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4-2015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总分60分,每题1.5分)

1.(1.5分)(2010?烟台一模)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2.(1.5分)(2010?临沂一模)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

C.纸层析法D.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3.(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4.(1.5分)(2010?合肥一模)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不激烈.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5.(1.5分)(2010?临沂一模)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6.(1.5分)(201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 、b 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 、b 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 b 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A .

B .

C .

D .

7.(1.5分)(2015?商丘一模)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 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 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 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

D . 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8.(1.5分)(2011秋?中山期末)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 4时间点防治最好

B . t 3~t 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 t 2~t 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 . 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9.(1.5分)(2014秋?中山期末)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 B .

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10.(1.5分)(2009?嘉兴一模)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B.C.D.

11.(1.5分)(2014?咸阳模拟)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 116.61 150.81 55.50

15.93 92.73 124.81 40.98

总呼吸量

(t/hm2/a)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6.65 37

7.52 39

8.57 184.74

植被干物质的量

(t/hm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12.(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研究人员调查南方一个稻田群落,发现近30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下列对该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B.稻田群落中的有害昆虫将呈“J”型曲线增长

C .信息传递在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不发挥作用

D.近30年来稻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13.(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1.5分)(2008?广东)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15.(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

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成分

16.(1.5分)(1996?上海)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17.(1.5分)(2008?广东)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18.(1.5分)(2014?浦东新区二模)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如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

19.(1.5分)(2008?卢湾区一模)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20.(1.5分)(2008?广东)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21.(1.5分)(2008?上海)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B.C.甲→乙→丙→丁D.

22.(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如图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态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

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C.能量流动D.物质循环

23.(1.5分)(2010?南京三模)如图表示A、B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000人,则B至少能养活5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来源:Z_xx_https://www.doczj.com/doc/845798233.html,]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

24.(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

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

B.甲→乙→丙构成一条食物链

C.甲与乙、乙与丙为捕食关系

D.甲与丙为竞争关系

25.(1.5分)(2009?浙江)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26.(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必须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 )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④光合作用 ⑤呼吸作用 ⑥蒸腾作用 ⑦化能合成作用.

A . ①②;④⑤⑥

B . ①③;④⑤⑦

C . ②③;⑤⑥⑦

D . ①③;④⑥⑦ 27.(1.5分)(2014?金凤区校级二模)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 . 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 . 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

蚯蚓种群数量达到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 . 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28.(1.5

分)(2014?昌乐县校级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 .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 . 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 . 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9.(1.5分)(2009?海南)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

A . 绿藻上升

B . 白鲢下降

C . 水溞下降

D . 乌鱼上升 30.(1.5分)(2014春?兴庆区校级期末)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 A .

B .

C .

D .

31.(1.5分)(2013秋?西陵区校级期末)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32.(1.5分)(2010?北京)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33.(1.5分)(2011秋?平顶山期末)如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A.B.C.D.

34.(1.5分)(2004?上海)如果一个人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来自

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35.(1.5分)(2010?江苏)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36.(1.5分)(2010?上海)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

37.(1.5分)(2015?广东模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话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间接价值B.直接价值C.经济价值D.潜在价值

38.(1.5分)(2009?汶上县校级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 b点时丙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

D.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39.(1.5分)(2009?遂溪县模拟)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利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40.(1.5分)(2015?扬州模拟)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二、非选择题(总分30分)

4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

(cm2?a)].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图中A代表,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42.(4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某同学做了一个生态系统功能的实验,他在一只透明的玻璃缸内装入适量的水和河泥,水中养了几条小鱼和适量的水藻,然后把缸口密封起来与外界隔绝,制成一个小型人工生态系统.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

(1)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应采取的措施是.

(2)缸内的小鱼能较长时间生存的原因是.

(3)水藻生活所需要的矿质养料来自.

(4)绘出玻璃缸内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43.(10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填字母),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2)图1中可体现生态系统有的功能.

(3)F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示(填字母)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5)图2中丙曲线中bc段下降的原因是.

(6)若图1是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当作燃料使用,粪便、废水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至少答2点)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

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

(填字母)产生的催化降解.

44.(11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如图是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案,请回答问题:(1)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原因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肥料所产生的

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得到提高.

(2)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的原因是.

(3)少量有机废弃物排入河流,不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4)焚烧塑料垃圾所产生的二英会诱发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5)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应在

的土壤中寻找能降解塑料的微生物,从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土壤中分离出这类微生物.若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降解塑料的基因导入某些土壤微生物(如根瘤菌)中,则土壤中的塑料有望得到较快降解,该技术的核心是构建表达载体(重组DNA),此过程使用到的酶有.

2014-2015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一中高二(下)第一次

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总分60分,每题1.5分)

1.(1.5分)(2010?烟台一模)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为:N=M×n/m(N为种群数量,总标记个体为M,n为捕捉数量,m为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若标志物脱落,m减小,N值变大,最后所得种群密度值偏高.

2、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

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3、只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随机取样,故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数值

可能偏小.

4、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边线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部分褐家鼠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随机选取家系,若选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发病

率偏高,B错误;

C、样方法的要求首先是随机取样,若在稀疏的地区取样,会导致统计的个体数目少,

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

D、对于压在边界上的个体计数原则: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据基本不变,

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酵母菌计数、遗传病发病率等实验相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一定难度.

2.(1.5分)(2010?临沂一模)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B.标志重捕法

C.纸层析法D.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

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

少.

解答:解: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

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

考点:群落的演替;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

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A错误;

B、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种内斗争,而捕食属于种间关系,B错误;

C、在捕食和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个体都是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个体,对维持群落的相

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人类活动使得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S型曲线、群落演替、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4.(1.5分)(2010?合肥一模)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不激烈.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成为优势物种.

