. 舆论危机应对滞后。目前,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和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省教育厅通过行政手段加强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教育政务新媒体运维,积极带动了一批省属高校、市州教育局、厅直单位开设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组建了全省教育系统网评员队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中职院校、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建立官方微博,在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不能迅速正面发声,应对不及时,丧失掌握舆论的主动权,造成总体局面的被动。 2. 舆情监测和研判能力不足。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教育网络舆情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加之网络的匿名性,使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对舆情的监测和研判能力不足。通过对当前出现的教育舆情事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在舆情事件发生时,缺乏舆情的监测、研判能力,导致事态不断扩大,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3. 舆情应对消极,处置不当。在舆情事件发生后,部分学校存在消极应对舆情,沉默不言,态度冷漠,正面发声较为官腔,缺乏真诚处理问题的态度等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学校在应对中丧失了主动发布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的机会。 4. 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联动不够,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在舆情事件发生后,不能够及时与各种媒体进行沟通,也不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希望把问题控制在学校内部解决,没有充分运用各种网络媒体对事态进行干预,导致在应对危机事件时教育系统内外资源联动不够,上下合力不足,工作成效不明显。 5. 缺乏优秀案例资源库的建设。部分学校管理者在舆情处理上都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因此,如何积累优秀案例,建设案例资源库是我们在舆情应对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加强我省教育网络舆情管理的应对策略 1. 建立机制,夯实基础,加强舆情队伍建设。一是明确学校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强化校长的责任意识,加强舆情应对工作的管理。二是加强全省教育系统网评员队伍建设。三是建立

网络舆情处理思考同名27002.doc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及时有效处理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组织部门网络舆情问题对策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与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通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与处置 近年来,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不及时、不规范、不正确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事件的公正处置和善后,给单位、社会和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为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能力,最大程度避免、减少和消除舆情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巩固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良好、积极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类市场主体、政府机关都应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 一、预案建立范围和响应原则 一般预案适用于规范、指导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范围内发生的,已经或者知晓即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途径传播,可能引起公众普遍关注,进而损害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形象或影响社会稳定且涉及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如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都应建立专项舆情应对预案。 响应原则是:舆情应对要坚持统一领导、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协作配合、讲求方法的原则,迅速掌握动态,及时准确反应,保障公众安全,适度公开透明,尽力控制风险。 二、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置突发事件舆情危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并设副组长1-2名,由分管对外宣传和重点领域的分管领导

担任。同时领导小组下设舆情应急处置办公室,成员由业务部门、宣传报道、后勤保障等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总体负责舆情危机处置工作;查清事件真相,确定事件性质;决定舆情危机处置各项具体措施;对事件处置进行评估、总结,提出对事件当事人的处理意见。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牵头组织收集、汇总舆情信息并进行研判、分析和评估,及时向领导、相关部门、上级机关通报网上舆情;加强与当地宣传部门和相关媒体的联络,分析舆情信息发展的趋势,及时向领导小组提供处置建议;与新闻媒体沟通,如有媒体采访,由办公室统一协调,业务部门工作积极配合、协助;审核并统一发布以单位名义发布的调查信息;根据需要通报网 上评论引导信息,组织和协调针对性网上评论工作;组织开展舆情应对业务培训。对舆情危机及是否有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展开相关调查,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初步结论,对涉及舆情危机处置提供法律支持。 其他相关部门职责: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能的舆情,快速开展调查(督查),做好源头化解工作;提出处置建议和发布的答复内容,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根据需要及时研究并提出引导口径,组织开展网上评论。 舆情监测员的职责:尽早发现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有效处置和正确引导的关键,各单位应建立网络监测员队伍,配合做好媒体、论坛的网上巡查,发现舆论并在其他平台上或更大范围扩散的,及时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网络舆情缺乏认识。二是网络舆情平台建设滞后。三是处理网络舆情的方法简单(封、堵、删)。四是网络舆情危机应对能力差。五是网络舆情应对技术不够“新”、队伍不够“专”、监管不够“灵”。六是网络舆情应对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 二、舆情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网络舆情应对合力。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彻底改变看待新媒体的传统思维方式,积极适应网络时代公开透明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常态化舆情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职责,配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发挥各单位的作用,建立与宣传、公安、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局面,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强化网络舆情体系建设。一是规范网络舆情监测,完善日常监测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把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纳入日常业务工作,形成制度化和常态

化。二是强化舆情分析,把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要把握好网络舆情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掌握舆情发展的走势特点和规律,要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而正确预测舆情发展趋势。三是加强舆情研判,健全舆情研判会商制度。通过舆情会商会议,分析舆情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可能引起负面反应的舆情做出预警,把舆情扩散态势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引导,完善网络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建立网络舆情危机预案制度,把握舆情干预时机,提升舆情疏导技巧,化解舆情事件时间压力。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及时表态,抢抓第一落脚点;发展期,要冷静面对,有效疏导;在舆情高涨期,要掌握主动,因势利导,引领话题;在舆情回落期,要防止舆情反弹,淡化支节。 (四)注重预防,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一是探索新媒体管理方式。强化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建设,抢占网上话语权,有效形成网络舆论阵地。二是提高新闻发布引导舆论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引导机制和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双向沟通机制,提高党委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三是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开创官民交流新模式,制度化回复和办理网民留言,把网民诉求留在本地网站,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化,推进网络规范运行。四是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健全由新闻发言人、网评网宣员共同参与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体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