解答:解:①草本植物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①正确;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在竞争中获胜,逐渐取代部分草本植物,②正确;

③灌木更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即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③正确;

④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使得群落结构复杂,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

烈,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的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5.(1.5分)(2010?临沂一模)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

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别.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①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故①正确;

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至0,故②错误;

③bc段种群增长率大于0,但出生④率仍然大于死亡率,故③错误;

④比较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X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

故④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

6.(1.5分)(2013秋?岳麓区校级期末)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 、b 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 、b 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 b 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A .

B .

C .

D .

考点: 种间关系. 分析:

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Gause (高斯)竞争排除原理的涵义: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位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除原理,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 解答:

解:提取题干的有效信息: 题干的信息“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 b 的环境中”,说明P 离子浓度在两种藻类同时生长的环境下,P 离子浓度比较低;再根据图乙:b 微藻在低营养离子浓度下比a 微藻生长速率快,说明在低P 浓度下,b 微藻的竞争能力强,a 微藻的竞争力弱,所以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D 曲线. 故选:D .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效提取题干中的信息,考查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1.5分)(2015?商丘一模)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 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 . 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 . 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

D . 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

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解答:解:A、1﹣5年λ>1,而且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A错误;

B、第5年到10年之间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B错误;

C、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C错误;

D、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8.(1.5分)(2011秋?中山期末)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甲种群:在t1﹣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t2﹣t3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3时刻,种群

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乙种群:在t1﹣t4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t4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此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t4﹣t5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t5时刻,种群

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解答:解:A、在t4时刻,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如乙为农作物害虫,则在t4时间点之前防治最好,A错误;

B、在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因此其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在t3

﹣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B正确;

C、种群在在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0,因此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错误;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弱→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要求考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曲线,明确甲、乙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再

结合曲线图中的信息答题.

9.(1.5分)(2014秋?中山期末)某山区的坡地被破坏,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体滑坡,在较短的一段时间,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可能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分析题意可以得出,该群落演替的原因是人类滥垦及狂风暴雨侵袭,原有群落的植被遭到破坏,但不是所有生物被彻底消灭,所以属于次生演替;即使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仍然具有垂直结构;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是相同的.

解答:解:A、发生山崩处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

B、破坏的群落中多为草本植物,还存在地被植物,如苔藓等,说明还存在垂直结构,

B正确;

C、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裸岩上进行的初生演替,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C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0.(1.5分)(2009?嘉兴一模)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B.C.D.

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一块弃耕的农田,最后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当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等各项性质将达到基本稳定.

解答:解:A、题中提到,这片森林不受外力干扰,因此这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升高最后达到稳定,A错误;

B、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在增多的过程中净光合产量不断增加,当生态系

统达到稳定时,净光合产量也达到稳定,B正确;

C、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加,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不断增加然后稳定,C错误;

D、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不断下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最终达到稳定.

11.(1.5分)(2014?咸阳模拟)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2/a)17.43 116.61 150.81 55.50

15.93 92.73 124.81 40.98

总呼吸量

(t/hm2/a)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6.65 37

7.52 39

8.57 184.74

植被干物质的量

(t/hm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植被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B.[来

源:https://www.doczj.com/doc/845798233.html,]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考点:群落的演替;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缺水的环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顺序是灌草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解答:解:A、从表格数据看,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A错误;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B正确;

C、群落结构上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

D、植被干物质的量不仅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还与各级消费者

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分析图表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研究人员调查南方一个稻田群落,发现近30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现在已经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下列对该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稻田群落近30年来的变化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B.稻田群落中的有害昆虫将呈“J”型曲线增长

C.信息传递在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中不发挥作用

D.近30年来稻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考点:群落的演替;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有害昆虫由于受到空间、食物等限制呈“S”型曲线增长;由于环境污染导致越来越不适合生物生存,物种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系统的抵

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环境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A错误;

B、由于有害昆虫的天敌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加剧,所以稻田群落中的有害昆虫将

呈“J”型曲线增长,B正确;

C、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C错误;

D、由于青蛙很少,原来有大量的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现在几乎绝迹,生物多

样性降低,所以稻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恢复力稳定性有所提高,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3.(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

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答:解: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弱势种群由于自然选择的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会发生显

著变化,但是优势种群无自然选择压力,其基因频率往往相对稳定,不会发生显著变

化,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而恢复力稳

定性往往越小,C错误;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D正

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三者;还要求考生掌握种群、群落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各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

14.(1.5分)(2008?广东)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产者的理解.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CO2和H20制造成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绿色植物,但也有像硝化细

菌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

解答:解:A、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因此都位于同一营养级,A正确;

B、生产者能利用CO2和H20制造成有机物,B正确;

C、生产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是能量转换的载体,C正确;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的,自养型分为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光能自养的有蓝藻、光

合细菌、植物,化能自养有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产者的理解.强调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份的分类、功能的了解.

15.(1.5分)(2015春?宜昌校级月考)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

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

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成分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或动物.根据生物的同化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生物分成自养型生物和异养型生物,根据

异化作用的不同可以将生物分成需氧型生物和厌氧型生物及兼性厌氧型生物.[来源学科网]

解答:解:A、一般地,动物属于消费者,特殊的动物如蜣螂、蚯蚓等属于分解者,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A错误;

B、一般地,植物属于生产者,特殊的植物如寄生类植物菟丝子等则兼有异养型特点,

自养生物也有厌氧型的,如深海中的硫细菌,B错误;

C、细菌也并非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等就属于生产者,C错误;

D、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类型,考查面广,有一定的难度.

16.(1.5分)(1996?上海)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

C.系统内伴随物质循环的能量转移过程

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